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10:00:21
导语:在审美与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钢琴教育;艺术审美;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钢琴表演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但要积极的培养学生表演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导致了多年来高职院校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针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从根本上摆脱这种教学思路的束缚,才能使高职院校满足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强调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
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基础的,这也是钢琴学习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进入高层次的钢琴学习阶段之后,学习者的演奏水平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其自身的演奏技巧和难度进行评价,关键是要看演奏者能否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能力。只有演奏者内心感受到了钢琴音乐的美,才能将作品的内涵通过自身的演奏表现出来。这就说明了钢琴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感知能力。必须深入的学习和钻研才能促进演奏者钢琴音乐感受的不断提高。就钢琴而言,其是所有乐器中表现力最为丰富,且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的乐器。而钢琴艺术所包含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钢琴艺术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的意境,难度极高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所进行的二度创作等,同时也完美的将整个作品的音乐风格进行了解读与诠释。
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和领略这种美,是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内在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虽然目前钢琴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性格、程度以及天赋去选择最适合的教材,是钢琴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必须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以往的一对一或者集体式的钢琴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媒体和传播的迅速发展,也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革提供了基础。比如,目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只有教师不断的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度更新,才能掌握引领学生发现、感受美的能力和觉悟,为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中强调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想象”与“创造”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从量到质的跨越,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语言不确定性较强是音乐最多的特点,要想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同一部作品而言,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不同所产生的想想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就是培样学生的想象力,这同样是钢琴审美教育的核心。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标题,而这种标题又分为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利用文字或者标题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阐述就是这里所说的标题音乐,欧洲音乐家在十九世纪将标题音乐推向了发展的高峰。因为带有标题的钢琴曲,表现力非常的尖锐,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所以这种曲目也为学生的弹奏规定了联想和想象的范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简单的讲解和启发,学生就可以理解曲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阿拉伯风格曲》等,而程度相对较深的像《喷泉》《邀舞》《蝴蝶》《致春天》等,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品主要有《采茶扑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卖杂货》等,都是标题音乐中非常优秀的作品,经过标题之后学生对乐曲的内容理解起来就相对较为容易。而非标题音乐则说的是在乐曲中没有具体的文字标题,一般都是用曲式的名称或者乐器作为乐曲名称的。由于名称相同的乐曲很多,而为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大多数作品都会加上乐曲的开始调名。在进行非标题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客观现实的意图是无法用音乐表现出来的,音乐艺术只是抒发主观情绪与精神意境的载体。
所以,无法在乐曲上添加与之相应的文字标题。还有一些创作者希望欣赏者用心去感受自己作品内在的精髓和美,只是以曲式名称或者音乐载体的名称作为曲名,而没有设置标题,也没有利用文字标题进行乐曲内容的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钢琴作品时,很难对作品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加以引导。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各类作品的规律这一基本的原则。比如在教授《回旋曲》时,大多数情况下,主体旋律都在乐曲的开头,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主体旋律表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这种作品的演奏规律,就可以顺利的完成作品的演奏。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因为联想到一种对象而引发进一步的联想活动的。而大多数听众通过音乐联想到第一种对象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经验和观念,从而使其对音乐的理解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想象和创作,促进其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三、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中教育内容和途径多样性
1、听音弹奏
音乐实际就是一种听觉的符号,因此钢琴教学在进行听音弹奏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的掌握高音、声部以及节奏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积极的利用更加直接的听觉体验,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和把握演奏过程中的体验和内心的感受,以便于进行不同触键法的分辨。这也说明了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听音弹奏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2、移调练习
运用移调的手法使乐谱上的音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方法并不会改变原来的音乐。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学生总是机械的进行乐谱上各个音的复述,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移调弹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音乐的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移调与钢琴即兴伴奏之间存在的联系。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都将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安排在第三个学年,学习时间为一年。但是大多数毕业学生实际的弹奏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即兴伴奏时不仅自信心不足,同时创新和思维的能力也较差。这些都说明了很多学生已经深陷机械式复述的泥潭不能自拔。而移调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从机械式复述的泥潭中解救出来,因此,必须在钢琴教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要求学生进行移调练习,并要求学生逐步的熟悉和掌握经常使用的键盘位置。
3、视奏练习
学生一旦掌握了视奏表演这把钥匙,就可以轻松自如的打开世界钢琴作品的艺术宝库,并在其中尽情的领略和体验不同时代的经典的钢琴作品。因此,在无法感受到听觉体验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视奏所提供的听觉体验条件,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演奏的欣赏,从而使学生逐步的养成将乐谱创作为现实音乐的能力。所谓的视奏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离开学校和教师之后,就必须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自我充实。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并不具备自学能力,所以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可以勉强的弹奏几首之前在学校所学的曲目。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视奏作为钢琴考级的重要内容,而这也体现出了视奏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国之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其列入钢琴考级内容,主要的原因是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育中并没有将其列为教学内容。
结束语
钢琴教学必须与音乐审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音乐审美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钢琴教学的兴趣提升。然而要想全面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实践,才能使学生的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迅速的提高,为其良好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忠.试论钢琴演奏者音乐结构整合能力及其培养[J].钢琴艺术,2007,(03).
