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17:07
导语:在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路径;价值分析
一、中学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平台功能分析
1.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紧紧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实验教学中心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设计实验三大模块构建内部体系。整合传统实验,开发具有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特点的新型实验项目,按照中学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要求来规划实验项目,实现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示范型向参与型转变,验证型向开发型转变。
2.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新形势下中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以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为目标,以改革传统中学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3+3+3”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三个结合:即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社会研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构筑三个实验板块:即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强化三个实践能力训练环节:即中学生自主实现的创新型实践环节、中学生团队实现的实践环节、与社区和机构联合实现的实践环节。
3.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技术应用层面寻找新的突破点,所构建中学实验教学体系平台的模式既可以让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巩固相关的专业的知识,也能促使中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社会实际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工作模式。
4.整个实验环节的运作,均强化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挖掘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并以探索和紧跟业界的最新动态为忠旨和原动力,引导中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其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5.积极开展科研,教研和实验技术研究活动,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实践设计等形式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教研项目,以此来锻炼学习的实践技能。通过实验室开放,开展科技制作与创新活动,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大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6.地理基础实验课程板块完全与理论课程对接,作为认知性、验证性、操作性训练,用以契合理论教学中所涉列相关知识要点,达到知行合一。
二、中学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构建地理课实验教学平台,其目的是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扭转只重“三基”、轻视能力和素质训练的实验教风,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其设计程序为:
1.基础实验环节。着重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该环节重在基础,面向综合,在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开放实验环节。该环节是中学生毕业实训前的演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开放实验内容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科研相结合,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通过加强学期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探索和设置开放实验课程、将开放性综合实验列入培养计划等措施,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早日介入科研,使多数学生可以在中学阶段得到更多的科研训练。
3.实训环节。这是学习、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校充分利用办学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将实验室的实训环节做到精益和精透。地理课实验教学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建设思路,形成与“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验室结构体系。其步骤流程为:其一,演示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根据地理课教学内容提出需实施演示性实验课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一类是必须在课堂阐释的知识点,按常规方法先授课再安排实验;首先老师在总实验台的示范板上给演示一遍,让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保证安全操作的基础上再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自信心,也初步激发起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热情。二类是纯理论、原理性知识点,采取逆向教学法先做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加以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完成理论教学,三类是可以成为其他实验组成部分的知识点,则对其实验进行了删减合并,分类后排_出实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解决了课堂授课与实验课的重复问题,节约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提升了演示性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其二,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为落实研究性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严格按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排除障碍、改变情景、调整途径等研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熟练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班竞赛,达到共同掌握知识的目的。其三,综合性实验的组织实施。对于多个知识点交叉、相对复杂一点的综合性实验,除计划安排外,我们还通过第二课堂,开放式实验的便利条件,通过开展实验成果评比、实验体会交流座谈会,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最后组织成果评比,展示和座谈会,将小组成果转化为全体学生的成果,学生通过热情积极参与,既主动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操作和应用技术能力。其四,实验评价。实验评价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对于成果的评比,演示活动,不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全部参加,我们只是作为激励学生创新思维、扩散实验成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评价手段。恰恰相反,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事后结果评价,建立了以事中过程评价为重点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了对学生实验评价的客观性。在评价内容上,变原先仅以实验报告为主要内容,为从态度、能力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态度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实验本身意义的认知程度,对兴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的预知程度,对实验中人身及设备的安全重视程度,对实验善后工作的处理等。能力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现场动手和操作能力的评价,主要评价因素是独立、正确、协调、快速完成实验情况,人身及实验设备安全表现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的判断分析水平,创新意识及在实验中的应用情况的评价。结果
评价主要构成要素是,数据结果是否准确,对现场数据或现象的分析处理是否合理,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清楚,通过实验是否创新出新的工艺或操作方法。在评价方式上,不再等学生做完实验后,将有关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记录带回,利用课余时间将报告完成后交教师评定,而是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拿到实验现场,把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考核要素中,采取现场打分。通过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态度及动手能力;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指导人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数据及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处理现场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做到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这样,实验成绩就基本上反映了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实验成绩的客观公正。
