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11:23:22
导语:在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丁立田.浅谈知识梳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在不断结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密切联系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三方面入手,有效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本文以“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微课程;高中历史;运用
前言
“微课程”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短时间内掌握细小的知识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习得历史知识。
一、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
微课程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因此教师运用这一手段需要建立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微课程有多种呈现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要围绕教材以及课堂来进行,不能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的追求新颖有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每节课进行研究与设计,从中挑选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利用微课程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巩固。微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时需要准确地把握课本的知识框架,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尊重史实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西方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设计,将三者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记忆与理解。可以首先将三者的时间、背景、中心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批判手段、影响等进行梳理,以表格的形式制作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这一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填词游戏,安装在教室的多媒体和学生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让学生边玩边掌握其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手中的电子设备变成学习的工具,掌握在课上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的知识点。
二、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
微课程主要包括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三种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形式,使三者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PPT式微课程在设计、制作与运用上都较为简便,可以直接利用PPT,将所学内容进行制作,并在课间循环播放给学生,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种形式,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讲课式微课程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设计并进行录制,能够更为模块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具备系统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一些适合整体解读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录制,做好后期的剪辑之后以电子的形式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学习与巩固,在不断的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情景剧式微课程是三种形式中效果最好但实行起来最为复杂的一种。需要教师与学生根据课堂需要进行研究,并根据教材进行情景剧的设计,制作脚本,选取演员、拍摄场地等,经过拍摄与后期剪辑和制作之后形成微课程的形式。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适用于高中课堂。例如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在战争的实质与影响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反复强调,此时就可以选择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两种方式,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再由教师将自己在相关部分的授课进行录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做到牢固掌握。
三、注重师生互动
微课程教学虽然具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教学重难点等优势,但又具有所学知识碎片化、不适合长期教学使用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随时了解微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何种功效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利用微课程学习时出现的困难以及理解上的偏差,保证微课程发挥更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微课程。同时,由于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随时监督学生是否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教师需要课上讲解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记忆,不能简单地将微课程布置给学生。在使用微课程之后,还需要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是具备系统化与整体性的。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课程之后,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将每一微课程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每节微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并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考察,保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并给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的时间,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从而更为深入的掌握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能够让学生利用好细碎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设计,并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注重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21-122.
[2]陈旺.试谈“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亚太教育,2015,04:65+17.
[3]朱学尧.高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8:53-55.
为了了解和研究我市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我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多次到本市范围内的多所高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和学生交流等方式,作为教研员的我,对本市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在下校听课中,我和一线历史教师交流最多的的是关于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就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做一客观的简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怎样在高中教学更好的运用全球史观,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现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下,在我下校所听的高中历史课中,历史教师大多应用了全球史观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了讲解。为了得到具体真实的的情况,我对市区所有高中进行了走访,通过在QQ教育群、微信群中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论一致: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的使用或融入了全球史观,并且各校的历史教研组对全球史观的相关理论以不同形式组织了学习。
2.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历史教学厚度有余,宽度不足,即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在时间维度上很细致,但是在空间的对比很粗略,甚至缺少同时期不同空间上的对比。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老师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不同朝代政治制度,对于和中国并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只字未提,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我国古代不同朝代之间制度的传承与变革,而不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在同时期出于什么地位。
2.2对全球史观理解不深。有些教师应用全球史观生搬硬套,体现出对全球史观理解的肤浅。全球史观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到:“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用怎样的态度才算是全球史观的态度?全球史观忠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就如一位栖身与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地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一样”。综合这两人的观点,全球史观便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历史。包含两个重点,一是态度的中立,比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先进就先进,落后就落后,不能因为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而歪曲事实;二是对整体的理解,人类历史的整体,绝不是各个国家、地区历史的拼凑和叠加,而是通过内在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全球史观的核心是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
2.3对历史知识只有微观分析,没有宏观把控。全球史观的应用是对历史知识最好的宏观把控,只有从宏观上把控住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在微观分析时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单位派我实地考察,下校听课时,很多历史教师对一个细小的历史知识纠缠不清,学生听得如坠云雾,但最终老师没有把知识点分析清楚、透彻、全面,学生没有把知识点听明白。有一位年轻历史老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与侵华的军事行动?”,她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但是她却对美国当时在内战?o力对外用兵没有提及。显然,她没有把美国当时的情况和侵华联系起来,没有应用全球史观对历史进行梳理,没有对历史做到宏观把控。
