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时间:2023-11-11 09:18:50

导语:在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第1篇

大学生家庭观教育模式构建高校校园生活其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影子,大学生的家庭观,不仅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于家庭的一个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社会成员家庭观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育期,至此,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家庭观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

由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当初受教育时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样,都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清楚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尤其对涉及恋爱、成家等问题,更是避而不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尚未到应该做这些事的年纪,导致当下大部分学生对于家庭观都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认识。就算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的教师,在谈到婚姻、家庭这个观念时,他们认为自己公开与学生探讨这些话题,会有损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家庭观的教育机会中,我们的师长往往抱着“蜻蜓点水”的态度,并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更别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帮助这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了。所以,家庭观教育仅仅只是一项表面化的工作,尚未形成一项专业的、深入的工作。

2.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

家庭观教育是一项具有个体特征的工作,这是因为每个学生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都大不相同,自然,他们对于家庭观的概念也肯定不同,在家庭观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也会不同,教育工作者就得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专门的家庭观教育这一说法,而仅仅只是思政教师通过全体授课、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并没有相关的实际性活动,也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导致当下的家庭观教育就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生出现具体的问题,却无人帮忙解决,使学生压抑于心中,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对自己、甚至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种结果,都是因为高校校园中缺少家庭观教育,不能秉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一些预防性工作,直至事情发生,才想着做一些补救。

3.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

在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有关于家庭观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主题空洞,内容宽泛,不能与当下的社会观念相互融合。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不习惯将家庭中的隐私问题公开,但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对于未来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婚姻、家庭等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真正走上社会碰上这些问题时更加积极、主动、有准备。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观教育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1.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

高校已经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单位,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深入彻底地进行家庭观教育。高校可以根据校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在初期可以以选修课的存在,但随着家庭观教育的发展及完善,开展必修课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思想,应该怎样为人子女,怎样为人伴侣,怎样为人父母。通过学习,直面家庭中的一些问题、矛盾,使其在大学期间就对家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概念、了解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在开设家庭观教育相关课程之余,还应该通过大学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如家庭观教育角、辩论赛、演讲赛等,可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家庭教育观。

2.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最紧密的时期一般是幼儿及少儿阶段,孩子与父母又因为有特殊的血缘关系,天生关系亲密,同时也容易产生感情。随着孩子长大,到了中小学期间,由于孩子尚未完全离开父母,所以此时的父母一般也比较重视家庭观教育。但是,当孩子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孩子的学校离家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减少,同时,大学生又刚好处于一个渴望心理独立的阶段,跟父母的交流就自然更少了。但会有小部分学生无法突然接受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少了,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问题,有可能对家庭、亲情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偏差,甚至导致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父母应该多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因为忙碌的大学生活感到疲惫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用过来人的经验与之交流;当孩子碰到一些困难,不顺心时,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沟通,试图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3.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

当代大学生由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一般都是最好的,所以自我主义过强,独立能力较差,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往往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所以,虽然大学阶段孩子离家乡较远,父母还是应该对孩子造成一定的控制。例如,当下学生的攀比心情较强,一切都向高档次看齐,此时,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生活费上进行一定的控制,教育孩子要合理消费,这样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习惯,还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在享受社会带来的成果时不要忘记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育期,至此,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家庭观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家庭观教育存在着教育工作者家庭观念落后、家庭观教育的方式落后、家庭观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家庭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适当控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家庭观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张霍君.试论大学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 ;弊端;实现途径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基奠,一些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其观念世世代代已经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了。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是在一定文化传统中开展教育活动的。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

当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并没有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但它终究是一种教育,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不亚于学校。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区别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具的特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必须接受新观念的指导,改革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以观念入手,从指导思想入手。为此,要解决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必须提倡一种全新的、符合新时代的人才观及儿童成长观要求的家庭教育新观念,使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化发展接轨,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使家庭教育真正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甚至适当有所超前,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长期以来它忽视父母和孩子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社会与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无视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尤其是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强调服从受动,忽视主观能动;强调规范划一,忽视变化多样;强调灌输注入,忽视启发自省;强调知识能力,忽视情感信念等倾向。诸多的偏误,使得孩子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会事务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国内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充分弘扬自己的主体性,这对“唯书”、“唯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注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科学的儿童成长观不仅要求以完整儿童作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每个儿童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由于成长水平的限制,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这时候与成人的水准有很大差距。因此,家长应尊重儿童自身的主体意识,根据儿童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儿童自己的行为,不要以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儿童身上。儿童的成长水平虽然与成人水平之间有差距,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水平低就应该向水平高的看齐而放弃自己的特点。恰恰相反,要保证儿童每一阶段的成长符合其发展的水准并且不断向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全面成长的育

人观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品质教育转轨,品质教育变动了原来那种单纯注重高足智力成长的教育,提倡学习知识与成长本领一样重要,重视培育孩子的创新精力与实践本领,重视孩子的杰出意志品质的培育与人际联系调和本领的成长,提升孩子多方面品质。在品质教育的布景下,我们同样要召唤家庭教育的“品质化”,彻底医治家庭教育中“唯知识论”的病理表象,提倡一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小孩的肉体品质、心境品质、品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因而培育小孩的“完好性”为对象的。

