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11-25 09:51:49

导语:在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VaR模型 银行 信用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基础和核心,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将VaR值结合银行内部模型,计算适应市场风险要求的资本数额;G20也建议用VaR来衡量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并且认为是市场风险测量和控制的最佳方法。

一、VaR模型的主要内容

1.VaR的含义。VaR (value at risk)就是“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大损失额。JP.Morgan把VaR定义为:“VaR是在既定头寸被冲销(be neutraliged)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Jorion则把VaR定义为:“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

VaR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是发生的概率;DV为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特定持有期Dt的价值损失额;VAR为此资产在置信水平下的风险价值可能的损失上限;为给定的置信水平。

2.VaR模型。根据Jorion对VaR的定义,有 (1)

其中,为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的预期价值;V为其期末价值;V*为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期末价值。

3.VaR模型的计算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计算VaR的方法可以归为三类: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和方差-协方差法。

(1)历史模拟法。历史模拟法的思路是,利用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收益分布的历史数据,并假定历史变化在未来会重现,以确定未来持有期内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的平均收益和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收益水平,从而推算出其VaR值。

(2)蒙特卡罗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主要思路是反复模拟确定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价值的随机过程,每次模拟都可以得到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持有期末的一个可能的价值。由大量模拟产生的价值所形成的分布将收敛于其价值的真实分布,这样就可以逼近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价值的真实分布,从而估计出它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VaR值。

(3)方差-协方差法。方差-协方差法同样是运用历史资料,计算金融工具的VaR值。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历史数据计算出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收益的方差、标准差和协方差,再根据收益的正态分布,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了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进而得到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的VaR值。

比如,经过计算得出金融工具的收益DV服从:,并且在的置信水平下,可能发生的偏离均值的临界值为。根据VaR的定义,该金融工具或其组合的VaR值为 (2)

二、VaR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风险的度量,本文主要介绍利用VaR模型度量银行商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1.VaR模型度量信用风险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银行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这需要先选定一个信用评级体系,可以采用穆迪的评级系统,标准普尔的评级系统或是银行内部的评级系统。根据所选的体系确定贷款的信用等级,以及相应的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

第二步:计算贷款在各信用等级下的远期价值。贷款的远期价值可以从远期零息率曲线推导而来,然后用远期价值来计算从第一年到贷款到期日之间的剩余现金流。贷款一年后的现值为(3)

其中F为贷款本金,I为贷款利息,rt为第t年远期零息率(无风险利率),st为第t年的信用风险价差,n为贷款年限。

第三步:推导贷款价值变动的远期分布,并计算贷款的信用风险价值。根据上述计算,可以得到一年后贷款所处等级i的转移概率Pi以及相应的价值Vi和价值变动DVi。假设贷款价值变动DVi服从正态分布,则其均值,方差为。如果给定置信度为99%,则VaR值为2.33s;如果置信度为95%,则VaR值为1.65s。

2.应用实例。假设某商业银行准备给信用评级为A级的企业发放贷款,贷款额度是100万人民币,年利率为8%,贷款期限是5年。由于此企业的信用评级是A级,所以这笔贷款属于无担保优先级。已知:无担保优先级贷款的追偿率为51.13%,信用级别为A级的转移概率矩阵如表1,不同信用等级的一年期远期利率如表2。

资料来源:标准普尔(credit week 1996.04.15)

资料来源:Credit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April 02,1997

根据上述已知数据和公式(3),可以计算出A级别商业贷款一年后转移到其他信用级别的现值。如,A级贷款转移到B信用级别时的现值为: (万元)

依次计算此笔贷款一年以后转移到其他信用级别的现值,其结果如表3。

说明:因无担保优先级贷款的追偿率为51.13%,企业违约时,银行还可追回51.13万。

根据银行贷款的VaR计算步骤,其VaR值的计算如表4。

由表4可得,。

当置信度为95%时,(万);

