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实践

时间:2023-11-11 09:18:51

导语:在语文教学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顺应我国的发展趋势,新课改应运而生,语文新课改也随之展开。然而,语文新课改在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如果继续推行将面临困境。在新课改的施行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也应该与之相结合,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新课改,实践新课改的理念,提升自我素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准备。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中,虽然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引路人、领导者,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巧妙提问,设置疑难,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素养也才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要求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走进课堂,才能培养出有人文情怀而不是只会死读书,不问世事的呆板学生。语文教师如果人文情怀干瘪,知识底蕴浅薄,就无法向学生传递也许会对他们影响重大的人文精神。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注重语文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语文本就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算真正学懂了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指导实践。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加强教学新技术的使用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接受教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通过生动灵活的画面代替传统的黑板书写,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实现了课本和课堂的延伸,通过网络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变得多样化、具体化。由于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能够让学生得到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八年级上册《春》《苏州园林》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制作有关春天、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等,再配以文章朗读的音频,就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加深认识。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单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教训,如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另外,在教学的内容上需要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思想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出语文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冬天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语言进行冬天景象的描绘等,通过实际生活达到语言应用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课外的语文实践学习,例如,课外阅读、观察广告标语、记录生活日记、记录植物生长日记等。

三、加强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加强情境的创设,突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课文普遍都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美感,能给学生带来启迪与思考。但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尚浅,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感的创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进行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时,教师为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进行描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进而深化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抓住中心思想和内涵。

四、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初中语文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尽量避免知识的全面无重点教学与应试化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创造更多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而使课堂变得融洽活跃,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一)加强课前预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其次,学生能够对新知识实现初步的认识,并找出疑问,这对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通过这种课前思考能够锻炼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

(二)设置课堂疑问,留置悬念

语文教学课堂上,在正式进行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应就教学课文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由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容易使学生的精力集中,积极找寻答案。学生在整个课文的学习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而长时间的积累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对问题不应给予直接解答,需要留置一定的悬念,进而增加课文的吸引力,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和情感的体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九年级《范进中举》一文,教师可提问“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包括个人性格、遭遇等环境和个人因素,请学生对影响范进命运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基础教育,其本身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培养,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产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其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然而大多数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抱着一种应付学校检查的心态,甚至有很多教师都是照抄教案。这样便失去了写教案和备课的真正意义。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提前准备,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并令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扩充,使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教学

朗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训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提问和讲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并将其有效的穿插于语文教学中,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传授其正确的朗读训练方法。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方法是实现教学互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虽然小组讨论时大家热情高涨,但是更多的时间却是在谈论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此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要讨论的问题具有足够的讨论价值,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时机,做好科学的分组,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方法指导,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习惯教学

一个人习的惯好坏,将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未来的成败。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并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进行实现。对此,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某些创新实践活动,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广泛的阅读,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与鼓励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鼓励教育,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赏识和鼓励将会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而抱怨常常会令他们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引发学生们的自暴自弃情绪,导致学习的失败。

六、小学语文教学的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细致的做好教学准备,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具体明确的落实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搞浮夸的教学花架子;以引导启发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入专研教材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严格的培养,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情感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能力的提高,都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而且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全员参加。并且在已经制定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尽量保证其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实践活动的夭折。

八、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扩充学生语文知识面的重要方式。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其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利用学校图书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推荐,令其通过书店等途径对相关书籍进行购买阅读,并养成书写读后感的习惯。在拓展了学生们语文知识含量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们语文创作的能力。

九、小学语文教学的习作教学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此针对习作教学,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情境创设,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文字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真实的记录;然后教导学生先讲再写的方法,令学生在讲述的时候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从而有逻辑的、清晰的把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并与此同时传授学生改作文的技巧,令学生在写作文的同时锻炼改作文,使得学生们在写和改得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技巧,从而实现习作教育的真正目标。

十、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如何有效的把握课堂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特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实践分析,从教师的备课开始,到朗读、小组讨论、学习习惯的培养、赏识鼓励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体会进行了简要的叙述,表达了笔者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够不断的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祝雅琦.科普资源利用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养――科学课引导科普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途径[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2]杨烁.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型青少年[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

[3]何兰.别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例谈语文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实践 反思

一、学案导学法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导学”就是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①。首先,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与推广,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其次,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要在课前备好两案:“教案”“导学案”,同时要兼顾两个角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 两案合并,教与学相统一。所以“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主导下“教”的作用,同时尊重学生主体意义“学”的过程,能充分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思维,做到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真正诠释了以“生本理念”。

