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3-11-17 11:24:12

导语:在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非物质经济;物质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0—0131—09

作者简介:卢 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 100084)

一、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能确保大量消费吗?

如今,除了极端科学主义者以外,多数人都承认人类已深陷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或气候变化危机之中。试图把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的做法的确很诱人,因为找准了那个唯一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就能轻而易举地摆脱危机。道德哲学家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人的道德局限,他们不能像保护人权一样去保护自然环境,于是我们深陷环境危机之中。经济学家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是个经济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给污染定个价,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①。“工程师们确定地认为,只要他们找到某些神奇物品或能量来源,污染问题就会自动消失。”②政治家们则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变革,才能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遗憾的是,所有这些把环境危机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的做法都不会奏效,因为环境危机是整个现代文明“机体”的症候,想准确判断这个症候的根源,用“西医”的还原论分析法是不行的,必须用整体主义的文化分析法。惯用还原论分析法的人们似乎找到了气候变化的准确原因——温室气体排放。于是,时下最时髦的“疗法”就是减碳,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减碳似乎是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实则涉及政治、经济、道德、价值观和信仰。从文化(广义)的角度看,减碳涉及器物、制度和观念③。在文化之器物维度减碳牵涉技术;在文化之制度维度减碳牵涉经济、政治和社会;在文化之观念维度减碳牵涉科学、道德、宗教、哲学和语言。即使减碳是关键,也只有当整个文化(或文明)得以充分调整之后,碳排放才能减到真正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程度。

今天谈论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人们大多不希望改变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不妨简称为“3大量”生产—生活方式。也许越来越多的人真心希望避免“大量废弃”,但他们决不肯放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他们相信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解决“大量废弃”问题。其实,这是盲目乐观。循环经济就是所谓的3R经济(资源减量化、物品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量化是首要原则,不实现资源减量化,就根本无法减碳,从而无法发展低碳经济,无法建设低碳社会。

资源减量化归根结底是物质减量化。也只有物质减量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并维护生态健康。道理很简单,只有当我们使用的各种化工产品(如塑料袋)、各种能源(如煤、汽油、电)、各种金属(包括重金属)大幅度降低时,由我们制造的污染物才会大幅度降低,只有当我们不再肆意增加工厂、铁路、公路时,才能多留一些湿地、森林和荒野。

但是,多数人不能接受这一结论。他们首先不肯减少自己的物质消费,即不肯放弃“大量消费”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不能放弃“大量消费”,就不能放弃“大量生产”。君不见,我国汽车生产正急速上升?“过去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国产汽车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5日。

问题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有什么不好?

有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们告诉我们,不要总担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会导致“大量废弃”,迄今为止的“大量废弃”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因为我们还不够聪明,科技还不够发达,其实,没有什么“废物”(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了新科技,所有的废物都能成为资源,可以实现物质生产的零排放。在他们看来,有了不断进步的新科技和循环经济,我们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而不会再有“大量废弃”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一边恣意享受物质主义的狂欢,一边保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果真如此吗?如此乐观的思想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吗?

内行告诉我们,太阳能电板诚然能让居民用太阳能照明、烧水,但生产太阳能电板却十分耗能。电动汽车确实能大大降低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但其能量利用率却比直接烧汽油的汽车低。这样,在城市大量使用电动汽车,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电力供应,如果没有找到更多的清洁能源,而仍用火力电,则只意味着把污染(包括碳排放)由城市转移到其他地方。核能专家会说,用核能即可解决碳排放问题,核能是清洁能源。但核废料处理问题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核废料越积越多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的威胁。2011年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的破坏是对人类使用核能的又一次警告。核能专家们通常信誓旦旦地说,核能不仅是清洁的,而且是安全的。这种说法实际是在维护他们的行业利益,社会则不能对核能的危险及其对子孙后代的威胁掉以轻心。

