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资源概述

时间:2023-11-12 15:17:06

导语:在旅游资源概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资源概述

第1篇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第2篇

一、南海旅游资源概述

1、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1)气候资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宜人气候,日照充足,全年宜游天数在300天以上。南海诸岛因气候条件适宜,植被茂盛,四季常绿,能够满足游客度假休闲和康体健身需求。

(2)岛礁资源:南海岛屿众多,主要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珊瑚暗礁与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组成。

(3)生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的鱼类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盛产我国其它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且海鸟资源丰富,分布在各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海鸥等,具很高观赏价值。岛礁上还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木麻黄、椰子树、苦楝、土批把、南洋杉等较为普遍。

(4)景观资源:南海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底珊瑚礁景观和红树林生态景观,且南海海域水色透明度高,观赏性强。南海诸岛岛礁大多由造礁珊瑚所构成,造礁珊瑚有200多种,尤其是红色珊瑚作为稀有资源格外引人注目。

(5)油气资源:南海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已探明储量就有四个大油气区,其中,莺歌海――珠江口中央隆起带两个大油气区均分布于海南省境内。南海是世界上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据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地质储量介于20―150亿t之间,约占全国总资源量(海陆)的1/3,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是国家级重要战略资源。南海犹如蓝色的聚宝盆能满足游客科普勘探旅游的心理需求。

2、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1)历史古迹资源:包括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石刻岩画、宗教庙宇等,较著名的有:琼山海底村落历史遗迹,珠江口新石器遗址群,达濠岛的云岩摩崖石刻,新会的崖门古炮台,永兴岛、太平岛上的主权碑,博贺海岸防护林,广西合浦珍珠城等。还包括带有军事色彩和主权色彩的人文景观,如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南海诸岛纪念碑和西沙海洋博物馆等。

(2)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路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和宁波,一路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南丝留下不少遗迹,如南海神庙就曾是历代皇帝出海前派人来祭拜的海神庙。

(3)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南海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黎、回、苗等族聚居形成古朴风情资源。黎苗特色民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服装、婚丧、节庆、宗教、民居、美食等方面,可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供游客体验,如体验渔民生活和黎族婚嫁仪式等。

二、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1、捍卫国家主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觊觎我南海丰富的资源企图占领南海岛屿,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捍卫国家主权。通过开发南海旅游,有力证明我国掌握南海制海权,并以三沙市设立为契机,通过南海旅游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国民的领土归属感。

2、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在“国际海洋年”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海洋旅游需求与南海旅游开发相得益彰,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南海旅游产业的快速扩张。

3、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南海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鉴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譬如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衰退、陆源污染促使近岸水体质量下降、填海围垦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新的开发模式选择在具有重要意义的滨海岸段或海岛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不仅可促进南海生态环境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也促进旅游开发。

4、改善军民生活条件

南海除驻扎的解放军外还有600多名分散在永兴岛、北岛、鸭公等岛礁上的渔民,基础设施不完善,他们虽享受一些柴油补助和补给船送淡水食品和医生巡诊等服务,但总体生活水平较低,收入较少,以期通过旅游业提升当地居民收入。

三、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南海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稀缺程度高,且处在当今政治热点的刃口显得相当特殊和重要。开发南海旅游资源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那么,南海资源开发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呢?

1、资源品位极高

我国南海资源品位和资源稀缺程度都较高,是我国唯一真正的热带海区,珊瑚、鱼类、贝类及其他海洋生物不仅类多量大,可观赏性强,且科学价值极高,是我国其它海洋旅游区域无法比拟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绝大部分是由造礁珊瑚所构成的珊瑚礁,为海洋中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珊瑚礁在南海开发海底观光旅游项目也格外突出。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加上民俗风情和文物遗迹,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自然环境优美

世界上著名海洋旅游胜地都主要分布在热带,如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亚泰国普吉岛等。我国南海与这些海洋旅游区基本处于相同纬度,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阳光充足,环境优美,3S的景观组合适合全年开展旅游。

3、区位优势突出

南海濒临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省(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地缘上看,这一区域位于华南与西南旅游经济圈、港澳台旅游经济圈、东亚与东南亚旅游经济圈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亚太旅游圈的中心地带。

