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50:29
导语:在传媒行业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持续改革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12750.3亿元,突破了120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的较高水平。但迅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内部,存在着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同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兼顾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导致某些单元模块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不到位,传媒行业将陷入发展瓶颈,并会严重影响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国有控股下现代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特点
(一)收入、成本确认时间的同步性与行业性质冲突
在成本控制中,成本预算是重要环节。就理论而言,成本预算确认后相应的收入预算也应即时确认,但由于传媒行业的收入主要为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为了确保收入,成本控制需做出让步,导致传媒行业成本与收入预算无法同时、稳定确认。
(二)预算成本控制与外部不可控成本相矛盾
预算成本控制原则上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在成本发生前与此相关的成本就已确定。而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性约束与导向的影响以及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等。外部因素不仅会在传媒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成本控制造成影响,在成本预算时不可控因素的加入也会使成本控制变得不稳定。
(三)成本控制过程更加复杂
现代民营控股的广告传媒企业的管理主要是企业生产、质量、经营管理,其经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其在成本控制时对于成本的缩减更加专注、细致;而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当国家全资控股或国有控股比例最大时,创造利润就不再是其唯一目标。尤其作为传媒行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责任更偏向于政策与文化的传播,因此其在成本控制时需将经济利益与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同时考虑在内,导致成本控制过程更加复杂。
二、现代传媒行业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随着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成本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收益的方式已经基本替代了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的盲目行为。对于我国传媒行业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传媒行业来说,其成本控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文化、精神的传递。
(一)国有控股体制下财务管理滞后、分散
我国国有控股体制尤其是国有控股混合体制正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财务方面,由于企业资金来源于国家资金,企业发展策略由国家下达,这就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上思想滞后、形式死板,往往将财务管理作为会计记账处理。比如一些传媒集团甚至是行政手段催生的产物,其存在的目的除了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政治。因此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导致管理分散,无法形成向心力,成本控制更无从谈起。
(二)传媒行业成本结构可控性差
传媒行业的成本可分为传播条件成本和人工成本。目前媒体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有电视传播、网络传播、报纸传播,对于前两者来说,信息能否在某一地区广泛传播取决于当地网络运营商,目前来说国内网络运营一般为垄断状态,无论对传媒企业还是普通群众而言,其价格变化具有无理性,使传媒行业无法有效控制此部分成本以及特定区域内的收视率。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激烈性要求不断更新栏目结构与内容,这种更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员工性质的人力成本,还需要投入无法预估的艺人性质人力成本,导致此项费用的支出具有变化性大、可控性差的特点。另外,传媒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为了保证收入不流失,必须保证作为广告载体的媒体信息传播率,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成本控制只能被放到次要位置。
(三)国有控股企业成本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传媒企业国有控股虽然已不是新兴事物,但由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无法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有效借鉴,成本控制工作一直处于摸索阶段,监督机制也不完善。虽然各个企业已经逐渐建立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但由于监督体制不健全甚至缺失,致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同时,由于国有控股与传媒行业决定的企业性质导致的对成本控制的不重视性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企业财务人员一方面没有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作为其为公司筹划发展的目标,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其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不主动提升成本控制质量。上述问题的累积,严重限制了国有控股下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国有控股下传媒行业成本控制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加强资金管控
会计出纳仅仅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对于国有控股的传媒企业来说,财务管理者更应充当国家(决策者)的财务信息顾问,通过自身工作搜集信息并进行财务处理,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于传媒行业来说,财务管理尤其是成本控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中,成本控制不是单个财务部门能够完成的,但财务部门是一切成本控制的支撑点,财务管理意识必须得到提升。在国有控股体制下,财务管理意识的提升还有赖于整个体制的改革,国家向企业拨付资金时应制定相应的经济指标,减少因政治色彩造成的成本浪费,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形成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成本风险监控,发挥国有控股体制的宏观作用
财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企业运行风险的出现会直接反映在财务上,而财务风险最直观的表现即成本失控,因此需建立完善的成本风险监控系统,包括成本预算环境监测、成本管理制度监测、成本风险承载能力预估。一般情况下,判定资金流安全状况可从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量、时间、结构的对称性观察,从而预估成本预算值。同时需要将外部不可控因素考虑到整个成本风险监测中,对于国有控股下的传媒企业来说,当地网络运营商等外部因素不应该成为信息传播的阻碍点,国家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将同为国有控股的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业务贯通,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传媒行业运营成本,减少不可控因素对成本控制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监督体制,落实目标责任制、经济责任制
国有控股企业成本控制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督机制的缺失,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促进成本控制有序进行的关键。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基础为成本控制的内部审计,传媒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其内部审计制度因内部人员得过且过,互相掩护的官僚体制,会成为阻碍监督的最大诟病。因此成本控制内部审计的建设应从内部人员选择和外部审计结合两方面入手。内部人员需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根据成本预估向两者下达任务,将两者作为培训、监督内部财务人员及审计人员的主要指标。此外针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绩效考评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也应以这两种制度为基础,激发内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内部凝聚力。再者,笔者认为国有控股体制需进行改革,将外部审计机构引入到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将监督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国有控股下的传媒行业来说,风险控制的难点在于国有控股体制的改革以及外部不可控因素对成本预测造成的阻碍。解决两者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监督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两方面的有效结合将为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有效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博 单位:泰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文学东.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探究[J].会计师,2013(07).