当置信度为99%时,(万)。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在贷款的价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置信水平为95%时的VaR值是3.1427万元。即这笔贷款有95%的可能性,损失不超过3.1427万元;置信水平为99%时,这笔贷款有99%的可能性,损失不超过4.5073万元。当银行有了这些数据后,就可以根据其内部控制的需要,来调整贷款了。本例中,在第二年,银行有5%的可能损失掉其100万元贷款的3.1427%。如果银行确定的风险标准为5%的情况下,其损失不得超过4%,那么按这个标准,银行可以继续给这个企业发放这笔贷款。如果银行确定的风险标准为1%的情况下,其本金损失不得超过4%。由于1%的VaR值是4.5073万元,即意味着此时的本金损失率为4.5073%,明显超过4%,所以超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范围。这时,银行应该减少对这个企业的贷款,甚至停止贷款。

三、总结

VaR模型能够对银行暴露在市场风险中的头寸所需承担的风险进行准确的估量,有效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度量问题。使用VaR模型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为了叙述的简便,本文只就单笔商业贷款的VAR计算进行了介绍。对于多笔贷款或贷款组合的VAR的计算,其原理同单笔贷款相同,只是在计算组合方差时要考虑不同级别贷款之间的相关性。另外,VaR方法存在“尾部风险”。VaR给出了一个闭值,虽能以较大的概率保证损失不超出设定的标准,但对极端事件的发生却缺乏预料与控制,这被称为尾部风险。VaR不能度量市场因素异常罕见的极端波动所导致的预期损失,它只被设计用于度量非正常但属一般性的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梁志森: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J].市场论坛,2006(3):116-117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西方经验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的特征分析

1.经营风险具有集中性

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具有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特性

经I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同客户打交道有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有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即使不同客户打交道、不同资金打交道,只做内务工作,还有操作风险,用人还有道德风险.所以,银行的风险是全方位的、全时段、全过程的,不可能将风险拒之门外。银行所能做的只是将风险管理起来,去识别风险、去判断风险、去分散风险、为风险背后的利润提供相应的保障。

3.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多来自人为因素,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导致经营风险的难确定性,包括从银行内部的经营者、员工到银行外部的客户、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银行经营的方向,给银行带来多变的风险。迫于竞争的压力,银行本身的经营也在不断地创新,多范围的改革与创新自然引起多角度、多变换的经营风险。

4.经营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对于银行来讲风险本身就有较好的潜伏基础,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本身进行伪装,让监管者很难对其进行充分的估计和控制,但一旦风险累积到可控范围之外的时候,它的危害性就显露无疑,造成很大的损失,并伴有一定的连锁反应。

5.经营风险具有社会性

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西方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新特点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资产风险管理阶段、负债风险管理阶段、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和风险资产管理阶段。随着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的推进,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管制放松、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性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兼并浪潮兴起。同时,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使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银行业日益走向业务综合化、全能化、国际化,国际银行业的风险有增无减,并且在风险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特点:1风险类型日趋多样化。从业务类型上看,不仅有资产业务风险,而且还有负债业务风险,同时还有包括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业务在内的其它业务风险。从银行的经营性质上分析,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2.风险的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在市场风险中包含着利率、汇率及有价证券价格波动的风险,信贷风险与高技术投资风险联系在一起,操作风险可能是因为电脑操作过程中信息失真而产生。3.银行业相互之间债权债务的关联度加大,相互之间的影响增强,银行业受难以避免的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增大。4.监管较薄弱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发展较快,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成为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便是较好的例证。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面临的新特征相适应,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上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新特征:首先,风险管理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这首先是得益于对于风险认识的深化,包括对风险内容、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风险成因等多方面认识的深化,出现了不对称信息理论、监管的“道德风险”理论等对实践有很强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其次,风险的监管由原来的仅注重表内业务发展到表内表外业务的并重。再次,外部风险监管与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有机结合。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银行风险,西方各国政府都制定了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的各种措施,包括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银行资产状况检查及业务运作监管等。商业银行在积极配合政府监管的同时,还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措施。最后,银行业的监管走向国际统一协调行动的轨道。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巴塞尔协议的签订和执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向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2.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植根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力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3.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题,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题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围观金融主题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5.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都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防范风险的对策

