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6 15:34:20
导语:在计算机硬件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案例讨论 “双向沟通”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软件类的教材多以软件的功能划分为若干章节,大多数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结构组织教学,重点讲解软件的某一功能及相应的操作,这类教学很难使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软件的应用是相当灵活的,也是有一定应用规律的,这种“灵活”和“规律”只有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
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程度进行分析,由于目前采用的是大班式教学,程度高的学生学习软件功能时,认为操作十分简单,感到乏味或“吃不饱”。与此同时,程度差的学生往往看或听一两次功能讲解仍不明白。教师演示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个别学生很快做完,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另一些学生则“云里雾里”,出现“学不会”的现象,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但即使这样学生们仍然只是 “照葫芦画瓢”,没有培养起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会进行延伸性、探索性学习,也就难以灵活应用所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跳不出保姆式的老框框,等同于换汤不换药。如何使计算机软件教学达到让学生会灵活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教学流程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运用任务驱动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具体教学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展开。在计算机软件类的课程教学中,借鉴“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设计典型案例,通过任务驱动法,将“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
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设计案例和任务,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实际的典型教学案例,从而实现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同时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把教学任务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分。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完成,进而让学生做到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所以精心设计典型案例,通过任务驱动法将“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是执行教学方案的第一要素。
(1)学会分析问题,是利用案例的第一目的。例如在Powerpoint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大纲要求的“自动放映和排练计时的应用”知识点,课前教师设计的案例为制作“枫叶之都――本溪”宣传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案例中幻灯片不会自动播放,为改进演示功能,对案例提出具有自动放映功能,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幻灯片的功能。通过案例的分析,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是使用“案例”教学的第二目的。如何解决以上案例中幻灯片不会自动播放的问题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课本,利用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会成为学习的首选。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软件的功能和操作,也学习到了如何利用“书”这一知识的载体解决遇到的问题。
2.师生“双向沟通”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师生“双向沟通”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学不会”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时,选择“案例”素材有两个,第一个是“美丽的”,特点是利用不同类型的动作按钮来创建超链接;第二个是“Word制作的电子报刊”,特点是使用了外部的超级链接。设置讨论题目为:比较两个“案例”在使用软件的“超级链接”功能上有什么区别?说出使用场合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一起研究如何应用“超级链接”,并制作“自我介绍”的演示文稿。每一小组完成一至两份演示文稿的设计,之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点评。
3.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评价的侧重点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案例评价中,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50%,结果评价占总成绩50%。过程评价主要指案例讨论情况和案例制作过程中的情况评价,结果评价主要指方案设计结果的水平和总结报告水平等。在这种评价方法的激励下,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设计,认真准备讨论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特色与优势
1.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效果是学生普遍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水平。通过对学生的案例设计、作业和实践能力测试,学生对软件功能应用更灵活,掌握软件功能更多,设计中更灵活的应用了软件的功能。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任务”,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放映时,教师设置情景,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制作介绍本专业相关产品或设备,课堂上学生以技术人员身份在讲台前的大屏幕上通过PPT介绍wb 们,教师和其他同学作为用户在台下倾听并随时提问。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获得深刻的角色体验和专业知识的加强,并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传统软件课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把自己的思维和意见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可以让学生实现获得知识、技能和沟通能力的丰收。
四、几点思考
一是“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和行为的创新。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以创新的理念设计出有应用价值的“案例”,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能力。
二是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案例讨论中的角色,应是教练员、导演,而不是讲授者或仲裁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组织者。
三是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教学中优势显著。但是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是否能完全代替讲授式教学呢?回答是否定的。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每门学科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这些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都无法完善,因此理论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将两者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总之,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结合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性,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在计算机软件类的课程教学中,借鉴“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使“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新理念,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青峰.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设计类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趋于多样化。在诸多培养方向中,大部分专业是基于软件理论与应用方向的偏软件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而在这些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又以软件教育为主。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应用范围广、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扎实的硬件知识基础是计算机类人才正确理解计算机,掌握软件开发机理的关键,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区别于短期培训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同时,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1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
1.2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中开设的硬件实验课程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往往提供了实验的所有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对实验的实用性进行延伸思维,只按设定好的正确线路、程序、步骤、数据一一照做。这样的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学习,通过实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不到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要求。
1.3在认识方面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努力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硬件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2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思路。
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盘考虑各门计算机硬件课程,把他们捆绑起来,统一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既要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现象的发生,又要做到各门课程的无缝衔接。在教师方面,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搞好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做好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大兴趣导向的实验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建设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课程建设方法,按照“整合─分科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整合阶段,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门课程进行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工作,并重点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合:a.《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整合。在《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b.《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整合。整合中侧重于硬件编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芯片的指令与功能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微机系统,并具备扎实的硬件编程基本功,有利于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分科执行阶段,依照整合阶段所确定的大纲及教案,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各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引入课程认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合阶段,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例如万年历电子表设计、贪吃蛇游戏机设计等集趣味性、设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此阶段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融合所学硬件相关知识,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
3结论
本文阐述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方法,本方法将硬件相关课程通过整合-分科执行-融合的过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晦涩的硬件知识,同时将硬件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为评价本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课题组将此系统引入了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系统的建立,学生对硬件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4-147.
