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信息建设

时间:2023-11-26 15:34:18

导语:在文化信息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信息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信息

引言

美国学者兼教育家华勒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并且给校园文化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在不同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力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的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社会生活准则和制度规范也不断变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如何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是一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概念,各种各样的“文化”层出不穷,诸如“传统文化”“影视文化”“暴力文化”“亚文化”等说法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如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而又严谨的概念十分困难。文化包罗万象,涵盖内容庞大,因此很难给文化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学者叶启德认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信息和精神等层面。其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化的灵魂所在。此外,学者们还从文化内涵视角、文化的价值功能视角、文化的层次结构视角和文化的构成要素视角等不同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1.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依附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了“大学”的概念;随着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于20世纪的时期正式开始。今天,我们所研究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进行的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经过众多学者锲而不舍的研究,学术界给高校校园文化做了如下界定:高校校园文化指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由全体师生通过教育、生活和劳动创造形成、并为其所公认并遵循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第一方面是校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建筑物、教学和实验设备、生活和休闲设施以及根据高校所提倡的价值观所创造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物质文化的第二方面是校园内的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等。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观念,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选择、沉淀、凝聚和发展而来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总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以及精神信仰等。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通过其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为了规范和约束师生员工的行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升华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体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校园文化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

1.3校园文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受其影响并不断随着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由于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以下新特点:

(1)多元化趋势:首先,高校学科专业众多、各类人才层出不穷、教学和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广大师生的思维开放而又活跃,是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地;由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各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加快,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再被单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局限,呈现多元化特点。

(2)冲突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必将带来各种价值观念和信仰的碰撞和冲突。高校是一个由不同社群组成的庞杂机构,如不同的学科群、不同的教育级别群、不同的学术团体群等,不同的社群机构之间必然会出现各种观念上的冲突。

(3)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型主流媒体,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互相交流的平台和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元素,网络文化也逐渐发展成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和互联网的影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日趋凸显,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在汲取各种文化观念时仍缺乏批判能力和选择里,因此给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健康发展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大学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思想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对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接收,包容兼并的原则加以引进。

(2)开放性原则:先进的文化应该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封闭的文化会僵化、萎缩、停滞乃至消亡,开放的文化才能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兼并吸收不断进步,发展并强大起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必须本着开放原则,利用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和世界开放,在坚持导向性的原则下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确保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充满生机。

(3)系统性原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层、一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莘莘学子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浩大工程,必须统筹兼顾、达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三、信息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的开放性、融合性和便捷性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1)信息化提高校园文化吸引力: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富有吸引力、诱惑力和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其影响力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比起以往任何一种文化传播工具都要强大。信息化时代之前,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通过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课堂以及讲座,如今,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移动客户端介入互联网,即可获得海量信息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2)信息化加快校园文化传播速度: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优势就在与速度快,通过发达的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前端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与时俱进,并通过WeChat,Line,Facebook以及Twitter等APP与他人进行交流。广义来看,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依托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校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必将具备前所未有的高速。

(3)信息化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效率:信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大大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料可以通过因特网快速获得并传递给受众;包括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好的感官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大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效和效率。

(4)信息化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由于全球互联网突破了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国与国之间、校园与校园之间的围墙和界限被打破,处在地球两端的高校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特征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吸收更多的成员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校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主编. 校园文化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晓华.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 吴光. 校园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J] 长安大学学报,2005

[4] 彭斌.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J] 前沿,2007

[5] 李富明. 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J] 惠州学院学报,2009

[6] 张静.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7] 王华.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开发 [J] 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8] 覃业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D] 广西师范学院,2010

[9] 许耀桐. 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

第2篇

关键词: 班级文化 信息化 沟通 媒体

一、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即不可复制性。有专家统计,做不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比是1∶3,而做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是3∶1,因此,班级文化力将成为团队的第一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绝不是产品,而是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位历史名人留给后世的绝对不是他们的身体,而是其理念、业绩或作品。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就像一间弥漫着某种味道的屋子,只要你走进去,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能闻得到,甚至出门之后,还身带其味。管理者要做整个系统的构建者,形成和培育一个恰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所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的关键。

三、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电脑硬件一样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制度层,每个班级制定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期以来,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电脑的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因此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不活跃,成员参与性不高,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定时信息的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犹如一台配套高档的安装了很多软件的计算机,如果用户不能有效地整合其资源,最终形同虚设。

