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1:04:52
导语:在劳动教育的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日常习惯;日常行为;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所以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与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从以下方面对幼儿教育的方法进行阐述与论证。
一、对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与教育
幼儿的日常行为伴随幼儿的成长,生活与学习中,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使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幼儿的身体及智力等未发育完全,对很多事情判断不了好坏,自身比较缺乏判断力,所以很多情况下,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比较重大,要适当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幼儿的发展。在众多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幼儿的说谎行为是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幼儿说谎行为方式及其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不知道说谎话的。从幼儿期以后,他也逐渐开始从同伴那里学习说谎,到少年期以后,同伴成了他说谎的主要来源。
怎样才能使孩子不说谎?首先,作为父母不要随便以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责难孩子。幼小的孩子说谎的动机不一定是为了损人利己、伤害别人或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现实与臆想混淆不清的表现,甚至从不道德的方面去说谎。
要想让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应该要言而有信。父母要先检讨自己平时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我们不仅“不教给”孩子说谎,而且要营造一种环境,尽量少地引发孩子们的说谎行为。例如:我们在处理孩子们一些并非故意的或偶然的过失行为(如打碎了或丢了东西等)时,如果我们做的合乎人道,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会变得像我们一样以诚实、人道态度对待别人的。
幼儿可塑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让我们以此为鉴,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更加重视幼儿的日常行为教育吧!
二、对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培养
近年来,从习惯入手来研究幼儿教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在幼儿园的教科研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一直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不光注重研究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注重探索为家长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活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
现在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幼儿识字、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因此,在3~5岁这段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作为教师,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对劳动感到渴望,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幼儿日常行为劳动进行培养:
1.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3.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时期是人的情感发展奠基时期,也是一个人情感发展与培养的最佳时期,及早培养幼儿同情、分享、关心、热爱等良好的情感品质,促使幼儿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家长与教师的重要职责。
1.幼儿情感的发展及特点
幼儿期的儿童随着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需要也逐渐扩大,因此,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也变得越发丰富,表现出以下特点:
(1)情感复杂化
幼儿情感复杂化表现在体验的层次增加、涉及的范围扩大、指向的目的明确和表现的形式多样化。
(2)情感社会化
幼儿时期的儿童与周围人们的社会交往增加,尤其当语言表达发生困难时,幼儿往往采用表情和动作来补充。在实际的交往中,幼儿还能比较正确地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交往能力不仅反映出幼儿认识能力发展,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提高。
(3)情感个别化
幼儿的情感包括一系列基本的情绪体验,如:快乐、痛苦、愤怒、惧怕、害羞、悲伤等等。但是,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他们各自的神经类型、经验特点以及具体的情境刺激有关。一种情感与某种具体的情景和特定的认识反复结合,便可以形成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更反映出幼儿情感的个别化。
幼儿情感的个别化不仅影响着个性的形成,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期与婴儿期相比较,虽然情感发展的倾向更多地显现出成人化的特点,但是在培养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幼儿的情感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和婴儿相比较,幼儿的情感只是开始复杂化、社会化和个别化。因此,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
2.理解、接受幼儿的情感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接受幼儿的情感。我们每个人在儿时都会有妒忌、仇恨或敌对情绪,这样的情感当年都是成人不允许表达出来的,例如:我们必须作出疼爱小妹妹的样子,愿意让她玩我们的娃娃或让邻居的男孩骑我们的小车子既然真实存在,我们就应该接受和理解,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而是接受后要引导幼儿把这情况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幼儿克服这些不健康的情感。
3.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感
幼儿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成人的指导和帮助。成人一定要乐意接受幼儿的微笑,一定要热情地握住他们伸过来的小手,把他们亲热地抱在怀中,在他们需要与人亲热时一定要和他们说说话。总之,成人对幼儿的热情和友好必须作出反应,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可塑性强,从幼儿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与教育、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培养、幼儿进行情感沟通进行论述,幼儿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所以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幼儿 行为 习惯 培养
我是一位农村幼儿教师,我认为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重要的。农村幼儿大多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靠爷爷奶奶生活,养成孩子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过程,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环境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幼儿家长的配合。
一、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期是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这时既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生活习惯的危险阶段,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幼儿。比如洗手问题,我说“不洗手手上的小虫子就会爬到小肚子里了,然后在肚子里吃宝宝吃进去的东西,把东西吃完了宝宝就长不大了”。利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我们通过自主性游戏中的“娃娃家”和“菜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把各种菜归放整齐。孩子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问题上,家庭和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偏差。做为家长只重视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有的家长常常剥夺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有时看到幼儿在园里倒垃圾、捡废纸就感到心疼赶紧去帮忙。这样日后难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幼儿园,老师也往往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日活动中往往抓不住最佳的教育时机。
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全面的。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却受到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我们应重视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常规训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孩子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现象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把孩子领到幼儿园附近的一个池塘边,孩子们都很喜欢去观察,看看小蝌蚪每天都有了哪些奇妙的变化,它是怎么慢慢变成青蛙的?孩子们从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我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其次,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我让孩子听音乐,然后安静的坐下来。我还请孩子讲故事,请班内的其他孩子安静的倾听,我及时的表扬安静倾听的孩子,孩子们为了想得到表扬,都变的安静倾听了,倾听的习惯慢慢好转。我们班孩子听到音乐就知道回坐位,这一点很好,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所以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
