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21 11:14:58

导语:在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理论讲授 案例分析 多媒体课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情景仿真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坚持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一是案例分析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案例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素材,必须运用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必须坚持以成功案例为主、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既要因循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脉络线索,又必须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案例的选择与分析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案例选择的事件来看,要选择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要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例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等等。

3.实效性原则。

案例教学要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教学方法手段,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融会贯通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突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主旨。

4.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要通过“案例呈现”、“思考讨论”、“案例点评”等模块设计来实现“以案论理”这一理念,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思维的诱导、问题情境的建构等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必须摒弃“一言堂”的教法,而要综合运用案例、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动态体系和整体化的解决方案,尤其突出所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引导学生知行统一。

二、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有助于学生明确概念含义、理解知识体系,案例分析则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则是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生动形象的平台。

1.以理论讲授为主线。

理论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与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有多种具体方式。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讲解,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

在案例教学中,坚持以理论讲授为主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对讲授的知识要点、系统、结构、联系等要进行精心组织,使之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三、充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须是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启,师生互动。四、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板书、直观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板书可提示教学要点,显示教学进程。直观教具如图片、图表、模型等,可边讲边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既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所讲的一些内容,又可以提供大量的辅助信息。

2.以案例分析为主导。

案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有两种类型:一是主题式案例。这是围绕一定教学主题(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案例。二是综合式案例。这是围绕教材中的某一课或某一章某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一般多用在一课、一章、一节内容的归纳、总结部分。

案例分析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案例策划。主要任务是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当地选择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提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选择典型案例。第二个阶段是案例展开。这一阶段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思考讨论、案例点评三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案例引入。教师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案例,并提出学生要思考分析的问题。第二环节:思考讨论。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讨论,然后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第三环节:案例点评。可以让学生点评,也可以教师自己点评,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在点评中,要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案例总结。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

3.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平台。

多媒体是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景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2]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结构在人脑中不是直线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知识点的属性,即是属于概念、原理性,还是技能、应用性;是属于识记、理解性,还是分析、综合性;是属于事实、情景性,还是示范、探究性,等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既有清晰知识点又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学互动的课堂设计。理论讲授重在教师的教,案例分析则重在学生的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所具有的表现性、受控性、参与性等技术,一方面把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另一方面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展示的空间,并及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引导、评价,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3)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情景设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又要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非常自然地进入到相关知识学习的情景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

1.案例教学法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必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分析是一种启发式、体验式的学习,它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推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双向互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2.案例教学法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领域。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责任心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践,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合教学的案例,并以之不断地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可见,案例教学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新课程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进行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特有的规范性使教学有法,可操作性使教学直观、容易操作,变量性使教学丰富多样,中介性使之成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高中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题教学枯燥晦涩,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的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2]。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体现边教边学,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政治课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案例分析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人,能让学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去体验,去感知与发现,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从而使其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探求模式、导读模式、讨论模式等,使学习生动活泼,在高中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的同时,进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3]。

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既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烨雄探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 现代阅读2012(2),3,73-75.

第3篇

【关键词】中专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描述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教育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①反映真实的情况。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从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因此非常贴近现实,能够反映现实的真实情况。案例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现象,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最终得到实际的决策;②启发学生的思维。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些问题进行含蓄的设计,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案例提供的情况越是有虚有实,越能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③针对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的选材是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来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对中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很多良好的作用,具体说来: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中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收集来编写教学案例,力求编写出反映社会与学校实际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从而对案例素材不断更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这样不断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中专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以大量的案例向学生灌输各种思想信息,通过反复的案例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得他们不断提高对事实进行判断、经验积累和逻辑推理的实际能力。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中专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完成,不仅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还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互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和分析,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同。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而案例教学法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策略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交给学生的答案是开放且发展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断出新的解决方式。由于案例学习资源的利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专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探索

1.教学案例的设计

教学案例的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专思想政治课中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要重视以下内容:①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教学案例设计的第一步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②对案例进行选择。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有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要集中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要是一个近期发生的真实事件。例如在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时候,可以选择“华西村的变迁”为案例。

2.教学案例分析的原则

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分析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求案例分析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进行分析。在运行思想政治课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对案例的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找出支配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从而针对不同思想采用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②教育与引导的原则。中专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之一就是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体说来,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分析时坚持教育与引导的原则,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就是在案例分析中坚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③教学相长的原则。所为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互促进。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教师要发动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共同分析。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有助于师生间思想的沟通和情况的交流。

