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14:40
导语: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 企业5S管理方法的内涵
5S企业管理方法起源于日本,是实施现场管理有效方法,通过在现场对人、机、料、物、法、环等生产要素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实现有效管理。“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5S在生产现场环境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保障、企业管理氛围营造和良好企业文化创建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1.2 企业5S管理方法具体内容
①整理。严格区分工作场合“必须要的”和“可以不要的”物品,“可以不要的”去除,保留“必须要的”物品,达到空间充分利用效果。②整顿。根据物品类别,将“必须要的”物品摆放整齐,进行编码和做好标识,达到物品摆放一目了然,拿取方便,工作场所美观、整齐的效果。③清扫。对工作场所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实现工作环境亮丽清新,杜绝污染源,达到工作环境优良的效果。④清洁。在整理、整顿、清扫的实施基础上,制订规范化的作业制度,养成执行习惯,达到清洁工作环境持久效果。⑤素养。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素质能力,从思想上实现工作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现场效果深层次优化进步效果。
2 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实训室管理机制上不完善、认识上有滞后
基于教学传统理念和固有的管理机制,职业院校实训室一直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对于实训室没有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部门,呈现管理效益低下、管理现状混乱、管理水平严重落后、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现有设施积压浪费。在实训室管理认识上也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这使得实训室设备容易损坏、实训工具无故遗失,整个实训室的管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2 实训室管理人员主动性不强现场问题多
由于对实训室管理认识上的滞后,相对于其他教职人员,实训室管理工作人员在薪资、津贴、晋升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存在编制不齐、管理单一、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实训室人员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实训室现场多存在随意摆放物品、工具放置杂乱无章、材料使用浪费、设备设施操作保养不当、安全操作意识薄弱等问题。
3 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水平提高上的应用
5S管理方法的目的是不断改进生产工作环境,实现作业品质提升和工作安全有序推进。针对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组织落实企业5S管理方法的应用。
3.1 整理应用
全面整理实训室各个地方,对损坏不能用的、不需要用的设备进行红色标识,向院校领导申请报废或暂放入仓库;对可能会使用的进行黄色标识,放在不太常用的位置;对经常使用的进行绿色标识。根据使用频率区分活动类仪器设备,易于搬动或取拿方便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高的设备,提升管理效率。在档案资料上,分类整理实训室、教师、学生的文档信息资料,根据年限定期处理和进行归档。
3.2 整顿应用
在仪器设备设施上,对实训室内所有物品进行编码和标签登记,按类别分区域摆放,使用后能及时回归原位,使用方便快捷,取用准确。在文档资料上,按年限、年级、专业等分类编号有用的资料,规律摆放,做好目标,便于索引查找。
3.3 清扫应用
在实训场所上,规定好清扫时间和清扫内容,坚持定期定量做好实训室活动场所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扫工作,做好清扫彻底,无死角,并通过清扫检查设备状况;在实训课结束后要安排好当天值日认真清除实训室内脏污,对卫生要求未到位的实训用品与仪器设备擦拭干净,将地面与桌面清扫干净;对清扫工作按照使用对象分类摆放整齐;在文档资料上,对文档资料做到干净整齐,记录清晰,字迹不潦草,对超过时限的资料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仔细查看实训设备使用记录,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上报以便及时维护,保障后续使用。
3.4 清洁应用
在做好前面基础上,制订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使用规定,并悬挂在醒目位置。对各师生使用实训室状况进行登记,并公开使用考核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将每个班级对实训室使用情况纳入到班级综合考核评比当中,并强调每位学生要严格遵守实训室管理规章、文明操作,创造洁净的实训室场所环境,推进职院实训室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5 素养应用
一方面通过在实训室进口处增加文明镜,使学生进入自觉检查穿戴文明举止,推进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另一方面要明确规定进行实训室操作个人需注意的素养,如在实训室内禁止打闹、吸烟、吃零食、乱扔废弃物等;要爱护实训室各项器材设备,对于有警示注意标识的物品不要随意动用;要将使用后的各项物品、工具清洗干净、回归原位,达到清洁随时保持,实训室随进可以使用的效果。通过环境影响和制度约束提升师生素质,达到实训室良性循环管理发展的效果。
4 加强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院实训室管理应用的建议
4.1 强化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依据5S企业管理方法构建一支优秀的实训室管理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切实掌握实训室5S管理方法,使5S各项目标在实训室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训室岗位责任制,将5S管理目标纳入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内容,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要求与工作标准,使实训工作有条不紊、顺畅开展。再次要实行实训室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实训室5S管理方法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出色的工作者给予奖励,对于违规不改进的人员予以处罚,促进实训室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4.2 深化实训室使用管理机制
5S管理方法在实训室得到深入应用离不开具体使用人员,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大力支持。在引入企业5S管理方法提高职院实训室管理上,要对涉及的院校老师与学生加强培训,向他们教育传达实训室使用注意要求;要多渠道、多样化地将5S实训管理方法要求向老师和学生传达,让他们更快速、清晰地了解各项要求,切实提升自我素养,明白管理要求,实现实训老师能更好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更加精准到位,确保实训室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实训室管理持续化、健康化发展。
4.3 加强校企合作
不断引进企业5S管理方法的经验,定期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及时把我们在实训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了能够使在校生养成5S良好的管理习惯,企业应派专业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一起来进行实施管理。从学生公寓抓起,对公寓内的设施,生活用品摆放有统一的规定,使学生在校就养成好习惯。同时,企业应该不定时派专业人员到校开展一系列的座谈会,讲座,让学生能够提早的了解该企业和企业文化,日后能够更好的融入企业,顺利开展工作。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石油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财务是一切企业活动最终的成果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慢慢地成为了石油企业管理的中心以及目前石油企业的管理方针。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具有一定的考核标准,石油企业要快速发展,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就必须将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提到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重要性以及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思路、方法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财务管理指标 考核 石油企业
