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3-11-13 10:00:21

导语:在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第1篇

一、生物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挖掘。

生物教学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无不体现着生物的形态美、结构美、生理美、生态美。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

1.生物的形态美 自然界有生物200多万种,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展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草,嫩绿的树叶,漂亮的花朵,悠闲的牛羊,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骏马驰骋草原,雁群列队南飞,松鼠跳跃林间等等又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从早到晚追逐太阳转,蜜蜂寻找花蜜时,优美圆形舞或“8”字摆尾等显现了生物的行为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

2.生物的结构美 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显现出结构美。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再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它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也能给人对称的美感。动物中,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以及人的头盖骨,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受生物结构美的启示,科学家模拟玉莲的叶脉结构而设计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大型建筑,受车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启示而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螺旋状楼房,直接造福于人类。

3.生物的生理美 如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一般动物所应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更多是不同的生物具有与其功能相统一的特殊结构。如猫头鹰独特的羽毛特征与无声飞行有关,而猫的足下生有肉垫,指趾末端有钩爪,能缩进和伸出使得猫黑夜捕鼠准确无误。这些都让学生在感受生物的生理美的同时,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

二、生物教学中美育因素的运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学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美化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欣赏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时刻感受到生物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 由于生物界种类的丰富性,各种生命体美的内容、形式和表现形态千差万别,所以生物教师在自己有一定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语言,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有位生物教师在教学“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时,首先告诉学生:“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小提琴名曲《鸽子》,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悠扬舒缓的乐曲,充分展开联想。”随后,优美迷人的旋律飘荡在整个教室中,学生个个听得如醉如痴。音乐停止后,教师问:“欣赏这首世界名曲时,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洁白的鸽子拍打着一对对矫健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我要有一对翅膀该多好啊!”教师接着说:“是呀,你要是有一对翅膀那可真是‘如虎添翼’呀!(学生大笑)可是,给你一对翅膀就能飞了吗?”学生说道:“不能!”“那可真叫……”学生笑答:“插翅难飞。”“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通过这一节的学习,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这一融内容美、艺术美、合作美及语言美于一体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探究本节课的知识。

2.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美育 美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由于美本身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人的美感也应从实践中获得。生物实验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同样是同学们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和美感获得过程。显微镜下就为同学们显示出了一个肉眼看不到的色彩斑烂的世界。比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观察到叶片的横切面,观察到原生动物等等,对于这些平时看不到的,同学们定会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美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生物教学过程的延续,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绝妙的美育场所。

1).开办生物讲座培养创造能力

讲座内容包括生物学史、生物学家故事、生物?科普知识?等。生物学史、生物学家传记有着永恒的教育价值,它们揭示了生物学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艰难而执着的历程,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真理,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品格。生物教师授课时可结合这些素材,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的信念,唤起学生崇高的思想与情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美的能力。

2).开展科技小制作,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花卉盆景,利用蛋壳、以蝴蝶鳞翅拼制美术作品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美,体会由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机会,指导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再加以真诚的祝福语言,送给老师、亲人和朋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2篇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W中进行美育,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中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参透美育:认识细胞,触及绿色之美;分裂增殖,演绎生命之美;光合作用,展现力量之美。

关键词:美育渗透;生物课堂;生物知识;触及;演绎;展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33-01

高中生物的研究触及宏观生命和微观生命,教师要在学生熟悉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的基础上,将生命表象与理论相融合,让学生了解生命形成过程、外向之美和生命力量之源。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1(分子与细胞)为参考,以植物细胞为例,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认识细胞,触及绿色之美

地球生命千姿百态,每个生命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组成个体的,是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人们了解到细胞才是生命体最微观的本质,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大大小小的生命活动,都是细胞的活动。有些细胞带有某些特殊“介质”,让它本身呈现不同的色彩,比如人们经常接触的绿色植物。

