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药行业市场规模

时间:2023-11-25 09:51:48

导语:在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药行业市场规模

第1篇

公司主营业务为按照国际标准为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

公司主要产品是创新药医药中间体,主要药品治疗领域包括抗艾滋病、抗丙肝、镇痛、抗糖尿病等。

依托一体化的医药定制研发能力与医药定制生产能力,博腾股份已经成为全球前15大制药公司中的11家(如强生、罗氏、辉瑞等)的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提供商,并已与强生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公司服务的创新药有44个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21个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4个处于新药申请阶段、10个于2011年1月-2013年6月获得批准上市、2个于2006-2009年获得批准上市,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产品梯队,具有良好的业务增长潜力。

行业增长广阔

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的下游为医药行业,医药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产业的发展。

2010年,全球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40亿美元,占同期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2.80%。

2011-2014年,预计全球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将保持8.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全球药品市场同期的增速。

随着医药行业的深入分工,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成为了跨国制药公司的战略选择。

未来,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将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的一种长期发展战略,那些能够提供从定制研发到定制生产的“一站式”服务的大型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最近几年,博腾股份的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业务持续增长,全球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0.19%提高到2012年的0.34%,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随着公司的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客户数量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长,公司在全球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预计将会持续提高。

竞争优势明显

在发展中,博腾股份形成了领先的竞争优势。

首先,核心团队优势。

公司的核心团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多数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或者海外工作经验,使公司具有国际化的经营能力。

其次,业务发展模式优势。

公司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提供一体化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成为全球创新药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包括技术能力强大、反应快速的研发系统,多功能、灵活的生产系统,个性化、贴近客户的营销系统,以及对外与客户项目组及时沟通、对内与各部门及时协调的项目管理系统。

再次,研发技术优势。

公司已组建专门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和科学工程技术委员会,其中,科学咨询委员会由世界顶尖专家领衔,包括一名诺贝尔奖得主。

此外,博腾股份还具有管理优势。

公司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基于国际最佳实践的EHS管理体系;重视项目管理在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业务模式中的作用,致力于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流程、方法和绩效。

业绩增长可期

凭借着上述竞争优势以及行业的快速增长,最近三年,博腾股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02%和31.15%。

同时,从2010年到2013年上半年间,公司的毛利率呈稳步上升趋势,达到38.60%。

第2篇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筹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企业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政府资金支持最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却为负。

中图分类号: F832.7; F27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79-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医药制造业这一被国际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它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11年,世界医药产业市场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医药市场总容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医药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及发展潜力〔2〕。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有利于医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在全球市场中抓住机遇,占领制高点。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已将医药制造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未来10至20年内予以重点发展。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在近30年内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7%,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同一时期其他工业的年均增速,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医药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专家预测,我国广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六万亿元〔3〕。而据艾美仕公司的报告,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中国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将超过20%,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产业将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4〕。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制药公司销售总收入还不及美国公司的1/3,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医药制造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如何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医药制造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其研究手段以定量的实证分析居多。总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茅宁莹等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市、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省(市、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且总体上看,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5〕。(2)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吉生保等认为,在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医药行业利好或利空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R&D生产率发生快速增长或快速下滑的变化〔6〕。张永庆等认为,医药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的分布、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都与企业的R&D效率有着很大的联系。经过实证分析后,他们发现: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效率贡献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增加或提高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3)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王树华以桂林市为研究区域,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素质及研发能力与科研设备三个方面考察该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现:桂林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改革陈旧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8〕。李晓梅等以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独占鳌头〔9〕。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主要分为:(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医药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Paul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与医药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10〕。(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Cerda通过对20世纪后期的美国医药新产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人口数量及行业的市场规模对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的变化〔11〕。Kwong和Norton在对美国八个医疗领域的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好的详细的广告对新医药产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12〕。

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医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增强,而以上研究中鲜有涉及医药制造业的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少关注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国内学者在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样本范围大都为全中国,鲜有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拓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5年至2008年为面板数据的研究区间,着重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