第2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应让学生得到更高的收获,实现更好地发展。下面,结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内容的教学进行反思,初步探索活力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选择恰当材料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步,备课过程中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安排。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取部分内容,并且补充教材上缺乏的材料。

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知,在课堂教学中,“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重点知识,而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也应该有所了解。首先,第一部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中,先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此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学生阅读教材可完成。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需要另外选取材料,即可利用三个实例让学生总结归纳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第二部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结合实例探究,教材上材料较多,应进行取舍和整合。“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即选择了教材上活动探究栏目中“石油枯竭”的材料;“生物多样性受损问题”即选择了教材上阅读栏目“渡渡鸟的灭绝”材料;“环境污染问题”在教材上没有具体实例,因此选取了当前热点话题“雾霾天气”。

二、问题设置要适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而且问题设置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另外,教师不能拘泥于机械地实施教案,应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研究。

如在本节教学中,“石油枯竭”提供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石油枯竭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石油枯竭问题”。学生回答之前需要阅读材料,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世界能源消费量翻了两番”“按目前世界石油生产量计算,大约可供开采40年”等文字中得出石油枯竭的原因为:①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②石油为非可再生资源。同时,关于石油枯竭的解决措施问题材料并没有提到,需要学生通过石油枯竭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思考得出。

三、安排自主学习,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亲自经历认识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第3篇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在争取国家和安徽省支持的同时,合肥自己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合肥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良性发展的势头还会延续。而且合肥的财政盈余还可以,去年的财政收入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排名第十,支出却只排在第十六位。我们始终是精打细算地花老百姓的钱。这几年合肥的三公经费一直没有增长,甚至呈减少趋势,7年没有买公车,公务员队伍也始终没有超编。可以说未来5年,支撑巢湖治理的资金没有问题。”

水污染的治理资金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不仅需要大投入,还要保证可持续。这是因为水污染的治理十分复杂,而且作为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以辽河为例,今年年初率先在“三江三湖”中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5年的治理投入达360亿。但这也仅是在COD一个指标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氨氮的达标率并不理想,“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严重挑战。再以太湖为例,目前累计治理投入已有700个亿,虽然水质稳中趋好,但是总体水质仍然为四类,还未达到让人们亲水、乐水的三类水质。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太湖治理的最大难题。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水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公共环境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对资金需求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有人悲观地认为治理水污染就是往水里扔钱,大投入也未必很快见到成效。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没有深刻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吴存荣的一席话颇值得深思,“对水污染的治理,我们必须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环保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治理的责任,这关系到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度”。

第4篇

[关键词] 自净 局部污染 水电工程

洋口电站是顺昌县一座以发电为主的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了深入了解电站建成后对库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根据2007年电站建成后氨氮监测结果,着重研究库区及进出水体的氨氮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洋口电站水质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对电站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电站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电站概况

洋口电站位于顺昌县洋口镇,来水主要是富屯溪和支流金溪。水库面积6.8km2,正常蓄水位115.0m,相应库容3589×104m3,库面平均宽度550m,为河道型水库。电站库区相对于141.6亿的年径流量,水库库容较小,因而水库水量交换频繁。电站正常发电时,水库具有较大的流速,整个库区流态和天然河道基本相同,水质变化不大。但当上游来水水量较小时电站需停机蓄水,库区流速变缓,此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1.2 采样站位及监测方法

本水域内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氨氮主要污染源来自生活废水污染以及富屯溪A断面上游化工企业排放的氨氮。根据水库地理环境特征,分别设立采样断面A库区回水末端(富屯溪)、C库区回水末端(金溪支流)、B、D富屯溪与金溪汇合前河段、E库区支流汇合稳定后河段、F县城废水排放后下游河段、G出库河段布设7个采样站位,站位分布见图1。氨氮分析方法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87)。