[2]赵宇.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戏剧,2007,(05).
[3]薛瑾.高师钢琴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大舞台(双月号),2009,(05).
[4]于瑞华.普通高校钢琴选修课教学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9,(26)
[关键词]影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
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各类艺术教育尤其是影视教育。电视机、影碟机、家用摄像机的发展与普及有目共睹,但影视知识的普及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我国影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还显得较薄弱。这种状况早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实施影视教育的力度。影视教育普及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成了培养大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进一步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工具。
一、影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影视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影视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影视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影视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影视片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由于影视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讲授中分析大量生动形象的影视片段,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真、善、美的相互关系,起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2 影视教育有利于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类科学技术史已充分证明,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影视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利于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影视媒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可以把课堂搬进家庭。使任何人在有电视信号覆盖的地方都能得到优秀教师讲授的课程,并且能满足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的需要。影视媒体使现代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使教育贯穿于人的终身。影视媒体有助于学生改变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影视丰富的表现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通过创新性学习,才能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新月异的工作和生活,加强影视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直觉、感悟等思维,有利于个性化培养,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因而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影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之一,它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以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而主流影视文化能够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影视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二是将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影视教育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工具
1 影视艺术具有美的感染力
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影视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影视教育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
2 影视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功能
通过欣赏影视节目,使人们得到休息和娱乐,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看电视已经成为不少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审美过程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内容,它是生理上,心理上得到的愉悦。否认影视的教育功能是不可能的,否认电影的娱乐功能是不明智的,当然娱乐作用不是那种廉价、粗俗的逗笑,更不是低级趣味,我们提倡的是格调高尚的娱乐性。以健康的形式让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赏心悦目,消除疲惫,受到教益,获取美感。
3 影视艺术能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意义;方法
必要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其中,钢琴就是一个有效的艺术方式。而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原因在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必要的钢琴演奏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对于人在生活中情感的充分发掘,集中性的表现出来钢琴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使得我们有效的进行钢琴教学,更好的表达出、挖掘出人心中丰富的情感与对艺术审美的方式。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于钢琴教学来讲,通过有效性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的挖掘人心中的情感与审美,使得他们在钢琴教学中进行更好的生活体验,即更好的挖掘美、体验美、追求美、表达美、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得到提升。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钢琴课的质量与水平,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与思想的课程中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在一种享受性的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寄托,最终使得钢琴教学的作用得到升华1。
二、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行必要审美与情感渗透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进行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渗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钢琴理论知识与演奏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演奏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充分的应用好有效性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思想与情感中的不足,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水平,最终使得他们在钢琴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愉悦。而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就是对于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具体来讲,第一,教师需要自己对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进行全面性的研究与分析,使得自己的水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充分在教学中进行演示,使得学生以自己的模板来进行钢琴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技艺的模仿与学习,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进行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演奏风格2。第二,钢琴教师需要自己兢兢业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真挚的情感与灵活性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演奏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钢琴教学中内容的理解水平与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比如:我们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的一些作品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使得学生充分对于三人钢琴演奏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学习,尤其是需要进行充分的对比,然后在具体的作品演奏中使得学生进行深刻的领会。如: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潇洒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而肖邦的作品具有如诗如画的特点,非常注意演奏手法的灵活多变,使得听者置身于一种如梦如幻的情境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升华与艺术审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神圣庄严的特点,仿佛使得听者感觉严肃宏达的场景就在眼前。因此,教师通过这种具体的作品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与演奏模仿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情感与审美的充分融合,会使得这些作品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最终会使得钢琴教学具有人性化、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3。
(二)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
我们需要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具体来讲,钢琴教师自己需要对于钢琴教学进行清晰的定位,更加准确灵活的掌握好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学习钢琴理论、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等等是钢琴教学外在的东西,充分把钢琴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进行宣泄、思想进行表达,最终使得人们思考、觉悟,进行心灵的感动、情感的丰富、灵魂的洗礼才是其最终目标。因此,钢琴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第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中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的演奏使得自己与作品的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形成共鸣,充分获得情感体验。第二,钢琴教师需要使得学生对于钢琴中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思考。如:作品的题材、音节的变化、音乐符号的表达、作品中思想的展现等等,最终使得自己的钢琴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在今后的钢琴演奏中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提高演奏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作品思想的充分表达,最终获得情感体验,给予听者充分的审美感觉,获得心灵的寄托4。第三,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可以使得学生应用这些方式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钢琴知识的学习与钢琴演奏的欣赏,充分进行作品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以往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被替代,有效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直观性与形象化的知识学习,更好进行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表达思想的领会5。
三、结论
对于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钢琴教师更好的应用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使得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钢琴作品中思想的领会,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作者:林怡俐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注释:
1.张海霖.浅谈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6,15:249.