生物学习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验模拟和观察。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某个藓类植物的叶细胞切片,置于显微镜下,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各个部分及了解其功能。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如同人体大脑控制机体一样,线粒体有氧呼吸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动力,内质网合成和加工蛋白质以及脂肪,高尔基复合体加工蛋白质,核糖体也加工蛋白质,液泡控制细胞内压,细胞壁为整个细胞活动提供安全的保护屏障。那么,为什么植物细胞呈现绿色?是因为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叶绿体,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叶绿体散布在细胞质中。叶绿体含有几种色素,但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将绿色反射,因此便有了绿色的灵动和美丽。

知识拓展:植物茎叶显示绿色,是因为反射了绿色;红花显示红色,是因为液泡中的花青素(一种水溶性色素)吸收了除红色外的太阳光。但很多颜色的反映,绝大多数是基于太阳光照和能量。

二、分裂增殖,演绎生命之美

细胞是一个独立的形态,独立的个体。动物、植物、真菌、蕨类等生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过程中,细胞以自己独有的形态伴随生物体的变化。生命机体形成了无数小细胞,由于细胞本身高速工作,使得细胞间物质高速传输,这样就完成了个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放,以及对这两类物质的传送。细胞分裂分为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形成新的细胞本身,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新的个体。下面以有丝分裂为例,讲述细胞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细胞是一个独立的细胞个体,每条染色体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复制,形成姐妹染色体,由共同的着丝点连接,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第二阶段,姐妹染色于赤道板,为细胞的分裂做准备;第三阶段,所有的着丝点从中间断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两级;第四阶段,纺锤体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完成细胞自身生长的过程。两个细胞DNA完全相同,保持了细胞遗传属性的稳定性。

课程拓展: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细胞的属性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完全稳定。比如癌细胞的形成和21三体综合征,都是由于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受到干扰导致突变或者染色体分裂异常所致。遗传病的主因是病态基因的传承,说到底,生命的表象和生命体征的活动,都是基因控制细胞运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展现力量之美

植物和气体的交互作用方式有两种,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单纯的气体交互方式,二者相反。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光合作用,是万物生长的源头。光合作用,就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借助相关酶等辅助工具,将其转换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参加光合作用的外界物质是光、水和二氧化碳,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反应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植物吸收光能、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能量和氧气,该能量是暗反应顺利完成的前提。暗反应消耗能量,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为光反应提供合成能量的物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植物的光合作用。上述反应写成化学方程式是:CO2+H2O(CH2O)+O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了食物,维系着地球上个体生命的延续。现代社会提倡绿色生态,积极宣传绿色食品,说到底,人类本身需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食物,获得更多的能量,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和体能。

四、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美育,让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中,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师生都可以享受到愉悦、和谐的美的体验。文章阐述了细胞的组成、形态,细胞的分化以及最基本的能量体系,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而激发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高中生物教学要将实验与课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借助各种辅助工具,让生物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黄玲.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

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天然的素材。把人文素养的理念渗透在生物学科中,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新课改要求生物教学必须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涉及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态学知识和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价值观的教育。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六章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第1节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习这两节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课堂讨论来真切感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科学看待DNA技术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此后这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的生殖”这一章后,就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难题。(二)科学看待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是当前人们争议较多的话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对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课外调查,课堂上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并不是全部,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播下人类文明的种子。

三、培养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有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在该实验教学中,课前先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探究。探究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让学生满怀信心。有的学生会设计出优于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可以把他(她)的方案拿出来和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意外,比如,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出现在有氧的条件下,在反应后的培养液中滴加浓硫酸和重铬酸,溶液会变成灰绿色。这与实验的臆想结果是截然相反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酒精并不是只在无氧呼吸中才能产生,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不足的条件下也会产生酒精。通过这个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学到酵母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信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四、感悟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生物课从某些角度来说是一门生命的美育课。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审美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章节培养学生感性化的、直观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在高中教学中,可以通过“种群和群落”等章节培养学生理性化、艺术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伟大。