4、政策优势渐显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加快三沙市的开发建设,是国务院赋予海南的重大责任。给予三沙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离岛免税优惠政策,这对进一步促进三沙开发建设、维护海洋权益和开发旅游资源具重要意义。坚持“五个先行”,积极规划南海各项建设工作,把旅游、油气开发等作为开发重点。游客乘机离岛时在机场提货,即实现“邮轮购物,机场提货”,可使购物旅游和海洋旅游形成优势互补。

四、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1、对外交通瓶颈制约

南海的主要交通方式仍以船舶为主,往返航班手续繁杂,速度慢效率低。面临艰巨的海上运输任务,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只有两艘大型客货轮,即“琼沙轮”和“琼沙2号轮”。当地政府鼓励来岛作业的大小渔船担负一些运输的零散物资但效率不高,港口码头仍在建设中。永兴岛虽建设了大型机场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机,但使用频率不高。飞往西沙的航班采取不定期或包机的形式,交通瓶颈制约明显。

2、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岛屿环境相对封闭,开发时间较晚,从总体上看,南海区域的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随着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淡)水比油贵”在西南中沙群岛是事实,海岛上各种建设物资的材料要从岛外运进,除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的公共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其余岛礁处于半开发状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宾馆、邮局、医院、酒店等数量远达不到要求。

3、陆地资源十分有限

南海地形以岛屿岛礁为主,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的南海,其中3500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为深海盆,海域比例大,陆地资源极为有限。这意味着游客落足点很有限,旅游地点少而且旅游线路单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人数和游览时间。

4、生态环境双重敏感

我国南海的生态系统具有海岸滩涂、湿地、海岛、珊瑚礁、红树林等多个种类,这些生态系统存在一定脆弱性,一旦被破坏很难在近期恢复甚至永不能恢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近期一些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南海生态环境面临双重敏感。

5、政治军事双重敏感

控制了南海岛礁就等于间接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我国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条件,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趋势加剧了南海的不稳定。

五、南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渐次式时序推进模式

南海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优势明显,受交通制约、政治军事敏感等因素影响也很大,因此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先发展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的区域,如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兴岛,再据其发展趋势逐步向南部小岛礁岛屿推进。

2、跳跃式空间拓展模式

南海岛礁岛屿众多,地形零碎分散,结合旅游资源的开放性开拓视野,利用RS、GPS、GIS等地理探测信息系统对资源进行空间拓展式的开发,从多维立体的角度跳跃式整合南海旅游资源,把握旅游资源的组合规律,制定灵活合理的规划线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例如将岛礁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结合,将处于不同区域的零散岛礁科学整合成旅游线路来观光。

3、高端化产品开发模式

高端化旅游产品体系将成为南海旅游的新亮点。高端化的产品包括海滨(休闲房地产业)、滨海(度假酒店)、海滩(娱乐产业)、近海(海上运动产业)和远海(在南海开发远洋垂钓、远洋或深海探险)这五个方面,可开发海岛垂钓、海底潜水、海底观光、直升机环礁旅游和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项目。

4、细分化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来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通过可行性分析方法对目标游客进行市场细分:如按游客消费水平分为高端游客和平价旅游,按旅游目的分为科普探险旅游、国防教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针对性开发个性化的细分化的市场营销模式。

5、集中式品牌塑造模式

以“热带海洋生态旅游”为主题思路,集中式塑造“南海品牌”特色旅游形象。南海以热带岛礁和热带生态系统为主打高端旅游项目,结合时政热点营造出一种爱国教育的旅游文化氛创建“魅力南海”旅游品牌。开放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旅游场所。

6、若离型形象塑造模式

立基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南海处于政治军事敏感的热议地位,容易激发游客好奇心理和个性化需求,一方面想一睹这神圣领土,另一方面又对之敬畏有加。高度敏感性却也蕴含丰富资源,热点地区的吸引加上制约因素的限制让南海犹如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容易给游客塑造出一种若离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六、结语

