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

时间:2023-11-27 16:09:41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重视;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其是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风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悟意,在读中培养情感,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议论、甚至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对此,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文课堂上缺乏朗读。著名作家曹文轩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的世界渡到文字世界。”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文字的节奏美、音乐美、形式美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更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中获得怡然畅快的审美感受,进而对阅读生发浓厚的兴趣。著名作家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多年后魏巍仍然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蔡老师的诗意的诵读引领着魏巍接近文学、爱好文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2.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朗读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我们正是借助朗读时的生动音调和丰富表情去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因为它可以使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多具体形象。学生朗读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有感情朗读,,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节中在读“到处”一词时要读出乌鸦急需喝水解渴的样子。以说明水很不容易找到。第二节中读“可是”一词把声音延长一些,以表明后边情况起了较大的变化—有水可喝不着。读“怎么办呢?”时以疑问的语气读出,加上思索的神情。第三节以兴奋的心情读“想出”一词。第四节以慢读读出“一个一个”和“渐渐”。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就更能理解乌鸦找水和喝水的过程。

3.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当学生朗读时,声音传人大脑,能够引起大脑的紧张,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大脑会迅速做出反馈,哪儿读错了,哪儿处理不当,及时做出调整。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记忆更加牢靠,所读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技巧不知不觉就自然转化成自己的了、平时说话和写作时会下意识地对照和模仿。所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朗读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将更准确和流畅,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1.以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朗读

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不过,教师范读时要把握停顿、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也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缓和急,让学生进入意境,领会到朗读的妙处。

2.依据材料文体、特点的不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把它当作“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不管文体,不分课型地滥用、误用。而是要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首先是要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二是要结合文体、篇章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要正确地停顿和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样,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方法 指导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充分的准备,便于增强他们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仍是不少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预习一下”草草了事;有的教师对学生预习只有布置却无检查。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以往学生预习低效的原因

(一)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或者教师提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不提要求就不知道预习目标,更没有预习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二)预习方式陈旧

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让他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这是可取的。但是作业的设计程式化倾向严重,通常为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朗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等一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学生或应付了事,或逃避不做,即使做了很多也只停留于形式,起不到多大的预习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对这样的课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三)缺乏预习方法指导和评价激励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教师加快教学节奏和速度,这就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以及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并且,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不同年级的预习要求,没有对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做出具体的预习指导和系统的安排,因此导致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比较缓慢。

二、把握好课前预习的指导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前,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做到由扶到放,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和技巧,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预习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等不同,教师在制定预习内容时要做到具体化,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做到精细化。所谓“具体化”就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预习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并有相关的预习提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眼、手、脑等器官,在阅读中不读思考、不断质疑,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预习习惯。此外,学生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主旨等,多问几个问什么,并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这样他们在听课时就会集中精力,进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每个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预习的效果会好一些,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预习效果就会差一些,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理解水平等层次不一,因此,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要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步进行。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l)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例如,文中的生字组成词语用直线;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曲线标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遇到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待上课时解决。

(3)给课文加批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于预习作业,不少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这样他们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还应形成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笔者在教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在课堂上花两三分钟进行检查,专设一本预习检查本,从该课的重要或难写词语中挑出两个听写,再让学生写一个重要词语的意思,最后提出一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书面回答。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预习的效果。

总之,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扎扎实实搞好课前预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1-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础知识,新课改中教育素质的实施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整体的变革,其中,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但是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也非常重要。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习惯对小学生进行认字、写字等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儿童只有初步逻辑思维,并不具有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育时并不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2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有研究指出,儿童思维发展在学龄前母语的口头语言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坚实、很强大的思维基础,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加注重拼音、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的教学,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的教导学生借助刚学的拼音和注音、朗读和阅读一些诗歌,不仅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枯燥无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1.3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的技巧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实行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和朗读训练如具有启发性和引导到位,将会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实情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不够准确,并不能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样进行提问,只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效,防止失去提问应有的作用。

2.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采取的举措

2.1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这是能够实践好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导理念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首先要高度重视理念的学习,并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利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开展拼音教学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拼音要更加的重视,并加强学习指导,如对于b和p字母的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这两个字母的学习和记忆,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拼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在拼音教学中的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创设多种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来开展识字教学

学生的汉字学习不能只依靠反复的书写和背诵来完成,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开展各种与汉字相关的活动来对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进行猜字谜和编故事的游戏,或加一笔、减一笔、换位置等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加强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可以以“旦”为例,运用加一笔的方式就是“一个日加一横就是?”,可以出一个谜面让学生猜,如“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等,鼓励学生们猜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还对学生的思维扩散具有一定的帮助,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2.4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重点语句示范朗读和评价,并进行语句品析,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阅读的质量。同时,还要把课文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这种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课前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解释永生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取得比较好的阅读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期间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不断探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 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 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 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