二、导学案编制特点与原则

导学案起到连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桥梁作用,借助导学案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中师生合作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建构高效课堂的保证。总而言之,“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②”。

因此,导学案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课时连续性原则:导学案最好以课时为单位编制,针对性强。同时根据专题下版块特点,注重导学案编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②问题层次化原则:将文本代表性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形式,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加以质疑、释疑甚至激发其思维,进而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导学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渐进性,符合学生自身认知规律。③主体参与性原则: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那么,导学案编制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制,亲自体验,从而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学法指导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把教学由“授人以鱼”变革为“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新形式,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走集思广益之路,没有终南捷径。

三、“学案导学”教学实践的困惑反思

我校语文教学导学案编制已有多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导学案的实际操作效果,笔者力求从“导学案如何编制”和“导学案怎么有效导学”两个层面加以反思。

(一)、教案、导学案要“一体化”

我校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既要使用教材、教案,又要处理导学案,实际运用感觉不顺心,四十分钟难以科学合理利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教案注重教,导学案注重学,只有教案、导学案“一体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基于导学案的利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作好预习,通过预习,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在导学案利用基础之上,讲学生不解的地方。比如学生体验肤浅的地方讲一讲,学生卡壳的地方讲一讲。做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统一。并要求学生将问题的答案要点落实到导学案上,避免学生表面的活跃,削减了动手表述能力。

(二)、利用导学案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如此体会,如果事先学生不能对某课相关背景资料认真阅读思考,那么我们课堂上将会占用很多时间来讲明相关背景资料,所以我们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就应相应在课前预习环节增加相关背景资料链接,如相关的背景、作者介绍、作品评论等等,这样,学生自己在预习时根据相关背景资料能看懂的,能记熟的,教师课堂就没必要讲解。如果担心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相关资料,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通过巩固练习来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学生就可以利用导学案“先学后教”,可见“学案导学”不是限制课堂教学形式,而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立足于学情,针对性编写导学案

市场上教辅资料满天飞,有些编得再好,因为无法根据具体某个学校甚至是某个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来编写针对性很强的导学案,往往不是内容过细过杂,就是内容过深过难。所以,导学案应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层次来编写。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各个班级的学情尽管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差异性,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不能简单的搞组内分工,大家共用一案的模式,一份导学案的编制,代表一个老师根据本班学情而设计形成成果,这必须有结合自班学情二次编制的过程,做到同中有所差异。也就真正做到立足学情,实现导学案利用最优化,切实为提高本班的课堂教学服务。甚至可以尝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编制。亲自体验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四)、课前问题预设性与课堂问题生成性要统一

平时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导学案上课前预设的问题很多时候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冲突,课堂教学往往重新回到过去的传统模式,教师围绕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教师把预设的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讲解的深刻透彻。比如:课前预习部分既要有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把预习中自己的问题编在导学案上。上交给老师,老师做好统计整合。便于课堂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总之,基于“学案导学”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同时导学案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学案导学法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便发挥导学案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①《学案导学:课程变革的细节》季洪旭《新课程》2007.9

②《“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孙晓红2009.10

第5篇

1.走进教材,让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刻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还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有些语文教师却将“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实质上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充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

3.设计好教学环节

我认为,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分明、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困惑处、情感的发展处及内容的矛盾处。

4.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指出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字,对这类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5.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师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我常常用的方法是布置作业中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在要求全部完成的基础上,优生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这一方法十分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6.融入教学环境,掌握学生特点

由于老人溺爱或父母疏于管教,导致一些学生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这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是很理想。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缺乏信心,上课的时候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就连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一样。

作为教师,我不妄想在一开始就扭转这一局面,只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你认识他且关爱他,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直呼其名都更有效果。要记住学生的姓名,有几个小窍门:比如画出学生座位表,强化记忆,必要时,也可以把它放在讲桌上或办公室里,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脸部特征认真记忆。还应该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家庭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你的爱心要如同阳光,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温暖的。要细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要经常不经意地说出某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小事,使他经常受到鼓励。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这句话可能有些偏激,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一个孩子,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

7.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7.1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即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原材料做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例如:学了《狼和小羊》,可以对小羊的结局进行推想,第一种结局:小羊由于怯懦,不知反抗,被狼吃掉;第二种结局:小羊机智、勇敢地与狼搏斗,并呼唤帮助,将狼吓跑了。

