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41:32
导语:在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前言
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配置”着风险,企业无论大小、无论所有制形式,置身于竞争环境中就可能随时面临各种风险,竞争愈是激烈风险愈加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资金运作的风险,是指由于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产生对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消极影响、并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30年里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企业数量占到中国目前工商注册企业1000万户的80%,在注册资本、销售金额、企业税收、就业人数等方面的资料都显示出民营企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异常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是那样地高出生高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9年,很多明星企业从创立到辉煌、到关闭或衰落只有10年左右时间,如三株、巨人、德隆等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威风一时就一蹶不振或销声匿迹。这些尴尬事实的背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他们共同沉重地向人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竞争环境中,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薄弱,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忽视理财能力的培育、财务运作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必然会导致财务缺乏弹性、企业缺乏应变能力,这样会随时危及企业生存;没有财务安全而构筑的企业发展,企业随时会“四面楚歌”。故对民营企业来说,清楚企业财务环境,充分认识引发财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连续生存与健康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1.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从我国目前情形看,非正面的宏观社会因素作用还依然存在,公共经济资源分配还有差别待遇,外部融资对民营企业来说较为困难,这些无疑都会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与风险管理、生存与发展空间产生负面影响。在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际化趋势、同业竞争加剧等诸多变化,都对民营企业原有的经营环境和理财方式产生冲击,影响其资金运作、也引发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
2.企业内部主观因素
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企业要承担无限责任,许多企业从事较低端产业、缺乏竞争力;家族化亲缘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审视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在市场经济中,因企业本身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许多时候不得不首先在供应、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垫支资金,然后通过产品或劳务销售收回资金(即销售收入)进行财务补偿、以进行下一轮的经营活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表达式:
营业损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与附加-期间费用
式中的营业收入作为计算营业利润的被减项,需要补偿各项财务开支.实践中,企业按财务的轻重缓急,对财务开支的补偿可依次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要补偿当期付现的财务开支;第二是补偿以前发生预计本期收回的其他流动资产的部分;第三,剩余的则主要补偿长期资产分期摊销部分。如果企业营业收入依次补偿了三个层次的财务开支后还有盈余、且保持着一定的现金支付能力,那么企业财务是安全的。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并不如此,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2)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反映出企业财务能力与其经营目标的不协调性。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 ,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比如:企业初创时期,营运资金头寸就小,融资压力大;经营期间现金流出大,而现金流入滞后,财务风险集聚;购置长期资产,挤占日常营运资金,企业整体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只有经常地举新债还旧债,财务风险逼近;为做大、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举长线投资、或进行企业改制收购其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结果企业原有支撑产业营运资金告急,新上项目还没来得及产生效益,财务风险随时可能转化为财务危机、企业经营险象环生。
(3)未能理清企业阶段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理财理念和系统有序的资金运作。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平日里也不分企业所处阶段,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1.改善宏观环境、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按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出并不断丰富扶持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金融环境,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为民营企业财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激励。其次是强化外部监督, 借助多方面外部力量,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自律原则和约束规范。
2.从企业内部结构治理入手、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民营企业从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入手,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选择多元化的产权方式,改善落后的家族管理体制,集聚人才、稳定员工队伍;进行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建立清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明确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监督等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改善财务部门、非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职能协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法》的要求,经历工厂制、公司制、集团制、控股制等四个阶段,建立生产公司(或内部责任区域)为成本中心、以专业公司(具有生产与营销经营权的内部责任区域)为利润中心、以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集团公司为投资中心,以适应企业经营知识专业化、股权分散化、规模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理财原则,因循科学决策、稳健发展原则制定企业阶段政策和长远规划,提高企业应变能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3.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切实培育与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实现企业连续生存健康发展。
(1)确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更新理财观念,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始终是覆盖企业全局的,无论企业处在任何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目标即是对财务目标的追求,同时财务亦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与保障,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新观念,强化风险意识,从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多维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注重满足企业管理对各种会计信息的需要,建立预算管理、目标管理,有效调控资金,切实实施经营过程控制,完善责任管理业绩评价。
(2)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金除自有资金(即权益资金)外就是负债资金,(通常负债融资的资金成本比权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为此需要选择合理的方式融资――融钱或融物,注意避免在融钱的过程中成本太高而造成财务风险;二则企业在债务融资之前对企业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确定资金的需求量, 并使融资的数量和需求量相匹配;三是正确测算偿还债务时间间隔与企业偿债能力,不拖延不必要的债务,节约资金使用费用,建立维护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