第3篇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东西部呈现显著的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西部地区拥有旅游资源丰富、民旅风情等优势,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典型的地势特征为“三原四盆”。有“天府之国”的称号的四川,有“彩云之南”的称号的云南,有“水果之乡”的称号的广西,有浓郁的民旅文化气息西藏自治区,还有山城之称的重庆等12个省市,近年来,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很多成为了该省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与中东部的旅游业发展还存着一定的差距,我们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本文具体分析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并且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2.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丰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许多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如喜马拉雅山世界级著名景观、长江三峡、人间仙境九寨沟等自然景观,同时我国少数民旅大多分布在西南地区,所以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旅风情,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以名山资源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名山资源约占全国名山资源的1/4,另外西部地区还有很多观赏性极高的植被,西双版纳更是有“动物王国”之称,陕西西安更是一个拥有大量历史遗迹的地方,陕甘宁地区更是被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所以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它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品质高、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同时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这三个方面。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品质较高,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地势地貌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整体旅游资源源较高,以重庆为例,重庆素有有山城、水城、桥都、温泉之都等美称,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曾被评为“2012年世界十大旅游胜地”之一,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山城风貌,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巴渝文化、民族文化、“陪都”文化等为一体,历史源远流长。到2011年末,统计数据表明重庆有10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相比2010长增长了13.54%,其中重庆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1个4A级旅游景区,37个3A级旅游景区,26个2A级旅游景区和2个1A级旅游景区。重庆有温泉之都的称号,共有34个温泉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即西部地区旅游质量较高。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较大,一方面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数量多,虽然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执行,各省市分别加大了对旅游的投入,但是总体来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还不够,据资料统计表明,目前,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量还没有达到旅游资源总量的1/6,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质较高,大多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相融的地方,所有这样便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在进行具体的旅游景点开发时,开发商应注重利用西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性,在开发的同时也不能盲目打造模仿,要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出自身旅游景点的特色,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西部地区民族风情迥异。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也造就了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与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包括服饰、语言等方面,所以对于国内外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少数民旅的民俗民风大多体验性比较强,参与到少数民族的活动中,大多给游客留下较深的印象,旅游满意度较高,旅游者能通过传播等方式带动其他游客来此旅游,民族文化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增添了风采,“西部之旅”充满了很强的吸引力。

3.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对策

3.1深度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区域存在着差异,旅游资源分布具有空间上的差异性,所以为了减少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非常必要,同时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一般都会达到双赢的结果,合作发展能充分利用合作方的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各自的知名度,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现在处于旅游“大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分为西北、西南两大部分。整合区域同质或异质性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合作优势,推出特色的旅游路线,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加强地区间政府的合作交流。政府的支持政策对于区域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共同探索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点的意义。

3.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通过前面的分析看到,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内蒙古、云南、陕西、四川的旅游行数量占西部地区旅游社的比重超过了西部地区12省市旅行社数量的一半。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又是影响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地基础设施是评价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西部地区宁夏、西藏、青海等旅游地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的建设,有利于增强旅游竞争力。同时旅游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同时好的旅游服务水平能弥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缺陷,所以西部地区应加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4篇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内涵和国人旅游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转变,旅游公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公路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运输通道”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身就是既有景区(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当地旅游资源中。作为旅游公路这类新的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服务设施也在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公路 服务设施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海南旅游公路定位

旅游公路是海南“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服务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性项目。在“打造一个体系、提升三类水平、突出五大特色、基本建成环岛滨海旅游公路”的全岛旅游公路发展目标下,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区的连接通道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通道,建成环岛滨海旅游公路是实现旅游公路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海南旅游公路规划

海南将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着力打造东部椰树海岸、西部金色海岸、中部生态旅游带的旅游新格局。新改建的旅游公路包括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山地雨林旅游公路、滨河沿江旅游公路及其他旅游公路。

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包括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滨海旅游公路、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滨海旅游公路、文昌滨海旅游公路等。

山地雨林旅游公路包括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路、抱由至尖峰岭旅游公路、霸王岭至王下旅游公路等。

滨河沿江旅游公路包括琼海万泉河沿线旅游公路;其他旅游公路包括居丁至南丽湖旅游公路、龙沭湾旅游公路等。

环岛旅游公路主要通过延伸沿海公路主干线,分期、分段建设。其中,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置要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展示海南文化,从而实现旅游公路的交通、景观和游憩功能的有机结合,兼具视觉体验和游憩休闲等功能。

服务设施建设必要性

目前,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业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服务方面。新型旅游公路也是如此,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设施中提供无微不至、精细入微的服务,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内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也应该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作为旅游公路这类新的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服务设施也在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功能上来说,旅游公路应配套交通信息、旅游信息、天气信息等信息设计,同时,应尽可能考虑设置一些观景台、休息区,最大限度满足游人休息、尽可能方便满足游人欣赏公路沿途美景的需要。