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平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体系和实验教师队伍,构建符合国家对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超前设计。形成“基础实验一开放实验一实训”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单一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各项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的管理措施,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使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达到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中学地理课实验教学体系的价值分析
1.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学要积极优化整合地理课实验教学资源,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相结合,制订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实施方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的整体性出发,创建富有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独立运行新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实验的比例,分层次、多模块全面重组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计算机仿真实践教学等,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渠道。
摘 要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学校内运动会举办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加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得知:平顶山市中学校内运动会千校一面,这与新时期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要求极不适应。如何使学生参与到运动会中,使之感受到参与学校运动会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责任。
关键词 平顶山 校内运动会 改革 创新
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应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认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彻底摆脱轻体育的错误思想,体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走出单纯的田径竞技误区;改变传统的学校运动会往往是少数人的舞台,是体育尖子的“专利”,多数学生只能作壁上观的状况,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以及面对挫折、战胜自我的勇气,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运动会指导思想要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
(一)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好动,接受能力强,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没有吃苦精神,缺乏配合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二)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指导思想
中小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础,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增强中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其个性的最佳环节;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中学生生理的需求和精神娱乐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运动会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育人”作为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全过程。
(三)运动会田径项目的改革和创新
1.保留田径项目中学生喜欢的,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健身性和可观赏性项目,如:100米、200米、400米、4x100米接力,这些项目感官刺激性较强,体现了人类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2.删除技术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田径项目,如:跨栏、三级跳远等;增设一定比例的趣味性项目(娱乐性项目),如:2人三足跑、3-5人同舟共济向前进、袋鼠跳接力、1分钟捡珍珠等趣味项目。
3.增设其它综合性项目。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综合性活动。如:课外体育活动成果展、啦啦队表演赛、体育知识问答、各种才艺、表演等。
三、科学合理的报名办法是实现人人参与的关键
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分门别类的报名,即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参加竞技性项目;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参加集体性项目;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参加趣味性项目;身体条件、体育基础稍差的学生可当志愿者、啦啦队、搞后勤服务或参加其它综合性项目。为此,报名参赛办法要求:每个学生只能参赛一类项目,而且最多只能参加二项,每一项限报人数由原来的2—3人,增加为4—5人。这样的报名参赛办法使参赛人数大大增加,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报名办法是实现人人参与的关键。
四、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突出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譬如,改进计分办法:只要是集体项目的比赛,视规模大小和难易程度,进行双倍或3倍的加分。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激情,激励全员参与,除设置团体奖外,个人项目设置单项奖,集体项目要设置集体奖,以及优秀组织奖,道德风尚奖,进步奖,同时还可以以广播表扬、张贴喜报、学生学习成绩加分等形式进行奖励。
通过激励功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
五、加强培养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校内运动会有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虽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在比赛过程中,各种动作和技战术都是在瞬息万变的时空下,通过跑、跳、投等手段来完成的,而且要求跑似“脱兔”,跳似“猿猴”,展似“鹏飞”,停似“大象”。这些动作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现代社会对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校内运动会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要通过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配合,做任何事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善于与社会其他成员合作的观念。
六、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基层中学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有效载体。然而,大多数中学的器材设施,与教育部办公厅教体艺厅(2004)6号文件《普通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差甚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其它体育活动的开展。针对中小学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中学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体艺[2006]3号.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1):5-6.
[2] 李万来,等.竞技体育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 高志红,等.学校运动会面向全体学生的改革与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93.
[4] 徐兆静.田径运动会改革设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7(6):212.
[5] 洪卫星,郑艳芳.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8(2):118.
