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

时间:2023-11-11 09:18:51

导语:在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

第1篇

摘 要:本文先简要阐述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训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步伐与效率也在不断加快,各大高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逆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在艺术设计的训练与应用上都有重要作用。

1.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1.1 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1]。逆向思维表现的事物发展往往与正常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反面去深入探索,从而树立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形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人常规思维方式的缺陷。

1.2 逆向思维的基本原则

逆向思维包含四种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时一定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才能把握好逆向思维的方向与尺度,进而形成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进行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逆向思维也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不能偏离,这也是设计策划与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逆向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与想象;适用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合理的创作,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剖析设计对象的各种属性,了解产品的使用群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达到创意的个性效果以及视觉效果而摒弃正确的情感或者价值导向。

1.3 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在作品的结构与位置上进行上下或者左右互换,或者进行高低对立位的转换[2]。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在艺术创作中,当所有人都以赞扬的态度去表现事件时,逆向思维者往往会以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事件,这是对人们习惯性、常识性以及传统性的批判。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很多人都能想到的,而逆向思维则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

2.艺术设计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2.1 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创造主题,找出对象的不同属性,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在进行设计创作活动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并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基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应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2.2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实践

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具体的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创作中,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比用逆向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与常规思维创作作品的差异,通过找出常规设计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3 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通过搭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作业,让学生自动组队,推举组长,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由学生自己宣讲成果,创作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

2.4 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初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在初步训练有一定的成效后,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思考问题时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这样使学生处理问题是更加全面,也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其不意与吸引注意力的功效。

3.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 “错觉”逆向思维的案例

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其中“错觉”就是很多艺术家设计时常用的技巧,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了逆向思维。如图1,是非常著名的鲁宾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杯子,而将背景调换,我们能看到两张相对的脸,这个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设计的图形被人们广为流传。

3.2 “解构重组”中的逆向思维案例

解构重组与事物固有的图形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可以将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结合起来,打破图形原有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作品,使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的创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3]。比如在际的课程讲解中,在选择“保护自然动物”为主题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用各种贴近主题的事物进行重组在一起,如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画面下放是动物牛与鹰的头像,而画面的上面则是人的手臂以及捕杀动物的工具,该图片表示的意义是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其它同学的注意力。

4.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组成之一,是学生创造力的的核心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OL].科技与企业,2013(17).

第2篇

【摘 要】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第3篇

关键词: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

从我们国家医院办公数字化系统实践整体过程视角来审视,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从上线应用到现在,给众多医务相关人员创造出一个交流和协作平台,对医务工作相关流程起到了规范作用,对工作重点加以明确,使传统医务工作执行效果大为改观。该篇文章对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一番浅谈,希望对相关工作者会有所帮助。

1 我国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的应用及研究

纵观我国众多乡镇社区医院发展现状,有些县中心医院可能最基本HIS系统都不具备,部分医疗机构单纯设置急诊、药房等收费模块,病患预约挂号、病历、医生医嘱、护理等都仍然沿袭手工模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基于乡镇社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安装并完善一个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形势所趋。可喜的是,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因为其本身在功能与机制方面的强大优势,在乡镇社区医院的核心信息体系系统中逐渐被大面积的利用[1]。从乡镇社区各医疗组织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角度来看,系统运行状况是非常不错的,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可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存储的系统,可以说是整个医院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不单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处理还有分析与传送等一体化有很好促进作用,并且综合提升我们国家各医疗组织整体的服务质量。我国家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变得十分成熟了。

1.1我们国家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在应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伴随我们国家公立医院不断加速改革,我国数字化的医院也已经是初见规模了,医院管理准确性与时效性相关标准也逐渐攀升。如此这般,为我们国家相关医疗事业不但带来了先机也带来了挑战[2]。另外,协同管理相关理念也不断深化,深植于人们脑海之中,我们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新医改相关政策,因此乡镇社区医院推行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势必会变成医院综合创新的管理模式。

1.2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在应用方面的高效性研究 结合实践证明,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实际应用还是比较高效的。以物态发展眼光审视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的整个过程,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作为研究主要方向,用无纸化作为标志,对建,管,用等方面实现多面掌握,使医院管理逐渐趋于智能化,医疗信息趋于数字化,机关办公实现自动化,最终保障医院管理的优化,数量的增长,品牌的拓展还有质量的提高。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发展进步使得我国全面构筑数字化信息化医院迈上了一个新的征程,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社会日益进步的当下,乡镇社区医院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各乡镇社区医院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独立模式,应用系统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发展模式,对于各个系统协同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人们可以更迅速的交流与共享数据,也使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环境兼容性变得更大了。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为我国医疗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基础[3]。伴随科技的巨大变革,各乡镇社区医院也在发展中求生存,而相应的提升医疗技术也变得是那么的重要,这就对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首先从意识上与时俱进,紧随科学医疗步伐,稳占科学医疗先机。

2 乡镇社区医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给患者带来的切实利益

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医院信息网数据源与核心环节,在构筑医院的信息网、建设数理化医院、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节省医院开支、提升医院科研能力与医疗水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为一类结合医学影像,网络通信及硬件技术对信息予以获取,查询,存储,打印,显示与异地通讯等一套信息数字化系统,它由本质减少医护工作者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也为患者节省大量时间,实现医院现代化影像建设。乡镇社区医院数字化会极大提升我们国家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发展态势,推动E-Health快速实现,让民众百姓可以享受高效率、高品质医疗健康综合。假使可以将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切实应用到乡镇社区医院建设当中,换句话讲就等于将远程放射系统同HIS进行有机融合,为双方提供会诊医生完整且更加确切的患者资料,诊断准确性也将会提升不少。除此以外,通过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可第一时间获取无损数字化医学影像,进一步确保图像质量,同时尽可能满足诊断需求。所以可以说乡镇社区医院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应用是真正给患者带来了福音[4]。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让医学图像处理还有新时期医院放射科带领其它科室服务模式步入新纪元,代表新时期放射医学占领数字信息发展前沿!它不单是网络、通讯、计算机与数字化技术在放射科和医院推广,应用及普及进程!同一时间它更代表医学观念创新,医疗制度体系改革进程中极富历史性与前瞻性的一步。

综上,随着我国现代化各种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为人类日常办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当代社会下,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普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研究及应用要靠电子信息相关技术支撑和优化。对于我们国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安装放射远程会诊pacs系统是对陈旧工作模式一种很好的替代,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环节管理效率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进一步改善我们国家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涛.县级医院PACS需求分析及建设要点剖析[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06:48-55.