服务设施建设的类型

参照《海南省旅游公路设计导则》(2012年1月)中设计原则,旅游服务设施包含公路服务沿线的各类服务于车辆和旅客等服务对象的公路服务设施(含解说系统),但不包括其他与公路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如房车基地、汽车旅馆等。

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服务目的、功能、配套、环境等因素,分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观景休憩区和停车休憩区四类。

旅游服务中心:综合兼顾部分游客集散功能。主要功能是提供旅游、文化信息及旅游公路相关宣传信息;满足休憩、休闲的功能;满足停车、加油的功能;满足维修保养车辆的功能。

旅游公路驿站: 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加强公路的旅游功能,提高行者的舒适程度。主要功能是供管理养管人员使用;供游客短暂停留、休憩;供骑行者补给必需品;以展示地方特色为主,包括信息展示和特色产品销售;提供旅游公路的宣传信息。

观景休憩区:观景休憩、大巴及自驾车停留。主要功能是供游客短暂停留,欣赏周边景观;还可提供科普、展示信息。

停车休憩区:大巴及自驾车临时休憩。主要功能是供游客短暂停留、休憩;可提供科普、展示信息。

实例节点分析

以乐东旅游公路为例,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经过龙沐湾,龙腾湾,龙栖湾,三湾之地,全线长为51.75公里。建设连接乐东三湾的滨海大道,可以很好的将龙沐湾、龙腾湾、龙栖湾等海岸线旅游资源挖掘、串联、整合形成国际知名的高品质的旅游集成产品,对逐步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秉承“龙游乐东,乐在其中;低碳环保,发展带动;智能服务,便利交通;相约三湾,意随心动”的设计定位,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置旨在通过沿途服务设施的功能及配套的设计,力图尽快让游人了解三湾特色,尽早融入海岛生活。

旅游资源影响度分析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靠山临海,与三亚市毗邻,地势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高山峻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北部与邻县交界处;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的昌化江沿岸;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带。通过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公路沿线主要景观资源有尖峰岭、西山岭、莺歌盐田,近海观景处以及主要河流白沙河、丹村河、莺歌海盐场河道、望楼河、抱套河等。因此,应将沿线的景观资源纳入到旅游公路的景观中来,并设置相应服务设施供游人休憩游览。

旅游资源是旅游公路的核心。旅游公路廊道景观是旅游公路价值的集中体现,与游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廊道景观一般分为距离公路100m以内的核心控制区;距离公路800m以内的生态控制区;以及距离公路800m以外且在公路视线范围以内的一般控制区。在乐东旅游公路中,按照沿线规划及现状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公路建设实际,针对沿线的景观资源则采取了“嘉则收之,俗则避之”造景与借景并重的办法处理,最终实现对全线的廊道景观控制。

旅游公路的旅游资源挖掘正是依托廊道景观,通过对旅游资源位置分析得出旅游服务需求较大的点位。如该点位有景可观,或者在适当需要提供服务补给的位置设置旅游服务设施,使得旅游服务设施做到观景与服务并重,从而提升旅游公路整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旅游资源影响分析,得出受旅游资源影响较大的点位。

节点设置影响因素

旅游服务设施除了依托上述廊道景观,还需考虑内外部交通的接口,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乐东旅游公路为例,通过对主要城镇位置以及规划公路网分析得出,外部接口主要是指西线高速的立交联络线接口,国道连接线接口。内部接口主要指省道穿越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莺歌海等城镇的道路交口,以及沿线的港口。这些接口都是影响旅游服务设施设置位置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交通影响分析,得出受区域交通影响较大的点位。

节点确定

通过对旅游资源影响分析以及区域交通影响分析,得出受旅游资源影响较大的点位及受区域交通影响较大的点位。再根据上述点位的排布进行排列组合,如相近的点位可通过位置合并、提高设施级别来满足游客需求。

此外,在选址上从交通技术的角度,保证沿线附属设施与主线线型相适应,保证车辆出入的通畅;还应考虑给水水源以及电力供应的影响。通过分析沿线附属设施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因素,从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环境的理念出发,确定其修建位置。

