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3-11-25 09:51:50

导语:在德育的构成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的构成要素

第1篇

关键词:车贴语 构成要素 修辞 内容 缺陷

车贴,即贴在汽车、摩托车或其他车辆上的贴纸,它作为标志以引起他人注意,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车贴最早的大范围流行起源于赛车运动,而车贴的大力发展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汽车业的兴起和普及”[1](p115)。在我国,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私家车数量的增多,车贴逐渐成为汽车文化的载体之一。车贴一般由图案与文字(或符号)等构成,本文中“车贴语”指车贴中的文字(或符号)部分。

笔者共收集到150条车贴语。其中,83条为笔者在湖北武汉与河北石家庄两市经过实地收集所得;48条来自网络图片[4][5];19条来自杂志图片[2](p95-97)。笔者以这150条车贴语为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车贴语的构成要素

车贴语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六类:

(一)由汉字构成(共121条,占80.67%)

如: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二)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共4条,占2.67%)

如:哈罗 mm你好可耐呢(“mm”即“美眉”)

(三)由汉字与数字或其它符号(“符号”不指标点)共同构成(共5条,占3.33%)

如:93# 又涨价啦?!!

(四)由汉字与外文构成(共11条,占7.33%)

如:别吻我!我怕修 DO NOT KISS ME!I AM SHY

(五)由外文构成(共5条,占3.33%)

如:BABY IN CAR

(六)综合多种成分(共4条,占2.67%)

如:涨No,No便宜点,+93#

由上可知,第一类“由汉字构成”的车贴语数量最多。不同汉字数目的车贴语数量如下:

小于二字的车贴语0条;二字1条;三字2条;四字7条;五字7条;六字15条;七字16条;八字31条;九字8条;十字9条;十一字5条;十二字10条;十三字0条;十四字5条;十五字0条;十六字2条;十七字1条;十八字0条;十九字0条;二十字1条;廿一字1条,大于廿一字0条。

可见:(一)汉字字数偏大或偏小的车贴语数量小于字数适中(六至十二)的车贴语数量;(二)汉字字数适中且为偶数(如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的车贴语数量偏多,尤以八字车贴语为最多。

笔者考虑,车贴语一般贴在车身尾部,此处面积本身不大,且有时与车贴语配套的图案还要占去一定面积;且汽车(或其他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使得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车贴语进行浏览,鲜有时间仔细观察。以上两点要求车贴语必须醒目,不能太长。而车贴语毕竟要起到提示作用,它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又不能太短。

为什么6字、8字、10字、12字车贴语数量最多呢?除字数适中外,还有结构的原因:它们多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虽不一定构成对偶句)。如31条八字车贴语中,由两个四字分句构成的有21条;15条六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三字分句构成的有6条;9条十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五字分句构成的有5条。如:

你先走 我断后;新手初驾 擅长急刹;油门踩到底 谁敢跟我比;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有的车贴语在字号上有区别,往往主要内容字号偏大,次要部分则偏小。“主要内容”中不乏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的例子,如“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 闪开!!!”,字号偏大的“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亦由两个4字分句构成。

此外,第二类“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的车贴语中,其 “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在现代汉语中本有对应词语,它们有的为书写简便,有的因词语不雅,便“改头换面”用外文字母代替。若将其“译”回现代汉语再放入原句中,可发现其中也有前后字数相等的。如:

别碰我PP,我要喊非礼

我们不妨追溯至古代四言、五言诗,其字数固定,讲求格律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甚至口语。这一点在当下的标语、广告及各种新式体裁中皆可得到体现。车贴语亦不例外,前后分句字数相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凸显幽默诙谐的特点,使其他司机、行人印象深刻。

二.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车贴语以积极修辞为多。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将“积极修辞”中的“辞格”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大类,“总计三十八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3](p72)。笔者将依据《修辞学发凡》的分类,探讨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一)材料上的辞格

1.譬喻(比喻)

譬喻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如:

车如老婆,恕不外借(明喻)

我牛 我是蜗牛!(隐喻)

老虎的屁股 碰不得(借喻)

2.借代

借代包括“旁借”和“对代”。如:

93的 来二两(旁借)

此处用“93的”代指“93号汽油”,属于“事物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

驾照三十年 开车才三天 慢(对代)

此处,“三十”表示时间久,“三”表示时间短。均是以定数代不定数。

3.映衬

映衬“是揭出相互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约分两类:一是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我们称为反映;二是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我们称为对衬”[3](p92)。150条车贴语中有“反映”一例:

狂奔的蜗牛

“狂奔”的疾速与“蜗牛”的慢速构成映衬。

4.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3](p95),其中摹写听觉的称为摹声格。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滴滴”即是摹写机动车鸣笛的声音。

5.双关

别吻我,我怕修

“羞”与“修”为同音字,既符合因“怕羞”而“别吻我”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车主不希望与其他车辆碰撞、造成事故导致“修”车的心理。

6.仿拟

仿拟分为“拟句”和“仿调”。如:

人生可短暂了,油门一踩一松,一辈子就过去了,嚎(拟句)

此处仿拟春晚小品《不差钱》台词的既成句法,是拟句。

报告长官 随时起飞(仿调)

此处仿拟飞行员准备接受命令时的腔调,是仿调。

7.拈连

“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3](p114),例如:

别追我,我不是美女

“追”既是一辆车对另一辆车的追及运动,又可表示异性之间的“追求”,因此后面顺势用“我不是美女”来体现“追”的另一义。

(二)意境上的词格

8.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车贴语中的比拟多为拟人,如:

请你别吻我 越吻越伤心

9.示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3](p124),如:

看…灰机 灰过去咯!……灰走咯!

