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17:06
导语:在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R 197.2 文献标识码:A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 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测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1]。近十几年来,绍兴市慢性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就其原因而言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管理知识的缺乏密切相关,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对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健康管理通过调动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帮助居民认识和控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开展个体健康教育,提供医疗需求与服务,辅助临床诊断,并实现全程信息管理[2],可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健康管理通过社区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
1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需求背景及现状
1.1背景
绍兴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今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目前已建立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布局合理和功能比较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据了解,目前慢性病是绍兴市居民的最主要死因,其中居前5位的死因为:①循环系统疾病;②恶性肿瘤;③呼吸系统疾病;④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而当前慢性病的管理理念是提倡三级预防,最重要的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宣传、实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3]。而这些人群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社区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也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对绍兴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刻不容缓地推进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
1.2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虽然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为确保社区居民慢性病用药规范、方便,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渡期允许配备使用的其他临床常用药品目录的通知》。2015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明确年度市直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配备相关人员。在政策的推动下,截至目前,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档案也已基本建立。
2 发展困境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十六年的努为,为健康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无论从管理模式探索上,还是服务和信息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在资金投入额度、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政策落实、监督管理方面工作还需完善。
2.1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健康管理近几年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健康管理学科,还没有进入国家医学学科目录及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当地政府对健康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经费短缺,部分开展健康管理的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科室并不在编制内,而是编外机构。
2.2健康管理的规范和技术缺位
要推进健康管理持续良好发展,需要有一支多学科综合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而目前健康管理人才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完全对口等问题,政府行政部门又对健康管理人才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的知识点也只是碎片性的,没有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培训机制。严重影响了健康管理的服务和质量,与健康管理的质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绍兴地区,其服务品质和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社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2.3居民对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健康信息不完善
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一个不良嗜好可能引起多种疾病,如饮酒、抽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虽然大部分居民通过信息网络大致了解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危害,但深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社区医生专业水平有限,慢性病健康管理上的专业型人才缺乏,社区医生进社区只是性对疾病已诊断明确的居民了解相关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获取也不完善,治疗能力缺乏,对于慢性病管理平时以治疗为主,轻健康教育,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疾病发展的作用,这些都造成健康管理不能迅速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我国健康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要使健康管理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在促进健康管理事业发展中应起到引领的作用,特别在引导、监督和保障方面。
3.1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健康管理的行业服务对象是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内容是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健康管理人员,需要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知识。当然要吸引这些人才在社区工作,政府应该创造其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出台相应有利的、有倾向的政策制度,使他们能安心在社区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实施。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决策定位与健康管理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地方行政部门,要制订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在坚持F行政策的同时,创造条件,提供有利的健康管理政策,加大投入,完善财税支持。基层行政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
3.2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规范和提升健康管理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健康管理服务必须有全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这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就是“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4]。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包括病人、亚健康人、健康人。当地人社部门要联动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监督机制。做到“小病在社区解决、当疾病发展严重而社区医疗条件无法处理时,利用双向转诊制度转向上级医院,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再转回社区康复”。居民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不仅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宣传健康知识,指导疾病防治,更应该利用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收集健康资料,处理健康信息。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发挥家庭评估的作用,达到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
要整合健康资源,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大医院要下沉医疗资源,一方面派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每年根据社区医务人员不同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以适用技术为切入点,如一般诊疗和常用药物的适用技术等来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约束力,防止延误病情、过度治疗,杜绝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发生,增加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医疗卫生费用,同时要掌握患者就医流向。这样既能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健康[5] 。
3.3以签订家庭医生制度为模式,定期随访宣教,提高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居民的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以及年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较高的、相对年轻而经济条件又比较优越的人群,健康意识较强,平时能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尤其是老人,健康观念淡薄,重治疗轻预防,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这一模式,由家庭医生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每名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让家庭医生与居民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居民逐渐接受健康的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就医行为。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卜保膀,采青,顾庆焕,等.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2192- 2194.