(三)树立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为指导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只有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孩子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尊重与弘扬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也就是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这一认识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

还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转折。在这一阶段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配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所以深受文化洗礼的家庭教育观在成长的历程中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务必作出转变,我们要提倡一种全新的、适合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人才观及儿童观,这也是实现家庭教育当代化的

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邻关系;缺失;建议

孩子的成长只有学校教育不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融合也不完整,还必须有“亲邻教育”或称“亲邻关系”。“亲”是指亲属,“邻”是指邻里。“亲邻关系”应属社会关系范畴,但这种“亲邻关系”是以家庭关系为生长点而形成的,孩子与亲邻的相处需要家庭的指导、呵护、修正,所以,我把“亲邻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孩子成长中的“亲邻关系”是“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不能代替的,有其独特作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建立面对挫折的勇气、学会规范、融人民俗、学会交往、形成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等,“亲邻关系”不可或缺。特别是现在,家庭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核心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日益增多,亲邻关系淡漠,孩子对于亲邻都不知道怎样称呼(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一课叫“我家的亲戚”,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的亲戚及‘我’与亲戚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称呼”),谈何相处?亲邻关系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当然,“亲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也不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提出“亲邻关系”问题,就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来共同研究、践行“亲邻关系”,发挥其在孩子成长中的正面作用,减少负面作用。

一、“亲邻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独特作用

在孩子成长中,一般地讲,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教师是孩子最尊敬、最信赖的人,同学是孩子的玩伴,这些人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亲属关系往往对孩子把握关键事情有重要作用,邻里关系对于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高情商有重要影响。对于“亲邻关系”我们必须早认识、早开发、早利用。

(一)亲属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独特作用

亲属是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属对孩子负有责任与义务。亲属是家庭的“局外”人,亲属可以凭借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自己的阅历,以及自己对孩子及其家庭的了解,帮助孩子把握关键事情,包括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亲属之间“知根知底”,可以交托很多(包括一些隐私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在教育孩子上亲属的作用是独特的。

1.独特位置 真情不二

“独特位置”是指亲属在孩子心中的特殊辈分与亲密程度,如爷爷、奶奶等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情不二”是指亲属对孩子真心呵护没有二心。在孩子的成长中,让亲属与孩子沟通,往往比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效果好。为什么?因为孩子信赖亲属!这种信赖,源于血缘关系、中华文化传统和孩子的体验。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爷、奶、伯、叔、姑、堂哥等应该是家庭成员,姥姥、姥爷、舅舅、姨姨等是血缘至亲。从孩子的体验看,真心呵护他们的人,或者决不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遇事能与父母一样“维护”自己的唯有亲属。况且,有些事情,作为亲属与孩子沟通,更便利更有效。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由于父母的对其期盼很高,再加上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总有些不一致,时常吵闹,孩子对父母产生了看法,对于父母的话就是不听。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还与父母对着干。孩子自小就与大姨妈很亲近,很信任大姨妈,不对别人讲的心里话(包括对父母的看法)都对大姨妈讲。大姨妈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注意查找孩子不听父母话的原因,抓住孩子对父母有看法的关键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释,使孩子理解了父母,实现了转变(包括对父母的看法和做法)。

2.独特经历 更具耐心

亲属中孩子更愿意听谁的话?一是对自己呵护最多的;二是孩子成长最好的;三是为亲属付出最多、又有能力的;四是事业成功的;五是朋友多、朋友层次高的。这里的顺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在不同阶段,孩子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最愿意听“对自己呵护最多的”亲属的话,长大了可能变为最愿意听“事业成功的”、“孩子成长最好的”亲属的话了。亲属往往具有独特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其成功,这种经历对于孩子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人生经验。现实中有些“好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耐心,解答几遍都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多问一遍就恼火了,就要训斥孩子。所以,这些“好教师”与学生关系很好,与自己的子女的关系不一定好。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亲属在与孩子相处、沟通中都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而且更具有耐心。这样也导致亲属对孩子的教育有特效。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陈钱林不但教育好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还教育好了自己的侄儿、外甥等人。他教育亲属孩子的成功,主要源于:其一,独特经历。陈校长独特的学习、教学、管理、生活、处事经历使他的教育具备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具备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技巧及崇高的威信;其二,更具耐心。在教育亲属的孩子上,陈校长更有耐心、更注意分寸。

3.独特方法 亲亲信道

老话说: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亲属不能都一样的亲近。通过与亲属的交往,孩子与亲属产生了不同的“亲近感”。孩子与老师的相处是“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与亲属的相处也是“亲其人,信其道”。只有使孩子感到亲属的亲近、可靠,才能使亲属与孩子的沟通更有效,使亲属对孩子的影响更好、更大。亲属中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交朋好友、工作事业等方面的独特方法,对孩子会产生独特的影响。有一个男孩叫亮亮,父母及爷爷、奶奶等近亲的话都不太在意,唯独大姨家的姐姐的话,他是言听计从。他妈与他大姨相差十二岁,大姨特别照顾妈妈,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大姨妈在亲友中威望非常高,包括姥姥、姥爷在内的亲属都相信她、依靠她。她对亮亮也特亲特好。亮亮是通过与姐姐的亲近,间接地与大姨妈亲近。特别是后来,姐姐考上名牌大学、读研、做大学教师、成家,亮亮一直在与姐姐频繁交流。这种与两姨姐的关系,使亮亮受益匪浅,亮亮现在也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发展得很全面。