[2]任彦军,李坤成,梁志刚.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发展状况与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3,06:7-10.

第4篇

另据记者了解,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国际学术大会上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执行委员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管委会和放射科副主任赵世华教授,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坚持日常工作之余,为这次跨越国界的学术盛会繁重的会务筹备工作忙碌着。前不久,本刊记者就该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以及“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的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赵世华教授。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发展与国际同步

了解赵世华教授的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的“两栖”专家,也是唯一一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同时兼任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组长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因此,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就涉及到了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目前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学科进展等话题。

就此问题,赵世华教授首先概括介绍说:“总体来说,我国的心血管影像学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就新技术设备而言,与国外相比,我们一点儿也不落后。具体来说,超声和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普及率较高,而核心脏病学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则相对集中在少数几家医院,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目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临床对日渐成熟的技术方法选择性应用并不规范。这表现在认识不足,优选不当,滥用或重复检查屡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技术规范化操作和合理化应用,保证其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赵世华教授认为,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普及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级医院医生诊断水平的参差不齐,现阶段临床对日渐成熟的影像学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合理性选择也亟待加强。赵世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影像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如果缺乏相关疾病的临床知识,诊断技术的应用则无从谈起。以功能成像见长的磁共振成像为例,如果缺乏必要的心血管临床知识,不具备基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那么你就无法选择合理的成像序列,也无法选择合理的扫描层面,最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磁共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影像学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师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适时地更新观念,在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主动地与影像学医师加强沟通与协作,熟悉影像学新技术的特点,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把握好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最终使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赵世华教授感叹:“实际上,针对上述情况,单凭从业者的自律性则是‘独木难支’的,因此还需要从学会或协会之类的学术组织以及政府和行政层面加以宣传和督导。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心血管大会纷纷开设了影像学论坛或其他形式的学术会议——‘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即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会议之一;此外,相关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等临床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心血管技术的操作和合理应用。但是要让规范化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累并快乐着”的治学三境界

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在国内、国际诸多重要放射和心血管学术会议上,赵世华教授频繁地穿梭于影像、介入和心内科会场做主持和讲座。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以及2013年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他就分别带去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继不久前赵世华教授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的执行委员之后,最近,他又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为2014WCC(国际心脏联盟)中国专家团成员,参与大会影像学组的筹备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些几个片段,就可以看出赵世华教授的工作日程排得有多满。

当记者问到他如此频繁地出席、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是否感到劳累,有什么感受时,赵世华教授不加思考地说:“怎么会不累啊?!当然累,但是我很开心。所以我这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旨在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全方位多层面地推广医学影像学技术。而且,我更希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脚踏实地做些实事,将来能够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团队,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生抱负和崇高目标!”

谈到赵世华教授的治学理念,他“搬”出了一位大学问家,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在对待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态度方面,我愿借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所言的治学的三种境界与同道们共勉——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我们这个领域而言,王国维先生借用的这三句古词,诗意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因此,我十分推崇并身体力行!”

也许就是在这种“诗意而又准确”的治学理念的驱使下,赵世华教授曾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课题,并荣获了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纵项科研基金在阜外医院名列前茅。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赵世华教授简要介绍说:“我能够幸运地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坚信,一个人如果把奉献作为‘种子’,等待的必将会是收获。我之所以能够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则是前期工作积累,二则是把影像学新技术与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我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心血管领域获得一等奖,首先是立题新颖,具有排他性,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立题放在热门的冠心病上,这难免重复,缺乏亮点,甚至让同仁们感到‘审美疲劳’;而我的研究对象都是那些拟放弃外科治疗或外科处理非常棘手的病例,当然也包括权威杂志对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针对性述评,研究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顶级医院推广应用,并且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应邀报道经验等等的其他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成绩的获得,是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韧、敏锐的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由治学理念谈到具体的学科话题时,赵世华教授特别提到了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和特点。他说:“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曾经着重做过主题为《心脏MRI临床应用进展》的讲演。因为,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很多研究因此将其作为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参照标准。与超声比较,MRI扫描视野大、无死角,加之其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判断准确、客观,因此在冠心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术后随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忌症,但现在市场上开发的支架、外科银夹、固定钢丝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伞等,基本上都是与磁场相兼容的,因此都不影响MRI检查。值得提出的是,现阶段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评估,主要是将左室腔模拟为理想的近似圆锥体,再简单地测量几条径线所获得,因此一旦左室发生室壁重构,可靠性大大降低。而MRI则通过连续短轴层面的电影序列,采用Simpson法三维重建左室形态,更能客观和准确地测定LVEF,是目前评估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

赵世华教授还认为,与CT比较,MRI具有无辐射、任意角度成像以及动态观察心脏运动的特点。虽然MRI在冠状动脉成像上仍不及CT,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更可喜的是,CTCA和MRA的结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上具有极好的互补性。众所周知,现阶段CTCA对冠心病有极高的阴性排查能力,但钙化则严重降低了CTCA的阳性预测值,而钙化在MRI无信号的特点,使MRI有望更加准确并直接显示各种类型的管腔狭窄。而且,MRI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区分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亮的就是死的”,延迟强化所对应的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瘢痕组织已通过病理对照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且已经公认为识别瘢痕组织的“金标准”。其与PET识别活力心肌的互补,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导冠心病治疗,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赵世华教授还介绍说:“腺苷负荷MRI评估心肌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MRI评估心肌活力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初步开展,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MRI在动脉斑块以及分子显像领域如干细胞标记等也具有无限潜力。随着MRI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一站式’扫描的特点有望在冠状动脉成像、斑块定性、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分子显像等全面实现突破。因此,心血管病专业医师应特别重视MRI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我还认为,MRI与CT等其他影像技术有机结合,进而整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冠心病诊断流程,即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

“医生的医生”:

“心病”诊疗离不开影像指导

在采访中,赵世华教授还谈及了影像技术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关系。他认为:“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才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临床治疗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其高度的阴性排查能力使很多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MRI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以及直接识别瘢痕组织的能力;PET判断存活心肌的能力;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优化等。所以这些都充分说明心脏病的精确治疗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心脏病学会议都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意到并强调了影像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顺应了当前临床上真正的实际需要。”

