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运动与健康科学

时间:2023-11-20 10:00:28

导语:在运动与健康科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运动与健康科学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运动技能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一直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和担忧的方面之一。按照传统的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通常是遵循国家颁布的教育大纲的指导来进行操作的。由于对原有评价体系的长期依赖,基层体育教师面对新的评价理念,在体育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或困惑。而且,随着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问题和矛盾也就会越发的突出。

1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认识

一线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中地位的重要性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可。这与课在中小学长期作为单纯运动技能性教学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从该角度来看,这种运动技能学习评价集中倾向性的选择实则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一方面,重视运动技能学习固然重要;另一方面,对运动技能的足够重视却因此忽略了其他领域或是运动技能领域内其他方面的学习。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的运动知识、安全意识同样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两者与掌握运动技能一起,如同一架马车的三匹马,只有产生合力,才能奔向将学习或是运动技能的学习的评价目标。遗憾的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厚此薄彼,而造成运动技能学习完整性的缺失。

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认识不足。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原动力和初始点,高涨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而失去兴趣的运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机械式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兴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这两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他们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评价重要性的认识就有可能模糊或偏差。

2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2.1评价时间以单一的期末考核居多

教师们对评价时间的安排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更倾向于仅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而对其他的评价时间的选择则显得很零散,尤其是在单元学习前的评价更是少有人问津。而对“评价时间”的态度上,除对实践中操作的普遍认可外,还有较多的是对多时间点的评价设置的赞同。认识态度和实际操作的差异,也正是一线教师的困扰所在。在与教师们的谈话中了解到: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以来,教师们参加了若干次时间较短、内容涵盖范围较大的相关理论培训,这对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们来说,虽然在思想层面有了引领方向的旗帜,但在实践层面却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借鉴和指导。因此,也就出现了调查中教师的主观认识与实践操作上的背离现象。

2.2评价方式偏重于单一的实践考试

教师们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式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倾向于单一的实践考试。这与一线教师过分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重要性是相互联系的。当教师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片面的理解为运动技术的掌握或是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注重掌握运动技术内容的设置时,他们在其评价方式上也自然会以相应的方式予以对接。毋庸置疑,实践考试是对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评定方式。然而,运动技能学习包含的是以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安全意识三方面为主的综合性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其评价方式的安排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以不同学习内容的最优评价方式而定。这就需要将书面考核、口头考核等多种形式与实践考试相结合,从而完整地反映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情况。

2.3在成绩评定中,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关注少

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主观态度的选择与实践操作的使用有着较大的差异,且主要体现在“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数评定”的选择上。山东省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多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使用成绩评定形式上也较多的在采用等级评定或是评语形式的评定;对用传统测试得到的分数作为单一评定的最后结果,绝大多数教师从心理上表现出不能接受的态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却较少使用“给予相应的评语”,却“违心”地大量使用着以该项作为主要手段的评定形式。究其原因,是缺乏具有多元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所造成的。在与教师交谈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对目前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指标体系不系统甚至缺失、评级体系亟待改善的反映。由于评价内容的单一,针对该内容的成绩评定形式往往也是以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而定,加之评价时间投入上的不足和对学生了解的匮乏,教师们对于更为感性的评语式的评定形式,也就少之又少了。

2.4评价主体以单一的教师评价为主

教师们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主体有所认识和理解,除对教师评价作为主体评价的主要形式外,对学生评价(他人评价和自评)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评价兴趣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技能学习的理想认识和学习效果。但理想与现实往往保持着距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评价主体进行设计和安排,加之缺乏与评价主体相适合的评价内容,对单一的运动技术的评价自然还是要“可靠”、“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考官”来操作了。同时,有6人还选择了“家长”参与评价,对该项选择较少的原因可能是鉴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安全意识以及运动技能指标的评定更适合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而家长缺乏相应的评价技巧和能力,其评价的主观性也往往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因此对教师而言,选择家长参与的意义不大。另外,还有4位教师选择了“其他”选项,认为在学习评价中,还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委派人员、学校相关负责人等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对此选项人数少的原因可能是:管理部门及学校相关负责人通常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每一门体育课程评价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不现实的。

3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满意度较低

面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其评价效果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效果”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感觉评价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纠结于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如何通过具体、可行的手段和方法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如:基础差的学生如何能够通过努力,获得与基础好的学生同样的机会去获得高等级评定?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如何能在学习评价中有所展现?学生能否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他人或自己进行评价?对此,调查中的教师们也一再表达了希望能够有完整的、科学的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出现。他们期待新的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体系能够有完整的评价指标,有合理的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安排与设计,并希望新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改善。

4小结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学习评价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现状,将有助于研究者对目前的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研究者能够以此为现实依据,夯实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对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解决更为有针对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14YJC89000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5BTY009);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206)。