四、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日益普及、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坚持传统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实施,围绕现代班级管理的思路来开展,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原则是要将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和信息需求,引入信息化平台,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将学生共同的爱好、兴趣、目标、观念和机构的人组织在一起,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一)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1.准确传递信息。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指示,团队和部门之间也应该有良好的沟通。

2.增进相互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班主任不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减弱,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经常与之沟通,多听听学生家长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减损内耗,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家长的责任感,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3.了解真实情况。管理家发现,自上而下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则不超过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二)拟采取的对策

1.建立班级主页、网站,主题学习社区虚拟社区。良好的沟通是无形的管理,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上的。因为“一个领导的成功,40%靠人才、资源、制度、机会,60%靠团队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对外的沟通”。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定班旗、班歌、班徽、班服。作为师生、家校、同学之间的虚拟化的网络交互平台,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网络塑造本班的班级文化,受众面广,可以做到节假日期间班级形散而神不散,起到宣传班风、班规、班貌的作用,为展示本班精神风貌提供有力场所。

2.建立班级blog、QQ群、BBS。blog不仅仅是个人记录及与人交流的工具,而且可以借助blog传播自己的思想。有人认为blog有三种境界:第一,记录思想的境界。即对自己的想法作一个记录;第二,分享思想的境界。即在记录自己思想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思想,允许别人使用自己的思想;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为资源共享,思想的共享更将这一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传播思想的境界。当思想的分享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这种分享就变成了一种传播。

(1)blog群的功能

①班主任blog与学生blog: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学生通过对班主任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班主任的思想与意图,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通过对学生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励和评价。

②学生blog与学生blog:学生之间通过blog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状况,彼此之间进行评价和探讨,有利于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③学生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在这里起公告、汇总的作用。一般而言,班级blog上会公共通知,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和就全班学生所关注问题的展开讨论。

④班主任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是班主任blog的延伸。班主任在上面一些公共性的通知,并收集一些共性的资料。

(2)blog群的结构

因此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公众活动中,是体现团队精神,增加凝聚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将前期工作的图片、宣传稿件、口号上传,在活动过程与后期可将参赛视频、获奖场景制作上传,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人平等、民主的创建思想,由于可以事后重现反复点击这一特性,交互性好,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3.blog、QQ、MSN上传励志材料,召开网上主题班会。管人重在沟通,沟通消除隔阂,沟通激发积极性,沟通提高效率。基于P2P(peer to peer,点对点)技术的QQ软件不仅可以随时知晓对方在线与否,而且交流双方的通信完全是点对点进行,不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网络带宽,具有易学易用、操作简单等特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例如利用QQ建立QQ辅助班级管理互动平台,以QQ群、QQ邮箱、QQ好友和QQ讨论组四种互动方式为依托,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提供了引导和交流。

假期学生自由上网时间不限,空间不限,自由度增加,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写读后感,在网上,可供同学们浏览进行反复反思。而传统班会,仅有即时重现的特性,不利于学生深入反思。由于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相互之间不受干扰,网络环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如QQ群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相对隐秘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与同学交流传播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让学生袒露真心,说出自己真正的观点,教师通过阅读学生在QQ空间中的个人日志,使老师能更为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兴趣、困惑、情绪和心理状态,并通过QQ服务以留言或讨论等形式面向每位同学,教给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的办法,使得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网络信息图文并茂,网络音画同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环境,因而极大地增加了思想交流的次数和频率,使学生在自主交流、自我教育、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和诚信的教育,提升人格水平,使学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4.飞信。加强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采用飞信,短信1对多、1对1方式受众面广,速度快交互性好,意义传递准确。主要面对家长发送紧急消息、学校收费、放假时间等公众消息及学生的请假等。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的沟通,效果最好。和家长经常沟通是互补关系,教师不仅可以和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而且可以与家长探讨怎么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家校互联。

5.其他。班级间考评结果、学生综合表现,奖罚细节及名单、班费开支等可用blog、QQ公布公示,体现其透明公正,而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的悄悄话,可用E-mail,保密性最好。教师也可用E-mail的抄送通知学生或发送相关附件等。而着手开发电子成长档案系统,其中班级档案袋模块,将全方位记录班级学生成长过程,必将成为班主任构建班级文化的又一有力武器。

五、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附:信息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特性表: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国泰.管理红皮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9.