【关键词】完善 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04-02
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新课标的改革与发展,开展全面的高中学生发展状况综合素质的评价成为当下改革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目的,还可以让他们明确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学习和提高,也就是说完善和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消除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存在的片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观念的转变,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要改进与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阶层,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还要从思想理念入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思想意识里重视评价,树立起评价也是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观念,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配合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真正地做到为高中教学服务。
一、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要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但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具有代表性呢?综合评价所要的结果一定是多元化、多方位的,比如说学生自己的评价、同学对他的评价、老师对他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他的评价,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把所有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总结出这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因此,评价的公平、公正、客观性就成为我们获取评价结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再加上评价本身并不是随便一个人说说就可以的,它需要评价主体具有一定的素质,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达到的,所以也就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也很难让学生信服。
(二)评价材料的真实性。评价材料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既然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所要包含的内容必须要全面而周到,需要从思想素质、学习能力、修养道德、合作与交流、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而且在各个方面还需要有记录,如果不注意平时积累的话,这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而且即使所有的材料都齐全了,也很难保证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因为材料搜集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评价材料失真。
(三)评价主体的规范性。这里所说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除了学校老师以外的家长、社区等,如果要想保证评价主体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要保证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对评价体系的意见进行交流与分享,然后再共同研究其解决办法,但在现实工作中,这种和谐的场景是很难实现的。一是因为每个评价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上面;二是因为老师本身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没有命令或发动社区工作人员的资格,这就造成评价信息研究的不现实性,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四)评价内容的可操作性。有些高中学校为了达到对学生了解的全面性、细致性和深入性,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内容特别丰富,可以包括很多个要点和要素,还分多个方面进行探析,其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达到其实效性,当然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但这些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内容形同虚设,没有可考核的标准,比如说对学生规划发展目标的评价、远大理想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都是给学生思想一个良好的定位,但却会让评价主体无法进行合理的把握,更不具有现实考核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评价工作要有创造性。首先对于评价主体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只有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才能让评价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要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评价内容的设置,利用每个评价主体的优点,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以达到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再者要加深对评价主体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体系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也才能让评价体系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此外,对于评价的内容制订也要做到尽且可操作,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现象而设立一些不可考核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保证考核内容及方案规范化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合理化、可操作化,尤其是在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的时候,因为各位家长的水平不一,除了要让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外,还要从思想意识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下转第6页)(上接第4页)交流与沟通,让家长可以清楚并明白地理解评价对象的各个要素,从思想意识上认可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
(二)评价手段要有时代性。对于评价手段与方法要进行创新与完善,不能总是以传统的手法来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为当今是信息化社会,而且当今的高中生又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因此,可以运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来进行评价内容的记载,这样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查询,还能做到电子存档,方便、快捷、及时。比如说在班级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或手机、数码相机等形式进行记录与收集,让这些都成为评价高中生综合素质的素材,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对于网络也是比较衷爱的,如果能以他们所喜欢的手段来进行评价的话,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更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深入。
(三)评价方式要有多样性。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传统方式总是以座谈、报告等形式来进行,方式单调、枯燥,内容单一、乏味,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开放,所以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及内容也要向着开放化的形式迈进,比如说可以利用军训活动,对他们实践能力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培养;利用一些高科技的竞技活动,对高中生创造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提高素质,张扬个性。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及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修炼,还能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从而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评价过程要渗透到生活中。进行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并不是在搞形式,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评价的内容及形式不能只拘泥于课堂上、学校里,也就是说评价体系除了要加强学校管理、课堂管理以外,还要让这种评价体系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评价体系下得到成长。因此,作为高中老师除了要从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还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做到对学生学习、心理、成长轨迹的全面监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化的发展,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总而言之,在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只要科学认识、合理管理,就一定能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开阔视野,更好地规划人生,从而有利于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罗海,李新毅,刘辉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崔允t,柯 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9)
[3]蔡 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1(1)
[4]张建华.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6)
关键词:综合素质;关注学生;道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09-01
社会在发展,中国人才正告别物美价廉的时代,跨向高素质文化附加值的启动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辉煌的前景,但人才的素质与底蕴是否能够抵挡住全球的竞争,依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竞争,我们该如何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呢?
而现实学生的状况是这样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竞争合作意识,不会独立,过分依赖,对人对事缺乏谦让、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上抄作业,不假思索的起哄,对坏现象吹捧,以对抗规则而获得别样关注,肆意讲话等。
第一,一改三年一次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增加了月评,学期期中,期末,学期,学年的评价次数,这样做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按照规则行事,不至于到了毕业时临时突击,拼命表现自己,从而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第二,“少则得,多则惑”,本着评价内容标准由少增多的原则,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先选择一部分操作性较强的条款具体量化,如:公民道德修养一项中,把学生出勤具体量化,迟到、早退、旷课加以区别,采用百分制,以递减形式操作,同时又加入学生早、中、晚纪律卫生的检测标准。年级不同、评价标准、内容不同,逐年递增,每月或每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量化内容。