可见,纵向思维的训练,是引导学生以原材料为依据,沿着原材料的逻辑线索,进一步推想出未知的结果或结局。这种思维既有想象、猜测的性质,又有推理的性质,是在逻辑线索的串联下想象和推理活动多方向的合理延伸。这种练习题的设计,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原材料,而这个材料必须具有再推想的可能性。在推想要求上,有些可侧重让学生想象,写出推想的情节;有些可侧重于让学生推理,理性地指出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同时还要把握推想延伸的限度。一般让学生推测一两步即可,不可无限度地推想下去。

第6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鱼”和“渔”

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这里的“鱼”是指具体的语文知识;这里的“渔”是指具体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就是指教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为辩证一些,使其积极的意义更能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

结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辩证地理解它的含义: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鱼”与“渔”是同样重要。无论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是教给学生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方法,都应该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与研究如何教给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样重要。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鱼”和“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鱼”和“渔”的关注应该均等,不能有失偏颇。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渔”而轻视“鱼”,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鱼”,而轻视了“渔”的作用,那么学生就失去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机会。而由“鱼”到“渔”的转换,就需要依靠“启发式教学”了。拘句话说,启发式教学是辩证地研究由“鱼”到“渔”的转换的最佳途径。

二、启发式教学简论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述而》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进行过这样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文化的发展,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论语集注》中,对此又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科的独立,启发式教学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在当时,启发式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并列存在于当时的教材《教育学》中。后来,启发式又作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施祖毅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李媛媛于2013年发表于《教育探索》的题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都把启发式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从“鱼”到“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

1、研究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字词教学、语句教学、段篇教学组成的。无论是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鱼”和“渔”的关系,还是探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都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讲, 研究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关授之以“鱼”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讨论。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1)字词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始于词语教学。在具体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对词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词语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的成功运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后边一系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为阐释自然环境对迁客骚人的影响,作者有一段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段文字里,有两个词语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和“集”。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本义。第一个词语“景”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方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景”字的本义,即“日光”。因为“景”构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义,即这个字与“日光”有关,而“京”则是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即“京”表示它的读音。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边的词语“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弄清其本义。文中的“集”是一个会意字,它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义是一种鸟,而后边的“木”又与树木相关;所以“集”的意思应该是“群鸟栖止于树上”。

通过上边根据造字法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不同的词语从字形上判断其本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记住这个词语的本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古文的翻译更加准确。如前者,对于“春和景明”,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对于后边的“沙鸥翔集”,学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

上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识的“鱼”到利用造字法知识分析的“渔”的发展变化。

(2)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应用于词语教学,而且,启发式教学还应用于语句教学。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作者用这个段落来表现自己因瘫痪而产生的暴怒心情: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在这个段落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性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学生理解这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段落中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的表现。即“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作者这些暴怒无常的表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还对“暴怒无常”这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对理解后边母亲的那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3)段落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段落中的教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理解段落定语句的含义;另一个是理解某个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前者,它和语句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密不可分,又因前边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过多地论述了;对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结合中的作用,我们结合下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这样的独句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对这个独句段的认识呢?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问学生“二十年前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学生从下文找到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个独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父亲已经有两年不相见了,但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来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前者侧重于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后者适合结合具体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4)篇章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段落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步入篇章的学习领域。在篇章学习领域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学生由“鱼”到“渔”的关键。所谓的篇章教学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所选课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观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另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结构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安排的影响。下边我们结合大家熟知的《伤仲永》来分析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第7篇

关键词:实践;识字;阅读;说话;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9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发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在一年级教学中,紧扣标准,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探究、感悟语文,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下面谈谈我教学的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拓展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识字

新教材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识字教学进行认写分流,学生多认字少写字。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识字。

1.1 展开想象,激发兴趣。刚开始识字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汉字很奇秒,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歌,一个谜语,一个故事。"孩子们听了就觉得很有意思,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一下子就把生字记住了,之后我就鼓励他们自己也来试试,孩子们的想象力之丰富让老师也惊叹不已。

1.2 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出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字时,感觉比较枯燥,有很大的被动性。我为了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不但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些认字游戏,而且多次带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楼道里,来到校园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楼道里、校园中有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楼道里挂有许多人的画像,画像下面还写了很多字。校园里有花坛、小榕树、塔柏树。花坛边上插有许多木牌。教学楼的墙上有很大的字。"我利用看画展、看电影的机会,带他们走出校门,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见识外面的世界。先认识了许多高大的广告牌上的字,商店名称、单位名称,然后来到了商店里,这下,孩子们如鱼得水,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把商品和名称对照起来识字。不但又认识了许多的字,而且还知道了哪些地方出产什么,增长了不少知识。