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红色的皮球,都不愿意要绿色的,怎么办呢?红色的皮球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绿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绿球刚才对我说,它长的也很漂亮,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小朋友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球。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的引导、培养、强化。要把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坚持不懈的去实施。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德育教育呢?就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的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当孩子户外活动回来后,利用餐前洗手的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老师再去拖地。老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此以后,幼儿就知道了洗手时要排队,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们老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2.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主题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爱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八节"我班进行爱妈妈、爱老师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学歌曲《我的好妈妈》,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操劳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的情感;节日当天,进行了"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来表达幼儿对妈妈爱意和祝福;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记录下来,拿回幼儿园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中,使幼儿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且明白了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要付之行动的道理。"五・一"准备进行劳动教育;"六・一"进行好儿童教育;"十・一"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身体运动是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滑梯、秋千等数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时,引导幼儿有爱、合作一起玩儿;在玩儿跳绳、玩儿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各类竞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时,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
美术教学大致分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紧扣这三大环节。
课前是准备阶段,应该改掉单纯传授技能或以技能为主增加一点知识的单一性备课思想,挖掘教材因素应该有主次、有重点的提高学生美术素质为备课思想,例如让学生临摹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卢昂教堂》组画一课,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初步认识改变用固有色概念去认识色彩现象的习惯。从而发现对象包含的丰富复杂、美丽多彩的环境色、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相应的生理、心理素质为备课思想制定备课方案、准备教具做好课前准备。
课堂上首先要注意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求知、充分激发自身的多种感觉器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兴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发,大脑及身体的诸多器官就积极活动起来,做事效率就高。素质教育面很广、特别是对教艺术课目来说,只有当学生的兴受到激况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提问题,留悬念激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求趣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愉乐性。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设计以多媒体式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的能力。
其次我们还要重视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教师在作示范画时,只是默默地画,学生听不到老师边画边讲解,这样教与学会脱节。教与学必须和谐一致,既要突出老师的主导,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给更多的学生当主角有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放一段轻音乐,调动学生听官积极参与边讲边示范,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绘画技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应注意因材施教,两者要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各人的基本素质要区分对待,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美术家苗子,但须人人都有素质的发展,例:上素描课有的学生技能低可以重点突破,有的则可以提高鉴赏力的培养力度等等,采取多样性。
再次教学上还要注意循序渐进性,俗话说:饭总是一口一口吃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涉及面广、容量大,如水粉静物单元对前后的课题可侧重不同重点,如何组织色彩写生的静物,静物的构图,单色静物写生,关于色彩等等的提高要层次深入,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或“停滞不前”的弊病。
教学中还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联系,寓德于美、以美辅智、以美促体、以美促劳,如:壁挂编织课,可渗透编织艺术优秀传统的教育和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德熏陶,编织操作的技巧,作品的寓意等智能的提高,在编织制作中使学生动脑,动手得到锻炼促
进劳动观念形成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课外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要注意及时小结、总结经验。另外还应加强美术兴趣小组组织建设,坚持把课堂教学中涌现出的美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吸收到学校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并以此为龙头,增加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参加美术展览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美育环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美术素质同时树立榜样,这样反过来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
除此之外,本人还力求美术教学的五个优化,即科学化、艺术化、精彩化、多样化、特色化。
教学结构科学化,美术教学课堂结构要合理安排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感知、认识、实践,提高几个环节,应目纲清晰,结构谨严。美术教学要合理安排组织,导入新授课、练习巩固、小结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要环环紧扣,使得教学内容多而不乱。有的老师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变化,忽视教学内容,学生在玩中学不到什么,看起来热闹,实际上乱而不知所学,这是很不科学的。
教学形式艺术化,因为美术学科有其艺术性,所以教学形式更要美,美,才能引人入胜,学生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艺术形式中更利于高效地发展素质,享受美感的体验, 培养艺术情操,在强调结构科学同时理应加强形式的艺术化。
教学过程精彩化,教学整个过程要有高低起伏,力求迭起,要处理好动静,快慢,轻重变化与发展。有画龙点晴的闪光点,有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一节绘画课如果只是单纯学生在画,没有评议,没有表演等精彩片断插入,只有平辅直叙,那肯定是枯燥无味,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那必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讲授、演示、谈话、观察、比较等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选择最好的去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要特色化,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有特色,力求突出学科特点,语言有特色,教学方法手段,技巧都有独特之处,逐步形成风格,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寄宿教育
由于我校地处西部偏远的山区,地处偏僻,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当地人民的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素质不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何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给寄宿制学生创设安全稳定和宽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广大家长高度关注的焦点。究竟规范寄宿学校管理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个人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教育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所谓的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来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更应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那么寄宿制学校加强养成教育就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
1.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合作”。