2 结果与分析

2.1水质指标浓度监测结果

A、B、E、F、G构成富屯溪氨氮污染浓度消减河段,采样断面与氨氮浓度的关系见图2。

2.2 监测结果分析

2.2.1 A至B断面约4公里河段,河流自净使氨氮浓度下降;

2.2.2 C至D断面约3公里河段,因为两条河流在此下游汇合,但由于库区水位提高,造成回水,使得氨氮浓度升高;

2.2.3 汇合后约2公里后E断面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两条河流汇合稀释了氨氮浓度,稀释作用的实质是污染物在水体中因扩散而降低了浓度。稀释并不能改变,也不能去除污染物质。但是对于特定水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当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该水生环境或从某种使用角度出发来考虑的水质的影响也就变小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实际意义。

2.2.4 E断面至F断面约6公里河段氨氮下降的速率较快,是由于该河段水体较上游有很大的增加, 较高浓度的氨氮因库区水体的稀释作用而降低。

2.2.5 F断面至G断面约5公里河段氨氮下降不大的原因是本区域河道坡度较小,水流趋缓,库区进入类似湖泊的稳定区域,此时水体水质指标浓度的平面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降解过程,降解速度缓慢。

2.2.6 从入库站位至出库站位氨氮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即使在电站停机蓄水状态,库区自然降解能力依然存在。

3 结论与建议

3.1天然河流遭到污染的可能性在没有建坝的情况下即已存在。

3.2 大坝水库形成后,库区水体对各种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稀释能力、承受能力和净化能力。

3.3 建设大坝水库会对河流水系的水环境、特别是对回水河段的水质,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4 枯水季节蓄水过程造成短时间成为静态湖泊水库,污染负荷往往比较集中,这对于相对静止和稳定的库区(湖水)来说,可能会引起局部严重污染的状况。

3.5 造成江河水系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各种人为污染源的存在以及人们未有效控制这些污染源。因此,保护江河的水环境,无论在建设大坝之前、建设大坝过程中、还是在建设大坝之后,其根本措施都是严格而又合理地控制各种人为污染源。

3.6 对库区的污染防治,要根据其使用功能,作好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化组合工业布局与废水处理设施,合理利用库区的自净容量,使库区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人口老龄化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医学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人的寿命正在延长,但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老年人容易得4种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老年人更加容易受到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侵袭。

环境污染严重化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75%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仍非常严重,办公和居住环境中的噪声、微波、电磁波、射线、有害气化物等已经成为健康的隐性杀手。以噪声为例,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会增加3%。此外,它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英年早逝“时尚化” 很多年轻人在30岁、40岁,正是事业有成时就突发疾病而失去年轻的生命。这是当前被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英年早逝背后,什么是导致它发生的元凶?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周期缩短,致死率增高。

肥胖和缺少运动普遍化 久坐会影响健康,这一点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坐的时间长了,人体心脑血管的功能要退化,四肢要“生锈”,腰腿痛的问题会出现。同时,由于久坐不运动,身体会发胖,以至于体重增加,腰围加大,甚至引发肥胖症。超重和肥胖不但容易引发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寿命。

“心灵感冒”――抑郁症流行化 精神心理障碍、过度紧张和压力引发身心疲劳,生活节奏加快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直接引发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日趋增加。尤其是15―35岁的青少年男女成为“心灵感冒”的高发人群。据了解,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和伤风感冒一样多。但是,人们得了伤风感冒都有去看医生的意识,而得了抑郁症去看医生的比例却不到17%,以至于最后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命。

贫富差别带来疾病谱两极化 贫富差别带来疾病谱发展的两极分化,经济发达地区和富裕人群主要受心脑血管和癌肿等慢性病的威胁,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饱受着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的危害。

公共卫生事件上升化 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比如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齐二药”假药致人死亡、“欣弗”事件、“多宝鱼”事件、“红心鸭蛋”事件等等,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隐患。

新发传染病全球化 近30年来,新发传染病病原体近3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种或数种新发传染病出现。

