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

时间:2023-11-15 10:09:31

导语:在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

第1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模式;临床心理治疗;最佳证据;展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循证医学领域就在医学界刮起了一场科学至上的潮流,当然具有医学性质的临床心理治疗也被卷入这场潮流之中。在1952年艾森克发表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一个评估》书中,对8053例心理治疗患者的24个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却得出了质疑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结论,即接受心理治疗越多反而治愈率越低。这使得心理治疗在学术界受到强烈的质疑。1994年Lambert & Berlin在得出心理治疗总体有效结论的同时,还得出惯常使用的各种心理治疗法对于大部分患者以及他们的问题都具有大致相当的效果。2005年APA出版的《心理学中的循证实践》标志着循证心理治疗的产生。

1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1.1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与心理治疗的理念

循证医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模式,传统临床模式是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占据优势的模式,而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该主要结合三点进行:(1)善于搜集研究有关疾病的最新科学研究结果并以此作为指导疾病治疗的指南;(2)充分考虑患者利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结合患者意愿;(3)充分结合医生和专家的行医经验。三者结合以帮助医生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

那么在咨询过程中从三大方面要求治疗师要贯彻循证医学思维模以提升对来访者症状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精确性、系统性、有效性。诊断过程中治疗师对于来访者案例分析及诊断也要注重证据,以便患者尽可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1.2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步骤

我国学者杨文登在《循证心理治疗》一书中循证医学模式实践的主要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正确、具体的临床问题问题(Asking);(2)获取可能的最佳证据(Accessing);(3)批判地评价检索到的研究证据,以选择最佳的并且可供使用的证据(Appraising);(4)Q定最佳证据是否能迁移到真实情境中;(5)根据证据进行治疗;(6)治疗完成后,进行即时的总结,为下一次相似的治疗寻找更好的应对方式。

2 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在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应用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诊断是一个过程,在初期偏向于实证研究证据的支持,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训练与传播实证有效的心理治疗》认为心理治疗是“实证支持的疗法”(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EST)本文章提供了25个EST清单,这些清单都是经过严格验证。后期才将循证心理治疗替代EST.循证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人格、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与临床的专业技能整合起来以指导心理学具体实践。

2.1 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诊断

虽然对治疗的基本阶段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殊途同归,心理咨询与治疗必要的步骤:对患者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及结束阶段。而心理诊断阶段又可细分为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这样几个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又可细分为领悟及修通(workingthrough)2个阶段。从所看文献中大致可总结出循证医学模式在指导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治疗者在临床上的经验是否丰富以及技能水平高低;(2)可有效使用的最佳研究证据;(3)病人的人格特点、文化水平与兴趣爱好。

常用的国外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音乐治疗等。以针对神经症治疗为例,临床实践和大量文献查阅都表明,目前针对神经症治疗的比较广泛且有效的两大治疗方法分别是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

荟萃分析对治疗神经症的这两种方法使用做出了指导。首先两种疗法在对神经症治疗方面都有局限性,行为疗法是基于西方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一种疗法,其中广泛使用的比较成型的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但是荟萃分析后总结的结果是此法对于由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但是,有些症状则是因为患者本身神经症性格在特定的实际环境中所有的特定表现,脱敏疗法中的消退与塑造的行为则也只是针对某一环境才表现的,这也就存在一个所谓治标不治本的局限。但是强迫症在神经症患者中占据较大比例,个案及群体观察报道也不少,但究竟对于何种程度采取何种方法却无系统评价结果给予回答。而森田疗法理论思想是东方古老道家疗法与禅宗思想,相比于前者从理论上是可以使所有神经症患者痊愈的,但应用于实践的情况确实复杂的,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森田疗法效果不尽人意。存在诸如患者症状过重病情易反复使得对于长期的治疗失去信心;或者患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符合森田疗法的文化以致产生偏见不能接受。

假如已有设计性对照研究结果及其系统评价证明这两种疗法各自的疗效,以及两者结合的疗效评价。那么笔者认为通过循证以为患者找到有效长久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无效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其必要性。

循证证明的有效治疗方法也使得各指南对心理治疗方法做出了推荐。如CBT在NICE指南中,除评估阶段外,整个治疗期间均推荐进行心理治疗。但单独心理治疗只可用于轻、中度抑郁症状;重度的必须与药物联合治疗,不能单独使用心理治疗。

2.2 循证医学模式也为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提供了证据

随着对证据的总结累积,循证医学模式认为心理治疗也并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安全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因为副作用的产生可能并不只是心理治疗这一个因素造成。有文献报道过英格兰及威尔士184个心理服务机构中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曾参加过一项心理治疗国家调查(The National Audit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主要是对成年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大规模调查。在近15000名受访者中,结果显示大约有5%的患者认为心理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持续存在的副作用。少数民族、非异性恋者、盲目进行心理治疗者报告副作用的比例更高。那么对于是否选择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估确认都需要依靠循证证据作为指导。

2.3 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批判评价

循证医学模式将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元分析纳入为最高等级的证据。因为在收集到的多种多样的证据中,并不是所有证据都能够很好地推广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那就要根据相应的标准对这些证据的权重进行评价。而循证医学模式的实践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

2.3.1 最佳证据的搜集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所以证据来源之一就是严格实验条件下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主要是指在严格的实验室情境下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并将大样本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前者进行治疗,后者则不进行治疗或者给予安慰剂。若试验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改善,那么就能证明这个治疗模式是成功的并施以推广。当然研究者提供的证据也可以是应用研究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得出的“临床发现”。临床观察、质性研究、单一个案研究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进行使用。