3.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有:①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认真掌握教学的内容,掌握教学中的重点,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学生应该通过对案例的通读来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应该在讨论中提出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应该从案例学习中得出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阶段。课堂是没有一定程式的,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③作业布置阶段。在课堂讨论结束后,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有思考和创意的思考题。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思想政治案例分析[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教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 侯惠勤.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

第5篇

党的十以来,反腐败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央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对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正刊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采访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池强。

刊:感谢池检百忙之中接受专刊的采访。您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建议,在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同时更要将预防职务犯罪纳入反腐的“大盘子”。为什么说检察预防工作是法治反腐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池强:法治反腐是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以法治的方式反腐败,是最根本的方式。越是加大法治反腐的力度,越要在加强预防上做文章,实现被动反腐到主动防腐的转变。

首先,预防职务犯罪的目标在于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不是最终目的,促进从制度上、源头上减少和遏制犯罪才是对反腐败斗争最大的贡献。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要注重深入发现职务犯罪的演变过程、权力运行的监督漏洞和盲区,总结出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提出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和整治等对策建议,促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其次,预防职务犯罪的价值体现在教育、警示、保护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上。职务犯罪是最严重、最典型的腐败现象,突出表现为、权钱交易、或者,极大地损害公权力的廉洁性、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在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有的领导干部、骨干人才国家培养了很多年,肩负的责任很重,作出的贡献也很大,一旦违法犯罪悔之晚矣,让人非常痛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关键是各级国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因此,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教育和保护干部增强法治意识、远离职务犯罪,依法规规矩矩地行使权力,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刊:如您所说,越是加大法治反腐的力度,越要在加强预防上做文章。那么应该如何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法治反腐格局中的作用呢?

池强:我认为,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条原则”。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检察机关作为依法查办职务犯罪的司法机关,在预防犯罪方面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职责界限和定位,确保预防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一是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原则。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委主体责任,是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做好预防工作的政治优势和鲜明特色。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虽然针对性很强,但覆盖面不足、手段和方式有限,必须融入党委领导下的整体工作格局,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大盘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廉政风险防控建设、行业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要主动接受党委领导,继续切实加强与纪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格局、制度机制的完善。

二是必须坚持紧密结合执法办案的原则。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既不能另起炉灶、单打独斗,更不能脱离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职责四处出击、大包大揽;否则,预防工作就会成为“无用功”、“面子工程”,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检察机关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如预防检察建议、行业预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职务犯罪预警预测、年度预防报告、警示宣传教育,等等。正是因为这些预防工作紧紧依托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找准了职务犯罪、特别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发案特点、深层次原因,符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廉政风险防控的需要,因此效果都比较明显,受到党委政府、发案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欢迎、肯定。因此,要不断深化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侦查和预防力量,明确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责任、方式、程序,推动侦查和预防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刊:北京市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在法治反腐的整体格局中,是如何体现其作用的呢?

池强:北京的检察预防工作是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预防工作科学发展,依托办案做好预防和形成党委领导下的预防工作合力,以此发挥北京检察预防工作在法治反腐整体格局中的作用。坚持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查办职务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大力加强预防工作“四化”建设,努力探索具有北京检察特色的预防工作新路子。

首先,紧密结合检察职能,大力推进预防工作专业化。检察机关预防工作要体现出检察特色,实现与纪委、预防腐败局等职能部门既分工负责又紧密配合,就必须牢牢把握专业化这一提升预防工作实效的关键。一是完善预防手段和方式。要突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主业,按照高检院《关于进一步改进检察业务考评工作的意见》,科学界定预防调查、案例分析、预防咨询和警示宣传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预防年度报告等方式方法,切实把预防工作方向和标准引导到提升质量上来,使预防工作的效果看得见、可评估。二是增强预防的效果。近年来,检察机关加强预防检察建议,形成重点领域预防调查和年度预防报告,建立预防警示教育基地,开展“五进”专题预防,推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有力地增强了预防工作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特别是预防年度报告,已经成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一个品牌。要切实加强预防工作效果的整合和评估,不贪大、不求洋,真正把预防工作的成效体现在促进制度机制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上来。三是加强预防队伍建设。预防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包括调查研究、发现线索、综合分析、统筹谋划、法制宣传等五个能力都应具备。为使预防队伍能够适应当前的工作形势,要以提高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为核心,“集中培训”和“以干代训”相结合,采取上级院搭建实训平台,借调、岗位交流、集中培训、实战培养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预防机构和队伍专业化建设。