[2]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45-46.
[3]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孙晓燕.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4]惠丽,吴玲.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8-79.
1、当我们发现很多来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是只会计算机的皮毛,也就是只会开机、关机、上QQ聊天,而且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机基础应用。针对这钟情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一个个情境任务来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识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识别计算机各部件,任务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情境二,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任务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装,任务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3、学以致用,学了计算机就要会用,用到学习中,用到工作中;我们所教授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础性课程的安排为主,但也要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能制作有关旅游前沿、旅游资询、旅游风景、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艺术小报,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制作有关健康小常识、康复医学知识方面艺术小报。学生即学会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学习了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内涵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因为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计算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主要因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很多专业知识难以利用口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然而,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效果[1]。其次,计算机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意识与观念。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为学生开展实验课程,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与观念,主要因为在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会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后,可以灵活地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的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2]。最后,计算机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能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定的基础技术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2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保证可以利用全过程管理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减少对学生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计算机实验课前准备
在开展计算机实验课程之前,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为实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首先,计算机硬件准备。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硬件设备是较为重要的,保证计算机实验中所应用的硬件设备没有损坏,此时,教师可以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询问,确定实验室中的每一台硬件设备都能正常使用,避免在教学期间出现计算机故障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前仔细检查多媒体教学设备,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4]。其次,计算机实验教案的准备。计算机教师在实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准备好教学教案,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在此期间,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根据计算机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并且全面分析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将其设计在计算机实验教案中,提高课前教学准备效率,提升计算机实验课程教案的设计质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后,预实验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之前,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案内容的设置与顺序开展预实验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练习了解实验室设备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预实验练习中,对计算机实验产生初步的认知,提高对计算机实验知识的学习兴趣[5]。
2.2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措施
在计算机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保证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错误之处,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端正自身教学态度,注意教学中操作方式与手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问题,并且减少了计算机故障损坏率,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例如: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计算机解决计算机专业问题,或是自主探讨相关操作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计算机实验知识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由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拓宽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在多元化概念的影响下,计算机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的途径,还是学生拓宽计算机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保证可以利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计算机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软件操作”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摒弃传统的鼠标操作方式,而是应用键盘对其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验知识学习效率。最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凸显出学生的主置,学生也没有一定的发言权,导致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较差。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的时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机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增强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
2.3计算机实验资源的整合
在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实验空间,而不只是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聊天将互联网切断。同时,计算机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兴趣,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语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优化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整合计算机教学资源,形成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
作者:张志慧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慧.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的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4):170.
[2]吴达志.关于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3(5):286-287.