该车贴语旁还有三只猫手指天空的图案,把想象中的“飞机”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属于“悬想的示现”。

10.夸张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此例用“撞车”这一触目惊心的词语以及“撞车”的次数,夸张地表达了“本车质量好”的意义。

11.倒反

“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3](p132),如:

新手上路,不用关照

该车贴语本要表达“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之意,但正意反说。

12.设问

哥开的是车吗?NO!是寂寞

(三)词语上的辞格

13.折绕

“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3](p188),如:

打算自己榨油

该句并未直接说明含义,而是曲折地表现油价上涨使有车一族负担加大的情况。

(四)章句上的辞格

14.对偶

车贴语比较口语化,因此“对偶”并不严格,如:

有钱男子汉,没钱难汉子

也有直接引用既有对偶句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车贴语的内容

笔者按照内容将车贴语分为六类:

(一)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共57条)

1.提醒人们注意行车安全,共1条:

小新提醒:路上小心

2.对行车安全表示担忧,共1条:

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3.承诺文明行车,共1条:

文明行车我承诺!

4.保持车距,避免碰撞,共33条,如:

核弹后置 保持距离

别吻我 我怕“羞”

5.遵守驾驶规则,共19条。其中:

(1)控制车速,共6条,如:

不以快慢论英雄

(2)反感鸣笛催促,共3条,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3)有关遵守其他驾驶规则的,共10条,如:

灯!等等!等灯!

6. 提示他人车内有特殊成员,共2条,如:

BABY IN CAR

(二)强调车主车技欠佳(共32条)

其中25条出现了“新手”、“实习”、“第1天”等词或短语,如:

新手龟速,你走先…

第1天 很恐慌 刚刚上路 请多关照

(三)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共31条)

这类车贴语多有惊人之语,既有诙谐幽默的语句,也有令人恐惧的语词,如:

麦兜!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四)抒发当下生活感慨(共12条)

这类车贴语往往道出许多社会成员的心声,如:

哥是江湖中人 总是风里来雨里去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五)反映有车一族的生活(共8条)

1.有关油价上涨,如:

93# 又涨价啦?!!

2.有关行路难、停车难及其它,如:

钱很难赚的……I WILL BE BACK,禁止只停一会儿

(六)其它(共10条,举例略)

由以上分类及数目统计可知,首先,有关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的车贴语最多,可见安全问题是车主关注的首要问题;其次,“强调车主车技欠佳”的车贴语数目次之,但车主是否为“新手”则值得怀疑,这反映出部分车主对自己车技并不自信;再次,“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车贴语数量较多,反映出当下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精神风貌。另外,车贴语也成为了奔波于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抒发感慨的方式,从中可窥见社会生活状况。

四.车贴语的缺陷

从收集到的车贴语看,目前其在内容上仍存有诸多问题。

(一)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

在150条车贴语中,共有18条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如“撞车”“摇”“晃”,或一些“潜在‘不安全’成分”,如:“飙车”“没驾照”“喝酒”等(且它们之前一般没有“禁止”、“别”之类的词),或是存在“暴力”词语,如“杀手”。举例如下:

撞车十次 九胜一平

哥玩飙车,百公里零消耗

喝酒开车就是快

马路杀手

它们虽为吸引眼球而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但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敬畏感缺失与暴力倾向。

车贴语应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本应多有“平安”寓意,相反,它们却包含了“不安全”成分,这易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制造潜在安全隐患;其次,它们突破了传统的忌讳心理,语气上大多调侃、诙谐,颇有对交通安全的不屑态度。这体现出对待生命缺少了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二)语气强硬,妄自尊大

车贴语存在诸多语气强硬之例。观其内容,有的强硬要求他人远离或“让路”,如:

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闪开!!!

有时甚至是对他人的恐吓,如:

你要让我受伤,我就让你破产

这些车贴语毫无谦逊之意,破坏了行车中应有的和谐、礼让关系。

(三)传播不良价值观

当下某些不良风气在车贴语中亦有体现,如:“男人要有钱,和谁都有缘”,反映出拜金心理;“爱情是骗来的,感情是睡来的”反映出畸形婚恋观。可见,某些不良价值观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同和接受。

(四)存在不文明词语

收集到的车贴语中有4条含有不文明词语,如:

我靠!又他妈帅了!

