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24:05
导语:在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深厚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是人才必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未成年人的心理也随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许多波澜,使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年度,社区领导精心部署,在社区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力图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在辖区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社区组织的每一次未成年人活动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方法、形式等。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咨询,采取朋友式的心灵对话,使未成年人逐步消除不良心态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
2、继续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2、对辖区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四、具体工作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2、举办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0 引言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受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可能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严峻的竞争形势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1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汇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背景与学习、生活习惯,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出现交际失败的时候,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会陷入孤僻的困境。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与教师接触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学生容易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埋怨没有获得教师的激励与肯定,没有给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利的反应,甚至还有些学生会出现抑郁情绪。
1.2 家庭因素
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部分学生家长存在严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贫困而出现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消费水平比中学要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好的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三,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富裕但家庭感情不和谐,这些学生往往内心很孤独,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1.3 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们在经过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踏入大学的校门,在全新的环境中,不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能够一下子完全适应。一方面,高中生活是只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锻炼和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很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长辈的关心照顾,而大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在生活中不但要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还必须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1 学校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在口号上和政策上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却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合理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甚至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与否并不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更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还有的是由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普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很多院校都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的,采用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的一对一的辅导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除了几门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之外,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课也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
3.1 提高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予以重视,并在政策和资源上予以支持。首先,学校要改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鼓励大学生自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心理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便于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化的、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专业的态度切实帮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将其纳入整个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在课堂教育当中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当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将该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必修课程要侧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注重课程的普及性和全覆盖,该类课程要特别注重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要懂得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对于选修课程,侧重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在的积极品质,从而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个人成长主题的活动体验课、人际关系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调节。除此之外,每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要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大一的学生侧重适应性的心理辅导,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侧重人际关系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内容的教育,而对大四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心理指导。如此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被应用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途径。当代大学生非常乐于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帮助。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的功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的设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知识讲座、心灵对话、心理咨询等栏目,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人员、教师,以及同学进行咨询讨论来获取指导和安慰,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摆脱心理困扰。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自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体验,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校要想真正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比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当中,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沟通来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和谐班集体、以及宿舍文化的建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平等交流,为大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其教育价值是基础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解决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1.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最终形成价值化的主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学生、教师、家长,在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造、会适应、会发展,能够承受各种压力,迎接各种挑战、在竞争中获胜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形成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同情关心、友好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群体而言,其价值表现是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建设;可以融洽家庭气氛,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家庭生活更加和睦、更加幸福。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组织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可以为社会组织输送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才。
4.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社会的价值更为重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教育问题面临挑战,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方向
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方式,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克服、预防挫折的方法。人们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深,大部分人并没把心理健康当作一回事,实际还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把心理教育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一起,全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育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把问题防患与未然。
三、明确学生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是关键
应该承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如: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等等。心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状态。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甚至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拜金主义比较严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减弱,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究其原因:①独生子女综合症,从小得到的关爱太多,但是却不懂得关心别人甚至自己最亲的人;②经济条件改善,却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③家人的溺爱养成种种难以改变的恶习;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适应环境,自私,任性等;④年龄的特点,未得到适时的青春期教育。
四、给学生一点挫折教育有必要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的,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能驱走人们的惰性,促使人奋进。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的环境中,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所以,给学生一点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五、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法是途径
加强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①给学生正确的理论指导,解决心理困惑;②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③加强心理治疗,帮助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④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打好预防针。
六、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保证
教师被称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是通过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造,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同时,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巩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但教师却是实施这项教育的重要保证。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纲要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学习贯彻十精神,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已经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把学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排除他们的焦虑,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正当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提出的这些精神和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更加需要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一代。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北京、天津、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苏南京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文件,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河南、安徽、甘肃、宁夏等地成立了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中心,从业务上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天津、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或实验校创建活动。天津、浙江温州、山西晋中、河南焦作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等地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标准,并逐步解决编制、待遇和职称评聘等问题。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四川成都等地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或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建设。江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育服务体系。天津、山西、上海、甘肃、重庆等地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建设标准或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开通服务咨询热线、设立咨询网站、心理信箱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活动课程为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共同完成的协同教育模式。浙江、河南、新疆、广西、吉林长春等地规定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编发相关教育材料或参考资料。福建、宁夏等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活动周,集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河北、浙江、贵州、吉林等地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校园心理剧、健康教育课、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社会合作,逐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山东、辽宁、湖南、贵州等地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结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湖北、陕西、福建厦门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增进了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相互了解。江西、吉林等地关注单亲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集中开展教育案例征集评比、为留守儿童安排妈妈等活动。江苏、辽宁大连等地积极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与社区合作开展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团体训练等教育活动。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地重视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并选派专家开展心理援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与此同时,有些地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缓慢;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地方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心理辅导室等必要的活动阵地,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非常缺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够;一些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所处时代和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逐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三、切实执行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它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一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条主线贯穿于《指导纲要》始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去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懂得和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潜能。