其次,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大力推进预防工作规范化。一是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整体预防工作。北京市检察院制定《预防调查工作标准和要求》、《案例分析工作标准》和《廉政法制课工作标准》等,强调通过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立足长远,注重分析成果的转化,促进预防工作方式、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践中,北京市检察机关根据上述工作规范,健全完善调查成果“六个一”工作模式,指导各院把预防调查工作做实、做深。二是完善对外工作机制,保障预防工作有效开展。北京市检察院要不断完善与市属各行业主管单位建立的协作机制,在与市国资委、教委、卫生局等单位搭建预防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健全与市委宣传部、市医院管理局、市民政局等部门的预防该系统职务犯罪协作机制,通过深入开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建立案件协查和案件移送制度、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加强情况通报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共同推进行业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区县院要充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作用,依据市院与行业主管部门会签的协作机制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有区域特色的预防工作,并将预防成果及时在区域范围内转化,推动预防宣传工作广泛展开。

刊: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是如何形成预防合力的?

池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由此形成预防合力。由于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等原因,城区与郊区、分院与基层院预防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时,检察机关各部门对于预防工作职责分工虽然明确,但是缺乏一个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增强预防工作的整体合力和社会影响力,必须大力推进上下级院、本院各部门之间一体化进程。一是积极整合全市预防部门资源,形成纵向合力。为不断提高各院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要建立“统一指挥、纵横联动、上下一体、成果共享”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和“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形成预防合力,提升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充分实现了预防部门整体合力的最大化。二是积极整合各业务部门资源,形成横向合力。与反贪、反渎、技术部门积极沟通,为预防部门人员开通办案系统查询权限,使预防工作需要各种法律文书时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并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大力开展预防宣传工作。

第6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法 实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值得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好好推敲、苦心研究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并且很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启发、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思修》课的授课中,教师一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一厢情愿地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立的理想世界取代学生的现实世界,所以就造成了《思修》课中的很多理论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较远,并不能解决切实的现实问题,进而产生反感和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从心底里抵触学习《思修》这门课程。然而,理论知识本身也不是空泛的,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人或事上,是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另外,传统的《思修》课程大多强调教学过程的“教”,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甚至压抑了学生的某些创新精神。加上,现在《思修》这门课程大多都采取开卷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原本就有些“边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只求过关,对于为什么学、如何学的过程不甚了了。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因此案例本身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案例情境,对案例加以思考,进行积极的讨论,再加上教师在一旁的引导或总结,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增加了,改变以往学生对《思修》课一贯的刻板印象。

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等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碰见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辩论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的情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没有教师的立场主导,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充分地学习,充分地实现了学习主体化的过程,真正地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而且《思修》课中有关法律知识的案例是和大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己受用的能力,奠定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基础。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受益者远非学生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教材、了解学生的过程。案例的搜集、选用秉承着最基本的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首先,案例要切合教材。案例材料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是能够充分论证和阐明理论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悉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将这些知识点熟知于心,才能做到在搜集案例的时候有的放矢。其次,《思修》课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选用的案例就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思想困惑和需求愿望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对搜集的实际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2]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筛选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思想结合的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这是《思修》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因此,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切实回答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上绪论这一章时,教师大多会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反映大学生活特点,以此让刚入学的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并积极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如在讲到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三点要求,笔者总结了“五自”,即“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这五点要求,并根据这五点要求分别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选取了著名高校的学子四入名校、三次被退学、大学生放假回家带脏衣服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在第一章节有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时,笔者就选取了致力于农业事业建设的大学生师智敏的案例和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例进行对比,以此来阐明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第六章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会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个感性上的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选取在身边发生的一些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案例,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要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与积累,同时,创业也是属于就业的一种有效渠道。让笔者颇有感触的是,每每上到这部分章节内容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相比较以往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上课的情绪及课后的效果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而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警醒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就应当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说服力是有限的。而当学生看到就业市场人潮涌动的现场图片,各大招聘网站的职位需求,有关就业的案例视频,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当学生真的走进人才市场去体验一番时,学生对就业问题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了有关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层面。因此,在《思修》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可以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思修》课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知识。

