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课堂教学艺术

时间:2023-11-17 09:49:35

导语:在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课堂教学艺术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教学艺术;多元评价

当代教育学者徐勋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首先应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时间要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要因人、因地而异,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文育人,它不可以随心所欲,因此,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增强课堂教学凝聚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渊博的学识,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说:“我认为,教育的工作同文艺一样,是追求复追求的工作,因为教师需要作家般敏锐的眼光、追求心和创作力。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有一颗信任人,热爱人的心,用这颗心去率直地观察对象、研究对象,然后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就像作家在稿纸上或美术家在帆布上创作那样构思、塑造。这就是教师的实践、教师的研究。所以我一直认为教师的工作是艺术,教师是艺术家。”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灵活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师德,是指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我认为关心学生的生活甚至比关心学生的学习更重要。我这里强调的生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生活,还包括学生生活中的衣食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会流露出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由于一些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儿童留守在家,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乏亲情关怀极容易由于厌学而误入歧途,教师要关注学生,包括学生内在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创造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氛围,是指教师要善于创造师生和谐共处、情感融洽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用真情,营造育人情境。常言说:感情,贵在以情感人。教师的情绪和其所创造的情境气氛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二要准确把握学生心态的变化,这是驾驭课堂的关键。三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目光去看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移情的作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质疑问难,激发兴趣。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教学中,教师要先质疑,巧妙设计疑问,可以用有趣的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思考并不断提出疑问,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得到解释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3.探究互动,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和强调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成长。在教学中我大胆实践,如讲《将相和》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找出中心词,学生回答的中心词是“和”,我说:结合预习,谁能说出“和”在这一课里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答出:“和好”的意思。我又问:为什么是“和好”的意思?文章中的人物有过不和好的时候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他们为什么又和好了呢?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得到了答案。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是引路者,又是合作者,教师要做到“引”“疏”“拨”得当。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做到: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拨,普遍的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后再点拨,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4.用激将法提高兴趣。常言说:请将不如激将。有时候教师苦口婆心的引导启发,学生就是不响应,面对这种情况,我则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不会难倒我们班的智多星吧?我看看谁先举手?下面进入倒计时,五、四、三、二,还没等喊到一,学生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高高。我力争给每个学生一次发言的机会,然后先让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我再发言,并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要比学习其他学科付出更多的精力,因为语文要常读常写,还要背诵,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究授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是看教师的授课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教师讲课枯燥无味或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厌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那就要提高教师的授课艺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语文教学不能只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教师规范、标准、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变化,起到突出强调重点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好自己的语言基本功还能起到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四、多元评价,减少两极分化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不仅只有言语智能、还有数理逻辑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空间智能等,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是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不够突出,但是音乐智能可能非常出色。我们教师习惯于用考试分数排名去衡量学生的发展,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观,使排名在后的学生感到困惑,丧失学习信心,从整体上看,会造成班集体学生的两极分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品德、音乐、绘画、计算机等知识也是有联系的,语文的写作就是需要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阅历丰富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优势,鼓励其多元发展,不拘一格育人才。语文不仅是语言交际的工具,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以载道”,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语文又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师要倾其情,尽其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李佰艳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兆麟小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以其思想内涵的美、语言形象的美、意境风格的美、情趣情感的美以及声音色彩的美构成一个有如钻石般熠熠发光的美的晶体。当教师把这样一块闪光的物体捧于学生面前时,应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份欣喜,一种童心的回归,一种童趣的欣赏。同时产生一种求知欲望的涌动,一种爱不释手的珍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这美的精华输送到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共同在赏心悦目的创造和欣赏气氛中倘佯于儿童文学的花圃,领略其特有的芬芳,从中得到美感享受。这是儿童文学教师驾驭教材,探讨和实施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学美的关键所在。

一、诱发兴趣是创造教学美的手段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求知的内驱力,是一种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无兴趣,往往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智慧与灵感。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好之”、“乐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求知欲望就会在胸中激荡。

二、激励情感是实现教学美的核心

儿童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情感,这众多的情感完美地体现着童真、童善和童心美,与世俗社会中假、恶、丑形成鲜明的对照。挖掘出作品的真、善、美,移情于学生那灵敏的心弦上,定能奏出一曲曲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热爱生活的美好乐章。说过:“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冶。”心灵在这里得到净化,同样,审美客体把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也受到学生情感的影响,而反作用于教学,形成教学中师生情理交融的最佳境界。

三、激发想象是深化教学美的环节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的教学艺术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思维处于形象感知阶段,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而且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应试 教育 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种状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违背。因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

一、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二、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要想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观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让教材活起来。

1、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现在的 教育 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以教会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学生自己去学会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知新知识,交流新问题。教师从中引导,给予肯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使教材在课堂上活起来。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想急切地告诉别人,以获得赞赏。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教材的真实感受。独特理解讲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从而达到共知共识,使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活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更好地使教师、学生、教材、实践融为一体。

