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9:41
导语: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1 高职院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职业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1.3 成长中的大学生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1.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2.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团体成员学会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
2.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学后,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职院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中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
1.背景
当前,“9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个性张扬、旗帜鲜明”的一代。已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有如下主要特征:①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②目标相对明确,但合作意识略显缺乏;③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④竞争意识强,但应对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再加之“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较少经历集体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寝室人际关系调适方面开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李峰、吕瑶(2012)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情况加以干预,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邢娜茶、王欣(200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而且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2.实验设计
2.1被试的选择
通过自由报名选取15名被试,这15人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其中大一学生13名,大二学生2名;男生6名,女生9名。15人的量表前测结果,在问题困扰程度――轻、中、重三个层次均有覆盖,且都有强烈的意愿和浓厚的兴趣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辅导。
2.2评估工具
本研究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为蓝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团体成员的需求,设计和实施了“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在研究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对比来验证其效果。
2.2.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共90道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程度等级依次为1、2、3、4、5。共计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超过160分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项目,表明个体在该方面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2.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共28道题目。按1,0记分,满分为28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在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扰较少;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共计四个因子: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前三个因子超过6分、第四个因子超过5分表示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一定困扰。
2.3测评方式
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分别施测。在筛选成员时进行量表前测。以后五次团辅中,成员每次填写一份量表或反馈表:第一次:团体期望卡;第二次:团体舒适度检测卡;第三次:scl-90量表中期施测;第四次: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反馈表;第五次: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
2.4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团辅的实际情况及成员需求,改编成本次“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共分为五次,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在我校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具体方案如下:
2.4.1团体目标
目标一:帮助成员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目标二:协助成员探索所在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成因。
目标三:帮助成员学会如何营造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2.4.2团体的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结构化团体。
2.4.3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
2.4.4团体心理辅导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期一个半月,共五周,每周一次,加上团辅之前的量表前测、面试等,总计辅导时间为12小时。
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录入量表前后测数据后导入SPSS,使用SPSS应用软件分别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验证前后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团体成员前测量表基本情况分析
考虑到团辅的互、互动性,在选取团体成员的时候,特意在问题困扰各个程度上都有覆盖,而不只挑选问题严重的成员。这样可以让困扰较轻的成员帮助困扰较重的成员,也希望困扰较重的成员可以给其他两个程度的成员带来一些感悟和体会;让全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根据表2可知,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之前,15名团体成员中有5名成员的scl-90量表总分超过180分,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4名成员的总分在150-180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有6名成员的总分低于150分,心理困扰程度较轻。
4.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4.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3可知,在scl-90量表的前后测比较中,精神病性、抑郁、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差异显著,其他、恐怖、焦虑、偏执等4个因子及总分差异非常显著。在前测中存在的两个阳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在后测中变为阴性。
4.2.2scl-90量表各因子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1可知,scl-90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在三次测量中逐步得到下降,即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提升。标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持续稳定起作用的。
4.2.3scl-90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2可知,scl-90量表的总分在三次测试中逐步下降,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心理困扰。
4.2.4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中的交际交往困扰维度和总分差异显著。
4.2.5人际关系量表各维度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3可知,对比前测,人际关系量表的各个维度分在后测中均下降,即团体成员在各个维度存在的困扰逐步减少。
4.2.6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4可知,人际关系量表的总分在后测中明显下降,由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人际交往困扰。
5.结果及讨论
5.1量表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共计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际交往状况都有明显改善。
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由161.1降为130.1(p
5.2团体舒适度检测卡得分
问题一:在团体中的自在感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为8.4分。表明团体成员在团队中感觉较舒适自在。
问题二: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况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7.1分。表明团体成员的开放程度较高。
总的来说,在进行了五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感觉良好,心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并尝试将一些在团体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寝室人际交往中。
参考文献:
[1]周轶峰,杨俊峰.“90后”大学生新特点对于入学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3):7.
[2]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3]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5-436.
[4]孙云瑞,李辉.团体咨询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15-717.