关于这个话题,赵世华教授很形象地说:“谁也无法否认,医师是为患者服务的,因此医师首先是患者的医师。但是,从事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应该说是‘医师的医师——doctor’s doctor’,因为我刚才说了,‘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无疑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治疗;反之,错漏诊的结果必然使治疗误入歧途。因此,放射科医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放射科医师应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业务,同时还应该加强影像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避免单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放射科医师还应主动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帮助心血管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合理把握适应证。心血管影像学只有完全服务于临床,才能切实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才能使影像学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真正落实到处。”

赵世华教授继续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环节。当前国外学者也在大力倡导遵循指南,以期规范医疗行为,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指南往往针对某一项疾病或一项技术,并不针对某一位患者,而临床实践工作则是要在专家共识与指南的框架下强调个体化原则。所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完成诊断报告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指南,照本宣科,各种医学影像诊断者的阅片经验尚不能用循证医学的形式表达。因此,医师的经验和专业训练仍然是不容轻视的。总而言之,影像学医师应依据指南,主动参与到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来,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检查申请单,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医师更是如此。当对不同疾病、抑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实施CT或MRI检查时,事实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影像学医师首先应该密切结合临床,了解检查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思考治疗目标和执行过程,然后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条件。只有将临床指南、实践经验和患者意愿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指导价值……”

赵世华教授感慨道:“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不仅大大推动了医学学科的进展,而且正在逐渐改变临床的工作方式,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曾经有人发出了‘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的感叹。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依托客观的影像学结果作为证据,无论对服务临床还是惠及患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现代医学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纯靠望、触、扣、听看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影像设备在心脏科的部署已经是大势所趋……”

采访将要结束时,赵世华教授谈到了即将于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

据赵世华教授介绍,这场学术盛会将追踪心血管影像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对临床和科研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议题涵盖心血管影像学科的各个领域;同时设有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专家讲座及培训课程。会议已邀请到来自美国的Dan Berman、James Min、Joao Lima、Joseph Schoep、Frank John Rybicki、Ricardo Cury ,欧洲ESCR的Gutberlet、Bremerich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杂志的主编Johan Reiber等十余位目前世界顶级的心血管领域临床和影像专业的专家讲者。讲座内容涵盖了最新的临床和影像的进展,如CT FFR研究、冠脉斑块的评价、心肌灌注成像、MR-PET、分子影像等。会议还设立了青年研究者奖,鼓励青年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各国及地区的相关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将共聚北京,共论国内国际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几乎所有热点话题。

赵世华教授最后充满激情地说:“8月,是热情如火的季节。我衷心期待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各位同道们,能在今年的8月,在首都北京相聚,参与这个心血管影像领域的盛会。让我们在这次盛会上,共同见证我国以及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诸多丰硕成果!”

第5篇

本世纪医学上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计算机断层摄像技术CT(ComputerizedTomograph),这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成果,使医学射线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清晰的人体结构图像和详尽的病理信息为临床医学的诊疗和医学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手段。自从CT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机医学图像研究的新领域,并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直接造福于人类健康,极大的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成为近年来世界科技界最活跃、最富有生机和成就的领域之一。三维医学图像的研究是根据从某种成像设备上采集的截片集合(astackofsectionalslices),经计算机合成后而形成的三维体视图像数据,通过对该体数据的计算机可视化处理,可方便地显示出人体组织内在的物理属性和空间关系。由于三维医学图像含有丰富的信息和逼真的视觉效果,可直接应用于诊断放射学(diagnosticradiology)、矫形学(orthopaedics)、放射肿瘤学(radiationoncology)、心脏病学(cardiology)和外科上。对计算机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利用三维系统可以进行预演手术,可以使治疗安全可靠;利用三维系统进行肿瘤检测,提供全方位方式观察更细小的部位,提高早期病变的查出率。三维医学可视化分析平台是西北大学可视化研究所在微机上实现的一套软件系统,和已有的医疗器械相结合,可成为新型的智能医疗器械。其研制目的是根据CT机或核磁共振机所形成的影像数据,利用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图形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就,在计算机上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以达到一般成像设备所不能完成的许多功能,使其功能更强,信息更丰富,操作更方便。

2项目研制概况

本项目是自1995年11月开始研制的,目前已完成了微机上的“三维医学可视化分析平台”,包括CT机和MRI图像数据分析浏览器、医学图像的器官分割(Seg-mentaion)、三维医学图像的建模和彩色分层绘制等子系统。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3个应用程序中:•CT机和MRI图像数据分析浏览器IMAVIEW可直接对来自CT机或MRI的成像数据解码、显示、处理和分析。其功能包括预处理模块,直方图调整、卷积滤波、图像修正、断层插值等处理及生成正则数据场。•医学图像的器官分割可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按不同的属性(灰度、色彩、纹理等)给出交互式手工分割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半自动分割,以获得体数据的不同层次结构。图像分割模块包括图像分割、设定属性、数学形态的操作(腐蚀,膨胀)等处理。•三维医学图像的建模和彩色分层绘制该技术可实现对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绘制、轴切面显示、三维空间切面显示。体绘制模块包括XYZ剖面浏览、任意角度剖面浏览、比例调整、包围盒、静态Rendering、视点运动、动态Rendering,实现了着色、光照、明暗处理、隐面消除等高级图像处理功能。系统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用Vi-sualC++5.0,充分利用了MFC多文档多视结构。所有数据及其操作用类进行有效封装。在交互式界面方面,采用复杂的单文档多视结构,图形三维空间定位采用OpenGL技术,显示清晰直观。这些系统的数据来自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工作实体采集。本系统为医院的教学作为不用开刀的实例解剖系统,也在临床的手术上成为与国外进口软件可相比较的一个辅助系统。

3系统特点

比较国际国内所进行的研制工作,该项目具有如下特点:(1)医学体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处理的集成环境,在统一的界面下完成对体数据的各项处理和各种操作。(2)多分层色彩的三维动态效果和透视效果。(3)对截片图像数据的三维重构。(4)三维数据体上的任意角度视窗变化观察。(5)医学对象的真实化显示方法。(6)数据输出的标准化,其系统输出结果对Open-GL/3DS等流行的图形系统兼容。(7)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国外的可视化软件一般都在高档图形工作站上开发,本系统是基于微机系统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在系统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微机硬软件的各方面结合而形成较快的运算速度、逼真的显示图像,而系统价格仅是国外工作站系统的1/10。

4系统应用分析

做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医学上应用的成功范例,CT为放射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机的技术也有一个发展和更新问题。我国CT机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但目前是低水平的重复进口,导致CT机功能落后。

