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13:27
导语:在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居民仍为消费主体
北京市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消费主体仍以居民为主。2008年北京市最终消费总额为6033.9亿元,比上年增长9%,比2003年增长了4倍。其中,居民消费在2008年达到3385.6亿元,占最终消费的56.11%。政府消费为2648.3亿元,占最终消费的43.89%。
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慢于中、高收入家庭。2008年北京市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8985元,比2003年增长21.49%,分别比中、高收入家庭低16和1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继续增长,消费结构逐渐优化。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的消费支出16460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562元,约占消费总支出的1/3。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支出中,肉禽蛋及水产品类和饮食服务消费约占50%的比重,而在饮食服务消费支出中,又以外出饮食消费支出为主。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这两项支出分别为2383元、2293元,分别占消费总支出的14.48%、13.93%。最后是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
服务性消费将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北京消费现状的分析,结合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未来北京消费热点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交通费用所占比重将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近年来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功能分区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降低了居民出行的交通成本。另一方面,油价的持续上涨和北京市停车费的调整造成了购买私家车的不经济,这将给偏好家庭工具出行的居民带来一定影响,部分居民会因此转乘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医疗保健消费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医疗保健项目人均支出达到1563元,比上年增长20.8%,增幅同比提高约19个百分点。随着近年来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逐渐被人们接受,未来这一消费趋势还将保持强进的势头。
第三,文化及旅游消费需求稳步上升。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2003年增长21.30%,其中文化娱乐服务增长最快,2008年北京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消费774元,比2003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17.64%。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照相机拥有量比上年增长91.4%,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方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设施的日益完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文化旅游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寻求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对策
要实现北京市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1、扩大并明确低收入群体范围
2009年北京首次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城乡统一认定标准,即为2009年城乡低保标准的170%,这样北京约37万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将和23万低保对象一样享受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冬季采暖、一次性救助等共7项专项救助政策。按照2008年末城镇低保标准每月390元计算,低收入标准将提高到663元。663元的低收入标准与北京最低工资标准800元差异并不显著,所以低收入标准界定的幅度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根据社会现实,低保群体的范围应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范围也应该明确,而且需要定期根据物价指数、最低工资标准等具体情况对低收入标准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2、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不仅要根据政府财力提升补贴标准,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他们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还包括其它的一些优惠性救助措施,尤其是上述所讲的7项专项救助措施。低收入群体是在低保人群基础上所划定的一部分人群,他们与低保人群一样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尽量与低保人群一样享有相同的保障待遇。
3、进行岗位培训,引导无业人员就业
社会保障部门应积极引导那些具有劳动能力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没有进入合适岗位的人群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经过适当的培训后能够与工作要求相匹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补贴负担。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禁止给那些完全可以上岗却拒绝劳动的群体发放低保补贴。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
1、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挖掘除历史名胜、皇家园林和世界遗产之外的“古都文化”旅游项目,如作为北京传统人文景观和文化载体的胡同建筑、文玩字画、老北京的民风民俗,打造好“胡同旅游”项目,以吸引国外游客和国内游客。
大力发展京郊休闲旅游,如可在北京近郊开发康体娱乐休闲项目,在远郊开发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度假产品,以吸引北京市民、外地及外国游客。
2、加快发展社区医疗、餐饮等社区服务业
提升社区医疗专业水平。目前,社区医疗在北京部分社区已经开始运行,社区医院比综合医院更能营造适合本社区居民的就医氛围,对于居民的突发病或紧急救助更具有时间优势。但是由于目前社区医疗设备简陋等因素,导致很多的居民依然倾向于去大医院、专业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看病。所以,社区医疗在普遍提升医疗服务水准的基础上,应该根据不同小区居民的收入水平,配备与其相适应的医疗设备和服务,在特定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发展社区餐饮服务。社区服务可以模仿大学校园的餐厅,提供社区餐饮服务,这样居民下班后就可以直接就餐,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在社区餐厅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社区餐厅菜品的口味和价位要适合社区居民的餐饮习惯,要具有家常菜的风格,再者要有品牌连锁经营以保障餐厅饮食的质量和饮食安全。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合理消费
一、鞍山市居民的消费现状分析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近日对鞍山市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是对鞍山市居民在食品、衣着、房租/房贷、通信、交通、医疗保健、娱乐服务、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该分析选用的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即为食品支出占全部总支出的比重。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
