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17:15:26
导语:在档案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有全国统计年报制度的不全面性
科研档案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性、科学性及其形成的阶段性和成套性等特点,这一特点使现有全国档案统计年报的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档案工作的真实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档案数量统计不能真实反映科研单位文件材料归档情况。文件材料归档的齐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是衡量一个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指标。但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并非简单地用归档的案卷数量、文件数量或者其他档案载体数量就可以衡量。每一个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不一样,产生的档案数量自然存在区别,其核心问题是该单位应归档多少个科研项目档案,而实际归档了多少个,每一个科研项目应归档多少份文件材料,而实际归档了多少,其中要着重考虑重要或重大科研项目档案的归档情况。也就是说,科研档案工作的质量应从科研文件材料归档情况来体现,具体地说,是一个相对值或比率。
第二,档案利用人次和调阅档案数量是科研档案利用效果统计的一个表面现象。科研档案利用情况是反映科研档案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科研档案利用应从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以及科研档案为科研工作服务效果进行统计。也就是说,评估科研档案利用效果,应建立在科研档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上。以海洋科研档案为例,几个海洋调查数据也许会影响一个海洋工程建设上百万区别的投入,但在档案利用时调阅的可能只是几个案卷,利用人次也可能只是几个人次。同时,要了解和掌握科研档案的利用情况,笔者认为还必须掌握科研档案应用体领域以及各全宗档案的应用情况:如哪些科研档案利用率高、产生的效益大,应用在哪些领域。科研档案工作者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开展科研档案的主动服务和跟踪服务,同时为档案鉴定提供依据。
第三,科研工作信息化快速发展使科研档案统计工作面临对信息化需求的挑战。科研工作信息化发展远超于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以海洋科研工作为例,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海洋信息工作者就完成了海洋调查数据从纸介质报表、计算机穿孔纸带到磁介质的转换,实现计算机文档化管理。现今,很多海洋调查数据档案从形成起就脱离了纸介质载体,直接形成电子文件,如海流测量、水深测量、气象自动观测、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且数据量之大,数据表达方式专业性之强,无法用纸介质实现双轨制归档,而且这些科学数据统计方法因调查内容和调查手段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随着科研工作信息化程度的深入,科研工作成果载体也为电子文件,如开发的应用软件、生产的电子图集、建成的标准数据集和数据库等。从现有国家档案统计年报中可以看到,电子档案统计是对载体数量的统计。事实上,载体数量不能完全反映科研档案数量的实质,它与传统纸质档案案卷一样,实际有效数据是一个载体(案卷)存放了多少数据(文件)。因此,电子数据实际存储大小、电子文件的个数、软件个数、数据库实体个数、数据库记录数等应纳入电子档案统计的基本内容。
加强科研档案统计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加强科研档案统计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进一步完善国家档案统计年报制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的科研档案统计工作制度,也就是科研单位或科研系统结合研究工作特点,自行规定和设计适用于本单位或本系统科研档案工作的一种统计形式。相对于上级档案管理部门下达的档案统计工作或相关机构组织开展的档案统计工作,可将其理解为“内部统计”。通过内部统计来加强科研档案统计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内部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内部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包括统计报表设计、明统计相关人员角色、定报表制作周期和上报程序等。其中设计满足本单位或本系统科研档案工作需求的统计表格是内部统计报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任务是对科研档案统计指标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具体化。如笔者在海洋科研档案工作统计相关业务中,设计的档案数量统计指标中,纸介质档案除案卷数量、文件数量外,增加大幅图件数量统计,照片档案不但统计照片张数,而且需要统计照片反映的事件数,电子档案统计除载体数量外,还有电子文件个数和电子文件实际数据量等,增加了样品样本等实物数量统计以及反映本单位承担的科研工作任务情况统计等。在档案工作质量统计指标中,设计了对科研档案归档率和齐全率的统计,并且明科研档案归档率为实际归档科研工作个数与应归档科研工作个数的百分比,科研档案齐全率为实际归档文件数量与应归档文件数量的百分比,同样还可以统计准率和完整率等内容。但设计统计指标时,科研单位应结合统计对象具体设计,如海洋调查数据档案统计指标可设计为站次数、分析样品数、调查面积、测线长度和获取数据量等。
2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是保证统计结果准、有效和连续的主要途径。在保证质量控制人员素质的前提下,内部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定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依据登记表对全部统计数据进行反复检查和核实,但是如果原始登记表数据有问题,统计结果中的问题就无法检查出来。因此,应采取一些其他的控制内容,如范围性控制,其方法是将统计数据限制在一个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如新增档案数量不可能小于或等于1,归档率不可能超过100%等。这种控制方法应结合历史积累数据和当年档案工作实际,调整控制的数据范围,从而避免出现一些原则性错误。
3 建立内部统计分析制度。开展科研档案内部统计是要更全面、更准地掌握本单位科研工作及其档案工作的真实情况,以指导本单位科研档案工作乃至科研工作,因此开展内部统计分析并形成
有依据作用的决策信息是档案统计工作的终极目标。建立内部统计分析制度,就是要明内部统计分析的制度化、方法化、报告化和决策化。无论统计规模大小,要求不能改变。其中,统计报告是统计分析的成果表现,报告中不仅要描述本次统计的概况,而且要详细地描述数据来源、采用的统计方法及形成的结果数据,更要使用形成的结果数据来评价一段时间各项工作的效能,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内部统计分析不但要针对每一次统计工作,而且要对历次产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比如,以五年计划为周期,其统计分析结果将对一个五年计划总结和下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建立统计结果领导审核、上报和归档制度。科研档案内部统计拟在反映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及其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排除在统计工作中因个人或集体利益出现虚报数据和隐瞒事实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加强科研档案统计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具体地说,通过制度明统计结果领导逐层审核,要求将通过审核的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报告报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备案,同时与本次统计产生的文件材料一并在本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将其纳入本单位全宗档案永久保管。内部统计文件材料不仅记录了统计工作轨迹,而且是档案定期统计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更是档案统计工作查考的凭证。