一、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以一种价值的形态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贯穿与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指标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科学的依靠财务管理指标。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的商品经济,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相应的企业的一些管理办法、考核指标也发生了改变,尤其以财务管理指标最为明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产值的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指标的最终目的。企业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自主的经营权,一切以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作为企业领导升迁的有力保证,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效率,这极大了浪费了资源,浪费了固定资产的置办成本。
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变了只注重产量的观念,改为注重效益。以企业的持续经营,资产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不但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利润,还使得企业领导者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了解人们的日常需求,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国有企业也跟随着进行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财务管理指标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未进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适时的引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并未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标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类似于石油企业等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指标进行相应的改变,是适应时展的,这有利于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更快的加入到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中。
二、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思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般按照一定的国家政策,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发展方向,这是实行公有制的的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以监督为主,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的共同监督下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私营企业,一般以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指标,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时,也是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石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指标考核就没有特定的参考标准。本文认为在现存的经济体制下,对石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指标考核,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一种适合于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
三、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的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不断的进步,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石油它自身的特点,我们的石油企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管理指标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客观的认识到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认真分析。使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考核探索新的方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财务监督是比不可少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自由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国家也越来越关心,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增强社会公众对石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自我监督,随时公布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方便社会的监督。政府也需要完善一些财务的法律规范等。
其次,明确政府在石油企业中的位置。作为国有企业,按原则上说,政府应该起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让出,只起到指导大体方向,监督的作用,而不参与具体的经营活动。作为能源行业,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不可以使得企业都有开采的权利,需要合理的规划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不能为了利益,无节制的开采,这就需要国家指导大的方向,制定大的方针政策。
最后,采用私营企业的企业发展能力与营运能力两个指标。石油企业作为资源行业,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业,不能够把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为如果只重视企业的盈利,会使得石油资源的迅速枯竭,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想违背。在遵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发展能力与运营能力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将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管理指标的考核体系,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企业经济虽依旧不断的增长,但速度逐渐变慢,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严重。因此,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财务管理,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考核,对财务管理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待,并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以确保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指标的先进性,以确保我国石油企业能够依旧走在时代的前端,以确保石油企业依旧能够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颖新.关于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财务考核指标的探析.市场周刊.2008.9.