1.3 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我利用晨会的时间,开设了一个小栏目"今天我来当老师",每天抽出几分钟,请一位学生上台教给大家几个生字(数量不限,一个也行,三个五个也可)。要求是:1.要给大家教会(用各种方法,组词、说话、唱歌等等)。2.告诉大家这些字是从哪儿认识的。孩子们为了能上台当小老师,下了课,回到家都非常踊跃地去认字。有的学生是看电视认识的,有的是从奶奶吃的药盒上认识的,还有的是从自己吃的小食品的袋子上认识的。

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同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爱劳动的好品质,我还在班里开展了"我为大家来服务"活动。让全班学生轮流发本子(一组一人,一人一周),争取在一周时间内把所有人的名字都认下来,能准确、迅速地把本子发到每个同学的手里。过上一段时间,举行一次发本子比赛,评出发本子最快、最准确的同学,给予奖励。

学生们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不光认识了许多字,加大了阅读量,而且还知道了更多认字的方法、途径。同时,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创设情境,提供场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作为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语言环境,提供活动场所,让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弘扬自己的个性。

2.1 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把分角色朗读与课本剧表演结合起来。这样,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都有好处。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新能力,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2.2 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用心感知。在学习《比尾巴》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课前我先让学生动手划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尾巴,教学时,我采用"读--画--贴--写--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让他们说说喜欢动物尾巴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够的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实践中,诱发学生说话、写话的欲望

小孩子的说话往往随兴而发的,教师应努力拓展语言交际的空间,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3.1 有感而发,想说就说。比如,在上"这样做不好"时,我抽学生扮演图中的角色,学生观看后议论纷纷,非常热闹。我让他们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大家争先恐后的说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一个一个的说,听听别人怎么说的,在把自己说的、想的连起来说。这样,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第8篇

关键词:自主 尊重 调动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94-01

1 自主――选取、实践的课堂

自主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伙伴等方面有选择权。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决定先学哪部分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选择哪一个难度的习题做,和谁合作学习等都是自主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提供表现学生自主性的机会。自主的学习也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素质教育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经成为共识。小班化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索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如近代和现代的许多教育家都主张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卢梭提出,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学问。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和理论,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小班的条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

2 尊重――差异、培养能力

经过一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新接班老师的首要任务。

3 调动――主动性,创设教学氛围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3.1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一读―经典诵读:由值日班长领全班学生吟诵,古诗、歇后语、弟子规、三字经、数字成语这些典范语言都是最好的素材;一说―自由谈话,谈话者为全体学生,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在我班,学生喜欢活泼的形式,有时猜谜语、讲儿歌、讲故事,有时是成语接龙,也有说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3.2“抚平”后进生挫折感,保持其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平翘舌音发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3.3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好,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3.4开放――综合、广阔的课堂

小班化的教学打破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加强了与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通过活动综合,达到知识、能力、智力的整体优化。首先是教室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的、一劳永逸的布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经常更换布置方式,不断营造开放的、动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体验引发出内心的喜悦,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如学习拼音阶段,在教室的空白处张贴一些有拼音的图片,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拼音字母的环境中,对于学习拼音是有帮助的。学习汉字时,鼓励学生进行环境识字,把平时课外学会的字加上图画画出来,写出来。然后把他们的“杰作”张贴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让学生随时能互相学习。学习课文时,提早布置寻找有关资料,把相关资料刊出在黑板报上,课堂上可以活用。

把现成的场所和传媒纳入视野,作为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这是小班化课堂综合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整合同样也体现了课堂的综合性。它加强与各学科的渗透与联系,把课堂延伸到与之关联的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王深根.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经典案例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

第9篇

一、以境动情

小学生总是以天真无邪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真实的情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逼真的教学情境容易将小学生带入文本描述的世界,使他们在纯真的情感共鸣和情境撼动中,心灵受到极大的启发。

如:《七律・》创境片断: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你是如何理解“寒”字?