在心理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测量量表,它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和研究手段,它的标准化使得心理变量得到了间接测量。且它所得常模取样必须是随机取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这样常模才可成为临床诊断的标准之一。不过常模也具有局限性,因为随着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人的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是趋于稳定的,这就意味着心理测验有这类似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

2.3.2 心理治疗搜集最佳证据的局限

就像之前论述的那样,心理治疗有其自有的特点。以上述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实验也是有局限性的。就像“安慰剂”的使用,因为有国外学者在利用元分析证明心理治疗有效性时得出了一个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是有一定效果的。而这也就违背了随机对照试验中设立“安慰剂”的初衷。而且RCTs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是要高度同质的,在心理治疗的时候并不会强调这一方面。那么RCTs中的样本本身就带有偏倚。患者具有主动性,会主动选择自己满意的治疗方法治疗师,那也就是说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可能不能推广至临床实践中。还有采取的“双盲实验设计”应用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局限性的,不管是对患者还是治疗师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都能在心理治疗中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同时也有不少W者质疑RCTs中的金标准:即在不考虑治疗师的培训背景和人格特点,所有的治疗师都用同样的程序和技术来治疗病人。这样就相当于所有的病人都被认为是接受了同样的治疗。对于这种标准是备受质疑的,因为心理治疗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下的治疗技术,很有可能存在移情和反移情。所有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准实验研究能够保证心理治疗的外部效度,但是在保证外部效度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可以将两者更好地结合。

2.3.3 将时间因素纳入证据系统

心理治疗近年来愈来愈多地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但是鉴于研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其数量仍然有限。那么,在系统评价的过程中,更应注意资料的全面和可靠性。对于某些病例可结合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将随着时间变迁纳入到证据系统中。这也可以理解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过程予以研究和重视,研究心理治疗是如何起作用的,缺乏过程研究的实验设计就象没有化学反应原理的的实验。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治疗师或研究者要时刻记录实际环境下所要解决的问题,监督控制实践过程的进展,然后以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治疗过程或者研究过程完成后,要善于即时对自己的结果做出详细清晰的总结。同时应反思此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与应急措施,对自己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相似的案例制定出更合适高效的方案。若认为自己的案例或者研究结果值得分享到学术领域也可对其进行发表,这也可为其他人寻找最佳证据提供帮助。

3 评价与展望

遵循循证证据为进行心理治疗提供了科学框架,自循证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后,相关文献量呈指数级上升,促进了相关的心理学实践的原则、手册、指南与标准的制定这数据说明心理治疗学科逐渐成熟。

首先,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为研究提供了评价标准。它可作为连接实验结果与应用于实践的中介,研究者将会更加注重其研究课题在实际情境中的实践效果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性思维。其次高效调节研究资源的分配以帮助研究者积极关注并高效处理研究资源去处理实际面临的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有效研究,为研究领域这颗大树“施肥”以结出更多果实。最后,循证实践思维与心理咨询的联结点是考虑患者或者服务对象的利益,患者在参与循证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主动性,这为他们制定合理有效的诊断方案、选择使用的治疗方法、病情的转归、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循证实践模式就像一个“熔炉”将他将治疗师、研究人员、线上资源管理系统、治疗患者四方面整合起来实现了更好更快的沟通合作。“求真”“高效”“透明”“利民”是笔者认为此模式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四大闪光点。循证医学模式体现的正是现代科学精神,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实践领域开辟了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曾文星.心理治疗的系统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03).

[2]郭健,肖飞,赵海舰.循证医学及其实践[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03).

[3]杨文登,叶浩生.循证心理治疗述评与展望[J].中国循证医学杂,2008(11).

[4]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0.

[5]彭道泉,赵水平.循证医学的辩证思维[J].医学与哲学,1999,20(10):1-4.

[6]马惠霞.循证医学与心理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0(08).

第2篇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所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

作为反映新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循证医学在国内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3,4]。但抛开争论,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或者说一种科学的方法学引入中医临床,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5]。另一方面,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6]。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

1 临床中医师的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些都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仍是依靠经验和推论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而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的辨证或方药也不尽相同,治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也不利于医生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医学实践为临床中医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接受循证医学指导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检索挑选和评价文献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中医临床要实践循证医学,首要的条件是作为实践循证医学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摒弃循证医学是西医的事,与中医无关的思想,自觉接受循证医学指导。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骤;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特别是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最佳中医证据 按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循证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8]。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这部分证据内容广博,数量繁多,其证据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这些文献所报道的证据,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案医话,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指导着中医临床。临床中医师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应重视第三类证据的质量和运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两种证据。随着中医循证医学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学的改进,今后势必对于已有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以加入到更高级别证据当中去运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临床诊疗决策 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益”,而我们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点可能不同于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将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相应调整[9]。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主张,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选择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每个具体的患者服务[10]。其核心思想就是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佳医学证据对每个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的医疗保健决策,进而对每个不同患者的健康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 结 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医师在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必将为中医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陈可冀院士所断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时候,也是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 [3] 。

【参考文献】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张鸣明,刘 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3):265

3 罗云波.论中医与循证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4

4 邢 斌,颜乾麟.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87

5 胡镜清,谢雁鸣,刘保延,等.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界及其临床应用认识的初步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0):737

6 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7

7 朱方争.临床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162

8 顾锡冬,张 勤.浅谈中医循证医学.江苏中医药,2008,40(2):7173

第3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神经外科;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65-02

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念。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以实证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护理技能及临床佳的护理途径。同时,循证护理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对患者价值观和期望的重视。目前,循证护理已成为我国护理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显微外科学。使外科技术从宏观扩展到微观领域,为相应临床护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随着医院结构和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大,循证护理在临床中的实施,已成为目前提高神经外科临床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使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 循证护理实践的类别和方法