[3]盛晓蕾.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30-13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是指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获取、评估、应用、整合和创造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包括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协作交流、加工处理、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终身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差异大。由于地域教育水平差异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基本能独立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而有些学生对使用键盘打字还比较生疏,键盘打字速度极慢。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层次差异大,导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难度增大,教师授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授课方向,极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信息素养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在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数制的编码与转换等)和初步技能传授(如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使用等)为重点的相对枯燥的学习中,不仅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缺乏将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辅助工具来使用的意识。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将“信息化教学”引入了计算机基础课堂之后,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局限性:一是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课前预习及课堂辅助教学需要的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二是校园无线网络网速不够快,导致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出现卡顿,致使学生不愿“浪费”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导致“信息化教学”课堂效果打折扣。
三、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堂设计
1.信息素养培养教学案例。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典型的理实一体课程,但目前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搜索、识别、获取信息等信息素养能力欠缺。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组装台式机”为例介绍如何围绕信息素养设置教学案例,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及性能指标;利用网络,在太平洋电脑网官网自助装机,配置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性价比较高的台式机(总价小于6500元),学生需要将四个主要配件CPU、主板、内存条、显卡的参数,以及完整的配置清单截图保存并粘贴到word文档,保存作业文档(自己的名字+学号后两位),提交到教师机。(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共享信息资源,协作探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验证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进而对信息的取舍。
2.“组装台式机”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案如下所示: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问:组装一台电脑,需要哪些配件?资源:在我要自学网中选择播放《计算机基础教程》中有关CPU、主板、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解读”的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活动:开启思考模式,在头脑中思索电脑部件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联系智能手机,思考速度、存储能力、清晰度的参数指标,迁移了解计算机基本性能指标。考查要点: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掌握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从图片或视频中迅速获取信息。
教学环节2:启发思考调查一下所上班级同学中,有哪些同学已经具备自己组装台式电脑的技能,请这些同学举手(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中仅有少数几个同学具备该技能),我们计划用4个课时来学习组装台式电脑技能,争取实现这方面的能力的提升。我们要完成模拟组装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电脑这项任务,不去电脑城而能获得全面的信息,最好的途径就是上网。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投入,并踊跃发言,列举出组装新电脑的各种途径,提出许多组装计算机的想法。考查要点: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检索的了解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判断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找到信息来源,评估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教学环节3: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太平洋电脑网官网了解计算机当前主流配置,然后进入“自助装机”尝试自己配置电脑,教师需要做一个如何选购配件示范讲解,主要讲清楚CPU、主板、内存条、显示卡等配件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如何将所选配件的参数页面截图保存(可使用系统的截图工具完成),并插入到作业文档中(教师可事先录制好讲解示范视频,放到超星学习通课程章节中,方便学生自行观看,边观看学习视频边完成组装任务)。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浏览太平洋电脑官网相关网页,自主完成模拟装机。考查要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在太平洋电脑网官网相关网页,学生构思并利用有效的搜索策略获得需要的信息,使用系统截图工具将所选配件的参数页面截图保存后,放到作业文档中。
教学环节4:协作学习各学习小组分别讨论根据需要组装的电脑实际用途,确定出组装电脑的具体方案后,每个成员分别独立完成模拟装机的任务文档,提交给组长,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从性价比、满足需求等方面评选本组最佳装机方案。学生活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考查要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与别人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互帮互助的品质,是否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探讨,辨别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来确定对信息的取舍。
【Key words】Private Universities;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Teaching reform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维修知识,是作为一名现代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更是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也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中的一门基础技术。笔者结合自己教这门课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起点不一
来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大量接触到电脑,特别是有些电脑爱好者,不但已经能自行组装维护,甚至对当前各品牌配件的性能、价格如数家珍。而有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基础普遍要薄弱一些,甚至有个别同学,上大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入学前基础高的同学,感到所学内容太浅,激发不起学习兴趣,而入学前基础差的同学又听不懂,上课囫囵吞枣,下课无法消化所学内容。学生起点不一,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
1.2 缺少合适教材
计算机业界遵循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硬件发展速度飞快,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使得学生拿到教材后,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如果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问题就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1.3 考核方式单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多半是采用笔试考试模式,笔试占60%,平时占40%,这样的考试模式对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是不合理的,不能实际反应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水平。一些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考试成绩甚至不如一些动手能力一般,但喜欢死记硬背的同学,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考教分离,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2 教学改革探索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合理的教学顺序应该是先硬件基本知识,让学生实验实训,基本了解电脑构成,等学生对电脑有个初步了解后,再开始后续的CMOS设置、操作系统安装、软件安装、病毒防治这些学习;另一方面,鉴于教材内容无法反映当前的最新动态,教师应该时刻掌握硬件市场的发展动态,熟知市场的各计算配件的流行产品,不局限于教材,利用网络查询最新资料,补充新内容充实自己的教案。
2.2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内容里,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更多的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如果有对应的实物,更需要展示给学生观看,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最好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交替进行的方法,每当学生进行一次实验课后,都可以在理论课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2.3 增强实训环节
