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9:32
导语: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效应: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并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前提是教师要积极理解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我结合我校实际揭示这种循环效应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参与可以跟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互动,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树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的理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社会发展新的需要,我认为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突出学校特色,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时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政府正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对中等职教生有着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育模式等相对滞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再者,各大专院校连续几年扩招,高职教育的发展等都影响着中职学校的生源。我校原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相对过时,没有特色,招生连续几年大幅度滑坡,学校的生存一度出现危机。因此,要适应社会需求,对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这几年,我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发挥了优势,在原有气象、通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气象防雷、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充分发挥了部门优势,把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突出学校特色,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适应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中等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即走入社会,要在社会中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迅速地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其职业性。我校对于重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都作了重大修正、改革。一是开设了专业综合化课程;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实验时间;三是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课,进行了岗前实训,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取得一个或多个工种的上岗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时都有一技之长。
3.结合国家教育现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流。
中职生除了直接走社会外,现在还可以继续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对于部分有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流,给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校在学生学习的后半段,根据学生的愿望,对学生进行分流,把愿意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集中起来,执行一套专门的教学计划,重点打好他们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而无法回避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积极回应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而创造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1.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动力。
课程改革必然会产生某种新意,这种新意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教学模式,给教师的专业活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教师产生了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这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心理基础。同时,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及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课程与教学的“范式转换”,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还是外部“范式转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我校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所设专业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几个新专业,如电子声像设备、办公自动化、气象与防雷等;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开设了《电子通讯系统》、《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电子CAD》等课程;优化了专业课程,增设了综合化课程,等等。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很多教师面临挑战,能克服困难,给自身加压,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如:进一步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注意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动向,对自身的专业进行拓展、求新、求精,从而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均得到很大提高。
2.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课程改革以前,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它们在既有的课程与教学的运作中卓有成效。但是,课程改革要以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需要,重新设计、规划并进行自己的专业发展,重建自己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从而适应新的课程与教学。
三、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
“课程发民即教师发展”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现。课程发展必然带来教师的发展,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提高,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界定自身角色。
我校本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参与决策”和“民主分享”的课程开发理念,使新课程在价值观、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不同于原有的课程。因此,教师原有的认识论、教学观和课程观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这样才能真正推行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界定。
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
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一、研究目的
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大约有近2500所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课程方案的设置是核心。课程设置如何才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二、研究方法
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贵州省经济学校、河北邢台南和职教中心、福建龙岩职业中专学校、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图门职业教育中心、四川成都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福建海洋学校、重庆工商学校等70所中职院校,对这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69份,有效问卷69份。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5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5份,有效问卷240份。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此外,从课时的安排情况来看:专业技能课为主的学校占30%,基础专业理论课为主的学校占60%,几类课程课时安排基本相同的学校占10%。
(二)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情况
通过对一些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数学、英语、思想道德等课程学习难度大,学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对这些基础课程有较强的厌学情绪。近50%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语言、数学、体育、音乐、社会教学法等课程,枯燥乏味,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专业技能课如声乐、钢琴、舞蹈、教育实训、幼儿园见习实习等是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开设的课程,也较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对专业技能课比较重视,对专业理论课教学法等课程也有开设,但有些学校在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随意性较大,有部分学校存在因师资设课程的现象。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学前教育在很多的中职学校属于新开设不久的专业,对教材的使用缺乏经验,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直接使用了大专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对中职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学情绪。再者,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特别是在专业理论课上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因此在专业化发展上存在滞后现象,也会造成学前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后。此外,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营养学、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等较新的课程没有开设,对培养学生修养的人文课程重视不足。
2.课时数安排不科学
现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时安排存在两种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认为专业理论课学生不喜欢,就业时使用也较少,因此专业理论课开设课时极少,甚至不开设,将学前教育开设成艺术培训。而另一种情况是许多中职学校由于专业开设还不够成熟,受条件所限,钢琴等对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课时较少,幼儿园见习机会较少,有些地区甚至在校期间从未开展过幼儿园见习活动,反而是对设备环境需求较低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量开设。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就业的需求