1.1 类别 循证护理实践的类别分为两种:一是循证护理最佳证据的提供者(doer):二是最佳证据的应用者(user)。

1.2 方法循证护理实践步骤 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及应用循证四个阶段。王家良等将循证护理实践的方法归纳为“五少曲”:确定临床实践的问题;查询相关资料,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文献,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通过实践以后的后效评价,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护理质量。

2 神经外科循证护理的基本技能

2.1 确定护理问题神经外科疾病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诱发脑疝,危及生命:颅脑或下丘脑损伤以及出现颅内、泌尿系感染后会引起高热,造成脑组织缺氧严重,并加重脑组织损伤;脑损伤后会引起躁动和癫痫发作,导致患者受伤。因此,神经外科护士常见的护理问题是:①如何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②如何降低体温,减轻脑损伤:③如何防止患者在发生躁动和癫痫后受伤;④如何对神经外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2.2 查阅资料护士到图馆,查阅期刊杂志,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的最新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本身需求,制定最佳的护理计划。

2.3 护理措施

2.3.1 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病人取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度;密切观察病情,除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直径以及病人是否出现烦躁不安,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脑疝征兆,应立刻快速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20至30分钟内滴完,并加地塞米松l0mg.紧急情况下,配合医生进行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

2.3.2 降低体温、物理降温法 可采用①冰帽,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等;②物理降温无效者,可采用冬眠低温疗法。即用复方氯丙嗪肌注或缓慢静推,间隔4-6小时。用药半小时内不能搬动病人,防止出现性低血压,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保证病人的肛温在32-34℃。收缩压在10.6kPa。

2.3.3 防止受伤首先解除引起躁动和癫痫发作的病因,如呼吸道不畅、颅内压增高等,必要时加床挡。肌内注射时,应有专人协助。以防断针。癫痫发作时,置病人于仰头侧位,清除口鼻分泌物,使用牙垫,防止病人出现窒息和咬伤。

2.3.4 健康指导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协助肢体瘫痪的病人拟定功能锻炼计划,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肢体瘫痪锻炼。静止状态时,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以防止畸形引起口后的活动障碍。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教给病人和家属语言训练和非语言沟通的方法。

3 体 会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查利文献。收集资料后,结合自身的护理经验和临床实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所能做出的最佳的护理途径,成为捧进经验护理向科学化护理迈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并将对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及临床护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运用方法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在急诊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临床实践,更好、更快的挽救急救患者的生命。目前,从急诊医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因其跨多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医护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引用循证医学思维、学习循证医学得理念、更加具体的了解目前急诊临床实践的应用方法的。本文通过对急诊临床实践诊疗过程中的理念及其具体措施来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1]。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的8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1名,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在8~58岁之间,平均年龄(25.36±4.2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3例,突发事故致伤11例,肾绞痛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41名,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在10~59岁之间,平均年龄(26.16±4.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2例,突发事故致伤10例,肾绞痛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成立循证小组,包括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共同研究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应用循证医学的成果和理论。首先对患者类型进行分析,包括病史、体征、事业检测结果等,并提出问题,探如何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护理过程中如何加强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怎样加强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提高医院整体的义务水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制定怎样的治疗和护理步骤、肾绞痛患者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对整体急诊临床医学的提高等问题。在提出相关课题后,小组成员进行专项研究,共同对相关问题进行检索,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本次共检索134篇文献,并分析了我院以往病理,得出如下几项理论成果:①肾绞痛患者应着重注意体征、症状方面的监测,并做好辅助检查;②院前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救治率,应作为急救的一部分在临床中推广;③医护人员应与主治医师加强沟通,并共同制定重症患者的护理计划;④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2]。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不同疾病急诊的标准化流程并在全员进行了推广。对我院的医疗设施、人员设置、科室分布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收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着重对急诊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治疗那过程中对先关流程和措施进行验证并改正。治疗结束后,收集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护理及治疗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的差异。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治疗依从评分包括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用药依从性、检查配合度等24个项目,共100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过本次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12%,治疗依从性评分为(91.57±3.22)分。诊断准确率为92.68%,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70.73%,治疗依从性评分为(73.64±5.63)。诊断准确率为75.60%,治疗有效率为85.36%。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3讨论在传统医学中,医生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来对病情进行诊断。而医生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凭借医生经验的治疗方法一般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延长治疗周期,增加病患痛苦,浪费医疗资源。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科学诊疗技术不断开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循证医便是其中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医学的不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3]。循证医学可以准确地应用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并且结合临床医生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此同时,了解患者的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而得出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了以下步骤方法:首先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及对患者的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匹配,找出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再次,检测临床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其实用性;最后,可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病人制定最有效的诊断及诊疗策略。循证医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诊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并有良好的预后治疗方案[4]。综上所述,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将会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杨德兴,李瑶,王碧成,等.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重庆医学,2015,11:1524-1526.

[3]李婷婷,周光帅,陈侃侃,等.苏北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和实践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01:9-12.