二、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高中历史教师应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考虑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全球史观做更深的探讨,不但要全面准确的理解全球史观,而且要关注有关全球史观的研究动向,积极的投入到这个理论的研究中来。因此,建议高中历史教师阅读有关全球史观理论方面的著作比如杰佛利?B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史论方面的著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史观理论水平,阅读应用全球史观写成的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史学著作,提升自己用全球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用全球史观思考历史事件的思维。
2.应用全球史观重新整合高中历史课本
目前我市高中统一使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编写、人教版历史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中虽然较上一套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没有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藩篱,中国史部分很少涉及世界史,世界史中更是没有涉及中国历史,总体的特征是,把中国史从世界史里挑拣了出来。这种编写极不利于学生全球史观的形成,也给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而,建议各高中的历史教研组对高中的历史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重新整合时,中国史部分可以加入世界史的背景,世界史部分可以适当的加入同时期的中国史,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各校根据教学实际来探索。
3.应把全球史观作为思考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加入了历史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史观知识。历史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是不同的,它相对于历史史实来说是方法,尤其是史观知识更是如此,它的本质是用来研究、思考史实的工具。就我下校听课期间,所听的关于历史理论的课中,历史老师多把史学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知识一样对待,作为一种本体知识来讲解,极大的弱化了史学理论的工具性。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对全球史观的工具性的弱化。因此,建议我市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历史理论的工具性,加强全球史观的工具性。把全球史观作为一种方法、工具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解。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不断旧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从对学生灌输知识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众多教师在设计精彩教案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兴趣学习法
现代教育已经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学科,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它具有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的特点,这也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难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只是对众多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违背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兴趣学习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捕捉历史知识中的趣味性元素,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男学生为例,男学生普遍对世界大战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拥有较强的兴趣。部分男学生在拿到历史教材的第一时间就是翻阅《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这就表明,学生对其拥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借助这种兴趣进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在翻阅教材中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异同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背记,反而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积累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观看有关的影视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这段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进而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习法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析,甚至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3注重历史连贯性
调查显示,历史学困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的知识量过于庞大,导致自己难以掌握各种历史事件,无法正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通常按照历史教材的顺序或者参考书的编写顺序对各类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在此前提下,教师发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建立起正确完善的历史线索。从本质上说,这类学生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从主观上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仅通过大量记忆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各类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和理解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排列,以此增加学习的效率。[2]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例,学生可以将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如逐步从人类的起源梳理到近现代历史时期。通过对时间进行排列,更方便学生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也可以以某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围绕这一特殊事件梳理其他国家受到的历史影响,逐步谱写出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线索。例如,以美苏争锋这一段历史为例。学生以美苏争锋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为中心,首先掌握美苏争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苏争锋的本质、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以及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谱写出更加全面的世界历史篇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利用对比等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4信息化学习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还应该脱离传统学习资源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历史文献,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心得。[3]以现代史为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研究与探索美苏争锋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究方向拓展到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讨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成为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和掌握个人的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总结和优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王映杰 单位: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仿真技术 电力类专业 实训教学 教学资源
高职电力类专业肩负着为电力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由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等关键环节的生产设备具有高电压、大容量、自动化程度高、连续运行、价格昂贵等特点,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可靠性,生产现场很难安排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而在校内建设发电厂或电网,投资巨大也不现实。近年来,随着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类高职院校结合电力生产、建设和发展情况,积极组织开发仿真实训教学项目,自编教材,培养师资,开展仿真实训教学,为电力系统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应用范围较小
根据全国13所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调查情况来看,仿真技术主要应用在变电站、火电机组仿真实训教学,仅有部分院校开展了继电保护仿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仿真、热力过程自动化仿真和电子技术仿真实训教学。由此可见,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较小,尚未普及。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仿真实训均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对于同一个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由于仿真对象(如发电机组的容量大小、变电站的电压等级高低等)的不同、培养对象(高职学生或在职职工)的差异、仿真机组数的多少等因素,各院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仿真实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由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缺乏
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应主要包括课件、试题、试卷、案例、文献资料、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素材和网络课程。目前,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多数院校仅有自编教材、部分课件、案例和操作规程等,没有完善的教学标准、通用教材、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成与职业技能考核接轨的试题库或试卷库,更没有建设网络课程。