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课程与理论脱节的问题,所学课程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出现了学生感觉所学课程有许多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无法顺利运用于幼儿园实际工作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各学校的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有不少学校采取了工学结合、实地教学考察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实践课程虽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安排的课时数较少,并且都聚集在一段时间,这样学生并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立刻与实践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四、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及建议:
(一)应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
中职学前教育在课程上应体现用什么学什么,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强调太多的“知识储备”。课程的设置应以技能技巧教育为主体,体现出技能优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标准。
作为幼儿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音乐、舞蹈、美术、幼儿手工制作、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等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其课程应占整个教学活动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应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因此,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研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应占整个教学活动总量的1/4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毕业后的职业生活有所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并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
(二)应该重视人文学科在学生身心发展上起到的作用
体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能使学生身心各方面受到综合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底蕴、文化修养、身心健康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是毕业生从事幼教职业的重要前提,也是部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更高级学府进行继续教育的基础,所以人文学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校内的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包括在校内的琴房、舞蹈房、手工绘画教室等实操教室进行的实践课程。在这部分实践课程中,任课的专业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做到循序渐进、简单实用。第二个部分是在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这个部分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实地见习为主,让学生到实训单位如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的实际生活教学情况,聆听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授课现场并对典型课程开展研讨,从中学习印证在校所学知识;第二阶段为学生到实训单位的真实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独立岗位实习,听取有经验教师的点评,在实践中修正不足,再回到校园根据实际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的理论和实际相辅相成。
(四)应加强隐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除了正式的课程安排外,还含有一系列的隐性课程,比如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节日演出活动,包括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幼儿广播操比赛、手工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自觉自愿根据自我兴趣参加的兴趣小组和学校社团活动,包括街舞、插花、英语角、摄影、公益演出、合唱团、舞蹈社、话剧社等,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对学生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让隐性课程成为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运佳.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26-27.
[2]周昶,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18-21.
[3]向海英.课程创生: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36-39.
[4]李会萍.试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2011(04):96.
[5]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一、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具体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课程安排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二)市场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育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中所占份额还很低,低素质劳动者和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供大于求,而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供不应求[1]。从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上看,除人才总量不足外,宏观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行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专门人才不足;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财会等专业人才集中,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技术等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三是产学研严重脱节,国有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拥有专业人才集中,而企业和生产一线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四是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这些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面对的问题,除了有我国教育体制和办学层次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教育没有很好的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还没有和市场很好的结合,尤其是职业教育,更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确定培养方向。
(三)课程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变化,课程目标也要相应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死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就非常突出的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2]。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职业高中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提出了岗位群、多工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不再针对某一岗位或某单一工种,而是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同类专业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比,体现了培养方向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为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也就是说,“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逐步深化
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艰难的阶段,在由定向培养向自主择业和市场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从那时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便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主要内容。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是教育和训练内容的总和,通俗的讲就是学校设置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并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主干,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具有:1.职业定向性: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工作方向确定并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2.实用性:注重实际应用,而不过分强调原理和理论,课程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3.实践性:以试验、实习实训、社会活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有的更是以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4.灵活性:为适应职业环境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其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得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所谓“宽基础”是指教学内容不针对某单一工种或岗位,而是集合了某一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组合和拓宽,通过对某专业大类范围内的职业能力分析,将相近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这种课程结构可使学生在一类岗位群中广泛就业,而学校又能以较稳定的教学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大多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生源结构复杂,无录取分数线限制,生源质量下降、人数减少,并实行了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