[2]邓淑霞,刘翠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考核指标.工业技术经济.
[3]林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2(02).
关键词:组织结构 柔性化 管理者 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柔性化管理正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柔性的含义是指能够自由灵活并且不间断地做出临时性调整。由于组织是建立在个人、群体和组织内部子单位之间的动态合作以及与外部环境功能互补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柔性已成为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柔性化组织所隐含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组织边界网络化、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化和组织环境全球化。其中组织结构柔性化是以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分工合作、共担风险,以及适当的权限结构调整,向基层员工授权,并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组织结构柔性化的特点就在于结构简洁,反应灵敏、迅速,灵活多变,以达到快速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结构柔性化产生的根本价值点在于其能从员工、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种需求出发,提倡“团队式合作”的责任意识,使组织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有效地配置企业所有的资源,然后通过发挥整体资源优势以解决组织发展中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二、企业管理中实施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理论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简单化分权,组织中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这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从而使下级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往往无法得到体现和发挥。第二,沟通成本加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组织间信息传递缓慢,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重,这样客观上延长了信息的时效性,易产生“官本位”意识,无形中增加了组织投入。第三,中间层级的职能管理缺乏。常会出现有层级、无职能现象,致使管理的科学、规范性程度较差。第四,企业人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组织政策认识上的清理、员工的文化惯性等为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增加了新的困难。
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不足决定了它们与现代知识经济的不协调,也同样决定了其迟早将被现代知识经济所淘汰的命运。在短期内,这对企业发展并无大的影响,但从组织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要求是势在必行。
■三、企业管理实践中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几点策略
企业内要构造这么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柔性化变革:
(一)提高管理者能力和素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柔性化管理
管理者在企业的运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者职责不明、能力欠佳,不仅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降低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组织变革。因此管理者要从以下几个层面重点提高能力:一、摆正位置,以“位”谋“为”,即摆正“位”和“为”的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名利,用超常的工作水平,赢得非凡的管理业绩;二、科学思维,大胆创新,即突破落后的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谋求企业发展上的新思路和企业改革上的新突破。三、面向市场,创新管理,即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树立职业化的远大目标,按市场需求操作考评体系,健全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为管理者施展才华、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四、除了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外,还要求企业做好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制度,为企业寻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建立一种灵活的、柔性化的引进人才和推动人才成长的机制,从而为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扫清障碍。
(二)利用柔性化组织管理理念,构建“团队”型组织,增强组织群体凝聚力
企业中员工的知识财富正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永葆青春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个体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并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
在实际管理当中可运用如“激励机制”这种柔性手段。具体方法如下:可建立以组织任务为导向,强调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的临时性的工作组,团队成员可以是临时选任的。通过这种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当然在组织对外活动中可保留原来职务称呼,但在新工作组中全都是一般职员,利用“目标管理法”对工作进行激励。
(三)适时转变战略,增强企业运行的柔性化
企业的良性发展要有一套正确的战略做指导,同时又要不断的提倡战略创新、避免管理僵化,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为了不断适应未来的多变性,企业应根据经营状况及战略地位选择转变战略,如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滚动计划。具体做法可以是:(1)企业在做战略分析时,要在信息获得能力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分析模型;(2)做好年度计划和战略规划的结合。企业在制定3~5年滚动战略规划的时候,要包括最近1年的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根据滚动战略规划第一年的分目标来制定,要说明具体的完成时间和主要的责任人;(3)是以财务预算管理和目标责任制作为年度计划的支持,一定要以财务预算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来支持企业的年度计划的实现,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刘兴国.知识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J].经济师, 2002
现将《山东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认真贯彻执行《实施细则》,从严审批,严格把关
该《实施细则》是根据建设部令77号《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起草的,对原《山东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鲁建房发〔1997〕157号文)做了较大修改、调整和完善,对开发企业的注册资金、经营业绩、开发实力、质量水平、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新设立的开发企业一律按《实施细则》执行,对现有开发企业要按照《实施细则》进行审查,实事求是地核定资质等级。
为解决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各市地在审核和新批房地产开发企业时要实行总量控制,要对照《实施细则》规定重新清理检查开发企业,重点核查注册资金、竣工房屋销售率、综合验收合格率、优良品率、质量投诉率、质量投诉处结率等内容。要求逐项核查,从严把关,争取使全省房地产企业总数减少10%左右。为了把审查换证工作做扎实,各市地按鲁建房字〔2000〕16号文件要求认真清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目前正在进行的清理检查工作适当延长,前文所述的检查内容须在明年3月份前完成并上报省建设厅。
二、切实做好资质管理的衔接并轨工作
