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9:43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主体参与 教学策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快乐地识字,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体参与意识等方面展开研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语文识字,在识字过程中获得乐趣。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识字多少和快慢不仅影响读、写能力,还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识字阶段,小学生通常以读、背、记、写为主,由于识字量大,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小学生学得非常辛苦,但往往识字效率不高,导致他们对学习汉字缺乏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在识字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指导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个至1800个,其中800个至1000个会写,充分坚持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现在的小学生上学早,刚进入学校就接触大量汉字,导致他们难以消化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特点,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形式转变太快,给学生造成压力,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仅根据教师的讲解掌握汉字形、音、义,被动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汉字的意识。汉字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结合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接受汉字学习。
二、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探索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识字教学中,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但识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需要选择。
1.字谜识字。
低年级教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比如,教学“碧”时,某教师编了这样的谜语:“白先生和王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还鼓励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自己动脑筋编字谜帮助识字。
2.实物识字。
对于一些仅从字面上解释,学生很难理解的名词,可借助实物,使学生既理解字义又激发兴趣。比如,教学“禾”时,教师拿了一株稻穗,并讲解了“禾”的演变,这样,学生对“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就记住了“禾”字。
3.生活中识字。
识字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识字渠道,提示他们在生活中识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尝试认识食品包装袋上的字,墙壁上的标语等。
4.表演识字。
对于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表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字义,比如,教学“拍”时,我请几位学生拍皮球,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枯燥的识字教学充满了乐趣。
这几种识字方法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识字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课堂教学的模式。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找出自己会认的字和不会认的字,不会认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自主识字,学生更乐于接受。
2.教师进行适时灵活的指导,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课堂中提出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让学生相继回忆,并在日后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如教学生“雷”一字时,提问学生“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个字”,学生会回忆生活中关于“雷”字的词语:雷声、雷达、雷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到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
3.进行准确积极的评价,巩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准确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每一次学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反思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每一次总结和表扬,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激励,都是一次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主动参与课堂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汉字,锻炼学生识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月萍.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兴趣[J].文教资料,2015.
[3]陈昕.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探讨[J].教师,2015.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设疑;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游戏;教学情境;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识字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可是,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识字进程艰辛而缓慢,这就为更好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诸多要求、真正提高自身的实际识字能力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对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切实可行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寓于课堂游戏中,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大多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教育心理学曾对此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游戏不但能充分适应小学生活泼爱动、爱玩爱闹的生理特征,而且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活跃思维。须知,只有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保持自身注意力以及学习思维的集中,进而真正将自身融入学习活动中。此时,学习活动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快乐与享受。
鉴于以上原因,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具体的识字教学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中,相信这样,可大大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目的。
如,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编一编、记一记”的游戏,向学生示范怎么根据汉字的写法与构造编谜语――“坐”就是两个人结伴在土上;“明”就是日、月在一起……之后便可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将自己所学过的字编成一个个朗朗上口的谜语,并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看他们是否能正确猜出自己谜语背后的汉字。
将识字教学内容融入此游戏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编造谜语与猜测谜面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学生借助上述两个过程加深对于所学汉字的记忆与理解。
二、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他们的主观学习活动也多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这一独特学习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日常的识字教学活动给出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建议――“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情境,进而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鉴于上述情况,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直观的道具,像实物、图片、模型等辅助开展具体的识字教学活动。以“高”“低”这两个汉字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两张多媒体图片:一个是巨人姚明(2.29米),另一个则是一个两岁的小婴儿(0.9米)。之后便可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分析这两个图片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就能从直观的图片中感受到“高”与“低”这两者的明显不同。这样一来,不仅使抽象的汉字符号更加形象、直观、具体化,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借助这两个真实的图片,真正为学生构建起了“高”与“低”这两个词的意义教学情境,相信,定能为学生的更好吸收、理解与记忆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
三、借助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识字教学活动,增强识字教学的实践运用能力
任何科目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实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识字氛围,还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识字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与普及性,这对于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实践运用相信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与提升。
以“灭火”的“灭”字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个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回忆生活中发生火灾后,消防员是怎么灭火的。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见现象有着深刻的感受,也都知道需要将水、土等覆盖在燃烧的物体之上才能真正做到灭火。这时,教师可以趁势向学生讲解“一”代表的就是阻止物体继续燃烧的水或者土等;“一”悬挂在“火”之上则代表“灭火”。如此,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既加深了对于“灭”这一汉字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更是在有趣的讲解中真正对其做到了正确的理解与记忆。
识字教学既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小学生独有的学习心理特点,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识字教学方法的借鉴、摸索与探究。这样,识字之于学生不再是负担,而是快乐、有趣的学习与享受。试想,这样的状态下,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还有何困难呢?