(3)正确投资,维持合理的资产分布与资产流动性。民营企业对长期资产的投资,应考虑影响企业成长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与企业技术条件、经营变动等情况,对投资进行认真的项目评价,因循风险收益原理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避免非理带来的风险与损失,注意长期资产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维持资产的合理分布与流动性;区分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与资本市场中购买多种证券规避风险的不同思路,清晰估算企业扩张的财务来源数额、经营活动的现金再生能力和再生时期,规避盲目激进造成的财务危机。
(4)细化营运资金管理,抓好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管理,实施财务预警。营运资金管理关乎企业日常财务收支平衡问题,但是企业平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流出的不同步性、同业竞争的波动性,以及企业不可能永远持有充足的营运资金等原因,容易给企业带来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等。所以为规避风险,需从两方面进行管理。一方面是分项管理:重点之一是对存货的管理,分存货购买或形成、存货品质、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等环节实施责任管理,以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重点之二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注意赊销策略、货款结算、客户信用、欠款催收等细节管理,积极促进货款回收。紧紧抓住经营的现金流量管理,设计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主动及时地发现、缓解、解决经营中的资金运动缓慢、资金沉淀等问题,为财务风险管理筑起基本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秦江萍强锦: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6)
[2]李明峰邱亦维:中小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J].企业活力,2006(6)
摘 要 企业的财务活动伴随着资金风险,市场经济越是活跃,企业资金风险受到的外部干扰越大,而企业内部由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风险。怎样降低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的资金风险管理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关键词 财务活动 风险管理 研究
企业在对内、对外的财务活动中,资金会受到来自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计划收益形成差异,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这就是资金风险。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等财务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资金风险。如何应对这些资金风险,成为当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市场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
1.1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因素属于企业的对外财务活动,这种财务资金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上,也就是负债或赊账。有其它企业欠款,也有自身企业的赊账。主要形成于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由于物料、原材料等进销压款造成,不但是资金风险,也是一种信用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经过科学测算得出的负债比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企业能做到严格把控负债比率并及时调整负债比率值的。因而造成企业在对外财务活动中多伴随着较大的资金风险。
1.2 市场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有效控制对外财务资金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作为企业的生命,其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资本结构优化是有效控制资金风险的重要策略。资本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也就是负债。
首先,及时调节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企业自有资本状况、结合同业的平均值,制定的匡量范围,根据市场波动、负债预测等因素随时进行调节。当资本回报率下降时需要降低负债比率;而当资本回报率升高就需要提高负债比率,以此来实现资本价值的优化。
其次,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指企业各类负债数量配比,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而短期负债占比直接影响着负债结构。因此要有效降低短期负债,减少资金占用。
第三,广泛拓展融资渠道。企业发展需要多元化融资渠道,以降低筹资成本。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仅靠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银行作为融资渠道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还需考虑自身资本结构和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比率,为银企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2. 人为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
2.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良莠不齐,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受利益驱使违规操作。最常见诸如虚开发票、挪用公款、违规投资、设置体外循环小金库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计造假。会计造假的种类很多,如会计凭证造假、会计账簿造假、成本核算造假、税金核算造假等形式。主要由于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审计环节漏洞、内部监控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
2.2 人为因素影响的应对措施
对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是资金风险管理中最难管控的环节,也是最易管控的环节。因为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极大的变数,但是完善的制度和坚决的执行可很好地起达警示和降低风险的作用。
首先,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企业要严格选拔财务人员,着重考核忠诚度、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三方面;并且定期进行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考核与培训。广泛吸纳财务人员进入管理层,一来警示财务人员不能知法犯法;二来使财务人员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从根源上防范资金风险。
其次,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强化会计准则的实施,严把资金的流进流出,做好资金的入账审批,对于不明资金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处理,资金审批手续不全决不入账。财务部门定期进行自查,同时加强审计检查环节,使企业账务的透明化。
3. 资金使用不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1 资金占用与贬值
资金占用多因资金管理不当引起,是企业的内部财务活动。首先,资金管理缺乏整体规划,未做到专款专用,常常“拆东墙、补西墙”,大量闲散资金未被有效利用;其次,财务报表提供信息量不足,缺乏准确性、及时性,导致决策层盲目投资;第三,资金回收监控力度不够,应收账款长期未回收,导致资金循环不畅;第四,收益分配未按预算执行,或预算数据不实,导致收益资金分配不合理;第五,备用资金的规划与投资,受利率汇率等外因影响,或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向与项目等内因影响,导致企业投资不当,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因而形成资金贬值。
3.2资金使用不当的应对措施
资金使用不当是企业内部财务资金运作中的常见现象,与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企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应收账款回收是盘活企业资金链的关键,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欠费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财务部门科学测算出企业的收支平衡点,可有效提升催缴欠费工作的弹性机制。
其次,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对于集团型企业,或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财务结算中心对资金应采取集中管理,可掌握集团及分支机构、下属单位的资金流向,严控资金审批流程,使闲置资金合理再分配,防范体外循环资金账户,有效控制收支平衡。甚至可实行财务负责人派驻制,可有效掌握下属单位或分支机构的资金动向,降低资金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的资金运用不当等资金风险,适当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是当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完善途径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之前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综合起来的一种管理科学,即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对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做到有效减免企业损失。财务风险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解决突发问题,至关重要。