(一)资质标准的衔接。《实施细则》在充分吸收部资质管理规定和老的省资质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竣工房屋销售率、综合验收合格率、优良品率、持有岗位资格证书人员、质量投诉率、质量投诉处结率和品牌小区等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全面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因此,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仔细研究政策标准,从严把握,促进开发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资质等级的衔接。此次开发资质审批定级有了较大变化,《实施细则》设定了暂定资质,属于新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资质都必须从暂定资质开始,然后根据注册资金、开发年限、业绩、技术实力等情况,逐步定级升级。同时,《实施细则》取消了项目资质。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在具体实施时,要吃透政策界限,避免实施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三)资质审批的衔接。《实施细则》给各设区的市下放了部分资质审批权限,规定“济南、青岛两市所属企业的三级资质、四级资质、五级资质、暂定资质和其他设区城市所属企业的四级资质、五级资质、暂定资质,由省建设厅分别委托济南、青岛两市和其他设区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建设厅备案后发证。”但是,为了实现开发企业总量控制,《实施细则》又要求“每年各市地根据开发量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现状等情况上报年度四级资质、五级资质、暂定资质(济南、青岛加报三级资质)审批计划,省建设厅进行平衡后下达指标计划,实行总量控制。每年省建设厅根据下达的指标计划将资质证书统一编号加盖省建设厅公章后发给各市地,由市地主管部门具体审批填发并报省建设厅备案,省建设厅接到备案后20日内无疑义生效。”
(四)资质年检的衔接。资质年检同资质审批是相对应的,由资质审批发证部门进行。具体年检时,一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检后报建设部年检。二、三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设区的市建设主管部门(三级资质济南、青岛除外)初检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年检;中央驻鲁单位、省直部门和名称冠以“山东”、“齐鲁”字样开发企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年检。济南、青岛市所属企业的三级资质、四级资质、五级资质、暂定资质和其他设区城市所属企业的四级资质、五级资质、暂定资质,由县、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初检,分别报济南、青岛市或其他设区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年检,年检后报省建设厅备案。
(五)改制企业的资质衔接。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各地已逐步开始对有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为衔接好改制企业的资质等级核定和换证工作,对原为二级及二级以下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改制后因注册资金、有职称的专业管理人员数量和开发业绩达不到新标准相应等级要求的企业,要提供改制文件和《企业产权交易报告书》,经市地建设主管部门核实后,报省建设厅审核,一律换发《暂定资质证书》,证书有效期2年。《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可根据其注册资本、有职称的专业管理人员数量和开发业绩,对照新标准,核定等级,换发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
三、加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的执法处罚力度,促进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此次《实施细则》依据国家《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部资质管理规定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开发经营行为的处罚条款,对开发企业超资质等级承担房地产开发项目、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资质证书、工程质量低劣、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有严重烂尾工程、不按照规定发放《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资质审批和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都做了详细、严厉的处罚规定。因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依法查处,依法规范,加大执法力度,决不姑息迁就,使开发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山东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山东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建设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在本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企业(简称开发企业)。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依法设立,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第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房地产开发的资质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
第五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企业条件分为一、二、三、四、五和暂定资质。
各类资质企业的条件如下:
(一)一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5年以上;
3.近3年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3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近3年竣工房屋销售率达90%以上;
5.连续5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60%以上;
6.上一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7.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4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人,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10人;
8.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9.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质量投诉率(销售房屋投诉面积与销售房屋面积之比)5%以下,质量投诉处结用户满意率100%;
10.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二)二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3年以上;
3.近3年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1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近3年竣工房屋销售率达90%以上;
5.连续3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50%以上;
6.上一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7.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8人;
8.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9.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质量投诉率5%以下,质量投诉处结用户满意率100%;
10.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三)三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8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2年以上;
3.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近2年竣工房屋销售率达90%以上;
5.连续2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40%以上;
6.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6人;
7.工程技术、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统计等其他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
8.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质量投诉率5%以下,质量投诉处结用户满意率100%;
9.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四)四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1年以上;