参考文献:
[1]张承明.分进合击:小学识字教学新理念[J].云南教育,2004(16).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有效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堂提问;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自主思考;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2-01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学生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的前提条件。因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很重视的问题。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受教师的喜爱,因为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研究课堂提问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问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较好的互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集中地认真听讲。因而,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含义,并通过组织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第二,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不论思考或者回答得对错,只要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意识,就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第三,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提问能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1)要保C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手段。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办法加以解决。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势必会自觉提高注意力,认真听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保证自己的提问具有有效性。要保证提问具有有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与状态进行有效提问,把握提问的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第二,要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切合。教师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切合,是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2)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选择,因而,选择恰当的问题十分重要,是保证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选择恰当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问题太简单则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轻易地回答出问题,就会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还要贴近课文内容,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教师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内容。以学习《游山西村》为例,这是一首古诗,其中的一些字词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有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一些恰当的问题。很多知识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提问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例如,可以选择课文朗读、课文字词翻译等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选择恰当的人选进行提问。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需要选择恰当的学生来提问,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等进行提问,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因此,选择恰当的人选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人选进行提问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性格不同,一些学生较为开朗活跃,一些学生较为内向害羞,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提问。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需要问一些开放性问题,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开朗活跃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情况,恰当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固化等问题,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各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郑少艺(1970-),女,广东汕头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60-01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众多学科中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小学语文,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扮演知识权威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只是将语文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且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求的提出,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将“生本”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中心优化语文教学,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均有所发展和提升。下面笔者就根据实际,总结一下将“生本”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再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而是应当俯下身子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平等,让学生觉得教师原来如此亲近,要让学生从教师的微笑、友善中不再产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而是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使学生“亲其师”,使学生可以在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可以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由“学会”转为“会学”,这样可以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丰富,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样式的教学形式来使小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想要参加的、乐于参加的活动,使学生可以积极、轻松、高效地参与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诸如游戏、儿歌、图片等方式,降低语文教学的难度,让语文教学活动也变成小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原来如此的快乐、轻松,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还可以促使其乐于学习语文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倾听他人的想法,产生思维碰撞,与此同时,还可以促使生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协作、互助、竞争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使“生本”理念真正地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使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原来被动学转为乐学、爱学,再转为会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四、鼓励学生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也是实现“授人以渔”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得以加深,使他们对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加以更加牢固的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被尊重,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保证他们的自,使他们的内在潜力得到激发。当学生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否则会抑制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而是应当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行为,并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以增强他们勇于质疑的积极性。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当一个人学会质疑、勇于质疑时,预示着这个人正在开始探求新知,正在走进创新的“大门”。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既可以质疑老师、同学,还可以质疑课本上所谓的“权威”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中获得语文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生本”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要变教师的“好教”为学生的“好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自主思考、充分表达、主动探究,让他们可以在主动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低年级 趣味识字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应该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低年级应该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需要1200个会写,低年级学生目标识字量为整个小学阶段的60%,平均需要每个学期认识500个汉字,这也说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学习非常重要。为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识字学习效率。