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 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第5篇

―、指导学生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改写是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句式变换中的一种。在指导学生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时,我先后尝试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改错法。如在让学生把句子“我丢了一支铅笔”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时,我先把答案故意说错成“一支铅笔把我丢了”和“我被一支铅笔丢了”,然后让学生改正。学生很快把答案改正过来,说答案应该是“我把一支铅笔丢了”和“一支铅笔被我丢了”。但当我再换上句子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时,结果好些同学做错了。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动作发出的“施事者”与接受动作的“受事者”分辨不清楚。

于是,我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概念法,即向学生大说什么是“施事”,什么是“受事”,结果学生越听越糊涂。

最后,我采用了“公式套用法”。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非常显著。我先将句子分成三部分:①我②丢了③一支铅笔。然后,我让学生对照句子“我把一支铅笔丢了”“一支铅笔被我丢了”找出原句中①②③部分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位置。答案很快就出来了:①把③②;③被①②。这就是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公式”。“哦,原来这么简单!”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

然而,当我再检测学习效果时,又有好几个学生做错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地在原句中划分出①②③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将句子划分出①②③部分呢?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黑板上的那几个句子,看看①②③部分当中有哪一部分是最容易找出的。很快就有学生发现②最容易找,理由是②是动词,而且还带有个“了”字或“着”字。只要在句子中找到“了”字或“着”字,那么句中的“××了”“ ×着”部分就是②,②的前后就是①和③了。这样一来,在句中划分①②③就容易多了。

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我出示了句子:“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然后要求学生在五秒钟内找出句子的②并写在练习本上,再一起把答案举起给我看。这次学生全都找对了。接着套用“公式”,学生很快就正确地将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当然,并不是每个句子的②都带有“了”或“着”,也不是每一个句子在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都能套用那两个“公式”。对于那些特殊的例子,我要求学生在套用“公式”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好词序,使句子表达正确、通顺。

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一至六年级的“阅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可见,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的第12自然段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热闹”一词的: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热闹”一词,然后再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热闹”的句子来。很快,学生便从文中找到了“热闹”以及描写“热闹”的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我用幻灯片出示了这个句子。然后,我问:“‘到处’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处处。”我继续问:“‘到处都是’说明什么?”“说明数量多。”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我再问:“‘鸟声’和‘鸟影’是写鸟儿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是写鸟儿们在活动。”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这样看来,鸟儿们‘数量多’,在‘活动’就可以说是‘热闹’。那么‘热闹’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描写群鸟活动的景象,还可以用来描写什么呢?”“人或其他动物。”许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人或动物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热闹’一词进行描写呢?”我继续问,然后指名回答。接着,我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用“热闹”说一句话。这样下来,学生不但理解了“热闹”在文中的意思,而且还会运用这个词了。

三、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阅读一向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我认为,分段是理清文章表达顺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分段并理清章的表达顺序呢?找过渡句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根据“阅读提示”中“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狱中联欢的……”的要求,让学生用找过渡句的方法快速给文章分段,然后说说文章的叙述顺序。结果不到十分钟,全班就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将这篇有36个自然段的文章正确地分好了段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

第6篇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转贴于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43―0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更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上改变传统的写字教学方式,在新理念指导下,发挥学生主动习字的主动性,使学生喜爱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整体水平。

一、注重自学,重点释疑

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主学习,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质疑难记、难写的字,然后教师进行重点释疑和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节约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是有条件、有准备的。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如在班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因此让学生依据这样的要求进行小组学习生字,先自己学习生字,会认读、会组词,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质疑、提问题。最后组长抽查生字。

其次,教师要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学习,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对小组学习的分工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及时反馈,为后面教师的点拨指导做准备。

再次,教师要进行重点指导,方法引领。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疑难点时,要有侧重点,要有识字方法的指引,要激励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

二、加强比较,举一反三

中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多,对于形近字的区分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以区分的形近字进行指导比较。如在二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州”字有些同学经常和“洲”字混淆。在课上我重点针对这两个字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字的区别,记住“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二年级上册识字3中的“彩”字,我重点引导学生与表示动作的“采”进行区别,让孩子知道“采”字是会意字,上面的“爪”字表示手,指人用手在树木上采集,而“彩”字通过让孩子们组词总结出和颜色有关。做完这样的比较区分后学生在以后的运用上就很少出错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一步掌握识字方法,大大提高学习汉字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识字量。

三、观察示范,练评结合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读准字、理解字义,掌握字形,而且还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出来。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指导书写这一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先对所要写的生字进行观察。从字的整体结构、偏旁部首到字的笔画、笔顺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教师既可以相机指导,又可以对其他学生有一个写前提示。