第三,量化评价表公开并张贴在教室,评价采用多元化形式,根据内容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值班领导填写。
第四,每月评价结果公示,除了以分数形式呈现外,还要评选出每月的道德之星、进步之星、特色之星等。人数根据学生总人数按比例确定,优秀的加以奖励。
第五,期中、期末、学期、学年评价结果表现形式为:分数+等级+评语+改进意见,由班级成立的领导小组评价,评语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填写,本着全面公正的原则,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委婉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一项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如何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个别学生需要以面谈的形式进行。
第六,综合性评价是在多元化评价基础上的总结,所谓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把日常评价与学期评价综合,注重品德与特长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中考无疑是重要的指挥棒,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此而教,这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好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找回自己的优点,找回自信,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七,要做到综合评价的前提是立足情感,德育是针对人心灵的工作,因此带有强烈的感彩,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获取知识、生活经验乃至品德的动机大都是从最爱开始,这些爱源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而现实网络沟通和传统沟通大有平分秋色之势,孤独已成蔓延之势,因此立足情感,让学生情感回归现实非常重要。综合性评语不应仅限于学生毕业的评价,而是要把它贯彻教学始终,每月、每学期、每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品学兼优;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与优等生缩短差距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扬长避短,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每月的结果公示后,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改进建议,力求它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学校评价小组也可根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添加考核评价的项目。群策群力,民主和谐,会使我们的评价方法更为完善。
评价的目的一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考至今还是唯一能具体量化的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可能取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评促学,以学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缘起与观点;内容与预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5-03
【作者简介】皇甫立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庸俗文化的相关元素刺激着高中学生的感官,混杂于网络、动漫、游戏、通俗读物、广告等庸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斥于高中学生的生活,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对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认识审美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导致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学校审美教育的严重缺位以及高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造成了高中学生审美取向的混乱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高中学校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加大了审美教育力度。我国也愈来愈重视普通高中的审美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逐步由自发走向自主、感性走向理性,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非常需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正确的引导,非常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审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省淮阴中学立足高中生审美素养的现实基础,面向审美素养的培育目标,围绕校内外资源,开发、转化、运用所需要的各类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系统内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构建了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课堂以及有利于生活和谐融通的,并逐级推进的审美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
一、基本观点
对于“审美素养”的定义,目前美学界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和结构划分。我们尝试将“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自然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物态、社会生活、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审美创造行为四大维度。
我们把项目课题界定为“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高中审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侧重审美素养的培育。它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
(2)审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审美教学的本原目的和根本任务,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进而美化生活,提高现实的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
(3)审美教学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既区别于为升学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又区别于以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宏大愿景。
(4)美育不是智育、德育、体育的附庸,它只是学校完整教育之一端,是一种既独立于其他“育”之外,又与其他“育”有密切关联的教育。
(5)审美教育的全民化应当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
(6)审美教育必须摒弃功利意识,严格遵循规律,扎实循序渐进。
二、项目内容
1.研究高中生审美素养现状与发展需求。
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在λ们审美素养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学校与相关高校、专家合作,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为基本单位,通过抽取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为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研制出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深入探究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学校美育重建和社会美育发展的沟通机制,体现“重构”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生态。
开发、开设“高中美学课程”,整合、重组与提升已有的艺术课程;吸收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审美必修或选修校本课程,如戏剧(含地方戏剧)、表演、设计、篆刻、陶艺、摄影、创意表达等;加强非艺术课程审美要素的发掘与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学科完善的课程美育方案和实施细则,引领非艺术课程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如“数学+科学+工程+艺术”等新型跨学科审美课程;探究、设置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性的审美教育课程,形成高中三年系列的、整体的、不同门类且逐级提升的审美课程群。
3.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堂生态。
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不仅是艺术课程及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其他所有课程及其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追求“教学美”的课堂教学,促进各学科美育渗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加大对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如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交叉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以及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本项目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4.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活生态。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审美生活的环境生态。譬如,改造或重建艺术教室、创意表达场所等审美环境,实践以“美”为核心的班级生活,开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活动及平台,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建与改革原有的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等。
5.研究c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评价。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有序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评价,为审美素养培育评价的生态重建提供方向和标准。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的定量、定性测评,非艺术课程、课堂的美育目标达成评价,美学课程的达标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学生审美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实施。
6.建设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配套项目。