第6篇

[关键词] 统计迭代;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尿路结石;噪声;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 R81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1-1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on image quality and image noise of Urinary calculi. Methods 20 patients in childbearing age underwent Urinary calculi CT scan using Gemstone Spectral CT (Discovery CT 750 HD). The raw data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and ASIR(20%~100% ASIR, step 20%), respective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value) and average CT value were measured on the same level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ed images. then the SNR and contrast to noise ratio were calculated. Image quality was evaluated using a 5-point scale. Kappa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assessment res ults of two observers. The results of FBP and ASIR we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image noise and ASIR. Results Objective analysis: (1) SD values on 20%~100% ASIR images were smaller than on FBP images (P

[Key words] Herative reconstruction; Tomography; Spiral computed; Urinary calculi;Noise; Image quality

大多CT所用重建算法是滤过反投影(FBP)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时,图像噪声就会增加,图像清晰度降低,影响诊断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重建算法――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通过迭代重建算法,降低了图像中的噪声,可以使高噪声的图像即伪影较明显的图像,伪影减少,图像质量得到提高。本研究应用宝石能谱CT,对尿路结石CT扫描的图像进行迭代重建,并对不同百分比重建图像进行噪声和图像质量分析,总结尿路结石最佳重建百分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因腰疼、血尿,临床需行泌尿系CT平扫的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6~40岁,平均(26.1±6.7)岁。

1.2 仪器与方法

GE宝石能谱CT。扫描条件:管电压80~120kV,自动管电流,层厚及层间隔5mm。

SFOV为large。对数据分别采用传统FBP和ASIR算法进行重建,ASIR算法组20%、40%、60%、80%、100%重建5组图像。

1.3 图像分析

A客观评价:在GEAW4.6工作站进行CT图像的评价和测量。六组图像:FBP图像和5组ASIR图像,均选择同一层面,在结石处取1处、邻近肾实质内密度均匀处选取2处圆形ROI(面积约70mm2),测量平均标准差(SD)作为噪声值,同时记录平均CT值,计算SNR、对比噪声比(CNR)。SNR=CTn/SDn,CNR=(结石CT值-肾实质平均CT值)/SDn,其中CTn、SDn为结石CT值和肾实质的平均CT值的SD值。

B主观评分:由2名CT诊断医师(工作年限高于10年)分别对6组图像进行盲法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图像伪影、结石清晰度、显示肾实质的清晰度。采用5分制。5分:结石显示清晰、对比良好、周围无伪影;4分:结石显示清晰,对比基本良好,周围伪影不明显;3分:病变显示比较清晰、对比一般、周围轻度伪影;2分:伪影较明显,对比差,结石显示模糊;1分:结构显欠清晰。以2名医师评分的平均分为最后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2名医师对图像评分一致性用Kappa检验,Kappa值>0.41为中、高度一致。

2 结果

2.1 图像客观评价

随着ASIR值升高,图像平滑,噪声下降,图像CT值无明显变化。FBP、20%、40%、60%、80%、100% ASIR各组结石与肾实质SD值与F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图像主观评分

2名医师的评分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12)。通过评分,各组间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的筛查以B超为首选,但B超的声像要依赖于结石的大小,比较小的结石,漏诊较多,CT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均明显高于B超[1]。CT检查在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清晰地图像和病变的直观显示加剧了临床对CT诊断的依赖,同时导致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增加。如何降低辐射剂量一直是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内容。使选择合适的CT扫描方案,以最小的辐射剂量获得最佳图像质量[2]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CT图像重建的两种基本方法是解析重建和迭代重建(IR)。使用解析重建不能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因为当辐射剂量降低时,图像噪声增加,图像质量差[3]。近年来,新一代ASIR技术克服了传统FBP重建技术的不足,用迭代重建算法能降低图像噪声,可解决FBP因剂量降低产生的噪声及伪影问题[4];Winklehner报道,不同部位检查,迭代重建算法可以降低7%~50%的辐射剂量[5]。在Hara的临床研究中,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辐射剂量较以往降低32%~65%。朱全东等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研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用迭代重建技术辐射剂量明显降低56%[6]。

泌尿系CT扫描,扫描范围较大,如果为使患者少受辐射剂量则要降低扫描剂量,但是图像噪声、伪影增加,图像清晰度降低。本研究应用宝石能谱CT迭代重建技术,在降低图像噪声时,图像CT值无明显改变,SD值降低,SNR及CNR升高,图像质量提高。ASIR百分比越高,图像噪声越低,在本组泌尿系结石图像中,在主观评分中得分较高,且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也就说明,迭代重建图像在降低噪声伪影的同时,可获得较高质量的CT图像。在此项研究中,泌尿系结石在60%~100% ASIR重建下,图像噪声低,在主观评价中,分值最高。大部分研究认为,在ASIR技术下,并非随ASIR值的升高(0~100)就能获得更加清晰并且满足临床影像诊断的图像质量,到一定的ASIR值后图像质量反而不能完全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7],在于,迭代算法的比例过高所产生的平滑效果可能掩盖部分病理改变,因此,在关注低剂量扫描各项参数的设置(尤其是ASIR值和噪声指数)与保证图像质量间的平衡时,高噪声指数使辐射剂量明显减低,但会导致数据的不稳定,应当同时兼顾图像实际效果和成像速度,通常采用的ASIR值建议在30%~50%[8-11]。与其他病变及部位不同,肾结石图像因为阳性结石与周围组织CT值差别大,越平滑,结石显示图像愈清晰,因此,60%~100% ASIR重建图像较好。

泌尿系结石中20~49岁育龄人群占所有发病人群83.52%[12],在检查中最大限度降低射线剂量尤为重要,低剂量扫描降低辐射剂量,起到了保护生殖系统、降低遗传疾病发生的作用。ASIR技术能够明显降低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与传统的解析重建算法比较,迭代重建具有明显优势。迭代重建技术在减低辐射剂量时图像质量不变,可以在相同辐射剂量水平下减少图像噪声,在低剂量扫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人数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参考文献]

[1] 辛克武,吴天文,彭汉华.X线平片、B超与螺旋CT在肾结石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06-107.

[2] 赵修义,李国英,陈静,等.CT检查的防护探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15(1):57.

[3] 庄勋慧,冯卫华,徐文坚,等.迭代重建技术在CT检查青年骶髂关节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796-799.

[4] Silva AC,Lawder HJ,Hara A,et a1.Innovations in CT dose reduction strategy:Application of the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J].AJR Am J Roentgenol,2010,194(1):191-l99.