[2]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就医者 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37-01
1 人性化管理理念概述
人性化服务管理理念所强调的是医疗服务过程中就医者是主要的利益主体,其突出了以病人作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伴随着当前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区卫生服务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人性化管理服务来实现医疗市场空间的拓展,以主动占领市场,显示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病人的中心地位,其以疾病痛苦的消除目的,确保身心健康得到恢复,对病人要求加以满足的新型服务理念。
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中,人性化服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要求社区卫生机构在服务态度、环境,管理水平、诊疗护理上都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满足就医人群的具体需求,提倡提供零缺陷的医疗服务,以确保技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近些年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认识到人性化服务管理的优越性,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软实力和硬件条件从管理制度、管理理念方面进行改进,取得了一些的成就。
在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管理已成为实践和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健康服务的供需体系中充分实现就医者和管理者的主体利益,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确保人的个性化思想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进行人性化管理主要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过程中应围绕人这一主体来开展活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2 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主体主要分为两种,即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所谓内部顾客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对其进行开发和培植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应积极营造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最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而所谓外部顾客则主要是指就医者或者是潜在的就医者,对于外部顾客应确保人性化服务理念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外部顾客的医疗要求,提倡零缺陷的管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一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内部顾客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基础,而外部顾客则是其发展的主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人性化服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1 在对待内部顾客方面。第一,对待内部顾客应做到尊之、爱之、惜之,将其作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做的就是实现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营造出能够促使员工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学习以及有效积累知识的良好环境。在管理方面,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组织发展的不同,如参与管理、情感沟通、人才管理、自主管理、社区文化管理、人才开发管理等。在管理方式对适合知识型员工发展和工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实施,发现最为有利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把人视为发展的根本资源;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内部顾客的气质、个性、不同层次需求,来坚持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对其内在潜力加以挖掘,使其创造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是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拓宽,实现薪酬分配体系的优化,真正做到多劳多得。此外还应积极的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优势,确保引进渠道得到拓宽,实现人才的多层次引进,将那些技术高、医德好的人才吸收到社区卫生的服务队伍中。
第三,不断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文化建设。根据职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关注和满足。引导职工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增加其归属感。
2.2 在对待外部顾客方面。在对待外部顾客的过程中更应坚持将“人”作为中心,将提供全程人性化的服务看做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在对待外部顾客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实现窗口的人性化服务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就诊量大的特点,所以收费室和挂号室的工作人员可以实行早班制,使其提前上班。此外还可以对挂号渠道进行拓宽,以对不同人群就医需求加以满足,通过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的方式,减少排队。设置专门针对老弱残的窗口,以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
第二,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确保门诊取药流程得到优化,转变传统的“人等药”模式,使其发展为“药等人”模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就医者和医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提倡服务态度的真诚性,确保就医者在诊疗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通过建设节约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确保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实现就医者费用支出的适当性,以及得到服务的良好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贯彻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展,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求社区卫生机构的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努力将患者不放心、不方便、不满意的服务质量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高爱萍,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主要保障[J].中国卫生杂志,2002,(5):29
[2] 曹荣桂,等.医院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208
[3] 姚峥,等.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M].中国医院,2008,12(9):9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患者;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43-02
高血压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大多需接受药物长期治疗,社区患者由于未接受有效监督,或者不知晓疾病危险因素,而导致血压控制率较低,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全科医生为基层慢病防治的主力军,可有效进行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促使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是目前全科医生工作的重点内容。有学者认为[2],社区高血压患者接受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可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但是相关研究较少,对其应用可行性尚未证实。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应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对其血压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其管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社区登记的高血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3]中制定的诊断标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0.8±6.2)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1.3)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0.1±6.8)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8±1.5)年。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签署合约;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及意识障碍者;妊娠期女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健康于信息收集后建立档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宣教:以口头宣教、宣传栏宣教及开设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高血压饮食相关注意事项,严格控制肉食及食盐摄取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进食新鲜蔬果;运动指导:每日饭后1h散步30min左右,根据身体耐受程度制定运动计划,坚持每日锻炼。观察组由全科医生签约管理,详细措施如下。
1.2.1制定管理方案由全科医生与高血压患者签约,收集患者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分析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指导患者积极与团队配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实现健康计划目标[4]。团队首席医生需要不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传授疾病相关的保健知识。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健康情况变化再次调整计划,促使健康状态与管理方案协调,从而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
1.2.2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应用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高血压患者健康状态及服药、住院、合并症等情况,经过管理软件分级执行管理。1级管理主要为诊断轻度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合并症;需每3个月随访一次,若经非药物治疗6个月后效果不佳时,需增加药物治疗;2级管理主要针对中轻度患者,或同时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需1~2个月随访一次,给予适当药物控制病情,并及时进行药物效果评估;3级管理为高血压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或者存在靶器官损伤者,需20~30d随访一次,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密切注意用药情况及副作用、并发症等情况,一旦病情异常需立即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1.2.3激励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签约服务积分奖励制度,为患者建立健康储值卡,可根据患者接受不同的服务内容及完成情况获取健康币,可通过健康币获取相应服务项目,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4]。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年的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变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情况。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知晓,80分以下为不知晓;高血压经早中晚三次测量,均为130/90mmHg,平均波动幅度≤5mmHg为达标,反之为不达标[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率以(%)表示,采用χ 检验,P
2结果
2.1血压水平变化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年两组患者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血压控制达标率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3.33%,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89.58%,与对照组64.58%、72.92%相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管理为新型卫生服务模式,可通过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收益。社区健康管理不仅能帮助居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医疗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主要手段。高血压为社区常见慢性疾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6]。有学者研究发现[7],高血压患者接受全科医生签约管理对控制高血压水平,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国内针对全科医生签约管理高血压的可行性尚处于探讨阶段,尚无确切依据。
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48例应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年后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能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也能提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度,利于患者预后,是高血压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娟.社区全科医生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6):900-901.