二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目标,即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与十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与教育是否能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总目标更宏观,是针对全体学生来讲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针对管理者——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校长来提的;具体目标更微观,是针对单个的学生个体来讲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具体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提的。这两个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既是检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也是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要树立三种教育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除了校长要负好领导责任以外,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将其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要注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以活动课程为主,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团体拓展、心理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
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成为家校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对于力所不及的要积极求助于家庭、求助于社会。要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要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即“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就是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有一个推进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点突破就是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加强对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和使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分类指导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工作,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其他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交流,通过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办法,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通过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司其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持续、科学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专家要根据《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地方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工作机制,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督导检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要加大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逐步解决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建好用好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与社会的合作,联合各方力量积极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活动,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主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指导纲要》规定的教育内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全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自觉结合各学科教育教学特点,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要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利用专家队伍资源优势开发科学适用的培训教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力量,运用科学的理论,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断推动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共同提高。
本学期我校继续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的体卫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为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努力创造一个美化、净化、绿化的校园环境,努力提高我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争创一流的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先进学校。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有关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制度,《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沙滘中学清洁卫生条例》、《沙滘中学校园管理条例》、《沙滘中学宿舍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食堂卫生管理条例》《沙滘中学课外活动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使我校体卫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2、开展"美丽校园"建设。
做到既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更注重校园环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加强对体卫工作的检查。
对各项工作坚持评比检查。每天、每周、每月定期进行体卫工作检查,尤其是一些卫生死角,如宿舍、饭堂、厕所等,必须加强检查,督促落实。通过文明班、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卫生清洁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提高学生清洁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加强对体育课的常规管理,不定期对课外活动进行检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
4、积极开展卫生示范小区的建设。
重点抓好一两个文明示范小区的建设,通过示范小区的辐射影响,带动全校的卫生工作建设,使学校的卫生工作上一个新的档次。
5、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学生的特点,坚持"面向年级,注重发展"的方针,"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初中则以青春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则围绕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本学期尤其是针对初三、高三学生,面对升中、升大试的到来,学习的压力增大,容易出现考试焦虑情绪的情况,我们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会、座谈会、聘请心理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辅导等形式,使学生能以轻松、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和高考,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
针对学生的生理发育的情况,及时开展青春教育,主要通过班会、个别谈话、听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青春卫生教育。尤其是针对高三升大学生到临考前,专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减少干扰因素,调节好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不管在什么时候,学校都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加强德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接班人。高职院校旨在向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工作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对学生加强德育的重任。在本文中,结合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存在盲从心理。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在社会建设中献上一臂之力。同时,高职生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尤其是与自身有关的新闻,比如就业政策、校园新闻等。现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使高职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这一方面可以开拓高职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高职生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高职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经常人云亦云,在网络盲目跟从所谓"微博大v"的观点,甚至也一些含有不良信息的帖子,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从目前来看,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整体情况发展较好,熟知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但是部分高职生在具体践行这些社会公德规范时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行为,没有严格监督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坐公交车时看到孕妇不让座;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生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素质偏低,抗挫折能力较差。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能感觉到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有些学生对形势估计不足,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再加上当前的高职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他们由于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心理层面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一些学生甚至钻进"死胡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文化。众所周知,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风、学风,高职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形成一定的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所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高职生基本是"95后",他们也渴望张扬个性,释放自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组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高职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人文关怀,用学校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比如组织学生寝室美化竞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势特长布置自己的寝室。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布置寝室的过程中会积极开动脑筋,互相讨论装饰意见,从而达成一致。处于自己精心布置过的寝室中,用优雅的寝室文化熏陶自己,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经过后续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好评连连。
(2)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德育过程也是如此,在德育工作中,既有辅导员,也有学生,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隐性德育资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高?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偶尔犯了错误,辅导员不能急于训斥学生,批评学生,而是要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自然会向辅导员吐露心声,自觉自己所犯的错误,表示下次绝不会再犯。有句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用善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高职辅导员才能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趋于成熟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对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积极培养良好性格和心理调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上,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高校教育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应该由多方人员组成。除了一支由德育、心理、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外,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由校、系、班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校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I)06-122-03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受择业理念束缚、创业成功率低等因素影响,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创业活动兴盛,而国内的大学生创业还刚开始起步,与国外差距较大,所以冲破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必然成为就业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同志早在1999年就强调,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初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出台了大量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学生创业机制正逐渐确立和完善,在这种体系下市场经济的独立性、平等性、竞争性、规范性特点,为大学生主动立足市场、独立自主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敢创业、缺乏进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望通过国家机制获得就业机会,为此公务员考试等成了他们就业的首选,但公务员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至2010年面临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近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受美国金融风暴冲击,企业倒闭、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再有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优势,就业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社会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就很难,各级高校对培养出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无能为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了国家、社会及家庭关注的一大难题。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创业素质,才能缩小和社会所需人才的距离,通过主动开拓创业之路来拓宽社会就业岗位,减轻总体就业压力。