第6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 FDI 产业结构优化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很快,作为衡量开放经济的两个重要数量指标,它标志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开放经济一方面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以FDI和国际贸易为主要载体的开放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有利于为环境治理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此外开放有利于我国提高环保意识和改善环保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开放的经济并未使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彻底改变,由于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在现有国际分工中,中国成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场所,在增长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目前在研究环境保护政策时,各国的研究重心都放在提高本国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水平上,一般很少考虑开放条件的影响,而开放经济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一、开放经济条件对中国资源环境的影响

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首先,工业规模的扩大在工业结构和技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会带来更多的能源耗费与环境污染;其次,工业结构对能源与环境也有明显影响,轻工业行业多为工业废水污染密集型行业,而重工业行业多为工业废气污染密集型行业。人们通常认为的重工业比轻工业污染更多,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再次,工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规模和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将有利于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减少。因此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从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影响分析,从而分析其对资源与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

(一)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规模效应。

周力(2008)利用计量方法对净出口额与相关污染指标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认为开放经济对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技术未能明显突破、能源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开放经济与能源和环境的总量关系必然是矛盾的。

1、进出口贸易顺差造成资源环境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为年均9.81%,高速的增长必然对资源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其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很快,资源环境代价急剧上升。如(表1.)所示,从2003年之后中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高达2600多亿美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近20%。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大量的贸易顺差使我国资源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排放正向增长。

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净出口增长快速,到2005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4.1%的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提高。同时这个时期的单位GDP能耗年均提高1.8%,SO2排放量年均增长1.4%(见表2)。可以发现这其中对外贸易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从(表1.和表2.)的数据也不难看出,在“十一五”时期随着对外依存度的平缓下降,尤其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综合环境治理政策的影响,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十一五”主要资源、环境年均增长指标开始下降,明显好于“十五”时期。

2、FDI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与出口贸易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更为显著。入世之后我国FDI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强势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同时单纯从数据分析也不难发现外资增长与我国相关的环境污染指标之间呈正向关系,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总体看来,开放经济(特别是FDI)的规模效应,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着负面作用。

(二)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结构效应。

1、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加剧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增长尤为迅速,加工贸易的比重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

尤其自2004年以来,工业产品在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中占有很大份额。2002年中国的钢铁进口超过出口450%;而2006年出口超过进口230%,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且也使之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当年,中国钢铁工业所消费的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18%,而中国家庭部门所消费的能源只占10% 。中国重工业消费的能源在国家的能源需求中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54%。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的碳排放及污染超过其他多数能源(见表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重化工产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国内环境污染。

2、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加重了环境污染。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以环境、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密集产业为主,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导致发达国家将主要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了中国。 2009年我国外资投入行业中制造业为第一位,占全部外资总额的51.95%(见表5),工业行业较其他行业而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开放经济对资源环境的技术效应。

在我国轻工业部门,内、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接近,甚至许多外资的生产效率低于内资企业;在重工业部门,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显著高于内资企业;综合看来,国内竞争同时伴随着对国际市场的逐步融入,更低的贸易壁垒不仅使国有企业感受到节能型外国公司所造成的压力,而且也使得它们能够获得竞争对手所享用的节能技术,显著提高中国存量资本的效率。开放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国际贸易也显著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替代了原有的较低的技术。开放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单位能耗,使我国的工业能耗迅速下降。截至2000年,中国的经济活动中的每个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比1978年减少了66%。这意味着中国2001年在全球能源需求中只占据了10%,如果按照它在1978年时的表现,它本应占据25%。

一般而言,污染排放总量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排污强度(单位污染品产出排污量)三要素共同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必然会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同时由我国开放经济区位影响因素带来我国国际贸易与FD以加工制造业所占比重更高,这两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污染排放量上升,而技术进步等因素又会降低排污强度。综上所述,虽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会通过技术溢出等传导机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基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主导作用,开放型经济对能源与环境的最终影响仍是消极的。