二、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

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4662亿元,同比增长2402%,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2424%。从技术创新层面上看,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66817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全国新产品总产值的377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62849亿元,同比增长1469%,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751%;申请专利数达1567件,同比下降2749%,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771%;R&D经费投入达4828亿元,同比下降1349%,占全国R&D经费总投入的3440%。总体而言,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该地区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言,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熟技术的局部改造与集成创新方面,医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几乎为零。因为该地区医药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缺少“医药龙头企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医药企业无法向技术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也决定了其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第二,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但是研发投入不增反减,说明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跟上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第3篇

医保基金缺口“压”药价

11月7日,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称“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在国家药监局南方所第25届信息会上表示,粗略估算,目前医保基金缺口达300亿元左右,预计缺口还将不断扩大。

林建宁据此预测,政府着手三保合一和下调药价的可能性极大,医保基金缺口压力将转移到医药产业,药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下跌。

城镇医保包括职工和居民两部分,再加上新农合,三保基金共同构成中国医保基金。林建宁认为,基金缺口压力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主要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通货膨胀压力大和企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个人缴费率没有调整,居民出现有病才参保的取向,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用药水平上升、大病统筹报销比例上升又导致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加大。

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城镇医保基金总收入6939亿元,支出5544亿元,结余为1395亿元。虽然近期屡有地方新农合基金出现缺口的消息传出,即使假设2013年城镇居民医保收入明显下降、医保基金支出明显上升,但从2012年的1395亿元结余到2013年的300亿元缺口,未免还是让人感叹形势变化如此之快。

对此,有医改专家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指出,近几年医保基金日趋紧张,医保控费是大势所趋,这已是业内共识。就全国来看,医保基金总体上还有结余,但部分地区已现缺口。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医保基金比较紧张,而深圳的情况就好很多。300亿元缺口的说法,应是推算部分地区缺口合计额得来。

其实,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医保控费的政策威力已初见锋芒。

在2012年底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中,规定医药总额预付制度于2013年向全国推广。对此,著名医药股投资人姜广策2013年6月向记者指出,“这个文件的威力在2013年下半年就会显现,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医保控费下的降药价压力,建议适当降低医药股配置比例。”如今看来,这一预判一语成谶。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速为18%,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6%,较一季度的23%明显下降,且为2007年以来的低点。

在此背景下,如果政府再着手三保合一,医保部门权力扩大带来的降药价压力加码,药价下降将不可避免。

不少发达国家都已走过医保控费的医改必经阶段。国金证券认为,从人口结构、医保政策、药价政策各方面来看,日本与中国最具相似性。

日本1990-2000年间的经验表明,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财政压力明显加剧,政府采取的强力降药价政策让行业步入了“失去的十年”,这一幕是否会在中国重演?

日本的前车之鉴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1990-2010年的20年间是日本老龄化的加速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不到9%上升至超过21%,这与目前中国所处的阶段相似。

此外,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保政策,这一点也与中国相似。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财政压力,从1988年开始,日本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涉及13000多种药物,每次平均降幅超过6%,这让日本民生得到很大改善,表现为药品支出下降、公费医疗覆盖面提升。

在药品降价与需求增长中,前者的表现更为明显。在改革实施的最初十年间,日本医药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仅4.24%,据测算,除去药价调整政策后的自然增长率应为9.6%。受医药市场规模下降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医药股指表现不佳。

美国的情况刚好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老年人口增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医疗需求增量小,政府的医疗负担可控,因此美国实行的是鼓励创新的药价政策,依靠不断推出新药,美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平稳快速增长,在市场持续扩容推动下,行业股指表现优异。

国金证券根据对日美各国的研究认为,医药市场规模=需求量×价格+创新溢价。除需求量外,价格和创新亦是关键要素。

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从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扩容推动医药市场持续扩容,成为医药股近期被推崇的主要逻辑。但是,从美日经验来看,这一逻辑并不完美。