此外,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还存在仿真装置工位少、双师队伍建设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提高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应用效果的对策
1.积极开发仿真实训教学项目,扩大仿真技术在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1]。随着电力系统向高电压、大容量、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化配电系统、智能用电小区、智能电能表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高职电力类专业教学要紧跟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必须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技术,积极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设备,模拟实际的电力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或系统及其运行、检修、故障状态,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的虚拟或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培养电力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教学条件。
电力类高职院校要结合我国电力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在电力行业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的组织协调下,选取电力系统中典型的、通用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采取自主、联合开发及引进等多种方式开发新能源发电、智能变电站、智能输电网、智能配电网、智能微网、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智能电网通讯系统、智能营销系统、智能用电系统等仿真实训教学项目,逐步扩大仿真技术在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尽快掌握电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为电力系统输送具有“四新”知识和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
目前,各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单独进行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建设,仿真对象不同,仿真教学装置各异,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材和考核标准,仿真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建议由电力行业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牵头搭建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加强校校、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编写通用教材,开发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建设仿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基地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深化仿真实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仿真实训效果
高职电力类专业要深化仿真实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在仿真环境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型教学模式,创设仿真工作的学习情景,推进“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情景体验教学的有效形式,使学生在对情景问题的探索中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3]。此外,高职电力类专业还要加强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互动,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吸收企业专家参与仿真实训教学,利用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现场工作流程,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地提高仿真实训教学效果。
课题项目:本文是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JJX11ZZ005)《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刘景峰.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及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1-01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之下,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改善。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在教学呈现方式的拓展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所以,高中历史的课程的教学需要需要注重对问题的巧妙设计,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拓展中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的固定化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固化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维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对高中历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固定化元素的确立忽视了对不能涵盖能力要素的排斥。比如说,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 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固定化的教学目标降低了课程表达的丰富性,灵活性,难以有效的实现和突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以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被动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单向迁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操作方式僵化,单一,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将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课程在有关学生关键性的升学考试所占比分不大,导致老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加以重视,大部分学生忽视对历史课程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仅仅在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记,导致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老师以专题整合的形式进行强化教学,避免在琐碎的知识点的学习中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缺乏本质的区别。注重对课程内容系统知识模式的搭建,表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线索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这一教学要求的改善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老师注重自身专业水准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的历史水平都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2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操作实施
2.1 教学观念与操作方法的改善
老师以及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所具有促进意义。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消除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正确认识问题教学法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在适应现展的角度上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在对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实现教学操作方法的改善与调整,注重对关键知识点的问题创设,构建知识理论之间的内在连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2.2 问题教学法实施基础条件的搭建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知识的完备与积累是进行高阶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才能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其次,学习兴趣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其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问题教学开展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开展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最后,老师的专业认知水准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老师需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知识积累,丰富知识架构,在眼界的开拓与提升中改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设计技巧
在问题创设教学法的运用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问题的设计需要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问题设计的表现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与此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避免学生因为问题的设计难度太高而失去学习兴趣,最后,问题的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风格特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问题的创设过程中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表达个人的想法与观念,熟练的运用现有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小组建设中取长补短,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语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多种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策略,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综合运用复习导入、讲故事和多媒体等导入策略,发挥课堂导入的积极作用,以此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随着新教材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对历史有充分了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文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1,(4).
[2] 张晚云.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 张广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4).