五、培养生命感,增强生命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短暂与无穷,从而培养学生珍爱、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黄沙滚滚的沙漠上生长着茂盛的仙人掌,不起眼的小种子也能破土而出,飞蛾为繁殖后代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充满力量的画面,使我们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生物美的同时,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考———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对待生命?这样学生自然也就增强了生命意识。总之,生物科学是温情的、关注生命价值的学科。中学生物教学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润泽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植育人文沃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大众,2008(7):38-39.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36-0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偏重智育,忽视审美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生就是对美(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能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根据这个要求,物理教学应注重渗透美育。因此,物理教师应了解美育的意义和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一、物理教学中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陶冶人的情操,静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械,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知识的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意思是,诗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行为的规范制度,而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德性。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认为艺术可以“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并认为它比一目了然的真理具有更大的魅力。一切美好的事物因为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从而能使人受到潜移默化,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以升华,品格臻于完美,观念得以确立,智力获得发展,体魄得以健全。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能使学生学会感受、领悟自然之趣和美,尝试、发现自然的神奇奥妙,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起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2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数学家庞加莱认为,是自然之美引起的愉悦情感使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求;是对自然的内在和谐和统一性的追求,使科学家对真理坚信不疑。物理学家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会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悦就是报酬。”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感知知识的美妙,可极大地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深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美育对智力的完善作用是与人大脑的特点分不开的。人左脑的功能以抽象思维为主,右脑的功能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美是以感性的、直觉的形象为人感知的,美的形象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向理性发展,使其大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钱学森会吹圆号和弹钢琴,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普郎克会弹钢琴等,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审美教育对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协调发展很有益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靠教师直接说教效果是很有限的。物理教学中的美育,并不是要把物理课上成美育课,而是要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美育渗透,适时展示研究对象和物理现象的美,挖掘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美,寓美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奇异美,体验物理实验的创造美

所谓“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因奇而美。奇之所以成为美,与人类长期的创造活动有联系,在创造中出现新的独特的东西,往往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物理学在探索自然奥妙、解读宇宙神奇的过程中带给人们的是乐趣和愉悦。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如白光的色散与合成、凸透镜成像、“瓶吞蛋”等实验都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物理教师应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展现奇异的物理现象,为学生提供审美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观察、感受,用心灵去体验、领悟物理现象的奇异美,使教学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此外,诸如伽利略斜面实验设计能引发人无穷的遐想,科拉顿和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实验方法的对比能使人产生美感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方案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从中领会物理学的实验思想,感受到实验创造美。

2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物理规律中的对称美

“对称”是一种形式美,指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平面镜成像、杠杆的平衡、磁体的两极、电荷的正负表现了物质的直观形象在空间上的对称,能量守恒、匀速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点速率相等表现出时间上的对称。教学这些内容时,可通过讲解使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对称美,还可适当讲述利用对称性获得科学发现的实例,如狄拉克根据对称性预言反粒子的存在,元素周期表和库仑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对称性等,使学生知道对称不仅能产生美感,而且对这种美的追求能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3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教学语言美,发现大自然之美

语言美体现为语言精练与语音抑扬顿挫。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我国古今文库中,许多诗词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背景。以光学为例,有杨万理的“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虹当空舞”等,这些诗句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漫反射及折射现象。若在物理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能使学生体验物理教学的语言美和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精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发现自然之美,还能使学生自觉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教学声学知识时给学生讲述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教学“汽化和液化”一节时,给学生讲述一位观云者的感受:“我站在山岗上眺望浮云,白云悠悠,有的迅速飘过来,有的如泅泳,有的舞姿曼妙,简直就像奇迹一样。是神的口中吐出的语言或歌曲,还是抚慰人心的笑语?而云向往着遥远的世界,在湛蓝的天空飘荡而行。那比书本所记载的任何歌谣还要美,还要动人。”

4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人格美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初中物理教材涉及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这些物理学家虽然国籍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他们都表现出一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他们的动人事迹,尤其是他们的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如在物理教学中适时介绍牛顿、阿基米德、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美本性,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把追求真、善、美作为生活的理想,扬起生命的风帆去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

5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物理价值美

第5篇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1]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J.van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里健康教育 渗透