除了人口结构和全民医保外,中国一直奉行的降价政策也与日本相似。但有趣的是,2001-2010年间,由发改委主导的行政降价政策却造就了医药市场和医药股的黄金十年。

2000年11月,中国《药品政府定价办法》生效。此后十年间,发改委共对药品实施了26轮降价。由于此次改革的矛头一开始明显对准药企,致行业估值明显下降。但后来政策落地的效果却是,行业在这十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年均净利润增速接近25%,2010年为30%。在此背景下,中信医药指数在2010年11月创下6079点的历史新高。

降价政策效果迥异的背后,是中日降价力度的不同。

中国10年间经历了26轮药品降价,日本每两年降价一次。表面看,中国次数上占优,但平均每次药品降价范围才100种左右,而日本是13000多种医保目录药物的全范围降价;据统计,日本药品平均每次降价幅度在6%左右,而中国药品平均每次降价幅度为10%-15%,但每种药品一般4-5年才降一次,如上次中药价格调整是在2009年。

其次,日本政府直接确定医保药品的零售价,医保基金据此补偿药品费用,同时医疗机构还会采用医院联合体的采购模式获得更好的采购价;中国只强制降低医保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由于不少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起初非常高,出现了有些药品限价不断下降、零售价却走高的怪现象。

另外,2007年之前新药申请非常容易,不断推出新品种也成为企业规避药品最高限价下调的利器。

然而,在医保控费压力日益凸显以及民众抱怨药价高企的舆论压力渐浓的背景下,上述温和的降价政策走向从2011年开始发生明显转向。时隔十年,发改委于2010年6月再发《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被认为是A股医药股表现转向两年低迷的触发点。

控费压力空前下的政策转向

在发改委主导的温和降价继续的同时,药品招标政策变得异常严厉。

与日本的医院自主采购不同,中国实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2009版基药目录推出后,从2010年底开始,“唯低价论”的“安徽模式”在全国逐渐推广,使得行业受到重创。

2011-2012年,医药制造业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降至23.5%和20%,中信医药指数也展开了为期近两年的调整,较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一度跌去近40%。

之后,由于2012年“毒胶囊”事件爆发,极端降价的“安徽模式”弊端被逐渐认识,“唯低价论”的政策取向有所纠正,在医药股估值较低、政策转向带来的盈利改善预期下,医药股从2012年底开始走出一波强劲升势,中信医药指数在2013年10月15日再度创下6122点的历史新高。

然而,期待中的盈利回升并未到来,虽然2013年一季度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23%,但之后一路下滑。

第4篇

行业效益滑入低谷

受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因素影响,2006年,医药行业滑入多年来的低谷。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74.64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36%,比历年来20%的平均增速明显下降;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57.38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8.00%,低于2003年至2005年20.88%的平均增速,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谷时期。

上海证券分析师彭蕴亮认为,从细分后的子行业来看,作为我国处方药主体的化学药行业,是受市场环境影响最大的子行业。截至2006年9月30日,化学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5.28%,利润总额增长负3.78%。中成药行业基本以OTC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小,但鱼腥草注射液等被叫停,中药现代化陷入困局,中成药子行业在销售收入增长15.17%的情况下,利润总额仅增长2.46%。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发展相对稳定,销售增长26.19%,利润总额增长20.22%。

整个医药行业的弱势也影响了证券市场医药类个股的表现。医药指数的整体增幅远落后于上证指数,除了一些优势股和题材股外,大部分医药股股价增长幅度落后于大盘。

自主研发修炼内功

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医药行业的各种问题被高速增长的利润和业绩掩盖。2007年,政策调控对市场的影响还将持续,冲击和震荡中,医药市场格局将有所改变。面对现实,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才能穿越低谷,走过寒冬?