[5]官锐园,樊富珉.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483.
关键词:性心理;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71-02
一、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提出
性通常由性生理、性心理以及三部分组成。性心理是其核心,由性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控制,且存在四种基本成分:对性事物的性感知;对性问题的性思维或价值观;对性、性对象态度体验的性情绪;对控制和调节的性意志[1]。
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年中期,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相比,性生理发育更加成熟,性意识觉醒使之对性有本能要求,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和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与性生理成熟度相比严重滞后,易产生性焦虑、性恐惧与自我否定;另外,传统性价值观与多元化性价值观并存,导致大学生性观念开放,意识淡化,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甚至不当[2]。因此,性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开展各种性心理辅导方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团体辅导主张通过资料的提供与知识的获得等间接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或行为[3]。笔者认为团体辅导适用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影响广泛。团体辅导的多向沟通方式更有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性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发展功能。团体辅导针对人群为正常人,更适合其在性心理方面的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设计
(一)理论依据
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基础理论是由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学,把群体作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并在其整体水平上探求群体的行为和过程,以及潜在动力[4]。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重点在于提高团体的普遍性认知,通过对性心理的相关讨论,形成合理的性感知、性价值观等。
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操作理论是班杜拉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以其对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为基础,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5]。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团体成员对彼此健康性情绪以及进行观察学习。
(二)目标设计
在美国,国家青春期性健康调查团的有关青少年期性健康的民意调查报告中显示,性健康应包括以下能力:1、形成和保持一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2、欣赏自己的身体;3、以有礼貌和恰当的方式与同性和异性进行交往;4、用与自己价值观念一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爱和亲密行为[6]。在国内,性心理学家邱鸿钟更加具体地阐述了健康性心理需满足的标准,其中涉及认同悦纳自己的生理性别;为异性相吸(血亲除外),并能与异性和谐相处;有理智地实现与控制情感等[7]。笔者认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应从自我性别的认同出发,进而发展异性关系,最终,延伸至社会环境中的性道德。因此,将目标设计为三阶段:一认识性与认同自我性别,正确认识性生理发育,积极承担性别角色;二和谐的异性互动,尤其是爱情关系;第三认知社会环境中的性道德以及性的社会文化。
(三)方法设计
根据性心理团体辅导的目标与内容,笔者在性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团体辅导的技术。
团体讨论是最普遍的团体辅导技术之一。之所以将其作为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主要辅导方法,因为与其它主题的团体辅导相比,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更重视团体内健康性心理的动力导向。另外,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中更多涉及关于性别、异性以及性道德等方面的讨论,鼓励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并听取他成员的意见,修订自我的看法。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方式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以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成员在性心理中获得积极的角色,因此角色扮演中提供的角色示范与学习是最可行的方法:由团体成员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使其通过表演释放在日常生活中压抑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团体成员了解自我的内心感受,了解客观的事实以及异性的内心感受,学习处理两性关系的技术并加以练习。
三、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施
笔者将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设置为“团体创立、认同自我性别、建立异性关系、内化性道德、团体结束”五个单元,共十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团体创立”:旨在营造安全的氛围,引导成员进入关于“性”主题的讨论;第二单元“认同自我性别”(认知基础):强调成员自我性别的悦纳与完善;第三单元“建立异性关系”(重点阶段):引导成员由了解异性过渡到如何与异性相处,进而学会处理爱情关系;第四单元“内化性道德”:指导成员学习并讨论社会环境下的性道德,形成积极的性态度;第五单元“团体结束”:强化成员健康的性心理意识,完成团体辅导告别。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72—02
一、问题提出
处于成年早期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上还没有达到与生理相适应的成熟水平,但又是承载着家长和社会高期望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他们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不同。心理弹性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的一项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应用性十分广泛,具有相对高效性、感染力强、省时省力、效果明显且易保持,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辅导这一形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来对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增强他们面对挫折或压力性事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以知情意行训练为突破口,以发展性成长性为目的,以团体指导为干预手段,开展纵向的追踪评估,旨在以科学的态度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以实证的手段评估团体辅导技术在心理弹性干预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张贴招募广告的方式在华中农业大学招募团体成员,对自愿前来报名参加的成员进行访谈和筛选,最后确定20名成员。其中10名作为实验组,参与本次团体辅导;另外10名作为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时异地进行问卷测量,但不进行团体辅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工具
1、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采用阳毅、江光荣(2005)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量表以自陈方式呈现给被试,采用5点计分法,量表总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项目区分度良好,量表分半信度达到0.6334,Cronbach α系数为0.8594,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及外部效度较好。
2、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采用《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此量表由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共20道项目,请成员根据量表陈述句子,以1到5的尺度等级评估自己参与团体的状况。