第5篇

关键词:中国;循证矫正;循证教育;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5-0046-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5.06

循证来源于西方英文词汇“Evidence-based”,最初它被翻译成 “求证”或“实证”,1996年复旦大学王吉耀教授正式把它译为“循证”,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同,此后,循证作为一个中文词汇诞生了。循是指遵循,而证是证据的意思,循证就是遵循相关的证据,主要指根据或者遵循最佳的证据来处理事情、制定方案。它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

循证最初被应用于医学领域,1970年代初期,英国流行病学家科克伦最先提出“循证”,后来加拿大学者戴维・萨克特对循证在医学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1992年,盖亚特博士以及他的团队发表了《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基本宗旨:谨慎、科学地选取适用当前己有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资深医师的工作技术与临床实践,充分顾及患者的期望,并确定治疗方案。随着循证医学影响的扩大,循证理念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循证教育、循证心理学、循证管理、循证培训等广泛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循证运动。20世纪末,循证实践在司法界得以引入和应用,西方国家尝试、推广、运用循证矫正。在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面临犯罪率及再犯率双高、监狱人满为患的局面,有人批评保障就业为基础的假释制度,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来,引入康复模式,该模式把罪犯当成需要治疗的病人,认为只要对他进行治疗、矫正,就能够康复,但是,在矫正实践中发现,矫正成本高、收入甚微、高耗低效、投入高于产出,矫正工作效果饱受质疑。1999年,谢尔曼等人提出“循证警务“概念, 2000年,达拉斯・马肯泽提出“evidence-based corrections”,即以证据为本的矫正,被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实证认为有效的囚犯矫正模式。美国有研究表明,自19世纪80、90年代采用循证矫正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比原先未采用循证矫正的再犯率明显降低,后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循证矫正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

循证矫正作为一个新概念,从2012年下半年起,已逐渐成为了中国犯罪学、监狱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循证矫正在中国正式推广是以江苏省宜兴市“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的召开为标志的。此后,中国司法部确定全国九所条件较好、理论研究基础相对扎实、罪犯改造经验较丰富的监狱为循证矫正试点机构。

一、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困境

新形势下,社会对监狱的教育矫正与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控制初犯率,而且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率也日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对罪犯的矫正从最初的重视监禁与惩罚为主转变到教育与改造为主的人道主义服务。循证矫正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它成为了现代科学精神在矫正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生动展现,能够为罪犯的矫正与改造带来巨大变革,同时是一种被发达国家通过实践证明的矫正技术与矫正方法,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把循证矫正相关的理念与矫正方法引入到中国罪犯矫正的实践中,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以及实践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科学性,增强矫正效益,提高改造质量,帮助降低社会犯罪率。

循证矫正是2012年引入中国的,随后全国多个监狱开始了循证矫正的试点工作,关于循证矫正的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已实施循证矫正的试点项目,但是就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供推广的实践模式,在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循证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种种困难,显露出不少技术以及观念上的缺陷。

(一)循证矫正专业力量如何发挥,矫正研究与实践如何进一步结合

循证矫正涉及四个主体,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及矫正对象,这四大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统一整体。在循证矫正中,研究者代表专业力量,研究者致力于开展实验研究、准试验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等,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实验为循证矫正提供相关的行动指南、标准或手册。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行是一个行政主导的过程,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非专业主导的过程。循证矫正是通过司法部的整体部署,各级司法部门的高度配合而开展起来的。从2012年之后,中国出现九个行政作用下的循证矫正监狱试点,这些试点项目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整个司法体制的力量,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的贡献。在循证矫正推行的过程中,专业性的力量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没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循证矫正实践中来。虽然,以行政力量进行循证矫正的推动具有一定的效率,我们不能否认行政的巨大作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专业共同体很难形成,专业的认同以及专业自觉等将逐渐弱化,从而使循证矫正失去发展的活力。

(二)循证矫正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

关键点和难点在于证据的形成。因此,如何形成证据,特别是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成为了循证矫正实践中需要首先攻克的关键性问题。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动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质方面。虽然循证矫正试点项目以循证为基本理念,进行了循证矫正具体操作程序的设计,但是从实质方面来看,过度强调形式方面的科学标准,而相对忽略了证据的信度和效度。追逐循证矫正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利用、矫正流程的设计,忽略了对实践的反思,矫正实践的结果没能再回到理论中去进一步修正循证矫正的研究,存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循证矫正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直接影响到证据的形成以及最优证据的获取。由于中国在循证矫正研究及实践方面起步较晚,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论研究、实践水平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配备的技术支撑比如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也十分匮乏。此外,罪犯教育矫正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矫正实践对其提出的要求。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中国循证矫正很有可能在实践中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注重形式,缺乏内涵。

罪犯的改造质量与监狱行刑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罪犯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对罪犯的思想改造以及行为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一个阶段跨到另一个阶段的节奏和步调要根据罪犯的认知水平,文化知识素质,心理与情绪状态等。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地提高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真正提高矫正的成效。

(三)合作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多方联动如何实现

循证矫正的基本点和核心要素在于证据,矫正遵循证据,以证据为基准,最重要的四大要素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管理者。首先,循证矫正研究者必须开展大量案例的探究,从研究中为循证矫正的实践提供实施准则,矫正指南、手册、标准等有赖于研究者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其次,循证矫正实践者根据研究者设计的行动方案,根据个人经验,结合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矫正实践;再次,循证矫正管理者需要做好矫正规划,统筹协调,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为循证矫正提供服务。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念体系。

循证矫正需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效应。

循证矫正主体四方“各怀鬼胎”。矫正管理部门关注的是管理,重视矫正法律法规的执行,看重上级命令、科层制管理、工作绩效;循证专家团队则关注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呈现,理想化色彩明显,很多时候还往往把矫正中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矫正实践人员关注的是个人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他们已习惯于固有的、简单的罪犯矫正和管理的方式,不希望增加工作负担,对新的矫正方法和模式进行尝试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矫正对象关注的是个人切身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劳动效益、个人减刑、出狱后的就业问题等,希望受到的打扰越少越好。在这样的情形下,循证矫正的多方联动如何实现,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循证矫正实践模式如何本土化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实践实质是一种矫正方式和手段的摸索,还不是一套成熟模式的运用,作为一个舶来品,它需要经过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不可能照抄照搬,不管是证据的搜集和建立还是评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都进行了适应本土的创新和改良。中国循证矫正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尝试,开发新的矫正方式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检验。

