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

时间:2023-11-24 10:40:46

导语:在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

第1篇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落实各项康复任务,由县府残工委组织协调,县残联具体负责,卫生、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术和进行低视力康复训练,实施肢体矫形术和脑瘫儿童肢体康复训练,精神病防治,聋儿语训及家长培训,智残儿童主家长培训等,帮助残疾人恢复生活与生产能力。

二、2014年康复工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精神患者免费服药100例,实际完成100例;2.成人听力残疾人配助听器10例,实际完成10例;3.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人,实际完成5人;4.脑瘫儿童康复80人,实际完成80人;5.救助贫困家庭重度听力残疾儿童12人,实际完成12人,其中人工蜗4人;6.为贫困残疾人适配亟需的基本辅助器具450人,实际完成450人;7.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700人,实际完成白内障手术700人;8.低视力康复25人,实际完成25人。9.盲人定向行走85人,实际完成85人;10.聋儿康复训练11人,实际完成11人;11.聋儿家长培训15人,实际完成15人;12.智力力儿童社区康复50人,实际完成50人;13.肢体残疾康复130人,实际完成130人,假肢安装22人,实际完成22人;14.康复人才培训1人,实际完成1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10人,实际完成10人。

通过康复工作的组织开展,不仅完成了2014年的计划任务,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在心理、生理功能方面不同程度得到康复,恢复了从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能力,维护了残疾人家庭稳定,促进了解放劳动力、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

三、2015年康复工作安排

第2篇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第3篇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03年12月22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全国2001年6月1日以前出生的0~6岁儿童;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根据经济分层和地域分布,随机抽取了天津、吉林、江苏、河南、贵州、甘肃六个省(市),每个省(市)再随机抽取1个市、一个县,共12个市县。

本次调查地区总人口为1760.9万,共抽取家庭户58628户,调查0岁~6岁儿童60124名。

1. 现患情况

本次调查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362%;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的现患率分别为0.155%、0.106%、0.931%、0.424%、0.101%,综合残疾现患率为0.316%。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岁~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其中单一残疾107.1万,综合残疾32.4万。在五类残疾儿童中,听力残疾15.8万、视力残疾10.9万、智力残疾95.4万、肢体残疾43.4万、精神残疾10.4万。

2. 0岁~6岁残疾儿童发现率

0岁~6岁儿童年平均残疾发现率为1.946‰,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综合残疾年平均发现率分别为0.221‰、0.152‰、1.331‰、0.606‰、0.145‰、0.451‰。

据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岁~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其中单一残疾15.3万,综合残疾4.6万。在每年新增的0岁~6岁残疾儿童中,听力残疾2.3万、视力残疾1.6万、智力残疾13.6万、肢体残疾6.2万、精神残疾1.5万。

3. 五类残疾构成

五类残疾中,智力残疾比例最高,占54.21%;肢体残疾次之,占24.69%;其他依次为,听力残疾占9.00%,视力残疾占6.20%,精神残疾占5.91%。

4. 致残原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0岁~6岁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与1987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已知致残原因中:

听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后天耳毒药物、孕期感染/耳毒药物、高烧疾病、产时产伤窒息和其他原因;

视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弱视、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先天性白内障、其他原因和先天性青光眼;

智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产时窒息、早产、宫内窒息、社会文化落后、伴发精神病;

肢体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其他原因、先天性骨关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

精神残疾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脑器质性疾病和癫痫。

5. 康复现状与需求

调查显示,0岁~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67.09%的残疾儿童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康复训练;在需要康复器具的残疾儿童中,47.31%的听力残疾儿童、14.06%的视力残疾儿童、38.82%的肢体残疾儿童拥有康复器具。

目前残疾儿童的康复以家庭康复为主,但对特殊机构、医院治疗、普通机构的需求明显上升。不同种类的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之间也存在差别,视力和精神残疾儿童的康复现状不容乐观。

第4篇

一、工作实施情况:

1、康复救助工程。市分配任务为22名,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名,听力残疾儿童2名,脑瘫儿童6名,智力残疾儿童6名,孤独症儿童5名,肢残儿童2名,目前又完成14名,辅送6名脑瘫儿童到省残联定点康复机构--湘雅博爱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辅送3名孤独症和4名智障儿童到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启点培智学校进行康复训练,为一名肢残儿童配备轮椅。

2、辅助器具适配工程:市分配任务237人,其中假肢装配11人,助听器适配4人,轮椅发放36人,矫形器适配4人,其他类器具适配182人,目前,又完成假肢装配10人,轮椅适配40名,助听器适配6人,其他适配100人。

3、托养服务工程:市分配任务为157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残人托养服务托养对象123名。

二、主要做法:

1、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3月底市残联工作会议后,县残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根据市残联工作方案,4月上旬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对项目任务,组织领导,实施步骤,工作要求等都予以明确,对整个民生工程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成立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工作领导,促使工作落实,成立了县残联民生工程领导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党组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残联全体工作人员和各乡镇理事长为成员,同时,将托养服务工程、辅助器具适配工程、康复救助工程三大任务分解由三名副职领导分别负责,并组成三个专门班子,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3、严格工作程序,严把政策关卡。今年残联民生工程贫困残疾人救助工程,政策界限,工作要求比较严格,一、必须属于贫困残疾人;二、儿童抢救性康复必须是0-6岁儿童;三、托养服务必须是男性18-59岁,女性18-50岁年龄阶段的对象,所以,必须由乡镇摸底并实行张榜公示,在然后再上报,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定。

4、实施目标管理,加强工作督查。为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我们对乡镇残联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奖励,年终评先评优奖,完成较差的乡镇取消评先评优奖资格,对县残联三个责任班子拿出工作经费,工作完成情况实行奖惩挂钩。我们先后三次下乡进行工作督查,三次听取三个工作责任班子的工作汇报,有效地推动了工作正常开展。

三、下段工作意见:

一是继续抓好工作落实,力争早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第5篇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下,从康复机构及社区获得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提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体现对象的普及性 最大限度地享有康复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机会必须是均等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是使全体残疾人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有残疾人及其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享受到需要并且可能的康复服务,不能忽视偏僻地区,偏远农村的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和特殊困难的残疾人。

2.重视功能的取向性 康复着眼于保存和恢复人体维持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功能,例如,生活自理、语言交流、感知、认知、职业、社会生活和适应能力等,除了采取有利于功能改善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主要的、大量的是使用非手术和非药物的康复手段和方法,进行增强、补偿、代替、调节和适应等训练,尽可能满足残疾人对功能活动的独立并适应的需求。

3.坚持康复的综合性 全面康复的理念就是通过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不同的康复手段和干预措施,对残疾人进行全面而综合性的康复,最大限度地改善和补偿其功能,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与残疾预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4.注重服务的持续性 康复是一个促使残疾人躯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或社会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好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只要残疾人需要,康复就不能间断。

着力构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支持体系

(一)建立服务体系,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

1.管理网络康复工作的管理网络,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网络,是各级政府残工委以及残疾人康复办的工作网络。残联作为具有“代表、管理、服务”职能的残疾人事业团体,同时承担着残工委秘书处和康复办的工作,在这两个管理网络中发挥骨干和协调作用。

2.服务网络 残疾人康复需求是多样的,决定了康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要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即康复环境社会化,康复资源社会化,康复服务社会化,重点抓好两项工作。首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作用,建立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和由市、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站―残疾人及其残疾人家庭密切配合的康复服务平台,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完善服务队伍。建立由各类专家、权威人士组成的技术指导员队伍,由各街道、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等业务骨干人员组成的康复指导员队伍和由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民政、教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组成的康复员队伍,提供服务指导,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这个服务网络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

3.信息网络 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畅通的信息系统,重点建好残疾人康复需求及服务记录数据库和康复技术、科研成果、工作动态资料库,使不同需求的残疾人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指导进行自我调节、训练和康复。