一、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般的财务风险管理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识别能力
建筑企业在企业竞争投标中,常常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工作任务,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这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样一来,财务风险管理更为重要。建筑企业在进行投标之前,需要对相关项目的各种支出做出详细的安排,编制计划书,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全面的预测,而实际工作中,企业盲目的急于得到众多项目,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不计成本的盲目开展,贷款垫资施工,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预防不够,导致后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资金周转困难,项目无法正常实施,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等。
(二)风险度量不当
风险度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计量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段,潜在因素爆发后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加之企业资金管理分散,没有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一些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低,利用职权谋私,使得建筑企业不能及时认识到过失之处,无法及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并且,一些企业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常常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忽略实际情况,给出不符的风险应对策略,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造成经济损失,且不利于风险的及时调控,甚至延缓工期造成更大的资金浪费。
(三)风险控制不力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计划安排不当,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低,甚至出现企业财务与实际支出不符的现象。企业在计划执行,风险控制方面,监管不力,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以致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实际发展。
(四)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不足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财务风险管理涵盖很多方面。施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忽略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使得财务风险管理有时处于无人操作的局面。鉴于这种情况,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风险的处理方法不合理。所以,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强化企业运营能力,是当前建筑企业必须着力发展的一个基本点。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完善的路径
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本公司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者是财务管理人员,而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是企业得以顺利发展的保障。针对目前建筑企业内部某些管理人员的不良行为,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十分重要。所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传播先进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充分地意识到风险所在,进而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损失。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职责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财务管理没有完全正规化,法律化,只有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应对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明确每个职员的职责。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对内部人员的安排进行核查。根据具体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划分,确定其岗位,使得人人各司其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全面计划
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全面计划是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财务风险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资金的正常使用,而且可以有效的应对一些突发问题,保障企业能够正常运转。项目部应针对每一个项目,作出具体的财务风险管理计划,使建筑企业能够在突况下沉着处理,且不影响该项目的实施。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越来越普及。建筑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空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立体模型,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现实的财务风险,挖掘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与之相对的解决措施。
三、结语
总的来说,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能力,加强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的全面计划并结合现在的科学技术,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或解决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投标决策风险评估[J].刘蕴,张维.中国西部科技.2014(03)
[2]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的评价和决策模型研究[J].陈伟.企业导报.2014(02)
关键词:框架结构;集团;风险控制
对于我国大量集团企业而言,普遍经过单体企业逐渐发展。企业面对诸多财务上面的风险,一时之间不能良好管理,普遍存在相应风险性特点。随着集团企业自身不断壮大成长,和以往单体企业比较,面临的风险更加严重。同时,财务风险普遍不能及时判断,预测管理比较困难。所以,财务风险管理要想落实,管理框架的探究比较关键。
一、关于风险管理框架如何实现规划
对于研究的实际问题,首先应该进行充分明确。实际进行工作过程中,集团企业究竟财务状况如何,风险究竟多大,才是关键性研究对象。管理层以及相关实施策略,需要予以重点开展研究[1]。需要注重管理理论的构建,理论只有实现充分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才能得到实践,打下良好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注重起点性原则,树立良好的目标导向,注重系统性管理控制。无论是目标层,还是框架中的管理层,或者基础层作用都不容忽视。只有分析各个层次的功能,框架才有可能实现更加完善,才能实现更加明确集团企业各项责任。
二、关于风险管理框架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一)需要遵守起点性原则
关于起点性原则,一般集中于财务管理环境等方面。实际设计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务必应不能忽略事实的引进。只有这样,所分析的实际结果,对于当前社会整体环境,以及任务环境等方面来说才能凸显实际价值。然而,框架进行初次构建过程中,本身存在相应的边界,因而身为相关集团企业,为了实现良好的设计风险管理框架,务必应考虑框架的特点,所以应考虑多方面影响。尤其针对我国现状,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制定,均可能影响到财务控制,或者说发展方向等。因此集团企业实际构建目标之前,首选需要注重环境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掌握企业发展信息,另一方面便于预测各种不良风险,通过外部环境这一途径真正掌握风险情况,抓住集团企业最好的机遇,这样才能够真正凸显自身的优势。
(二)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
所谓的遵循目标导向原则,通常是指风险管理阶段,管理框架为了不断完善,需要力求目标明确[2]。对于这些目标而言,承担较为主要的导向作用,并且付诸于实践探索之中。集团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快速发展,对于全部大小工作,普遍应该按照目标来达成,而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管理,同样也是这样。通过目标导向的引领,为了落实内部风险控制,在实践目标过程中,需要加强分析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系统性战略方针