加强科研档案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业;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0-1
随着森林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及“十二五”采伐限额政策的出台,森林资源档案增加了许多内容,如何把这些变化都及时的记录在册,在森林资源统计年报时能准确及时的进行调整,保证档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及内容的真实准确,为林业生产服务、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1 领导重视、健全制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资源档案工作的领导,定期组织检查指导。配备工作责任心强、有林业专业知识、有微机操作水平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保持稳定的档案员队伍,不能轻易换档案员,如有变动要做好交接工作,作好交接登记记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积极采用新技术,逐步完善计算机在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水平。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专人负责、分级管理、及时修订、逐年统计汇总上报的管理制度。领导的重视,定期组织对基层档案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高水平的档案员、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森林资源档案工作的基本条件。
2 掌握变化、统一调整
为了能及时掌握年度内森林资源的现状及消长动态,充分体现森林资源的信息反馈作用,保证森林资源档案数据的更新的及时准确,要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地类、面积、蓄积、消长量及其他林分调查因子有发生变化的小班,深入现地调查核实其位置和数量,及时的记录并在年终一并进行年度调整。
(1)实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森林资源的现状把现有林分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两大类,公益林中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以便更好的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作用。档案要及时进行调整,不能串改地块,要森林类别正确并与林种相统一,不能矛盾,例如公益林的林种不能出现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的林种;商品林中不能存在防护林、特用林林种。良好的档案管理可以在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对森林资源档案与现地存在不相符合或异议的,为保证新版全国统一样式林权证的各项因子与现地相符合,对现地进行了重新测量。测量回的数据和小班档案卡片的行对照,有不一样的按照正确的与现地相符合的填写小班信息卡片,年终一并在森林资源档案调整中统一录入微机进行调整。对林权争议的林地,集体与国家有争议的暂按国有林统计;个人与集体有争议的按集体统计,林权确定后按林权证或上级批准的文件为依据调整档案。使确权的林地在资源档案中也得以体现,并充分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使森林资源档案得以修正和补充。
(3)新增成林的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森林资源档案调整。凡是采取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封山育林等措施的小班,达到规定新成林年限,其保存率、郁闭度、生长状况和分布情况满足新增成林标准的就可晋级为新成林。要对新成林的地块进行现地验收,并填写“新成林小班验收调查记录表”年终对符合新成林标准的小班进行档案调整,要保证新成林面积的准确、林种、林龄符合实际并且及时。
(4)对每年采伐变化的小班进行及时填写“森林资源档案( )年度森林采伐变化信息卡片”。对有新分小班的从该林班的最大号连续进行编号。并在小班注记上标明是从哪个小班分出来的,以备查找。同时对林权执照也要及时进行记录,皆伐和全面改造的采伐要注销其林权执照或在林权执照上注明已采伐面积、结余面积;抚育采伐类型的采伐,在林权执照上注明抚育时间、面积、出材量等。
(5)上一年度采伐迹地本年度进行造林更新的填写“更新造林小班信息卡片”注明造林的林班、小班、面积、树种、株行距等因子,年终进行统一调整。
(6)非林业经营活动(包括乱砍滥伐)所引起森林资源变化的,对发生变化的各个因子都要实测记录,随时进行登记,说明原因。并有测量人、负责人任签字,年终进行统一调整。
年终,把全年度的所有发生变化的小班,利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并汇总形成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统计出年度报表。
3 森林资源变化图
森林资源变化图是每年对发生变化的小班在林相图上不同的颜色进行绘制,以明显的看出发生变化的部分,绘制的依据有:采伐伐区设计图、营林设计图等。各基层单位要把森林资源变化图挂墙,以便于生产实际中应用。
4 森林资源分析报告
森林资源分析报告是森林资源统计年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统计出年度报表,根据报表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统计表的数据来源、发生变化的原因;各类土地面积发生变化之间的关系、去向说明;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原因和评价森林经营效果进行分析;今后经营利用、更新造林、资源管理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建立优质的森林资源档案可以真的反映森林资源状况,掌握动态变化情况,从而正确的不断调整经营措施和相应的政策,以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文号:林资[1985]232号,日期:1985年06月10日,生效日期:1985年06月10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工作;应用
医院管理是通过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水平,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以医院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管理活动过程。医院信息系统是以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行政管理信息和患者诊疗信息。信息系统对所得信息的处理大致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集中加工、处理与分析和决策咨询与决策支持三个过程。