调查发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30%以下的居民为34.2%,食品支出占总支出30%~39%的居民占37.5%,而同时期辽宁省的恩格尔系数维持在38%左右。说明鞍山市居民生活消费处于富裕阶段并向深度富裕层次迈进,而辽宁省刚刚步入富裕阶段;衣着支出占总支出20%~30%的居民占42%,占总支出30%以上的则达到24%,据鞍山市统计年鉴显示衣着方面的支出在逐年上涨,可知居民消费水平在稳步提高同时在该方面的消费较理智;在房租/房贷及物业管理费方面,花费总收入30%以上的居民占8.2%,其余的均在30%以下,这说明消费者在住房方面的消费已经逐步趋向合理性。但居住相关的支出在增长速度和占比方面,鞍山市远远高于辽宁省;通信花销在50~200元的占到61.6%,在交通方面花费100~300元的占到60.6%,这直观的显示出交通和通信在居民日常消费中的不可或缺性。在该方面的支出,鞍山市每年都高于辽宁省。
医疗保健支出在200~600元的占57.8%,600元以上的占9.2%,而相较于辽宁省该项支出比重略有下降,但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言,鞍山这几年有增有减,很不稳定;家庭每月在娱乐服务方面支出200元以下的居民占比30.2%,在600元以上的为12.5%。在家庭教育文化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占5.8%, 在500~2000元的占70.7%,500元以下的占23.5%。可以看出家庭在教育文化上的支出基本上比较平均,但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资会逐年增加。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鞍山这几年很不稳定,总体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辽宁省的比重虽然低于鞍山市,但其支出逐年增长,比较稳定。
经过归纳分析,发现鞍山市居民的消费方式,“能省则省”的占31.8%,“事先做好计划再消费”的占44%,“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的占16.2%,“其他”的占8%,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提升,鞍山市居民消费方式日趋理性。总体而言,鞍山市的居民消费结构与辽宁省总体比较而言差距不是很大,甚至在一些方面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在一些方面鞍山市也需要加强注意,如在医疗保健、教育方面,与辽宁省总体比较而言,支出不够稳定,要进一步加强。
二、鞍山市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鞍山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升级过程很不稳定,某些消费支出没有趋向合理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装方面支出水平较低,所占比重不合理。鞍山市城镇居民的服装支出不仅一直低于辽宁省水平,而且比重也一直低于辽宁省水平。说明鞍山市居民缺少时尚气息;(2)居住支出偏高。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鞍山市城镇居民逐渐重视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注重改善住房条件,这是好事。但是由于过高的房价,导致居住方面的支出比辽宁省多很多,而且,高房价直接影响包括装修在内的其他过多的居住消费,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3)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不合理:虽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很不稳定,有些年份的支出比上一年还少,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鞍山市城市居民消费趋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鞍山市城市居民消费的趋势
(1)教育娱乐服务、衣着消费将持续增长。鞍山市居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在满足温饱的同时,开始追求更方便、舒适的方式享受消费。居民在衣着、娱乐、教育方面支出比例逐渐占居民消费的很大比例,以教育消费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支出快速上升,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依然明显,在家庭在子女教育的投资方面统计看,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持续增长。
(2)增加未来预期消费导致居民现实消费不足。从调查结果上看鞍山市居民消费倾向较弱,居民对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和交通未来不确定性预期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城市房地产价格普遍走高,使居民把消费意向逐渐降低,储蓄意向逐步提高,特别是长期预期消费性储蓄和投资性储蓄意向提高。
(3)文化生活消费将得到大力支持。鞍山市城市居民在卫生保健、旅游、通信方面的消费都在刚刚起步阶段。大力支持文化生活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通过居民对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通信等有利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结合,不断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消费结构。居民普遍意识到精神消费的重要性,对精神消费意识增加,开始重视在精神(服务)层面消费,也容易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未来产生向往。
(二)政策与建议
(1)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鞍山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其重点是提高消费需求潜力大的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太大会造成消费结构的不稳定。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将对消费需求的回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合理提升,从而促进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着鞍山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服务消费需求、信息产品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必须加快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化对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经济功能的认识,着重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邮电、医疗、金融、咨询等服务行业及计算机网络、软件等高科技信息产业。加强对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使之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为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
(3)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提倡新型消费理念。消费者的素质高低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优化和合理消费结构,必须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加强消费行为的引导。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进行高层次的消费,不可能提高消费质量。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提升消费结构。因此,要用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幸福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把消费引向经济、合理的方向,促进人的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
(4)不断完善消费市场,拓宽消费领域。要在提高鞍山市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要逐步减少福利性的消费比重,尽快完善收入分配,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个人消费支出领域,以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要不断改善消费条件,重视精神消费市场的发展。要加快培育和完善依托资源和产品优势建立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劳务市场、旅游消费市场等,促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的需求。要考虑鞍山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由享受型向发展型转化,为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场所和设施。此外,还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整顿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 鞍山市统计局.鞍山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755.