4.独特资源 远近皆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属中各种资源都要利用好,有事业成功者、有技能养家者、有家庭和睦者等等,这些人都有过人之处。通过相处,抓准对孩子成长的关键点,使孩子受益。亲属无论住得远和近,都要加强相处、沟通,可借助通讯与交通设施而加强联系。这对孩子的教育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广西横县、河南省正阳县,两地相隔千山万水,没有阻隔一个三口之家对一个女孩儿的关爱。这是由于救助贫困女童行动,引发贫困女童与资助家庭越处越好,女孩儿由最初的称呼资助自己的夫妇为“叔叔阿姨”,到“义父义母”,最后叫“爸爸妈妈”。6年的资助、关怀,使贫困女童重返校园,并逐渐变得坚强起来。资助家庭也收获了家教爱心,影响了自己的儿子,还意外的收获了一份亲情——一个女儿。这是因为资助者对贫困女童给予了父母、亲属一般的关爱。如果只是资助,女孩、资助者不会有这样的收获。

(二)邻里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独特作用

邻里与亲属、朋友之间有显著差别。亲属之问的互动,是基于社会的亲属制度和相互认同的传统规范。朋友之间的互动,依靠个人之间相互确认的契约或承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邻里之间的互动,首先需要地缘条件——居住得近;其次是基于地方性的共同承认的文化规范。在农村的邻里互动,还带有血缘关系。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发展,邻里的内涵、构成与互动、凝聚力等等在发生变化。现在的邻里关系可分为:至交关系、友好关系、平常关系、封闭关系和紧张关系。社会学认为,邻里之间有相互支持的社会功能,即邻里间能够在小范围区域内提供合理的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使邻里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难题。也可以认为,邻里对于涵盖其中的家庭具有生产互助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社会整合的功能。邻里关系介于父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之间。邻里关系对孩子成长的独特作用在于:没有孩子与邻里的相处,孩子进入社会就不会顺利。与父母、亲属对孩子的保护、教育不同,邻里关系能使孩子认识人的交往是不同的,要有分寸,有远有近,人的交往要有真情,更有猜忌、自私、冷漠、阴险、狡诈、欺骗……这些体验对孩子的社会化、建立社会规范、形成社会适应、提高情感智商都有独特作用,是学校、家庭、亲属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把邻里关系发展好,使其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正面作用。

1.拥有地利 处事及时

“远亲不如近邻”。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周围非亲非故的邻里往往能比远方的亲人、亲属更直接更及时,解你燃眉之急。邻里之间帮助的及时、准确、周到、有效,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作用,源于平时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源于平时自己与邻里的互动。烟台福山区的一座老宅中住着一对七旬老夫妇,丈夫患有老年痴呆,妻子患有高血压。一天的凌晨时分,老宅突然失火,浓烟滚滚,高中生赵鹏举舍命破窗背出了两位老人。事后赶到的老人的儿子说:“多亏小赵来得及时,再晚个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赵鹏举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名列前茅,很小的时候就与老人多有来往,对老人及家庭、亲属多有了解,老人对其也多有教育、帮助,所以他能在关键时刻舍命救人,并在解救老人时准确、恰当、及时、高效。

2.细心了解 出手恰当

邻里相处的基础是相互了解。相处得非常好的邻里,基本上对对方都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在与邻里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对方的特长、习惯、爱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友关系等,在相处中就能把握好分寸,特别是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情中,能够做到出手恰当、出手有效、出手独特。好的邻里之间应该有一种互助关系。比如,一起打球,一起修花墙,一起为孩子钉秋千架等。除了现实中的合作,网络世界中的合作也让邻里关系变得进退自如。邻里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有乐趣的奉献,体现自己事业之外的价值。合作与互助,让邻里关系成为最有趣的社会关系和最轻松的社会关系。有一位单身女子,隔壁住了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单身女子总是想办法帮助她们。一天晚上,忽然停了电,室内漆黑如墨,单身女子十分害怕,即刻上床卷缩一团,并用被把自己蒙住。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单身女子更加害怕,也不答言,只是用被子把自己裹得更严了。就听门外说:“阿姨,我是隔壁的文文,妈妈要我来与你做伴,请你开门!”单身女子一听,高兴的下了床,打开门,只见文文举着点燃的蜡烛站在门口,文文的妈妈和妹妹站在后面。单身女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互惠互助 补短助长