3、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使用《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道项目,采用1—10计分。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每周一次,共持续8周,每次时间依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大约为90—120分钟。
(五)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评估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照组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具体结果见下表1:
(二)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追踪组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应,3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再次评估,追踪测评组较实验组前测有显著性差异,较实验组后测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如下表2:
(三)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至第4次时,请成员填写了《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从而及时了解成员对活动的感受和团体的发展程度。团体成员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团体当中,并且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和态度来改变自己或是帮助别人,有70%的成员能够以真诚的反应面对其他人,60%的成员能够在活动开始前后进行认真的准备和总结,60%的成员愿意参与团体各种形式的活动,50%的成员能够避免标定自己和团体其他人。另外只有70%的成员不愿意使自己做别人的模范,这可能与团体所提倡的尊重平等气氛有关。总体来说,团体成员在团体进程中参与情况良好。
(四)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时,请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86.7%的成员对团体越来越信任,83.3%的成员能够乐于和他人分享经验,83.3%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经验是有意义的并且认为团体气氛使人舒适,75.6%的成员表示越来越有信心。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于本次团体辅导的满意度较高。
四、讨论
(一)团体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性
本次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将认知转变与行为改变相结合始终围绕着改变成员的认知方式,从关于自我概念的自我接纳,到识别自我的不合理情绪,建立理性思维模式,再到增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紧紧的围绕成员的认知模式开展,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改变自我行为。除了改变认知外,还加入了一些行为改变的策略,让每个成员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带来不同的后果;2、方案的设计及实施都能针对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来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样易于领导者引导,也利于成员的领悟与总结,并将每次收获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一次活动讨论的主题都是承接上一次的主题而设计,并且还在每一单元结束时给成员布置家庭作业,注重将感悟应用于日常实践。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效性
1.问题提出
近2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中30%左右有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仅明显高于成人,而且高于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感障碍、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多,精神、心理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1]。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者早期使用更多的测量工具是SCL-90问卷[2],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之后的研究则增添了人格量表[3]、能力量表[4]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5]。研究范式呈现描述性与实证性并存,且以描述性为主,实证性稍显不足。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研究群体的片面性较为突出,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于是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认为其他“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这种工作重心的严重偏斜,导致了大多数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之外,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总之,广大的普通学生获益甚微。其实,心理健康既包括消极情绪的减少,又包括积极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成长中的发展问题,如何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性辅导途径呢?团体心理辅导恰恰较好地适合了这一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行为[6]。它提供的是一种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使参加者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而构成了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7]。
针对上述观点,本研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并揭示出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张贴海报招募,经过面谈和心理量表筛选,最终确定8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60人。
2.2实验材料
2.2.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采用心理剧、角色互换和信任游戏的形式,其主题包括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
第一次:自我探索,其目的是消除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契约书、“刮大风”、“棒打薄情郎”等。
第二次:信任培养,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信任百步行”等。
第三次:自信培养,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他人眼中的我”、“戴高帽”、“照镜子”等。
第四次:生命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写遗嘱、团体讨论。
2.2.2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此量表在国内外已被广范应用,特别是精神卫生领域,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的是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翻译本[8],SCL-90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采用5级评分制(1,2,3,4,5)。
2.3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每周每小组聚会一次,每次聚会时间为1.5小时,共四周。辅导主题内容涉及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等。每次活动之后布置课外作业,在首次聚会前和最后一次聚会使用SCL-90量表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试,把前后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回收问卷81份,全部有效。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与干预后SCL-90差异分析(N=81)
注:*p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被试SCL-90量表中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干预后,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结果讨论