四、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 音乐 、美术、语文等多种 艺术 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造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造立体教学情境。

第4篇

【关键词】艺术;陶冶;情趣;充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边,屋檐下的水沟里,泉水边,井口边……

第5篇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发挥教材中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好想、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学习。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请同学写出一个自己想写的多位数,并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然后说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迅速回答是不是5的倍数。这种学生出题,老师做题的诱发性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练,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我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点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转变教育观念,允许学生别出心裁。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理念的实践者,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习习惯,打破常规想法,想出独特而又新颖的解题方法。如有一道选择题: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1/4,甲乙两数相比()。A、甲数大;B、乙数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有不少学生做错了,我请同学们评析。一位学生说:“甲数×1/3=乙数×1/4,因1/3>1/4,所以甲数

第6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热爱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应是学生学习上合作的伙伴,应是“蹲下来”倾听孩子们心声的朋友。因此,要想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按教育规律对待学生,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地尊重和热爱学生。学生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教师都应给予明确的指导,给予耐心的帮助,绝不能对学生有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更不能对学生采取冷落、歧视和抛弃的态度。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走向事物的反面,收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学生从各方面看终究是不成熟的,有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青年少年学生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做到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实事求是,以诚待之,以理晓之,让受批评者觉得教师是善意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注意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切不可简单粗暴。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教师必须放下板起的面孔,多给学生一份真诚的微笑,多为学生留下一片绿叶。微笑不但可以美化自我形象,也能唤起学生的好感,燃起他们的希望与热情之光,催促他们奋起。

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更要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说:“能培养独创性的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学习、探索,将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愿望。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实物演示、表演、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途径,而运用最广、最直接的是语言渲染,表述情景。其次,使用变式复述,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起思维的变通性,完成对内容的创新复述。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倾其真情进入情境,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触发了创新灵感的学生,必然能够陈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对音乐、动画图形等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教师们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从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中发挥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导入性点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其次,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再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教师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教师要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本领,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恰当运用续写迁移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 语言艺术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第8篇

关键字小学科学;教师提问

【中图分类号】B50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54-01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在围绕如何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巩固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也称为“难题”,科学中的问题指人们不能利用现成的知识(包括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境。直接地说,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产生了问题。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教师的仪态、发人深思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节奏,以至于对不同程度学生深浅适中题目的设计等等,都会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都可以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问题在科学探究和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师如何向学生提问,如何艺术性地提问,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作一点讨论。

1提问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准备好你的问题,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二点。第一,表现出你为简化问题付出了努力,这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机会增加。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2有目的地提问,明白你最想问什么,去除无意义的提问

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优化问题的结构,尽量减少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而在有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整堂课是以课堂提问贯穿始终,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问题是一个连着一个,就像女同胞上街逛街,走到哪逛到哪,只要是时装店进去看了再说。这样的课,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老师也被搞得晕头转向,而学生呢,更是陷入了茫茫的时间黑洞里,不能自拔,疲于奔命。例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我们看到水位上升了吗,上升了多少?发生了哪些变化啊?其实对于教师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把前面的二个问题合并,甚至去除。告诉学生:在做实验时注意观察红水水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尝试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运用已知的现象详尽地描述冷热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水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理解膨胀与收缩两个词语的意义。建立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

3问题解决后,加个简短说明,给予学生于科学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二,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三,可能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甚至答非所问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在听课时,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些教师问了好几个同学,前几个同学都是错误答案,他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对还是错,不置可否,接着提问学生,其目的只是想寻求正确的答案。其实,我们对这些错误的回答也要给予回应,不管回答得对抑或是不正确的答案。这也体现了教学中的平等性原则。教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都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我想这也是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方面吧。

4合理把握科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趣味;艺术性;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24-01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思维处于形象感知阶段,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而且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种状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违背。因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是这么做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突出其趣味性。

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老师不但是个施教者,更是个表演者。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田忌赛马》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田忌的智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2、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增加游戏成分。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主客体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本身就抑制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注重以下两点:

1、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现在的 教育 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以教会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学生自己去学会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知新知识,交流新问题。教师从中引导,给予肯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使教材在课堂上活起来。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想急切地告诉别人,以获得赞赏。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教材的真实感受。独特理解讲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从而达到共知共识,使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活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更好地使教师、学生、教材、实践融为一体。

三、重视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 音乐 、美术、语文等多种 艺术 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造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造立体教学情境。

2、实践竞争法教学。实践竞争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组织学生激烈竞争,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中,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开展辩论课、朗读课。既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动机。

四、教师应多筹并举灵活选择教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是多面手,除了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之外,还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要有灵活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善于点拨学生。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战友》: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画面(注意的眼神与表情);再听教材范读。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在烈火烧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自觉对照,从不同的现实生活,不同的感受与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德道兼备,殊途同归。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以自己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去向学生灌输一碗水的知识。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

五、应积极运用评价和激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