这是车贴语口语化的体现,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多有不雅,有碍语言的文明健康。

五.结语

车贴语作为时尚文化元素,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与涵盖社会生活多个侧面、诙谐幽默的内容特点,不仅起到了标语的作用,而且为人们尤其是有车一族增添了诸多乐趣。但是,车贴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车贴语应采取适当的规范措施,使其在个性化的同时不失品位化,为传播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观念,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通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斌:《论车贴标语的修辞运用及现状》,《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5月版,第115~116页.

[2]刘勇:《戏说车尾标语》,《驾驶园》2011年02期,第95~97页.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版.

第2篇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

连续性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虽然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它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更复杂的学习机会,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分析,对抽象的概念能够认识和掌握,便于进行相关逻辑推理与实践操作学习,形成精细的学习品质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加深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地纵向组织课程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原理。顺序性原则与连续性高度相关,但又超越连续性。连续性过于强调同一水平的重复,容易制约学习者在理解、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深入发展。顺序性则强调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理解后续内容。这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联系性关注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那么顺序性侧重的就是课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宽了。泰勒最初提出顺序性这一原则,主要基于课程内容要素的逻辑顺序。根据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也可以依据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进行。因为适当难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但内容的难度一定要与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塔巴认为,课程工作者在组织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内容的顺序和处理内容所需的技能,这是一种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认为课程内容组织,应该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用一个双重顺序把概念、意念等内容和预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整合性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横向的联系或水平的组织上,寻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适当的关联,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把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增强学习的价值、应用性和效率。例如,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整合性强调要以各门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就意味着它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关注的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形式,强调的是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和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便于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各门学科的差异性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必然是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和一种课程拼盘。一般而言,整合的方式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整合,消除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以整合,不断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加强学习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程内容结构: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心理、直线与螺旋

为使各种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还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编排,从而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上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正如克尔认为,“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这就是说,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课程内容是按逻辑结构还是按心理结构来组织,在教育史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逻辑结构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最重要的。主张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顺序上,至于这种逻辑顺序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的范围。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强调根据心理顺序,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上,使其符合学习者认识活动的规律。学习者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和目的,对于学习者的生长和发展来说,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对课程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就要求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学科体系。按照应有的逻辑结构(学科体系)来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某一部分内容总是既以另一部分内容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只有把握了其逻辑关系,才能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内容是为学习者安排的,如果不符合他们认识的心理特点,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之于学习者也是无效的。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方式。所谓直线式结构,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的厌倦,为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所谓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螺旋式结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目的是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课程学者布鲁纳极力主张采取螺旋式结构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他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为止。后来美国学者凯勒(C.K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构建的一种所谓“逐步深入的课程”,就采用了螺旋式这种结构。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式。在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中,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厌倦。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做出创造性的跳跃。两者各有其特点,最佳的选择是在保持线性编排思想的同时,应恰当融入螺旋式课程要素和直觉思维特点,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优化编排体系。与国际相对成熟的教育课程相比,当前我国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为了顺应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十几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课程内容。我们应该优化课程内容要素,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以恰当的结构形式编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否则,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本文作者:孙泽文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第3篇

1.1概念发展历史及现状

目前对导  视系统的概念都有多种解释。从导视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方便、准确传达所处环境、方位及功能布局等多种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导视系统应当是一种环境定位的信息引导系统。

导视系统设计是受到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1933年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设计伦敦地铁线路分布图开始,导视系统设计才开始进入正轨,它奠定了现代交通平面导视设计的基础。

导视是表达帮助人们确定方向。其目的是在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空间和信息环境中,使得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罗梅迪·帕萨尼与加拿大教授及设计师保罗·亚瑟共同撰写的《导视:人、标识和建筑》,推动了导视设计发展,认为导视系统设计是以信息的视觉传达研究为主导。早期日本的《日本展示商业环境设计年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正式加入了导视系统图标部分的研究,美国的ADA(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NPS(National Park standard)标准设施和MTA公共汽车站标志,以及在日内瓦标准协会ISO的统一的导视符号标准认定,都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相对而言较为完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立体化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我国的导视设计目前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之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已经逐步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导视系统设施。在学术理论方面,大多数都是以国外优秀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关于导视设计的著作比较少。其中,肖勇教授在《导视设计》一书提出导视系统是指公众在公共场所行动需要了解的信息,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于导视系统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例如,同济大学吴端在他的博士论文《针对城市主题事件的城市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将导视系统定义为以某种材质为载体,以符号(文字、图形)方式表达视觉导向性信息的设施称为导视设施。

1.2导视系统的分类

导视系统设计是在整合所存在的空间信息,进行帮助认知、理解、使用空间,帮助人与空间建立更加丰富、深层的关系的一种媒介。这种介质通过传“方向、位置、安全”等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快捷、迅速地到达目的地。根据空间的不同属性,空间信息的各种传达收到———图形、地图、字体、色彩都会被特别进行规划和组合,从而形成适合具体空间的信息体系。导视系统设计的实质是基于人的空间认知方式,整合和组织空间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快速地找到并到达目的地的信息设计。导视设计根据功能和表现形式分为两大类,见表1。 