[5] A Winklehner,C Karlo,G Puippe,et al Raw data-based iterativer econstruction in body CTA:evaluation of radiation dose savingpotential[J].EurRadiol,2011,21(11):2521-2526.

[6] 朱全东,窦娅芳,梁宗辉,等.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4):970-974.

[7] 杨尚文,何健,杨献峰,等.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58-61.

[8] 周科峰,何健,泰国初,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同噪声组别中的降噪效果[J].江苏医药,2011,37(8):1756-1758.

[9] 戴丽娟,王霄英,郭小超,等.迭代重建对日常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3,28(1):291-293.

[10] 杨晶,高艳,李坤成,等.FBP、ASIR和VEO重建算法对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3,28(4):893-897.

[11] 宁培钢,朱绍成,史大鹏,等.高级迭代重建算法降低腹部CT剂量的潜能:体模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9):2243-2247.

第7篇

【关键词】 放射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细胞因子

放射性治疗是现代治疗肿瘤的常用手段之一,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胸部肿瘤患者常需接受胸部放射治疗。肺是辐射中度敏感器官,放射治疗可使肿瘤附近的肺组织因受到的放射剂量超过其发生生物效应的阈值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常有2种表现形式,早期急性放射性肺炎和后期放射性纤维化。常见症状是咳嗽和呼吸困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症状是渐进的,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放射性肺损伤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又称为放射性肺病,其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1]。放射性肺损伤限制了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有效应用,其发病机理仍不明,缺乏简便易行的预测指标,成为胸部放射治疗的棘手问题。

1 发病机制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多为病理形态学观察;80年代集中于“关键靶细胞”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学说: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②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③肺泡巨噬细胞;④细胞生长因子;⑤免疫反应;⑥淋巴管受累;⑦巨细胞病毒参与[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靶细胞或靶组织受损的观念已无法解释肺照射后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放射性肺损伤不仅仅是单一靶细胞损伤的结果,而是一个有多种细胞参与,多种细胞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现在公认的细胞因子学说提出:细胞因子媒介的多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始并维持着放射性肺损伤的全过程[3-4]。肺组织照射后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表现出一个潜伏期,但是在分子生物水平上,放射损伤并不存在潜伏期,所谓的潜伏期即肺内多种效应细胞完成细胞间质损伤信息传递,启动多种细胞因子瀑布效应时期[5~7]。因此,正常肺组织对放射损伤的反应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肺内细胞因子可由肺泡巨噬细胞、肺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受到激活而产生分泌,在肺内发挥多种生物效应。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介导炎性反应为主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明了,但对细胞因子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重要性、关键性有深刻阐明,从而为临床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监控、预防及治疗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在较受重视的细胞因子有TGF-β、TNF-α、IL-1、PDGF等[8-9]。TGF-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生长、抑制免疫活性、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功能,是组织细胞应答放射性刺激的主要因子,其水平升高已被视为放射性肺损伤的标志之一[10]。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因子启动和维持的胶原蛋白代谢调控失调的结果。在众多的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中TGF-β被认为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介导因子[11]。作为强有力的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GF-β主要作用表现为:①趋化并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及成熟分化;②刺激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胶原蛋白I、Ⅲ、Ⅳ,尤其是IV型胶原蛋白,以增加肺间质的胶原成分。同时可抑制胶原蛋白酶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减少肺间质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③趋化炎性细胞及单核巨细胞,合成释放PDGF、TNF、IL-1、IL-6等细胞因子,扩大生物效应[12]。TNF-α是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的启动因子,在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在TNF-α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反应性改变、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凝血酶原调节蛋白受抑,引起微血管内凝血,同时TNF-α发挥阳性化学趋化作用,诱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渗出,启动炎性反应。此外TNF-α引发IL-1、IL-6、MCP等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释放,产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因此TNF-α在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起着关键作用。Fu等[10]的研究表明:在放射治疗结束时TGF-β血浆水平较放射治疗开始时升高较多,患者发生辐射诱导肺损伤的几率较大。Anscher等[13]测定了肺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随访期的血浆TGF-β含量的变化,发现在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中血浆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高,因此提出可用TGF-β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预测因子。Rubin等[6]从胸部放射后BALB/c中获得肺泡巨噬细胞,经测定其TGF-β和TNF-α的产生和释放均较正常增加。Vujaskovic等[14]研究了27例Ⅲ期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发生放射性损伤的治疗期间血浆TGF-β持续增高而不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血浆TGF-β无变化。Rube等[15]实验表明, C57BL小鼠接受12 Gy照射后, 其肺组织中TNF-α等前炎性因子存在一个双向升高的表达峰,第1个峰值出现在照射后数小时内(1~6 h),这表明细胞因子的表达比先前认为的要早得多;而第2个峰出现在照射后8周左右,这正好同组织病理学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出现的时间相吻合。Rube等[16] 的另一个实验也指出,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及这些细胞因子诱发的各种反应是放射性肺损伤的决定因素。

传统观点认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是同一个病理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两个阶段, 两者是一个线性的连续发展过程。但是最近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和数据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有试验[17]对425例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发现并不是所有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最后都会形成纤维化,但最后发生放射性纤维化的患者都发生过放射性肺炎。同时, 用抗炎的方法可以减轻放射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其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有任何预防保护作用[18]。以上这些事实说明, 线性的发展过程并不能用来解释放射性肺损伤的过程。现在普遍认为, 放射性肺损伤过程是一个网状交织的过程, 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取决于肺接受射线剂量,存在一个生物阈值,射线剂量在阈值范围内,不会发生病理变化,超过阈值启动细胞因子瀑布效应,一旦发生不可逆转,因为其不同与平常炎症,是一种无菌性炎症。肺照射后射线引起多种靶细胞的损伤, 细胞损伤后立即引起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 并且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 现在的证据多为CD4+T 细胞),这些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会引起照射区同侧或对侧非照射区发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在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早期, 损伤的靶细胞( 如纤维母细胞等) 就在一些相应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开始分泌Ⅲ型原胶原多肽, 照射区肺组织的肺纤维化的进程也开始进行。 肺纤维化过程是和炎性过程同时进行的, 而并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在放射性肺炎之后放射性肺纤维化才开始发生。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这两者之间既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病理改变, 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前后关系, 而是在各种靶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