邻里相处最主要的是能互惠互助。互惠互助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通过互惠互助,补邻里之短,帮助邻里建立优长或发挥优长。特别是在孩子成长方面,邻里之间的“互惠互助,补短助长”对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情商,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学会合作,有积极作用。两个或多个家庭教育孩子智慧的整合,使孩子获益更多。有一个社区建立了“四点半学校”,主要工作人员是社区里热心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党员”等“五老”。他们在每周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从4时30分到6时开办“四点半课堂”,义务看管社区学生并辅导作业。社区里有3个小男孩经常结伴去网吧,老同志专门到网吧去找他们,多次把他们从网吧拉回四点半学校。非亲非故的爷爷奶奶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在最后一次把孩子们从网吧找回来时,这三个孩子都感动地哭了,他们表示今后一定不会再去网吧了。如今,这三个调皮的男孩都已经升入中学了。家长为了使老人生活得舒心,定期到老人家里帮助买粮、干重活等。这个社区的邻里关系极其融洽,大家相互补短助长。这样的邻里关系对孩子有良好的影响。

4.贤邻达户 孩童榜样

贤邻——有才有德的邻里;达户——显贵的人家。居住在有才有德有威望的邻里之间,对孩子来说是良好的精神环境,邻里的言行对孩子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许多人会成为孩子的偶像、榜样、楷模,这是孩子成长梦寐以求的环境。昔日“孟母择邻”就是选择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环境。有一个住宅楼里的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那块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乱、臭、脏。后来想了许多办法——建垃圾箱、贴提示语、贴警告语、罚款、诅咒,乱、臭、脏的情况时好时坏,没有得到根治。事情虽然不算大,却令人揪心。谁也没想到,一个人居然使这里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原来这里住进了年届花甲的盲老人。自从住进这个楼开始,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老伴的引导下出门走30米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人们的善心和良知受老人善举的影响而被激发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再没有人在这里乱倒垃圾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二、应对“亲邻关系”缺失的建议

现代社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有利有弊。过去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养儿防老”等观念在淡化,有些人追求“单身贵族”、“丁克家庭”。人们的兴奋点往往都在发展经济上,人们越发地忙碌,婚姻越来越不稳定,家庭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差,独生子、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宅童、“容器人”越来越多。为了应对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不利,我们除了抓学校教育外,还必须加大力气,研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亲邻关系”介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也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点,抓“亲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对于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该从宏观上、大事上多做引导性工作,如制定出台相应制度,制造氛围,举办活动等,使人们敬老爱老、注重家庭、夫妻恩爱、注重亲邻关系、注重建设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等。每个家庭、家长应该从如下几方面抓“亲邻关系”的建设:

1.普遍相处 突出重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家庭要与亲邻为善,与所有的亲邻相处好,但在相处中,要品评人、品评家庭。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需要,有选择地与亲邻互动。要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对孩子成长有最大作用的亲邻上。要用心处理好亲邻关系。亲属中有一种“姑妈现象”、“大姨妈现象”值得研究,邻里之间有一种“忘年交现象”值得注意。

2.注重身教 潜移默化

家长与亲邻相处,既是家长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懂得赞美,大度宽容,主动谦让,换位思考,乐于助人,留有时空,恰当适度,敬老爱邻;讲诚信、讲诚心、讲爱心、讲智慧。

3.制造契机 亲邻互动

与人相处,要有契机,既不要太主动,也不要太被动。太主动别人会警惕你,怀疑你的动机;太被动,影响相处。现代社会,亲邻关系比较淡漠,我们与亲邻相处,要抓准(或制造)与亲邻相处的契机,一步一步走近亲邻,使亲邻关系逐步、恰当的融合升华。如,抓住“过年过节”、“亲邻生日”、“重大事情”等与亲邻互动。与亲邻的互动过程,就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认识到亲邻关系对孩子成长有特殊作用的家庭,与亲邻的互动过程对孩子更有意义。

4.变换思路 体验不同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该经历过的没有经历。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体验不同的亲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同一阶段,也需要孩子体验不同的亲邻关系。正如孩子不离开父母,永远不会社会化一样,没有不同亲邻关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就会有缺欠,孩子进入陌生的社会就会不适应。所以,家长要变换思路,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亲邻关系,提高其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5.亲邻为朋 接纳新人

与亲邻相处,要向与朋友相处一样,真心、真诚、智慧;要不断地接纳新的亲邻。接纳新的亲邻就是在开辟新天地,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情商。这当中,孩子的情商也应该得到提高。

6.育子为重 兼顾其他

一个家庭必须以孩子的成长为重。但是,如果只顾孩子,不考虑其他,对孩子的成长就会不利。因为事物都是联系的、和谐的,只突出一点,就不可能和谐了。人生不过是一连串的关系,亲邻关系在这“一连串的关系”中起着链接的作用。中国人识人有一条标准,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相处不好的人,你就不要与之交往。连亲邻都相处不好的人,你不要与之相处。与亲邻相处不好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就会有缺欠。

第4篇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第6篇

关键词:颜之推 财富观 启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着社会是否发展和民族的兴衰。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我国历代关于如何训诫子孙的著作很多,其中,流传下来并倍受后人推崇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他的家庭财富思想渊源于儒家思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到的:“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便蒙诱诲。”这是对颜氏家族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颜之推一生历经坎坷,曾三为亡国之人。晚年,他以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写下了惠及子孙的南北朝时期相当重要的史学著作。本文试从他的勤俭治家、取财有道、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一些做法上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勤俭治家,修身洁行

勤俭治家、修身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前者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和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用“勤”创造财富,以“俭”节约财物,约束自己的生活欲望。两者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的传统美德之一。