[3]董晓刚.三分管事七分管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10.

[4]肖于春.团队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东生.打造能赢的团队[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

第3篇

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我区支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相关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1、职能要求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2、场地建设

按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3、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通知(办社文函〔〕371号)要求和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办发〔〕178号)文件中关于县级支中心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完成设备配备工作。

4、经费保障

(1)设施设备经费

主要设施设备购置配备经费由中央财政担负,场地建设、机房装修和相关设施经费由区财政担负。

(2)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5万元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中心日常运转、维护、流动服务补贴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3)设备安装

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供货单位负责,省分中心监督完成,区文化和财政部门验收认可。

四、具体标准

1、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2、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区级支中心建设费用由区财政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2、人员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3、技术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4、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5、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

第4篇

1.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支,一番方面是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科技活动用于管理理论新的概括与总结。换言之,以管理理论来指导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并同时推动科技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一些学者还从外延和层次上对科技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他们将科技管理分为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例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制定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般称之为宏观管理。对科研单位的具体管理,一般称之为微观管理”,“科技管理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科技管理,即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技管理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预测,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并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其影响所做出的判断和预见;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它们是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导向标,是对科技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体制,它是指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它是对科技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和估计。

1.2科技管理信息化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其直接产出有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出则包括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受影响的其他工作、重复投入这四种投入。不管是作为科研项目还是财政拨款,科技行政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支出资金。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不同,其投入也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不是直接资金,而是时间的投入。与其它成本相比,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占用的是各级领导和各种专家的时间,这就使得时间成本特别高。例如如一个科技厅的信息化会涉及到科技厅的政府公务人员50~100人,涉及到相关评审评估专家等100~300人,其中这些投入包括调研时间、方案制作时间、选择信息化提供商的时间、信息化过程管理协调沟通时间、使用学习时间等,从开始调研到信息化成功一般会用1年到3年时间。由此科技这个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虽然在进行信息化时所需要的投入十分的巨大,但同时其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科技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的富有预见性、实时性和公正性,并能够对各种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部仅仅是对促进科技管理战略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同时它还能够推动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创新。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在观念、能力和素质上与其进行匹配,正因为如此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对领导层、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例如预测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执行能力创新等。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仅仅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多级管理这里指的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立体管理则是指的在上下级单位自己立项的科技项目都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后,再把不同的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从而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间进行受控的、无缝、安全的交互。而本文则主要从信息化步骤确定原则和分步实施建议这两面来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问题进行讨论。

3.1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

对于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反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层次、信息化使用人员。从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从信息化的层次来看信息化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是:先操作层信息化、再管理层信息化、最后再决策层信息化。操作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并积累各种有效的数据;管理层信息化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并积累各种数据;决策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是使得业务实现智能化,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信息化使用人员来看,应该先内部信息化、再外延信息化。

3.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

根据上述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原则,可以将科技信息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一步是为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从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等等的信息化。特别是现在,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让一套软件对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以前的那种一个科技计划采用一套专门软件的高成本时代。第二步是将其他的科技业务进行信息化。在该步骤的实现过程中是让其他的科技管理职能实现信息化,这其中包括了成果鉴定、成果奖励、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专利管理、高新企业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工程中心管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等等。第三步是将专家管理以及专家评审过程实现信息化,从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专家进行网上评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步却很难一步到位。专家管理的信息化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专家评审历史记录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资质管理等等。而评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必须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必须保证评审改革的可控、可靠、可信。第四步是实现决策支持信息化。实现决策支持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很多软件都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商业智能软件,对与领导决策有关的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使领导决策具备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图表作为参考,实现科学决策。第五步是实现上下级协同的信息化。这一步是从多级管理向立体管理过渡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身信息化时注意到上下级协同工作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能、预留相关接口;二是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上下级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问题,对明确资源建设的定位、理解与掌握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资源组织和解决资源使用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广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广西先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传播和利用是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这对扭转农村和贫困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匾乏状况.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资源建设和利用是核心和灵魂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衡量文化共享工程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广西在努力做好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网点建设的同时,把资源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建设的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1明确资源建设的定位