[关键词] 文化传播;影视产业;影视;前瞻
在我国,影视产业是一个步入正轨的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传播产业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规划,它的落实能够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目标。面对文化传播产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影视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在此前提下的影视发展前瞻。
一、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影响力
(一)文化传播产业内涵
文化传播产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传播工业”中获得,并由此形成了关于“通俗文化传播”和“大众文化传播”的学术研究系统。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时,由于文化传播因素的介入产生了“文化传播工业”一说,有些学者对此持文化传播悲观主义的看法,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4)认为:“现在,文化传播已经商品化了,任人买卖,文化传播和工业本是对立的两面,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将二者一起互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传播从工业逐渐转化为产业,人们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伯纳德·米亚基(1989:9-12)认为:“把工业化和新技术引入文化传播产业中,确实导致了商品化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新趋势与创新。”[1]
文化传播是一种兼具文化传播形态和经济形态,通俗来说,可以解释为依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二)文化传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必然性
1.文化传播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内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2]
文化传播产业开发具有多层次、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此开发取材永不枯竭,每一次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传播内涵,使得原有文化传播资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稳步增加,其发展很少带来污染与浪费,符合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的国际社会,以文化传播为内核的竞争风潮暗涌,软文化传播、软实力对外交格局、世界经济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文化传播产业成为各国综合国力中最独特最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可持续力量。因而,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时代竞争的必然趋势。
2.文化传播产业能够实现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我国着眼于大力发展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的第三产业。文化传播产业正是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产业中最为薄弱和后进的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当代国际竞争、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先进文化传播为支撑,国际社会逐步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播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化产业调整、整合各项资源、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因而将对我国国际竞争、产业升级和优化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3.文化传播产业对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传播产业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它使文化传播开发兼有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文化传播产业不仅具有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体现了精神文化传播的控制力。文化传播产业对维护社会安全,实现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文化传播产业在国家内部通过建立主流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以传媒手段实现舆论的正确导向。在国际社会通过自有的文化传播要素抵制不良思想、有害文化的入侵,保障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早日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思想环境。
二、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电影的改革是什么?和全国一样,首先必须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转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解放民族电影的生产力,使民族电影继续繁荣和发展。”[3]我国影视产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影视市场发展迅速,但我国影视产业无论从管理运营到市场专业化运作同世界上其他成熟的影视市场相比,都还相去甚远。随着我国城市化社区化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化也展露出逐步深化的格局,影视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也将出现新变化。
(二)我国影视产业存在的问题
1.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绝
目前我国传统流行影视产业占据行业主流,数字影视、网络影视后来居上,但都普遍遇到最大的问题——作品侵权盗版。据统计,中国内地影片销售在不到十年间下滑90%。我国传统影视很难遇到“好时候”,市面上最多的影片是盗版影片,网站上下载的数字电影是盗版数字影视。可以说,从在线影视的出现,到无线影视的崛起,都充斥着盗版侵权行为。影视产业由此患上长期难愈的“牛皮癣”。这种恶性的市场环境,使影视缺乏最基本的产业规则与持续发展模式,面对违法侵权毫无头绪,比赔款还贵,找不到彻底解决的方法,这中现状从根本上刺伤了从业者的心,使问题更加恶化。
2.影视发展结构性不合理广泛存在
影视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往往存在票价虚高、审核难通过、市场无序等问题,一些所谓“大片”为了达到钳制票房的目的,买通影院全面“铺货”,导致一些小成本电影或竞争对手的电影排不上场次,造成对同期上映电影的垄断,制约了影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影院环境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软硬件设备达标的影院存在缺口,许多影院载荷能力有限,一年排映影片数量少,展映效果差,造成了消费者不愿去影院消费,乐于看盗版的问题。在影片的拍摄审核中,一部片子要经过长期的审核运作,期间充满变数,令从业者心怀忐忑,牢骚满腹。
三、未来影视发展的前瞻及矛盾解决策略
(一)影视产业多项整合趋势明显
电影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美国电影业的运作方式和艺术观念符合电影由产业向艺术进化的规律的。[4]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数字影视和网络影视发展迅猛,并在短短数年间将传统的产业价值链模式完全颠覆,可以预测未来流行影视产业内的各种组织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产业间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也会更紧密。
影视公司作为影视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同其他非主流的影视制作商,例如视频网站和个人的合作将愈加紧密,这也就造成了影视公司之间、提供增值服务的供应商之间合并整合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影视产业将整合更多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开展增值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创造巨大的价值利润空间。
(二)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影视活力,解决版权问题