一位国内大型普药企业负责人表示,化学制药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产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不少是超过专利保护期10年以上的仿制药;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比如一些扑热息痛药品只有3年有效期,而国外同类产品是5年;新药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在门槛较低的仿制药品领域,市场竞争激烈。

这位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国内医药产品需求仍保持增长,但是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在短期内更加突出。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将进一步引导医药行业的竞争向纵深发展,行业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江表示,2006年神威药业各项经济指标与2005年同期相比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神威药业首先要做好自律,在此基础上修炼内功,增强竞争实力,进而做到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调控精神,并严格遵守,深刻反思行业反面案例的教训,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自我加压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生产规模较大、营销网络发达的企业将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严重的企业将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医药行业的发展就是由一次次创新带动的,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医药企业只有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快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品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医药企业应该加强研发投入,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定公司研发方向;并且要组建研发专业化团队,对研发流程进行明确分工,提高研发成功率;还要充分整合外部研发资源,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补足企业产品线,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力。

营销模式期待创新

江西普正药业集团总经理肖军平认为,这几年,医药营销界普遍有种浮躁的心理,以利益为纽带的“带金销售”等模式滋生了不良风气,让有心做好品牌和研发的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机会。

当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重拳砸向“带金销售”,实际上也砸开了医药营销的新天地,迫使企业要转变固有的营销模式。营销价值将回归,营销创新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净化后的市场环境,对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发展有利。

无论是商业调拨、广告轰炸还是临床推广、学术营销等,以往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靠一种营销模式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全行业没有公认并且是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出现前,2007年,医药行业多元化营销模式并存将成为趋势,但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营销模式都不可能解决企业销售过程中碰到的所有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制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能再仅仅依靠医药代表,搞人海战术。2007年,该企业也要在营销方面创新,要尝试学术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通过提高营销质量,打出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年的医药营销中,企业的营销思路要发生转变,不仅要从带金销售向学术化销售模式转变,还要从任务型销售向目标型销售转变,从拉关系销售向专业化销售转变,从产品销售向方案销售转变。

肖军平认为,医药企业发展的落脚点最终必须回归到营销创新上,找准问题,抓住核心,赢得增长,需要以新的营销策略和思路去适应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近几年来,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案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现上升势头。其中,同仁堂集团、双鹤药业、新华制药、国药控股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实施了兼并、重组。2006年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掀起了医药行业新一轮重组的。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医药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主要有几个原因: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

2007年,将进一步引发以价格为中心的制药企业间综合竞争力的较量,优秀公司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抵御住恶劣的市场状况,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也将会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组织的重构;在资本市场上,医药板块会出现新的兼并重组浪潮,行业整合、企业并购将会加快,优秀公司将获得更多市场分额。

已经有企业看到这一趋势,并在行业低谷中寻找未来做大做强的机会。李振江表示,神威立足现代中药主业,以内部增长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收购兼并,扩大在中药注射液、软胶囊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正视挑战寻找机会

由于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虽然利润在下降,医药行业仍有很多机遇。肖军平认为,虽然坊间流传已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制药企业濒临关门停业,但实际上企业倒闭的速度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快。

李振江认为,很多业内人士把2006年看作是医药行业的“寒冬”,这是事实。但是,困境中也蕴含着机遇,神威药业看到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国家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必将促进优胜劣汰、净化医药市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对那些讲求诚信、注重创新、质量过硬的优势企业,更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从对医生处方的争夺逐步转移到对零售药店的占领。OTC市场和保健品市场吸引了一些普药企业视线。1家国内较大的普药生产企业坦言,2007年要加大OTC市场的开拓,用“两条腿”走路。

另外,受新农合政策影响,企业逐鹿的重点从二三级医院市场逐步重心下沉。农村市场和社区医疗因为受到政策扶持,市场关注度逐渐提高。不过,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关注的多,做好的少,对营销是1个很大考验。社区医疗卫生站虽然分散,但都集中在城市中,配送相对容易,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后,社区医疗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需求多样化,所以,出现多元化的企业业态也在情理之中。大浪淘沙后,会保留下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龙头企业经历这波调整之后,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品牌、研发、资金、人才等众多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抢占更多的有利生存空间,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一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市场定位准确的中小企业,因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背景资料