1.完善法律监管实施方式

对银行业金融创新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稳定、连续、透明的监管法规,会使被监管主体产生清晰,长期的创新预期,否则会抑制其创新冲动,增大其创新成本。

2.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业务创新的动态,增强对业务创新变化的敏感度,充分评估市场需求对业务创新业务的接受程度,建立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稳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增强监管工作的主动性,建立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加强协调和引导,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业务进行引导和约束,帮助商业银行建立自律性管理制度,培育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到竞争与稳定,效率统筹兼顾。

3.确立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4.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

A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业 风险管理 风险 管理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繁荣,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外的金融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因此为了做好金融管理,就必须做好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成了目前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趋势下存在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趋势下,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和经营上的风险,具体如下:

1.制度上存在风险。

根据以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所谓的分业经营就是指银行不能对其他业务诸如保险、证券等行业进行涉足,只能经营自身所进行的业务,因此在当时商业银行所能经营的范围比较少,所进行的业务只包括资产债务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升人,许多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对金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转变成混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已经发展到我国,通过在我国开设分行或者是独立法人来进行混业经营方式的开展和推行,从而导致在我国的金融环境越来越激烈,而我国还处在对分业经营不能实施的情况,因此我国对这种混业经营的潮流没有抵抗能力,折不断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优化,而且使得我国的金融竞争力越来越低,使得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经营上存在风险。

在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在不断的加入到了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以往我国存在着封闭、效率低以及抗御风险能力低等弊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很多风险,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我国在资本金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银行的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跟不上银行的发展,可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就是资本是否充足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如果资本不断的增加就会造成银行的资本规模发生不正常的发展,从而增加风险的发生率。其次就是不良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虽然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已经认识到存在的危害,虽然不良资产的贷款率已经不断的降低,但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在以前的国有性质下,资金的流动性还不那么快,但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果银行不解决好不良资产这个问题,将会对以后的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

三、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

针对目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为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体如下: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

结合目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因此,在国内要鼓励金融创新,然而并不是鼓励金融创新就是不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而是要在一些方面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比如对一些违法行为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但是还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因此就要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度掌握好,能够对违规和创新进行区分,正确的找到监管工作的切入点,实现在监管上的创新。

2.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充分的考虑到国际上的作用,只靠本国自己来实现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维护经济的稳定是不可能的,要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国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遏制,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各国之间金融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建立相互监督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在制定金融银行的标准时可以参考国家上的规则,从而实现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受到自身内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落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思想认识。在金融上进行创新虽然尤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要认识到其本质,要按照其规律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行业上存在风险时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及爱情那个对风险的防范制度,在建立风险防范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建立风险预测的指标体系,从而对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度量,从而达到预防风险产生的目的。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就是金融创新,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创新,才能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然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就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能力,对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而放宽对金融业的创新,并不是对金融业不去进行监管,而是要有个度,而不是对其进行放纵,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金融在创新上涉及到一些新的方面,然而在以前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或废除。金融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交叉业务形成,而这些业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大都已经过时,因此就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废除处理,从而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强,陈园园,刘军,刘俊,董丽蒙.基于面板数据和动态Logit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张元峰.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2002-2008)[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石士钧.发展中经济与金融风险──论我国防治金融风险的分析思路[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1(04).

[4]许启发,徐金菊,蒋翠侠,刘晓华.基于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的VaR金融风险测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5]汪冬华,黄康,龚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02).