在矫正过程中,对罪犯的再犯率预测不够精确,矫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缺乏一套完善的循证评估预测机制,对罪犯的一些心理症结认识和评估不到位,再犯风险没能得到预警,对罪犯的各方面情况掌握不足,对罪犯的了解停留在人口学的资料以及日常的谈话了解,甄别与分类不科学。不少罪犯在服刑期间,迫于法律与制度的震慑作用,从行为上表现出服从,配合改造的状态,但是对罪犯心理的变化、思想的转化这些隐蔽性的状态却很难进行监控和了解,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部分罪犯出狱后,遇到特定情境可能再次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二、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策略

循证矫正当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循证矫正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先进经验,并且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国罪犯教育矫正的实践,把矫正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不断地反思循证矫正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上升为理论,从而为之后的矫正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树立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

应该来说,循证矫正从引入中国开始,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探讨还较为浅薄,实践方面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尚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循证矫正的实施者还远远不能达到循证矫正对其提出的要求,从矫正理念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循证矫正的相关保障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循证矫正在中国监狱矫正的适用性以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如何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循证矫正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树立矫正的人本位理念、增强服务观念,注重矫正立足于相关证据以及评估等,才能进一步地完善循证矫正,促进其实践的发展。矫正的目的是对罪犯的教育,罪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有其基本的需求、个性特征、人格特质,对罪犯的矫正惩罚不是目的,而教育与改造才是根本的目标。此外,要坚持矫正服务理念。循证矫正包含四个主题,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消费者、相关管理方。研究者以及管理者要为实践者与消费者服务,实践者为消费者服务。把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地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基准。最后,要重视证据在矫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循证矫正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以证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罪犯进行的教育矫正与改造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把握矫正的科学标准,搜集科学有效的证据,从而为教育矫正实践服务,使之更加科学化,提高矫正的效益。

只有坚守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才能营造出循证矫正的文化氛围。当前我们的矫正实践还处于经验氛围下,而基于证据进行实践的文化氛围还较为薄弱。传统氛围下矫正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崇尚权威,忽视证据的矫正实践发展存在诸多弊端,只有坚守好了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构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循证矫正发展的氛围,才能更好地落实循证矫正。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良好循证文化的形成。

(二)注重评估,遵循证据,确保矫正过程科学化

循证,顾名思义是循证证据,因此,循证矫正要以证据为基础,研究者、实践者、对象、管理者为一定目标按照一定证据而进行实践,最终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循证矫正要注重评估,而评估首要的是对循证矫正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评估研究,特别是对于罪犯教育与改造质量的评估研究,力求使评估更加严谨和科学。传统的矫正不太注重对证据的搜集以及使用,而循证矫正作为一种新模式,非常强调证据的收集以及利用,遵循证据,确保矫正的科学性,根据客观真实的证据,来选择最佳的矫正方案,确保矫正实施的有效性[1]。

在罪犯矫正时,对罪犯进行综合评估必不可少,特别对罪犯的心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与改造的效果进行评估。但是,当前中国这方面的专业评估技术相对落后,改造的效果很难评定,我们必须对罪犯教育矫正进行科学评估,为循证矫正的进一步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对于参与矫正评估的工作人员要对矫正措施、矫正对象的发展变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第二,对于评估的方式方法要符合科学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统计工具,运用科学评估方法从而为矫正实践过程的评估寻找评估证据。第三,矫正评估工作人员要积极与一线的矫正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对矫正实践的真实接触,了解矫正的实施情况,搜集关于矫正对象的第一手证据,然后根据矫正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矫正方案。

开展罪犯教育与改造有效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为循证矫正提供科学依据。循证矫正的首要步骤就是对罪犯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搜集相关证据,对罪犯的心理状况、个人成长背景、再犯罪风险、回归社会的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估,获得初始证据,从而为矫正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根据。对罪犯的初始评估要包含这几个要素,首先是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对罪犯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作为心理干预与矫正的依据;其次,罪犯再犯罪风险评估,对罪犯的再犯罪概率进行综合测量,作为分类教育和管理的依据;再次,回归社会能力的评估,对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作为其社会化教育与引导罪犯回归社会的依据。这几大要素的评估和测量可以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心理量表、深度访谈等手段实现[2]。

此外,注重对罪犯的社会跟踪回访。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之后,并不意味着循证矫正的终结,要坚持有计划、分批次、多形式开展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回访工作,了解这些人出狱后的真实生活状态,进一步检验循证矫正效果,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包括就业帮助和指导、家庭生活的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的咨询与辅导,通过跟踪帮扶和延伸教育,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较好较快地成为一名自食其力、不再危害社会的公民。

(三)循证矫正理论研究与矫正实践

传统矫正教育模式是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相互分割的旧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很难进行结合,各行其道。当前中国矫正工作还是以实践者为重,研究者在矫正实践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实质上出现了断裂。一方面,当前罪犯矫正实践还缺少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工作者,实践者通常对矫正理论和矫正研究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研究者进行矫正理论研究脱离了矫正的实际,关注宏观的理论架构。循证矫正强调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的相互配合,二者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研究者需要接地气,进一步地立足矫正实践,研究证据。而矫正实践者需要利用矫正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证据的实践以及检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矫正实践能够成为应用矫正理论研究的平台,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而矫正理论研究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有效指导,通过研究证据推进矫正实践的发展。总之,我们需要终结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之间二元对立、分离割裂的局面,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权重平衡,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赢。

监狱、未管所、戒毒所等矫正机构要进行相关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为循证矫正的顺利推行提供研究与实践专家。首先,在人事制度方面,要注重对矫正人员的招聘考核,吸收专业能力强、矫正理念先进、矫正经验丰富的专家进入矫正人员的队伍中;同时,加强对矫正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循证矫正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在人员考核、晋升等方面向循证矫正倾斜,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为循证矫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一线的矫正工作人员积极地尝试新方法,接受、学习、创新循证矫正模式[1]。