从现实看,我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我国中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成熟较早,但他们大都习惯于在“蜜罐”中生活,导致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他们身上暴露了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与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他们将来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面对现实,不能不说: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是生物学,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的序言时,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现象的发现过程,最新生物学的重大成就,生物学与个人生活和国计民生的重要关系及环境恶化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深刻认识生物学常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坚定学习生物学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有丰富、健康的情感体验,并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个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情感,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被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非常重要。否则,他们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无知而产生心理压力,走向歧途。例如:在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个内容时,应该大大方方地让男同学知道什么是遗精,让女同学知道什么是月经,使他们及时从课本中获得应有的知识,让他们都能正确面对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变化,而不会感到惶恐。此外,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教育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爱护,树立远大理想,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培养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

生物学的知识是无数前人在不断的研究中积累下来的,华佗、李时珍、童弟周、达尔文等一代代的生物学家的事迹,对激励学生树立勤奋、坚毅的优良品质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生物课又是一门基础课,里面有许多的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认真、严谨、细致的意识和品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可以说生物教材中时时处处都有丰富的内容用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我们生物学教师要勤于探究,善于挖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四、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生物学所持的观点是的辩证唯物论: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所有的生物都是古代低等、水生和简单的生物进化来的,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人来自于生物但又高于生物……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对世界有个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美学;审美情感;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事实上,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有美学修养,因为认识美、鉴赏美要有相应的人文底蕴、美的体验和感受。真正能发现美、感悟美的人才能去创造美,人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凝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类生产、生活中无不充满着美学因素,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部分。

1.姿态万千、妖娆多变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感性形式,形态多样,美不胜收。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湖海充满着对称美和统一美。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美貌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人们在感叹自然界奇妙多彩的同时,无不惊叹自然的巧夺天工。自然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个体在感受自然美时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这取决于人与自然接触的广度与深度和个体的心境及其人生的感悟。只有当自然美的潜在形态和人的审美情感重合时,自然的美感才会在人的心中油然而生,所以,结合生物教学我们应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和技巧。

2.内敛理性、逻辑思辨的科技美

科学技术美从不主动“显山露水”,而是蕴藏在科学现象中,需要通过科学探究去挖掘、体会和发现。科学的理性是对自然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概括,其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其“内在”“理智”“逻辑”在与人心理上的相互渗透、融合而带来的愉悦,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学追求和感悟。

科学研究本质是将繁杂化为简单,自然现象向来好似杂乱无章、万象丛生,但在众现象中终能梳理出有序、简洁、统一的“主线”。科学研究都首先从现象引发深入思考,进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充满缜密的思维、推理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学论断。科技美需要个体自身拥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发展和完善。要感知和领略科学技术的美学价值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普通大众由于缺少“科学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不能感受到科学美,也造成科技美学难以在社会普及推广,只有少数科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或具有相应知识背景的人能领略到这种“曲高和寡”的美学风光。

3.托物言志、探索真理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能引领、发扬社会主流精神价值的人的精神加工和创造。就生物体而言,其美学价值一般仅体现其形态、色彩的自然美。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一方面以物拟人,体现出更高的精神价值,使自然美转变成社会美。“莲,花之君子者也”。她融自然和社会之美,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品格所倾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是讴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奉献知识、青春年华于社会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美。

生物学科课程内容的精神陶冶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但不像人文学科那样直露,而是潜藏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发展历程之中,需要深入挖掘,并用有效方法予以揭示。生物学家在探索生物奥秘时那种坚忍不拔、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如孟德尔做杂交实验长达8年之久,尝试多种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上首次引入数学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遗传规律。科学家实事求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借鉴。如摩尔根从开始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学说持怀疑态度,到后来找到实验证据成为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这些都是值得后继者发扬的精神财富,是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的美育资源。

4.神形兼备、化景入心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需要创作,需要仔细体味观察,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如果说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社会美侧重于内涵的话,那么艺术美则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艺术作品都体现出一定的物化形态,如希腊人体雕塑的线条、形体、肌肉等。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倾注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包含着创作者的加工、改造,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诗人的情感赋予事物以艺术生命力,冲击着读者的心理,表现出淡淡的凄美。

中国园林艺术备受世界推崇,是因为景观随季节而变化无穷,意境融于景中,意蕴绵长,使人乐在其中。智慧的劳动人民取材自然,因材施艺,“略微”加以雕琢,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让园林成为一件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让人惊叹自然物的灵动魅力,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奇妙的立体效果而创造出艺术的生命张力,造就神奇的艺术美感。有了自然植物,如松、竹、梅等,园林便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借助亭台楼阁、廊桥水榭,把现实风景与楹联字画等文学寓意结合,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薛惠芝,左守志.论科学理性美的内在特征及其美学价值[J].青海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88-91.