成立“审美素养研究中心”,选聘专职或兼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建设一支胜任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指导;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为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创设培养和升学的“高端平台”或“绿色通道”;改建、扩建学校艺术楼,设置更多更先进的艺术功能教室,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以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校外美育基地;自筹建设一个配套的校内“美育课程基地”,引领艺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以上六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反映。
三、项目实验成果
本项目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探索,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高中生群体的审美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强化对高中生审美基本素养的培育实践,积累更多审美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性经验,重新建立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引领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果明显。
1.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热爱自然生态,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幸福人生。
2.学生艺术素养较为突出。
学生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展演或评优活动,均赢得高度评价或奖项;学校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节。
3.师资队伍审美素养良好。
一、高中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直至成为循规蹈矩的、毫无问题可言、毫无创造意识的人。而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课型。这一课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课件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利于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卡耐基以他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说到底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巧。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亦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社会责任,普遍的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人之美德。仅以我国而言,24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倡导“仁以为己任”;宋代的范仲淹曾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成为近、现代无数炎黄子孙的人生信条。儿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科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适度的组织指导式综合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学习活动的开放形式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过程的开放。要求活动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空间的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植物园、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2、注意活动的阶段性。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制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必须依据《课标》,依据学生年龄阶段选择内容。
(2)活动形式的阶段性。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心理发育是不同的,活动的形式也应不是不同。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必须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活动形式。以“社区活动”为例,低、中年级的学生宜侧重于对社区各种设施的了解,因此活动形式可以是教师带领下的参观,汇报展示的形式以语言描述、图画展示为主;而高年级活动的重点应放在理解和思考社区的设施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活动形式可以小组活动为主,考察的结果可以用报告、图片、模型或统计数据等形式表现。
3、注意活动的综合性。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要体现综合性。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注意活动的综合性。
知识的综合性。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综合。
关键词:高职;创业素质;开放式;沙盘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5日
创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获得在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相当优势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进取心、事业心、责任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高职大学生创业成败的首要关键就是创业素质培养。
在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沙盘课程也在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涌现,将沙盘课程引入到高职创业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意义重大。沙盘课程以新颖的教学观念开展课题活动,它提供了企业创业真实的竞争环境。沙盘课程教学凭借其极强的互动性、实战性、综合性、体验性、竞争性特征,弥补当今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胆量。沙盘课程让学生能参与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的岗位,这让大学身在社会中学会自主创业。因此,沙盘课程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为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创业沙盘课程教学,是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的,它是从教学全过程设计构建,研究全面开放教学,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老师则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的新型创业教学,从而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也促使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个性化发展。
一、开放式沙盘课程理念设计
当今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呼唤,高职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意味着观念到行为的教学理念全盘颠覆。同时,我国施行的素质教育,也诉求着让每位高职大学生个性化充分发展。为推动创业型社会顺利转型,提供创业人才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沙盘课程必须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创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真实创业情境平台,指导高职学生利用沙盘来模拟创建并经营企业,同时让高职大学生在对抗环境中亲自动手学习,主动参与企业创业经营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后,更能促进学生理性创业。
二、开放式沙盘课程目标设计
高职创业沙盘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树立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高职学生的创业人格和提升创业实践的能力。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积累创立企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课程要达到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人格的构建、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创业能力的实践的目的。
三、开放式沙盘课程环境设计
课程教学首先提供充满市场竞争教学平台,尽量让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真实的市场环境。沙盘课程教学开放,才能尽可能给学生展示一个自由、丰富、开放的世界。环境设计必须处理好“开放”与“封闭”的问题,做好全过程管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有序进行。开放环境还包括课后学习资源开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开放,老师把学习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本、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源,让他们按需主动到平台资源库学习,到达深度共享的要求。教学环境构建应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和学习平台互动,向高职大学生自身经验自主学习,到各种尽可能世界环境的开放。最大限度开放才能确保在每个学生与教师同学们的互动中获得更为主动积极的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沙盘课程应该提供每一个高职大学生都能够获得个体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障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具有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四、开放式沙盘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沙盘课程内容要涵盖全面,包括企业创建经营中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灵活解决面对的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基于开放式视角,课程还必须具备的个性素质以及创新性,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算、进度安排、采购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全方位整体管理。因此,课程还要涵盖创业项目管理专门技术方法(如甘特图),为高职大学生搭建起他们创业所必需的综合性相关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能力,以及创业热情激情、创业态度、价值观等创业素质的大舞台。
五、开放式沙盘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教学组织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重点体现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沙盘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组合4~7人成立创业团队,根据创业企业的具体现实需要,明确各自团队角色的工作职责。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参加开放式沙盘仿真模拟,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习团队自我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还应采用优秀创业案例评析和主题辩论赛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能力素质的自我提升构建。