3.竣工房屋销售率90%以上;
4.已竣工的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40%以上;
5.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4人;
6.工程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配有专业统计人员;
7.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质量投诉率低于5%,质量投诉处结用户满意率100%;
8.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五)五级资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村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1.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2.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4人;
3.工程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配有专业统计人员。
(六)暂定资质:资质标准条件不得低于四级资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村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暂定资质不得低于五级资质。
第六条 新申请成立的开发企业,在申请工商登记时,应当依据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暂定资质申请,经建设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同意后,方可继续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第七条 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暂定资质时,申请成立的开发企业必须提交以下证明文件:
(一)暂定资质申请;
(二)工商部门的核准文件;
(三)企业章程;
(四)验资证明;
(五)企业固定办公场所证明;
(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七)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和劳动合同;
(八)建设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出示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 经工商部门批准成立后的开发企业,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批准文件,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后并正式申报办理暂定资质。
第九条 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30日内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核发《暂定资质证书》。对不予办理暂定资质证书的应当做出说明。
《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1年。建设主管部门可以视企业经营情况延长《暂定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2年。
自领取《暂定资质证书》之日起1年内无开发项目的,《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不得延长。
通过招投标取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暂定资质证书》的有效期可依据开发项目的规模和期限确定。
第十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满1个月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核定资质等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其开发经营业绩核定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一条 临时聘用或者兼职的管理、技术人员不得计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总数。
第十二条 申请核定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企业资质等级申报表;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正、副本);
(三)营业执照;
(四)企业固定办公场所证明;
(五)企业资产负债表和验资报告;
(六)企业法人代表的任职文件及个人资料;
(七)经济、技术、财务负责人的职称证件;
(八)已开发经营项目的有关证明材料;
(九)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及《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执行情况报告;
(十)其他有关文件、证明。
第十三条 开发企业资质等级实行分级审批:
一级资质由省建设厅初审,报建设部审批发证。
二级资质由设区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初审,报省建设厅审批发证。三级资质(济南、青岛除外)和在省工商局申请注册的中央驻鲁单位、省直部门和名称冠以“山东”“齐鲁”字样的开发企业申请二级(含二级)以下资质的,由设区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和省直部门初审,报省建设厅审批发证。
济南、青岛两市所属企业的三级以下资质和其他设区城市所属企业的四级以下资质,由省建设厅分别委托济南、青岛两市和其他设区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在下达的限额数内审批,报省建设厅备案后发证。每年各市地根据市场开发量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现状等情况上报年度资质审批计划,省建设厅进行平衡后下达指标计划,实行总量控制。每年省建设厅根据下达的指标计划将资质证书统一编号加盖省建设厅公章后发给各市地,由市地建设主管部门审批填发并报省建设厅备案,省建设厅接到备案后20日内无疑义生效。
第十四条 省外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必须到省建设厅办理验证登记手续。符合条件的,办理进鲁开发许可手续。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资质证书。
企业遗失资质证书,必须在新闻媒体上声明作废后,方可补领。
第十六条 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的30日内,到原资质审批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并重新申请资质等级。
第十七条 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技术负责人,应当在变更30日内,向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八条 企业破产、歇业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时,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营业执照后的15日内,到原资质审批部门注销资质证书。
第十九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实行年检制度。对于不符合原定资质条件或者有不良经营行为的企业,由原资质审批部门予以降级或者注销资质证书。
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资质年检的,视为年检不合格,由原资质审批部门注销资质证书。年检由资质审批发证部门进行。
每年省建设厅集中将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结果通过省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一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规模不受限制,按照建设部《房地产开发资质管理规定》可以在全国范围承揽房地产开发项目。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通知》(〔2000〕9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执行。
一、继续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把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要继续按照“三三制”的办法,确保100%的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各单位不得挪用或截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违者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加大力度做好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尤其是再就业工作。确保今年全市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率达到50%以上。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要履行职责,增强责任心,在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的同时,切实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或按规定分流到劳动力市场。