医院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于:⑴由于现代医院病人的增多,在医院产生的诊断、治疗、消费、药品信息都必须记录在案,建立电子病例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⑵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工作效果,可较好的满足医院的人力资源需求,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⑶科研教学的素材的信息化储存检索,有利于搜集临床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完成医院的科研任务。⑷由于医疗业务及其各个辅助科室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评价、复诊等有重要作用,必须储存,而统一的数字化采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1.网络时代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广,并为医院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网络时代医院统计工作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医院统计工作的开展过分依赖网络技术。信息时代,网络是医院进行统计工作的主要数据来源,但存在着采集信息相对分散、信息多人录入的问题。医疗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用途,但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网络数据方面,没有严格对网络传输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及时严格的审查,经常出现月底才发现数据有误,但此时确定出错点需要花费极大人力和时间,修改的难度也比较大;此外,统计工作人员对网络信息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将网络资源予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医院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统计部门担当则会重要的信息提供者的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讲,医院统计信息质量对医院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当前医院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关注网络系统中与报表关系不大的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不少极具价值的信息资源被浪费。医院人事档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思想品德、科研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资源库。只有在管理好人事档案,才能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档案,可以了解过去,总结经验,为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将查阅档案材料与实际考察的业务水平、个人素质、思想言行、历史情况等原始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2.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医院统计工作
2.1实行电子病例制度,强化信息质量控制力度。强化医院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就是实行电子病历制度。电子病历制度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数据资料。病案首页不仅充当着医疗管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获取医疗统计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确保病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统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才具备有力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统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集中力量严格把控好基础数据录入工作的质量关,强化网络数据质量管理力度及监控程度,促进医院统计数据信息质量监控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每个环节实施严格仔细的检查,将缺陷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将医院统计工作数据质量环节控制及终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对录入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不规范、不合要求的病案不予录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并做出相应处理。
2.2深入认识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当前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意识,对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中信息的重要性有全面而充分的认识。在医院信息中,统计信息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其具有一般信息所具备的特性,另一方面,还具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决策支持的关键性作用。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统计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统计资料深度、广度以及实时性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医院统计工作人员而言,一方面需要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填写相关报表,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定期向本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提供统计信息,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优势,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责,切实抓好网络中相关资料的提取、汇总、整理及保存工作,并监督指导相关科室报表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医院统计工作部门还需要积极配合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统计和调查,从而向相关科室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信息服务,确保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3不断拓展统计工作。医院统计部门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职能,需要不断拓展职能范围,从本院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本院特色的数据查询及统计分析系统,借助此系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现有医疗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除此之外,医院统计工作部门还要依托此系统出具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深度更深刻的统计分析报告,切实担当起医院领导开展管理工作的智囊团的重任。