二、开放经济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重工业发展,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005年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为63.8%,而当年工业GDP只占比为47.8%,不难发现中国工业部门的单位能耗显然高于其他经济部门(见表6和表7)。尽管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工业的单位能耗日益下降,重工业的过快发展仍然导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增速过快。

2011年目前中国重工业过度投资受到产品出口贸易的刺激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但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的能源密集型工业享受着较低的运营成本。地方政府不仅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土地,而且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背景下,在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时还经常与政策相背离,再有中国目前的环境税费过低,也无法反映其真实的成本。中国的能源价格在历史上也从未反映出环境成本。此外在建设时间缩短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也低于发达国家。对于资金成本巨大的能源密集型部门来说这些优势形成了中国重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多数高能耗工业以税前收益计算的利润已经从不到1%复苏至4%~7%。2007年,金属、玻璃、化工以及水泥等工业的利润超过了纺织、服装、家具以及电子的利润。特别是铝业在赢利能力上有了极大的增长,其税前利润在过去几年间从5%增长至14%(具体数据见表8)。

高利润阻碍了合理的资源配置,使资本流向集中于这些行业。钢铁企业的数量在2002~2006年间就翻了一番,其他能源密集型工业的情况也与此类似。重工业行业过于分散也不利于行业总体能耗效率的提高。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财政政策的完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3.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具体政策包括:

(一)构搭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框架

1、构建资源环境产品定价制度,将资源环境产品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体现在现行价格体系中。

2、构建绿色财政收入制度,包括建立环境税、资源税与消费税等税制绿化改革等。

3、构建环保财政支出制度,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尽快实行政府绿色采购以及环境转移支付等。

(二)建立资源环境产品定价制度

以完善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为重点,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 完善煤炭成本构成机制;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对水、电等能源类消费品的使用采取价格累进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中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环境成本、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充分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性产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包括排污费在内的相关环境收费制度。

(三)建立绿色财政收入制度

1、绿化现行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税种

逐步优化调整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 改变税收和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扩大再生产的局面。倡导适度消费,继续扩大对奢侈品、一次性消费品征收消费税的商品范围,加强对一次性餐盒、大排放量汽车、汽油等消费的调节力度。逐步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对象。

2、尽快开征独立的生态环境税

加快制定和实施独立型环境税制度, 根据污染物排放和产品的污染性分别设立二氧化硫税和废水排放税等税目,以调控生产者的污染排放行为, 并作为政府间税权划分方面的改革试点。

3、全面实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制度。严格完善收费制度,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改革,通过使用者付费吸纳社会资金,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成本。

4、加大政策性金融融资支持力度

利用政策性银行,来强化对绿色经济的资金支持。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弥补资源环境治理的基础项目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此外通过国家财政担保,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环保型产业。并利用金融创新工具为环境保护产业提供具有稳定性并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

(四)建立环保财政支出制度

1、优化财政投资结构。改变原有的投资模式,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

2、尽快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引导绿色消费,激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3、财政转移支付应加大环境保护的权重,制定积极的国家环保公共投资政策,将环境服务均等化作为公共财政保障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7)

[2]Karen Fisher-Vanden;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Energy Economics,6th 2006

[3]曹洪洋译《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4]周力,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南京农业大学,[D]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赵细康《产业保护与国际产业国际竞争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第7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 经济根源 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特别“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家“十二五”环保将投入3.1万亿,超“十一五”一倍。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我国的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而且环境问题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制约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能否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有利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宏观政策、经济体制、制约机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对于环境经济问题的产生,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人类通过从环境中取得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过程,再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因而,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对立的统一体。环境既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又承担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如果人类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适度的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少于环境容量,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则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如果人类经济活动违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走粗放型的发展之路,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超过了环境再生能力和环境容纳废物的承载力,则环境就会被严重破坏,并反过来制约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境就会陷入相互掣肘的恶性循环状态。所以,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无限扩张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和原因。