三、继续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0〕9号文件关于“中心城市应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的要求,今年我市各区、县级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要实现100%社会化发放的目标。
四、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实现社会保险覆盖全市的目标。今年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目标任务要向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各企业逐级下达。重点做好对街镇集体、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乡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来工的参保工作。各级地税、工商、财政、法院及企业主管部门要与劳动保障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强制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共同努力,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目标任务。
【关键词】研发中心;知识管理;改进;研究
1引言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研发中心要想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就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克服知识管理应用中的问题,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挖掘团队的知识财富,积极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从知识管理本质来看,主要可以从信息和人两个角度进行诠释,从理论角度来看主要是源于信息管理学,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进一步创新和深化。信息加工的产物就是知识管理方法,较之信息管理而言进一步深化,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识别和传播,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支持;对于人的管理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知识认知过程存在信息使用者身上,很多信息是存在人的大脑中。在明确知识管理任务要求下,有针对性挖掘部分非编码化知识,严格遵循管理流程组织知识编码和人际交流活动,充分提升知识共享范围,进而实现企业研发中心知识管理的目的,为研发中心团队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知识管理的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管理存量知识-决策支持,人才外流与隐性知识流失-知识失忆、重复的知识劳动;大量的数据和贫乏的知识体系;第二,如何扩大知识增量-创新以解决新问题。知识管理如此重要,引起了国外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据早年前纽约一家专业调查机构和美国管理协会联合调查显示,在欧洲范围内,有超过70%的公司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推行过知识管理活动,,80%的跨国企业都进行了相当大的知识管理力度。究其因,就是这些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应用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价值。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式逐渐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在《资本论》中宣布劳动者拥有生产要素的世界经济出现,直到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求,即知识要素,重新被劳动者拥有。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知识信息的一部分,这些知识是经验、技能的总结、是组织发展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人脑通过反复实践及认识的过程对相关概念的判断、组合和推理,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构成头脑中的知识,可称为主观知识,即默认的知识;客观知识是经过各种载体表达出来,即编码型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企业研发中心只有在知识管理应用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进而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大量实践表明: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为了能够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的获取和创造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知识管理改进中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知识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也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现代企业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尤其是加大了相关知识管理咨询软件服务商和IBM之间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管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知识管理的实际成效偏低,达到预期目标的就更少,知识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并未起到实质性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因,还是国内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同,所以国外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本土企业。一是多数的本土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对于IT工具辅助知识管理工作依赖性较强。此种方法从显性角度来看,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存储。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IT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缺乏相配套制度和文化保障,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以失败而告终。二是我国本土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简单的OA产品,但是原有OA产品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功能发挥仅仅停留在电子邮件、BBS和电子公告上,甚至对于一些电子公文还无法完全离开纸版的支持。三是国内多数企业对于IT技术的作用认知较少,所以并不能完全发挥IT技术优势,电子财务也不过是应用财务计算软件进行账目管理。所以说,IT技术尽管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缺少IT技术完整的发展历程,此项技术还是无法得到有效运用。
4知识管理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广义上的知识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思想,大力推行知识管理,就需要切实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指导实际工作开展。而狭义上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是指由于知识管理过程中,部分企业紧紧围绕知识管理组织实践活动。企业研发中心要想实现知识管理,就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知识管理经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梳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采取有效举措对知识管理进行有效改进,促使知识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1大力加强知识管理,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的应用