SCL-90中的十个因子,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其得分均值均有所减低,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躯体化因子上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院系,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他们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团体成员的心情高涨,为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而高兴,心情舒畅,这种愉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对身体的不适感敏感性降低。
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可能是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造成的。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彼此接触,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包容他人,从而有效地调节了完美主义倾向。
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明显。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人际关系敏感性比较高;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一些有趣的交往活动,彼此熟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锻炼,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消除了人际敏感。
SCL-90量表中焦虑因子和抑郁症状在干预后也有了明显的减轻。这是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积极地参与活动,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成员之间平静地自由交谈,烦躁感消失。在团体人际交往中,苦闷的情感和心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心理上获得满足,生活兴趣提高,动力充足,从而使抑郁症状得以减轻。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反映在SCL-90量表中令人可喜的是敌意因子、恐怖症状和偏执症状的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所在。团体心理辅导创造的是一个类似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的是一个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已经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包容,能够容忍他人的优缺点,也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成员之间能够坦诚相对,成员的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等观念得到改变,偏执性降低,敌对情绪消失,恐怖症状也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些积极的改变将会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5.进一步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只有扩展到全体学生才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蓬勃发展。如何扩大团体辅导的受益面、扩大它的应用研究范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实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团体辅导的运用结合自然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班会、团队、社团等进行;同时可以开展同伴教育辅导,即团体成员在参加团体辅导和同伴教育培训后,将自己所学到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等利用同学聚会、老乡会、友好宿舍联欢等业余活动时间向其他同伴宣传并提供帮助,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论
(1)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量表中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增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与矫正[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7.7,24(1):88-90.
[2]黄永新.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1994.01.
[3]李永鑫,李艺敏.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4]罗敏,胡文东,文治洪.大学生基本能力和卡特尔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1,16(1):70-71.
[5]刘素贞,蔡溢,许明智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0.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1-01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大学新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同学难以交往、与其他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抵制交往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本文基于提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设计了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通过实施证明了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制定符合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需要考虑青年学生、高中到大学、刚刚入学这几个关键词语,活动选取要由浅到深、由动态到静态、由趣味性到认知性,并且要注意活动节奏的设计,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
(二)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的具体案例
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2013级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80人,女生30人。该学院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数学、物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理科专业,调剂学生较多,多数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很多学生性格弱势不善于表达,喜欢拿着手机自娱自乐,大学目标规划缺失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针对以上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从中随机抽取55人为实验组,男生42人,女生13人,对实验组的55人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共分四个阶段8次辅导,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并且不参加类似其他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剩余的55人作为控制组,男生38人,女生17人,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不进行类似的团体心理辅导。两组学生在年龄、民族、学习成绩、成长环境等构成方面没有任何差异。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培养大学新生掌握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策略,较好的去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注重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起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
第一阶段:人际熟悉,共4个活动:人体器官交朋友、谁更受欢迎、知彼知己、征兵总动员。
第二阶段:人际沟通,共5个活动:交流面对面、怪物史瑞克、趣味报数、拯救海神号、此处有声胜无声。
第三阶段:人际信任,共3个活动:食指超能力、森林向导、冰面强渡。
第四阶段:人际合作,共4个活动:撒网捕鱼、紧急支援前线、小鸡快快跑、建设罗马城。
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首先,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团体中全部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和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对110名大学新生发放量表,进行人际关系的前测工作,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关系。
其次,对实验组的55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八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