3.结语
一、内业资料整体概述
1.内业资料的概念
所谓养护内业资料指的是通过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来客观、准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公路的状态以及养护工作等。
2.内业资料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内业资料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客观、准确、真实地记录养护工作;②直接反映公路设施状况以及养护工作情况;③为编制下年度的养护工作和费用计划提供依据;④对养护内业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养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为下一步养护工作提供借鉴;⑤为设计养护以及改扩建工程等提供技术支持;⑥指导各级养管人员做出养护决策等。
3.内业资料的编制原则
在养护内业资料进行编制时应当遵循以下6大原则:①按需编制:以管理单位的高速公路的养护体制、养护内容、养护方式等为依据;②规范为准:养护表格要严格按照现有的养护规范标准,如若规范中尚无明确的地方应当遵循规范要求、结合工作需要来设计;③数据准确:养护内业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应当力求真实、客观和准确;④更新及时:养护内业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应及时进行补充更新;⑤分析科学: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⑥归档有序。
4.内业资料的编制注意事项
所有统计数据的获得应符合实际调查情况,辅以竣工资料。众所周知,高速公路交通量及负荷较一般公路大,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设施维修、改造、更新相对频繁,如此一来,公路数据像交通设施、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数据的变化也很频繁,因此,在采集公路相关数据时应当进行实际调查,辅以竣工资料数据以作参考。
5.内业资料的内容
养护内业资料因各管理单位的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养护内容、养护方式而各有不同,无法在全国或全省进行统一,但在某个阶段,对某一个特定公司来讲,可实现统一化、标准化及规范化。通常,高速公路养护内业资料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①报表:养护内业资料报表依照标准不同,分类也有不同。按时间可分成月报、季报、年报、快报;按养护内容又可分为公路养护月报表、费用分析报告、交通流量月报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报表等。②工作记录:有养护日志、养护检查资料、巡查记录、养护台账、督办通知单等。③技术资料:涵盖公路路产档案、桥梁检查资料、隧道检查资料、涵洞检查资料、病害观测资料。④其他资料:其他资料指规章制度、会议记录、应急预案、养护培训、防汛资料、信息文件、用工管理等。
二、养护内业资料管理现状
1.对养护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速公路养护的传统观念毒害很深,导致长期以来对养护内业资料的管理相对于养护外业来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如火如荼,高速公路里程飞速增长,直接导致养护内业的工作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但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对高速公路养护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加上不具备完备的业务常识,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2.数据资料的整理严重滞后
目前,相当多的养护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自身没有做到及时统计整理养护资料,导致内业资料的整理严重落后于公路的养护。后期,他们就只能依靠记忆进行信息补充,在真实性与可靠性方面大打折扣。
3.综合分析能力薄弱
养护内业资料的管理不单是简单记录养护资料,还应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进而寻找出更为优化的、省时省力的养护方案。当前,很多养护内业人员所做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做简单的养护资料记录,而不能对养护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更不能对养护管理的外业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
4.管理技术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对高速公路养护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很有帮助。目前,养护内业资料像维修、绿化、除雪等业已进行计算机管理,并且不同工作项目都有各自对应的标准化表格。那么问题来了,当前资料主要以word、excel等文件为主,不但统计繁琐、资料冗余,而且各个文件之间比较独立,并无内在联系,这反而给内业资料的管理制造了相当大的困难。此外,大量以纸质资料为主的档案不利于具体信息的快速查询。
三、高速公路养护内业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探究
随着工程施工的进一步规范和施工要求的日益严格,内业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工程施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摆正高速公路养护内业管理的位置
如何重视养护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首先,通过对养护内业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加深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其次,注重培养养护内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学习,走访参观,开设一系列相关讲座,加强交流,增强工作人员的亲身体验与感性认识;第三,单位领导应当制定明确的分级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员工进行严格要求,再严把考核关,确保养护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到位。
2.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养护内业工作琐碎而细致,大量基础资料的获得都源于辛苦的实地调查。而这些资料并非简单、机械地文字、数字记录,需要养护内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熟悉高速公路养护外业的相关操作过程,还要能够准确提取重要信息并及时做记录,确保内业资料真实、准确、有效。在此之外,内业资料员要经常搜集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研究管理方法,实时掌握管理施工中的各个阶段的动态,保证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档案质量。单位领导作为相关责任人,就要有相对应的责任心与积极性,认真对待内业资料,使内业资料得到充分发挥。