侵权盗版问题现阶段比较严重,虽然网络盗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影视,但造成了制片方高投资、低收益,最终亏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营,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影视市场的盗版严重的现状,如果能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起长效的秩序和体制,同时,切实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反盗版反侵权活动的开展运行,那么影视创作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获得投资者非常大的资金注入。影视创作的蓬勃发展,也能带动影视市场的良性发展,因而,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需要有一整套从立法到打击盗版具体的措施和活动,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而非“空架子”的体系,做到在产业链上分配利益,从而推动产业向前的发展带动影视人才的后续培养。
(三)最终产品价值将由消费者体验所决定
影视产业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然而传统流行影视产业链距离消费者很远,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到流通、零售到整个销售的过程,并且最终的效果却是不确定的。数字影视、网络影视的后来居上,使得影视销售不需要很多的市场营销费用就可以推广一首歌,并且经过较短周期就可让消费者进行收听或者购买。例如,网络微电影等就是通过这一平台走红全国,小成本博得了大收益。可以说,与时俱进的网络销售宣传模式比传统影视产品的发行更容易、快捷,它大大缩减了生产与流通成本,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此可以预测,今后消费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定制影视产品,消费者的喜好、想法、选择将赋予流行影视产品最有效的市场价值。未来的影视产业尤其是数字影视产业将会在进一步淘汰换新的基础上,更理性地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将最终的价值交由消费者的体验所决定,而不再是简单的影视销量所决定。
(四)重视影视格调,提升影视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愈来愈耀眼。中国影视发展遇到百年难得的开放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目前阶段,我国影视种类空前丰富,内容也五花八门,既有弘扬真善美的高雅影视,也有解释隐秘模糊情感的独特影视,还有超越尺度、打着影视旗号的低俗“影视”。例如,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影视可以乱搞”“影视无”等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更有些导演将血腥、暴力、违背伦常看作影视灵感和影视表现形式,裸地叫卖着他们的“影视”。他们没有正确地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选择盲目迷信,无度释放,他们将人性中所有丑恶的东西无限放大,再次加工成,在客观和主观上纵容了极端自由主义,彻底背离我国的社会道德体系。这些“影视”没有灵魂,极其丑陋,完全背离了影视不断创造新兴之美的初衷和本源,因此亟须整改与协调,从根本上提升影视的品质与格调,塑造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
四、结 语
面对大力提倡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立足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以文化传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全球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为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并以之为动力不断深化创新,早日迈入成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周蔚华,金元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7-19.
[2] 李连仲.我党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N].经济日报, 2005-02-21.
[3] 袁小平.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的畅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01).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和消费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角度有很深刻的联系。国内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艺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还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文化经济类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多见。结合艺术产业分析和研究大众消费心理的理论和论文还太少,还需要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补充和思考。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已经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该换一种一种角度思考艺术产业发展中的隐形或者潜在的因素,为艺术市场的市场营销提供新的艺术思路和探索空间。
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逐渐更注重精神需求,艺术文化消费成为了当前国内中小城市精神生活消费的主流。当前国内的艺术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略有不足,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心理认识还不够,内心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真实渴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满足。笔者针对这样的文化背景试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于当前国内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深入研究大众文化消费心里对艺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大众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现状
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和工业的结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就是利用文化消费为手段为企业或者公司创造一定的收益。其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消费性以及通俗性等特点,在市场化的运营环境下大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大量的文化精神产品随之涌现出来,社会上群体或者个人抓住大众的精神希求来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化的繁荣既能促进商业的提高,也能优化文化内部的体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主导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呈现出竞争和互补的趋势,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其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国内文化市场和新兴媒体传播技术,通过传媒艺术和时尚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影响和融合,呈现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正在往大众媒介新和信息的迅速高效传播方向发展,成为了高科技时代备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在这一基础上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被凸现出来,成为了社会的时尚和流行的趋势,在大众认识和接受新文化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趣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状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广义上的娱乐性。娱乐化是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特性,通过改进艺术的发展形态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娱乐的发展中人们把享受当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再造中文化艺术产业正在往教育性和娱乐性方向综合发展。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追求个性和感官刺激的趋势。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环境下,精神的消费具有挑战权威的特点,在无终极的文化消解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意识[1]。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推进,让大众文化的心态更加的具有个性和叛逆,无意义的大众文化也初露端倪。总而言之大众文化想飞能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时调整好自己的自我心态,回归人性和感性,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习俗。