2 病理变化

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肺泡是主要损伤部位,基本病变为肺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及肺泡腔萎陷,变小[19]。后期肺损伤以肺泡间隔的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逐渐出现肺泡萎缩并由结缔组织填充。白蕴红等[20]把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分为4期:渗出期、肉芽生长期、纤维增生期和胶原化期。即早期以渗出为主(0.5~1个月);中期以肉芽形成为主(2~3个月);后期以纤维化为主(3~6个月);晚期以胶原化为主(6个月以后)。有资料显示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也可分为3期急性炎症期(照后1个月内),肺泡腔内可见渗出和出血,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增生期(照后1~3个月),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期(照后6个月),局灶性肺泡腔消失,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肺组织局灶性实变。

放射性肺损伤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由于电离放射产生的游离基,损伤了细胞膜和染色体的DNA,导致细胞功能不良和死亡[21]。在急性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肿胀、空泡和脱落,毛细血管充血和栓塞形成,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已损伤的肺泡上皮流入气腔内。在有些肺泡内形成由上皮细胞碎屑、含纤维素的渗出和巨噬细胞组成的透明膜。以后在肺泡内的渗出发生进行性激化;由于水肿、单核细胞增多及胶原纤维的沉着而致间质增厚。若上述改变不能完全消散时,逐渐演变为慢性纤维化。此时肺泡腔萎陷,几乎完全闭塞,间质内的纤维性组织也大量增加。

3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于放射线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价值。CT和X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放射性肺损伤的检查方法。CT的分辨率明显高于普通X线胸片,敏感性也高,可发现同期X线不能明确的轻微渗出性病变,对病变的显示时间早[22]。CT由于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其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排螺旋CT(MSCT)与普通CT相比有许多优点:扫描速度快,可将扫描时间缩短到原来的1/6~1/8,减少了呼吸对影像的影响,同时分辨力高,对肺损伤微小渗出性病变的观察结果更准确。HRCT扫描模式具有高空间分辨力,优于常规CT扫描,对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特别是急性期微小而浅淡的渗出性病变有显著优势,因此其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放射性肺损伤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肺部毛玻璃改变、斑片状高密度影、大片实变影及纤维条索影(见表1)。①肺毛玻璃改变代表早期放射性肺炎阶段,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内出血水肿,表现为放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轻度增加的阴影,病变密度浅淡,其内可见肺纹理,境界不清。如果病灶发生在肺尖或锁骨下区时,应与结核区别。结核病灶多样化,密度高低不均,另外,放疗病史是鉴别的主要依据。②斑片状高密度影亦代表放射性肺炎阶段,表现为肺野内出现斑片状的实变影,但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放射野内。斑片状高密度影有两种表现:均匀实变影和散在分布的实变影,有报道认为这可能是渗出性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23]。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是肺泡内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的结果,所以密度较毛玻璃改变高,边缘较清楚,此类病灶应与肺部感染性病变区别。感染性炎症一般边缘模糊,密度浅淡,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抗炎治疗后病变可完全消失。③稍晚期出现含气不全征表现,即照射野内跨肺叶、段分布的条形或三角形致密影,边缘整齐,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通常会进展为肺纤维化。含气不全征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与大量的纤维化对肺组织牵拉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胸部照射后肺泡Ⅱ型细胞损伤导致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使肺泡不稳定,进而塌陷发生肺萎陷的结果[20]。④纤维化病变为慢性期表现,主要见于放疗后半年。病变趋向稳定,病理上形成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致密纤维化表现为条索影增加,病变范围变小,密度增高,绒毛状边缘消失,边缘锐利,界限分明,形成所谓的“直边效应”,肺体积缩小,支气管扩张伴同侧胸膜增厚及肺门移位,对侧代偿性肺气肿。纤维化病灶主要应与肺不张鉴别,鉴别点主要是一般的肺不张在征象上没有与放射野一致的边缘平直征象及跨肺叶、肺段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分布特征。放射性损伤可使胸膜、心包膜反应性渗出增加,引起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同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转移不同。后者积液量较大,且进行性增多,胸膜面上可见结节灶。有些肿瘤放疗后肺部放射性损伤有一定特征。如食道癌放疗患者表现为对称性的前纵隔两侧纵条状及胸椎两旁“八”字形密度增高影。另外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给随访观察该处肿瘤放疗效果及肿瘤是否复发带来困难,可行增强检查以辅助诊断。

李而周等[24]根据病灶出现早晚,将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表现分为4型:Ⅰ.片状渗出型;Ⅱ.补丁实变型;Ⅲ.含气不全型及Ⅳ.浓密纤维化型。Ⅰ型被认为在HRCT上是一种可逆性征象,经过及时抗感染、输氧治疗后渗出表现可完全吸收,不留任何痕迹。而出现Ⅱ型积极治疗后渗出基本吸收,会残留少许纤维索条影。当出现Ⅲ、Ⅳ型CT表现时,一般视为不可逆表现,临床上用积极抗炎、给氧加激素治疗缓解症状。表1 放射性肺损伤各期的影像学表现分期X 线征象CT 征象早期渗出为主(1-3月) 片状浸润, 毛玻璃样改变或斑片影照射野内淡薄毛玻璃样改变,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中期气道异常(3~6月)早期间质改变, 肺纹理模糊增多照射区实变影,跨越肺段、肺叶分布,内见支气管充气征,纤维索条牵拉晚期间质改变,纤维增生为主(6个月以上)密度增高的网状和不规则条索阴影,边界清晰, 伴胸膜增 厚及纵隔移位肺容积缩小, 纤维条索影增多, 小叶间隔增厚, 同侧胸膜增厚及支气管、肺门、纵隔牵拉移位

4 展 望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旦发展到纤维化阶段, 往往不可逆转,因此在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主要是减少肺组织的放射剂量,尽可能缩小照射面积,预防感冒,减少吸烟,治疗肺部慢性疾病。首先肺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所谓的耐受剂量在临床上是各参考值,部分病例在这一参考值之内就会出现放射性肺炎的表现。干预放射性肺损伤的过程可能是减少胸部照射并发症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后效性而非前效性的。通过细胞因子的检测,在治疗前识别那些发生治疗相关的肺炎及肺纤维化的高危个体更有意义。再者提高对放射性肺炎的认识,放疗中严密观察注意放射性肺炎的早期症状和早期诊断,并给以及时和恰当的处理。积极抗炎、给氧,必要时大剂量激素治疗能够减少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目前,其发生机理尚未阐明,大多药物仍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尚无有效药物治疗。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影像诊断的发展,期待更早地发现放射性肺损伤,早期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 文,郭 岩.放射性肺损伤[J].医学影像杂志,2005,15(9):813-816. [2] 吴开良,李艳如,蒋国梁.放射性肺损伤[J].实用肿瘤杂志,2001,16(1):110-112.