加强矫正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发挥各方面力量,构建循证矫正服务的平台,加强循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循证矫正方案设计中,将面临如何获得最佳的矫正研究证据这一核心问题。

(四)加强国外循证矫正先进经验的借鉴

中国目前缺乏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许多评估与教育改造方案尚不完善,而循证矫正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摸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引入和参考国外先进做法对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推进是一种有益的途径。循证矫正在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罪犯矫正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英国的循证矫正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走向成熟,在缓刑假释以及监狱矫正中均有广泛的运用。英国循证的评估系统相对完善,引入同行评审制度,英格兰和威尔士采用“何者发挥作用”认证系统方法。美国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并且有很多司法实践。例如,美国俄亥俄州以中途之家和社区为基础对罪犯实施循证矫正,矫正项目要求使用评估工具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测量和评估,建立一套基于个人需要的服务模式。澳大利亚循证矫正遵循“能发挥作用”基本原则,注重方法的运用,从矫正研究以及评估中获得证据,关注罪犯的越轨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确立了矫正系统范围内的认证程序。新西兰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全面接受和实施循证矫正,有关的法律、政策文件都有所体现。循证政策在新西兰被描述为“一种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它能确保政府官员通过运用研究中得出的最佳证据制定明智的政策、方案和项目”[3]。

而循证矫正对中国来说,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2012年起,才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国循证矫正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犯罪矫正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外循证矫正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矫正经验的借鉴,翻译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国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矫正实践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聘请国外专家到中国进行讲学,介绍其循证矫正的经验和教训。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经验时,要避免对国外矫正理论或实践的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本土国情,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罪犯矫正与改造需要根植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契合本土实际,体现本土特色。

(五)多方联动,为循证矫正的推进提供支持

多方联动,相互合作是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教育矫正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罪犯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罪犯矫正模式显示出弊端,仅仅依靠监狱这一支力量帮助罪犯回归到复杂的社会,困难重重,因此,监狱对罪犯进行矫正的过程中,要调动以及组织社会不同力量的参与,发挥多方的作用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改造,把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支持监狱的教育矫正工作,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进行思想的转化,更加顺利地回归社会,自力更生。同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矫正实践中,有助于监狱更好地利用多方资源,推进罪犯矫正从封闭模式走向开放,此外,使社会了解监狱,无形中渗透普法教育,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循证矫正是系统论指导下的新型矫正方法,是一个由矫正研究者、矫正实施者、矫正实施对象、矫正管理者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循证矫正效益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这几个方面:第一,循证矫正过程中是否联合了四大主体的力量,发挥四方联动作用,矫正实施者按照循证矫正的方案和手段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证据,而循证矫正的实施对象也非被动接受,他们也是循证矫正的专题,要发挥其应有的能动作用,在与矫正实施者共同协商和探讨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矫正管理者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整体调配矫正资源,使最有效的矫正方案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第二,循证矫正的效益还与循证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考察矫正对象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矫正效果的好坏,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通过证据来进行验证,同时循证矫正效果本身也可以成为下一步矫正工作的证据,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由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螺旋,循环上升。

循证矫正的框架结构不仅仅是由矫正者与矫正对象构成,而是一个由研究者、矫正者、矫正对象、管理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传统的矫正模式中,管理者与受教育者容易受忽视,而循证矫正模式把这两者纳入了体系中,这四大主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职责需要进一步厘清。

第一,研究者提供最佳证据,循证矫正从教育矫正理论中分离出类似临床证据的应用理论,为实践者提供直接指导实践的证据。研究者对证与循进行深入研究。所谓“证”指的是证据,在循证矫正实践中,要制定矫正的相关标准以及矫正方案,从而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利用好证据,建立证据数据库以及利用其他网络共享平台,为矫正提供证据的查询检索服务,提供充分的咨询。所谓“循”是遵循,把遵循落实到矫正的整个过程,从确定循证矫正的问题到搜集矫正的相关证据,对证据进行筛选和鉴定,选出最佳证据,并把这些证据落实到实践中,这些环节无一可以离开对证据的遵循。

第二,矫正教育者应该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在循证矫正看来,任何矫正教育活动或方案,均不能单纯地基于矫正实践者的某种哲学或信念,而必须基于矫正的科学证据。矫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单兵作战的矫正模式,与系统中的其他主体相互配合,特别是矫正教育的研究者,与其结成同盟,采取集团作战方式。

第三,矫正教育对象有权参与矫正教育实践的决策。传统矫正模式由矫正者决定,矫正者主导了矫正过程,但是在循证矫正中,矫正者要考虑到矫正对象的刑期、心理、认知、个性、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注重对证据的利用,矫正方案也应更加人性化、个性化,遵从矫正对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提高罪犯矫正的效果。

第四,管理者协调整个矫正教育与改造的过程。有了矫正证据作为支撑,管理者可以循证进行管理,把矫正的相关证据作为对罪犯减刑的依据之一,并且根据研究者、矫正者提供的矫正证据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诊断监狱行刑以及罪犯改造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干预政策,进行相应的矫正制度的改革。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定的资金资助矫正改造的课题研究,注重矫正研究人员进行应用研究,此外,组织好矫正专家进行循证矫正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在循证矫正实践中,保障矫正人员以及矫正对象的合法权利,规范矫正的相关秩序,创造条件保证矫正实践的顺利开展[4]。

结语

如何提高矫正的有效性和效率,需要我们建立科学、可行、有效的矫正模式,寻求矫正的相关证据,这就需要引入循证矫正。在对犯罪人进行教育矫正的实践过程中,循证矫正能够帮助犯罪人积极主动地向矫正目标靠近,其根本目标是帮助犯罪人进行改造,帮助其回归社会,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当前,中国循证矫正仍然处于理论建构以及实践模式之中,作为矫正制度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其有效性、系统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崇脉.当代美国循证矫正及其启示[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6):115-122.