所谓系统性相关原则,对于整个集团企业而言,尤其财务风险管理同样关键。通常对于这一重要原则,普遍来说要求很高,整体性特点鲜明。财务风险管理本身较为复杂,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统一整体控制较为关键,内部不同要素之间,应该加强协调合作,这样才能够杜绝产生要素割裂[3]。同时系统性原则下,目的性比较鲜明,系统结构比较完善,可以更容易实现企业目标。
三、关于风险管理框架具体阶段
(一)目标层
目标层比较关键,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属于首要基础。实际财务风险管理阶段,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一旦企业目标层得以建成,同样可以促进管理层以及基础层不断发展[4]。对于目标层来说,一般涉及两项内容,一方面为内容战略,另一方面是具体目标。集团企业要想实现经营良好,务必应实现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责任主体不同,承担的目标同样有所差异。
(二)管理层
整个集团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管理要想真正落实,管理层最为关键。目标层内部全部策略,在管理层作用之下,都能够把结果充分展现。面向整个集团企业内部,无论是责任主体,还是相关程序方式,就整个财务管理框架而言,居于重要性地位。要想实现管理层充分建立,需要注重目标层的基础性作用。通常全部措施以及方式要想充分建立,均离不开目标层。同时,借助于管理层,能够对目标层产生直接性影响[5]。管理层的影响下,目标层以及对应基础层,能够真正实现连接在一块,因而具有联系两者的功能,风险管理整个框架来说,为良好运行提供前提。
(三)基础层
只有不断完善目标层以及管理层,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风险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管控。风险管理框架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战略目标,同时能够顺利实施集团财务各环节管理。但是对于整个框架而言,不能忽略基础层。只有基础层,才能充分发挥基点作用,撑起总体框架结构。而基础层要想实现建立,通常需要考虑客观实际,一方面能够研究出管理框架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判断客观环境。正是这样的功能,风险管理框架才能完善。就基础层内部而言,全部要素均需要基础层结构。
四、结语
本文针对财务风险控制阶段实际问题,就风险管理框架问题展开探讨,阐述财务风险管理如何落实。目前国民经济进步显著,因而带动大中型企业快速发展。然而尽管企业规模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但是财务风险同样不断加大。综上,考虑到我国集团企业特点,财务风险问题比较凸出,环境比较复杂,同时风险性很高。所以应该充分考虑集团企业实际,财务风险管理力求落实,注重完善框架层次,分析不同层次之间的影响,这样才能完善框架结构,凸显真正的效果,从而降低财务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郑丽娜.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会计研究,2012,(12):50-54.
[2]杨海波.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222.
[3]孙海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259-259.
[4]董伟平.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经贸实践,2015,(11):105.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中,经济形势时刻变化,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财务风险无论是在重要性还是在危险性上都相对较为突出,重视财务风险是企业必须要首先考虑的,因此如何控制财务风险被学者广泛论述和研究。集团企业的规模大,层级体系多,财务风险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二十世纪初,世界著名集团公司相继破产,如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日本八百半公司、美国投行贝尔斯登,集团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都有放大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及中国德隆集团的破产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集团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健康的财务框架增加企业提高其面对风险处理的能力,财务风险框架的建设应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财务管理强调其整体性,其组成要素共同支撑其财务系统运行,各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影响企业财务的各组成要素互相关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环境分析起点原则
首先要阐明什么是环境,前面提到要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那么既然是框架它就存在边界,边界之外的因素就是环境。环境分析是每个集团企业制定其战略目标前的必须课,战略目标的的基础就是环境分析。本文所谈到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服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两者具有一致性。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以确立的目标为导向。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要素依据企业环境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对框架构成要素进行重新评估、分析,要求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国家现状,依据国情,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制度、实施措施或框架结构,并且有针对性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目标中出现问题。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本文的框架是具有内在一致性、按照一定逻辑组成的一系列要素的集合,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参照蓝图。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理论框架的落地需要实施框架来切实解决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问题。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三层结构:
(一)目标层。目标是指导实施层依靠目标层进行指导,也是其参考的的重要依据,最终也是企业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集团企业的行动方向就是既定的目标,对其行动成效的考评依据也是其目标是否实现,无具体目标的行动没有任何实施价值,没有目标的实施活动也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实际效果和提升多少效率。企业按照环境分析起点原则进行分析、制定目标,选择其中切实可行的目标,这就是目标层构成的要素。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战略目标,不同结构层级责任主体的目标为具体目标,战略目标则是企业层的整体、长期的目标。
(二)管理层。程序方法、责任主体以及保障体系等是管理层的组成要素,目标层进行的实践活动具体体现在管理层。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部分就是管理层。基础层的支持和保障是管理层存在基石。目标层是管理层方向,受制于目标层,但其存在对目标层层级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管理层是基础层和目标层之间连接的桥梁,是基础层的现实表现和目标层的具体实践。
(三)基础层。基础层是整个过程的基准点,即企业所开展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从目标的建立到目标的完成,从实际出发所建立的基础层,是构建整个框架的基础,基础层体现了企业目前面临的显示情况和实际状态。管理层为基础层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基础层也限制和制约管理主体、保障体系和管理活动。
三、结语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财务管理复杂多变,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框架,完善整个系统进而通过规范的体系进行综合治理。企业要达到有效、高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效率和效果紧紧靠责任主体落实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和实施程序方法很难完成,我们通过构建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个管理层次,这其中又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责任主体、管理目标、保障体系、程序方法和管理基础。三个层次与五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从而预防企业财务风险。
作者:张克义 单位:山东锦润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2]王洋.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
[3]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
[3]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
[4]张伯伦.垄断价格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改善措施