第2篇

摘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含义,以及它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关系,使体育教师能够有系统、有逻辑和有序地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技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技能的控制三个领域。在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从婴儿的成长发育入手,以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为研究目标,即从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入手,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探讨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些错误的理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以及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之浅。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规律的认识。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带来的作用如何没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教授适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体育内容,同时一个年龄阶段和下个年龄阶段间应该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学习过程一定要达到自动化阶段,便于技能的迁移和掌握,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应该体现出顺序性和可预见性。

二、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连降十多年,这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状况不乐观,比如小学上中考的内容、中考上达标的内容等等,为了达标不惜花很多时间去训练加强。这些都是违背运动、游戏、身体锻炼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绳、中长跑、跳远这些项目的达标只是一个测试指标,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测验学生的体质情况,并不是说开展体育课就是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学生想练习的项目不开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这样下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厌恶,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几乎无法表达,学生难以有愉快的体验。更严重地妨碍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运动技能学习

(一)定义

动作行为是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伞术语:包括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动作发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分类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程序性学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学习三个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是自动化,这是一种过渡学习。将外部信息通过内化建立起来。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是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以有意学习为主,但其间不能忽略无意学习的存在,相对于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在不经意间产生效果。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动作发展特征的知识也可用于确定一生中其他阶段的动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全面理解人在某个阶段的动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动作的发展顺序具有高的可预见性,了解这一发展顺序的老师以这些证据为基础准备课程和活动,以推动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按可预见性的发展顺序学习。比如在教学中,以发展的视角观察学生做动作时,教师会考虑是哪些因素使学生达到现在的动作状态,未来他们将发展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所以很难回答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理论阐述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发育差,所以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长。3-4年级的学生在动作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较大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较为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他们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3-4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范围也在扩大,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5-6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初中生身体发展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而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因此,初中生完成运动动作的精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学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初中生对情绪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发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一)针对小学

1.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以养护锻炼为重。小学生处于6―13岁的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着喜欢竞争,喜爱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1-2年级阶段,教师选择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时候运用情景教学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1-2年级学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将竞技内容教学化,发展跑、跳、爬、跃等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知觉等能力。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满乐趣、生动活泼、具有新奇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之中。

2.3-4年级的学生的体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大小肌肉群的,有组织、简单的组合活动。

3.5-6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发展体能(速度、平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体育课程的选择要关注能够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细动作能力的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一、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体能。二、根据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确定在某一阶段水平侧重发展的某些体能。

(二)针对初中生

1.中学生一般在12―19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他们的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已经逐渐集中,开始形成对某一项运动项目比较稳定的兴趣。所以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减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项目,增加某一项目学习的时间,为学生体验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改进、巩固、提高、运用过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期,体能与运动技能有了迅速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竞技运动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往往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初中阶段学习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田径、武术、游泳)这些课程可以加入到学习计划中去。但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能与运动技能还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要求,必须对所学习的竞技运动在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初中生的体能要求。

2.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与衔接

中小学阶段应该要发展五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但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练习的侧重点、强度等应该有所不同。儿童少年时期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大,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是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做基础,也就是发展柔韧素质同时结合力量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力量素质练习应该控制好运动负荷和练习的密度,据力量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指出:男生在12―15岁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7―13岁增长最快,所以在初中阶段发展力量素质最好。而儿童少年时期的耐力素质发展较慢,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男子在12―16岁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在18岁达到最高值,女子从13岁开始增长到最大值,这些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强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去进一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技能的学习中强化跳、爬、跃等活动能力。

六、结论

(一)体育课要以基本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基本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基本身体素质和主要的运动技能要贯穿始终。每个阶段要有基础和重点发展的项目,重视基础性学习,发展基本身体素质(速度、灵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础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二)重视技能迁移发生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中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迁移,比如课基本内容前的辅助、分解练习,都是希望产生迁移。同时学习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是无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为学另外一个技能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按计划地学。教师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怎样安排等都是有计划的,但是学生达到的恰恰是一种无意学习,如课的内容是学习前滚翻,那可以为日后学习前空翻服务,学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

参考文献: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利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

一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一)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概念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育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指体育教师以运动处方教学作为主要手段,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测定结果、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情况,按学生自己的健身目的,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运动负荷强度、频率、运动时间,以“运动处方”为基本教学程序,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多种身体练习形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2]。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体的体育需求与体质发展为出发点,体育教师会根据学生兴趣、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实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适宜学生体质发展的运动处方,促使每位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取得进步,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2“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教学设计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运动处方的设计包括运动内容的选择、运动负荷的安排、教法的运用,因人而异,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着重突出运动的健身性、科学性、实效性,“健康第一”始终贯穿于运动处方教学全过程。