药监局清理“批文垃圾”

2006年10月23日,由国家药监局(SFDA)发起的、历时1个多月的全国药品批准文号普查工作基本落定。随后,国家药监局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普查工作的公告》。据悉,去年10月到11月,SFDA对各省药监局的普查登记结果进行进一步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将在2007年1月开始启动药品再注册和淘汰工作。

第5篇

OTC药用消费品行业值得关注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医药分销企业将分享“蛋糕”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跨国药企带来OEM生产机遇

第6篇

“氯酚咖匹林片”

(正痛片)、“力”字牌“盖胃平”、“寿比山”牌吲哒帕胺片等100余种系列名牌商标和药品的销售面覆盖全国,部分出口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欧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快速增长的化学制药子行业

根据IMs预测,2004-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6.4%,将成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地区,并将长期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药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到2009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七大市场,到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9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将占全球医药总份额的8%。

化学制药子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的优势子行业,其产品可分为化学原料药与化学药品制剂的大类。进入09年,随着新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受益于需求刚性和处方药市场的变革与扩容,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将最先受益。从发展趋势看,这个子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利润分配将更加不均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具有研发、规模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将强者恒强。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毛利率平均保持在40%的水平,波动不大。除中成药子行业外,远高于医药行业其他子行业的平均水平。07年以来,该行业的毛利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各子行业中位列第一,显示出很强的盈利能力。未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容,预计该行业的毛利率仍能保持在35%40%的水平。

随着新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作为医改明确受益的子行业,其利润增速明显快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彰显了医药工业优势子行业的地位。预计未来几年该行业的利润增速仍能维持在25%左右运行。

优势产品带来突出业绩

公司的主营业务非常突出,主要为心血管及降压类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心血管及降压类药物2009年销售收入为2.54亿元,占总收入的42.75%,销售毛利为2.23亿元,贡献总毛利比重为59.23%,可谓重中之重。其中,主要产品为高血压治疗药“寿比山”牌吲达帕胺片,2009年销售收入为2.48亿元,占公司心血管及降压类药物收入的97.640/'0。

公司心血管及降压类药物的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增长,2007―2009年增长分别为14.14%、13.81%、15.82%,且占总收入比重逐年稳步上升。激素类药物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体现了生化制药的主要产品具有较好的销售前景;抗感染类药物、解热镇痛类、呼吸系统类药物的销售收入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经营业绩。

公司的毛利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主要产品盈利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较好的上升趋势,这主要取决于公司三种优势:

1、公司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05以上产品(“寿比山”牌吲达帕胺片,“美扶”牌伊曲康唑胶囊等)的原料由公司的原料车间自行生产,公司的利润包含了原料药和制剂两个生产环节创造的附加值,形成了较好的协同效应。同时,由于公司的生产尽量向上游产品延伸,从而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成本增加对利润的影响。

2、高市场占有率、高毛利产品占主导地位

心血管及降压类药品为公司的主导产品,2009年该类产品占总销售收入比例为47.25%,其中“寿比山”牌吲达帕胺片销售收入占心血管及降压药物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97%;心血管及降压类药品2009年毛利率高达88.77%,使得贡就总毛利比重为62.86%。

3、产品先发优势

降压药物中,吲达帕胺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公司产品“寿比山”牌吲达帕胺片是国内知名品牌,在吲达帕胺的市场销售份额上一直拥有绝对优势,历年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70%,近三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募资项目推动新增长点

公司本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化学原料药物产业化、化学药物制剂、收购生化制药48%的权益等3项目。

第7篇

“当前医药行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医保政策刺激市场需求、政府投入逐年增长,以及各地开放社会资本投入医疗行业。”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文健表示,“医疗行业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增长,2011年的增长率预计也会比较稳定,跟去年差不多。这几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按季度统计,最低16%、最高28%,2008年最差的时候它都有20%的增长。这些数字只是销售增长,利润增长会更高一点,股价也会有溢价。”