4.宣传网络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宣传、卫生、教育、计生、社区等为一体的康复和残疾预防宣传网络,经常开展康复理念、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保证。要结合科普、卫生、健康教育等知识的宣传,促使康复的观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残疾人的康复意识普遍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广大残疾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保障体系,以满足残疾人特殊群体的康复需求

要体现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责任,加强财政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加康复经费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份额;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残疾人群体充分享有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重点要建立三个机制:

1.贫困救助机制 制定并逐步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在开展城镇医疗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中对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建立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残疾人医疗与康复提供经费保障;采用保障金争取一点、社会募集一点、医院让利一点等办法,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残疾人奉献爱心;开展“助视”、“助听”、“助行”等专项救助工程。

2.儿童干预机制 残疾儿童的康复是抢救性的工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残疾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要完善新生儿筛查制度,对出生缺陷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儿童残疾率,避免残疾程度加重;建立高危儿童跟踪服务系统;建立残疾儿童发现制度,针对残疾儿童的不同需求,及早采取康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如免费开展家长培训,免费配发辅助用具等,鼓励家长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3.残疾预防机制 “预防为主”是康复工作的重要方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一系列方针、策略、措施,如普遍开展免疫接种和预防性保健、提倡合理行为及安全防护照顾、早期筛查、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使用等措施,以有效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控制残疾发展。

(三)建立指标体系,以规范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残疾人群体享受康复服务状况、研究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监测康复事业发展趋势的手段。根据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要求和常州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提出《常州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由支持性指标、服务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三部分21项指标组成。

支持性指标由“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享有率”、“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享有率”和“建立残疾人康复资源中心,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组成,通过采用一些策略和措施,帮助残疾人从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帮助和服务,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6篇

上海市自2001年至今,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方面,不仅有补贴政策支持,而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服务模式。本期我们和您一起走近上海市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共同分享其中的精彩。

特色服务

一、理念创新,受益面拓展

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面的拓展,主要体现在3个结合:

1.普惠+特惠

分为普惠性质的全额性适配、特惠性质的补贴性适配和组合适配。

普惠性质的全额性适配是指:6大类203种常用辅具予以免费适配;特惠性质的补贴性适配是指:6大类118种辅具,多为电动及多功能产品,根据残疾人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补贴适配。其中,组合适配的对象为重度残疾人或一户多残的困难家庭,经专业人员入户评估与家居无障碍改造相结合,为适配对象提供改善残疾障碍或生活质量的多种辅助器具。不同层面的适配服务,使残疾人普遍需求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得到了残疾人和家庭的广泛赞同。

2.持证+非持证

成人助听器配发、假肢与矫形器装配的受益人,从本市持证残疾人,扩展到持本市户籍的需求者。

3.机构+家庭

为使脑瘫儿童在最佳康复时期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实施 “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工程,即在机构训练的脑瘫儿童,可免费租赁训练器具到家庭。

二、适配品种逐年增加,服务受益面逐年增长

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品种已从2001年仅有的3大类8个品种,发展到 2010年的6大类352个品种。

2001年至2009年,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呈跳跃式发展。服务资金从2001年的33.4万元到2005年的347.8万元,2008年640.2万元,2009年达到了1708.7万元。受益人次2001年4.6万人,2009年达到了8.8万人,配发件数从7.2万件达到了11.4万件。

2008年开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服务,2009年试点实施“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等服务模式,辅助器具服务向人性化、专业化服务的转变。

快速发展的辅助器具服务成为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三、2010年辅具适配目标

2010年辅具适配品种达到6大类352个品种,除常规的辅具适配外,组合适配服务工作任务增幅较大,全市为1600人。首先在两个试点区进行探索,形成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适配服务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专业队伍参与、第三方评估的服务体系,使辅具适配服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经验一则