根据导视系统设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立式导视、挂式导视、立面导视、移动导视、灯光导视和电子导视等,见表2。 

二、构成要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视系统设计变得日益重要。一个完整的导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分别是系统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制作与安装。

2.1系统设计

根据不同导视系统设计项目的特点,完成需求。导视系统是以信息的视觉传达为主导,最终需要通过信息图形的方式呈现。是进行信息分析、采集与处理,分类,了解信息使用对象特征的整合的信息设计,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详细研究项目地点性质,确定受众数量、类型,现场考察。详见图1。 

设计一个导视系统,在考虑环境、设计要求、受众类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后期材料、制作和安装,将他们统一起来,使导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作用。

2.2材料选用

系统设计与材料选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设计师,对材料的了解与掌握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材料的视觉功能、触觉功能和嗅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涉及到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属性,材料的美学和材料与环保意识诸多方面的问题。这里把导视系统设计中材料分为自然材料和工业合成材料。其中,自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等;工业合成材料包括金属、玻璃、纺织品、塑料、复合材料和其它新型材料等,详见表3。  

2.3制作与安装

制作与安装是导视系统设计的呈现过程。形式上主要有切割和造型,制作导视标识必须切割,制作面板、自定义形状、立体字母、自定义安装部件一般都是从切割开始的。主要的方法有激光切割、水力切割、旋转刀具切割等。激光切割是将一个大功率激光瞄准材料或者通过汽化切割材料,切割边缘较精细;水力切割是将一个高压水柱,加上一种研磨材料,切割石头和金属;旋转刀具塑造复杂表面和边缘细节,通常使用金属、木材和石材。造型的方法有浇铸、熔化等,浇铸是一种大规模生茶固体金属或塑料字母的方法;熔化是将材料注入一个模子里,通常这个模子由橡胶、金属或沙子制成,一旦浇注冷却,就可以从模具拿开,手工完成。创建图形的方法主要有蚀刻和印刷。蚀刻是一种创建图形和信息的常见方式,主要方法有主要有酸性蚀刻、光蚀刻、雕刻。它进入一种材料表面,在保持原有的背景加工特点同时,产生一个凹陷的平面。反向蚀刻通过去掉各层图形的背景,产生若干凸起的图形。印刷适用于基础板材上面的文字图片、图形,典型方法有丝网印刷、乙烯基贴花和数码印刷。丝网是使用刮刀,按压彩色墨水通过一个模板蜡纸,在织物或标识面板上印出图片;乙烯基贴花是一个打印机把文本和图像从乙烯基胶中切割出来,然后把乙烯压到一块基板的位置上,色彩繁多,有不透明、半透明、透明和金属的;新的平板数码打印可以直接在刚性材料上面打印东西。

安装又包括基座安装和附属装置。外部的标牌需要安全的地面依附物的支撑,一个独立的标识有一个具体的基座固定。基座使标识能够抵抗其扭转或失效的外力保持稳定。典型方法有直接嵌入到基座、断裂基座等。附属装置是用来把标识粘到一个结构的硬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三、导视系统设计的未来

导视系统设计正朝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多功能导视系统设 计。未来的导视系统设计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平面指示功能,多媒体技术在导视系统设计发展中的更多可能性,在设计师设计理念上不断扩展。导视系统设计不单单是指示作用,同时增加提醒功能。普及地铁站、公交站牌的电子板显示即将进站的车次,以便人们做好乘车准备。

第二,交互体验为主的导视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增加受众的参与感,提升受众在设计中的地位。例如,TP-SDS系统采用人机互动方式,大多在商场使用,顾客可触摸屏幕,按楼层、或按品类查询品牌信息,增  加系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调动顾客的参与积极性。而商场及品牌商亦可更加全面、生动地商场电子导购图、活动资讯和商户信息等。这种全新数字动态系统将取代传统楼层导视牌,为顾客提供更加方便、时尚、快捷的查询服务。

第三,多媒体导视系统设计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它的互动性、体验性将会在今后的各方面的导视系统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多媒体也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来完善,这将会给人们提供更丰富更加优秀的导视系统体验服务。包括电子导视、声控导视、光控导视、自助导视等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多媒体导视系统就使用性而言,把空间中的文化特性和行为指导等抽象语境转化信息图形这样直观具体的指示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指示效果和受众的空间体验。我们需要把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上升到一种设计思维上。

现阶段的多媒体导视系统设计无论是在形式感、技术支持上或是受众体验等方面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员来交流与合作。随着多媒体的完善高速发展,导视系统设计在新时代的作用以及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国内、国际间交流频繁要求更加丰富形式的、多样化的多媒体组合导视系统设计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适应了导视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吉布森·大卫.导视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王洪亮.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版