[2] 彭少峰.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实践限度与可能价值[J].学习与实践, 2015(2):9-106.

第6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 见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5-02

根据2008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的要求,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对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上进行探讨和革新,临床见习环节作为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成为了研究者的重心。

1 临床见习教学的主要模式

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此都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最有影响的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将这种教学方法大量应用到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并成为了主流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传统的LBL(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仍在使用,学生为被动学习,其主动性未得到发挥和调动。另外,国内各医学院校结合实际对见习教学模式做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和改革,主要有: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分段式临床集中教学[1],避免了临床见习与临床理论课完全分离,但时间横跨两个学期,易于遗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交叉轮转教学[2],缓解了学生多和教学资源少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与临床工作容易冲突;重庆医科大学的重叠教学示教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式教学法等,均各有利弊,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2 循证医学的主要思想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公认的定义为[3]: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均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相适应。

3 将循证医学思想有效的融入临床见习教学

3.1 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带教老师要充分理解循证医学思想,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带教模式,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同时,带教老师需要拥有高度的激情和责任心,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自己作为典范和榜样,才能时刻引导学生。

3.2 循证医学思想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典型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包含4个步骤[4]:①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问题;②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③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④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核心就是寻找最佳的证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见习病例学生会提出多个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作出最佳的选择,选取少数几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作为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查阅文献和专业资料,提出检索途径和方法。对于检索出的大量证据,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鉴别和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条理清楚,以理服人,化解他们的疑问,而不是盲目的凭借经验和研究证据来解决医疗问题。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讨论,学生将逐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不仅自身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见习疾病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有一种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深刻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虽然循证医学思想应用于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本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不能很好的理解,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很难快速的跟上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其次,这种教学过程比较费时,而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临床老师的临床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保障,许多学生检索出的证据有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其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加上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也很难大范围推广。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中来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直接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医学院校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棣华,陈亚岗,临床见习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4-55.

[2]闫 萍, 孔晋亮,交流式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8,21(4):741-742.

第7篇

1向学生介绍EBN概况

1.1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EBN起源、产生

背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到EBN。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Sacktt和Elebcher倡导下建立了流行病学学科和工作网,目的是指导临床医师阅读医学文献,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形成医学文献评价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SackttDL等对文献的评价标准加以改进形成“使用者指南“(User''''sGuides)来指导临床医师如何收集和评价有关文献,找出相关证据,解决所碰到临床实际问题[2]。EBN受其影响而产生。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概念引入到护理领域中,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力求摆脱以经验基础的传统护理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学方向发展。

1.2让学生明确EBN概念和实践程序,激发学生对其兴趣。EBN是近年来发展的产物,受教育影响

对其了解参差不齐。何谓EBN?直译“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最终做出护理决策[3]。又称循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料整合成为最好的证据,来制定病人的卫生保健计划[4]。其实施分五个步骤:

1.2.1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用评判性思维来发现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临床问题。如使用青霉素为什么有的病人会发生过敏反应;如何做出对过敏者的确切判断;评价不同病人对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效果;评价不同的护理方式对青霉素过敏者抢救的效果。

1.2.2寻找证据

让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构成检索策略,帮助、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期刊、因特网和资料数据库检索,寻找最佳证据。

1.2.3评判价值

让学生将检索到有关文献,查实和分清其属哪些等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从而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价[2]。

1.2.4运用证据

让学生将收集、寻找到的相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评价证据质量后,认为真实可行,并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前提下,才能将最佳证据运用于病人(但遇紧急情况除外)。1.2.5总结提高让学生懂得一旦应用证据到病人这一过程仍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科学评价其使用效果、有效程度,通过信息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增加新证据,同时自身素质及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1.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护理内涵也在不断拓宽,一些墨守成规的护理方式远不能满足护理对象“人”的需要,让学生搞清EBN有其深刻的临床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将EBN带入专科护理学习中去,使EBN健康发展。

2EBN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我院招收护理本、专科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到大二应开设护理学基础课,为与临床专科护理有机的衔接,我们选择有关教学内容来实施EBN,用其思维方式进行授课。如列出特殊病例,予设临床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遵循EBN步骤给予解决,既达到熟悉、了解EBN的目的,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体会

3.1将EBN当作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枯燥授课到有趣授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固定、稳定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到灵活、扩展知识和经验的学习。

3.2通过典型、生动、具体的病例描述,给学生创造一个EBN的真实场景,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培养能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EBN应用于护理学基础上,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其思想,养成查找资料、看书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3.4要掌握EBN基本概念和内涵,用其思维方式指导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灵活应用,不能照搬照套。

第8篇

1.PBC教学法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实践

1.1调整教学过程骨科学涉及的范围较广,病种复杂,传统的授课方法是老师填鸭式教学,教员独自唱主角,不但感觉累,学生学习效果也差,而且由于学时所限,病种无法逐一讲授。应用PBC教学法后,每次上课前,把所要授课的重点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必要准备,将易懂、易学的章节进行自学和组织小组讨论。所以我们应用全部教学时间的1/3进行集中重点内容的授课;1/3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查资料;1/3的时间进行专题讨论。对于同学自学和讨论的内容,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同学们应用自主时间,积极主动的学习,明显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