[3] 崔晓利,刘海玲,董秀月,等.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在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1):47-49.

[4] 曹京旭,张旭志.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损伤[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册,2001,25(4):181-185.

[5] Rubin P, Johnston CL, Williams JP, et al. A perpetual cascade of cytokines postirradiation leads to pulmonary fibrosi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5, 33(1):99-109.

[6] Rubin P, Finkelstein J, Shapiro D. Moecular biology mechanisms in the radiation induction of pulmonary injury syndromes: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veolar macrophage and the septal fibroblast[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2,24(1):93-101.

[7] Anscher MS,Murase T, Prescott DM, et al. Changes in plasma TGF beta levels during pulmonary radiotherapy as a predictor of the risk of developing radiation pneumoniti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4, 30(3):671-676.

[8] Rube CE, Uthe D, Schmid KW, et al. Dose dependent induc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beta) in the lung tissue of fibrosis-prone mice after thoracic irradiation[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0, 47(4):1033-1042.

[9] 孙苏平, 金怡宁, 魏 怡,等. 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与肺放射性损伤关系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3):155-157.

[10] Fu XL, Huang H, Bentel G, et al. Predicting the risk of symptomatic 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us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 parameters V30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J]. Int J Radiat Oncol Phys, 2001,50(4):899-908.

[11] 唐 求,王 鹏,胡 绍.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5):634-636.

[12] Franko AJ, Sharplin J, Ghahary A,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the lungs of fibrosis-prone and “non-fibrosing”mice during the latent period and early phase after irradiation[J]. Radiat Res, 1997,147(2):245-256.

[13] Anscher MS, Kong FM, Jirtle RL. The relevanc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in pulmonary injury after radiation therapy[J]. Lung Cancer, 1998,19(2):109-120.

[14] Vujaskovic Z, Groen HJ. TGF-beta, 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injury and lung cancer[J]. Int J Radiat Biol, 2000,76(4):511-516.

[15] Rube CE, Wilfert F, Palm J, et al. Irradiation induces a biphasic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lung[J]. Strahlenther Onkol, 2004,180(7): 442-448.

[16] Rube CE, Wilfert F, Uthe D,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s a cause of lung toxicity after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gemcitabine and thoracic irradiation[J]. Radiother Oncol, 2004,72(2):231-241.

[17] Dourr W, Herrmann T, Mann S.Lung reactions to radiotherapy of lung cancer: Consequential effects and modulating factors[J]. Radiother Oncol, 2002,64(1):S54.

[18] Molls M, van Beuningen D. Radiation injury of the lung:Experimental studies, observation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prior to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cherer E, Streffer C, Trott KR. Radiopathology of organs and tissues.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1. p.369-404.

[19] 曹珍山,叶常青,袁丽珍,等.大鼠胸部受到20Gyγ线照射后肺组织的形态计量学改变[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3):167-169.

[20] 白蕴红,王德文,徐在海,等.放射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J].解放军杂志,1993,18(1):14-18.

[21] 潘纪戍,陈起航,刘甫庚.肺部高分辨率CT[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144.

[22] 李绍东,徐凯,程广军,等.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HRCT评价及其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97-101.

第8篇

关键词:超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4-01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理论式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使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生动形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手法式”教学法

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将标准扫描切面顺序扫查,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等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成功回避这些干扰因素,很好的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通过我们在心脏超声诊断中将操作手法与典型病案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中融入了实践具体操作从而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手法教学不仅体现在一般病例的教学,而且对特殊及罕见病例也采用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指导。在进行手法式教学前先对特殊病例现场示教或经刻录为光盘后示教等方法感性认识后,设立专题讲座、书写诊断报告并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均予以介绍并提问等方式达到理性认识后,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达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许多困难与盲区,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CAI在心脏超声诊断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是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我们通过直接收集图像资料,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并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也采用摄像对图像进行收集;也可手法与摄影同步进行,达到了双重目的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我们存储丰富、详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考核注重实践

教学考核注重实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考试方法,在理论试题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专业重点的基础上,在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用题目,给出简要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典型的超声图像,考核学生实际识别图像、分析诊断的能力,对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侧重理论笔试成绩的分析和总结。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我们开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且具综合运用影像学能力的临床医生,考核内容应紧扣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利用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看动态图像,并给予测量数值的报告及相关临床表现,然后让学生做出诊断;让学生实地操作也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将一些常见病让学生亲自操作,同时可对其临床信息进行询问,最终结合图像及临床内容给予诊断,根据综合诊断结果给予考核分数。通过以上考核内容的实施,达到真正提高医学生实际诊断能力的目的。这种方式对于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改变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忆也能拿高分的状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我们体会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使超声教学在有限的时数内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造就高素质、综合性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雨,唐琪.超声诊断学医学教学规律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07)

[2]李艳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3]荣雪余,黄慧莲,朱强,王振常.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0)

[4]田新桥.关于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7,(16)

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最佳扫描技术方法。 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31例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两种参数进行扫描:A组15例患者选用螺距为1、120mAs,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16例患者选用螺距1.35、160mAs,扫描方向自颅顶至主动脉弓,其他参数相同。评估两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像和血管的强化值。 结果 B组重建的图像优于A组,检测点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强化值B组高于A组,直窦强化值B组低于A组。 结论 16层螺旋CT联合CTA成像时,采用螺距1.35,160mAs改变扫描方向的方法,可重建出更优质的血管图像。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canning techniq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of intracranial and cervical arteries in 16-slice spiral CT.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31 patients. The scaning with 16-slice spiral CT CT was performed for 15 patients with the technique of A, which pitch:1, 120mAs from aortic arch to cerebral top;And 16 patients with the technique of B which pitch:1.35, 160mAs from cerebral top to aortic arch. We assess image qual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monitor spots(internal carotid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straight sinuses). Results Compared the technique, To assess of image and enhance monitor spo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ere well with A than B; A was little than B in enhance of straight sinuses. Conclusion Adopt scanning paremeter of pitch was 1.35, 160mAs and scanning direction with 16-slice spiral CT acquire very quality images.