[2] 杜兆辉,梁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0):844-846.
[3] 常永智,王少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98-100.
[4] 冯晶晶,王增武,王馨,等.江苏省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5):352-355.
[5] 王会奇,李东升,何松明,等.社区高血压流行病调查和综合预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26-28.
[6] 王秋英,钟华,郑晓英,等.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56-157.
[7] 丁平俊,张华,王春梅,等.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模式下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6):410-413.
[8] 吴仿东,彭惠容,李淑清,等.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5,31(21):3001-3003.
[9] 俞蕾蕾,陈利群,王敬丽,等.群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677-681.
【关键词】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发挥承担疾病预防及保健等一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管理[1], 本文就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探讨分析。
1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功能
1. 1 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 实现公共卫生在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是政府履行的公共卫生职责, 维护居民健康公平, 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有效手段。所以, 发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 首先需要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 将纳入我国卫生发展体系。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框架, 基层公共卫生不能局限于预防与保健, 还要具有拓展功能。
1. 2 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中要明确服务项目, 要有合理的人员及设备配置, 同时能够有效地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也能体现出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2]。
1. 3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和职责, 社区将成为公共卫生的操作层, 上级部门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层和操作层。
1. 4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准入制度, 规范基层公共卫生管理, 包括机构的设置、场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构成等一些准入制度, 加大人员的建设。
1. 5 加强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管理, 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3]。
1. 6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承担传染病、精神卫生、慢性病和居民健康体检单管理等一些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 也是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工作。
2 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2. 1 居民能够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及卫生保健, 就是一些常见病能够在社区看, 这样就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也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 2 居民至少已经使用基本卫生保健和第一级转诊设施。所有人在可能的范围之内积极参加自己和家庭的保健工作, 而且能够参加社区的卫生活动。
2. 3 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将6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内容, 每年给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及健康教育。
2. 4 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是居民得到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也是保障居民健康权利;这就是说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人人享有相同的平等权利[4]。
2. 5 公共卫生服务每年按项目向居民提供免费的项目, 根据各地的条件可以在国家统一的项目上增加服务项目。
2. 6 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部门要在各个环节加以配合及其支持, 使居民无后顾之忧。
3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设
3. 1 对于我国现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设施, 要加大投入建设, 尤其是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各种福利待遇。
3. 2 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投入, 使公共服务能够正常的运营, 尤其是对那些免费项目要得到保障。
3. 3 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医护, 医院进行相关业务的学习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也可以根据需要招聘一些医务人员来补充队伍建设, 使我国的公共卫生更上一层楼[5]。
4 小结
近几年我国公共卫生的建设及投入有明显的进步, 表明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已经均等化, 表现出我国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完善化, 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改革的重要见证。
参考文献
[1] 董军. 卫生事业管理学 . 科学出版社 , 2009:9.
[2] 陈林.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4):8.
[3] 袁. 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山东大学, 2012(12):3.