[4] 王利.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发散性思维 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们接受历史知识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但因为历史知识的精深浩繁、知识点林立、发散延伸较强而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最终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运用开放性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方式,没有做到知识点的多层次关联互;二是没有促使学生们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历史事件发散思考方式;三是没有结合关联学科的知识进行延伸教学。
一、发散性教学的定义及课堂教学功能定位
发散性教学是一种持续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次去思考问题,通过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将历史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延伸,从而达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思维方式的运用,既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学生们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课堂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教学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交互式教学思维,能够促使学生们形成活跃的思路和敏锐的知识洞察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倡导发散性教学方式其本质就是建立一种开放性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是适应构建学生基础素质体系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独立的、个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二、发散性教学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行,提高学生群体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教学活动最大的工作重心。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学生们只有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历史课堂也才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并运用发散性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只有进行发散性教学,才能够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够将“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另一方面,发散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全面地展现出来。发散性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灵魂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教学活动主体作用。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三、发散性教学在历史课堂与关联学科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高考科目设置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首先从属于文科综合科目这一大范畴,其次才是单独的科目设置,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历史学科与其他关联学科的交互性影响。地理、历史和政治知识点,很多情况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比如“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区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为什么这几个地方会出现绚丽的古代文明呢?自然地理条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什么除了“古中国”以外,其他文明古国会出现“断代”现象呢?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军事条件等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古中国”文明没有出现“断代”呢?还是自然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古中国”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这与资本主义历史有联系吗?
还有“地理大发现”这个知识点,什么原因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奥斯曼土耳其的阻拦、丝绸之路的阻断、航海技术的成熟、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西欧王室的需求……“地理大发现”促进什么产生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的没落!通过这样的分析、转化和交互,我们发现历史知识居然有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诸如其他的社会历史事件,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我们也能发现相互之间的隐秘联系。例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对“古中国”和古代的欧洲、中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向和层次上进行思考。在以上的历史事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学科也要与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进行多向关联的分析;而且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身就与地理、政治等因素相关联。
四、发散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发散性教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适时地切入到授课内容,并进行学生们思维的二次发散。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归结历史知识点。再者,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多方向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例如,对于李冰主持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教师可以利用“穿越”的思维,如果学生是“李冰”,该怎样兴修“都江堰”?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从多方面设置“陷阱”和“疑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发散性的思维从多方面考虑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影响等等。例如,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如要成功统一全国,必须做到哪些工作?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假设历史,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事件。还有“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最后,发散性思维的应用,最关键的工作是举一反三。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变法”,这些变法有哪些?它们的相似点是什么?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变法”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五、发散性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者和归结者。对于知识点或者知识系统层次的构建及设计,历史教师要遵循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我们不做唯一的答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发散思考,从多个层次或者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
在构建知识系统层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想象力,要精于布局、巧于布局,给予学生们必要的自主发挥空间。当然,在这一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手段也是要应用的,比如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图画文本手段的应用等等。我们既要允许学生们“存异”,也要鼓励学生们“存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对历史知识点的思考过程中,教师的定位不应当是“被动的”,而应该对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
六、结束语
当今的文科教学,文史哲综合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教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与梳理,必须进行发散性的教学思考。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散思维的运用,只有依靠不断培养学生们的相关技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散其思维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德才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九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策略
G633.51
新课标的背景下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倡导历史的教学重点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倾向,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这一概念。高效课堂的高效衡量并不是以学生整体成绩高低作为标准,而是在于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研究历史高效课堂的建设策略,是历史教学的创新,是质的飞越。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指的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前高质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也能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获得知识结构的纵横向的延伸。高效课堂概念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针对新课标而言的新概念。高效课堂有其重要的三个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称为三维目标,是建立在三种维度中设立的。这就决定了高效课堂的建立必须满足以下两种条件。第一,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二,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发挥教辅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享受课堂,主动思考,辩证看待问题,把学习过程作为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体验。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制约因素