融合 ・联动

上海市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体现了“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融合了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体现了市级层面主导,区级层面配合和开展区域特色服务及多部门、多领域参与的联动,因此该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发展的潜力。如浦东新区在探索辅具适配服务模式方面有4个创新:

1.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浦东新区在辅具组合适配和低视力验配中都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实时监控服务质量。

2.政府购买服务

浦东新区残疾人辅具适配评估和低视力验配工作分别委托东方医院和明德五官科医院操作,通过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既减轻了残联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工作质量。

3.发挥专门协会的作用

如参与制定辅具的配发标准及新产品研发,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和产品研发的针对性。

4.优化配发流程

在自主资金的使用中,首先进行需求调查,提前15~30天将订货信息通知厂家,签订合同,预付10%款项,部分产品由厂家直接发放到残疾人家中,在残疾人签收后,与厂家结付余款。

讨论

对优化辅具适配服务模式的思考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上海市对优化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工作提出5点思考:

1.消除辅具配发中间环节

消除辅具配送的中间环节,把辅具服务直接送到社区,送到残疾人身边。发挥街道(镇)辅具服务社作用,服务社落实专人接收辅助器具。本地生产的辅助器具由厂家直接配送到服务社,电动产品、康复器材等大件辅具根据服务社人员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外地辅具由市辅具资源中心接收后通过快递配送到服务社。

2.提高助听器使用率

采取集中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助听器调试和电池购买问题。集中服务由区(县)残联与助听器厂家安排定期、定点服务,开展知识普及、助听器验配、调试、电池销售等服务项目;日常服务由区(县)残联依托街道(镇)服务社建立助听器后续服务点,开展政策宣传、产品展示、电池销售等工作;助听器厂家提供全市助听器电池销售网点地址、联系方式和助听器厂家电池邮购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资料,在日常服务和集中服务点免费发放,并将上述信息在市、区残联和厂家网站公布,通过有效的服务,使助听器佩戴率和满意率达到90%以上。

3.开展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和视功能训练

借鉴成人助听器配发、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和浦东新区助视器验配工作经验,选择本市低视力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医疗机构,开展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和视功能训练试点工作,探索合理、科学、规范的低视力助视器服务模式。

4.完善辅具信息系统

建立信息展示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不同残疾人群体、不同辅具类别的信息,从而分析共性、个性需求,实行动态服务、动态管理,为辅具工作发展提供信息平台。同时信息中心积极挖掘信息系统的潜能,如拓展个人网上或短信辅具需求申请,及时查询辅具配发进程等功能。辅具中心通过网络辅具信息、申请流程,短信告知辅具领取地点和时间等多样的服务方式。

5.优化辅具适配模式

研究更加简便、易操作、科学的辅具适配评估方法,使适配对象的筛选更加准确,评估方案更加合理。要加大对辅具服务队伍培养进度,着力探讨康复医学专业与工程学专业的有效结合评估方式,突破单纯依赖康复医学,工程学参与程度缓慢的瓶颈,努力探索更加优化的服务模式。

(上海市残联供稿)

适配服务

生活需阳光 生命重启航

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

小朱和小傅都是靠父母推着轮椅和自行车接送上学。经过系统的、个性化的辅具适配服务,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自在洒满阳光的人生道路上自由地、坚定地前行。

小朱,17岁,先天性痉挛型脑瘫,下肢屈曲挛缩无力,不能正常行走,长时间的跪膝爬行,膝盖已被坚硬的地板磨得伤痕累累。

上学,妈妈推着笨重的轮椅接送,中午要靠妈妈的帮助才能如厕。

辅具组合适配服务给小朱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适配了助行架,辅助小朱进行行走训练。

适配了适合家庭和教室使用的轮椅,轮椅的转弯半径小,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自由移动了。

适配了电动轮椅,上学的路上,小朱自己可以操作电动代步车,不用妈妈寸步不离地推他前行了。

辅具适配服务,不仅使小朱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朱有了更多的自信,体会到了尊严和价值。