[4] 娄二朋 .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责. 河南大学, 2010(5):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功能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59-01
公共服务中的社会性公共服务是当代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部分之一,伴随人民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功能广泛受到关注。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开放社会中,政府必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功能。
1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框架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是政府履行卫生职责,维护健康公平,满足基本卫生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需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基本医疗功能,是城市医疗体系的网底;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是公共卫生在保障居民健康的切入点和体现,是政府保障居民公共卫生的枢纽和关键部分。因此,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要强化“网底”意识,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使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在巩固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上。
政府举办卫生事业的目的是要就诊和弥补市场失灵,保证人们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能够增加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实现资源优化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人群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基本医疗和传统公共卫生从广义而言都属于公共卫生体系。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从根本上也是两大功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中的预防保健功能,并将预防保健功能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即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的预防保健。
2社区卫生服务规模组织结构
界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结构,需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服务内容,参考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结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结构为:每3~5万人口或一个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口需要工作人员至少7~10人,其中全科医生和护士各至少3人,其他人员根据需要确定。
3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型
3.1成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功能:卫生事业的发展除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外,还必须依靠社会的整体力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仅是卫生系统内部的问题,从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看,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同时,社区卫生服务自身也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其它系统的作用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99年国务院颁发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虽然有其它部门共同参与,但文件只是单纯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没有明确各部委的分目标,缺乏实际和具体的要求;除卫生部外,其他各部委也没有制定相关文件保证完成有关的任务,不能真正发挥其它部门的协作作用。因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成立一个由多个机构共同组成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功能,由工作人员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提高管理机构的级别,在各级政府由政府主要行政领导承担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定出较长远的规划,改变各自为本部门利益争斗。卫生系统内部也同样,需要建立一个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部门工作人员所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统一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
从领导小组到管理中心、各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直线式管理,其他政府部门组成一个政策支撑背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协同管理,其他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是业务指导、培训、监管、考评等业务关系,没有行政监管权利,通过与行政部门共同组成业务指导中心,参与监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上级业务机构的业务管理,通过双向转诊、资料收集与反馈、提供各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方式,完成其各项功能。各职能部门相互联系,如业务指导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分配资源的依据,为人事管理提供人员管理的依据等。
3.2明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和功能: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功能,避免功能交叉,服务内容重复。目前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需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区域、实现事权规范与权责明确、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公共卫生部门的利益关系、健全和完善对各级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3.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准入制度,规范管理:准入管理应由医政、基妇、疾控、中医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各有关部门都参与社区卫生机构准入管理,使六位一体功能更为顺畅。准入制度应该对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等对待。这种准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功能、任务及服务人口需求,达到一定的规模,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⑶建立淘汰制度,对不能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机构,实行淘汰制,社区卫生服务相当于政府完成其公共管理职能的一种派出机构,政府对其有一定投入,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事业单位,需要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因此,对不能完成其功能的机构要取消其资格,但淘汰制同时也要注意维护辖区公共卫生的延续性。
3.4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针对目前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标准不统一,绩效缺乏可比性,考核部门和职能部门重合,存在利益冲突,考核缺乏客观性等弊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首先根据新卫生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职责和功能;第二根据不同经济状况,建立不同地区的考核标准和发展目标;第三,建立一个专门的考核和监督部门,对所有的公共卫生机构进行考核,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将卫生监督部门设立成为专门的考核部门,分设不同科室,对不同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使制定考核标准和进行考核的部门与职能部门相互独立,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则较为客观。
参考文献
[1] 姚岚,陈子敏,舒展,等.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公共卫生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72-1573,1575
[2]姚建红,舒展,陈启鸿,等.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公共卫生功能状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0):662-664
[3]姚建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以前,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机构布局不合理,覆盖面不全。具体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总体不足,且分布不均衡,设置过密和空白区域并存,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不全,部分社区居民不能享受到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网格化管理基调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东城区在成熟的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上,结合现有卫生资源,科学规划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介绍,网格化管理,就是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将全区划分为若干个工作网格和管理网格。每个服务站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网格、每个全科医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管理网格中的服务对象,按照责任制实行全方位服务和管理,通过把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注入到网格中,使服务对象定量、定性、定位,从而实现管理空间的精细化。今后如果一旦有禽流感等应急情况出现,要查清楚实际情况就非常容易,病源在哪里、现在是什么状况、由哪个全科医生负责监管,都一清二楚。