所谓活模块指所学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按某一工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将课程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实验实习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独立设置操作性、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演变趋势,即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演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由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演变[3]。
(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服务地区经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虽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已经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永不会停息。只有“宽基础、活模块”这样的课程模式还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步伐十分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正在逐步地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学生,来适应明天的需要这个矛盾日显突出。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理论教学时数偏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人本教育薄弱;学科间相互独立,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等。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相近工种知识缺乏的问题[4]。所以,用这种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的工种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一专多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本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组织“模块教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着眼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结构变化,取长补短,改革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的课程模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5]。
三、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锐意改革,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一)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学环节上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获取新知识,创造新能力。
(二)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生力军,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目的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说教”教学模式向“学习指导、学习帮助”教学模式转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和评价。同时还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是有个性的,而职业岗位又是社会性的,从社会性质来评价职业角色,才能使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所以,要树立新的观念,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与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
(五)加强课程综合化,找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点。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综合化其目的就是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灵活统一。根据所学专业要求把所必须的能力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形成学科间的纵向综合,不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课程训练、课程考核的综合化。另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科学制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结合途径。
(六)建立新课程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是建立适应新课程模式的管理机制与质量评价机制,随着专业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建立学分制,才能对各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监控,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协调统一,课程改革和课程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七)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研究。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在组织领导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理清思路,从理论上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总之,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紧跟社会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课程改革又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计算机基础 教学研究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与我区其他学校一样,都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公共基础教育课程,自开始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全疆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来,逐步将计算机一级考试合格证与大学生毕业挂钩,以期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目前学生的考试过关率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民汉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于一般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作为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人士,应该正视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设法尽快提高学习效率,缩小学习成绩的差距。为此,区内教育界的同行们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在高等院校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我校,早已实行直接用汉语授课的政策。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除了解决一个班里的不同水平的学生怎样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有利措施等问题外,还要重视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主要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州招生、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教授任务主要是要向周边地区输送能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人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以来,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地域的影响。新疆化学工业学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南疆三地州,当地经济发展较慢,文化普遍较低,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不够。
第二,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大障碍,主要是语言问题。在平时交流中,他们都是采用他们的母语“维吾尔语”交流,而在与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汉语交流时,会出现逻辑混乱和语序倒排的问题,或者意思理解错误的问题。因而在授课中,发现有极大多数同学存在语言理解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听不懂。
第三,计算机基础差。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太少,虽然在中学有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信息课,但那也是形同虚设,偶尔上一两次课,认为上与不上一个样,导致学生认为计算机课是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也参与统考与高考。
第四,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没有区分。一直以来,新疆化学工业学校采用的是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用同一类教材,授课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上没有任何区分,这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与汉族学生按照同等授课方式共学一门课,就较为吃力了。
第五,教师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教师在给少数民族学生上课时,没有依据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而是对课本内容照抄照搬,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主要是在参考全日制普通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或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2.改革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有以下5点探究。
第一,精讲多练。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供“精讲多练”,应少讲理论,多实践,应当采用全机房上课模式,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否则在多媒体教室讲的理论,等到上实践课时,已忘的差不多了。