2.杨小凯.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6.
3.肖成英.浅谈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44-145.
音乐审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能力,主要是对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以及评价,它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而言,它不仅仅要在形式以及听觉上满足学生对审美的期望、追求,还要更深层次地满足学生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以及审美心理的方法有很多,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一双会听的耳朵,还能让学生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感知现实社会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有很多目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净化以及熏陶,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追寻美好的事物,最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展开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
二、目前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众所周知,不同的乐种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想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必须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与理想状态不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是西方音乐,对于我国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涉及得很少。西方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部分,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西方音乐,音乐教学就会显得单一、枯燥,甚至是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视角就会变得狭隘,使得学生产生崇洋的思想。
(二)高校音乐审美教学方法不当
音乐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理论课程教学不同,音乐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相反的,它要求教师要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传授音乐。在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中,依旧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旧用传统的理论语言对学生展开教学,这使得音乐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以及意义,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高校领导应重视对学生音乐审美思想的培养
学生音乐审美思想不是天生的,相反它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的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由此可见,高校领导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有关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必须帮助学生实现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的变化。只有拥有足够的课程时间,教师才能将自身所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的知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给予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适当支持学校的发展,要给学校制度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教师而言,他们担负的是一份不小的责任。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大学生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要真正意义上的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出发传授学生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树立科学、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最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思维。
(三)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都具有本能的创造欲望,这种欲望如果没能得到很好地引导以及发展,就会很快的消失。音乐,其本质就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以及欣赏等各个环节,体现的就是学生独特的创造意识,由此可见,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单一的技巧,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教师会谈及一些歌曲,但也只是大概论述,这样学生就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摘要】自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同时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强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关键词】审美鉴赏,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创造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其存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再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展现艺术的境界,是使学生直觉到美的方法之一。
教师适时适度的角色化“表演”,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也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
2.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隔阂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
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迈进。使学生不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任务形象的认识。