北大医药生物硕士毕业的李文健,已拥有10多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可以称为是中国第一代医药行业研究员,他对行业的研究卓有成效。

“2011年医药各子行业都孕育着重大的投资主题,整个行业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李文健对记者表示。

投资主题精彩纷呈

具体来说,七大方面主题值得看好。一是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进,一些基本药物品种,特别是独家品种,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二是2009年版的医保目录陆续在各省市实行,处方药将结束2010年观望、徘徊的局面,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三是制剂出口业务,经过多年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和国际接轨,2011年有望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四是品牌中药品种,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五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继续在全国收购兼并,做大做强;六是在政府加大县级医疗机构投资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需求旺盛期;七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为医疗服务类公司的发展扫除了政策障碍。

估值仍然合理

增长前景虽好,但医药股的估值是否已经偏高呢?李文健认为,医药股相对估值目前仍然处于较合理水平。按照Wind市盈率的方法计算,截至2010年12月3日,沪深300平均PE为15.36倍,医药股的平均PE为47.74倍,医药板块PE和沪深300 PE均为3.11倍。在通胀的背景下,医药股的估值不会太低,市场不太可能出现只有十几倍的情况。有相对溢价是可以接受的,在熊市最厉害的时候,医药股出现20倍估值已经是铁底了。从历史溢价率水平看,医药行业目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行业将通过快速增长化解估值压力。

如果按照2011年的盈利预测对医药公司进行估值,大部分公司估值水平是在30倍附近。这个水平虽然比银行、地产等周期性行业高,但与同是新兴行业的TMT、新能源、新材料等相比并不高。另外,医药行业增长确定并平稳,预计2011年行业利润增长在30%左右,大部分公司的PEG在1附近,也是合理的。

中金公司最新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也认为,医药产业从绝对增速和盈利来看,仍处于高速成长期,行业基本面非常健康。近期医药板块整体出现调整,当前整体板块PE(TIM)达到42倍左右,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估值溢价略有回落。目前医药板块2011年PE为35倍左右,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李文健补充说,套用彼得・林奇的一句话:涨得多不是卖出的理由,跌得多也不是买进的理由。股票投资的本质是看未来,如果未来增长的空间大,股价还会继续涨。PE是一个考虑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投资主要是看未来预期,如果未来预期非常乐观的话,稍微高一点的估值可以接受,因为未来的增长可以化解这个风险。

黄金10年

“未来的10年将是黄金10年。有过去十几年的铺垫,‘十二五’期间,中国医药行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速度,我敢说我们一切的规划都是会滞后的。”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李文健认为,医疗保健行业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概括来讲当前有三大因素持续驱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一是受益于“新医改”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驱动。“新医改”启动后,国家预计在2009年到2011年累计投入8500亿元,包括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设施建设等投入,将对医疗保健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积极影响。“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正在逐步推出,将使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是医药消费升级的驱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的态度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

卫生部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2002至2009年,这项指标的复合年增长率都在11%以上。医药消费正逐步升级,这将成为支撑中国医疗保健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将是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棘手难题。据国家计生委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6.96%增长到近12%。老龄化将带来对医疗保健产业的持续需求。

未来几年这三大因素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可能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从10年以后更长期的远景来看,医药行业也是一个弱周期的、长期稳定增长的行业。

个股机会在哪

中投证券认为,医药行业整体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估值具有吸引力。从中期来看,大部分医药股已经具备买入价值,但短期出现整体性行情的概率较小,机会仍然存在于个股。

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表示,2011年在政府控制通胀、收缩流动性的背景下,市场或许很难重演2010年流动性推动下的医药板块的全面上涨,但医药行业在快速增长,板块、个股机会永远存在。

从2010年板块表现来看,最差的公司主要是定价过高的新股,表现最好的可以分为三类:成长型公司,如鱼跃医疗、东阿阿胶、康美药业、爱尔眼科、人福医药、科伦药业;拐点型公司,如海翔药业、紫光古汉、华东医药、仁和药业;题材型公司,如华神集团、紫鑫药业、通策医疗、海南海药、广州药业。