第4篇

论文摘要: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管理风险是其日常经营所需;作为特殊企业的商业银行也有其独特的公司治理,其中,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的董事会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条件下的内部组织体系、银行董事会的责任以及全面风险管理(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确定,笔者认为,董事会责任的确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高屋建瓴”的一步棋。引领统筹着风险“险情”的顺利上通下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知,但少有将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进行单独研究。风险管理在于避免和减少公司经营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而,我们所讨论的公司治理实质上也是在行使着风险管理职能。有人提出。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公司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马颖,2006)”。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的董事会的关键作用则不言而喻。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风险状况尤为突出;银行体系仍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银行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值得关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董事会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董事会的关系

1999年,由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简称ICAEW)以尼格尔·特恩布尔维主席的十人工作小组公布的《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首次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提并论.为公司及其董事会提供了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例如.“风险管理是董事会的集体责任……董事会最终要对内部控制负责”等(胡彦燕,2003)。2003年。特雷德韦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层次、部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马颖,2006)。

风险管理做不好,董事会负有相当大的责任。2002年美国《财星》杂志调查美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大部分都与董事会及CEO的决策失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般企业中(特别是西方国家)风险管理成为了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负有决策与监督职能的董事会在其中起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是风险的“聚居地”,商业银行尤为突出。风险管理早已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渗透入银行的各个方面。

一般地,商业银行不但面临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等市场上普通企业都将遭遇的风险类型。由于其经营货币流通的特殊性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形式表现显著。历来是有关商业银行研究的重点。从内部机制上严格控制风险的滋生与扩散是银行管理的重要课题,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对风险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分析

为了同时在制度与机制控制、职责履行上贯彻风险管理,并基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考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可以主要从内部组织体系与职责分配两方面加以实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下的组织体系

一个合理、科学、风险严控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以被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层.制定和处理有关风险的战略级事务,决定和引领管理层和基层的风险管理工作方向;第二层,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独立于日常交易管理的实务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负责具体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工作的协调、实施,它的两个分部——战略组和监控组,分别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度量模型和标准的制定及具体管理实施。监督控制经济主体内部金融风险和评估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业绩等;第三层,业务系统,与整个经济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直接相关。具体负责本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操作,它既与第二层级的风险管理部相独立,又与其建立有机联系,执行风险管理不制定的有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并给予支持和协助,如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反馈有关信息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组织体系见下图所示:

图中。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处于第一层级,统领着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质上.组织体系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然需要岗位之间与部门之间的制约.通过内部稽核来进一步完善此类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风险管理。

(二)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

在组织上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但若没有一个很好的明确责任的机制.风险管理将成为空壳。各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不尽相同,但其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例如.中国银行的董事会章程中规定了其在市场风险限额、信息披露政策等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中国银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政策委员会”(相当于前文提到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规定有四点:评估和监督本行风险管理政策及内部控制政策(包括信贷政策)的实施;监督已确立的风险敞口,监控和评估本行风险偏好:审查本行法律与合规事务程序的有效性和监督其实施;审查及批准超出授予本行行长信贷审批限额的信贷决定等。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里附设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限定为:审核和修订风险战略、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确定可调险资产预计损失的估算标准、方法及风险拨备提取比例;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组织方式、工作程序和效果,并提出改善意见等等。

亨利·范·格罗与索尼亚·布雷约维克·布拉塔诺维克在《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一书中明确、细致地列举了12条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主要责任,它主要包括:为每个风险管理领域制定清楚的原则;设计或批准一种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授权及责任的公司结构:评估和批准可清晰量化可接受风险或可详细说明安全运营银行所要求资本金的数量和质量的政策:确保高级经理有效地开展必要的识别、测量、监控银行金融和操作风险的步骤:制定报告的内容和频率;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对政策和程序已执行进行检查;保证良好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以及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挑选一个主要由非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以决定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的薪酬,等等。