小傅,21岁,1岁时脑外伤,致使左侧肢体肌张力亢进并瘫痪,行动困难,生活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小时候,小傅靠父母背着上学,长大了,他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大三的学生。然而那残缺的身体却离不开家人的照顾,父母双鬓渐渐花白,但还要推着自行车送小傅上学。如今,小傅在辅具的帮助下,一切都改变了。

每每谈到自己获得辅具适配服务,小傅都有太多的感动,有了辅具的帮助,小傅更加自信,对未来的人生也充满希望。

家居环境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楼梯、卫生间安装了扶手,浴室也有了洗浴椅,自理的空间越来越大,外出更方便了。

第7篇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扶贫机制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把帮助和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以上。

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项保障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帮助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落实。

二、进一步落实康复救助项目,促使残疾人康复

按照省、市残联康复任务的要求,围绕残疾人“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奉献社会”的目标,建立“泰祥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委托康复中心对脑瘫、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开展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为社区所有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大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基层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抓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契机,研究农村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促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使我社区的部分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救助;继续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低视力助配、聋儿语训康复、用品用具供应和麻风病治疗等工作;用品用具服务应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三、做好残疾人教育和文体工作,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学生助学制度,为激励残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力量,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个主题,针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生活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做好“两刊”征订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推荐工作。

四、加强社区残联规范化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干部培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要求,力争使我们泰祥社区残联建设达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适应的工作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作用,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和发挥专门协会作用,使残疾人工作有人负责,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帮扶工作,规范管理,增强服务能力。重视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和统计工作。

第8篇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扶贫机制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把帮助和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以上。

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项保障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帮助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落实。

二、进一步落实康复救助项目,促使残疾人康复

按照省、市残联康复任务的要求,围绕残疾人“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奉献社会”的目标,建立“泰祥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委托康复中心对脑瘫、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开展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为社区所有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大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基层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抓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契机,研究农村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促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使我社区的部分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救助;继续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低视力助配、聋儿语训康复、用品用具供应和麻风病治疗等工作;用品用具服务应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三、做好残疾人教育和文体工作,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学生助学制度,为激励残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力量,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个主题,针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生活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做好“两刊”征订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推荐工作。

四、加强社区残联规范化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干部培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要求,力争使我们泰祥社区残联建设达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适应的工作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作用,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和发挥专门协会作用,使残疾人工作有人负责,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帮扶工作,规范管理,增强服务能力。重视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和统计工作。

第9篇

2003年,我县被列入国家残疾少儿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100个实验县之一,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适龄残疾少儿就读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另一种是随班就读。

1、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①由于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限制,目前只能容纳7个教学班,即80-90人的规模,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就读需求。②就读费用高。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虽然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但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各乡镇,又寄宿住校,产生了较大的就读费用。每名寄宿生一年的就读费用高达3000余元,其中伙食费约2500元,周末接送车费平均约800元(路途远的高达1000余元),尽管全部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年950元,初中生每年1200元),但与实际支出费用相比,缺口还很大。特别是这类学生的家庭普遍贫困,有少数家庭一家几个这样的孩子,根本无力解决他们的就学费用。

2、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乡镇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学设备。加之目前的教育制度,大多仍然以追求排名和升学率为目标,部分教师将这些残疾孩子放一边,置之不理,导致这些残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3、高中教育。目前,我县乃至全市还未有一所聋人高中,学生毕业后,要继续求学只有到外地上高中。面对高昂的就读费用,大多数学生因家境困难无力承担,导致放弃求学转入就业。

在0至14岁的2800多个残疾儿童中,有60%(即1700人左右)的残疾人需要护理及康复训练,经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后,80%的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康复也极其重要。但是,目前我县正规的康复类教育机构稀缺,专业训练人才缺乏。县特殊教育学校,虽承担着全县随班就读工作的巡回指导工作,但是其自身办学条件也非常有限,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才。