3“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运动处方教学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体育锻炼内容和方法。在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己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促使学生不间断、自主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强

运动处方如同医学处方一样,要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质情况,运动处方设计也要不同。设计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时,应根据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运动处方,有很强的针对性。

2科学性强

根据学生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锻炼的量化指导方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来选择难易适当的运动内容,有适宜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体现了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3实效性强

运动处方教学方案制定后,在教学过程中,运动处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教师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运动处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施

(一)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试

首先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对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进行体质和专项技能测试。学生体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力量、柔韧性、耐力等。专项技能测试主要包括学生的跟做健美操动作的准确性及协调性、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

(二)对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将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评价学生的体质情况,学生体质评价的标准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研制的《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中的大学生体质标准。对照体质标准,找出大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共性,做到区别对待。

(三)制定运动处方

根据测试分析结果,将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分成不同的运动处方小组。体质存在相同或同类问题且较突出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在身体素质练习中,根据测试结果按照增加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等方面分为几个小组。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训练。不同组别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处方,学生的练习内容及强度,要根据学生体质情况设定。在健美操专项技能教学中,根据学生专项技能测试将学生分成技能递进的3个小组:基础组、中层组、发展组。在健美操基本动作练习时,3个组的运动负荷、动作难度、强度、运动时间是不同的,每个组的学习是阶梯式递进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之后,再逐渐增大动作的幅度、难度及节奏的变化。

(四)实施运动处方

对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进行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辅导,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保证运动处方实施的效果。

(五)调整运动处方

健美操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对学生的体质情况再次进行测试,与前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效果。根据运动处方实施的效果及学生的反应,教师适当调整运动处方的量与强度,保证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健美操选项课是在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基础上开展的,在健美操选项课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以技术传授为主的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选择和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科学地制定运动内容、强度、时间、运动次数。学生以自身条件为起点,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可以做到有张有弛,锻炼得法,学生 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运动成就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原始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健美操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运动处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寓教学锻炼内容于娱乐中。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学习制定健身运动处方的知识和方法,并把健美操运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处方。健美操运动处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强的特点,能够更好、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通过健美操课学到一个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健身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养成科学健身的终生体育意识。

(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健美操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把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期初,对选项健美操课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在分析和评价不同学生体质状况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弱项素质之后,根据学生体质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及注意事项。学期末,对学生再次进行体质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学生原来的弱项指标增长幅度明显。

四健美操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适时调整,优化运动处方

在应用运动处方教学时,运动处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育教师对于一个运动处方应反复修改、优化、完善,注[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适时调整、重构运动处方,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处方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各项身心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二)体现学生个性,注意区别对待

在应用运动处方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强度、时间,做到统一管理,区别对待。在执行同一个运动处方时,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运动强度、运动量,真正改善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

(三)加强体育教师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有一定难度,怎样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教学,是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体育教师应加强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总结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更新运动处方课程的内容,完善自己的体育知识结构,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使运动处方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雷,黄滨.学生体质评价及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 健身运动 健美运动 体型修塑 方法

1引言

目前,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健美健身的国际大市场。中国自2000年以来,体育产业发展以40%以上的递增速度开始发展,参加健身运动的人口大幅增长,新世纪将成为健美健身的中国世纪。现在全国各省市几乎都有几家比较好的健身房。而在国外也是如此,并且国外还经常举行健身大赛来促进大家利用运动来锻炼身体,健美体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走访各个健身房收集有关健身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为了减去多余的脂肪,增加肌肉含量,塑造健美匀称的形体,使形体变得优美,采用科学的综合训练与饮食调控等方法,特别是在有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则可达成减掉多余脂肪、塑造匀称健美形体的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健身健美运动健康有效的进行体形修塑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查法

走访各个健身房进行有关健身方法的调查。

2.2.3比较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有关的健身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健身运动和健美运动的概念和目的

3.1.1健身运动和健美运动的概念

① 健身运动的概念

国内外众多学术著作及报刊杂志上时常会出现“健身运动”这个词,其概念也完整诠释和规范,即健身运动是根据人体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方法,并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以增强人们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命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健身运动简单易行、适用性强,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人们的健康,发达全身肌力,增强力量,提高生产劳动效率;还能改善人们的体型、体态、陶冶人们的美好情操,所以深受大众特别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们的欢迎。

② 健美运动的概念

所谓健美,顾名思义就是健康而优美、健壮、美观,它是根据健康原则、美学原则以及年龄、性别特征对人体毛发、肤色、体形、姿态、动作和风度等进行的综合评价,通常指人体健康无病,动作优美、协调,体形匀称,并具艺术感。从专业上说,健美是指通过各种重力练习以发展全身肌肉、塑造体形为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运动英文意思为身体建设,是通过徒手和运用各个器械,通过专门的运动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并根据人类遗传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营养学、运动医学、美学等学科原理,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达肌肉、修塑体形、陶冶情操、促进人体健美为目的的体育运动。