第4篇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各不相同,如,因掌握某种重要发明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竞争力,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含量(创新)、销售渠道、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竞争力。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学校经营理念中,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竞争力,因此,学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学校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学校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教学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起到整合和优化的作用,形成“1+1>2”的扩大效应,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带来较高的办学效能和能够不断使自己在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1.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师资力量对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竭力为学校奉献才能。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学校的声誉。声誉是社会对个体或团体所做出贡献予以承认的一种特殊尺度,是对个体或团体的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在学校教育上,声誉是教师对学生细心呵护、循序善诱、传道、授业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承诺者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了光顾者的青睐。对于不存在退货情况出现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是靠承诺来购买学校、家庭未来的,因此,声誉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良好的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实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在上大学很容易的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势智能的发展、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将日益成为趋势。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结果甚至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适时、恰当的宣传。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是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介绍本校的前沿阵地,如,家长学校、家校联谊、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影响力、提高认可度、扩大知名度,展示实力。从学校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学校一旦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了良好的认同,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效益。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教育家才能的管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校长身上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科研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或恰当的对先进技术的移植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是学校获得持久管理、教育教学效益长期利润的源泉。优秀的理念要开花结果,需要以点带面,让少数人先做起来,通过事实来改变多数人的观念。

8.学校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学校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生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利器。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生源、师资来源、学校形象及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等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学校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方博士对“特色学校”下了一个定义,她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特色学校是符合核心竞争力的框架要求的,办特色学校就要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论述,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校在方方面面都处于国内的一流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择一项或几项学校的优势要素进行恰当的融合,打造出属于本学校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博士用中国式的理解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它通用的标准:企业核心竞争力=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

第5篇

一、内部控制理论及军队财务内部控制概念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公布的《审计准则报告第55号》。新规定给内部控制下了新定义,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种新的定义办法一直延续到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并不断走向完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法规。1999年颁布,并于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综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军队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义应是:一个军事单位为了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保护经济资源,获取经济信息,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并使各个工作部门、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的制度、措施和方法。

二、军队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实施

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一个企业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军队财务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地执行。

(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四)统驭作用

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达成军队的总体目标,它以会计、统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和相关报告作为基本工具,以促使军队各个部门的行为一致去实现总体目标。

(五)促进作用

通过内部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军队既定方针、政策、计划,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协调一致的为实现军队的总体目标服务。内部控制制度犹如一个推动器,促使军队财务部门按照制度中的具体要求,努力工作。这样,从全局来看,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是推动军队建设向前发展,因此它具有促进作用。

三、军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

军队财务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四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和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

1、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限与职责的划分。组织机构是指军队计划、协调和控制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体框架。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建立良好的军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

2、内部审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它的工作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还应包括稽查、复核、评价财务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有效以及财务部门内各组织机构的履行情况,并向财务决策层提出建议。

3、用人政策。人才的管理是军队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地方各企业也是如此,总是把人力资源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机制,内部控制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担任各项工作的人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做出适当的分类。

2、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3、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

4、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于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地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和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四)风险评估

第6篇

>> 英国的学前教育 读《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从公有学前教育资源占有者的构成看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瓶颈的有效突破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实践 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的有效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8-07.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4]A Rumbold. Starting withQuality[R].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1990.

[5]C Ball. Start Right: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Learning[R]. London: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1994.

[6]Labo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 1997-New Labor because Britain Deserves Better[R].London: Labor Party,1997.

[7][8][12][15]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PPE) Project: Final Report[EB/OL].https://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SSU-FR-2004-01.pdf,2004-11-25.

[9]NICHD. Early Child Care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Prior to School Entry: 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2,39 (1): 133-164.

[10]Melhuish et al.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EPPE) Project: Technical Paper 7-Social/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t 3-4 Years in Relation to Family Background[J]. London: DfEE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01.

[11]Melhuish et al. The Effective Pre-School Provision Northern Ireland (EPPNI) Project: Technical Paper 4-Pre-school Experienceand Social/Behavioural Developments at the Start of Primary School[J]. Belfast:Stranmillis University College,2002.

[13]Sylva et al.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EPPE): Technical Paper 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s in the EPPE Sample: Observational Profiles[J].DfES/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1999.

[14]Siraj Blatchford et al. Researching Effective Pedagogy in the Early Years[EB/OL].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30401151715/https://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RR356.pdf, 2002-06-28.

[16]霍力岩,齐政苛. 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走向“保教一体化”的英国学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81-85.

[17]UK Parliament(2006).Childcare Act 2006[EB/OL].http://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21/pdfs/ukpga_20060021_en.pdf, 2012-04-26.

[18]Ofsted.Guide to Registration on the Early Years Register: Childminder[EB/OL]. http://ofsted.gov.uk/filedownloading/?file=documents/eyfs2012/Guide%20to%20registration%20on%20the%20Early%20Years%20Register%20childminder%20from%20September%202012.pdf&refer=1,2013-07-01.

[19]Family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Early Years Register (EYR) and the Ofsted Childcare Register (OC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B/OL].http://.uk/Childcare/The%20Early%20Years%20Register%20and%20the%20Ofsted%20Childcare%20Register.pdf,2012-12-10.

[20]The Stationery Office.The Childcare (General Childcare Register) Regulations 2008[EB/OL].http://legislation.gov.uk/uksi/2008/975/contents/made,2008-03-31.