(三)加强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现实要求
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创业心理素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既不能充分估计创业的风险,又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诸如管理领导才能、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等。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看到严峻的社会就业现状急需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校期间也能够去努力学习,并主动寻找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能力,但由于个人经验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学生对如何走人社会还是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差距,还有些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不知从何做起,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如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敏锐把握市场动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诚信度不够,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对他们以后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社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较关心,其中性格与气质、人际交往、成功心理学等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辅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学生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他们的就业思想由等、靠转为主动创业。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将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因此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一)自主创业的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觉得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才是他们就业的理想去向,自主创业被大学生们看成单纯的做生意,类似小商小贩,对自主创业的错误认识以及大学生的虚荣心迫使他们不愿意自主创业,所以近年来公务员报考愈来愈热,自主创业的大军里却很少看到大学生的影子。自主创业还仅仅停留在意愿层面上,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创业意识是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
(二)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
创业热情是创业者创业行为和创业思想的动力组织,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有热情,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自我实现的渴望,促使他们的创业热情更加强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目标明确,企望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种创业的热情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必要因素。创业是非常富于挑战性的,也是
非常不易的,创业的成败并存是对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检验,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大学生要有独立、坚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险以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意志,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寻求变革、大胆创新的意识,惟此方能创业成功。所以,自主创业的热情、自信和勇气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内容。
(三)自主创业的能力
自主创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理念要求很高。在当代的创业教育中,“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是具有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广义上的含义,其内涵体现了创业者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创业过程的开拓与创新,因此,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合理的结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来促进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要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意识。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课程较多,但主要倾向于知识传授,对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加快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主动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比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广大的意义。高校应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课内课外、集体个体活动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让那些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及早进行创业模拟实践,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跨进大学生创业的行列,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创业。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创业教育往往侧重于倡导,学校未能在创业实践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径。据调查,高校开设创业大赛的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有后续支持,获奖的创业计划大多因创业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阁。所以,高校应建构科学合理的创业体系,在针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与社会上相关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的创业规划与企业开发搭桥,并大力筹建创业实习基地,广谋创业基金,组建创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出谋划策,为大学生毕业后开创创业道路积累经验。此外,高校还要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从大二学生起开辟专项基金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还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与当地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共同举办科技文化节或学生创业成果展。或针对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把学校的服务机构管理机会优先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产、供、销相关知识,熟悉创业流程,为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自主创办、经营企业或实体公司,甚至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
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完全的人格品质,如自立、自强、创新等,以及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创新人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采取创业榜样激励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养成。榜样示范和典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崇敬,并在人格养成方面促进目标的具体和形象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创业环境熏陶,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起到帮助作用。在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学校的创业心理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加强全面、细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构筑创业思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帮助学生遇挫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创业。因而,加强大学生创业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调整自己创业中面临的任何问题,从而消除各种心理不适,恢复平和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心理素质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渴望获得创业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学既要对知识、事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逐步培养较强的事业心;还要扩大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激活创新思维,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创业中不断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挫折耐受力的培养
失败或成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勇于创新、乐观自信、团结合作、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但目前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弱,踏人社会后,残酷的竞争会对他们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响。创业既富于挑战性,又成败并存,所以创业的历程更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要意志坚定,要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不退却,能够变逆境为动力。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很多困难,所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耐受力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把失败看做积累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就能超越失败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之,自主创业正逐步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新趋势,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毕业生良好创业人格的养成,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创业型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人创新力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梅 强,谢振宇,赵现兵,创业辅导体系建设及其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2):97-98,
[2]高 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9-90。
[3]郭韶敏。高校创业心理辅导实践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11,(3):126―128,
[4]张含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2011,(2):50-51,
[5]张 楠,北京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8―129,
关键词:家校互动;小学生;心理辅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与责任。而小学生正处在智力还未成熟的阶段,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互动方式,积极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为他们的日后发展与人格的健康养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品德行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龄的学生都存在厌学、困惑和依赖的学习心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对于作业,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父母督促。(2)对人多疑、恐惧。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十分胆小,整天情绪不安,总感觉受到侵害。此外,对别人缺少信任,喜欢独处,没有朋友,长时间发展下去,变得更加孤僻、沉默寡言。(3)对他人冷漠敌视。部分学生会将内心的烦恼、愤恨发泄给他人,甚至是殴打、谩骂同学,破坏公共设施。(4)存在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部分学生不听父母与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对于别人的议论过于敏感,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家校互动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
针对目前小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而言,学校应定期和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让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环境,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文明、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孩子得到父母、长辈的爱,必然会回馈社会真诚的爱。例如,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某校为寻找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结合点,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家校心理沟通气氛,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公开信和人设立宣传栏的方式,向学生与家长宣传有关的心理健康常识,并在每周五举办讲座,召开校班级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一起授课方式,让家长在心理健康发展中充分发挥共育角色,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Q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心理轨迹
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是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的有效手段,能详细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便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日常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姓名、性别、能力状况、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等能够反馈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信息纳入健康档案中,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愉快地学习与生活。例如,在学生入校后3个月时间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安排心理咨询教师为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性格特征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案,动态化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从根源上杜绝极端情况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方便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和学习焦虑等数据指标,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助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为了提高学校的心理教育水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还应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为:学校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一门常规课程排进课表,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校互动为纽带,通过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让学校还需尽快完善《校报》建设,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和家长分享,拓宽家长的知识面,让家长科学地管教孩子,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小学应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气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轨迹,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早预防,从而让每一名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