广西位于祖国南疆,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与东南亚内陆相交,是联系中国和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大西南出海通道。广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世界级的自然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珍稀可贵,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广西又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这些为我们参与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极有利的基础条件。

为了有序地开展资源建设避免重复我们在资源建设中始终把握着一个准确的定位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中心与省级分中心资源建设的关系,实行适应需求、有效建设的原则。在国家共拿工程资源建设的框架下将建设的重点放在突出广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资源建设上精心策划、精心选题,寻找亮点创造性地开展资源建设形成广西特色和品牌。对于基础信息资源和共性资源建设,我们的原则是采取与国家中心共享的方式,以达到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多快好省,高效率进行资源建设的目的。

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思路是,以现己形成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工作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将原有其它系统建立的数据库资源按国家中心的相关标准逐步进行整合,为全国共享创造条件,广西图书馆于2006年实现了TRS全文数据库向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数据迁移:另一方面对新建数字资源,以广西文化系统可控资源为主,建立舞台艺术、图书馆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资源;建立适合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实用技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学习以及大众生活、社会教育密切相关的资源。突出广西地方特色,使广西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充分理解与掌握应用系统的功能

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对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理解和应用对于资源建设的构成和质t至关重要。在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我们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解是相关群的概念而不是多个数字资源简单的堆砌;对一条数据的理解不是平面的、独立的而是能体现知识的立体结构、有机关联的。基于这种工作思路我们在资源建设中始终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一直采用由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推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国家图书馆开发研制应用于”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平台,该项目2005年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系统由资源建设体系、用户服务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组成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图书馆等单位对数字信息加工、提供利用和管理的需要。该系统数据资源建设以国际元数据标准为基础制定了统一的数字数据著录标准同时采用了标准的XML文件格式使数据加工达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将各馆物理上分散的数字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和存储体现出良好的知识结构性。该系统采用灵活直观的树型数据库结构模式可使数据加工中体现出一条数据的各个层面和与其它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检索到一条数据时可获得一批相关的数据体现出知识的立体结构性。该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资源加工中可实现自动标引、自动分类、主题词自动提取等功能并能快速将加工好的信息资源送上互联网为读者提供服务。该絮统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不仅支持大馆进行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建设,也可在中小馆中用于规模不大的数字资源加工和组织并可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器上使用。

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认真理解系统的基本思想和资源库之间的关系掌握实现系统功能技巧灵活有效的加以应用。目前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两个省级中心和南宁、柳州市分中心利用该系统共建立了20多个数字资源库并建立起了各库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数据间的链接和跨库检索。具体数据尽可能地体现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数据的内容增强可读性。同时还可根据共享工程资源利用的需要对数据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不同主题的资源提供利用。如在纪念胜利70周年活动中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就利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据共同组建了纪念胜利专题栏目。

2006年,我们在文化厅的指导下利用该系统异地检索的功能完成了广西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与南宁、柳州市图书馆共同打造的广西共享工程元数据检索平台建设将广西共享工程元数据分别存放在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的服务器上对象数据分别存于各参加馆的服务器上实现了两个省中心和两个市级分中心,南宁、柳州和桂林三地的资源共享读者通过一个界面就可检索四馆三地的资源在省区共享工程资源利用中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3精心进行资源组织

利用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进行资源加工资源的组织是一个重要内容。要体现数字资源的知识网状立体结构资源的组织的理念不仅是建一个库的问题而应是如何建立一个主题资源群体的问题。一个主题资源的构成是由一个主库和若干个辅库组成的屯主库与辅库的关系是根据将要建立的主题资源来确定的。并且主库与辅库也是相对而言的。

如:”文化旅游”主体资源是以景区景点库为主库,与建筑、民俗、人物、作品事件、土特产等库相关联组成文化旅游主题资源:“广西文物”主题资源是以文物库为主库与作品、事件和机构等库相关联组成的。一广西舞台艺术”主题资源是以作品库为主库与人物、事件、机构和景区景点等库相关联组成的。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建立“文化旅游”主题资源时景区景点库为主库其它为辅库:而建立”广西舞台艺术“时作品库就成为主库其它库与之相关联。因此在主题资源建立时就必需确定该主题资源与其它资源库的相关关系。