近些年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非常的复杂,并出现了一些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与生存的风险因素。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如今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的基本制度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管理加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中有着相应的联系。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探讨以及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并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出险的基本承受力,从而缩小行政事业单位损失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展开相应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展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的基本保障贯穿于整个运行中,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与财务风险管理相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加强其财务的风险管理效果。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使财务风险产生率得到控制。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内部控制体系是使其获得防范的主要保证,内部控制基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与目的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为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上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财产安全的整体提升起到相应的保障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是其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创建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获得更好的控制。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内部控制失去效力,企业财务危机以及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其主要的根源一般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机制的不完整造成的。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与创建的疏忽也极易产生财务风险安全隐患。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情况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管理。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具体存在的影响因素
相对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核心在于内部环境,良好的内部环境能有效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施行。当前,我国一些行政单位已经创建了“三会一层” 的基本架构,同时还制定了与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比如风险控制意识、人才资源政策、员工控制环境等方面的执行力度还不强,未创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这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以及创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对于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观念还未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树立起来。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基本作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主要认识还停留于内部控制与牵制阶段,对于以ERM框架为前提的企业内部控制知识还未了解到位,更谈不上运用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对于那些缺乏相关人才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来提升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且也未创建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均无法让优秀的工作人员实现相应的人才价值。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结构还需要加强,我国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具体管理方法
(一)创建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会计数据与市场数据常常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会计准则要求的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以会计数据当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衡量标准加以重视。同时还要重视创建其财务风险的评价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将其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加以结合,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财务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估,精准地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掌控好,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得到强化,同时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创建相应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完善到位,从而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水平范围内。
(二)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创建也应得到加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设置高效且具体的财务管理机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团队,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风险意识水平提升上来,从而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风险意识的薄弱而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其财务的基础工作,对其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行加以提升,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变得更加的健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展开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其基本的财务风险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各高层管理人员都应该重视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将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起来,对由外部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要认真的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预防能力。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运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合理、完善且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其财务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财务风险的发生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各种损失,并对单位的正常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制度下展开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规范相应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能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来。认真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展开有效的风险控制,能够推动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上来,并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浅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1,06:98-102.
[2]李雄文.基于国有企业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5,30:8-10.
[3]刘学,王君,程国钰.基于内部控制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6,11:2.
[4]任荣锋.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255+348.
[5]乔秀莲.浅谈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新常态[J].财会研究,2015,07:60-62.