导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职业技术培训难,职业技术培训专业人才缺乏。类似于康复训练,职业技术培训也需要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但是目前我县同样缺乏此类人才。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职业培训,就没有就业能力。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导致这些残疾儿童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和入学前教育。

1、积极改善残疾儿童生活状况。一是我县残疾孤儿,除每月享受普通孤儿的生活保障570元外,每月还额外增加100元。二是我县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同时比普通学校学生高200元/年。三是县妇联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儿童活动,如:2008年,组织100名爱心妈妈为全县150名孤残儿童每人编织一件新毛衣。争取贝因美公司的赞助,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儿童送去了价值近3000元的贝因美奶粉、营养米粉、葡萄糖。2010年,争取“多美滋奶粉”公司赠送价值3.5万元的多美滋奶粉和现金1500元走访慰问贡江镇孤残婴幼儿家庭。2011年争取“蜜儿餐”公益慈善项目,赠送14箱价值近2万元的儿童营养餐,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县城部分贫困儿童食用,提高困境儿童脑部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

2、开展亲情关爱活动。我县将每年6月定为“亲情关爱残疾儿童实践月”,县妇联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妇女,奉献爱心,充当残疾儿童的“爱心妈妈”,每人结对帮扶1名残疾儿童,每月走访1次以上,切实解决残疾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予残疾儿童亲情关爱。2011年,县妇联组织党员妈妈为全县贫困残疾儿童赠送了一张亲情电话卡、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和一个新书包,组织他们参观一渡,过集体生日;组织他们开展情感交流活动,与党员妈妈谈心,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

1、县教育局牵头筹建了扶贫助学理事会,先后募集资金600余万元,我县有20余名贫困残疾儿童受益。县残联每年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捐资3万元,帮助贫困残障儿童解决学习、生活难题。此外,县特殊教育学校有45名儿童每年享受残疾人事业中央专项公益金助学专款2.8万元。

2、我县将特殊教育学校新建项目已于2010年列入__县重点建设工程。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占地24.9亩,建筑面积6425平方米,规划可容纳200名残疾学生就读和60名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

3、2008年起,省教育厅争取到省

财政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达3000万元/年,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专业设备购置资金和补充新校建设资金。目前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共争取到专业设备购置资金150万元;2010年,我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被省教育厅列入“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示范学校”,给予150万元的建设资金。3、国家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2008年11月,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元(含设备配套资金80万元)给予全额拨款。

1、我县对肢体残疾儿童免费矫正手术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4名儿童已到省儿童康复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

2、2011年,我县民办了__县雨露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专门收训有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儿童。目前有9名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

3、2009年,我县争取到了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一辆价值19万元的医疗车落户我县妇保院,作为全县边远山区妇女儿童和贫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急救专用车,在源头上降低残疾儿童发病率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县特殊学校教育方面。需加快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程建设和加大特殊教育学校资金投入。2008年11月,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含设备配套费80万),已于2010年10月下达我县。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太大,预算与实际建设的存在时间差,与实际建校的支出还差距较大,缺口资金约600万元。根本无法满足建校所需。如能在专项资金中追加建校资金,提高设计要求,相信建成的学校会更完善,更贴近国家的建设标准。只有县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才能让残疾儿童受到专业的康复教育和就业指导,才能将我县残疾儿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幸福__,造福子孙后代。

2、随班就读工作方面。一是要给各乡镇中心小学配备专业设备,二是要配上专业的教师,三是可以在中心小学试点开设特教班,让专业教师享受特教津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普通班教师将残疾儿童放一边置之不理的情况,同时也能调动起专任教师的工作激情,让残疾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

3、高中教育方面。高中教育是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建议至少每个市应建有一所聋人高中,以解决聋人求学的大难题。

按照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有关规定,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康复人才,这些人才是“医教结合”的主干力量。目前,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尝试“医教结合”实验,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医教结合要求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跨部门合作,还需要教育科研、教研、装备、远程教育、特教资源中心等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不断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最终形成“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特殊教育。因而需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医疗康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