3.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4.把美的感悟融入写作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个自在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的作家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美要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诱导他们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并用从中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动更多的人。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前言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难寻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演奏者演奏相同的一首作品,但是对于欣赏者来讲,面对同一首作品,可能出现的是高山流水,也可能会出现对牛弹琴,因为这与欣赏者是否具有欣赏音乐的耳朵有重要的关系。出现这一现象是有关于音乐审美的问题,更关系到音乐审美中作品能否得到接受的问题。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方法或美学流派,创始人是德国美学家尧斯和英国美学家伊瑟尔。接受美学作为传统美学的新形势,将其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最重要的欣赏者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将传统意义上固有的文学体质革新。它认为接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审美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接受理论是尧斯和伊瑟尔两人共同创立的,在其两人的观点中都着重探讨这对于读者的接受和反应,二人研究探讨的重点都是接受,但对于研究的出发点却不尽相同,尧斯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读者,来分析历史进程中读者如何接受作品的潜在涵义并提出“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审美距离”,在这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审美经验。伊瑟尔的研究重点则是以文本—读者的关系作为主要出发点,围绕文本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展开,并由此提出了“隐含的读者”和“不确定性”两个概念。
二、接受美学与审美能力
接受美学与音乐审美教育虽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其中隐含着内在联系,我们需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美学其中包含审美,审美也一定脱离不开美学的奠基,它能反映现实生活并作用于审美,而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人们在现实和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庞大的美学理论中提出了接受美学,尧斯和伊瑟尔虽把接受美学的理论作用于文学,但也可应用于音乐作品当中。在当今的美育教育中通过音乐这一形式是最为容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用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契机并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重视人格的完整与协调发展。因此用接受美学流派中提出的理论,将传统的作用于文学作品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从接受者、欣赏者的角度出发,让每一部作品都能从为他人的想法感受,以此来运用到作曲家与作品的关系和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中,不仅强调欣赏者的重要性更将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加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
在大的艺术形式家族中,音樂可算是特殊的一个孩子,像文学、雕塑、绘画等他们只需要用人眼去看就能感受到这部艺术带给属于自己的感受,但是音乐却有着不同的欣赏与感受方式。作曲家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由一个个特殊的音符,一个特有的符号组成。想要真实感受到这些音符所组成的魅力,必须由演奏家或演唱家转化成可变具体的音响效果或弹或唱出来。这样出来的音乐才会真正呈现出他的生命价值。这种为音乐所赋予创作生命的表演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二创作。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创作就是让接受者、欣赏者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心活动,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审美倾向等,在进行欣赏的每名欣赏者都有着不同教育、家庭、环境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所以说必然会在审美、接受、欣赏中出现不同层次的划分。一般来说,我们把对音乐的欣赏和接受分为几个层次:其一,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和接受。这是以音乐的感知觉为切入点的欣赏和接受,并从接受者最直接的听觉出发。当我们听到一首作品时通过听觉所引起第一反映就是“享受”、“不好听”、“不错”、“能听”由于听觉感官刺激的结果会在接受者头脑里显现出来。此时此刻的接受者在欣赏到好听的音乐时,他会从音乐传递出来的信息中感受到兴奋和快乐,但只不过这种感觉是对于接受者来说最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意境。其二,情感的欣赏和接受。指接受者对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联想想象对音乐表达的情感做出体会与反应。这是对于接受者与音乐欣赏的第二层关系,我们从粗浅的听觉器官感受音乐作品之后,想要更多获得与音乐家的创作交流,来追求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的思想与灵魂。就像我们要想形容未听过某个故事,未见过某幅绘画、雕塑作品一样,只是道听途说没有亲自的感受,想要去真正理解作品想表达的真实想法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当你真真正正走入到创作者音乐家的思想和心里,才会让真正的音乐与你对话和交谈感受不同的魅力。其三,对音乐内容的理性欣赏和接受。在该层次上,就需要通过知识的积累读懂音乐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意义。这也是作为一名欣赏者提高音乐审美力最高层次阶段,是由“情”到“意”的过程。当然审美教育过程中,笔者并不是建议机械地套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而是有选择地借鉴接受美学的方法和理念,以独到的眼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雁飞.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大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邹彦.接受美学对音乐学研究的几点启示[J].中国音乐,2012(01).
关键词:写字教学 审美教育 小学阶段
人们常言“其人如字”,又说“见字如见人”,字的笔画、力度,都显露着一个人的素养及其性格。汉字是美的,它是中华国粹,其形、音、意无一不美,凝练含蓄,婉转千折。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挖掘汉字的美的因素,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点去实践:
一、说文解字、活化字形,挖掘汉字意蕴美
1.说文解字
中国汉字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无穷意境都值得人们细细回味。如在教学“人”字时,可以结合教师的动作演示讲解“人”字的内在美。“人”的撇和捺就像人的两条腿,顶着一颗向上的头,多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字那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密不可分,互帮互助。 “人”字向下的两条线,贴着水平线,多像一个双脚踏实地的人在向前走。因此,在写这个字时,人的头要放得正,站得要稳,撇和捺要贴在一起,下面部分要贴在田字格的水平线,并且要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不能一高一低。你看,老师既在讲解“人”的写法,也在引导着孩子如何去把“人”做好。
2.观察联想
我们的祖先用灵巧的双手绘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字图画,把他们的智慧和灵感铸在一个个汉字里,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使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如在教学“妆”字时,我让学生结合字形,展开想像。学生的想像形象又合理。有个学生说,一个女子做在镜子前面对着镜子打扮自己,她的两只眼睛正在看着自己呢!因此在写这个字时,我引导学生写这个“竖”就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把这面镜子放歪了。想像中,我们赋予了汉字生活的气息,激发了他们写字的乐趣。