知识管理活动中涵盖了所有业务和知识管理思想活动。加强知识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实现研发中心知识的编码化。二是确定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成熟程度、知识的显性程度等。三是建立研发中心外部知识网络:供应商、用户、专家、信息与合作网络管理等。四是建立研发中心内部知识网络:设立知识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知识联盟等。通过对知识本身管理,促使知识生产、存储、传输和应用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再创造。从广义角度来看,加强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管理,而是对知识相关资源的管理活动,其中包括资产、活动、知识组织和人员等众多内容的全方位管理,结合企业核心管理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2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能够有效发挥知识管理优势,就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明确知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同时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企业只有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水平,才能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对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促使广大中高层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培训和学习,分析当前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与此同时,要不断丰富研发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其一,从业务流程和岗位实践角度着手,有针对性开展知识管理规划;其二,深入剖析企业管理现状,并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其三,结合企业发展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措施,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知识管理流程;其四,在综合分析知识管理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规划;其五,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4.3深入剖析知识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管理成效
企业研发中心加强知识管理,就要结合具体规划要求,有针对性选取合适的部门,优化工作流程,有针对性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管理成效。从短期成效角度着手分析,对知识管理规划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完善,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持。就工作内容来看,由于不同企业拥有各自不同的业务体系,涵盖了生产、研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加之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有所差异,所以最终完成任务相配套支持的知识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结合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进行分析,制定成本低、效益高的知识管理方法,提升知识管理成效,需要注意的是,一种业务体系下包含大量的知识,如何能够合理有效的识别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就需要有效判断知识核心部分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寻求解决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成效。故此,企业研发中心就应该结合企业现代化发展中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效。
4.4搞好知识管理试点工作,实现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应用
企业研发中心要想搞好知识管理,并实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就要在企业中的某些部门做好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在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与此同时,将研发中心知识管理路线纳入基础管理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阶段,又是研发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并不容易,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价值。此外,企业研发中心在知识管理工作中,从战略规划到后续具体实施全过程,需要充分结合企业部门知识管理现状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制定工作规划,并充分发挥知识管理IT系统优势,选择适合研发企业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自带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等等。可以说本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协调工作,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势,切实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成效。
5结语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关键成功要素,惠普公司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倡导下就尝试开展知识管理,下面结合表1对惠普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它的研究日渐深入。“知识管理”是美国麻省莱克星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知识管理。迄今已召开12届国际知识管理大会。目前51%的美国公司已实施了知识管理,在英国100家大公司中,已有43%的公司推进知识管理。现在,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已设立CKO(知识主管)职位。取得了巨大成就。
美国的彼得・F・德鲁克是知识管理的创始人。作为一种理论,在国外它处于“前范式”时期,其论著大多是对一些实践经验的描述、总结与分析。《哈佛商业评论》等先后发表了彼得・F・德鲁克、野中郁次郎、阿特・克莱那等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的论文。美国的巴顿、拉兹洛、拉各斯、塞斯菲尔德等出版了《知识与创新》、《知识优势》、《第三代管理思想》、《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等书。杜拉克出版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坎特出版了《管理的前沿》等书。彼得・圣吉,马席克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21世纪学习型组织》等。但是,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如何进行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上,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模式、方法、路径介绍较多,案例分析较多,而且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1998年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热,知识管理传入我国,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社会学界乃至哲学界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人数较少。近几年已有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有社科基金项目。个别省社科规划项中也有少量的知识管理资助项目。武汉已经毕业了我国第一名知识管理方向的博士生。我国EMBA已将知识管理列为重要课程。河北经贸大学等少数高校已设有知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的少数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作了初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了《知识管理丛书》,北京、云南、山西一些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几本知识管理方面的书。一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家教授先后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知识管理方的论文。但是,纵观这些成果,其特点有三:一是对国外介绍性的东西较多,创新性成果少;二是介绍知识管理基本知识的多,深入研究知识管理深层理论问题的少;三是研究宏观问题的多,描述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的多,研究企业知识管理深层次问题的少。尤其是迄今很少有人深入到我国知识型企业去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成果不多。
研究趋势可用国际化、规范化、本土化、科学化来概括。