[6]金国彬.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实践路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8:233.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财务管理是保障经营管理活动科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财务风险管控更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活动与某些不可控风险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对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问题来规避财务管理难题,来保障财务工作的安全运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本身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安全性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此,本文将着重立足内控机制,来探析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财务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
1.1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往往是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融合发展。首先,利用委派管理制度,将财务工作实现全面委派管理,并细化到每一项管理内容及责任人岗位,通过财务管理的统一性要求,实现对财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处理,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牵制。其次,利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系来保障对各项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处理,在这个会计系统中,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风险,往往从会计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来纳入到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实现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反馈等统一化,也能够从中来指导和提供科学的财务决策。最后,利用财务审计制度来规范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机制,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建立一种职责平衡,以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促进财务管理准确和完整。
1.2困扰当前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的因素
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机制的融合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诸多困扰协同发展的因素。比如财务管理者自身对财务风险的意识缺失,一些单位管理者在推进投资多元化战略过程中,以兼并、重组等联合方式来壮大业务发展,忽视了单位内部控制中对财务风险的规避,特别是在银行提前还贷引发的财务危机,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面临窘境。相应的在内部控制机制上,忽视对企业财务决策层风险意识的把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另外,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往往独立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财务决策脱离内控体系的审核而陷入财务账目管理与实际支出不符的尴尬。内部控制本身是基于财务活动来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果内部控制难以有效的审查和方法可能的财务风险,则容易导致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脱节,难以通过管理层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也给单位财务安全带来困扰。另外,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到位,特别是伪造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及免税文件,虚构企业盈利,导致财务管理与财务实际相脱钩,而单位的内部控制及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2财务管理中内控体系建设中的风险问题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强化财务核心业务安全性、效益性的关键,也是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集、成本预算、资金配置、利润分配等内容,而对于财务决策正确性,财务资源利用率等问题,需要从内部控制机制来督导实现,来保障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真实、高效。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中内控监督机制认识不足,一些单位并未完善内部监督职责,在内部管控机构设置上人员偏少,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晰,甚至缺乏应有的监督。二是在内控监督工作形式表面化、形式化问题突出,应有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也无法从事前审查中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三是财务内控管理环境不规范,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足,缺失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甚至还存在随意篡改财务信息的问题。四是对财务管理内控人员队伍结构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内部控制人员自身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欠缺。五是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单位财务记录、财务统计信息方法落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不利于推进财务风险的有效评估。比如一些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缺失代表性,对应有的财务风险缺乏识别和有效控制。
3基于内控体系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对单位财务管理者来说,如果缺失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综合评价和管理,则财务危机难以有效防范。适应未来市场环境的冲击,强化自身财务管理竞争力,必然需要从完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上,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规避,推动单位财务健康、科学、稳定发展。
3.1加强财务内部监管力度,优化监管职责与分工
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从理顺财务管理、内部部门业务关系上,借助于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细化其监督管理职责,优化各环节、各流程间的权利分配,从而贯彻和深化各项内部控制标准与规范的有效实施。针对财务管理中内部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需要从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完善上,强化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结合实际财务工作需求,严格分工,落实好各项财务活动的审查职责。同时,利用检查报告方式,来统领和反映整个内控机制的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予监管、记录、落实、改正。
3.2营造财务管理内控环境,保障内控体系与财务管理的协同沟通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人员思想素质教育,提升内控人员的监督意识、职责意识、岗位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应有的财务管理理念,贯穿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岗位情感,提升内部人员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岗位及人员构成的优化,特别是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优化岗位与人力结构,结合各自工作能力来定岗定责,挖掘人力潜能,为实现高效财务管理内控机制提供人力保障。同时,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畅通机制,比如通过开展年度预算制度,针对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始终处于实时监督状态。
3.3构建科学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细化内控风险评估
风险指标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效能的发挥。针对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长远规划、优化选择风险指标体系,将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负债比作为重要分析内容,还要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动态化机制上,梳理财务管理具体流程,细化财务风险管理数据库,优化财务风险管理工具,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及评估体系,增强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同时,风险评估是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财务风险评估完整性、科学性、高效性的关键点。在具体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上,一方面通过引入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增强财务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优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结合具体业务流程和风险评估指标,实现对财务管理内控信息的定期、不定期检查和验证,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风险隐患,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3.4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水平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带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生率偏高难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从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内控风险协同机制上来确保财务管理的时效性,为降低财务风险奠定基础。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财务管理业务中梳理潜在风险,特别是在与内部控制机制协同对接方面,细化和深化财务资金配置效率,综合考虑影响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将财务信息纳入全面考核与审查体系,实现各类财务风险评价标准的全面化,确保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覆盖到财务管理业务的全过程。比如结合某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实际,将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归类,并从财务业务流程衔接与监督管理机制协同上来确保财务资金的完整性。当然,强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管理和制约力度,还需要权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制衡关系,将内部控制的监督约束机制与财务风险监督机制进行有效融合,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公开、透明,避免出现舞弊问题。
4结语
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的衔接,还需要从提升内控管理有效性上来细化岗位、职权分工,融入授权审批机制,深化权责对等、风险受控和分级管理原则,特别是在授权流程监督与内控上,结合不同管理事项、财务具体业务来制定相应的权限划分标准和授权原则,来严格落实和规范财务权力的行使,避免越级审批、不履行审批责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戈昕,应亚珍.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完善财务内控机制的实践、成效及其思考[J].中国医院,2015(10).