从以上中外商业银行对董事会风险管理责任的确定可知,中国商业银行对董事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限定一般是紧密围绕着银行业务中的风险多发点、组织结构中的风险易发区来制定的;而国外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责中,例如工作环境、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的薪酬等皆在考虑之中。这体现了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者们对于风险管理具体范围理解的差异所在。国外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责任较为广泛。这或许能为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提供一种思路,让董事会“插手”工作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可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TRM框架下的商业银行董事会

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风险管理(T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新发展,目的在于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时能应付自如,加强人们对风险因素的全面认识。其全面性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其他组织和部门的通力配合,董事会具有决策、统筹、监督等突出作用。

(一)当前银行业实行TRM的要求

2003年7月,美国著名专业机构COSO的委员会颁布了面向所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它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在整个组织之中。全面风险管理旨在识别组织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已有人开始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认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构成了企业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王伟、朱燕空,2007)。

一般认为.针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状况,2004年6月公布的《巴塞尔辛资本协议》已包含了对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为了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肆意传导、严控损失规模的扩大,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实行从上至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不但有利于银行自身.更是一国金融业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分析

严谨而全面的国外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值得借鉴,其中对董事会责任的明确、具体的确认可谓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对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责任确定来保证商业银行决策层风险管理的正确性,从而产生整个银行管理风险的精确导向与严格监督控制体制,助推TRM的有效施行。

董事会首先必须要有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明确定期检查控制责任。定期评估长期资本金持有计划等;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方面,国外大银行通常规定董事会等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实行实时控制,尤其是风险管理委员会要监控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等:拥有健全、周密的基础性综合数据库,掌握关键风险检测指标,做出合理领导决策,并监控风险的隐发性,当风险头寸超出界限时要求相关人员做出解释(这包括对董事会成员或其他相关群体的信用授予、重要的信用风险暴露和足够的准备金提取)等。

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确定的关键在于更为细致、全面地统领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管理。不单包括对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监控与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更在于设计一套完备的银行全面风险架构,在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下实时监督、严格控制,从空间、时间以及可量化的维度上掌握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

第5篇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历经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之后,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标志,进入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新发展。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6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4]马宁.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第7篇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贷款 风险 管理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为商业银行的工作主要内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贷款难。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在这些因素里面贷款风险管理不到位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较为普遍,银行资金使用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发,成为银行非常现实的选择。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的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

由于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大,但是企业的规模较小,中小企业的生产等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足够的能力来抵御金融风险。并且,国内的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家族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低、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提升,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监管等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由于借款人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了解程度,要明显大于贷款人的了解程度,使得在交易过程中贷款人处于弱势,中小企业贷款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将会造成逆向选择与金融道德风险的产生。在金融市场环境中,逆向选择指的是金融市场里面,一些最有可能导致不利结果的贷款人,寻求资金支持最积极,并且具有最大可能获得资金的人。为了有效降低交易所需的成本,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都会根据平均风险成本,对企业设置相同的贷款利率。对于那些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由于不乐意接收较高的贷款利率,而离开商业银行的借贷市场。而一些低质量、高风险的企业,在资金需求的驱使下愿意承担较高的借贷利率。这样一来,银行的信贷业务将会面临大量的低质量、高风险的借款企业,造成逆向选择局面的产生,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此外,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预警和管理的机制,不能够客观、真实的实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

三、提升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效果的策略

(一)加大信贷产品设计与客户类型的分析

首先,要加大产品设计与客户类型的结合力度,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就中小企业客户类型进行详细的划分,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群的金融产品。通过专业的评分模型做出进一步的细分,将一些更为实用、更为安全的金融产品向中小企业进行发放。

其次,要加大对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技术的应用,注重对中小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特别是企业现金流指标的分析。对于一些地方性的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仅仅看有无抵押、有无担保的传统方法,要通过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构建信用风险分析的模型。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家个人信用情况等非财务指标的考察力度,为银行更好的判断企业的状况提供决策的依据。