3.1.2健身健美运动的目的

健身健美运动分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减肥来达到身体健康但是减肥可不是单单减掉几块肥肉那么简单,要想科学的减肥,健康的减肥,就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使身体更健康。要求减肥者每天摄入的热量要小于燃烧的热量。所以就要大量运动来消耗热量,并且摄入的热量要少。然而人们往往会有很多误区,减肥就要靠节食,有资料表明靠节食减轻体重,有90%的人都会反弹,正确的方法是,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

要选择消耗热量比较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跳绳,这都是一些基本的比较适合各种人群的运动。然后就是饮食,胖人会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吃的多而运动少,那么究竟该怎么吃,吃多少呢?想减肥的人应该少吃多餐,因为这样可以不利于脂肪的堆积,吃一点消耗一点,而不是一次吃很多,都堆积在一起很难消耗掉,每天应该严格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而很多人却往往忽视早餐,不吃早餐不但对身体不好,起不到减肥的效果,反而会使人发胖。除了一日三餐不要再吃别的零食,可以吃些水果来当作零食。另外要多吃纤维素,因为纤维素可以清理肠道,有利与排便,这对减肥是非常重要的’。

多喝水有助于将钠盐冲刷出体外,从而有利于减肥,每天至少喝8杯水,晚饭要少吃,9点以后不要再吃东西。[2]另外一种就是为了强健体魄而健身这种是为了使自己的体形更好看而运动健身的,这些人往往有着标准的身材,结实的肌肉,饱满的精神,给人一种精神、健康的感觉。健美运动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跑步、瑜伽、力量练习等。[3]我们衡量健美标准是从科学角度来考察的,认为健美是根据健康原则、美学原则以及年龄、性别特征对毛发、肤色、体型、姿态动作和风度进行综合的评价。

3.2体型修塑的主要方法

3.2.1有氧运动训练方法

有氧运动也叫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的耐力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人的氧气大体与需求相等,即达到了平衡。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说来,有氧运动对运动技巧要求不高,简便易行,以下介绍几种健身房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

健身跑是一项便利而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跑步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实效性。通过科学研究和人们多年的运动实践,健身跑运动时心率应保持在年龄限制的最高心率的60%,即心率应达到120次/分钟左右。一般平均25至30分钟的有氧运动功效最佳。另据研究:早餐前跑步消耗的热量来自脂肪,而下午跑步脂肪所提供的热量是不足消耗的。

健美操运动作为有氧运动,可谓一项好的运动方式。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舞蹈,不仅能激趣、调节心理,还能通过身体的运动,使肢体更灵活、协调,体姿体态更优美。

3.2.2健美运动训练方法

健美运动是一项通过徒手和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进行锻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体形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5]那么,怎样才能使快肌纤维快速增长呢?研究结果表明,肌肉在训练时的整个消耗与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时的能量消耗;第二阶段是运动后的恢复阶段;第三阶段是运动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在牛理范围内,肌肉活动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随之而来的恢复就越明显,而我们使肌肉快速增长的秘诀正在于此。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最大限度的超量恢复,从而使肌纤维获得更多的营养,达到快速增长肌肉的目的。[6]为此介绍以下几种快速增长肌肉块的方法。

功率因子训练法。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所举起的重量,即以功率来衡量训练,用公式表示为:功率因子=训练所用的总重量/训练的总时间。以卧推为例,在卧推过程中,最费力的范围是从胸向上的十几厘米,而最有力范围是将要完成推举的十几厘米,在此范围里做半程动作练习,功率因子越大,训练效果越明显。

组合训练法。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训练手段,即把一个以上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训练。组合训练又分同位组合、异位组合和混合组合三种方式。练同一肌肉的动作组合,叫同位组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来编排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课程,学会对训练方法的选择,迅速正确地感觉身体的各种反应。这种能力不是短期内能获得的,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并有意识地注意身体的各种反应才能获得。[7]

以上介绍的是有氧运动和健美运动的一些方法,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有选择的练习,为保持身体的健与美,有氧运动是必须的。然而,过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由于体能的消耗,会使肌肉消减而萎缩:而过多的健美练习会使肌肉僵硬而无弹性。因此,必须有效的搭配和合理的安排有氧运动和健美运动。[8]总之,科学的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合理的膳食营养是训练的基础,而充足休息则是两者联系的桥梁。只有搞清楚三者的关系及各自的重要性,才能科学地进行健美训练。