生: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有13根铁链,让人看上去就心惊胆寒。

师:是啊,大渡河上有一座泸定桥,桥长103米,桥高30多米。103米有多长?课前老师测量了一下,向门口看,比多媒体教室还要长几十米。30多米有多高?抬头看,比咱这多媒体教室还要高好几倍。(出示大渡桥照片)看,不用说爬过去,如果你站在上面,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生1:心惊胆寒。生2:不寒而栗。生3:毛骨悚然。生4:心惊肉跳……

师:一个“寒”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泸定桥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天险。(语言创境)如此天险,桥头派重兵把守,后方的几十万追兵也即将赶到。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22位勇士挺身而出,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了铁索,10米,20米,30米,有的战士中弹了。

生1:(情境想象)可他们没有退缩,仍然顽强地向敌人爬去。生2:可他们忍住疼痛,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拿下泸定桥……

师:40米,50米,60米,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掉进了湍急的河流。

生1:可他的战友没有被吓倒,又冒着枪林弹雨,爬了过去。生2:可他的战友含着泪水,爬得更快了,他要为自己的兄弟报仇。

师:80米,90米,近了,近了,可敌人也更加疯狂,在桥头甚至燃起了熊熊烈火。

生1:可他们毫不畏惧,一个个奋然冲过了铁索桥。生2:可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勇敢地夺下了泸定桥。

师:看,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来了。(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1:激烈的战斗。生2:残酷的战斗。生:惨酷的战斗……

师:这就是“寒”,就是这22位勇士,仅用两个小时就夺下了泸定桥!再一次粉碎了想一举歼灭的美梦!

我通过画面创境、语言创境、音像创境,将所彰显的乐观豪迈、英勇无畏的气度演绎出来。教学中,好的情境创设,时而如小提琴,时而如高亢的管弦乐;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万丈深瀑。学生如临其境,自然会趋之如骛。

二、以读悟情

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美,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着动人心魄的艺术美。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赏读,有重点、有层次、有个性地读,并随时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

《多彩的夏天》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夏天是炎热的。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特级教师杨屹老师在教学中,层层递进式共设计了四遍读书活动:第一遍读:结合骄阳似火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夏天热的感受,有的说热得满头大汗,热得都躲在空调底下,小狗热得直吐舌头,知了不住地叫着,借助感受读句子。第二遍读:将课件出示句子中的“火辣辣”一词变为两根辣椒的图像,强化超辣的感觉,随即借助文字的变化体会读。第三遍读:先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的人们会在哪里?随着学生的叙述,课件中太阳射出的火红光芒越来越强烈,最终火红的颜色充斥真整个画面,这遍读是借助画面体会热无处不在品味读。第四遍读:让学生聚焦“炎热”一词,说说“炎”字的记法。即一把火是不够的,上面一把火,下面再来一把火,确实是够热的了,最后借助字理强化读。四遍读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逐步推进,读出自我体验与文中韵味。

三、以演促情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b、p、d、q几个声母的区别是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教学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拿出手来描空,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举起左手,右手叉腰,b b b;举起右手,左手叉腰d d d;左手放下,右手摸头p p p;右手放下,左手摸头q q q。这样反复表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决了这一难点。

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引导学生理解“逃窜”一词的含义,他并没有理论化的口头说教,也没有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寻找抽象化理论的阐述,而是以表演作为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提炼,从而让学生对“逃窜”一词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四、以画引趣

“画”的含义,有画面,绘画之意,包括静态画面、动态画面和想象的画面。静态的画以惟妙惟肖的形状和鲜明逼真的色彩从感官上引导学生的注意,动态的画面的三维效果正符合小学生喜动、好奇的心理。这些具有审美特征的教学信息很容易到达人的大脑的高级加工区,使大脑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此时有选择地加工过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点。用画面呈现教学内容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颇具艺术特色,这样更易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其智力潜能,使学生渐入美妙的知、情、意的情趣天地。

如《林海》一文,写大兴安岭的是那么“温柔”。“温柔”一词,多用来形容女性温和柔顺,而这里岭“温柔” 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读有关描写岭的句子,画一张大兴安岭示意图。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我又引导他们体会“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一句,通过查字典先了解“孤峰突起”之意,再画出秦岭。因为“孤峰突起”好理解,同学们很快就画好了,并且边画边说知道怎么画大兴安岭了,后来他们画出一幅大兴安岭示意图:山岭连绵不断、山峰柔缓起伏,山色柔嫩细腻,就像一位温柔娴静的母亲。“温柔” 的内涵,作者的情感都融进了这幅画。就这样,绘画使词语“立”了起来,“立”起来的词又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读懂了课文,绘画品词既锻炼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以评激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正是对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是学生成功的最直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