2利用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促进艺术产业的具体方法
艺术消费的主题是人,是具有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体和群体。一般来说具有欣赏美和追求美的主观想法,还需要有独立自主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通过艺术文化消费获得美的享受,投入到完善自我和美化自我的境界中。优秀的审美的意象才能让艺术消费主体主动消费,产生愉悦。不同的人对于美和丑的感受是不同的,体验美的感受也有区别。在具体的艺术文化活动中需要针对特定的审美群体因人而异的制定方案,才能共同获益。在发展艺术产业的时候,企业既需要迎合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向,也需要引导消费者追求更高端的、内容更加积极的文化产品。科技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让现代呈现出文化和审美泛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审美趋势逐渐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旨趣更加丰富和多远,消费者对于文化精神产品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期待也需要文化产品的逐步引导。现在的大众文化发展比较通俗,更注重的是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不足,不能达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企业营销时应当制定好高效的发展企划,获得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可,才能让文化产品达到持续输出。企业生产出的艺术产品既要能参与市场竞争,也需要更严格的把控它们传递出的文化特性。经过选择的产品通过市场的进一步选择才能有效的为人利用。艺术产业的经营者需要时刻注意到艺术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商品归类,符合大众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才能时刻把控住市场的脉络,获取更多的经济文化效益。在文化产品推入到市场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反馈,才能及时把握住文化产品的销售动向,不至于陷入文化市场的恶性竞争,良性的市场消费才能为企业的文化发展打下进一步的基础,发展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艺术市场多样和复杂,在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艺术产业正在更快速地发展。艺术消费的自由基指让人们对于艺术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变,不同的时期大众的艺术追求是不同的,产业需要时刻注意消费体制中的反馈,才不至于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节约更多的艺术成本来发展和更新艺术产品[2]。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只有逐渐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提高顾客的忠实度和满意度。
3结束语
在网络和信息科技化的大环境影响下,艺术市场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传播而更加具有导向特点。在信息技术中文化市场的信息传播让艺术消费领域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大,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能碰撞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还能进行文化间的互相传播。在艺术体验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在,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的艺术感受也越来越重要,艺术消费背后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也越来越大。企业将文化艺术产品与信息科技相结合就能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宽消费的领域,增加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叶飞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健康的文化消费[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满意度 统计指标 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13-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一味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不仅不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还会使经济结构更加恶化。因此,我国是必须依靠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套马车“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消费低迷,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消费必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消费满意度是加快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动力和依托。那么,当前我国文化消费满意度如何?我国文化消费满意度的趋势是什么?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来统计和反映我国目前文化消费满意度现状,更好地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关注文化消费的研究,很少有学者研究文化消费满意度。国外学者对文化消费满意度研究:Yosuke Tsuji(2007)利用方程结构模型,作了如下设置,设置了核心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未来行为倾向,以期得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Yosuke Tsuji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心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是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因子。此外,服务质量与服务质量满意度与未来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核心服务质量满意度与未来行为倾向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它间接影响未来行为倾向。Vincenzo Asero(2009)指出旅游满意度并不直接取决于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而是取决于对商品或服务的期望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感知质量”概念,较高的满意度可能是旅游商品或服务的可感知质量之和较高,因此,高质量将描述更高的效用水平。Mazirah Yusoff(2015)通过探索性分析得出了影响马来西亚私立大学商科学生满意度的12个因子,其中人口因素影响了大学教育消费的满意度。国内学者对文化消费满意度的研究:曾丽艳(2009)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长沙为例,对我国城市居民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服务水平、景观是影响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购物、娱乐项目,对旅游满意度的影响较小。