沿途服务设施通过配套交通信息、旅游信息、天气信息等信息,以及设置观景台、休息区等,最大限度满足游人休息、赏景的需要。其位置的合理设置,不仅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提升区域形象,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南旅游公路导则》海南省交通运输厅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3. 陈孝.海南省公路网络结构演变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2.6

第5篇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

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第6篇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第8篇

关键词: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规划

一、商河县概况

(一)商河县区位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北部,处于黄河平原地带,道路建设基础良好,从济南市区到商河之间乘车只需40分钟,为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商河地热资源开发区位于商河县城北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开发区内交通十分便利。

(二)商河县旅游业概述

商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境内旅游资源一是相对缺少,二是欠缺开发。商河县的旅游业得到发展主要归功于区内地热资源的探明和开发。另外,在进行地热温泉为主题的系列旅游资源开发之外,政府也趁机加大力度挖掘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遗产代表商河鼓子秧歌。

二、商河地热资源现状

(一)地热资源

商河县地热资源是由于多期岩浆入侵活动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在深部积累形成的地热。商河地热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储量巨大。已探明地下热水资源量为48亿立方米,可开发300年之久,属国内外罕见,也是我国最大的地下热水资源存储地。

埋藏浅。地热埋藏深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易开采成本低。

水温适宜。地热井口出水温度在58—65℃之间。

水质好。地热水清澈透明,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医疗价值高。对多种慢性病、皮肤病及各种妇科病有一定疗效。

用途广泛。可广泛用于采暖、洗浴、理疗保健、休闲娱乐、旅游和工农业生产等多方面。

(二)商河县地热资源开发现状

地热资源是一种新能源,具有其它能源无法具备的优势,除了热能外,还具有医疗和保健功效。其开发价值对缺少旅游资源的商河县来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由于地热资源接近济南的北部区域,优越的客源可进入性使温泉相关的休闲旅游业成为商河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

伴随着温泉资源的开发,以“齐鲁水郡”温泉城为代表的诸多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纷纷落户商河。这些项目大都建设在距离济南商圈的便利位置,以商居住区、会展、温泉酒店及温泉度假疗养地等形式出现,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

另外,将地热资源运用到农渔业养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利用热源建造温室,在寒冷时节也能培植各种蔬菜、水果、花卉与食用菌等农作物;热带鱼类养殖具有繁殖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和味道鲜美的特点。可见发展地热农业经济大有可为,并且也为商河的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商河县地热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伴随着商河公路建设的增长,商河至济南商圈的交通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缩少到40分钟,真正进入了济南消费经济圈。温泉旅游作为健康的旅游方式,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快乐健康的主题,也符合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健康保健的增长需求。商河的温泉旅游将以休闲娱乐和健康保健作为旅游的主打产品,争取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温泉旅游休闲中心和山东最大的温泉疗养基地。

山东省内旅游的特点是景区观光产品多而游客相对的逗留时间短,平均消费低。温泉旅游产品可以相应弥补休闲保健的成熟旅游产品缺少这个弊端。“南有济南名泉,北有商河温泉。”使得传统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归来后还有商河温泉疗养活动,不但拉长了游客在山东的逗留时间,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山东游的产品线路。

四、地热旅游开发方法

(一)品牌建设

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温泉旅游知识,加大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都是品牌建设的重点。另外,要重视与旅游业界的中间商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开发成熟的温泉旅游线路。围绕地热资源对乡村游和生态游的影响,商河县应着力打造温泉与现代生态农业结合这一品牌,在定位上与其它乡村旅游区分开,独辟蹊径,高起点打造商河游品牌。

(二)与其它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在主打温泉旅游品牌的同时,应将温泉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具有更多的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旅游产品。商河县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具有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的商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氛围炽烈,是济南市首批非遗项目;改造中的大沙河生态旅游带非常适合水上项目开发,建立完整的生态旅游观光带。这些旅游资源可以结合温泉旅游进行共同开发,赋予其“自然、健康、文化”的特色,将使游客在在旅游过程中物超所值。

(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

借助济南“泉城”印象具有的品牌和悠久的文化沉积,加之其经济大省省会城市的优势,商河县可以依托泉水旅游效应,吸引赴济南旅游的游客能来到商河,依靠独特的旅游特色打造先赏冷泉后泡温泉的旅游线路。