第二,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少数民族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少,直接按照书本内容授课,他们会感觉到乏味。老师们可以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和具体的例子来授课。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采取因“人”施教的方式授课,不能搞一刀切.对少数民族学生授课时,要由浅人深,逐层推进,不能一下子跨越太大,让他们感觉到压力较大。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首先对全班同学作一个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他们进行分级分类,然后根据各组的特点进行分组教学,这样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四,教材选取要慎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教学,选择教材时应考虑所选教材是否符合时展的趋势,是否包含创新的理念,难易程度是否合理.选择教材不是在于理论性有多强,关键是要考虑该教材能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本门课程知识,能否把所学用于实践。不能把少数民族学生等同于汉族学生,而共用同一本教材,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会出现“消化极度不良”的情况.所以建议,组织新疆化学工业学校计算机类高学历人员,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编制一本比较适合少数民族本身特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第五,在以往的教学中,新疆化学工业学校在相同类课目上教学大纲设置上大同小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当选出一些比较有耐心且专业功底比较扎实的老师给少数民族学生授课.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在教学安排上把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学生兴趣培养上编写多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大纲,开出内容多样化的实验项目,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只有这样,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真正形成民族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为民族地区实现信息化而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莉莉,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分析对象,2009,?(8)
[2]Eli房德安.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4):161—16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声乐技能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学龄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繁荣态势,学前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声乐技能课,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课”①,同时,也是学生面对高考升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高考升学考试和目前幼儿园相应课程的教学需要,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普遍较少接受音乐的熏陶,很多人没有声乐及器乐基础,加之声乐学习专业术语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务之急。笔者意图以提高课程改革的实践性为核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职业艺术学校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歌唱潜能,使学生能由被动学唱变为主动积极演唱,成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根据学生自身声音条件因材施教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嗓音条件、演唱方法、心理特征、艺术修养、综合素质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并准确判断、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歌唱条件,为其选择适合演唱的曲目和发声练习方法。“教师只有从自然声区起步,打好中声区基础,过好换声区关,从而发展高声区,最后达到统一声区。”②
1.自然声区、中声区
“自然声区、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③针对只存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同时又有音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开始,帮助学生解决音准跑调问题。如可让学生多听多唱音阶或听琴模唱,逐步解决音准,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其练习的发声曲,再融入歌唱方法,将喉咙打开并运用气息做支撑,以中等强度音量去歌唱,使声音流畅、自如。针对歌唱声音小的学生,要先让其放松心情,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放声歌唱。教师应走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心里辅导开始,循序渐进。
2.高声区
学生在唱高声区时容易出现抬下巴,毫无方法地向上用力找高音、喊高音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高声区的发声和演唱教学时,从调整学生歌唱状态入手,讲解、告知学生唱高音时应向下用劲。“有力的声音通常是由咬字吐字的较强力度,较快速度和较强的气息流动共同造成的。”④教师还要多次示范,帮助学生调整歌唱姿态,笑肌抬起、收下巴、喉头不可随音高向上移,运用相对平稳的气息做支撑去打开声音通道,使声音坚实有力。
(二)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制定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多为就业与升学两类去向。对于高考升学的学生,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高考演唱的曲目。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要侧重培养其幼儿声乐教学的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多指导学生儿童歌曲弹唱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过去传统声乐教材中的声乐作品已不能完全激发学生歌唱、演唱的兴趣,教师应在传统声乐教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比例,可以是现今电视、广播中广为传唱的作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音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区分教学内容
1.高考升学的学生
对于高考升学类的学生,教师要侧重培养其歌唱技巧能力,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如演唱《江河万古流》《醉了千古爱》《爱在天地间》等声乐作品。
2.就业方向学生
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教师则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比如,演唱《茉莉花》《幸福在哪里》《牧童》等声乐作品。
(二)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适应的歌曲
1.根据学生自身嗓音条件区分
嗓音圆润甜美、咬字吐字清晰的学生可选择适合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继续学习,如《醉了千古爱》《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嗓音浑厚、明亮,具有宽广音域的学生,可选择美声唱法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如《江河万古流》《我和我的祖国》《故乡的小路》等作品。
2.根据学生歌唱演唱的能力区分
对于歌唱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曲调平缓、音域较窄的歌曲进行教学,如《花非花》《大海啊故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对于具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民族风格性较强或音域跨度大、情感表达丰富的歌曲教学。
3.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区分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掌握基础的歌唱技能为主,可选择一些旋律平直、曲调平缓的歌曲进行教学,如《送别》《西风的话》《红河谷》等;而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声和歌唱技巧,具有了一定的演唱水平,能够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演唱时抒感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体现歌唱技能技巧的歌曲进行教学,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和我的祖国》《梧桐树》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多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新媒体辅助法,坚持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此体现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特色。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歌唱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并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以及体现出歌唱中的情感。
(二)心理教学法
“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有演唱心理,同样声乐教学也有教和学的心理,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学习教学心理学。”⑥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内心,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领悟能力都有不同,教师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康的歌唱心态,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歌唱才能的机会。教师可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接受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授课,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要求,声音的审美观有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运用示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理解正确的声音共鸣,领悟演唱声乐作品的要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将示范教学法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注重歌唱中的语言、咬字、发音,为学生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媒体辅助法
以数字技术、网络等新媒体为媒介,将课程录制成微课,进行线上传播,有助于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上歌唱的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方便辐射推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对歌曲演唱的表现由心而发、随情而动,进而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成果展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示声乐课教学成果。首先,通过声乐技能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效果,构建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歌唱曲目,建立适合不同年级学生演唱曲目的资料库,使声乐作品富有新颖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技能课的兴趣,树立敢于歌唱、勇于演唱的自信。其次,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为例,可通过学校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成果,及实践基地教学等成果的展示,更新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育观念,使更多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升学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后,通过实践成果展示,总结经验,发表学术论文,提升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并将其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声乐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教学研讨和论文等形式宣传和交流相关理论,使更多学生受益。