六、开放式沙盘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模拟创业后评价,优化构建开发式成绩评价体系。其中,课程最终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创业团队的投资表现、市场表现、成长表现、财务表现等多方面。成绩评价体系还应全面引导学生关注创业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与学生共同研究反思,探索分数与创业企业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度。同时,还必须注重过程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投入程度、工作效率、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正能量素质方面的评价。而且开放式评价不仅来源于上课老师和模拟软件考评,还必须有学生自我和互相的评价,是综合全方位的评价。
开放式沙盘课程应用于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创业教育、沙盘教学、开放式教学三者的整合运用,它是创业教育教学的一种探索与创新,能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势必成为一种值得高职院校推广开设的高职创业普适性教学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
一、对课程面临的客观形势
判断更加准确
旧课标对课程面临的客观形势分析不够清楚,新课标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明确提出“道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种宏大背景下,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问题、道德发展的要求、初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帮助”。
二、课程指导思想更加科学
课程指导思想中有课程核心内容的科学表述,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课程指导思想更有方法论的科学阐述,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理念更加先进
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课程理念始终坚持以初中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初中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直面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成长需要,克服思想品德课程“假大空”的现象。
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始终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强调初中学生生活的经验,明确认识、体验和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设计思路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避免知识和概念的堆砌。
五、课程目标表述更加准确
新课标指出,“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旧课标指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二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标中“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表述更加科学、准确。
新课标对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采用“感受”“养成”“体会”“树立”“形成”等表达方式更加准确地描述了课程具体目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六、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善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与旧课标课程内容相比,做了调整和补充。把“我与集体”由第三个板块内容调整到了第二板块内容,专门增加了“在集体中成长”一栏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等内容。
新课标课程内容直面学生成长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学习压力、情绪等问题。课程内容中指出,“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新课标课程内容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开放包容等特点,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等内容。
七、教学建议更加具体
与旧课标教学建议相比,新课标教学建议明确了“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新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增加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议教师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八、评价建议更加明确
高校声乐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进步体现。文章结合教学体会,对通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了论述,从提升教学理念、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训练以及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培育的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个性发展;综合素质
声乐作为一门偏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近些年的教学中一直以“实践”、“应用型”以及“专业人才”作为培育学生的宗旨。一定程度上,高校声乐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进步体现。目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共同进步依赖于高校教师声乐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只有从根源上帮助声乐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观念,给予其富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当前的声乐专业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助力。
1提升声乐教学理念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实时更新的当下,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前沿的育人理念和坚定的教学信仰,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从本质上实现声乐教学水平与时俱进[1]。声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正确树立离不开对教学宗旨的深刻理解,只有明确当下社会中音乐人才培育的真正目目标———为社会输出“应用型”“适用性”人才,才能够根据教改方向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色域教学效果的升华。
2规划声乐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声乐教学内容的陈旧。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声乐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改革尚需加强。高校培育声乐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声乐人才,这一目标在践行过程中受到了声乐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在重点上未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教学内容与教师授课方式稍显陈旧,部分教师仍然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方法,单纯地“教内容”、“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2]。事实上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演”与“唱”的结合是当下的大势所趋,以“演唱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声乐技能与表演内容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科学规划对于声乐教学改革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声乐实践训练
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声乐学科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个人的专业水平,着重对声乐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声乐专业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声乐专业教师,在面对学生“毕业潮”与“就业难”同时来临的时候,不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深思,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优化等同于对其发展前景的优化;对声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其个人歌唱能力成长的重要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实训课程的内容管理是当前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注重综合素质培育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而言,综合素质意味着其理论与实际演唱能力的综合发展,意味着其表演能力与基本技巧的灵活结合,同时也意味着编曲、演奏能力的多重发展。在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复杂化的形势下,声乐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已经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其综合素质的培育则可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机会,成为社会所需的适用性人才。声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标准的革新,其次教师应对自身的授课形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深化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授课手段上,将多媒体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将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3]。
5突出个性发展需求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和“00后”,其生长环境与生活背景造就了这一群体的特立独行与我行我素;然而,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恰恰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相符,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已经不同于以往,拥有创造力、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人才才是当前社会的普遍需求。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夯实实践能力,更要在自身特点与个性的基础上强化个人能力,力求综合发展。身为高校声乐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基础形成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学生的“本真与天性”,从根源上保障声乐人才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结语
声乐教学随着教改不断优化,身为一名声乐专业教师,在学生面临就业难、择业难的外部环境下,应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重点进行反思。色域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只有从自身的教学方式中找问题、挑毛病,才能够不断适应教学改革与社会变化的步伐;坚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坚持走实践为重心,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的道路,坚定科学的教学理念,方能培育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优质声乐人才。
作者:唐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