3.重视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当前,很多养护内业人员所做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做简单的养护资料记录,而不能对养护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更不能对养护管理的外业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因此应当重视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养护管理的外业工作,及时对养护过程进行全面地记录、整理与分析,方便领导决策。在内业资料的形成和整理过程中,做好各类资料的台账工作,它所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各道工序的环环相扣,通常内业资料涉及到施工、试验、测量等相互交叉的环节。为规范档案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加强督促检查。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信息资料,而这些资源又能通过资料员之手提供给工程建设人员对新项目或类似项目进行有益参考、对比、借鉴,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
4.建立并健全养护内业资料的管理体系
依据日常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档案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力求规范、系统。此外,积极探索与开发联动的养护内业资料管理软件,将养护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基础数据挂到网上,建立起各项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便捷的查询,提升养护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
1.具有计算机类或财经、管理类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主任(副主任)应具同级副职任职2年以上或下级岗位任职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应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知识要求:
1.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烟草专卖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及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熟悉有关保密法规。熟悉本系统生产经营环节及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
2.了解烟草业务流程、标准化、安全技术、计算机、专利、技术经济分析及技术行政管理等知识。了解国内外烟草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能力要求:
1.理解判断能力:能准确理解、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指示精神。能对北京烟草信息化发展方向提出分析判断性意见。
2.组织协调能力:能组织本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业务工作。能协调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关系。
3.语言文字能力:具有草拟、审核指导性文件、专题调研报告和技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素质要求:
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工作细致认真,能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
2.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锐意创新的积极性。
3.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4.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岗位名称:综合科科长(副科长)岗位编码:主要职责
1.1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状况
蒲电公司以前使用的物资管理系统为原西北电管局所属单位统一使用的珠海远方电脑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系统,自1998年投入使用至今已10余年,当时代表着电力行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先进水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原有的物资管理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业务范围及成本控制的需求。
1.2存在的问题
1.2.1公司之前运行的物资系统仅停留在库存管理环节,无法实现需求计划、合同采购、供应商管理、统计核算等其他物资管理流程,许多日常工作尚需手工完成,工作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
1.2.2跨部门流程未能形成数据共享与联动。物资系统、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是构建在不同平台上的独立应用软件,形成信息孤岛,缺乏横向和纵向的集成,重复劳动量大,造成人财物力的资源浪费,且各个系统同一对象的数据,由于来自不同渠道,经常导致数据产生不一致,可信度降低。
1.2.3数据加工手段落后,难于导出数据,更无法实时地进行费用预算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管理。由于人为统计核算的偏差,导致数据分析缺乏有效性,预见性差,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带来困难。
2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
2.1业务流程再造
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协调,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保证物资流程的闭环管理,包括领用闭环管理和采购闭环管理,形成一个科学、实用、高效的业务流程体系。
2.2基础信息的扩充
为保证各类基础信息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编码体系。电力物资品种多数量大属性复杂,对原系统的三万多条物资编码进行重新梳理,保证物资的分类及编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与生产、劳资、财务等职能部门协调,新增编制了设备代码、人员及工种代码、部门编码、费用编码等,保证了全公司编码信息的一致性和共享性。
2.3拓展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
物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统计分析四项内容,原物资系统仅停留在库存管理环节,无法实现计划、采购、统计等其他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因此需从全面科学管理出发,进一步开发出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物资管理系统的新功能。
2.3.1计划管理功能
物资计划是保障企业内部物资需求和进行订货采购工作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控制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
1)费用指标控制
费用指标控制是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费用方向,各费用归口管理部门可对预算指标实行控制管理,指标控制方法有两种:一是需求计划的费用方向及资金消耗进行审批通过后,系统自动进行指标核减;二是费用归口管理部门将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到各使用部门,在使用部门填报需求计划时,系统自动对该部门指标进行核减,超指标部分不得录入。