五、结语
在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中,CAD正越来越被重视,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CAD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熟练运用CAD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然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计算机CAD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CAD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看法。
一、CAD的概念及广泛应用
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简称CAD。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项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显示出来,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CAD能够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缩短设计周期和提高设计质量。
二、计算机CAD教学的现状
当今的职教学生一般基础都相对差,且大部分都有厌学情绪,他们大多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即使是他们本专业的课程,他们中很多学生也视而不见,CAD作为一门复合型课程他们学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了。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而对其它专业知识则认为知道与否是无所谓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所学的CAD课程是偏向?C械的,是基于图形概念基础上的绘图,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对机械及绘图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有的学校在学CAD之前虽然开设了机械制图课程,但战线拉得长,没有知识的连贯性,致使学习效果一般,这些都给计算机技术专业CAD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故必须对之进行教学改革。
三、计算机CAD的教学改革
1.课程体系的改革
CAD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软件,概括来说,CAD的设计对象有两大类,一类是机械、电气、电子、轻工和纺织产品;另一类是工程设计产品,即工程建筑,国外简称AEC(Architecture、Engineering和Construction)。CAD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在职业教育中,尤其以机械应用为主。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CAD课程时,要有基本的制图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机械制图和CAD往往分属于不同科室,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脱节现象,即课程衔接不好,那么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之前,要对制图和CAD课程进行充分的教研,论证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而不可单一的按照课本和自己的认知来讲解,要有侧重点。
2.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CAD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打破以往的单纯以讲授和演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1实践考核。对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现场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且强调该当向做的好的同学学习,并相应的量化打分。过段时间把每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得分总分名次排名,对前几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分数奖励为主),每次上新课之前对上次课作业做得好的,也点名赞赏以人性化感人。
2.2体现自我价值。进行分组学习。这里讲的分组教学不是单纯的划分组员,更要体现组长的作用,每次课堂教学前都布置一个教学任务,由组长带领大家来完成,但注意这个组长是由组员轮流担任的,并且每次完成任务后要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打分比较,使每一名学生都身兼重任,体现出个人的核心价值。
2.3快乐教育。将枯燥的教学引入到快乐的生活实例中。如讲授到标注图形尺寸时,这样引入新课:在座的侮位同学都测量过身高和体重,根据自已的身高和体重尺寸来衡量是胖还是瘦还是体形正常,同样道理零件也要测量其长宽和厚度,在CAD中需要对零件图形进行尺寸标注。
【关键词】职业教育;幼教专业;视唱练耳课
一、视唱练耳的概念
视唱练耳,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简称“视唱练耳”。视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在实际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唱名法为辅。练耳有音高模唱、固定音名听唱,还有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其训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是由音准和节奏组成。
二、课程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视唱练耳课是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必修课程,也是幼儿师范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它是音乐综合素质修养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地培养及训练学生的节拍―节奏、音的听辨,视唱等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水平。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说,虽不像专业音乐艺术院校那样,从始至终以逐年提升的技能等级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要达到一定水准,力争在两学年里使学生在节拍―节奏、音的听辨、视唱等基础音乐素质方面得于掌握与巩固,为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等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常言道:“水多好行舟”,视唱练耳的训练是一种潜在能力的储备,也就是所谓的“水”,它的修行好坏直接影响到声乐、器乐、舞蹈等专业的发展。我们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没有节奏感或是不懂节奏的学生能把舞蹈跳得非常出色,而一个听力极差、不会视唱或是不能独立识谱的学生,学习声乐、器乐会很顺利。可见,幼师院校开设“视唱练耳”课十分重要。
三、幼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1.加强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认知
首先,使学生明确视唱练耳教学的概念,以及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等。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看谱即唱、旋律音程、节奏模仿、记忆听写,以此提升学生得音律、节奏以及音准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以及读谱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后,老师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接下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针对对视唱练耳教学具有惧怕心理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疏导,而对于骄傲自大,对视唱练耳教学存在错误认识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最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对于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因此要在学习计划范围内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辅导,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难度升级,最后达到二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进步,促进共同的学习发展。
2.音准以及唱好音准的教学方法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唱歌或唱视唱音不准、跑调,把握不住音高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音阶的练习。对于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让学生了解音阶的结构和形成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轻松和自然的声音来练习,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
(2)音程的练习。在视唱练习中,旋律音程的练习是最有难度和技巧的练习。它涉猎范围最广,所包含的内容最多,难度最大,技巧性最强。这段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视唱的准确程度和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先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从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的训练,其中包含#4、b7。再进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的练习。最后进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的练习。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纯五度1、5,先在心里唱1、2、3、4、5,或心里唱1、3、5。
(3)用基本音搭桥唱准变化音。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4。2#4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的13套用,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的高度,#4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5。先判定2#5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7,用上面的办法套用#5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也就不成问题了。
(4)音程和和弦的听记。单音视听掌握了,音程与和弦是不难学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唱从一到八度的音程,结合乐理在各个音级上构唱三和弦与七和弦。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指定一个音要求学生向上或向下构成指定音程与和弦,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即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可做Ⅰ―Ⅳ―Ⅴ―Ⅰ的大小调的和弦连接,分别在合格调式调性上用固定调练习。为了更深层次记忆音程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性质听辩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听辩音程、和弦的能力。
四、节奏