国际化。目前世界上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完成了事实资料积累的任务,尤其是美、日、英等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率先对企业知识管理案例进行了分析,发表了一些成果,对某些问题有了较为相近的看法、观点。今后,国际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界对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将进一步加深。知识管理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东西方对话的机会增多。
规范化。目前世界上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处于前范式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范畴、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原理、原则、机制、模式、方式等将逐步达成共识,形成相对独立的,被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体系,实现由前范式向范式的转变。
本土化。各国的国情不同,知识管理的理念、环境、方式、方法等也就不同。各国学者将对知识管理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科学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这在发达国家、落后国家会有一些差异。但是,落后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大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成果,勇于创新,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科学 化。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地过程。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无论从选题上、路径上、方法上,还是内容上、实证上都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尤其要高度重视,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
二、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意义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健康状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过去,我国学者在企业体制、组织、技术、文化、管理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不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加入WTO,溶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二是面对知识经济的严重冲击和挑战。这样就有许多新的不适应。其中,管理创新的任务尤为艰巨和迫切。
知识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已成功地实行了知识管理,国内联想、海尔等高知识型企业已开始了知识管理实践。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但是,这不等于我国没有信息化、没有高科技企业。根据国外的经验,中、高知识管理的企业应进行知识管理。这种企业在我国是数以百万计的。因此知识管理大有可为。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知识管理尚处于朦胧状态,不知其为何物。
从总体上讲,国外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理念、方法虽有合理之处,但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尚处于“不自觉”阶段。形象的说法是:“国外的不好用,国内的不会用”。因此,就有一个结合国情进行创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中、高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基因、寻找其基因谱,发现其机理,从共性上、根本上来解决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这对于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诊断、基因修复、基因重组、基因再造,提高企业生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知识管理。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以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具有世界意义。
三、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基本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两大部分。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但又不同于自然生命体,而是一个人工组织系统。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岁,民营企业只有2.9岁。而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42岁。瑞典的斯道拉公司寿命长达700多年,为世界之最。为什么企业有的短寿,有的长寿?对此,中外学者都进行过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们认为,既然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人工组织系统),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存在着基因。问题是这些基因是什么?如何对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进行诊断、修复、重组、再造。我们应紧密结合国内外知识型企业的典型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机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这一部分是研究的重点。研究并发现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基因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企业病”,保障企业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基因谱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的机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如:知识人生成机理、虚拟组织发展机理、企业环境优化机理、企业学习机理、企业创新机理、企业基因突变机理、企业基因修复与重组机理、企业基因再造机理。总之,要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运用基因理论,对其知识管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推动我 国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科学研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研究的思路是:
缘由理论溯源与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及方法建立分析体系实现研究目标。即: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企业不能可持续发展,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创新问题;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进行评析,对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与评价;把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多种研究方法;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范式分析系统(基因谱分析、模式和机理分析、目标和途径分析、中外企业实证分析);实现研究目标(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范式)。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方法、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经验分析、多范式的主题研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科学抽象的方法,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美]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美]巴顿,《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
[美]欧文・拉兹洛等,《管理的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白云等,《基因的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钟万君等,《基因重组未来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美]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