第7篇

关键词:构件化软件;有限状态自动机;测试要素;正则表达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07)04-0857-03

0引言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着重于重用已有的构件来生成新的系统。然而,由于各个构件不同的实现技术,不同的通信方式,不详尽的规格说明以及源代码的不可见,使得对已有构件的重用、组合变得较为复杂,同时也为构件的集成测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构件化软件的显著特性就是通过把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构件集成起来以完成总体功能和需求,所以集成测试的中心环节是测试构件间交互操作是否正确。构件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直接交互就是通过构件接口实现构件之间的交互,而间接交互则是通过事件序列而产生。不同的上下文对构件的使用和输出是非常有影响的,两个接口的调用顺序不同同样也影响到构件的使用结果。因此,在考虑构件化软件的集成测试时,下面几个因素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接口,事件,上下文依赖关系和内容依赖关系[1]。接口和事件是测试的基本元素。从构件规范说明中相对容易获得构件接口;识别事件则必须知道激发事件的接口和对应着事件的被调用接口,事件激发或执行的行为表现为集成构件间的交互性,所以只要可以对构件接口间的交互进行建模,事件就不难获取。在缺乏第三方构件源码的情况下,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的提取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两个要素在侦测构件集成错误上比接口与事件更加有效。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可获取的资源而不依赖于第三方构件源码来提取这两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构件化软件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自动机模型,分析和阐述了四要素在自动机模型中的提取与转化。

1构件集成测试要素

为了有效地测试系统,分析特定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及起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主要讨论构件交互错误。文献[1]将构件交互错误分为构件间错误与互用性错误。互用性错误包含三个级别:系统级互用性错误、程序级互用性错误和规约级互用性错误。我们依据错误的起因和影响将上述两大类错误进行了继承与细化。

1)构件间错误:在构件化软件系统中,即使单个构件已被单独测试过,当把它们集成到一起,仍可能存在潜在的错误。与多个构件相关的错误被称为构件间错误。例如,若干方法相互调用时所需的内存容量大于实际可获取的内存容量,尽管每个方法单独运行可被满足。

2)与底层对象相关的错误:一个构件是在系统特定的环境下同本系统中的其他构件发生交互。在系统环境下,操作系统、虚拟机、解释器和动态库等系统所使用的应用和服务影响着系统的运行。两个构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这些底层对象发生的交互是一种潜在错误源。这种不兼容的交互是很难被定位的,而且很少在依赖集中提及。

3)程序级互用性错误:当构件是被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时,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引起错误。例如,VC++与VB对浮点数的处理不相同,由此引起的不兼容问题经常会碰到。

4)构件交互的语义错误:语义错误包括歪曲的行为错误,歪曲的参数错误,歪曲的事件生成错误和歪曲的交互协议错误。歪曲的行为错误是指某个构件请求的服务和对应构件提供的服务不相同。歪曲的参数错误是指某个构件对另一个构件提供的接口参数的错误使用。歪曲的事件生成错误是指对某种事件进行处理的构件在不具备触发该事件的情况下错误地接收到该事件。歪曲的交互协议错误是指对某个构件的请求序列违反了该构件自身定义的协议。语义范畴中的这四类错误可能在程序的实际运行中不会出现错误,但是系统的功能逻辑却会有较大偏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生这些错误所涉及的因素主要是接口、执行的事件及相应的依赖关系。

接口和事件接口是构件与其环境交互的门户。事件的触发是构件执行动作的前提。它们是构件集成测试的基本要素。

依赖关系虽然构件是单独开发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外部依赖。一个对外界表现独立的构件,它只提供服务而并不需要外界提供服务或资源,也就是说它并不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然而,在构件化软件系统中很少有构件运行于这样的条件下。事实上,一定的依赖是必需的和所期望的。构件化软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向构件请求相应的服务,再根据服务执行的结果决定需要执行的动作。宏观上的这种控制流依赖关系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事件之间的上下文依赖关系。即对于某个执行路径,存在对事件e1的触发会导致直接或间接触发事件e2。构件接口的一次调用相当于是执行一个函数的调用。当声明在接口I1中的一个函数与声明在另一个接口I2中的另一个函数间有某些数据依赖关系,则显示两接口I1和I2间有内容依赖关系。上下文依赖关系包含了接口和事件中更复杂的关系,反映了构件之间的协作关系,因此测试上下文依赖关系适合于识别由不同构件间不恰当的交互引起的错误。内容依赖关系反映了接口之间存在的数据依赖关系,它可以为侦测构件交互中的错误提供有价值的附加信息。

从构件规范说明中相对容易可以获得构件接口信息;通过对构件接口间的交互进行建模,事件的获取也并不困难;然而如何提取系统中的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并将其有效地用于实际的测试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描述一种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它涵盖了上述的四要素;然后重点介绍了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在此自动机模型中的提取与转化。