五、地热旅游开发注意的问题

独特的地热旅游资源如何进行有序的良性的开发对商河旅游业和整个经济建设规划都有重要意义。不当开发使用将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产业布局的失败。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根据科学规律合理规划,综合布局,发挥温泉优势,将温泉这一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城市特色,使商河真正成为“中国北方地热第一城”。

参考文献:

[1]周念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实务全书[M].中国地质科学出版社,2005

[2]郭振花,孙希华.山东省商河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前景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

[3]李如成.地热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6,(9)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经济;存在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我国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是需要凭借多种旅游资源和设施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同时,它的存在和发展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组成部分。所以,旅游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沿海地区的休闲度假游,还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体验游,无论是、青海地区的惊险冒险之旅,还是瑞金、井冈山的红色教育之行,我国各地对于当地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次,出游就离不开交通工具、离不开交通运输,我国很多地区的地铁、公交路线日趋完善,高铁、动车的高速运转,都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此外,各地居民利用自己当地以及自家的资源优势,大量建设农家乐、青年旅舍等,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切实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新。

二、我国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不管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化旅游资源都相对丰富,人们对于旅游业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对旅游经济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但是,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资源内容单调,规模化程度不高

一方面,我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既有古色古香的历史名城,又有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既有茂密繁盛的自然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古迹。但是,对于某一具体地区来说,开发却相对单一,我国主要以各地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开发为主,缺乏对人文景观的市场调研和深入探索。即使在开发人文景观的时候,也难免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相互模仿的误区。这就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无法吸引客人、留住客人。也使得国际旅行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热门。

另一方面,我国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思维过于局限,缺乏创新意识,各地旅游资源各自为阵,不能形成联动、优势互补。例如,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虽然古城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古城不大,游览时间较短,而其周边地区又缺少旅游景点,使得很多人在考虑时间成本的时候,不得不忍痛割爱。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经营秩序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大规模地财政拨款和投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仍然是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各大景区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使得每逢节假日,人们大规模地选择出游的时候,电视上就会大量涌现“某某景区人满为患,交通堵塞,造成游客滞留”的相关报导。放眼整个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是很完善,尤其中西部地区,因为地形地貌等问题,公路、铁路建设不够完善,而航班航线又难以维系,使得很多特色景观的开发不得不中途放弃,即使开发出来,也会因为客流量的不足,资金难以收回,导致无法正常经营。

旅游业缺乏监管力度而导致的经营秩序混乱,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旅游局已经对旅行中强制消费采取了处罚措施、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是,许多旅游景区价格机制不够透明,景区“黄牛”借机宰客、任意加价、强制售卖没有游览价值的套票等。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下的价格垄断现象盛行。相信我们对于“青岛大虾”一只38元,东北的“天价鱼”也是早有耳闻,望而却步。

(三)不注重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

从旅游资源开发者来说,他们的眼光过于狭隘,过分关注眼前的成本回收与经济利益,缺乏预见性,所以,他们的开发往往是掠夺式、侵略式甚至带有毁灭性的。从游客的角度,人们在享受的同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景区里随手丢弃垃圾,乱写乱画,攀木折枝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

三、针对我国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配套设施,协调区域合作

旅游经济具有综合性,所以必须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来加以辅助,尤以“住”和“行”为重。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必须完善,在加强公路、铁路网的搭建,提高载客量;景点之间形成便利的交通联运网;景点内部规范停车位的建设和道路运行的规划。在“住”方面,规范景区内部的宾馆饭店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开心。

政府牵头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实现区域旅游的一票制度,协调合作,打造区域性的旅游项目,充分实现旅游经济的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模式。例如,湖南省张家界景区就是整合了张家界当地距离较近的有地方特色的主要山峰:如张家界景区、袁家界景区等,通过盘山公路将各主要山峰连接成一个整体,而组合成“武陵源景区”,并且实行通票制,凭票可以多次入园,正是这样的联合发展,提升了景区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二)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纵观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要想彻底整治旅游市场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也少不了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积极筹措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可以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加强各景区安保队伍建设;对于恶意开发旅游资源、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对于旅游中的诈骗、不诚信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等等。立法、执法、司法环环相扣,从而建立良好的旅游经济秩序。

(三)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节假日的长途旅行还是闲暇时光的周边游,都能让人们得到充分地休息和放松,舒缓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焦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以,我们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好处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