3.3如何注意日常饮食调和快速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3.3.1注意日常饮食调

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东西,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伴随人的一生。吃不足,挨饿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当吃的东西充足,而又吃的不合理的时,同样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吃才能既保证人的健康,又能保持形体的美呢?就像仅仅靠饮食并不能保证人的健康一样,仅仅依靠饮食也不能保持形体的美,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保持健康和保护形体美肯定有益的。

3.3.2快速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如何加快消除疲劳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① 保证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摹方法。

② 整理活动和肌肉按摩。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l.1从各方面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研究发现,进行健身健美运动可以起到发展肌肉力量、耐力并适度发达肌肉;修塑形体,有助于减少多余脂肪;改善体姿矫正假性畸形;均衡全身肌肉的发展;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减缓老化速度;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等功能。

4.1.2如果在锻炼过程中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会影响练习者参加正常训练,甚至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身体健康,给联系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只有了解损伤产生的原因,并及早加以预防,才能减少伤害事故。

4.2建议

4.2.1人体从事各种形式的健身都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而人体进行健身也正是为了提高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各种身体机能。人们若想通过科学的健身提高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健康指标,就必须先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

4.2.2主动预防损伤比发生损伤后再治疗更为重要。运动前应制定好合理的训练方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训练中,要注意间隔放松和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遵守训练原则,加强保护,注意选择好训练场地。

【参考文献】

[1] 张先松.健身健美运动[M].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健与美[J].2006.06.第206期.

[3] 王乐.健美运动与身体健康[J].安徽文学.2007年,第一期.

[4] 孙怀玉.试议大学生的健身与健美[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5] 吴晓芳.健与美体育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张益民,安国彦.健美运动中快速增长肌肉的方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

各章节均增加了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知识拓展等部分,使教材结构更加完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章内容涵盖营养的概念、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营养学的概念与特点,详细阐述了营养是指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其有益物质,供给能量,构成和更新身体组织,以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全过程。合理营养是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生长发育的根本保证;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人在运动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机体能量消耗和供给的平衡是保持运动员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而能量的供给来源于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第2~4章分别从营养素与运动、能量平衡与运动、平衡膳食与运动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糖类、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营养功能,供给量和食物来源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运动中能量的需要量和不同运动项目中运动员能量需要的特点以及科学控制体重的方法与适宜体重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等;运动员、健身人群的平衡膳食与食谱的编制方法等内容。除了介绍传统营养学知识外,还穿插了运动营养的特色内容,使营养学和运动元素相互融合。第5章介绍了运动营养补充剂的概念与使用原则。

增加肌肉蛋白质代谢的运动营养补充剂,快速补充能量或促进能量代谢的运动营养补充剂,预防损伤、延缓疲劳和促进体能恢复的运动营养补充剂等。在现代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背景下,对运动员的体力、体能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帮助运动员提高耐力以及恢复体力和运动能力,介绍目前体育界常见的运动营养补充剂能够为运动员、教练员等专业人群提供指导与参考。第6、7章分别介绍了运动训练和比赛期间的合理营养,包括健身运动者锻炼期的合理营养、运动员训练期的合理营养、运动员比赛期的营养、运动性贫血的营养干预;特殊环境下运动的合理营养,包括高原训练的营养、高温和低温环境下训练的营养以及运动者旅行中的营养措施。不同体育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地区、训练场地等参赛和训练期间的合理营养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比赛时水平的发挥及预防运动损伤等具有重要意义。第8章介绍了人体营养评价与食品安全,包括膳食营养调查、营养状况的生化评定、营养缺乏的临床评价与食品安全与运动。

第6篇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中年女性;体质

中年女性的体质问题倍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医学、体育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们对女性的身体机能、身心健康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中年女性有它的社会特殊性和人到中年身体机能水平逐渐衰退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其在中年这一年龄段的健康问题更为重要。在大众体育活动中,妇女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群体,而中年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角色的压力,并且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已悄悄出现衰退,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促进中年女性的健身锻炼刻不容缓。如何延缓女性机能衰退,通过运动是否可改善中年女性体质水平,应该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对中年女性健康状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极柔力球运动与太极拳的思想均传承于太极,都是以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思想为基础。太极拳具有圆润连贯、上下相随、柔中有刚、以意导动等特点。作为太极拳的延伸,太极柔力球运动既保留了太极思想的精华,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球类竞技运动精髓。太极柔力球运动中“柔”是灵魂、“圆”是核心、“退”是前提、“整”是根本。