2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测试要素提取

2.1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

经典的自动机理论[2]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是事件和状态。构成自动机的事件和状态常对应于真实物理系统本身特点定义的事件和状态,可用于表示系统中部件交互的行为。本文中的事件主要映射为构件或粘贴代码执行某项任务所返回的结果;而对事件的响应则视为一个状态。一个事件只能引发一个响应状态,多个不同的事件可能导致同一个响应状态发生。基于上述事件和状态的定义,本文的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定义为:Sys=。

2.2测试要素的提取与转化

上节建立的自动机模型涵盖了与构件交互相关的接口、事件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内容依赖关系这四要素。接口的调用可从状态序列中导出,而事件则被抽象成为了自动机模型的有穷输入符号集合的元素。上下文依赖关系表现的是事件间的关联关系,它贯穿于系统的计算。自动机模型描述的是系统的控制流,每一条控制流反映了系统的一个功能逻辑。构成自动机模型的正则表达式基本式的集合双射于系统需求中功能逻辑的集合。对应于每个正则表达式基本式的计算是构件集合在相应的上下文中呈现出的不同行为。计算中的字符序列t0t1…覆盖了系统中的上下文依赖序列。在不同的计算中同时包含的字符子序列即为上下文依赖序列,序列中的事件之间存在上下文依赖关系。

2.3实例描述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人员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节结合“添加员工信息”子功能实例来阐述测试要素如何在自动机模型中进行提取。图1是“添加员工信息”的时序图,其中frmMain和frmNewEmployee是用户和第三方构件的接口,构件EmployeeInfo,OperateDB和Validation为第三方构件,它们的源代码不可见。

首先需要为这个子功能建立起自动机模型。在2.1节我们将自动机模型中的事件与状态分别对应于构件或粘贴代码执行某项任务所返回的结果与对该结果的一个响应。参与者Admin首先发出新增职工信息的事件给frmMain,frmMain通过调用方法AddEmployee()来响应这个事件,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由初始状态进入某一状态。在AddEmployee()响应这个事件后,会产生创建新增窗口事件并发送给frmNewEmployee,Create()方法响应这个事件,系统的状态又发生改变。随着事件的发送与产生,系统的状态也在不断改变。根据这种对应方法,由图1可以得到该子功能的自动机状态图,如图2。

本例所触发的事件和接口的调用在图2中很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上下文依赖序列在正则表达式R同样显式地给出。计算是状态与事件的组合序列,从一个状态出发进入某一状态的状态与事件序列可能包含在多个计算中。在这些计算中包含的共同的事件子序列便对应着上下文关系。计算代表的构件行为语言对应于某个正则表达式基本式。在R中,(e1e2e3e4e5)是四个基本正则表达式中都存在的事件调用序列;(e6,e7)是数据库查询通过后需要调用的事件序列;(e8,e9)是对象校验合法后需要调用的事件序列。R中的每个基本正则表达式对应的可被接受的计算中的字符序列分别覆盖了这些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核心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 键 词 德育模式;研究实践;反思;创新

作者简介 范树成,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异常活跃,广大学者与教育者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为追求,以对传统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我国德育困境的审视为前提,在学习、借鉴国外德育模式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德育模式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人们提出和实践了多种多样的德育模式,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谓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本文拟对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一概略的回溯与评价,并对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一、当代德育模式的类型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德育活动程序及其策略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或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师生关系等要素。虽然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尝试运用的每一德育模式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上述构成要素,但是每一德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根据德育模式突出的重点或命名的重点,我们姑且将我国当代的德育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一)突出德育目标或德育内容的德育模式

德育目标是德育模式开展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以德育目标命名的德育模式有: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旨在培养学生某种品德素质而提出的。

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旨在让通过道德讨论、反省道德经验、探讨道德因果关系等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发展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体验等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发展学生道德移情能力,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使学生具备行为自控能力。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教育模拟、社会实践,引发学生角色体验,促进个体社会化。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价值观辨析、认知选择、价值观情感分享、行为选择、反复践履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突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德育模式有:爱国主义德育模式、集体主义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以某种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内容和培养的重点,开展德育实践。爱国主义德育模式反对简单、空洞的说教,强调通过参观、体验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激发爱国情感。集体主义德育模式重视依靠校外教育基地,以感恩教育、集体活动、素质拓展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二)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

由于每一德育模式拟定的目标不同,因此,德育模式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也往往不同。为了突出这些策略和方法,一些德育模式就以该模式的主要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命名。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有:活动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对话德育模式、角色扮演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倡导以某种策略或方法发展学生的德性。

活动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自主活动,如游戏、劳动、体验、角色扮演、探究等培养学生品德。体验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以自我角色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生态体验等形式,感知道德内容,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促进德性的和谐发展。对话德育模式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而非独白,在交流、分享中,相互理解,实现视界融合。角色扮演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学生扮演他人社会角色,按照他人角色规范行事,理解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三)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

德育途径是德育模式实施的路径。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有:班级德育模式、家庭德育模式、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全员参与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通过某种德育途径培养学生品德。

班级德育模式主张树立班级共同目标,抓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教育、分类教育和课外活动,使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陶冶,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和社会开展德育的基础,强调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和家庭关系的和谐,通过家庭教育为学生德性打好基础。社会实践德育模式主张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改变外在的社会环境。全员参与德育模式主张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中来,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使各种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