第8篇

【关键词】美育;素质培养;艺术个性

美育的历史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使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育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养。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到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指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素质中总有一种美的体现,是让人值得关注和欣赏的内涵,具备了这种素质,人的发展才更完整、更进步。

平面设计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简单的说:看到美、欣赏美、传递美是一个平面设计者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美育的研究于平面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的关系

美育是注重学生素养全面培养的课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造成审美能力的低下,甚至庸俗化。在我们现今的大学设计教学中,由于专业过分细化,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壁垒。这是因为不了解各专业、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原因。除此之外,学识上的修养、认识上的提高也都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艺术思路,使思想意识不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专业范围之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呢?其一,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其知识面;其二,光有大量的阅读还不行,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多加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三,要大量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设计作品,尽量寻找和总结出平面设计创作中的共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领域,拓宽文化视野,让他们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理解、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较贫乏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美育的质量,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修养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专业人才。

二、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是我们人类知识和技艺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才推动艺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家是在传统定好型的媒介中工作。在开始创造另外一种有秩序并且有意义的排列时,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意外的关系,他的警觉的头脑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并循此而行,直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实际上超越了在起草时能够设想的任何构形。”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敏感的设计者,既不失去前人的贡献而中断传统,也不会被传统所束缚,重要的是在消化前人的智慧下,依照自己的人性创造出新的、感人的作品来,这才是必要的,但也是艰难的。

风格的确立还需要深厚的学识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如过早地让学生寻找个人风格而不给予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在生活中的长期磨练,不从对象本身找到更多更新鲜和更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就必然会造成作品的空洞无物,从而导致作品的程式化,这样是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的。假如,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就在于他吸取了印象派的色彩、伦勃朗画面的表现因素、米勒作品中悲悯的情感,同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以及个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生活感悟,才创造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来。我们教师要力求学生放开胸怀融会古今,海纳百川,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三、个性、共性以及美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艺术提倡个性,提倡创新。各种流派的产生,不同风格的出现,不同心灵的展示,绘画作品的面貌也因此千差万别、百花齐放。人们也就有了更多观看的选择性——这无疑是美妙的。但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个性的发挥,而忽略了共性的修炼。所谓共性,即设计作品自身的规律性。众所周知,设计艺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打动心灵的艺术。如音乐,一首曲子无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强烈的情感,可它让人们的耳朵接受不了,那也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提倡学生突出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设计自律性(共性)的培养,同时还得让学生进行艰苦的美术训练。共性与个性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二者不可缺一,想成为一个作品有着突出个性的设计工作者,应该接受共性教育的磨练。因为个性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共性为基础,在共性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作中我们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重要的是在这有限的自由当中寻找到艺术的无限的可能性。

四、美术与美育之间的关系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隶属于美学的范筹; 是美学理论在实际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在全面的教育中,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著名教育家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厉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相比于艺术的其他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由于它们过于依赖人的参与,并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约束,随着表演者的逝去和岁月的消失而失传,而美术所具有的物质性、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等特征,是美术作品经历岁月而存留下来的基础。、

五、结语

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审美品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的做人、做事的能力。从宏观意义上去把握,才能够使我们的设计教学更加完善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大辞书·美育[M].上海:尚务印书馆,1930.