通过对旅游满意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提取了“基本需求”、“核心体验”、“弹性需求”、“消费水平”四个公因子,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人口学特征与四个公因子的关系,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孙梦阳等(2010)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娱乐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娱乐主题公园的游客满意度由娱乐体验、公园环境、游乐消费和游憩体验、公园服务、引导信息这五个因素共同影响,并与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每个因素影响强度有所不同。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游客的重游愿望更为强烈。郝秀君(2012)运用结构方程筛选了政府服务、体育设施、健身服务和体育消费四个维度,构建了我国群众体育满意度评价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服务维度对其他三个维度的影响系数最大。通过对现有文化消费满意度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分散,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分析框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教育消费满意度、文化消费满意度、娱乐文化消费满意度和体育消费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未明确界定文化消费满意度的内涵,也没有构建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因此,构建衡量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文化消费满意度指颂逑档墓菇
(一)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测度当前我国社会消费满意度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在全面考虑影响文化消费满意因素,同时满足政府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学者对文化消费满意度对统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消费满意度统计指标体系。
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可以考虑两种方法:综合设计法和层次设计法。这两种设计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综合设计法的优点是指标数据易获取,缺点是指标之间通常缺少逻辑;层次设计法的优点是指标之间具有比较强的逻辑,缺点是指标数据通常难以获取。因此,本文在借鉴综合设计法和层次设计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思路可以简单描述为:确定文化消费满意度统计的总指标(文化消费满意度)――根据文化消费包含的内容确定文化消费满意度的层次结构――筛选指标――确定文化消费满意度一级指标――确立文化消费满意度二级指标――最终建立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
(二)文化消费满意度总指标的分解
1.文化消费满意度总指标的确定。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统计需要,本文把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指标确定为文化消费满意度,用文化消费满意度来衡量我国目前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满意度。
2.一级指标的确定。分析影响文化消费满意度的因素,建立文化消费满意度的一级指标。本文根据曹俊为(2002)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研究得出的关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内涵和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分类,同时借鉴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的分类将文化消费满意度分为四个维度:教育消费评价、文化艺术消费评价、娱乐消费评价、体育消费评价,即文化消费满意度的四个一级指标。
3.二级指标的确定。根据文化消费满意统计体系各一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据此来构建各一级指标与所含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二级指标。
(1)教育消费评价。借鉴国家以及以往学者对教育消费的分类,教育分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学习和培训,因此,我们将对教育消费评价分为6个二级指标:幼儿园教育消费满意度、小学教育消费满意度、中学教育消费满意度、大学教育消费满意度、成人教育消费满意度、在职学习和培训消费满意度。
(2)文化艺术消费评价。根据欧翠珍(2010)文化消费研究述评中将文化消费分为广义文化消费和狭义文化消费;广义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狭义文化消费是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本文中的文化艺术消费正是基于文化消费的狭义消费来设立的,将文化艺术消费分为报刊消费满意度、书籍消费满意度、期刊消费满意度、音像制品消费满意度、欣赏字画和鉴赏文物的消费满意度、音乐消费满意度、戏剧和舞蹈消费满意度等7个二级指标。
(3)娱乐消费评价。娱乐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根据对人们娱乐消费的分类,本文将娱乐消费评价分为7个二级指标,即广播电视消费满意度、电影消费满意度、游览观光消费满意度、歌舞厅娱乐消费满意度、电子游戏厅消费满意度、网吧消费满意度、游乐园消费满意度。
(4)体育消费评价。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根据国家对体育消费的定义体育消费的分类,本文将体育消费评价分为五个二级指标,即参与型体育活动的消费满意度、体育技能培训消费满意度、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满意度、体育用品消费满意度和体育竞赛表演的消费满意度。
(三)构建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
通过对前面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总指标的层次分解和指标的筛选,构建了文化消费满意度总指标和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形成了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详见表1。
本文所构建的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覆盖了文化消费所含的大部分因素,并对这些做了满意度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覆盖范围广、大众易于接受和理解。本文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来测度我国目前文化消费满意度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还可以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根据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文化消费满意度对消费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对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挖掘文化消费对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文化消费满意度就是消费者对文化消费供给质量的评价,是消费者对文化消费产品做出的直接评价,可以促进文化产品企业改变文化产品供应的结构和质量,最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6B182)]
参考文献:
[1] Tsuji Y, Bennett G, Zhang J.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an action sports event[J].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007, 16(4): 199.
[2] Asero V, Patti 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in tourism[J].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ANI? ECONOMICS?, 2009: 5.
[3] Yusoff M, McLeay F, Woodruffe-Burton H. Dimensions driving business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15, 23(1): 86-104.
[4] 曾艳.城市居民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2):36-39.
[5] 孙梦阳,赵晓燕,曹芙蓉.娱乐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46-51.