师生关系是德育模式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德育模式的有效实施。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有:主体性德育模式、自主德育模式、主体间性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德育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主体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德育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道德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形成道德主体,彰显德育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德育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实现师生间的和谐共存,视界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共精神,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综合性德育模式

在德育实践中,有些德育模式不只是突出德育要素的某一方面,而是涵盖了许多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综合性德育模式,这类模式有人本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

人本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以人为本,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德育评价要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生活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回归生活,以学生践行道德生活、会过道德生活为目标,德育内容要源自生活,要在生活中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品德。

二、当代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尽管当代我国的德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特色,但这些德育模式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一)突出主体性与发展性

主体性与发展性是当代德育模式的精髓,当代我国各种德育模式都反对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德育客体的规训式教育,反对将学生作为“美德袋”,通过强制灌输来填充,主张将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得到释放。第一,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使德育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如对话、体验、讨论、行动、角色扮演、探究、操作等展开德育过程。第三,突出学生品德的发展。新的德育模式摒弃了以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做法,主张通过不同的活动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发展,将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德育模式的最终追求。

(二)注重情感性与体验性

情感性与体验性是当代德育模式实施过程的显著特征。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体验是深化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践行道德行为的助推器。当代德育模式反对德育的“无情”和“说教”,主张把学生视为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学生的体验实现道德移情,升华道德情感,进而整体提升品德水平。有的德育模式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德育的目标,并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作为活跃德育过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途径;有的德育模式,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对学生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有的德育模式通过真实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心体验。

(三)强调活动性与实践性

新的德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主张通过学生的实践内化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信念。当今的许多德育模式如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关心德育模式等都将学生的实践作为德育模式的主体,实践叙事已成为当代德育模式的一个亮点。如关心德育模式以“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关爱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让学生学会关爱。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一)对德育模式局限于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

有学者将德育模式作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认为德育模式必须具有德育理念或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实施策略、德育评价等要素构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德育模式。有的教育者将德育模式人为地拆分成所谓科学的步骤和程式,生硬地套用这些程序进行操作,将德育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操作过程。这种对德育模式的科学主义的理解将德育模式程式化、固化和神圣化,往往会导致德育模式窄化和僵化。

诚然,德育模式应该具备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但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且其思想情感又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德育过程也不像钟表一样线性地、以固定的节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运行,它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德育过程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稳定、客观,德育模式不能像自然科学的模式那样过分简化、固化、程式化和精密化。

(二)对德育模式的经验主义的泛化理解

德育模式主要有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两种建构方式。我国许多德育模式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对德育经验的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所谓德育模式尽管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只不过是为了装饰,往往是贴标签。这些所谓德育模式实际上只是某个人或学校德育经验的总结,个性化的经验多,一般化的经验少,没有形成带有规律性、能广泛应用的理论。一些经验和做法缺乏科学的论证、验证就随意地冠以“模式”的名号。一些人特别是德育第一线教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接近教育者实际,好学好用。他们认为学者们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德育模式脱离实际,抽象、难懂、难用,往往看不起这些德育模式。

(三)德育模式创新性不够

综观当前的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并没有真正的创新,许多德育模式只是在已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或者变换德育构成要素,然后冠以一个新的德育模式名称;有的只是将已有的德育实践或德育方法加上一个模式的名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一些德育模式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大同小异。

四、新德育模式的建构

(一)实施德育模式的合作行动研究

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建构,就建构主体而言,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各自独立地进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建构。要建构既具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能广泛推广运用,对德育实践发挥实际作用的德育模式,这种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的德育模式研究与建构方式应该摒弃。要突破德育模式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实施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行动研究。在这种合作行动研究中,理论研究者不是实践活动的“局外人”,实践者也不是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的、单纯的“执行者”,而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结成共同体,研究者深入德育过程亲自参与实践,并承担起理论指导责任;教育者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在研究中进行反思,对研究者提出的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甚至创新,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生既具理论性,又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模式。

(二)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

师生互动取向。理想的德育模式既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重视和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将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坚持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成长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自己品德的自主建构,通过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以自己已掌握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当前的道德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道德图式和品德结构进行新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同时,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活动设置对学生进行引导。

生活与活动取向。学生的品德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与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生活,离开学生的自主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德育模式,也难以培养知行统一的道德人。因此,德育模式必须坚持生活取向,坚持与生活的联系,即使是抽象的道德概念、原则也要将其还原到日常生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过道德生活,体验道德的真谛。德育模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即使是培养学生道德理性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抽象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模式也必须摒弃简单的口耳相传、教师独白、让学生记诵和偏重做书面道德练习题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活动发展自己的品德。

和谐发展取向。理想的德育模式应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和谐发展为取向。尽管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自己的德育目标,这些德育目标可能偏重于发展学生的某一个品德构成要素,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必须全面考虑,兼顾其他品德构成要素的发展,并通过其他素质的发展来促进这一构成要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品德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