3.讲述故事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记得在写“合”字的时候,我先给他们讲解曹操在精美的酥盒上写了一个“合”,暗示文武百官“人一口”吃酥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听完了这个故事,“合”字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探究教法、掌握规律,感受汉字形体美
1.比较法
运用这种方法,能迅速把握汉字书写的规律,突显事物的特质。在比较中,让学生从相同的字中分析不同之处,从不同的字中找出共同的规律。
(1)异中求同抓关键。如,教学“观、双、欢”等相近的字时,我们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这些字中相同的部件又,让学生明白当“又”处在左边与别人一起相处时,它懂得谦让,把自己的捺变成了长点,把空间让给别人。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以后相近的字“邓、劝、对”那就不用再重点讲解,学生也明白。
(2)同中察异防混淆。人教版中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比较多,如果不加强比较,学生就很容易混淆。如“未”与“末”,让学生在比较中,看清这两个横的长与短,同时,让他们联系生活记忆,“未来的路越走越长”,书写时要下横长,末日到来,日子越过越短,书写时,下横要短。再如:“和”与“香”,它所处的位置不同,书写时也不同。当“禾”在左右结构的字中作部首时,它不要超过竖中线,占字的一半。当“禾”处在上半部分时,要尽量写得舒展,盖住下半部分。
2.概括法
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可以概括为:横平竖直提撇尖,捺角折角就停顿,小小一点要点好,落笔轻轻收笔重。同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
(1)长短参差。汉字中凡有重复笔画,其长短、位置必有变化,形成了既协调又富于变化的美感。如“幸”,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看清长短关系,写出字的变化美。一字中若有多横或多竖,一定要有长短变化,左右若有两竖,一般应像小朋友排队时一样,短的在前,长的在后,一字不多捺,有多捺时,其中一捺就要缩成点。为了突出字的参差美,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认准并写准主笔,摆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2)疏密匀称。汉字布局疏密讲究匀称,形成井然有序之美。写字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上紧下松,里紧外松。”的原则。如“晴”字右半部分多为横画,其间隔大致相等;再如“舞”字上半部分短竖间的距离也较为匀称。
(3)左右避让。汉字的点画构字时互相避让,形成融洽呼应之美。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紧右松。如教学"炮"字,右上部分略为右靠,为左边一点腾出书写的空间,而左边一点则上靠,为左边中横留出嵌入的位置。
3.图示法
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合体字中各部分不同的大小比例,使书写比例恰当,匀称美观。教学时,可借助于田字格和结构图来帮助学生分析。
如教学“街”字时,我采用了左中右三个长方形连在一起的图示,教学“蒸”字时,我采用了上中下三个长方形叠在一起的图示,根据字的结构不同辅助简单的图示,立马化复杂为简单,学生观察起来也一目了然。
三、严格训练、贵在坚持,培养书写个性美
1.要求要严格
没有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在写字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这是养成良好姿势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还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这可以提高学生写字的正确率,保证写字的质量。为了保证学生能养成一个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提醒。
2.训练要有度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适当,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用心写字的时间,不要一味地增加机械书写的量。“精雕细刻”一个字,比“胡乱涂鸦”一百个字,进步都要快的多。
3.提笔即练字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每时每刻都练字的意识,做到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就应当一笔一笔认真地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汉字规律,掌握写字技巧,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真正提高写字水平。
四、创造氛围,激励评价,欣赏汉字艺术美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氛围的感染、比赛的激励和榜样的引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写字氛围,使教室成为一个静心练字的“场”,使学生感受到写字是一件舒心的有成就感的事,从而做到“以心运手,握笔直书”。
1.利用音乐创设氛围
柔和的音乐让人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们心疲劳程度降低。从而使注意力又重新回到练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们在轻音乐的环境中写字,身心愉快,心中始终有一种饱满的情绪.避免了习字的单调乏味,写字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2.利用比赛创设氛围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1)作业加分制。很多孩子往往在练字时字迹工整,书写认真,一到写作业时就忘记。因此,在平时的改作中,我把写字跟每一项作业联系起来,做到书写认真的每一次作业加一人,每两个星期进行累计评比,评出最佳书写奖。
(2)考试加分制。每一单元的考试成绩孩子都是无比重视的,因此,在考试时,我对每还子的书写成绩进行打分,优秀者得20分,潦草者甚至要扣分。
(3)自我考核制。每一个星期结束,请孩子翻开自己的作业本,回顾自己的书写,你问问自己,我的作业认真了吗?我的书写工整吗?我比以前有进步吗?同时对于那些虽然写字不够理想,但态度认真,有所提高的孩子给予肯定,鼓足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3.利用展览创设氛围
欣赏优秀作品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展示一些名家作品或同龄人中的好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评,还展出每节写字课中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对这些作业评头论足一番。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强烈的写字兴趣,使这种自我体验得到升华。
在我班,每月进行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在学习园地展出。每学期将优秀的书法作品放到班级博客中进行展览,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在审美的写字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写字不仅仅是一项作业,更是一项艺术,给我们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的一门有着优秀历史的艺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把字写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作为教育者,抓好写字教育工作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们要在写字教学中挖掘、创造美的因素,激发学生追求美、创设美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曾湘文.书法大字海.[M].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
2.李家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年6月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