全方位网格化布局
据了解,东城区按照全方位覆盖、负载均衡、责任空间明确、科学合理的网格化布局原则,将全区规划为44个工作网格,1593个管理网格,设立了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2个全科医生工作室,全面覆盖了东城区的126个社区,保证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获得社区卫生服务。
除此之外,在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中,还全过程地应用到12种主流信息技术,支撑了以全科医生笔记本电脑为终端的居民健康精确管理服务模式;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呼叫中心”,建立了以GIS为核心的数据库群,可扩展、关联性强的基础数据库,为日常管理与应急指挥提供了平台;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与管理则引进了IC卡技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多种信息的快速传送是利用网络传输技术;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则是利用数字证书、电子签章和VPN加密传输等多项安全技术的结果。
“全科电脑”上线
现在东城区的全科医生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全科电脑”上网打卡报到,出诊时要携带电脑和无线网卡。由于电脑具有GPS定位功能,医生在社区内巡诊的踪迹在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呼叫中心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记者在大屏幕上还看到,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出社区医务人员在岗情况、出诊情况;社区卫生站患者就诊情况;各种耗材、药品的需求、配送情况;全科医生的电子处方能够实时调阅查看。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示范点建设
在创建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活动中,我市严格按照省上要求,层层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目标,与常住人口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管理网络,为全市84个社区配备了计划生育协管员,初步形成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服务管理机构相协调的管理服务网络。突出典型培养,狠抓示范化社区的创建,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全市严格按照示范化社区创建标准,在各县区有重点的创建和培养了一些典型,达到了有的放矢,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的目的。凉州区荣华街己成立“流动人口协会”、“流动人口之家”及“荣华公司企业协会”,教师新村示范社区。重点突出了楼院化管理特色和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西关街皇台社区以“爱心超市”为中心,重点突出为计生困难家庭提供救助和医疗服务;火车站街道在新西凉市场建立了市场流动人口协会,为市场个体工商户及流动人口提供政策咨询、办证、验证、避孕药具发放等服务,重点突出了对大型集贸市场内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天祝县以华藏寺镇中、南街社区做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宣传教育、政策咨询、行政事务办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有奖举报、避孕药具发放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职能。民勤县城区街道办事处南街社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社区配备了专管员2名,专(兼)职计划生育协管员7名,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查病、查环、查孕和生殖健康服务。切实做到了“四个一”:即登一次门,与流动人口本人见面;送一封慰问信,对他们支持配合计划生育工作表示感谢;发一张明白纸,告诉他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留一张预约服务卡,告知他们验证、查体的时间、地点、联系电话和服务人员姓名。古浪县城关街道上城社区建设了流动人口特色文化大院,把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致富信息等方面知识制成图文并茂的喷绘宣传版面,建设了县城中心广场和人口文化一条街。各示范点切实做到了宣传教育、政策咨询、行政事务办理、常住人口信息采集、有奖举报、避孕药具发放等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相互统一,为城市常住人口楼院化管理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严格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建设
三、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服务理念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一、实施范围
本意见所指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内为维护全体业主正常居住生活所实施的物业服务活动。本意见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法建成的各种农民集中居住区业主(含纳入该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周边零散住户业主)入住后的物业服务活动。
二、基本原则
(一)民主管理原则。全体业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规约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民主管理。农民集中居住区范围内的管理和服务等事项由业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的管理机构,开展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规范业主行为,组织公共服务,有效维护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部公共安全、秩序和环境卫生等。
(二)自我服务原则。农民集中居住区业主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物业服务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享受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物业服务同时履行相应义务。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物业服务活动由全体业主自主议定、自主出资。
(三)共建共享原则。农民集中居住区内依法属业主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全体业主自行出资配建的设施设备等,归全体业主共同使用和维护;所产生的收益,应当主要用于弥补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费用不足和补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并由全体业主共享;运行及维护的责任和费用,由全体业主共同承担。
三、建立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自治原则,农民集中居住区全体业主依法组建本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制定本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规约,规范业主和其他相关人员行为;采取适当方式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维护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护环境卫生和绿化,维护治安及公共秩序;自主或委托经营管理共有物业资产、公共场所和设施设备等;制定物业服务费用的收缴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物业服务管理机构相关成员和物业服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建立健全公共事项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重要事务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制度,公共财务收支情况定期公布制度。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立。农民集中居住区竣工,应当及时设立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
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一般以一个独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单位,同一村(社区)级组织内相邻、配套设施共享的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在便于管理的前提下可划为同一物业区域。
农民集中居住区应根据实际成立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监事会。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成员在业主代表中民主选举产生。
规模较小、分散独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可不成立机构,由全体业主制定管理规约,采取简易有效方式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和服务。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级组织,指导或牵头协调当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的组建和运行,确保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实现业主民主管理;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地和跨行政区划、安置政策方式不同的居民入住后所产生的物业服务管理等问题,依法保护居民合法权益。
(三)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职责。
1.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主要职责。
(1)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业主监事会议事规则;
(2)制定和修改本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规约;
(3)选举、改选、增补业主委员会、业主监事会成员;
(4)确定公共服务事项、质量、费用等;
(5)选聘、解聘物业服务机构或物业服务负责人;
(6)筹集服务管理资金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确定业主缴费标准,决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7)议定有关共有权益和公共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2.业主委员会主要职责。