高效n堂是基于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把握并不准确,出现了高效课堂和新课标相脱离,虽然在形式上强调高效课堂的建立,但在教学内容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知识点多,照本宣科造成历史课枯燥乏味。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但为了追求教学任务最终又回归到传统的教育课堂里。并且,在高考选拔人才的体制下,传统教学能最充分利用时间,填鸭式的教学,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新课标的高效课堂也很难得到推广,这也是阻碍高效课堂建设的因素。
三、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
(一)深化背景、构建体系
历史的学习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注重历史背景的构建。只有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把历史的观点发散,形成综合性的历史知识点。历史内容的年份跨度大,时空性很明显,因此在学习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要素的背景进行深化,才能更好的掌握历史要素发展的原因,便于掌握不同时代的相同特征,把历史的知识点融汇连贯。同时,学习历史不仅关注历史背景,还可运用情景带入方法,把自己融入历史的年代中,这是一种心理体验,关注自我在历史潮流的发展,更好的掌握历史背景、时代特征、时代要求。此外,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对历史脉络掌握十分清楚,只要提到具体的时间事件,就能清楚地反映其在历史的脉络中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例如,学习日本这历史事件时,一定要熟悉的历史背景,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历史背景作为切入点,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各个历史要素。
(二)问题诱导、激活课堂
历史知识点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当事件的历史特征不明显时容易造成知识点混淆,因此,可以建立起以问题诱导的知识框架,帮助知识点的积累。为了串联课堂的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历史问题,循序渐进,把问题抛出,引起学生对历史要素的兴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点串联。历史问题由浅及深,激发学生向深层次地开发思维。此外,教学抛出问题的方式要生动形象,若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很难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因此,教师教学中语言使用稍具趣味性,幽默风趣的言语丰富了历史内涵,学生在枯燥的历史学习中培养求知的兴趣。但是,在必需采用严肃的提问方式时切忌过于随意风趣,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事件,应使用严肃的提问语气,传输正能量,用正气感召学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此外,问题的设计强调环环相扣,用问题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载体,起到承上启下,理清历史脉络,梳理知识结构的作用。例如,学习德意志分裂的国际事件,可提出这系列的问题:德意志分裂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德国为什么在20世纪中叶再次发生分裂?我国的统一问题的看待?并且,富悬念的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期待,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
(三)迁移历史
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能力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同时,历史与其他学科具有互通性,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注重历史本身,建立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并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差别。迁移学习法不仅能够扩充学生的视野,还能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素质。
历史是由各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前后历史要素构成纵横交错的联系。具体而言,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是以时间轴为主线,研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年代的历史特点。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是在同一时空,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历史特点。因此,学习历史必须强调迁移的思维,纵横向进行思维链接,对不同历史的发展层次进行比较分析。举例来说,学习我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对我国的民主政治进行纵向的思考,由君主专制到人民民主,由人制社会到法制社会。同时,要建立横向的分析比较,比较同个时间段,国际上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特征。
(四)师生互动,升华课堂
高效课堂的建立不仅仅在于知识点的传授,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并使课堂得到升华。高效教育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新课标的改革,突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对教师害怕情绪,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不需要时刻端着态度,特别是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放下重心,师生互动,创造轻松愉快的师生氛围。教师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高效课堂充分激情和活力。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生学习历史能感受历史的魅力,得到精神寄托,使历史情感得到升华。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诱导,沟通交流学习历史的感悟,认清历史才能善待现在,培养出真正的祖国的可造之材。
参考文献:
[1]黄智森.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J].教育,2016,(6):00245-00245.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历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哪些问题呢?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的转变缺乏引导
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中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2004年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以考学为目的的应试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还是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以应对高考为主,在课堂上只让学生记忆考试内容知识点。对于一些非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一概不讲。据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课本上拓展的知识没有进行讲解,或者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的全面性,记忆的效果也就不是很好。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以考纲为基础,不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这无疑会降低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的特点,有着众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背诵,因而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实践证明,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地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历史才能给他带来极高的热情。但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以应对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经验,没有掌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果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也就无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处理策略
1.实现初升高教学形态的转变
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学习观念转型要从开学之初就开始培养,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使学生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观念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观念。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要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考试观念对于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影响很大,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是文科必考科目,对历史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应该注意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拓展知识面。
2.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应对高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如果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应对高考展开,那么就很难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与情感三方面的教育。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满堂灌”,而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标,高中历史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对学生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其次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成为主导者。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学生活和学习内容的好奇,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努力发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1)活动的主体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选择活动的方式、时间、地点、伙伴。(2)活动的互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身边的历史故事、人物、民间传说)相结合,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时期,为了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充实自我。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新课程才能焕发出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真正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学生才能在认知、能力与情感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