在资源建设中我们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充分考虑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广西我们针对两个省中心和市级分中心的实际情况确定资源建设以各自的地域文化、资源厚度为背景作好资源建设的分工界定分工协调打造各自的精品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覆盖全区的广西特色的品牌资源。二是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要分析好确定的主题资源建设内容和相关资源编写好资源建设角本确定元数据结构。数据制作遵循国家中心制定和推广的标准规范认真做好数字资源采集、录入、编辑、审校等工作确保录入数据的质量。

另外我们还根据不同资源库和数据所反映的主题设计确定不同的显示模板丰富数据的个性化。通过不同的网页设计将资源整合推荐出来使资源丰富多彩。

4重视版权,依法进行资源建设

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有效的方式妥善解决资源使用问题,避免因版权问题影响共享工程资源的正常建设和利用。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版权的使用问题:

(1 )资源收集与整合。在资源建设中对于资源的收集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注重平时的积累,我们利用公务活动、基层辅导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深入到广西各景区、景点和各有关活动现场等进行自主现场拍摄照片、视频和文本资料的采集;二是收集网络上公开、不涉及版权问题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三是对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汇编整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了集资源采集和制作体系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如广西桂林图书馆制作的“古东秋行”(视频)“桂林的雪”(视频),“南宁市图书馆的”老农家”等数据。

(2)通过举办活动获得资源使用许可。有目的的通过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活动组织资源与活动参与者签定资源使用协议书。如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举办的‘’八桂讲坛“和“桂海讲坛“都事先与讲座主讲人签定资源使用协议,包括图书馆举办的Flash科普动画制作大赛、摄影赛、演讲赛、读书征文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解决这些活动作品资源的使用权问题,获得了一批品质优良、内容丰富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广西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3 )通过合作获得资源。广西图书馆加强对正在实施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所形成的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合,通过广西文化厅获得了一批广西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资源;2006年8月,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与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签定了合作协议获得了大批广西舞台艺术资源,此外,目前还正在文化厅的协调下收集和解决“八桂群星奖“和广西文物的资源问题。广西桂林图书馆与桂林市科普联合作建设“桂林科普平台‘’,具体负责桂林市科普联有关资源的制作与加工获得了一批农业科技和科普资源:还通过征集方式从桂林电视台获得了一批地方电视专题片。

(4)力争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协商获取资源使用权。我们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准备与共享工程合作单位,如广电、教育和新闻出版等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协商资源使用权问题。

广西实施共享工程建设以来,充分发挥全国独有的两个省级中心的优势本着分工协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有效建设的原则狠抓不懈地开展资源建设。两个省级中心都建立了专门负责资源加工制作的部门,使资源制作加工持续有效进行。特别是2005年后我们按’‘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大纲’‘的要求,加大了资源建设的力度。广西利用国家管理中心提供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搭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制作了广西舞台艺术、广西旅游、广西文物、广西科普、广西人物、广西农业广西政策法规、广西地方文献等地方性、民族性主题数字资源253GB。其中广西图书馆数据35223条、图片15657幅、音视频374部数据量1246日;广西桂林图书馆数据20073条图片103487幅、视频854部,总容量129GB。

南宁和柳州两个市级分中心也利用国家中心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制作并已制作了南宁国际民歌节、南宁印象、广西少数民族和柳宗元文献等资源。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依托更多更有效的平台,如信息技术。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对象是职中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贪玩、好动,他们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静坐和死板教条的说教、灌输。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学习有较强的厌倦和逆反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期盼着能在快乐的课堂学习中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所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应建设得丰富多彩,而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求心,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去。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信息之上,对信息进行个体加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形成乐学的氛围,从而形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在寒暑假,有了网络,老师和学生可以继续教和学。老师和学生在家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图像和声音,师生可以通过E-mail收发、批改作业,在BBS上探讨问题,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频或在线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可以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发展,既增长知识技能,又有益身心发展。

二、建立校园网络,展示校园文化

学校可自建一个校园网,使之成为学校文化活动有效载体、一个新型的平台。首先,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子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课程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研究成果。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一个网上校园,通过网上校园,将学校历史、现状、对未来规划、发展、规章制度、著名校友、学科建设、校园风景、校园新闻、师生创作、学术成就、师生风采等以图、文、音、视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上校园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和同学,感受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有的文化氛围。