(1)报告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管理、物业服务运行情况,报告需共同知晓或决定的重大事项;
(2)与选聘的物业服务机构签订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合同;
(3)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费用以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接受监督;
(4)受理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管理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行为,督促改进完善;
(5)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改造和维修;
(6)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3.业主监事会职责。
(1)考核评价业主委员会工作情况;
(2)监督物业服务机构履行服务合同;
(3)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评价业主行为;
(4)监督检查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
(5)监督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资金以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6)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四、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方式
(一)自主选择适宜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方式。农民集中居住区可以选聘具备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或物业服务其他管理人实施委托管理,也可通过村(社区)级组织的协调,自行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站或服务中心等民办非企业机构,开展规范化服务。
农民集中居住区委托物业服务机构进行服务管理的,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办理。自行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站、中心的,应与农民集中居住区业主委员会签订服务合同,受聘的物业服务站、中心或服务人员,应按照合同约定或委托内容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人员组成应以聘用本居住区域内劳务人员为主,并适当选聘所需的专业人员。当地政府应鼓励和支持自行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站、中心,并开展对服务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按自我服务性质的群众组织相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扶持。
规模较小、人数较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可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业主共同约定的方式,全体业主按照分工责任,各自承担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任务,开展群众自我服务方式的物业管理;还可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区实际商议确定其他经济有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
(二)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规范化要求。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机构和物业服务站、中心应按照行业规范配备各类服务设施设备,规范设置使用各类导视系统及标识标牌,做到“规范、美观、明确、简洁”。因各类机构及所属人员未能履行服务合同,造成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资金筹集和监管
(一)资金筹集。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资金来源:本农民集中居住区业主按规定缴纳的物业服务费;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物业资产租赁经营产生的收益;政策性补贴、奖励;其他组织(个人)资助和捐赠资金等。
业主交纳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费用方式可按户、按各户建筑面积或居住人口计取,由全体业主民主决定。
(二)资金使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筹集的物业服务管理资金为全体业主共有,用于本农民集中居住区日常运行、管理和物业服务开支。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站、中心工作经费,日常服务管理劳务支出或者聘用物业服务机构支出,设施设备日常运行以及维护费用。
(三)资金监管。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经费收支情况应接受全体业主监督检查,由业主委员会定期公布,每年至少公布一次。收入和开支存在重大增减或其他调整变化的,应随时公布。
各区(市)县可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制定物业服务管理资金补助监管办法,对已建成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用于服务管理的各类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进行清理,逐步规范使用和监管。农民集中居住区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级组织,负责协调和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经费的筹集和监管。
六、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农民集中居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统一由项目实施主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和缴存,标准如下:
(一)多层(含三层及以下)住房为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1.5%缴存。
(二)高层(配电梯)住房为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2%缴存。
个人缴存的具体标准由项目所在地区(市)县确定。
专项维修资金应当纳入专户统筹监管,其使用管理应当遵循专款专用、方便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和负担人相一致的原则。
七、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水平
(一)不断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水平。由各区(市)县负责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进一步完善已建成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由建设实施主体负责按照标准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同步建设到位,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建配套功能完善。
(二)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规划建设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级组织,指导和协调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和相关单位,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入住前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承接查验,并督促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机构与建设实施主体等相关单位依法签订移交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办理相应手续,及时移交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
村(社区)级组织、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机构(站、中心)要广泛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共建、共享、共管、共同维护的宣传教育,规范办理住户入住手续和房屋装饰装修等物业使用、维护、管理的手续,并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劝阻、制止和报告农民集中居住区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房屋结构安全、物业装饰装修、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公共区域确需增建、扩建和改造建构筑物的,按相关管理法规规定报建审批。
(三)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纠纷调解机制。各区(市)县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纠纷调解工作纳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级组织的纠纷调解体系,及时处理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活动中的矛盾纠纷,力争做到小纠纷不出小区、一般纠纷不出辖区、重大纠纷不出区(市)县。
(四)建立物业服务机构进驻退出预警报告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机构(站、中心)或服务人员在进驻、退出农民集中居住区前,应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级组织报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和谐稳定。
八、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指导服务
(一)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评选表彰制度。市政府将每年组织开展争创“和谐文明农民集中居住区”活动,对获选农民集中居住区给予表彰奖励。各区(市)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办法和措施,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开展健康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创建和谐文明人居环境。
(二)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各区(市)县负责制定本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的细则并指导实施。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所属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物业服务管理的工作计划步骤和方法。各相关村(社区)级组织负责具体落实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实施物业服务管理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