再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对这110名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的后测。
最后,将活动前和活动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维度均值上均相差不大,说明两组数据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要求。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均显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方面达到了极为显著差异。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除了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较之前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没有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只是均值较辅导前有所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新生在8周的学习生活中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帮助很大,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2016年10月,吉林某高校一名大一新生,清晨从宿舍楼6楼跳楼,永别了人世。据调查获悉,早7点发现时,该生已经无生命体征,而事发时学生们都在睡觉,无人察觉该生跳楼。从辅导员处得知,该生入学报到之后行为表现异常,留下的文字和手机文字记录里都曾流露过轻生意图,疑似患有抑郁症,但是具体跳楼原因目前警方仍在调查。
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想象力和竞争力,给人一种年轻、向上力量的群体,但是为何会出现跳楼自杀,如此极端偏激的消极行为呢?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具备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因此在校园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特殊事件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正从学习活动、社会交往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要任务。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我院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我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计划。
大专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对专业不了解,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入学之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因此学生更容易发生入学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系非常重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学生异常情况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坚持做好每月心理普查和特殊情况调查工作。对于学生曾患特殊疾病,和情感情况都进行掌握,并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以便学工干部能提前了解学生,发挥学生干部和寝室长作用,随时关注特殊心理情况学生动态,并及时掌握情况,第一时间控制住异常行为发生的苗头。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己我调节能力。
团体辅导是寄语心理咨询的一种方法,采用心理剧、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团体辅导小组――“心理家族”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可以指定不同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教育方式,拓宽学生精神世界认识,提高学生人际敏感度,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为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启示,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三、打破传统模式,发挥网络优势作用。
随着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络以其丰富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了校园文化,加强了学生和社会交流和沟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网络中的错误观点渗透和有害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道德缺失,信仰动摇。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我们学工干部更要利用好网络这块新阵地,建立思政工作网络,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迷茫,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
(一)利用网络工具,与特殊关注学生随时保持联系,掌握学生动态。
在学生当中,存在心理困惑或情绪困扰的情况经常发生,但是往往向老师寻求帮助的学生却很少,面对面与心理咨询教师沟通的方式,使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愿袒露心扉,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这种情况,学工干部可以采用网络工具与学生沟通,在这种隐秘的、放松的环境下,帮助学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将困惑自己的事情如实地倾诉出来,发泄出来,学工干部则在虚拟的环境中以朋友的身份聆听学生的真实心声,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幽默诙谐、委婉劝解等方式把道理说透,将疑惑排除,给学生以愉悦和激励,达到说服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新疆学生管理方面,由于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对新疆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可以采用网络沟通的方式,用文字更好表达,同时也留有工作印记。
QQ和微信近来新增了位置定位功能,在周末时候,可以利用此功能可以掌握不回家学生的具置,防止有学生在周末晚上,外出不归或晚归现象发生。通过朋友圈说说和状态更新,可以比较隐秘的掌握学生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可以提前预防校园不良事件发生。
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工干部任务繁重,工作重点多集中在学生干部身上,缺乏与大多数学生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系部管理平台,通过此平台学校和系部的新闻动态、学生各种评定通知、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拉近师生距离,便于学生在第一时间获悉相关信息,与教师进行网上互动,既避免信息传达延缓却是,有减轻了师生之间互通消息的困难。
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多名同学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交友中的障碍、情感中的模糊、毕业选择上的迷茫、网络成瘾带来的困惑等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利用网络群功能,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加强家校配合。
目前每个年级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与QQ群,通过群内信息的方式,使学校的一些重要公告通知和学生在校的状态让家长了解掌握。对于家长存在的疑问也可以在群中及时回复。通过家长微信群和QQ群的沟通联系,将学生的日常状态和活动表现传达给家长,让家长放心;利用系部网页和群消息来招聘信息,让关注就业的家长通过网络了解招聘情况,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就业困惑。通过建立好网络阵地,做好家校联合工作,从各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工干部利用网络阵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要。切实通过网络的手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更要能够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前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水平的能力,全面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任务急切而又重要,因此,运用好团体心理辅导和网络教育新阵地,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珊.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引入团体辅导的现状、矛盾c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