其次,就是教师的示范书写,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一定要进行汉字的示范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姿式和书写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怎样起笔、怎样收笔,哪里轻、哪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逐渐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法。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利用投影仪或微机设计汉字拆拼练习,把汉字分成部件,学生自由拼摆,比一比谁拼摆得最匀称、最美观。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3-01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其中的“读”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读指导。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的有效指导,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基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要意识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重要性

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这些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和老师对话也能非常流畅。其次,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语感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去读、去记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个词组,这个句子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可见语感的形成和朗读是息息相关的。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虽然小学生还没有严格的写作要求,但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而能为日后的写作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不管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感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动力,语文朗读也是一样的。杨振宁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发生兴趣,就会发挥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朗读文章要想读、爱读,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之处。第一,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朗读教学,比如,让同学们看一段相关的视频,结合动画,再以朗读训练的形式,将故事读出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没有让朗读训练的教学那么死板,也能保证课堂质量。第二,学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不管好与坏,应该多给于他们鼓励和赞扬,让他们对朗读训练有能够读好的信心。教师可以用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第三,定期举行小型朗读比赛,这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满足了小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认真专研,定能研究有效的指定方法。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分析

1、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做好语言积累。语文的朗读教学不能与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相脱离,抛离这一基础,语文学科的特点就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重视加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要做到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做好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好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就是掌握好重音、停顿、语速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有所把握,方可通过自己的声音传“情”。所以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在朗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相,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第9篇

语文角度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教学科目,也是主要的应试科目,不仅占据着很大的分值比例,同时作为祖国母语教学,更是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而在当今教育实际中,语文教育的效果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字词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并没有其他的课堂收获,语文教育最终仅仅成为了应试工具,完全背离了母语教学的教育初衷。深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往往没有基于“语文角度”进行教学。所谓“语文角度”就是指在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不仅要理解字面的表层含义,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此种模式恰好与语文教育的教育初衷达成共识,因此通过“语文角度”的阅读模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势必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素养得到一定提升。

一、“语文角度”的含义

所谓“语文角度”主要由五方面因素构成:第一,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工具方面因素,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即为是主要的工具,除此之外皆为辅助工具。第二,是文体因素,所谓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散文等几大文体类型,基于不同的问题,其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必须先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才结合自身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第三,是内容因素。所谓内容,即是文章或作品中主要的写作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因素即为此点。第四,是方式因素,即为文章的表达方式采取何种形式,主要分为记叙、议论、说明以及抒情等四种基本表达方式类型。最后,是文章或作品的意义,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要明确本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并追问作者这么写作的目的,重点词句所表达的含义,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等。总而言之,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必须对通过不断地求真发问,对文章做到详尽地分析掌握。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因此很多学校在新课改的带动下,进行了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设立预习、巩固的学案,并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研究、纠正反馈以及启发等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但在实际的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学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应该首先明确无论是设计何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训练,小学语文都必须要保证语文教育的初衷,突出祖国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阅读理解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读中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必须将多读作为设计的主要根本,如果学生缺少对文章的“读”,那么无论教学方案设计得如何科学,学生仍然还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要想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三、基于“语文角度”阅读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从学生具有阅读兴趣的内容出发,带入“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教学

如果仅仅将阅读当作是学生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势必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阅读中重视小学生对其的兴趣,那么阅读指导势必将会进行得事半功倍。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可以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的策略,自然而然地将“语文角度”阅读指导带入其中,让学生随着兴趣的源动力,感受到以“语文角度”阅读文章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通过相关调查得知,95%以上的小学生都对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包括古代故事、神话、寓言以及童话等类型的课文,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注入这类课文的授课中,加入“语文角度”阅读模式的指导。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授课中,先将课文进行朗读,可以采取一人一段的形式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当朗读结束后,学生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表层含义,接下来就由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内容阅读指导,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课文开始时说的“蛋特别大”中的特别两字是什么意思,加这两个字起到什么作用。之后文中所说的“除了妈妈疼爱他”的“除了”是什么意思,丑小鸭离开家时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这个故事为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文章重点字词句的深入理解,达到体会全文内涵的阅读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必须针对不同阅读内容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可在阅读指导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往往忽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仅仅将不断重复的单调阅读,当作阅读的主要分析方法,这种阅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中,应当加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文章时,可以采取整体的泛读、重点处的深读、精读等阅读方式进行理解分析,在阅读的形式方面,可以选择默读、自读、以组为单位接读、分角色扮演朗读以及全体齐读等多种灵活的阅读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变化,可以防止学生的阅读疲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指导的教育实效。并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习惯养成时,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会得到突飞猛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是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因为强制性阅读,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阅读效率。因此,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感情,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体会文中内容。

四、结束语

要明确阅读训练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意义,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仅仅将字词理解作为授课重点,将无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在以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训练指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使学生能够更加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深刻地表达自身情感,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芳,陈佳琪.阅读,语文的魅力体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