2.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贯彻方针的需要。我们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养成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针对上述调查及分析我校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上下形成合力,常抓不懈。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林溪乡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宿舍管理制度》,并通过“十星级文明学生,十星级文明班级,十星级文明宿舍”的评比记录来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的探索和实践。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在长达五六年的寄宿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未来走向生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寄宿制学校中师生上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二、培养师生素质教育意识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集中师资和教学设备,按照要求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保证课时。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把师德要求放在教师素质提高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素质。二是适应国家教改要求,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教研基地接受培训,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对教师进行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校的管理,调动一切积极性和力量,形成齐抓学校管理的良好氛围和合力。
三、创建学校品牌教育意识
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提高教学质量校园和谐发展”的原则,学校围绕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用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工作态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风上努力形成“遵守纪律、勤奋好学、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校风,加强养成教育,严格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激情,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毅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努力把学校创建成一所有品牌的学校。
四、培养后勤人员服务意识
无规不成方圆,制度是行为的准则,服务是行动的纲领,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后勤是学校整个工作和学习的加油站,有效合理机制是正常运行的根本。我校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和《食堂进货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制度》操作。学校把食堂分为教师食堂和学生食堂,由不同的教师分管,建立详细的账目,校长严把关报账制度。具体做法是,进货教师进货时登记明细账,回校后由会计检查验收开单,校长签字之后才能跟出纳领到钱。对于炊事员首先要体检合格,发健康证和上岗证,并严格按照《食品卫生制度》和《食堂管理制度》规范操作。食堂分管教师要每天对食品操作过程进行察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校长对食堂进行不定期检查。食堂卫生是重点,首先,食品要保证不变质、不腐烂;其次,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第三,要对教师厨具和学生厨具进行每周消毒二次。食堂的建立既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赢得时间,对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增强了保证系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我校寄宿制兴办收缩了校点,合理利用了资源,促使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锻炼了学生意志和自控、自主、自理的能力,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整个校园更加和谐化。食堂的建办为师生赢得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加强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33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就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通过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的。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于缺失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人生历程的杠杆;丧失了道德信念素养,等于整个人生航程没有了方向;缺少了丰厚的人文素养,即使学识渊博也难以成为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学养充沛的大家。长久以来,幼儿教育都一直都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到每天活动的每个环节,比如饭前仔细洗手、餐后用纸巾擦净嘴巴、午睡前脱外套、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轻轻搬、玩具玩完整理好等习惯,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精神、人文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使他们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宰者,掌握采掘生活所需知识、发展所需智慧的本领,这是幼儿长进的大策,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这一点,“扶”幼儿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二、增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防拐骗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少年儿童尤其是幼儿,自我辨别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技巧。为此,幼儿园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教育力度。与家长一起提高幼儿的警觉性与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防拐骗教育活动,包括情境表演、看图说话、讲故事、玩游戏等,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幼儿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能够牢牢记住陌生人惯用的骗人伎俩,从而积累一定的防范经验。与此同时,有条件的话还应组织一次防拐骗演习活动,并邀请公安民警、电视台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影片,听民警现身说法与剖析真实案例,传授安全知识,共同增强防拐骗意识。
此外,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也一直是幼儿园应重点关注的话题。条件允许的幼儿园可与消防部门合作,组织一些消防演练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消防车、参与消防演习等形式增加消防安全的生活经验,增强防火意识,获得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也可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听取消防员的讲解,掌握重要的逃生方法;还可以通过教师结合图片讲述的形式,为幼儿讲解安全消防的知识,告知幼儿园的逃生路线,示范讲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的消防知识和安全意识,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工作,为幼儿建立一个安全又温馨的家园。
三、让幼儿在玩中学
幼儿园要重视课间小游戏的开展,把课间游戏活动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中成长。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带领幼儿挖掘新的游戏,利用身边的玩具和材料,开动脑筋,创新运动形式,在不断探索中碰撞出新智慧,让幼儿在做中尝试,在玩中思考,在新、奇、趣中快乐健身。比如在我的班上,以“一物多玩”为切入点,以“团结协作”为宗旨,以“快乐健身”为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和特色游戏材料的特点,由师生共同创新游戏玩法,这既有丰富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既挖掘了游戏材料的最大价值,又充分激发了幼儿创新使用材料的思维,如百变布圈、动感轮胎、花样沙包、快乐木棒、多样脸盆等游戏玩具和材料脱颖而出,成为了幼儿户外活动中追捧的新宠。
四、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国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却忽视了礼仪教育,结果教育出来的孩子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等,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家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不讲究什么是礼仪、礼貌。因此,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教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对幼儿进行教育。3岁~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能够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
五、加强对幼儿的体能训练
目前很多家长与教师只注重幼儿的学习,一味地进行智力开发,很少重视幼儿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在学龄前期,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较弱,特别是体弱、老实的幼儿。据调查,体弱、老实的幼儿比健壮、好动的幼儿们意外受伤率高达72%。可见在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能达标的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意识的增强幼儿的体能,是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比如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去爬山、晒太阳等;通过拍球、投掷、翻滚等项目A练习,针对性地加强幼儿动作技能的培养;通过爬高、跳远等项目,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并开展幼儿都喜欢的“趣味运动会”,以增强幼儿体能,使动作更灵活、更协调、思维变得更活跃,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双英.试论如何加强幼儿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2]梁丽芳.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J].甘肃教育,2010(17).