实训课的最低要求是每个学生必须将电脑拆装一次,通过拆装,将硬件部分的知识融合,加深对各个零部件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训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一方面必须课后有实验报告,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认真的对待实验,同时,还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到本地电脑市场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并给学生一个合适的价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配置单;另一方面,因为实验室作用设备多为被淘汰的旧电脑,所以故障率较高,特别是在硬件实训环节,如果教学过程中管理控制不好,电脑设备极易损坏,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分批分组安排学生进行硬件拆装,用相对固定的几台电脑作为硬件组装的使用设备,这样方便教师管理指导学生。
关键词:兴趣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9
1 目前聋哑孩子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就显得很困难;部分学生来自城市,他们的理解是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计算机学得好;当然有极少数的学生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他们学计算机就更容易入门。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他们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加上他们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后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加上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也时间不多,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还有的学生,上课时,当老师用教学广播软件控制其电脑后,他却悄悄结束教学广播软件程序,自己在下面玩游戏。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正常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想象力就比较弱,更何况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是照着葫芦画瓢,老师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很少有学生会举一反三,设计自己的作品。
1.3 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接受知识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就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2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途径
2.1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通常在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顺序是这样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 幻灯片、网络基础知识等,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正常学生可能是比较合理的顺序,可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有听力残疾、语言障碍、基础很差、理解能力又不强的学生,这样的教学顺序是很难入门的。如果还是按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开始就是理论、概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引起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反感。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安排教学课程,整合教材,从打字入手,由于聋哑学生听觉及语言能力的丧失,导致了他们的拼音很差,所以在教授打字的时候,最好教授五笔打字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打字方法后,再进行Word 入门,因为操作简单、易懂,只要学生会打字,就很容易入门。教师也可以教学过程中将word操作中遇到的软硬件相关知识提出来让学生了解下,由于学生在学习word时,需要存储自己的文件,那他们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创建文件、文件夹等方法。有了对Word学习的兴趣,学生再返回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容易多了。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适当开展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抢答大赛、打字比赛、电子报比赛、演示文稿制作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于学生的是否参与,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台主机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提问:“你们知道主机里面都有些什么吗?”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便急切地想把自己对主机里面所了解的情况告诉给其他的同学,然后教师可以打开主机,让学生们观察,让他们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最后教师再逐个地进行介绍,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2.3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吃不饱”和“吃不了”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从而区别对待,这样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组教学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对于这些聋哑孩子,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又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接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结构与所学的知识形成必然的分歧。对于WindowXP来说,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一些动手操作能力,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以及对计算机新知识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清楚了解。此外,根据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的同时,要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
总之,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三心去教导这些孩子,即关心、爱心和耐心。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的学生比聪明比反应,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认真与努力。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去比升学率,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进步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2-9-20(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其实要真正要上好这门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多难点的。例如学生层次不同;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内容多而杂;操作和上网很熟练,但其实一些实用操作基本不会。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多年该课程教学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学内容
1.1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作为基本教学内容
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渐已成为社会各行业选择本行业实用性人才基本标准。我们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要求的计算机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一次的教师毕业巡回检查,二是与毕业学生建立的长期联系,三是通过教师为企业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2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我们设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计算机基础部分;②办公软件应用;③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④计算机硬件基础;⑤常用工具软件使用;⑥程序设计基础;⑦数据库基础。
目前我们在运行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的模式。其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部分、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计算机硬件基础、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计算机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进行归纳及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使学生了解当前流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选购方法,掌握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和维护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目前只对计算机专业开设。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设想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等课程,同时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作为选修课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先后使用了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材和参考书很难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编写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及配套实验书(非计算机专业用)的教材,力图体现我院多年教改的成果,并采用案例进行编写,使得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了《计算机操作实训》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案例驱动、紧贴实际、拿来即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模拟练习软件也是我们的辅助教学资料的一部分。该模拟软件包含了25套仿真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由于该模拟软件有标准答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模拟软件的练习是学生课外去完成的,教师只在开学初简单介绍该软件的使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精选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能应对实际中的计算机应用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准备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经做好的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在线测试软件(利用我院为广东电信开发的职称考试系统)。此外,我们还准备实现网上学习论坛、网上互动操作、网上操作演示等功能,为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我们对教学各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例如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就是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非常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最后,用我院开发的广东电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职称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体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