颜之推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他们大多游手好闲,不无学术。晋朝南渡的士族贵族,都依靠俸禄生活。虽有土地,也是靠奴仆来耕种。颜之推作为士族阶层的有识之士,他认为读书人也应该知道“稼穑之艰难”,这是基于民以食为天而提出的。他认为家中所需的蔬菜、水果之类应在自家果园和菜地里生产,所需肉食也要依靠饲养家禽家畜,可以说,家中除了食盐之外的所有物品都须能自给。他特别赞赏北方,大部分家庭都能勤俭节约,以赡衣食。因此,他一直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并教育后代要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过程和艰难,否则,当官则不懂为官之道,治家则不能经营。

修身洁行是人生实现自我完善的最好的途径,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修身”是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洁行”指在生活中的表现行为。颜之推终生是在不断检讨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中度过的。从二十多岁起,他常常在晚上睡觉时反思自己白天的行为,不断认识自己,并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可以说《颜氏家训》就是他对生活的感悟,是他留与后人的精神财富。他的思与行,与当时大多数士族贵族耻于涉及农桑和经商、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地虚度时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目睹了在动乱之后,不学无术的士族子弟在失去他人庇护的情况下,又无生存能力,生活则落到了极度窘迫和尴尬的境地;有的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丧命于沟壑之间。为了不让后代重蹈覆辙,他告诫子孙:积聚千万财富,不如薄伎在身,因此,他要求后代要有一技之长。关于学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一技,除此之外,农工商贾、渔夫、喂牛人、放羊人、屠夫之中,都有杰出之士,都可以拜他为师。他要求子孙勤奋好学,要“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颜之推不盲目随波南北朝社会奢侈的潮流,注意节俭,修身洁行,并注意以言传身教教育后代,他的远见卓识及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启迪作用。当今社会有些家长不能洁身自好,一味攀比、盲目消费,做事没有责任感,他们的言行对其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不借鉴颜之推教育子女的方法,对我们的后代负起责任。

取财有道,清正廉洁

取财有道 、清正廉洁属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做人、为官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前者是指人们面对物质财富的诱惑而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俗语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意思。后者被视为“仕者之德”“为官之本”,是中华民族所赞扬的一种美德,也是颜之推要求做人应遵守的格言。古往今来,人们追逐财富的形式各不相同,教训大小不一。颜之推为了让其后世子孙接受教训,避灾免祸,他以历史事实进行教育:石崇因贪婪溺财而导致祸患,山涛为蓄积财物而遭到讥讽,谢鲲因贪赃受贿而被罢免,就连 “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为此,对后代子孙提出了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做官到中品就行了。二是“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对于家中财富超过这个限度,就应该“以义散之”,如果达不到这个限度,也“勿非道求之”。颜之推这种淡薄名利的心底深处,是让其后代子孙平安无患。他对财富“以义散之”和“勿非道求之”的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有鞭策和警戒作用。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后代勤奋学习,明白事理,增长见识,修身利世,告诫子孙后代“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他认为人生活在世上,穿衣是为了御寒,吃东西是为了免受饥饿,身体内部不需要奢靡,而身体之外更无需什么。他在要求子孙后代限制欲望的同时,提出“志不可满”。他说:“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国家使用的人才,大体有六个方面:即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以上几种人才都由勤于学习,品行端正,而有又专长的人所担任。颜之推告诫子孙后代要学有特长,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颜氏后人谨守家训,继承家学传统,在朝为官者居多,都能自身清俭。颜真卿为政清廉、颜延之厉行节俭都是突出代表。在此之后,其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等方面有成就者遍及海内外,时有突出的人才弘扬着家声。颜氏后代中众多有用人才的出现,追其历史渊源都与家风、家训有关。颜之推所强调的取财有道、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应该大力提倡,并应将其弘扬广大。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文明社会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知荣明耻,继承民族传统,弘扬美德。教育子女时要宽严有度,从小事抓起,在生活细节中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准则,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辱观,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是人们面对物质财富的两种消费态度和表现形式,施、俭与奢、吝是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颜之推为了教育后世子孙,引用孔子的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引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在对“俭”与“奢”的问题上,强调了人应该节俭,并指出就是有周公那样的才能、那样的美好素质的人,如果既骄傲又吝啬的话,也不值得人们尊敬。颜之推以孔子的话为理论依据,对“俭”与“吝”进行了解释:“俭”是节约俭省的意思,是符合礼法的行为;“吝”是吝啬,指舍不得钱物不愿意帮助急需要救助的人。同时,他告诫子孙:“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他希望其子孙不要有用钱就奢侈、节俭就吝啬的不良行为。颜之推深知,自古以来人们面对财富进行消费的形式各异,其效果也各不相同。颜之推为了引起后世子孙的重视,能真正理解他所要求的“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深层次含义,举例中高度赞扬了南朝裴子野在遇上水灾之年,在自己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收养了挨饿受冻的远亲旧属,并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从未有厌色。同时,他又披露邺城一名贪得无厌的领军,其珠宝财产,不计其数,生活极为奢侈,家僮已有800人,麻鞋都堆满了屋子,不用的衣服堆满了几个仓库,但是,家中就是来了客人,也不增加膳食费,后因事被处死。他指责南阳一个积蓄甚丰的吝啬人,连女婿多吃了点酒肉都心痛,最后落到本人死后儿子为争家产自相残杀。颜之推以活生生的事实把面对财富的不同表现形式摆在了后人面前,让人们去思考、去抉择。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教育方式。同时,他又郑重地告诉子孙后代:在亲友遇到危难之时,应当尽其财力、人力,毫不吝啬地给以帮助;但若是心怀不轨而提出无理请求的亲友,我可没有让你们去怜悯。人心肠不可太冷,也不可太热,说话时当以仁义为准则。如果后世子孙有素骄奢者,应该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节俭、谦虚自律的,这样,以礼为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收敛、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有素鄙吝者,应该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重视情意、淡泊财物、少私寡欲、周济贫困的,使他们能悔改自新,也能做到施而不吝。颜之推特别重视子孙后代的读书和学习,并告诫他们读书与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理、增长见识,强调多读圣人之书,使之指导自己的言行,也就可以立足为人了。颜之推要求其后代子孙在生活中要树立对人肯施舍、不吝啬、仗义散财、对己要节俭、不奢侈的财富观。他这种时时以古人为借鉴的做法,显示出他的为人、处事及所具有的长远眼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在精神和心灵上要相互沟通、相互呼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友爱、平等的社会氛围。