[3](英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兴趣;激趣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50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笔者从教生物学十四年来,充分利用挂图、实物、实验及野外活动等进行生物的愉快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愉快教学呢?就这个问题,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1. 上好新学期的绪论课

学生对一门学科能否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因此,能否上好绪论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绪论课时,笔者首先把学生带进了生物实验室,让学生参观有关实验的仪器、标本和模型,给学生一个惊喜:

“老师,这就是我们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的海马吗?真的有点像马。”

“珊瑚是不是珊瑚虫的骨骼?”

“这毛茸茸像鞋一样的东西是啥?”一个学生摸着草履虫的放大模型,一副很新奇的样子。

“老师,快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吧!”

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勃勃。好了,第一步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把学科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学习方法等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对生物课有一个总的了解。

2. 讲好每一章节的导语和导入新课的引言

在上每节课时,笔者都会精心设计一些引入入胜的导语或引言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笔者会利用以下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萝卜、甘薯储存久了就会空心?为什么水稻、小麦、花生等种子的储藏前一定要晒干燥?当讲到蒸腾作用的时候,笔者又会问学生,我们校园里刚栽下的小树为什么要剪掉部分枝和叶?这与我们平时给果树打顶剪枝有何不同?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一种迫切想了解和认识大自然、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起学习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3.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直观教学是中学生物课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挂图、动植物的实体、标本、模型和做生物实验,都属于直观教学。把生物教学与乡土教材结合起来,通过直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的知识性质导致生物课离不开直观教学。作为一间山区中学,能够获取的生物实物很多,可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一些实物,指出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4. 引用相关的学科知识,既丰富生物教学内容,又增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生物学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是现代科学的集大成者,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大汇萃。在许多农谚、成语典故、古今名句佳作,许多生物知识便寓于其中。如讲到遗传和变异时,可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就会打洞”、“一猪生几仔,连母十个样”,利用农谚,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言简意明地道出遗传与变异现象;有如通过农谚“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讲到高级神经活动中,引用“望梅止渴”典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虎色变”。再如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借助古今名句佳作,促进迁移,渗透美育。古典诗词大精深,把优美的诗句带入生物课,这种点缀作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生物的繁殖,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讲营养繁殖时,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导语等,一下子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生物蕴含着丰富的美,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巩固学习兴趣

1. 介绍现代科技发展动态,时时关注最新的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要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现展的动态,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在学习基因对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学到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介绍无土栽培,还有仿生学、能源危机、环境等。

2.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具备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知识

在人体生理卫生教材中,重点介绍怎样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特别是这几年来“禽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成了热门话题。教师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消息和防传染病的应急措施。讲到青春期卫生方面,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关的医学健康知识、心理教育能力。近年来发生不少悲剧,无不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令人震惊的“马加爵”案件,还有许许多多层出不穷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注意知识的更新,掌握生物学科的进展和具备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咨询等,因此笔者在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帮助了不少青少年摆脱烦恼,从心灵阴影中走了出来。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享受到收获的快乐,得到胜利的鼓舞

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知道结果。对于练习或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练习中的障碍,随时对学生的这些活动给与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及时表扬成绩较好和进步较快的学生,在作业批语中给予一定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在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加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学习了种子萌发条件的知识后,与农业生产相联系。通过应用,检阅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使他们在获取成功的基础上,表现出对生物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发展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得到发展,(下转第53页)(上接第50页)笔者采取如下两方面的做法:

1. 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不断开展课外活动和室外教学,创造强烈的刺激,让学生的兴趣向高层次发展。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后,针对当前农村部分生态林改作经济林后,让兴趣小组的学生调查当地水源和土壤有机肥含量的变化,经调查发现,自种上经济林后,水源明显减少,水质也发生变化,野生动物难见踪迹,土壤中有机养分明显减少,空气受到轻度染,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自然界不再自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之有用,加深了对环保健康的认识,从而对学习生物知识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2. 举办学科竞赛,让兴趣受到“成功”的检验,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举办不同的竞赛,如制作标本比赛,把一些外观美丽的树叶如枫叶、银杏叶等塑林木标本,发给优胜者,留作纪念。学生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比赛优胜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自豪感、光荣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未获得也感受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兴趣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生物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把生物课上成活泼有趣的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全面提高生物学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锡凯.多综合――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化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