其次,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建立班级网站,让每个班级自主建设、管理自己的网站。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班级有关活动的信息,自办电子刊物,设置同学风采、展示同学作品,通过这些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可定期进行评比,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再次,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辟和建设网上文化园地,如建立网上学生会、歌友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等,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充实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专项技能,这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这样,就能使学生们打破自卑的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对职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块论坛,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这儿畅所欲言,如对学校的管理、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是对学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校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便于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我就是这个学校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参与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一个优秀的校园网,肯定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依托网路平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可能也不敢主动接近老师,更别提和老师说知心话了。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老师也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有了网络就不一样了,网络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方的博客、微博、qq空间等对对方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在网络上不用直接面对面,甚至可以匿名,这样,就像是和网友一样聊天,学生就少了精神负担,自然而然就容易和老师说心里话。通过聊天,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网络上的知识、交流和讨论问题,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心灵,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有了网络,可以促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更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开展网络教育,拓展校园德育内容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关键。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提倡绿色上网。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网上交流活动,如开办网上英模纪念馆,介绍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7篇

>> “互联网+”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 手游圈的对掐,比互联网撕逼更狠 互联网信息服务带来改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探 “互联网+”时代下中小型医院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析 傅园慧凭互联网成功“跨圈” 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高校学生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 互联网信息的检索技术 互联网的跨界创新 互联网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 互联网进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手机联姻互联网 跨时空信息传播的“鸟笼效应” 亚马逊:领跑互联网服务的启示 本地服务的互联网奇迹 专利服务的“互联网+”时代 YHOUSE:互联网上的富人圈 “图片+互联网生态圈”的商业构想 那些影响互联网圈的“话题女王”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7.

[3]陈远,蔡金奎,许亮.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5,(11):38-42.

[4]檀美玲.从“一个”和“知乎”看数字阅读的新发展[J].出版广角,2015,(3):28-30.

[5]新华社.国务院: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N].新华每日电讯,2013-08-01,(01).

[6]白薇.当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1):95-97.

[7]陈昊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概念演变与协同[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9.

[8]陈红梅,王强,孙佐权.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与保障[J].图书馆学刊,2013,(1):57-59.

[9]郑健.构建闽台高校创意文化合作平台[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5-119.

[10]李婷.“文化上海云”三年建设计划出台[N].文汇报,2015-04-17,(01).

[11]陈妤,汤赛虹.“淘文化网”舟山首创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N].舟山日报,2015-05-25,(03).

[12]黄莉.北仑文化加油站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新模式[N].杭州日报,2013-12-13,(N06).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策略

[分类号]G258.6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素有“高校心脏”之称,在高校教学科研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高校学生、教工用户的信息环境急剧变化,虽然与图书馆相关的一些新词(如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图书馆2.0、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的频频出现,表明图书馆正在跟随信息技术发展调整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但图书馆作为传统用户核心信息服务提供机构的地位已发生重大转变:图书馆已不是用户的首要信息源,甚至不是主要信息源。OCLC 2011年面向成员馆推出的2010图书馆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以搜索引擎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82%上升到2010年的84%,而以图书馆网站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百分比则由2005年的1%下降至0%。张明霞2010年对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领导和馆员服务营销意识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除了图书馆服务资源缺少外,缺少有效营销措施方面的原因占到了64%。其他相关研究表明,正在就读或将来就读于大学以及在高校就职的“数字土著”用户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对图书馆知之甚少;各个图书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提供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但相当多用户无从知晓,而高校图书馆“学生自习室”的作用却日益突出。

图书馆必须与日益强大的网络展开竞争,赢得用户信赖,以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与其他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并无太多不同,也需利用各种营销工具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服务。相关商业领域的经验表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良好效果的取得,需要整个机构建立服务营销文化。虽然国内图书馆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服务营销,产生了非常多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介绍了4C、4PS、cs等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讨论了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图书馆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等,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研究却很少,直接影响了服务营销的顺利开展及开展的效果。

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与建设意义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

营销文化最初是企业和商业领域的概念,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非营利机构。在企业和商业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营销文化进行界定,其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c,Webster 1995年的界定最为经典:营销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组织共享统一价值观和理念的一种模式,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组织的营销行为,进而为员工在组织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张党利研究中所列的国内众多学者对营销文化的界定来看,虽然各种界定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都涵盖的内容有:营销文化贯穿于营销活动中;营销文化的核心是营销理念、营销哲学、营销形象和指导思想;营销文化在组织活动中体现为成文或不成文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是指贯穿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营销理念、营销形象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行动指南的总称。