2)需求计划管理
需求计划由物资使用部门填报,根据不同机组、不同费用方向进行分类,由相关技术部门、费用归口管理部门对填报的项目内容及资金情况进行业务及费用审批,然后提交给公司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转入物资公司,由部门经理审批、下达。系统可根据每一物资所属类别自动分配给对应计划员,避免出现漏缺项目或重复采购现象。每个计划员只能看到需求计划中自己分管的物资。
3)劳保、工器具管理
针对劳保用品、工器具等周期性管理的物资,是实行按公司制度规定面对职工个人定期进行配发的一种管理方法。系统可依据制度规定,显示出不同工种应配发的物资品种及发放周期,并根据上次领用时间和发放周期自动计算出下次发放时间。使用部门填报领料单时,系统根据制度规定对物资名称、领用期限进行自动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能生成领料单。
4)新增物资信息
物资使用部门从库存查询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物资,以此填报需求计划,如现有库存中没有所需物资,则由物资公司专人依据物资类别新增物资代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价格等信息,以保证物资信息的填写统一规范、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
2.3.2采购管理功能
1)采购计划
系统根据审批通过的需求计划,同时参考库存情况、在途情况、物资储备定额自动进行平衡利库,计算出需采购量,为采购计划的形成提供准确信息。计划员以此编制、修订采购计划,报经部门领导审批通过后,系统自行根据物资类别分配给对应的采购员执行采购任务。每个采购员只能看到分配给自己的物资采购任务。
物资使用部门可以实时查阅自己需求计划的实施进度及库存到货情况,根据需求计划的填报内容和到货情况及时领料。
2)比价管理
建立各供应商的报价信息,掌握供应商的最新价格,参考历史价格,选择价格最低、发货、周期最短、货物及服务质量最优的供应商作为主要供应商。
3)采购订单/合同
从采购计划、询价比价、领导审批、采购订单、签订合同、打印发放到接收的采购业务全过程实行跟踪管理,公开透明,管理方便、快捷。对订单及合同可进行登记查询、台帐打印、统计合同执行情况等功能。已签订单或合同但尚未到货的物资为在途物资,系统在采购计划利库环节会对此进行核减。
4)发票管理
根据供应商发票,办理库房的“资金入库单”,为财务的账目处理和月末稽核提供依据,同时根据物资入库价格自动加权平均生成新的物资平均价格。
5)供应商管理
建立详细的物资供货商档案,包括供应商全称、编码、地址、电话传真、联系人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开户银行、银行帐号等采购付款信息。可以按供应商进行采购量、供货量及准时交货率统计分析,评估、选择最佳供应商。
2.3.3统计分析功能
1)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将系统中所有信息进行组织、分类,根据需要生成各种符合自定义条件的数据报表,并实现数据表的导出(接口Excel)。主要报表包括:入库单汇总查询,出库单汇总查询,库存清单查询,物资出入库详单,报警物资分类查询,费用指标使用情况查询,各部门领用情况查询,资金报表等。
2)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是对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并提供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方式。主要分析报告包括:积压物资分析、采购计划执行情况、需求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周转分析、入库价格走势分析等等。
2.4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库存管理功能
2.4.1入库管理
在原系统的“账目入库”基础上,进一步新增了“实物入库”环节,并对物资的到货验收进行记录,验收不合格的物资办理“物资退货”,反馈采购员重新采购,对于验收合格的物资,办理“实物入库单”,库存数量随之变化,需求计划提报部门即可领用。待收到货物发票后,填写“账目入库单”,办理正式入库手续,接受财务稽核入账。
2.4.2出库管理
因新系统实行了计划管理和费用环节,出库物资也必须依据物资计划这个源头,把物资出库细化为“计划领用”“非计划领用”两种方式。正常物资领用实行计划领料的方式。
2.4.3库存管理
原系统只能反映实物、发票均已入库的库存情况,不能显示实物已到货验收、发票未到的那部分“暂估物资“,因此无法掌握实际库存情况,参考价值极低。现新系统新增了“在途物资”和“实物库存”和excel接口的数据导出功能,以便灵活机动满足各种管理需求。
2.4.4库存月结
线系统新增了与财务数据接口管理的功能,每月对物资收、发、存情况进行月结处理,同时将每月月结数据,转历史数据库,可随时查询、打印库存月度报告,避免了重复计算及多头数据的不一致性。
3.尚需进一步改进
作为首批推广使用华电招标采购网的试点单位,蒲电公司于2008年已全面实施网上“阳光采购”,面向社会进行网上询价、竞价、招标及采购业务,该物资信息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的是实现与华电集团公司招标网的数据接口。
1)需追加对固定资产管理。
实现对各种仪器、设备、家具的购置审批、维修和报废手续等的信息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帐、设备及仪器分类统计表、公用及个人办公家具台账、多余设备闲置报表等,可随时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资产闲置浪费。
2)需加强库存定额管理。
对备件、材料设置最高最低储备量和标准订货量,可随时进行超储报警、缺货报警分析。通过跟踪备件最后使用日期,进行呆滞物资分析。
4.结语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年度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年度、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课程,是笔者所在的劳动经济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管理、电子政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共54学时,属于考试课。
(二)课程的定位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需要。对于课程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二是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三是衔接前后续课程。
1.培养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通用的、基本能力。澳大利亚提出了七大关键能力,“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列在第一位,美国劳工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五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是其重要一类。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可见,信息处理能力是八项核心能力的重要一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其职业迁徙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动保障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量日益扩大,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的职业资格,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都对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统计与社会调查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国家职业标准。