从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微观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是共享资源,环境问题是经营的外部因素,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不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即所谓的“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方面,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转嫁给全社会而其自身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生产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其经营的目标,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置于经营决策之外,视为外部因素,但这些外部因素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真正的成本损失,企业不会因此增加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环境保护问题就会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势必造成环境保护仅是政府行为,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某个企业来讲,其外部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没有相应的市场机制来约束和规范,势必造成环境问题。

上面分析了经营的外部性因素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进一步研究会发现产权不明晰是其症结所在。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有效作用。价格的变动反映着资源稀缺性程度和需求的变化,从而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符合经济效率的最佳选择,使消费和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产权不明晰和缺乏产权主体的情况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即市场主体的行为对第三者造成了影响却并不因此而受损或获益。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 ,产生“市场失灵”。

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3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那么,以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经济问题?也就是说,既然外部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那么,如何消除对环境的外部影响,使外部成本和收益内部化呢?

第8篇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9篇

1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长白山区。全市幅圆面积15195km2,人口227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通化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方式从过去以农村分散饲养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以集中式规模化养殖为主。为便于运输,降低成本,养殖重点区域从过去的偏远农村逐渐转移到城市近郊及城乡结合部。养殖数量及规模也在逐年增加,按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200头以上、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5000只以上标准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户达2800多个,猪养殖数量达17万多头、奶牛达1600多头、肉牛近2万头、蛋鸡达200多万只、肉鸡达1000多万只。多年来,随着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呈现出畜禽粪便及污水产生量大、污染程度加剧和范围扩大等特点。

1.1畜禽粪便及污水产生量大

目前,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户达2800多个,年产畜禽粪便达31万t,年产污水达25万t。其中,养殖户年产畜禽粪便18万t,年产污水15万t,粪便年产生量占全市规模化养殖业年产生量的58%,污水产生量占全市规模化养殖业年产生量的60%。而绝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粗放型管理,畜禽粪便有效利用率要低于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产生的畜禽粪便及污水污染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已成为通化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1.2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加剧

随着畜禽粪便产生量的增加及养殖方式的改变,污染程度也日益加重。过去,农村的一家一户散养,畜禽粪便产生量少,自家土地足以消纳。而目前采用的集中式规模化养殖,使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大大增加,加之养殖业户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养殖场都属于微利企业,没有能力上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随意丢弃或任意堆放在露天环境中及污水任意排放的现象极为普遍,既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周围的水体、空气及土壤,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近年来,通化市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上访案件时有发生。

1.3畜禽粪便污染范围扩大

近年来,由于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为便于运输,降低生产成本,很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集中在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东昌区是通化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目前,全区规模化养殖业户达50多个,不够规模的养殖户则不计其数,这些养殖场均建在东昌区近郊及城乡结合部。在满足市区老百姓生活需求的同时,大量含有毒有害成份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及高浓度污水严重污染着附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市区周边的环境质量。而这种状况在通化市所属其它县(市、区)也普遍存在。

2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及管理对策

2.1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造成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方式及养殖区域的变化;二是在提倡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三是多年来,政策上的农牧脱节使畜禽粪便不能及时被农业生产有效利用;四是畜禽养殖业经营者生产管理粗放,只注重眼前利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五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各级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六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等相关部门执法较困难。

2.2污染防治与管理对策

针对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及环境污染现状,现对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2.1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机构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各级管理机构还不健全。全市7个县(市、区)环保局只有4个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保站,这项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各县(市、区)农村生态环保机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最好是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中。这是做好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前提与根本保障。

2.2.2加强宣传,提高经营者的环境保护与法律意识目前,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管理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必须利用有利时机,采取集中培训、散发传单等有效形式,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经营者与公众的环境保护及法律意识。

2.2.3加大政策扶持与科技投入力度,逐步改善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造成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经营者没有经济能力购置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通化市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及科技上的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组织环保、农业、畜牧等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鼓励养殖业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建“四位一体”(即畜禽舍、温室、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配备质高价廉的有机肥生产及污水处理设备等,以逐步减轻和改善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状,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