在创新和整合推动下,未来3年有望诞生千亿市值药企。创新药有突破的恒瑞医药和正在打造“滋补第一品牌”的东阿阿胶可能最早突破千亿市值;云南白药显然是一家市值最有能力上千亿的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对管理团队实施有效激励,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因素;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会诞生市值千亿的企业,正在这一行业整合的康美药业市值能否上千亿,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对终端的掌控能力;科伦药业所处大输液行业仍有很大整合空间,公司市值能否上千亿,须看其能否在医药行业其他领域长袖善舞。目前这5家公司市值分别是446亿元、334亿元、419亿元、334亿元和378亿元。

申万在2011年仍看好医药板块中的成长股,高成长才能享受高估值。分析师建议根据催化剂节奏把握个股机会,1月份主推东阿阿胶和海正药业。理由是东阿阿胶的阿胶块将进一步实施价值回归,提高价格;复方阿胶浆销量已经开始快速提升,公司开始布局自身终端网络。而海正药业的定向增发将启动,虚拟一体化国际产业趋势下,公司作为跨国公司首选合作伙伴,产业转移将深化。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有恒瑞医药、云南白药、康美药业、人福医药、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国药股份、华兰生物和马应龙等。

中金公司认为,可从两条路径选择超成长公司。自上而下选择,“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品牌专科药”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子行业;自下而上选择,“创新、整合”将是未来几年寻找超成长公司的重要因素。

中金推荐的稳健型组合包括恒瑞医药、云南白药、上海医药、华东医药、康缘药业,成长型公司组合包括康美药业、双鹭药业、沃森生物、康芝药业、科伦药业。

第8篇

在此背景下,“21世纪药店连锁高端论坛(中国苏州)暨吴中医药连芩珍珠滴丸新品会”日前在苏州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医改形势下品牌药品营销新趋势”主题,纵论政策形势、剖析市场动向、探讨品牌营销,推介共赢合作,为行业展示了新的视角。

调整来袭

新医改正在朝纵深推行,也势必带来调整与震动。对医药行业而言,无论是市场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兼并重组等方面,都呈现出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整合是必然趋势,政策监管力度的加大、医药分开、终端格局的分化,都给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对医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惠良表示:“医药企业要重视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来推进,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共赢模式。同时,药企与连锁药店应合力寻找利益共同点,共同探讨品牌药品在连锁药店中的经营模式与合作展望,以期探索出一条医药营销新路,促进工商互动,实现工商双赢。”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则指出,目前医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凸显规模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持续向好,复合增长率为23.36%。而医药流通行业销售规模也同样呈现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商业总销售额翻了两番,复合增长率为20.1%。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

而在整合大背景下,医药商业集中程度正在不断提高,2009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达3964亿元,占同期全国销售总额的69.74%,比2008年提升2.45个百分点,前三强集中度提升0.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医药商业巨头加紧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布局,在商业领域向基层渗透,同时也通过并购向上游延伸;而区域性霸主则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或抱团联盟的方式,壮大力量,应对商业巨头的全面扩张。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扩张、融合生存,以规模化打造竞争优势。 陶剑虹预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药店业态必将适应新消费群体、新需求而不断变化升级,重点是提升增值服务的能力,以差异化赢得先机。”她认为,未来将会呈现标准药店、网上药店、平价大卖场、超市店中店、社区便利店、医保定点店、药妆店、药诊店、专科药店、M2C等多种形式的发展。

聚焦核心

受多因素的推动,近年来OTC的发展与药店终端碰撞出巨大的效应。目前,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品类结构相对稳定,OTC品类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药店销售逐步形成急性常见病用药、慢性病用药和滋补营养保健类用药三大用药领域。而在感冒、咳嗽、咽喉、肠胃炎四大急性病用药中,90%为OTC,广告拉动效果较好,公众选择药店直接购买的可能性比较大,购药方式基本固定。