1.2设计具体问题我们在备课中,骨科学教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对教学大纲重点及最新骨科进展方面提出合理的问题,并把全部内容用以问题形式串起来,反复讨论修改后制定为问题指南,在骨科学开课前2周发放给学生,让其在学习本专业科目之前即有充足时间准备,增强对基础理论与相关进展的认识了解。这样学生会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听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会更深刻,同时对本专业的相关进展也有所掌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对本专业的相关进展也有所掌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设计中,积极的应用循证医学理念,诸如在“股骨骨折”一章中,我们的问题主要有:股骨骨折的成因有哪些?股骨骨折如何分类?不同的分类如何指导临床治疗?股骨骨折的最新治疗方法是什么?股骨骨折的治疗上目前的学术分歧在哪里?文献报道的股骨骨折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有哪些?为什么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对相似病例的处理观念不尽相同,甚至相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文献,去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哪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鼓励其进行综述的书写,这样不但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也掌握了科技文献的书写方法。

1.3具体教学过程在授课时我们首先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让同学们根据此临床病例展开原先提出的问题,进而找到最佳的解答。因此,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病例学习”模式,其基本步骤如下:①首先对此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病史的如何采集?如何进行查体?患者可能的诊断?需要哪些补充检查?患者的主要诊断是什么?最佳的治疗方案?最好的康复治疗?然后对先前就相关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进行继续扩展学习;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询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这时需要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应用网络技术查阅相关文献,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③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利用学习过的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④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用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决策中,此时既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过程,也是培养同学们医德医风的最佳时机。目前临床有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患者的具体经济条件,应用价格昂贵、疗效同国产相近的进口骨科器械,给患者、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加重恶化了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⑤评价实施上述程序的效力与效果,以便在以后的临床实施中加以改进利用,这是临床评价过程,也是总结分析过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同学们如何进行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及对随访资料的整理。这种教学过程不仅是循证医学实施的过程,也是PBC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将两种优秀的教学方法、理念结合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能早期了解临床疾病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横二个方面拓宽,达到了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目的。

2.PBC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体会

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PBC教学方法,发现二者结合后的教学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这就决定了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着知识,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最突出表现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应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的PBC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还要求学生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好所要内容的理论知识,尤其是针对某几种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方面弄清楚,然后设法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发现并提出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也是PBC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2.2培养同学们寻求证据的能力目前全世界每年有220多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发表在4万种医学杂志上,如何从如此庞大的信息群中获取最佳证据也是非常困难的,但靠阅读和手工查找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寻找最佳证据的技能即网络资源的利用,主要是EBM资源库检索查询和常见数据库的检索。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学习好医学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尤其是文献检索方法的学习应用。以便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科学、可靠的最佳证据。

2.3培养同学们评析证据的能力对所收集的证据,要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主要从真实性、重要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加以评价那些可靠、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这就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知识,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计与实施,学会对多个RCT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为今后临床实践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和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打下基础。

2.4培养同学们归纳总结及创新的能力对前期所查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病例后,要对其所产生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认真做好临床资料的整理、随访资料的收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的效力和效果。要求学生从临床实践中提炼、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今后的相似病例中加以利用。PBC教学法及EBM教育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找到自己所需的临床研究资料,并能客观地评价其正确性、重要性、实用性,为临床决策服务。因此,在PBC教学过程中贯彻循证医学理念,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锻炼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还能扩展知识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3]。

第9篇

[关键词] 中医眼科;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6-0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1]。笔者作为中医眼科研究生导师,主要针对眼科研究生在读期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达到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掘出研究生的潜能,规范性地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地、有效地开展。具体如下:

1 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教学过程

研究生在校期间首先进行半年的基础理论学习。我们打算打破以往的只要文字和图片简单罗列的电子教案,取而代之的是收集了临床中大量真实典型的病例实录、仪器检查、各种手术的影像资料等。另外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眼科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十分必要,通过探讨多媒体、网络化等现代教学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2],应用设计合理的Flash课件,可以将眼部的微妙、抽象的结构变得更为具体、真实。使得授课内容更为形象、具体,增强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便于记忆。做到中医眼科学教学内容的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使枯燥、抽象的眼科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作为研究生导师应该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立项,争取参加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医学课题研究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为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突破了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的共性约束,博览眼科相关书籍,扩大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习各种先进的实验技术与方法,注意科研意识的培养[3],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能具备一个较高的起点,为研究生形成个性化的学术知识结构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为临床实践及课题科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实践循证医学,并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4]

研究生进入科室后由导师负责,科室内老师分别带教。也就是每一名研究生除导师外还要有一名专职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因为眼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实习带教中,重在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很多疾病的诊断须借助专科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带教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实习带教计划,并亲自教学生怎样使用各种检查仪器,并带领学生做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眼科常规处置及手术),起示范作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过程。并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开扩视野。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眼科临床思维能力[5]。只有具备了临床思维能力,才能保证正确诊疗方案。使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临床思维技能。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训练分5个步骤进行:①在指导教师协助下,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②针对具体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循证医学资源,检索所需文献;③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标准,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其真实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得出最佳结论;④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将该结论应用于患者的诊治决策中;⑤评价实践后效,以进一步提高。

综上,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打破以往的只要文字和图片简单罗列的电子教案,取而代之的是收集了临床中大量真实典型的病例实录、仪器检查、各种手术的影像资料等。另外应用设计合理的Flash课件,使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容易接受。

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实践循证医学,并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把循证医学应用于眼科的临床实习带教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名导师常常带教几名甚至十几名研究生比比皆是。我们将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分派给科里老师,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教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总之,在中医眼科研究生培养中,寻找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眼科的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可使研究生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2]魏蓉.现代教学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8):119-120.

[3]王艳玲,罗丽华.眼科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点滴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2):152.

[4]谢学军.探索中医眼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