颜之推的财富观是与尚俭、勤劳、取财、用财、修身洁行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发展来看,过度追求奢侈享乐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颜之推的财富观虽时隔千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关于如何积累财富、支配财富和如何看待财富的态度、特别在引导子女以德为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方面,都成为滋养后代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颜之推育子的成功典范,对我们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海古籍出版社,1980。

第7篇

“家校共育 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今天,我与孩子一同观看了一堂内容丰富、直抵内心的家庭教育公开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而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启蒙,如何履行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当好父母,需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正如“养育男孩”创始人鱼爸所说,“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当好父母是一门“科学”,我想,这是这堂公开课给予我最大的启发。

当一个以身作则的父母

两位嘉宾在课堂上多次提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出的花。”曾几何时,我发现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她会不耐烦,甚至会有冷暴力的情形。最开始,我把这种品格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习惯性地指责孩子,但慢慢地,我发现,孩子的品格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我总是大声呵斥,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讲道理;如果我总是因为工作忙,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就不要怪孩子不听父母讲话;如果我总是望女成凤,却自己不在状态,就不要怪孩子轻言放弃……所以,当好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于是,在我们的家庭里,孩子从一个被管教者成为了地位平等的小主人,家里也逐渐多了这样的情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比一比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来一个生活习惯大比拼,看谁做得好;开一个阅读分享会,看谁懂得多;组织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有了错误就勇于改正……我们在逐步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家庭文化,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一个懂得陪伴的父母

两位嘉宾在课堂上提出了陪伴的重要性,养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唯有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有的时候,我会独自感叹时光荏苒,转眼间,那个襁褓里的小婴儿,个头就已逼近我的肩头;那个整天妈妈长妈妈短的小女孩,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那只大手曾经牵着的小手,已然可以在妈妈伤心难过时给予温暖和力量……,而这时,我才真正读懂龙应台的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如何才能做到放心让他走,而你不必追?我想,抓住做父母的十年黄金期特别地重要。俞敏洪曾说“在十岁以前定规矩,孩子还是愿意听你的,因为在十岁以前,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依靠,那就是父母,但是到十岁以后,他觉得离开父母还是可以活下去的。他会逐渐发现,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叛逆,关键看这定规矩的十年里,父母给了什么?是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是良好的教育陪伴,如果在前十年,孩子能够和父母一起养成好习惯、守规矩、正确的三观,那么孩子大了,就可以放心的让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如果父母给予的仅仅是物质的优越,或者过了孩子最需要父母引导教育的十年黄金期,你越教育,他越会反感,很多甚至会拿自己的生命来要挟父母,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一切都已晚矣。

当一个方法得当的父母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孩子,小时候智力有缺陷,但他通过自己得当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成长成才。他认为,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为天才;教育不当,即使再好的天赋也会被毁掉,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核心因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散文《伤仲永》强调的就是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而近期网上的一则新闻,也让人感到特别励志,芜湖19岁脑瘫少年取得高考623分的好成绩,他在本子上写下“感谢父母、感谢老师”,让我们再一次领会到家校教育的至关重要性。两位嘉宾在课堂上多次讲授了孩子品格养成过程中,父母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但有责任让他具备独立成长、勇敢前行的能力与资本,这将是他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除了要有眼界、态度、胸襟之外,还要善于借助书籍的力量,让孩子与书籍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从书籍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成为一个向上向善的人。

最后,我想用黎巴嫩著名作家Kahlil Gibran《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的一段话与所有的父母一起共勉:爱,让孩子成为自己!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5-03

家庭支持服务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提升家庭照料特殊儿童能力的一种服务形式。家庭支持服务意味着专业支持、资源、服务、财政补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残障人士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开办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同时相应的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也开展起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限于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或各级各类康复中心等几种形式的专业见习与实习,这极大地影响了特教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特教师范生择业和从业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激烈的院校及专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传统的服务与实践形式外,将特殊儿童自然生活和生长的家庭作为师生双方见习、实习、科研的基地,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支持,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完善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选择。