广东标点资讯集团总经理黄泽骎认为,新医改的实施会导致药店销售产品结构产生变化,OTC企业要聚焦核心产品,连锁药店要转变经营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行品类优化组合,应根据商业目标、利润及竞争策略来定义品类的特色。

他特别指出,连锁药店与医药企业要认识到,双方均是消费者的服务商,只有合作与共享,利益才能分享。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消费者的争夺,提高顾客满意度、形成稳定的顾客流是连锁终端立足乃至发展的关键,而聚焦核心产品、聚焦核心品牌是消费者争夺的核心手段。可以说,以核心品牌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形成稳定的客流量是未来OTC营销的趋势。医药企业与商业都要围绕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针对企业面对的政策环境、自身资源、行业竞争、品牌战略、营销传播、工商战略共赢等一系列问题,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质量疗效为根本、以营销推广为核心、以专业服务为保证,实现品牌打造的目标,是当下医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精准定位

此前着重于处方药领域的吴中医药此次发力OTC领域引发关注。“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处方药运作能力,吴中医药在临床市场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这种影响力仅仅限于业内,大众化市场品牌知名度严重不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吴中医药有必要迅速提升品牌。向OTC领域实现战略延伸,以此为支撑点,是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张继明指出。

第9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趋势;探析

中图分类号:F252;F426.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经营管理网络化

网络化是物流行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尤其针剂药品在物流中的高要求保障,使得医药物流形成管理一体化,运营集约化,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极强规模经济的行业。近几年,我国医药商业发展得到政府重视,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同时,随着我国WTO保护协定的失效,外国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使得市场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医药企业管理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那些管理差、不规范发展的医药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一些优秀的大型医药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特点新型医药企业。物流最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更是得到重视和发展。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系统是医药企业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化医药物流系统是集各个大型所有制医药物流企业与一体,共享物流信息,共享物流设备设施,共同配送,现代化集约管理的网络化医药物流园区。从近几年市场结构的发展态势看,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逐步增加,集约网络化发展方趋势正在开始演变。

二、医药物流供应链发展

在发达国家,与第三方合作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医药企业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零售也逐步走与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使本企业能够抽出力量专研打造自己擅长的领域,把握发展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紧密合作的供应链网络。并根据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对企业供应链网络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战略合作联盟,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竞争力。与医药企业合作的第三物流企业是拥有专业从事医药物流设施设备,有效物流管理手段,精准的物流网络设计,先进信息技术及高端的专业人才的企业,它能有效管理医药品的流通,帮助医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医药企业供应链是从原材料源头企业开始到医药核心生产企业,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及末端过期药品回收形成的一个网络。医药流通领域是从原材料开始到过期药品的回收处理,它需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传递,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减低成本,以优质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企业效益。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医药物流技术发展标准化

标准化是衡量企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物流行业发展规范性重点体现就是行业标准化的出台。先进技术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标志之一。企业拥有的技术包含管理技术、研发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等。信息技术作为物流七大功能之一,在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信息技术是医药流通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上企业合作的重要技术保障,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合作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建立现代化的与GSP规范要求相符的信息管理系统,缩短信息交流时间、降低差错,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形成自动化、高效化物流的现代化管理。

统一医药物流标准是医药物流走向规范化、高效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依据,标准的统一化非常重要。医药物流必须严格执行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医药企业根据医药物流标准打造组建物流运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的推进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并与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技术标准,促进我国医药物流运作效率提高。

四、第三方医药物流崛起

我国物流业源于传统运输和仓储,或者来源大型企业运输或存储部门。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医药企业仍然拥有自己的物流部门。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要求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作为医药企业不擅长物流的运作操作和管理,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第三方物流兴起,第三方医药物流也正在迅速崛起,医药企业合作第三物流,使医药企业从复杂的物流业务中解放出来,专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了。第三方物流是联结医药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桥梁,通过对供应链统一管理,统一信息交换,进行专业化物流业务,加强了供应链统一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增加供应链市场竞争能力。

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