[Key word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angiography;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assisted

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便于系统全面了解头颈部血管情况,可为临床提供真实准确,清晰直观血管图象[1],是近年来头颈血管成像的新技术。本文通过改变扫描参数:调整螺距、mAs和扫描方向,探讨一种适宜本设备,可取得最佳图像的头颈联合CTA的成像方法。

材料与方法

1.资料 2007年5月~2008年7月进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的患者31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7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B组16例。

2.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n 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参数:A、B组均采用100kV,0.75mm的准直器宽度,球管旋转一周时间为0.5s,另外,A组为常规扫描参数:螺距Pitch:1,120mAs,扫描范围和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改变螺距Pitch:1.35,160mAs,扫描范围和方向:自颅顶至主动脉弓。造影剂选用优维显370mgI/ml,扫描延迟时间,采用Test Bolus小剂量测试法,以第4颈椎为测试平面,18ml对比剂,3.5ml/s,计算颈动脉的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增强扫描注射量70~80ml对比剂加20~30ml生理盐水。扫描前,固定受检者头颈部,让患者肩部尽量下拉,扫描时禁做吞咽动作。

3.图像重建与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重建出原始图像0.75mm层厚,0.4mm间距,卷积核函数为B20f,将此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3D任务卡,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或曲面重建CPR,分别显示头颈动脉全程像,脑动脉像,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像。

4.图像评估 选出最佳的重建血管进行评分,由科室二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共同判读:1:脑动脉显示清晰,脑静脉干扰少,动脉以显示分支级别多少为准,多一级加一分,脑静脉干扰分严重,轻度,无明显干扰三种,分别减三分、二分和一分;2:颈动脉和椎动脉显示清晰,尤其起始端显影充分,无呼吸伪影干扰,加二分,有伪影但显示尚清晰加一分,显示模糊不加分;3:测量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和直窦的强化CT值。

5.统计学分析 由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方法:分别对两组的图像的评分,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直窦的强化CT值.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检验,以P

结 果

31例成功完成扫描,成功率100%,A、B两组所显示脑动脉、Willis环及颈动脉、椎动脉清晰(图1)。A组显示:脑动脉10例可见五级分支,5例四级分支,部分远端血管稍模糊,普遍静脉影干扰;颈动脉和椎动脉显示清晰。检出1例小动脉瘤,1例左椎动脉起始端闭塞。B组显示:脑动脉14例可见五级分支,2例因选择延迟时间过短,可见4级分支,所显示的动脉血管普遍清晰锐利,脑静脉强化较低,对动脉的干扰少,颈动脉和椎动脉显示清晰。检出1例颈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图2),1例脑动静脉畸形(图3),1例左椎动脉起始端膨大变异(图4)。

表(2)中加*均为P

16层螺旋CT在头部CTA和颈部CTA的分别成像及评估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3],Seruga等[4]研究表明,采用VR三维成像技术,高分辨螺旋CTA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瘤的敏感性达98.3%。而头颈联合CTA扫描范围广,观察血管数目多而细,设备需要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才能保证所显示的脑动脉清晰锐利,受脑静脉的干扰少。常规方法A组,扫描时间长,从主动脉弓向上采集时,兼顾不到脑动脉的峰值强化时间,致使采集脑动脉的时间过迟,脑静脉的强化与脑动脉差异变小,重建的脑动脉像清晰度和锐利度下降。B组采用增大螺距,可明显的减少扫描时间(比A组平均少3.84s),直接改善图像脑动脉的时间分辨率。

增大螺距是为了减少扫描时间,改善时间分辨率。扫描时间由常规方法的15.37s减少到11.5s,理论上静脉强化较低,干扰少;同时螺距=扫描范围/进床距离,由于螺距的增大,使单位面积内接受的光电子数减少,宋少娟等[5]指出随螺距的增加,为保证恒定的图像质量,必须增加mAs作为补偿,保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本研究由常规的120mAs增加到160mAs,从图像评分来看,基本上弥补了由螺距增大所造成的分辨率下降。因此,螺距并不能无限制增加。为了更好的显示脑动脉,本文选用了改变扫描方向的办法来进一步改善图像质量。

在头颈动脉联合成像时,颈部动脉相对于脑动脉粗大,分支少,颈静脉对颈动脉和椎动脉成像的影响也小,而脑静脉对脑动脉成像影响大。因此,扫描时要首先保证脑动脉的强化,改变扫描方向,正是为了改变脑动脉的采集时间,使脑动脉有充分的强化,脑静脉轻度强化。这种自颅顶至主动脉弓的扫描方法,由常规的顺着动脉血流方向扫描,改为逆动脉,顺着静脉血流方向扫描。保证了脑动脉的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显示也不受影像。在这个过程中,扫描的延迟时间和造影剂的注射量至关重要。首先, 脑CTA成像时,脑静脉并不是完全不显影,让脑静脉轻度强化,但又不造成干扰,有利于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扫描延迟时间过早,虽然无脑静脉的干扰,脑动脉显示也不充分。B组有2例延迟时间过早,脑动脉分支只显示4级;时间过迟,除脑静脉得到过多强化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起始段由于造影剂总量的限制,强化不够,增加了造影剂总量。本研究采用Test Bolus小剂量测试法计算的时间[6],再加1-2s作为扫描延迟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B组中大脑中动脉的强化值573.2Hu高于常规方法的507.9Hu,直窦的强化由A组的354.7Hu减少的B组的128.2Hu,B组的动静脉差异远远高于A组,虽然本文对动静脉差值的多少为最佳未做分析(由于病例数较少),但从图像评分及动、静脉的强化值来看,B组图像的脑动脉图像明显优于A组。

采用对比剂加生理盐水的方法,是为了在保证头颈动脉充分强化的情况下节省对比剂用量,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颈动脉起始段是扫描范围内动脉血流的起始段,而是B组扫描的最末端,要使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充分的强化,必须保证造影剂的注射总量,B组应用70~80ml造影剂加20~30ml生理盐水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颈动脉起始段得到了充分的强化(703.4Hu),高于A组的测量值(458.9Hu),说明B组颈动脉和椎动脉强化更充分,虽然A、B两组的颈动脉和椎动脉图像显示差别不大(本文未单独做评分对比),但从强化值来看,B组图像颈动脉和椎动脉有更好的锐利度和清晰度。

本研究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头颈联合CTA成像时,采用改变螺距,加大mAs,改变扫描方向的方法能够重建出优质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当然调整后的螺距和mAs是否为最佳参数,特别是mAs加大多少,与螺距和扫描时间匹配,既不会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还需更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明川,张滨,刘辉,等.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9):1389-1391.

2. 毛俊,王艳平,彭秀斌,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10-12.

3.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技术的现状.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1):16-19.

4. Seruga T,Bunc G,Klein GE.Helical high-resolution volumeren dered 3-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 Neuroimaging,2001,11(3):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