视唱是音乐的血液,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拍是音乐的心脏。它们是在人的大脑指挥下,通过脑、口、手、耳等同时反射活动来完成。节奏的稳定、准确是视唱练习的关键。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时还行,但在听节奏和旋律时就不行了,面对多种节奏组成的视唱曲,常常产生各种节奏间切换不准确和混乱的错误。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视唱水平的提高,成为提高视唱教学质量的绊脚石。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单位拍。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旋律中的节奏。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地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也大有裨益。
五、结语
对于视唱练耳这门对音乐教学具有基础性的辅助课程,需要老师运用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得以进步,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旅游;职业学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随着珠三角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更多的是为企业培养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服务人员。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对旅游服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也需不断地进行探讨。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开设旅游专业已经三年,旅游专业教师大胆探索,坚持“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促发展”,在专业办学方向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共同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根据当地行业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兼顾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方向。为了能使学生直接上岗,我们根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求,确定了“目标导学,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方向。
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餐饮服务的各项技能技巧,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餐厅服务员”中级水平,并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线,辅以大量的实践练习和餐饮服务相关理论知识的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采用每节课对照具体实操项目,要求学生分组练习,当堂完成项目,如有不熟练的,可适当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操作,效果良好,06、07旅游班中级“餐厅服务员”通过率100%。
(二)“目标导学,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在导游考证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文化素质较低等,因此,学校的理论知识课程必须认真对待。
导游考证知识点十分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授课,把知识点讲解透彻,然后利用小练习,小测验等当堂检测的手段,如学完一节课后,要求学生能就所学知识进行导游式讲解3分钟或5分钟,检测学生对该堂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二、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明确的教学任务。
我们每学年专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相对完整独立,如在第一、二、三学期突出导游考证的课程,第四、五、六学期突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安排较长时间在企业实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我们的考证安排如下:(1)每年的三月一年级参加全国考英语等级考试;(2)全省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证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十二月;(3)餐厅服务员证(中级证)在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考。
办学以来,我校与中山市多家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安排我校学生顶岗实习,这也很好地在实践中检验了我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当然,我校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均处于探索阶段,需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l]梅琳.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4):87-88.
[2]安刚强.谈职校导游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148-149.
徐国庆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相关问题放到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职业教育课程应确立三个核心价值取向:一是课程目标要定位于复杂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史,作者指出职业教育究竟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这个争论是多余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沿着职业能力的复杂性的轨迹发展的,如何准确描述并有效培养能够胜任复杂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是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使命。二是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知识的主体地位。要真正确立实践知识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则面临很多困难:1.在我国的知识论中,人们对理论知识的评估要远高于实践知识;2.技术文化在我国发展不充分造成了对实践知识价值的不恰当评估;3.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办学文化进一步阻碍了对实践知识价值的正确评估。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实践知识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内容,这是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课程设计方法要以标准与规范为纽带。标准与规范是现代经济的灵魂,是工业化时代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致力于工业文化的矫正,其中,职业教育是培育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建立和执行标准与规范仅是停留在谈论中。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强化标准与规范,以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并促进企业的标准与规范建设。总之,作者认为,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中,职业教育课程的三个核心价值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愿景。
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
刘鸿在《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中撰文,归纳了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的“卓越”之共同缘由。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深深植根在民族国家文化之中。法、美、德、俄四个国家在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受本国文化影响,形成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反映在高等工程教育之中。基于此,作者介绍了四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法国善于将两种对立的事物很好地融合,因此,创立了“一个国家,两种高教”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美国在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其高等工程教育呈现出极其多元的发展格局,当前美国正在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是“工程模式”;德国受洪堡现代大学教育思想和博依特技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价值重商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办学模式;俄国高等工程教育特点是确保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高等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单科性大学逐渐向多科性大学转变。
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过程设计具有适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使工程本质得以充分体现:一是培养目标的适切性。法国工程师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工业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呈现出“精英”特征;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结构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工程教育看重工程经历与实际效果,以工程产品的精美设计、精湛技术为自豪;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呈现多级制,包括学士、硕士、专家。二是课程体系的综合性。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工程师,结构体系性课程设置模式是四国较为普遍的方式。结构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具有三大特点:课程分类明确,学分规定清楚;选修课程数量庞大;项目课程种类繁多,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法国重视学生到企业的实习;美国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德国工程师强调熟练与高起点的技术执行能力;俄国则强调加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法、美、德、俄依据各自工程教育发展的状况,在借鉴他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颁布一些法律、规范,而且制定相关认证标准,从而,制约和引领各自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程。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
宋华明、彭月明在《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3期中撰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受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影响,从1993年开始,我国农村中职招生数额与在校生数额均大幅度下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中职生源困境表现为:1.从与往年农村职业教育各项指标的纵向比较来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目、教职工和学生人数都处于衰退的趋势;2.从与农村普通高中各项指标的横向比较,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之比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