[6] 郝秀君.群众体育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24-2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
关键词:主题饭店;绿色饭店;個性化服务;饭店集团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06-0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与旅游业有配套关系的饭店业作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和形态也有了蓬勃的发展。然而,饭店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相关。目前我国饭店发展的过程中,饭店类型比例失调、饭店分布过度重视高档饭店在大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在小城市的需求等等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饭店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着重分析遵义饭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归纳出其发展趋势,为加快遵义饭店业的发展速度和加强遵义饭店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出务实的可行性发展建议。
1 遵义饭店业的现状分析
1.1从全国饭店业的发展现状来细看遵义饭店业的现状
1.1.1饭店业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饭店市场的竞争很激烈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没有现代化的饭店,更不要说遵义地区有没有,但是改革开发以后,市场经济促使设施现代化、理念现代化的我国现代饭店诞生和发展。各行各业大企业大集团争风投资饭店业,如在我国排名靠前的央企中粮集团(以食品销售为主)、万达集团(以百货销售为主)等都纷纷斥巨资投资饭店业,大量各种类型的饭店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饭店之间经常性的打起了价格战,这也意味着饭店微利时代的到来。近几年,遵义地区由于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饭店业供大于求的状况有所缓解。而遵义饭店业在价格上的竞争还不是很明显。
1.1.2饭店市场潜力巨大,饭店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从我国一线城市饭店业现状看,遵义饭店业发展潜力都是很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個方面。
(1)饭店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2)经济型饭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旺盛。以大众为主的红色旅游需要物美价廉的酒店住宿设施。
(3)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的运用,促进了遵义饭店业服务质量和营销效果的提高。
(4)全国各饭店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遵义饭店业已意识到发展要想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就应加大饭店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1.2遵义饭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目前遵义各类型饭店的比例失调
从星级标准看,遵义上星级的饭店以低星级饭店为主,高星级的饭店几乎没有,目前尚无五星级的饭店,其余大部分是不上星级的低档次饭店。这种状况意味着遵义的饭店业只是在数量上暂时应对了不断发展的红色旅游需求,但无法满足中高端旅游和商务消费者的需求,遵义目前亟待一定数量的四、五星级饭店的出现。
1.2.2遵义大部分饭店对软硬件的投入力度不够,保量却未能保质的现象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遵义大部分的饭店只满足于向消费者提供充足的饭店产品而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很多饭店对本饭店软硬件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如不重视翻新饭店装修、更换饭店老化的设施设备,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饭店设施设备的运用等。
1.2.3过度重视饭店的共性统一标准,忽视饭店产品应有的自身特色。
目前除了已入驻遵义市场的如家快捷酒店、7天连锁酒店和逸居酒店等全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在遵义市场具有明显的饭店自身特点外,其余大部分饭店确有千店一面的共性特征,各自饭店的主题特色不明显,缺乏有针对性的個性化服务。
2 遵义饭店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促进其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2.1遵义各饭店应重视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产品的功能化发展
时代的发展,客人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饭店服务产品向功能化方面发展,遵义的饭店也不例外,尽管遵义的每個饭店对自身的定位不同,但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一不管各饭店在类型或星级档次上有什么不同,现代饭店都应努力使自身具有综合性的饭店功能。
2.2加快遵义四、五星级饭店的建设,有助于为遵义饭店业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现有饭店的竞争意识。从而使消费者受益
在遵义中心城区虽已有两個五星级酒店在建设之中,但是还应鼓励投资建设更多的四、五星级酒店,这样才能使遵义饭店业的竞争氛围有所加强,促使各饭店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势会对长期进行的红色旅游起到品质上的保障作用。
2.3遵义饭店业的服务趋向個性化发展才能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遵义饭店业要充分认识到饭店为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务是时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遵义各饭店可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以下几方面去实施個性化服务:首先,饭店应设置多种形式的客房和餐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遵义金城大酒店(准四星级),该饭店之前一直以商务接待为主,而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后于2010年以全国首家文化主题饭店的新面貌开门营业,该饭店就是抓住了遵义大力打造遵义红色旅游这一契机,将红色历史与酒店产品有机融合。其次,加大对员工服务技能的培训,员工除了进行规范服务,还要提升自身的服务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客人的习惯爱好),有效应对顾客提出的各种個性需求。第三,饭店应合理的设置客服中心、私人管家和金钥匙服务等個性化服务部门及岗位。
2.4合理引导遵义饭店业朝着创建绿色饭店的方向发展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一、入境过夜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消费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是国民素质较高、法律健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消费行为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开放,九十年代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了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步伐,促进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入境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从71.6万人次发展到1236.1万人次,增长了16.26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增加到22.47亿美元,增长了7.54倍。2001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发展到3136.6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到l77.92亿美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54倍和6.92倍。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比较与变化规律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中,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结构比为8.3:14.6:30.9:3.6:22.5:6.6。消耗在“行”方面的费用最高,占30.9%,“购”方面的消费次之,占22.5%,消耗在“游”方面的费用最少,为3.6%。其中基本旅游消费支出高达67%,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32.9%。
从总体来看,2001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消费结构反映出,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1.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太小。
入境旅游者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占总花费的67.1%。其中长途交通费高的原因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分布于广阔的地域,连绵不断。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势必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应当是有限的,在旅游发达国家仅控制在30―40%。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支出需求弹性大、有增长潜力,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瞄准的目标。