一、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1 是培养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相当强的专业,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而言,至少在本科和专科层次的人才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培养操作型和实践型特教师资的问题。为了凸显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临床性,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并将其作为优质的专业实践基地。

2 是搭建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沟通桥梁的需要

家庭是每个人自然的成长及教育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影响是长久的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具有自然性和浸润性等特点。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角度来审视特殊儿童家庭时,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早期干预、行为矫正、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等理论都可以在其间找到鲜活的例证,所以特殊儿童家庭是沟通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开设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高校所在的城市,一定活跃着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身影。因此特殊儿童家庭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专业实践基地而言,具有自然性、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这是将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作为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实践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3 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特教专业师生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特殊教育临床教学和管理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目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当有限,各种特教资源,尤其是公益性特教资源稀缺。在研究领域,研究者关于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与途径的探讨几乎都集中于特殊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康复机构或私立的康复训练机构等,关注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对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随着“家校合作”“家庭支持”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应进一步关注特殊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特教专业服务。对于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儿童教学实践基地的高校来讲,更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特教专业师生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家庭支持,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

二、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 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6~12岁有多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各类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特殊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心理及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全人、全生涯的发展。因此,对于有足够师资力量和专业知识储备的高等院校来讲,可以把服务对象向两端延伸,将3~6岁处于早期干预阶段的特殊幼儿以及处于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青少年及其家庭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2 家庭支持服务的形式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时,应尊重、遵循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自然生活及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强调以个案儿童、个案家庭为中心。因此,“到宅服务”是比较理想的支持服务形式,即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为主体的专业人员直接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利用高校丰富的诊断评估资源,教育康复的教材、教具和特殊儿童家庭的玩具、学具等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对其家长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3 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访谈

即特教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学生家庭,与其家长交流和沟通,以此了解某一时期该生在教育训练、人际互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家长此间的问题、困惑以及收获体会。在总结双方以往交流互动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拟订下一阶段的家庭支持服务计划。家庭访谈应贯穿于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始终。每次访谈都应作周密的安排,做到目的明确、内容针对性强,并作好记录和整理。

(2)家长咨询

家长咨询是指个案儿童的家长向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提出问题、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在咨询服务中,特殊儿童家长往往关心下列问题:教育特殊子女的方法、技能、态度;孩子的学习、康复状况;针对专业人员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的问题与疑惑;寻求专业人员在理念和态度上的支持;等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应尽力解决家长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教给他们教育特殊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技能,为家长营造倾诉的环境,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家长咨询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和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

(3)家长培训

家长培训是指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为主体,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教养态度、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教养能力,增强家庭支持服务的效果。家长培训可以将若干个家庭集中起来,统一培训,也可以每个家庭逐一进行。培训课可既包括理论讲授、经验分享式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现场示范和观摩式的指导等。此外,在培训地点、时间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也应作详尽的规划。

(4)个训指导

个训指导是指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儿童家庭,直接为其提供一对一的教育服务。在家庭支持服务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家长最关心、最关注的是其子女的成长与进步情况。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时间、精力以及特殊儿童障碍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独立、科学地为其子女做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因此,以特教师生为主体的家庭介入式个训指导,在直接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是争取家长支持与信任及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切入点。

三、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步骤

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树立“促进特殊儿童发展、提高家长教养能力、提升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打造特殊教育实践与研究平台”的观念。整个支持服务过程要经历组织动员、接案、诊断性评量、召开个案会议、拟订服务计划、执行支持计划和总结评量等步骤。

1 组织动员,作好总体规划

在正式进入特殊儿童家庭以前,应作统筹规划,选派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直接负责人,由这些教师组织动员其他教师和同学,组建个案支持小组,并向他们解释家庭支持服务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确定个案家庭

家庭支持服务以各类特殊儿童自然成长和生活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开展该项工作之初,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传单、开展调查、与其他特教机构联合举办家长会等途径,与本地区特殊儿童家长及家庭广泛接触,向他们宣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与家庭合作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式等。在家长与个案小组师生充分沟通后,并在自愿提交申请书的基础上,经现场调研,再确定某一家庭为支持服务的个案家庭。

3 评量特殊儿童个案及其家庭的多方面需求

家庭支持服务应以个案家庭的需求为突破口,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才能达到为其排忧解难的目的,家长和整个家庭才愿意长期合作,否则家庭支持服务往往会因为缺乏实质内容而流于形式,导致双方的合作关系不能坚持长久。为此,需要采用多种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方式,全面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医疗、康复和经济等状况,尤其是要了解作为直接教养者的父母等人的需求。对个案家庭的评量应由特教专业师生组成的个案小组负责,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吸纳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等社会人士,共同组成诊断评估小组。同一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对个案家庭需求的某一侧面作分评量,最后由小组负责人整理、统合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4 召开个案家庭诊断研讨会议