[3]强文仙.关注幼儿安全关爱幼儿健康――对加强幼儿安全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云南教育,2004(2).
一、精心选题,让德育走近学生
德育活动怎样才能贴近学生?如何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笔者认为,少先队活动的选题非常重要。
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选题。小学生天性好奇,若我们以学生的兴趣特长来进行选题,引入德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针对学生喜欢看战争片的特点,笔者在“爱国主义教育日”里,特地选择了国庆9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他们被的英姿所震撼。之后,又通过视频展示了受检阅部队训练时的艰苦场面,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看似风光的检阅背后的不易,是用汗水和血肉筑成了钢铁长城。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幸福安宁来之不易。这样,让学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根据学校条件来选题。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较差,辅导员在少先队活动选题时会受到一些局限,需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方能让少先队活动收到实效。
笔者所在学校场地小、设施少,学生在课余只会折一些纸飞机在操场上跑着玩。这样既不安全,又产生了“飞机”垃圾。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便设计了“爱动手,爱科学”团队活动,鼓励队员们自己设计,用废旧纸张叠飞机,比一比谁设计得最好,飞得最高。学生自己设计出的作品,由于主要是为了参赛,他们就不会拿到操场上去随意飞掷了,校园也就变得干净起来了。
三是针对时事来选题。随着网络等媒体资讯的发展,时事政治逐步为老百姓所熟知。而这些时事,在少先队活动中,也可以作为良好的选题。
例如,“东方之星”客轮沉船事故,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利用此新闻,精心选题,举行了一次教育活动。通过播放视频、展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灾难的无情、生命的脆弱,认识到责任的重要,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重视安全的意识,并学到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
二、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德育往往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来开展,或者仅仅渗透在学科教育之中,难有实际效果。因此,体验教育是有效开展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灵的重要手段。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道德体验。在体验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成为体验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安排:活动选题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活动内容应围绕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设计;在探讨解决方法时,应交由学生去主动探究、思考直至解决之。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注意协调活动的整体性,使学校开展的各种体验活动循序渐进、协调一致。
二是倡导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验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影响其最终的收获。对此,辅导员应当善于观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通过体验充分激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三是注重体验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学生因为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在一次道德体验中,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只有通过教师多方面的长期引导,才能逐步形成自身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少先队工作者应注重体验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把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看作一个整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制定目标,系统地开展体验及思想品德教育。
三、携手家长,共筑教育大环境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各种条件,多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为少先队工作做好铺垫。
在少先队活动中,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特殊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笔者注意区别对待,积极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有一位陈姓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因此他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较为孤僻,时常还会破坏学校公物。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方面与其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并安排其他同学与他结成对子做好朋友,让他有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少先队活动中,笔者安排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以增强他的信心。渐渐地,他的话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甚至还能热心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困难。在一次活动中,笔者特别表扬了他:“你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害羞,不愿多说话,有时候也会拿墙壁、花草树木撒撒气。但是现在,大家都欣喜地看到,你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热情了,变得更有信心了,希望你能做得更好!”听了笔者的话,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原先的缺点也逐渐看不到了,变成了一个阳光的男孩。
四、走出校园,在社区开阔视野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是大家每天生活的地方,它完全可以作为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我们适当、合理地组织健康有序的社区少先队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时常会组织少先队员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一些重大节日或活动中,我们开展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家庭学生、孤寡老人等的志愿服务,举行义务劳动等活动。
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雷锋日”。在这一天,笔者会特别组织少先队员走上街头,帮清洁工打扫卫生。一天下来,学生十分疲惫,但热情高涨。第二天,笔者会召开活动总结会,学生纷纷表示:一天的“学雷锋”活动虽然很累,但我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更体会到了清洁工人工作的艰辛。最后他们都说:以后要经常帮助别人,而且会主动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