再次,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历史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准确模型的构建需要相关的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受到信息化数据库建设速度等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历史数据资料较为欠缺。所以,需要银行做好中小企业各类历史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在此基础上,银行才能更好的进行信贷决策、构建风险评估模型,获得基础条件。

(二)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制度

首先,商业银行要有效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相关的研究表明,利率、借款数量、期限等因素,同违约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发挥甄别中小企业风险、信贷资金配置的功能。所以,银行要加大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利率的设置。这样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的违约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对于提升银行的收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通过构建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实现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的信用增级公司,给予低信用级别的中小企业发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提供真实的增级。信用担保制度作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重要制度,政府需要在提高政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金融政策和措施,来促进金融担保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再次,要通过政策颁布和制度的监管,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银行要引导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提供决策性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等在进行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信用政策,按照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与具体情况进行授信额度的确定。通过将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由事后向事前和事中转变,构建全覆盖式的信用管理体系,为更好的实现银行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菲.风险投资中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探究――基于信息不对称下委托模型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篇

一、进一步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我们的金融监管要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金融整体有效性和金融中长期风险预测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监管的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力。当前在金融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金融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选准金融监管的着力点。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金融监管政策融入金融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以此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内控的最大合力,避免监管的无效劳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五年多来,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和完善,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信贷关系、行业竞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制定;金融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处罚的设定不够统一协调;金融法律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立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而且相对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依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逐步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并对己颁布实施的规章进行全面清理,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金融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三、改进监管方式和完善监管手段

(一)完善监管责任制。金融监管就其内容来看,涉及到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市场退出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民银行明确每个监管部门、监管岗位、监管人员的监管任务、范围、权限、标准、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做到层层落实任务,人人明确责任。对高风险金融机构要划片包干,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在日常监督中,要按照相互协调和平衡制约的原则,在岗位上实行AB监管制,即实行双人监管。同时,要加大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量化,便于监管人员执行。

(二)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月度、季度、年度各种反映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报表及监测数据,各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评价及监管报告等。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并尽量使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资料实行计算机联网,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加强对风险的实时监控,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管信息系统反馈中央银行监管的要求和监管指标体系,使中央银行风险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信息网络形成员敏捷的互动效应,真正实现双方职能和利益的最优化。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以资产流动性理论和突变理论为基础,对金融风险程度和暴露等级进行测算。除目前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还应设计一些新的风险预警指标,包括单个金融机构风险预测、地区性金融风险预测、全国性金融风险预测及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道德风险预测指标等,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金融风险。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人民银行要把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作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突破口。要严把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退出机制,并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谈话制度,当日常监管发现问题时,提出警告和处理意见,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强化中央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人民银行内审和监察部门要完善内部监督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加强对金融监督的再监督。要重点审核监管人员是否违规批设金融机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是否严重失职、金融风险处置是否得力;审核监管程序是否合法,在立案、调查、取证、处理等环节上是否存在违反程序的问题;审核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恰当,有否越权现象;等等。同时,要建立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保证监管公正、有效。

(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目前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监管人才,加入WTO后,如果不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会制约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选拔一批熟悉业务和法律,掌握国际金融、英语、统计、外汇会计、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的人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采取选送到金融院校学习、国外银行监管当局进修或商业银行跟班操作等形式对监管人员进行现代银行监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尽快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

(七)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随着金融竞争的扩大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的相互交叉正在扩大,难免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因此,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定期进行业务磋商,交流监管信息,解决好分业监管中的问题,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业拓宽业务,同时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四、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个别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对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经验,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形成一套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建立健全和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方兴未艾、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在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增强银行自我约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遵守同业自律公约和规则;可以保证各商业银行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在业务经营中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可以避免银行以不正当手段争夺业务,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些需要各家银行协调联动的工作,比如开展金融宣传、制裁逃废债企业、组织公益活动等,可以在中央银行的引导下,由同业公会去完成。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是保证金融业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