评量结束后,为了整合多方面资料,全面透彻地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个案小组负责人集本组成员、个案小孩的家庭成员、参与评估或后继服务的社会人士及相关的行政领导等,召开个案家庭社会支持需求研讨会,深入分析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生活和生存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明确所需支持协助的种类、程度和各支持主体之间的协作方式,最终形成一份家庭需求诊断报告书。

5 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诊断研讨会议结束后,个案小组应着手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其内容包括:个案儿童生理状态、心理表现、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促进个案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家庭支持服务的目标、程序和日期;家庭支持服务的种类、强度、频率和实施方式;各类支持的实施场所和环境要求;家庭支持服务的起始时间和限定期限;各支持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互协作的方式;经全体人员确认并签字后,该计划方可实施。

6 实施家庭支持计划,做好总结评量

个别化家庭支持采用循环推进、长期追踪的方式实施。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和相关社会人士首先分别介入个案家庭,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支持服务;学生2―3人一组介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针对家长的教育咨询与辅导、针对个案儿童的评估、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并实施教学等活动;随后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该个案,由学生小组独立承担相关的教育服务;特教教师选择第二个家庭并为其提供服务;第二组学生介入,教师指导他们逐步参与各项服务活动,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此个案,由第二组学生独立承担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特教专业的招生规模一般都较小,学生人数很少,如此循环几轮后,所有的学生都可被分配到相应的个案家庭了。至此,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便由点及面地真正开展起来了。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定期巡回指导各学生小组和个案家庭,了解他们彼此间的问题与困惑,即时给予分析和解答,对家庭支持的成效进行及时评量与总结。

四、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盈利与公益问题

针对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究竟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向家长收取一定费用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秉持公益、义务的原则开展服务。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受益的并非只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特教师生,在此过程中也会在专业情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获益,这种收获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初衷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特教专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2 家庭支持服务与其他专业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家庭支持服务只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已,它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绝不能取代特教学校、康复训练机构等其他途径的实践形式,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将校内、校外、家庭、和康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3 支持主体的角色定位

作为支持服务主体的特教师生,在提供专业支持、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是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切忌抱一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该在充分尊重其原有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理解并尊重其文化习俗,通过对话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分歧,构建若干他们所需、自己可为的自然和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好自己在特殊儿童与家庭、特殊家庭与学校、特殊家庭与社会互动中的纽带作用。同时应处理好与家庭其他支持主体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同理心;场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6-02

同理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成分,它对我们合理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成功地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发展亲社会行为有重要意义。随着心理模式加入现代医疗模式,同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1 对同理能力的研究进展

同理心一词于1906年由Titchener首先由德语‘Einfühlung’翻译引入,意为“神入”,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中,国外心理学界不断深入和拓展有关同理的研究,补充和完善“同理”概念的阐述和分析。

Alligood (1992)提出存在两种类型的同理能力:后天训练得来的与先天形成的[1]。Raile (1983)通过文献整理,提出虽然研究者们在叙述差异的时候所用词汇不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存在两种类型的同理能力[2]。其他学者也有过类似的研究,如Zderad曾经确定了关于区别常态和临床同理心的需要,Forsyth提出有存在两种同理能力:常态的和专业化的。

与本研究相关且较具代表性的国内研究有台湾学者林秀华(2007)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团体同理心训练[3]及山西医科大学邱玉芳(2007)对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等。

2 同理能力与场认知风格的关系研究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概念认为,当呈现一个具有支配作用的场时,比较独立的个体倾向于克服场的组织,或者重新构建场;而比较依存场的个体则倾向于依附于既定的场的组织(Wittkin 1977)。向来有观念认为,护生与其他健康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更高的场依存性。场依存性与同理能力和开放性人格这两个方面有关,场独立性的学生显示出较少的同理能力。

Stephen(1981)发现场依存性与同理能力和开放性人格有关。DeVore(1989)对认知风格与同理能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场独立性的个体同理能力较低。

Arthur(2006)在一次研究中(Empathic Understanding scale, EUS)所得结果显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被试在同理能力上有差异,场依存性的被试同理能力要优于场独立性的被试。

3 同理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采用的一贯的一系列方法,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Sally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理能力的影响尤其重大[4]。

Eisenberg及其同事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社会功能与儿童消极情绪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同理能力与一个人在怎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长大有密切关系[5]。

Barnett等人(Barnett, Howard, King & Dino, 1980) 的研究结果显示同理能力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相关。Helen Williams则认为父母适度的惩罚,可以教育子女学会自我保护、自尊、自控和同理他人[6]。其它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理能力有意义深远的影响(Dekovic & Jannsen, 1992; Berk, 2000)。

由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心理学界对同理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在理论、测量及其与各心理维度的关系研究方面均已有所建树,而国内对同理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较为单调,较少考虑到与同理能力有关的心理特质,对个体同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未闻及报导,在该领域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Alligood, M. R. (1992). Empathy: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wo type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30(3), 14±17.

[2] Raile, M. (1983). The relationship of creativity, actualization, and empathy in unitary human development: A descriptive study of M. Rogers’ principle of helicy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 449B. (University Micro? lms No. 83±13, 874).

[3] 林秀华.护理人员团体同理心训练成效之探讨.长荣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 罗学荣,苏林雁,万国斌.儿童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994,8(6):249、261-26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