本课程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3.衔接前、后续课程的桥梁。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是《统计学原理》学习的基础。经济数学为本门课程提供了数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课程中的原理大有帮助;应用文写作为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Excel的学习为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分析数据打下了基础。而后续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力市场等专业课则需要统计方法的支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内容选取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内容,以统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将项目按流程分解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流程中,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最终达到课程的“四结合”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统计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统计课程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按工作流程选取模块化内容。
在内容的整体编排上,以统计工作大流程分模块,共分为五大模块,包括认识统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报告撰写。在模块下分实践项目,如收集数据模块中分为收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大子模块,在收集一手数据中设有问卷调查项目,项目再按工作流程分解任务,如确定主题—设计问卷—修改问卷—测试问卷—完成问卷,将理论知识作为加油站嵌入工作流程中。
2.结合职业资格证书。
结合《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上进行课证融合。
3.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存在一定区别,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归纳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劣势,但他们也拥有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一是通过实际工作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避免难、深问题,重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培养统计技能出发,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三、课程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式、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工作流程中以任务驱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担当评委、计算分析成绩等。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力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进行反复耐心讲解,对于学习程度较好、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同学通过担任助教、参与科研课题、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实践活动满足其学习需求,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借鉴项目管理知识,制作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设计
借鉴项目管理的日程安排知识,利用Excel绘制教学进程甘特图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进程甘特图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出发设计教学进程,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注释、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行动、教学素材、学习成果和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便于观察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例。
(三)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教学组织的“六步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教学
1.按“六步法”设计学习任务书组织教学。
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任务书,利用任务书分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书参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所属章节、任务主题、学习目标、阅读材料、任务描述、任务执行、任务评价、学习反馈(疑问及建议)。
2.采用多样化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利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启发引导法、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现实的教学手段和网络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现实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利用CAI教学、利用Excel、SPSS软件教学、利用实训室模拟教学等,网络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电子邮箱、QQ、微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辅导。
3.建立两阶段、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两阶段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引入期末考试的方式予以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包括笔试、提问、撰写调查报告、成果展示、上机操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在评价内容上体现理实一体化,既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考察实践技能的掌握。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路尚不明晰