[2]肖丽红.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9).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建议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出现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以财务风险来说,市场环境多变,内部制度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以及人员问题等因素非常容易引发财务风险,一旦处理不够及时或是出现判断错误,会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平稳运行,有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所以说,要正视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积极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就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可见,提高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1.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与其本质含义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恰当使企业有可能会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企业管理者只能够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而不能够真正做到消除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负债经营策略出现问题,对企业而言负债经营是借助于财务杆杠的作用,通过各种融资的方式来用负债的形式使企业的资本资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来实现扩大经营以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可以说,合理的负债经营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但是,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就有可能造成资本与经营状况恶化,增加企业破产的机率。
2.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与其内容
通常来说,企业财务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会爆发财务风险。从企业的融资阶段来说,一旦对企业的现金流判断出现错误,就有可能会发生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分配股利等资本成本的风险。在企业资本的投入阶段,就有可能会发生在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资金投入上消耗量超过社会平均消耗量的风险。在资金回收的阶段,就有可能面临货款拖欠而导致不能够及时回收资金的风险。在资金的分配阶段,就有可能会面临着现金流流入与流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发生分配结构不合理而造成企业财务的风险。根据企业财务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表现出的财务风险,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资金回收的风险、流动风险等。
二、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外部环境变化过于复杂
对企业而言,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需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而企业生产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说的是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对企业财务决策来说外部条件对其约束是难以改变的。比如说,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的时候,金融市场上汇率的变化以及相关金融政策的出台对企业而言是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
2.筹资决策的失误
财务风险的出现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融资的层面上来说,一旦企业的融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加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首先,是融资规模不够恰当。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活动,融资规模的大小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现金流及其生产的情况来决定,规模大,资金的需求量大,相应的融资量也就增加。如果企业的投资规模大,而融资的资金过少,就有可能使企业失去良好的时机,降低企业的预期收入,甚至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发生财务风险;其次,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在企业的融资中自有的资金与企业贷款借入资金之间的比例失调。通常来说,借入的资本越多,资产负债率越大,使得财务杠杆的系数越大,相应的财务风险越大;最后,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选择的方式与时间不合理。对企业而言,筹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借款,又可以向大型的企业集团寻求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对企业而言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旦融资方式选择不正确或者是时机不对,都有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在日常管理中,二者相互分离,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约束力降低。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上来说,领导者的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容易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而一旦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引发财务危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在筹资、投资及运行的财务活动中,对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少,财务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
2.企业的内部监管能力不高
就当前而言,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就会降低内部监管的力度。而财务活动对企业而言就像是血液的流动一样,十分重要,一旦财务活动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然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制约,就无法加强对资金的监管,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如对企业的应收、应付等往来账款的控制力下降,就会加大企业坏账准备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运行出现问题,导致财务危机的爆发。
四、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1.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借助于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以及规范的方法与途径,能够监测与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就需要先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力。首先,是要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动态指标,通过对财务数据以及指标的分析来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企业还可以借助于动态Z指标模型的建立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分类与警示,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能力;最后,企业还要提高对财务杠杆的重视,加强对财务杠杆的动态计量,建立起相应的动态风险系数标准,以此来衡量财务风险的级数,从而及时调整各项风险所占的比重,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
2.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过程管理
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过程管理。如从加强企业的先进预算管理层面入手,加强对现金的预算编制,发挥出预算管理的作用,调整现金收支的方式,并以规范的手段实现对企业现金流的全面控制。企业可以建立起与现金流相关的监督制度,提高对现金流流动的监督。比如,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与融资环境变化来加强对现金流的研究,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理顺财务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认识,使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顺畅与透明,从而加强对财务风险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规避能力。
3.制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与解决的办法,来帮助企业提高财务风险的防控力度。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与解决的方法应该包含事前、事中以及事后3个阶段的内容。在事前预防阶段,可以对一些财务数据与指标进行分析,加强风险的辨识力;在事中阶段,要提高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力度,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在事后阶段,要加强对风险的处理力度,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与反馈。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企业而言,应该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并做好应急的方案与预防措施,以备不急之需。通过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迎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J].会计之友.2013(3):102-104.
[2]张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21):161-161.