2.在旅游总消费中,物质资料消费多,精神资料消费少。
入境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0.2%,说明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和其他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
3.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入境旅游者来中国大都以观光为主,而目前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别旅游产品人均支出少。这说明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层次低,质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足以吸引广大入境旅游者。
从1988年至1993年五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方面的消费总和均占总花费的60%左右,其中1993年高达69.6%,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只占25%。此外,这五年间用于“住”、“行”的消费支出略呈上升,用于餐饮的消费比例上下摆动,相邻两年差2个百分点,而入境旅游者购买商品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1994年至2001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下降,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在稳步上升。此外,在基本旅游消费方面,虽然用于“行”的费用比例略有增长,但用于“住”的费用比例却在稳步下降,用于“吃”的费用比例也在明显下降。用于景点游览的费用比例先是在5%上下徘徊,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而在非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用于“购”的消费在前五年一直保持在20%的比例,2001年呈上升趋势。用于“娱”的消费支出虽在5%的比例内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上升势头。用于其他服务的消费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势头,在10%和15%的范围内变化。
尽管直至2001年,我国的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但它经历了稳定调整的发展过程,“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并有望持续发展,逐步向合理状态的标准逼近,其发展潜力也非常大。
三、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我国入境旅游者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只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33%左右,且多年来始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差距甚远。
根据国际旅游消费合理化的标准,我国的旅游消费结构可以分三步达标:首先,在近几年内力争使入境过夜旅游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超过警戒线,达到30%,并持续发展。其次,利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行的契机,使该指标上升到40―50%;第三,经过2010―2020年十年的努力,达到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60%以上比例的水平,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强国。
旅游消费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品是综合性产品。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饮食、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等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是否合理,各种产品的内部结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合理,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就会导致比例失调,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在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上有所偏斜,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旅游购物赶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期,优先开发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仍不重视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必然引起旅游消费的不合理状态。我国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的销售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的比重一直在20%的水平上徘徊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要尽快引导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应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着手,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并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制,开发既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生活经历,适应旅游者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食品茶叶、服装丝绸、陶器瓷器、文物复制品、字画等,以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要提高服务效率,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节省旅游者的时间。例如,建设更多的精品特色购物街,通过导游导购加强宣传力度,并尽快全面推行金融网卡的应用,增设销售网点,增加免税商店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完善入境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保险制度,健全邮购、托运体系等,形成覆盖全国和延伸到国外的普遍的经营网络,方便入境旅游者购买高品味的旅游商品。还要注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以诚挚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此外,还应该迅速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加强“娱”的基础建设,提高“娱”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这也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反映,旅游者用于“娱”方面的消费非常低,只在5%徘徊,说明我国的旅游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向往的消费方式,“娱乐”的消费个性化也越来越突出。要为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多项内容,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我国有56个民族,风俗风情乃至民族服饰、歌舞均反映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民族风情娱乐产品。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让入境旅游者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品味中华民族风情。
同时,还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有三个:一是观光旅游份额逐步下降,商务、购物旅游活动比重上升;二是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份额减少,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份额直线上升;三是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并走向成熟。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各具特色,体现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很有基础,工农业部门完整、产品丰富,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景观。
努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这是对观光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界普遍认为,度假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各地可多建设自然风光好,同时又具有文化气氛的度假区,开展以休闲为主的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另外,我国许多地区有秀丽的森林,奇特的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可形成徒步、自行车越野、观鸟、狩猎、漂流、动植物研究、森林探险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中国还有丰富的雪资源、湿地、草地、农业生态等,它们都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