目前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结构组织内容,按工作流程以项目的形式加入实践环节,一个项目要跨几个章节,优点是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结构,但破坏了项目的完整性。如果以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为章节编排课程内容,又会破坏理论知识的结构。如何将理论知识的结构性和项目的完整性二者有机结合,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由于专任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用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待商榷,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提升
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各专业都要开设,凸显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经历不够。同时,教师团队缺乏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不高。
(四)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统计学原理》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公式、计算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困难,因而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参与度不够。
五、课程改革设想
(一)明确改革思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进一步理顺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和实践项目的完整。从实际工作需要角度入手,探索适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企业实践,建设双师素质和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方法以及专业方面的进修培训,密切专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企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聘用企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
(三)借鉴各领域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关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一步拟借鉴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教学项目;借鉴档案管理知识,学生自建学习档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师生共同制定、完善考核办法;运用应用文写作知识,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报告写作能力等。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力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全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创新审计管理方式,规范审计业务管理,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工作目标
围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能,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标,将审计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OA系统为平台,对审计项目进展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通报,把审计管理的触角深入到审计现场,加强审计质量的动态控制和管理,促进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
三、审计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实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监督由单一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后检查与事中通报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管理转变为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审计现场作业,提高现场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基本功能主要包括:
(一)定期汇集审计项目信息
利用OA平台,汇总审计项目现场相关信息。审计组在OA平台上定期录入审计项目的现场信息数据,包括各项目时间控制、人力的投入、初步发现的审计问题或线索等,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及时更新相关资料,使审计业务管理各层次动态掌握审计项目进程。
(二)动态通报审计项目进展状况
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数据统计、指标分析、档案管理等方面功能,利用图形、图表分层次、分类别汇总审计项目动态进展、审计效率效果等情况,并在局内网及时通报,便于局领导及时、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进展情况,便于业务部门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便于审计人员分析、判断审计事项,便于审计组所在部门加强对审计组的管理。
(三)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通过审计项目动态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比较,审计业务管理层了解和熟悉项目的动态情况,及时发现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及时研究措施,解决问题,实现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四、审计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基本内容
(一)需采集的数据
按照动态的管理目标,需采集的数据分为项目基本情况、各环节时间控制、审计组基本情况、审计小结、阶段审计结果等五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责任处室
2.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年度
3.被审计单位类别、审计时间范围
4.延伸审计单位数、审计金额
5.审计通知书、现场审计、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等各阶段时间
6.投入审计业务工作量(人.工作日)
7.审计执行情况小结
8.审计查出(或初步发现)问题或线索(类别、个数、简要说明、各阶段变动情况及原因)
9.其他审计成果(审计决定、移送处理等)
详见附件1。
(二)输出的内容
1.项目进展情况(饼状图、柱状图);
2.审计项目动态情况汇总(时间控制、投入、审计查出的问题或发现线索的总数量和涉及金额);
3.审计查出的问题或发现线索分类汇总(根据问题类别显示数量和涉及金额,具体问题或线索的简要文字说明,以及查证核实情况,同时显示各阶段审计小结);
4.根据需要从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形成审计业务投入产出等统计分析报告。
五、实施步骤
(一)审计项目动态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设计需求由综合处提出并征求各业务部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