一、编唱识字方法歌,轻松趣味识字记忆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参与识字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与效率,可以运用编唱识字儿歌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与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创编识字儿歌,根据字形、字音的特点及字意的相近与相反,完成识字儿歌的编唱,引导学生感受儿歌的趣味,从儿歌中学习识别汉字的方法,认识生字与生词。
如“跳、桃、逃”识字儿歌为:跳:足字旁,跳一跳;桃:木字旁,水蜜桃;逃:走之旁,是逃跑。在识字儿歌创编好后,教师可以为这些儿歌配乐,在语文课程开始前3分钟,引导学生学唱这些儿歌。在唱的过程中,想象这些字的读音、写法,并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这些字及它们相关联的词语、形象,运用形象化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记忆的深刻性。如学习“跳”时,配合“跳跃”的图片展开学习,“桃”配合“桃花”、“桃子”图片展开学习,“逃”配合“逃跑”图片等,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字右边的相同点和偏旁的不同点,以此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二、引导生字复现法,加强趣味复习巩固
学生是识字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家长是学生识字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需要学生深入体验、实践与巩固,才能深化对知识的印象。运用“引导生字复现法”,学生将课文或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抄写下来,空出生字、生词,再反复阅读原文,学习生字生词,之后,认为自己会识别和会书写后,拿出之前抄录的部分,将生字、生词填进去。并阅读全文,以检验否完全掌握了字词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如《蜗牛的奖杯》的学习,引入“生字复现法”:从此,蜗牛( )( )洋洋。它成天把奖杯( )在身上,( )( )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 )( )。到了晚上,蜗牛就( )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 )了去。结合该方法,培养学生扎实学习汉字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巩固课文知识,强化汉字识别、书写学习体验。
三、引入趣味猜字谜,激活趣味识字课堂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传统的游戏也可引入汉字学习中,以趣味游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识别汉字、书写汉字的兴趣与潜力。在兴趣导向下,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创新思考、想象与参与,并自主设计字谜,希望难倒其他小组或其他同学。基于此,汉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有趣。
组织猜字谜竞答活动,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抢答答对的小组得一分,都没答对出题小组得一分,轮流出题。字谜范例: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人牵着一只狗――伏;牛走独木桥――生;1+1不等于2――王;一家十口住草房――苦;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生字都设计成字谜,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也可以与家长、教师一起设计,如此,在设计、实施猜字谜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四、展示识字手抄报,创新趣味识字展评
手抄报是小学生学习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手抄报的设计、绘制、完成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深化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以每个星期为单位,完成一次手抄报的绘制和展示活动。手抄报可以以一张张单独的手抄报形式,约定一个星期的某节课展开师生互动交流、展示,也可以张贴在班级墙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交流。
手抄报设计可以围绕一个单元中所有难以识别和认识的生字展开,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设计,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配上图片、手绘图案、张贴图片等形式,设计出惟妙惟肖的生字场景,如此,美化手抄报的形象与内容,让学生都乐于交流、欣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和记忆生字。识字手抄报的设计与展示,可以邀请家长、教师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和师生感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属于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践行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运用趣味识字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互动合作中,轻松学习和收获。如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思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等策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缄默知识”
这里的激活是指激活师范生头脑中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 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关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于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强化教学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
一、媒体运用要做到适时适度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已经得到了语文教师的认同,因为它确实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便利,可以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的运用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在这里,笔者不认同,我们的多媒体运用要适时适度,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水平来确定我们的多媒体运用,要让我们的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外,要使我们的多媒体运用可以最大化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文本,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找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最佳的结合点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效最大化。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从网上搜集了嫦娥奔月的童话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大概用了近十分钟,后来又给学生讲述了嫦娥的一些故事。结果一节课已经过去了近三分之一,还没有走入文本教学。这就是一种偏离语文教学的主轨道。我们所用的视频一定要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本来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除了生字外,还要让学生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但是,学生却用很长的时间沉浸在嫦娥如何奔月的过程中来,本来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异向思维中偏离了。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就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一堂课只要是多媒体充斥着课堂,那么就是一节好课。其实对于学生双基的培养却没有去过多的关注,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向偏离的局面。我们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我的多媒体的运用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多媒体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我们要先考虑清楚,然后再找准如何来选择多媒体。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我们的多媒体既有利于学生的学,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就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来制作多媒体来教学。
二、阅读文本要做到有读有悟
目前的语文教学有一种误区,就是课文一定要精讲,把课文讲透了,让学生听懂了那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把一些本来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在师生的对话中解决了。这与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不相吻合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司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无论是自由读还是齐读,是分角色读还是自己读,一定要让学生自由读,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我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加以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指导,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既定思维得到发散与迁移,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学生活动要做到有张有驰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有张有驰,这是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现在许多语文课堂,都一直让学生在亢奋中度过,学生的活动是一个接着一个,学生虽然也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但是由于一直关注活动的精彩与过程,对于文本知识的掌握却在活动中淡化了。所以,我们语文课堂的学生活动要做到有张有弛,“张”就是要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驰”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大脑得到调整。不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过度,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不利的。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课时,一是为了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老师,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老师,最后让学生每人说一句对老师感谢的话。也可以做一份贺卡在教师节送给自己尊敬的老师。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一个接一个活动中上完了本节课,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让自己的大脑没有得到半点休息。而对于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内涵却没有过多的关注。这样,就有一种舍本求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