鉴于以上情况,对忻州市忻府区的中年女性在参加太极柔力球运动前和参加太积极柔力球运动2个月后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安静心率、柔韧、反应、协调、立定跳远、握力、肺活量等体质指标的影响。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爱好者进行锻炼监控,使太极柔力球锻炼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为增强中年女性的健身意识、科学健身理念,提高中年女性的体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太极柔力球的广泛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洲地区的体质指数评价标准定义标准是:低体重 BMI小于18.5,正常范围在18.5~22.9 ,超重是23~24.9 ,肥胖是大于25 。被测人员实验前BMI数值平均值为24.3 ±6.11,试验后为21.0±4.8 8,且实验前与实验后之间存在差异性(P

其次,长期参加太极柔力球锻炼,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全身毛细血管开放程度加大,进而使血管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加大,使血管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弹性,降低收缩压,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正常成年人的动脉血压范围为: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一般认为成人安静时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则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60mmHg,收缩压低于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2个月太极柔力球练习后被测人员的收缩压由124.9 ±12.1 下降至121.3 ±10.57,舒张压由74.7 ±7.50 下降至72.1±6.83。说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太极柔力球锻炼后,血压呈相对下降趋于正常,这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被测人员经过2个月太极柔力球运动后,被试者坐位体前屈成绩从原来的5.70±7.20变为11.5 ±6.23,且实验前与实验后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

(1)身体形态及其指数是人体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年女性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有显著的影响,显示太极柔力球运动对控制人体重,预防肥胖及各种肥胖性疾病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2)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与血压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的简易指标,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年女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

(3)太极柔力球运动能显著提高人体上肢柔韧性、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显示太极柔力球运动能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提高中年女性的体质水平,促进中年女性的健康,使中年女性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工作和生活,享受余暇休闲。

建议:(1)锻炼者在锻炼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时,人体的上肢活动较多,所以在进行太极柔力球正式练习前,可以采取慢跑等措施使身体发热,充分拉伸上下肢肌肉,活动关节,为练习做准备。

(2)科学合理的安排练习时间。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一般以30~60min为宜。太极柔力球锻炼者每次的健身时间偏长,一般为1~1.5 个小时左右,运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对增进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每次锻炼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

(3)加强技术指导、练习监控和自我评价。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时,由于锻炼者监控负荷的意识薄弱,应加强技术指导,建议在运动后、次日晨测量脉搏以评价负荷大小,做到科学健身。

参考文献:

[1]杨丽娜,门卫东,刘鸿宇,李治,崔建梅.3个月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7):945~947

[2]张双.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年女性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叶国鸿,汪正毅,许建生等.运动与血脂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33~935

第7篇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

第8篇

关键词: 运动处方 高校 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身运动日益趋向生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至今已有90多个国家实施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健康纲领,我国也于90年代初全面推行了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仅符合国际体育发展潮流,而且必将有利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强国富民。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运动处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是促进全面健身科学化的保障。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1.运动处方的产生和发展

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度,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1953年,西德的黑廷格和缪拉等发表了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在体育过程中应用运动处方的广泛关注。随后,德国的肖立赫及英国里兹大学的R.E.摩根和G.T亚当逊等创造了一种巡回锻炼法,这是最初的运动处方模式。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已将冠心病等疾病的运动疗法发展成为运动处方的形式,运动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霍尔曼研究所自1954年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制定出健身运动处方,并明确指出,在几年之内,至少在不久的将来,“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运动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60年代中期,劳伦斯和他的同事们应美国太空署的要求,根据体质变化不断调整运动量,为宇航员制定运动处方。日本以株斯道夫为首的运动生理学家1965年倡议研制运动处方,70年代出版的《运动处方》、《日本健康运动处方》及之后的伊藤郎等人出版的《从生理学基础到运动训练、运动处方》、《从运动生化到运动处方》等书,对日本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和健身运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使其在国际上得到确认。随着运动处方研究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发展趋势在广度上,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与推广;在深度上,趋向多学科交互渗透,对运动处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高校应用运动处方的依据

2.1大学生体育锻炼面临问题的分析

2.1.1目的性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若活动比较有趣热闹,参加的人数就多,但往往是盲目参与,忽视自身当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2.1.2选择性不强。

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为了发展某项身体素质或学习某项运动技术,面临着选择适合的锻炼手段和方法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锻炼手段、方法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会产生盲目选择的倾向。这些被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并不一定适合练习者。

2.1.3科学性不强。

无论从事什么运动,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都是取得运动效果的关键。而大学生可能对体育运动的科学理论体系了解不全面,较难合理地安排好练习的量与强度,以及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2.1.4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大学生在运动中一旦出现运动损伤、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就会不知所措或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从而损害身体健康。