1.2 高校图书馆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意义

1.2.1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图书馆行业,尤其是国内的高校图书馆,由于机构的非盈利性质,员工工资、资源购置费等运营成本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和其他类型的财政拨款,这些拨款和学校的招生规模、学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等相关,而基本上不与图书馆服务效益直接挂钩,绝大多数图书馆向用户宣传自己资源和服务的动力不足,营销意识整体比较淡薄。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通过相关指导思想的锤炼、营销形象的设计、营销理念的思考和培训、相关成文和不成文规范制度的建立,容易形成一种上下关心、理解服务营销的局面,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1.2.2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强用户满意度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营销理念、营销哲学的最终指向就是用户服务。因此,加强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势必会使高校图书馆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和调研,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和实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建设用户导向的图书馆,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的营销意识,切实加强对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利用各类途径宣传自己的服务,让更多的“数字土著”教师和学生用户了解和使用图书馆服务,形成良性反馈与完善的氛围,改变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增强用户满意度并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增强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忠诚度。

2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内容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文化建设

0引言

伴随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飞速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阶层,公司管理信息化作为公司参与竞争是获胜的重要工具,已经愈来愈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在经济飞速发现的大背景下,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会间接影响到企业合作水平、创新程度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而不利于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长远发展。

1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重组的影响

1.1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生产的内容、模式和内部结构。在信息社会时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在个人的家庭或办公室中,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处理和传递,以生产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CAD/CAM等,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适应性,达到了精简、灵活、高效,确保生产经营具有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特征,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企业内部,传输职员主要工作就是处理信息,传统的工业企业组织结构本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在组织层次上,增加了以运用知识和信息从事生产和服务的知识信息工作层,这就使得传统的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三个层次变成了四个层次。

1.2企业经营方面的变革

信息革命消除了企业经营的地理界限,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范围。因此,以顾客(customer)主导、竞争(competition)激烈、变化(change)快速(3c)为特征的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要求改工业大批量、低成本,以企业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企业可以利用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生产产品,并通过网络进行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不容置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电脑空间带来新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组织,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渠道,在企业内部进行各部门的交流和传递信息,可以直接进行所有方面的沟通。自上而下地统一划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企业内部有一个呈金字塔型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如果管理层比较多,那么相应的管理幅度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2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概述

2.1信息化管理

信息管理引领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二者相互促进。企业要想在信息技术时代,未来不被淘汰,就需要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线,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流程管理过程,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产业链。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所指的就是对产品完成设计信息化,创造、监控、服务、经营销售等体制而言的。

2.2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因素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是因为它代表着企业总体的价值观念及思想的方向,结合企业内部独一无二的监控制度、安排整理经营销售的方式和思维法则等,上述都是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内,创建文化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对比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益更具人性化,也更加重视员工间的凝聚力。

3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1全员信息教育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对人的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知识水平、生产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育人去适应这个要求,才能真正挖掘出信息化的潜力。通过全员信息教育,不仅要让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要使他们认同信息技术,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从而消除和弱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者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既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又具有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理念;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实践。因此,全员信息教育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上至企业总裁,下到基层的每一个人。

3.2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环境和氛围很重要。要给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仅要提高领导者的信息素质,而且要从战略上提高全员的信息素质和理念,培养信息人才,从战略角度培育信息环境,为企业营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依托知识管理,以信息文化为核心的信息环境,包括业务信息环境和企业整体的信息环境。通过积极营造一个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配合,使每个员工既是信息化的应用者,又是信息化的推进者。只有这样,企业信息化才可能获得成功。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营造业务信息环境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继续学习,不断进步,能够看到希望和充满乐趣的环境。

3.3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管理制度

信息技术在于建立文化基础,改变人的行为,使信息有效运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企业员工会自然地进行信息共享,还需要调整企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态度、价值取向、管理目标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激励制度,进一步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企业的信息政策和信息制度,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与制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企业全员业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员工变压力为动力,自觉自愿地投身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去,并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尽职尽责。信息化对于企业不仅仅是实现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而且是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等化,这些同样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