[3]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3):40-42.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需要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多数企业将逐步进入财务导向型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1]。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着手,认真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理制度,有效提高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1.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1.1 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有所差异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按其包含的内容还可以分为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不确定性。举债给企业带来更多流动资金,为企业创造财富带来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企业到期还债带来负担[2]。因为企业经营的收益率和贷款的利率都有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率高于或低于借款的和息率,这种风险的大小和借债规模有关。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负载过重,使企业不能到期还款,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环境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的收益有所差异。它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看待企业的风险的。
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产生财务风险的多样性[3]。企业的社会背景的变更,市场环境的调整,企业经营策略的转换。竞争对手的战略变换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而且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不确定性
风险发生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和概率事件有联系,也可能是随机发生。风险发生的后果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不确定。尽管风险有其不确定性,但企业也要谨防风险,在不影响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风险。
3)损益性
一个企业的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小收益自然就低,所以企业为获得利润就需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的大小要看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
1.3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在识别与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减少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收益,保证企业连续高效运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防止企业破产,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因为破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终极形式,可以说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体现,一旦发生,企业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什么生产经营管理。所以,防止企业破产成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最基本的目标,其他目标均以此为前提。
2)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敢于面对风险,及时调整公司战略化解风险。同时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市场变化,减少忧虑和恐惧,消除经营管理中的隐患,提供有安全保障的良好经营环境,消除计划、方案中的漏洞、错误,使领导和员工团结一致在财务风险处理的过程中形成坚强的抵御能力。
2.一般财务风险管理技术
2.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在可能发生的风险之前,主动放弃可能发生的风险项目以避免风险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伤害。风险回避是一种彻底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降低为零,而不是仅仅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但它也能消除风险带来的巨大收益,从而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一般在风险过大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放弃风险,在风险远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也最好采取风险回避措施。
2.2 风险转移
企业风险转移主要是因为企业所面对的风险无法回避,但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有限,无法解除风险,即使解除风险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因此采用转移风险的办法。一般采取保险、分散或签订合同的风险转移方法。
1)保险
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共同下水”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即采用各种方法将财务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推卸出去,使风险的承受者由企业一家变成多家,进而相对消除和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保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不可遇料因素引起的损失的方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工伤,火灾等。企业按照所保风险的种类,和保险公司签定和约,按期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在企业出现风险担保事件的时候,由保险公司支付损失费用,从而实现风险的部分或者全部转移。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主要指经济单位采取多角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源化、吸收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对于风险大的投资方案,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联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就达到了分散风险的项目。当企业经营单一产品时,企业的兴衰成败就系该产品于一身,销路好就繁荣兴旺,销路差就会陷入困境。但若经营多种产品,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比较稳定,不会因一种产品的销路不畅而导致企业破产。
2.3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一般在其他风险管理技术都无法实施或即使实施也效果不佳、成本更大的情况下采取风险自留。对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而言,风险自留管理技术一定条件下是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建立一笔预算作为风险自留的补偿资金或者直接把损失打入企业经营成本。
3.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方法
3.1 财务风险的识别
3.1.1 财务风险发生的早期信号
1)非预期的销售额降低。因为销售额的降低会减少企业的收入,导致发生财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方法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销售额降低,更会让企业的资金紧张。虽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但长久下去会使企业失去资金来源。
2)交易状况恶化。交易状况恶化不光表现在客户频繁违约也表现在延长付款期。客户违约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浪费了企业资源,使投入没有产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延长付款期会占用企业的许多经营现金,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坏账风险提高,再次增加了企业应收款成本,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压力。
3)存货积压。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一般来说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积压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同时长期的存货积压可能使货物损坏或丢失,也可能造成货物贬值。存货也会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浪费企业资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掌握存货与销售比率的标准,任何一个周期的标准过高,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发生的早期特征。
3.1.2 财务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1)现场观察法。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具体的财务活动来了解和观察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
2)财务报表分析法。是以企事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情况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从财务的角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由于报表集中反应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通过报表分析,可以为发现风险因素提供线索和指示,这种方法成为财务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除了进行静态分析,如比率分析、比例分析,还要进行动态分析,比如时期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就具体的业务,还要对与之往来的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企业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3.2 财务预警的方法
3.2.1 定性预警分析方法
标准化调查法又称风险分析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以供企业决策者参考。所谓的标准化并不是说调查的文件或表格格式相同,而是所提出的问题有共性,对所有企业或组织都具有指导意义。
3.2.2 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单变量模型是以财务比率指标作变量,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程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当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所涉及的几个财务比率趋于恶化时,通常企业将会发生财务危机。单变量模式所运用的财务危机的比率,按其预测能力可分为:债务保障率、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在应用单变量模式时,应对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予以特别关注。当这些指标达到经营者设立的警戒值时,预警系统便应发出警示,提醒经营者注意。
4.结论
本文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针对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财务风险管理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平稳的运营环境,同时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的信心,使员工精力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对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作用。
(2)财务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财务数据,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使企业在有限风险领域用有效的资金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友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