2.2运动处方的发展为高校应用运动处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运动处方的研究已具有较完整、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健身运动处方已成为各国实施健康计划的重要内容,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用运动处方提高国民的体质和健康素质。目前运动处方可分为四大类:(1)预防性健身运动处方:不同年龄人群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为目的的处方;(2)竞技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为目的的处方;(3)康复体育运动处方:用于病人和残疾者以治疗疾病、康复肌体为目的的处方;(4)健美运动处方:以健美形体为目的的运动处方。随着运动处方研究与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与推广,近年来,健身处方的任务已由单一健身发展到追求身心全面的健康。身心全面,包括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等,成为健身处方的新内涵,也成为大学生运动所期望的目标。同时,高校体育运动处方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高校体育中应用运动处方大有可为。

2.3与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相得益彰

我国一直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中结合运动处方进行教学,有利于快速寻找出一条增强学生体质的捷径。在我国现行体育教学中,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大纲与不讲实效的素质练习并存。如何针对学生体质的差别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地搭配成运动处方显得十分重要。《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确定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地开展健身活动。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要把所学得的知识技术,合理地运用于体育实践之中。具体地说,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控、自我保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合理运用运动处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4高校学生实施运动处方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要全面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水平,就必须加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科学地掌握运动处方和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运动处方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要使大学生掌握其生理、心理特点,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并且持之以恒的锻炼,从而促进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5为教师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运动处方在高校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体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 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健身意识,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更能够促进教师针对大学生的体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使体育课程既生动活泼,起到明显的健身功效。

3.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

3.1运动处方的内容

大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为了情感宣泄,有时是为了健身,有时是为了从紧张和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时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有时是为了病后康复或生长发育,有时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高校在应用运动处方时,要根据参加健身锻炼的个体状态不同,制定出适合个人状况的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应包括:

3.1.1运动项目即进行的运动,应针对体质测定情况而确定。

若要增加心肺耐力或减脂,则应从事长跑、竞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有氧运动。若要改善力量,则要进行哑铃、器械、俯卧撑、杠铃等力量运动。若要寻求生理上的放松,则可选择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3.1.2运动强度即运动的激烈程度。

要想达到运动效果,就必须遵守运动强度设定指标,在实际运用中为了简单易行,一般以心跳率为强度指标。研究证明,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间为宜。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对自己较合适的运动强度,要讲究实效,切实可行。"心率130 "是西方国家为提高民众体育提出来的口号,也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动130次。从实际运用的情况看"心率130" 也是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运动强度。

3.1.3运动频率即每周的运动天数。

一般每周至少三次才能产生运动效果,又由于运动效果的作用和时间间隔不宜太长,太长会引起消退抑制,一般锻炼间隔不宜超过三天。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神经衰弱,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大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大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所以要培养大学生坚持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

3.1.4运动持续时间即连续运动时间的长短。

一般而言,运动强度低则持续时间较长,反之,强度大,则持续时间较短。有研究表明,当强度在50%―80% 最大摄氧量时,持续时间在15―45min之间,对心肺功能和耐力才有增进效果。

3.1.5监控即在运动中要设立运动观察指标。

如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向体育老师反映并暂时停止运动,其目的是使锻炼者在运动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测、自我调整(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以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运动量,从而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3.2高校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3.2.1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运动项目要因锻炼的目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部分,而定量化又是运动强度的核心。运动次数与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因素。以上诸要素的合理搭配正是运动锻炼定量化、目的化、科学化的一个发展方向。运动锻炼定量化、目的化、科学化要求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发展完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运动爱好,参加锻炼情况等。对其健康状况做出判断,这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应予以特殊对待,不宜参加运动处方循环。

第二步,运动负荷与体能的测定。在实施运动处方前,要对学生的运动负荷与体能做出测定。运动负荷的测定是对其身体承受运动的能力的检测和评价。通常采用心跳频率、最大吸氧量等机能指标。通过测定,找出科学锻炼处方的负荷指标。体能测定主要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鉴定。也可将所得结果与较大样本进行对比,确定该项素质优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运动处方。对运动负荷与体能的测定数据要保留,以备后用。

第三步,具体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以上调查测定的结果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包括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锻炼方案,贯彻实施是根据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锻炼次数要严格控制,使运动处方规范化。

第四步,对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进行再次测试分析。一个运动处方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进行监督和再次测试分析,以检验运动处方是否有效。可以将再次测试的数据与实施处方前的数据或该地区的、全国的相应数据作比较分析,以便找出差距。

第五步,运动处方的优化与综合。运动处方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后,要根据自身机体功能状况,调整运动处方。对于一个处方应反复修改、优化,使之日臻完善。最后,为了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还要把各单项运动处方综合起来加以使用。

3.2.2现以张××(男20岁)同学为例,说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步,张××到校医务室进行体检,结果正常,无任何疾病。