其次,讲授案例切忌喧宾夺主。之所以在《思修》这门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因为通过案例,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中的案例并非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简单设置的故事或事例。不管什么样的案例,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3]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不能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同时,案例的展示只是要透过案例的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案例本身只是一种教学的桥梁,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在《思修》课中过于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对案例背后的规律和理论知识的探索、揭示,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思修》课第五章社会公德的部分,面对教师列举的不遵守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加以批判,但引起学生的批判和不满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反思自己有没有和案例材料中类似的行为举止,从而对今后的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把握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导向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法制观。因此教师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思想引导的“度”,即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要使学生鲜明地知道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否则,案例分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第三章有关人生观教育的部分,在分析“爱荷华大学的枪杀案”这个案例时,对卢刚毁灭他人最后自我毁灭这一事件,就有一些学生认为卢刚是英雄,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针对这种观点,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指出卢刚的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人生观受到颠覆,心理承受力脆弱及社会责任感欠缺。通过这种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而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准则。

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思修》这门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授课时应保持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与教师系统讲授、总结灌输理论的适度平衡。某些时候,由于这门课通过案例说明道理,运用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巩固理论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过多偏重事例就容易成为记流水账、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学生也只会出于猎奇心理去看案例,达不到教育目的。反之,若过多偏重于教师的理论教育,就成了基本原理课,抹杀了这门课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有效地掌握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例,切忌就事论事,而应就事论理,把理论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第7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 ; 思想政治教学 ; 实施 ;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52-0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往往采用灌输教学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以老师为中心,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不能激发学生潜力和发掘学生个性。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把教学活动视作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借助师生和生生对话、沟通和合作,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师生在知识、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并实现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尝试了多种具体的互动教学,作以下阐述:

一、案例分析式互动教学

案例分析式互动教学是一种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案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分析,把理论知识予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过程。在具体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实现需要,又能引起学生关注的事件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具体实践活动。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时,以“重庆钉子户事件――从强制拆迁到和平拆迁”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错案是怎样产生的?对公民、政府和社会有怎样的危害?课堂中同学们积极参与案例分析,畅所欲言,最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二、角色扮演式互动教学

角色扮演式互动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去互动体验任务完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从“局外者”到“剧中者”的角色转换,并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事先设计好有关角色,让学生选择和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保险”时,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了股票、债券和保险推销员三种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分成三组并明确任务:向教师这一投资者推销自己的理财产品。在教学中,三组推销员向投资者推销自己的产品,教师以投资者角色作咨询提问,引导他们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此次互动教学过程,师生和生生之间角色互动,摒弃了对三种投资方式的空洞解说,克服了教学只理论不实践的弊病。同学们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也为将来的投资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

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是一种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把教学过程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知识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的教学过程。在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社区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以增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先把同学分组,然后布置各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到不同的菜场、商场去调查七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并让他们调查这些商品价格变化的具体原因。课堂上各组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分别呈现了自己的实践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加以点拨,综合各组成果。此过程中,师生和生生形成充分互动,同学们自己找到了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找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演讲辩论式互动教学

演讲辩论式互动教学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演讲辩论来形成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演讲辩论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了“金钱是众善之门还是万恶之源”辩题,学生分为两组各自准备,各选派五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在组织准备和演讲辩论中同学们都参与热情很高,不管是陈述观点还是总结陈词,都有理有据,自由辩论更是把同学们的机智、能力发挥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充分,圆满完成了知识目标,获得了能力的提高,也树立了关于金钱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情境创设式互动教学

情境创设式互动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互动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互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就以一位大学生辛苦找工作的经历为情境进行教学。创设了该大学生找工作但屡屡未果和找到工作后权益被侵害情境。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感同深受,积极主动参与,帮忙寻找解决办法,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形成充分互动,不知不觉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做游戏、猜谜语、编歌谣、对对联和变魔术等其他互动教学形式实施。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互动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方式的探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

第8篇

笔者在总结分析无锡高架桥坍塌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发现了超限超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运用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提出了超限超载的创新管理办法。主要结论如下:

一、当下,我国治理超限超载问题已久,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大,取得了不错的问题,但仍然存在部分政府机构责任落实不到位,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依据不完善,源头治理不到位、路面执法成本高,计重收费收缴矛盾突出,市场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主体参与程度低、诚信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政府治理占主体,使用现代化监管网络。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超限超载运输治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首先应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治理机制,其次要通过完善治超方面的法规条例、推行低成本高效能的执法检查、完善收费工作等方式来实现遏制超载超限运输行为的目的。