4.1课内实践教学
授课教师随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将对广东电信、东莞移动、佛山移动、湛江国税等企业所做的培训案例作为授课案例。
4.2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
每年一度举办“打字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气氛;
Office创意设计比赛也在筹划中;
微机社成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为全院学生服务,如为同学购买、排障、维修计算机;
我院计算机机房的创建和整改也有学生的参与;
学院学生电脑托管机房完全由学生组建和管理。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在期末突击复习;有些学生由于平常没有好好学习,期末突击来不及,就有作弊搏一搏的心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做了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和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表现――10%
作业和实验报告――10%
平时实践――20%
关键词 多媒体;数据库;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35-02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Multimedia Resource Library//Yu Hu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foreign language multimedia digital language laborat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ources is very rich. Audio and video data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annot adapt to th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database to achieve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multimedia resource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adapt fo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multimedia; database; digital management
1 外语多媒体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语言实验室,涌现出大量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方法[1],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语电化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推动了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传统的音像资料管理已经不适合新环境下外语语言学习的需要,外语音像资料管理已经转变为外语多媒体资源管理模式。
目前外语学习与研究的资源很丰富,就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多媒体资源来说,既有大量的音像资料实物资源,如磁带、录相带、CD、VCD、DVD、MP3,以及教师制作的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又有互联网提供的网络资源,还有卫星接收系统提供的包括CNN、BBC、NHK、NOW、ABC、BW-TV、TV5、Bloomberg等8套节目的实时转播。要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外语学院自主学习平台和局域网以方便学生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这就要求对这些资料要进行数字化管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即建立多媒体资源数据库。
2 外语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2.1 多媒体数据库的概念
多媒体数据库需处理的信息包括数值(number)、字符串(string)、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声音(voice)和视像(video)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运用和共享的数据库就是多媒体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不只是具有存储管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还应该能把多媒体统一起来,支持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语义查询和管理。
2.2 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
1)建立数据模型。建立数据模型是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关键。目前实现多媒体数据管理的途径主要有4种,都需要使用与之对应的数据模型。
①基于关系的模型:在传统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使之支持多媒体数据类型。
②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型:以此实现对多媒体的描述及操纵。
③基于超文本(hypertext)模型或超媒体方法。
④开发全新的数据模型:从底层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该方法首先建立一个包含面向对象数据库核心概念的数据模型,设计相应的语言和相应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
2)方案的设计论证。依据外语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在的实际情况,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普遍使用,而Visual C++和MS SQL Server2000作为Microsoft公司的系列配套产品,与操作系统结合紧密,因此,设计的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对外语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设计的方案如下所述。
一个比较全面的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正常的用户登录及注册功能;允许用户(包括管理员和普通用户)随时修改个人信息;管理员对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数据转换和编辑;管理员对多媒体数据库进行维护、修改和备份;普通用户对数据库进行多媒体资料的查询、观看。
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有3种结构:组合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集中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客户/服务器多媒体数据库结构。在考虑外语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所能提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论证,采用第二种数据库结构,即集中型多媒体数据库结构,其结构如图2所示。即将所有的多媒体数据集中到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对各种媒体统一建模,统一进行管理与操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语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同时又节约了硬件成本,使得多媒体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立即得到使用。
3)在数据库中建立新表并输入数据。通过采集数据信息,利用实体关系模型(ER)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数据冗余,可在该多媒体数据库中创建5个新表,设定所有列的名称和它们的属性,如图3所示。
2.3 结果分析
该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基本的要求:
1)利用多媒体转换系统将多媒体资料正确地转换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并将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进入计算机磁盘中;
2)通过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数据库管理,利用数据库系统能够对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常规维护、查询和检索等任务。
3 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管理
通过这个外语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完成对多媒体资料的信息转换,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同时需要对用户进行监控。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以对多媒体资料进行查询、浏览。在外语实验室中存储的多媒体资料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必须通过一定的转换采集设备把它们变为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和存储的数字信息。通过语音、视频转换设备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将其进行转换,并存储在计算机上。在操作多媒体数据时,通过一定的应用软件调用多媒体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其进行查询、播放、管理等操作。
在多媒体资源库管理中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2]:充分发挥外语自主学习平台、校园网、局域网、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现有大量的音像资料进行再开发;广泛收集、整理各类教材资料和现有的库存资源存放资源库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2)资源保护:通过各种途径艰辛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如大学生外语演讲比赛、大学生外语辩论会等,这些资料具有相当高的保存价值,通过先进的音像资料管理系统,把它们作为宝贵的资产加以保护、保存起来。
3)管理要到位:管理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外语多媒体资源库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音像管理,其管理人员既要具有资料专业知识,又要有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的知识,这些管理人员是保证资源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要持续不断地收集教育资源,整理和入库,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管理要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