第二步,张××身体素质测验结果:100米跑13.76s,立定跳远2.30米,引体向上7次,1000米跑4min50s 。从成绩可以看出张××速度和力量中等,但一般耐力差。

第三步,根据张××的体能,确定本学期以发展一般耐力为主,预期1000米跑成绩达到4min 。

第四步,每周锻炼4次,即一、三、五、六,锻炼时间为45 min,锻炼均在下午课后进行。

第五步,锻炼内容。(1)准备活动10min 。热身操、热身慢跑800~1000m,腿部柔韧性练习;(2)基本部分30min。加速跑100~120m3次;6~8min中等速度跑,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草地上柔韧活动(坐跪压,分腿压)5min;走跑交替10min。跑时应该注意控制速度和呼吸;(3)整理活动5min。做放松操或在肋木处做拉伸。

第六步,注意事项:(1)运动处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要根据自身机体功能状况,调整运动处方;(2)天气恶劣或身体患疾病应暂停进行体育锻炼;(3)当天有体育课时运动负荷可以小一些,期末考试期间运动负荷可以小一些。

4.结语

运动处方的发展为高校体育实施运动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大力提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运动处方,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刘纪清.实用运动处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4.

[3]张中垓.余利萍等.体质测定和运动处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四川体育科学,1999,5:41-44.

[4]俞允乐.运用运动处方,增强学生体质[L].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专辑):60-65.

[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6]王健.健身运动处方[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 体育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2-01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是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强身健体的学科,是一门以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只将其作为保持人们健康的手段,很少将其与人类的健康知识联系起来。新的《体育与健康》科目将“体育”与“健康”看作课程的并列的两部分,将它们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有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制约,或者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知识象征性地开设体育课,而不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学跟着习惯走,跟着感觉走。在课堂上知识学习一些运动的技能,然后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至于这些知识对学生将来的体育运动或是运动习惯的养成能起到多大作用从不去考虑,更不去思考我们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应该如何去处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如何将体育课程学习与学生的终身健康联系起来。这正是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 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思想

在传统观念里,只要运动就会对身体有益处。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过量的运动、不符合健康理念的运动、恶劣环境下的运动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超大量的运动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没想运动,心脏功能不好的学生就不适宜长跑,弹跳力不强的学生不适应打羽毛球等。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北方的许多地区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雾霾的笼罩之中,在雾霾中运动会吸入大量的悬浮颗粒,感染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思想,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一定要避免出现违背科学常识进行体育锻炼,防止出现因体育运动而危害学生健康的情况出现。比如,在雾霾天气,就不要在室外上体育课,也要告诫学生尽量不要外出,更不要在雾霾天气做剧烈运动,防止吸入过多粉尘危害身体健康;对于特异体质的学生,也要指导学生避免进行身体不适宜的运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种思想和理念不仅要用于指导教学,还要通过长期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理念,让运动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让体育切实为健康保驾护航。

2 将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体验课教学呈现出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忽略健康知识的弊端。新编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既包括身体各项健康指标的指数,也包括各类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还有精神健康的相关知识。这些新增内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人类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在生物、政治课程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在体育课堂上无需再学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是以科学知识或者是从人的性格养成方面学习,唯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这些知识与运动都统领在人的健康之下,将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或者进行专项室内理论课程,或者渗透到对体育运动的讲解中。比如,在进行足球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足球运动对人体能量的消耗,分析在进行足球比赛前吃哪类食物更科学、更合理。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西方国家以肉食为主,让学生结合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足球运动的需要,综合分析哪类饮食习惯更符合足球运动的需要呢?这更能调动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不但能让学生懂得科学道理,更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健康知识与体育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运动。

3 以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今的学生学习、升学压力巨大,很多学生的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抑郁、烦躁、厌世等,每年都有因不堪重负结束生命的悲剧发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压抑的高中生活中调节器,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的共同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娱乐性强或者需要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畅快,感受到合作战胜困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作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单纯的教师谈心、心理疏导有更明显的效果。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效的具体体现。

4 借助传播体育文化开阔学生的胸襟

体育文化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到体育运动的渊源,从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到我国的北京奥运会举行,从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到著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等,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包含了人类的一部崎岖的发展历史,包含了人类战胜自然、战胜灾难、战胜自我的发展史,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感受到自身潜藏的巨大的爆发力。让学生了解各项体育运动的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的过程,从中感受到人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行动。让学生了解著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界限共同具有的顽强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这些体育文化的接受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果敢的性格,还能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开阔胸襟。这种精神境界的形成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正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将体育定位在为健康服务的地位。教学方向的转变,表现出体育锻炼更具人性化,更加灵活,也更具选择性。这些变化是体育这门传统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也是课程自身发展、提高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也是这种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