三、市场入手,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要完善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加快货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严格货运市场准入标准,推动货运车辆技术升级,优化运输组织管理模式;要加快公路产权改革,使公路产权进一步明晰,以便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社会协同治理,营造良好治超氛围。

第9篇

一、建筑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考察我国建筑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虽然在某些教学环节和手段上有所创新,然而对比法治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规格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要求却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沿用传统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教学模式。一方面,尽管法学课程和政治理论课是截然不同的两类课程,但建筑院校法学课程中的《法律基础》课程是传统“两课”的组成部分,由于将《法律基础》课程简单视同于政治理论课以及教学师资多由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承担等多种原因,其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了传统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缺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教给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的必要深度,难以起到开启学生法律智慧之门的应有作用。

(二)片面移植传统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法律和建筑都强调面向社会需要解决实际社会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所以法学课程教学和传统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应有某些相通之处。然而部分建筑院校夸大法学课程和传统建筑专业课程在教学上的相同之处,实践中常见的也是任课老师仅为案例而讲案例、仅为实践而进行实践,缺乏对案例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法律规范背后深层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规范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的评判。

(三)夸大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建筑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方法带来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教学在弥补传统面授教学方面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法学课程教学首要的是法律理念的引导和法治观念的塑造,法学教学应从根本上塑造“法律人”而不是仅仅培养能机械记忆和使用现成法律规范的建筑专门人才,何况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要因时因地不断发展和变化,相对不变的是其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理。

二、建立科学的建筑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我们认为,适应建筑院校法学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并非仅仅是一两种传统或现代的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而应是立足于建筑院校法学课程作为传统法学课程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的本质特征,适应时展和高等建筑专门人才规格、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以启发、训练学生法律思维为目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基础,综合采用案例、问题、实践、比较等等多种教学手段传授学生法律知识,不同法学课程或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重在培养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此处主要介绍在建筑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方法论意义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教学法。

(一)课堂讲授教学法。课堂理论讲授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各种法律现象,训练法律思维等方面有着别的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建筑院校法学课程的课程数、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时数均十分有限,往往仅能教给学生法律入门知识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法律制度,因此课堂理论讲授更凸现其主导地位。法学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对任课老师的法律素养、教学艺术等均有很高要求,它要求任课老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形成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讲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联系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与卫生工作实际等背景知识,指出法律与建筑、法律与卫生的相互渗透、影响和法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效用和保障机制。

如前所述,部分建筑院校对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在法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和应用存在许多误区,但实际上课堂理论讲授并不排斥案例、多媒体及其它任何有效教学手段的使用,例如无论是解释法律规范还是利用法律制度分析社会现象均需要使用大量案例、尤其是热点案例的采用;在案例事实的叙述、法律推理过程的演示、大量文字材料的出示等场合都可以通过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等等。不过,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是而且也只能是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无法取代课堂理论讲授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二)课堂讨论教学法。法学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法学课程任课老师在传授学生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和法治观念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从法律视角自主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运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解决具体问题或案例的方法和技巧,所以组织学生对具体法律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思考,通过讨论、争辩得出问题或案例分析答案的课堂讨论教学法也是建筑院校法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课堂讨论教学法根据讨论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问题讨论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教学法两种:

1、问题讨论教学法。问题讨论教学法是任课老师围绕某一特定法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教学应依一定的方式和步骤进行:(1)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讨论的问题直接由任课老师指定。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也可以由任课老师布置隐含或反映一定问题的课程内容或课外材料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自主提出问题点。(2)充分准备。指定讨论的问题或布置阅读材料后学生应进行充分的准备:自主查找、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材料,结合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讨论过程的预见准备讨论提纲,必要时可深入实践进行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问题讨论教学的中心环节,具体的讨论可以分小组进行、分辩论式双方进行,也可以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其中以第二种较为适用。讨论过程中任课老师及参与指导讨论的其它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启发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创造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条件,使学生在争论中开展交流与合作。(4)进行总结。讨论发言结束后任课老师应对讨论情况进行全面性的总结,既要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做出讲评,也要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出讲评;既要肯定学生关于问题的正确认识,也要指出学生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与片面性;既要就讨论的问题本身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讨论涉及的法律概念、制度、原理和方法,也要就问题涉及的其它法律及法律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作必要的补充和介绍,必要时还应该指出与讨论的问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