关键词 资本流向产业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传媒经过产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媒体由经营广告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资源的补偿和增值。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的媒体,而传媒集团的组建更加壮大了这些优势媒体的资产规模。但同时,我国传媒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传媒产业生态的变化使中国传媒必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迅速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扩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但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产业利润结构单一的中国传媒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绝非易事。我国传媒收入的75%-95%都是来源于广告经营,极端缺乏其他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赢利模式非常脆弱且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分散广告经营的风险,寻求媒介经营的多点支撑,媒体必须要使现有资金流动起来。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为积累的资金寻找有效的出口,从而获得来源更多样、更充足的发展资本。而传媒的资本流向将决定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并反映出传媒的产业发展取向。
一、政策限制下的早期资本流向――非相关产业
传媒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恰当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产业政策恰当可以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否则将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1 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限制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弹配置
我国传媒业的产业政策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具有过渡性、滞后性和不稳定性的显著特点,这是由我国传媒“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决定的。政府在行政控制的逻辑起点和财政压力约束的历史起点的初始状态下,选择在不改变既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对传媒经营层面放权让利,同时在传媒的管理体制上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混合体制。这种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制度安排为传媒的产业发展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但也使传媒的产业角色无法充分扩大,产业发展必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国传媒业始终处于政府行政管理之下,条块分割,形成了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所谓条块,从“条”的方面来说,就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从“块”的方面来说,就是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从国家级层面来讲,报刊和音像图书的出版管理由新闻出版署负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由广电总局负责,而教育电视管理由教育部负责,对外宣传和互联网宣传管理由国务院新闻办负责,文化艺术娱乐业管理由文化部负责,相关产业如信息产业等的行政管理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负责。而省、地、县也大致参照上述模式在各自的区域和系统内办报办台,实行封闭式发展和管理。总的来说,我国传媒业采取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
这种产业体制使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形成垄断成为可能,并随着传媒业的市场发展形成“行政性市场垄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垄断依靠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的特点,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垄断的形成和运行,又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垄断的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操纵垄断。“行政性市场垄断”阻碍了传媒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无法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大市场,使传媒无法向其它地区扩张,也使得跨媒体的经营很难进行。
2 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的失败实践
综观国外传媒集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国外传媒集团也主要是沿着这么几个方向来加速资本的流动,实现产业链的建构和产业族群的建立。而我国传媒囿于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无法通过市场实现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无法进行跨媒体和跨地区扩张。政策的限制使得我国传媒无法按照理想的蓝图来行动,只好让资金流向政策限制较少的行业和领域,而无法顾及自身产业链的建构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产生。出于追求利润的原始动机,很多媒介看什么行业呈现出高利润的迹象就投资哪个行业,大多是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产业,如房地产、酒店、旅游、餐饮、商贸等。这种盲目的行为是媒介的资本流向受政策挤压以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的一种必然,也必然会使传媒在非相关产业的经营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曾大量投资于与报业毫不相关的产业,在短短三四年内就亏损1.4亿多元。并作为股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湖南电广传媒集团在“电广传媒”上市之后,从媒体广告业一路扩张到金融、旅游、地产、会展、投资咨询、有线网络、调查业等十多个领域,但效果却令人失望,“电广传媒”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股抵债的传媒股。“诚成文化”也是一个陷入盲目的跨行业投资的传媒案例,其投资范围广泛散布在众多领域,如投资证券公司、拍电影、开夜总会、做房地产、办药厂等。广泛的跨行业投资使“诚成文化”的资金链不胜负荷,经过多次转手成为“ST万鸿”,完全脱离了传媒产业。
这些都是我国传媒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所付出的惨重代价。问题的核心在于,传媒脱离自身优势,盲目进入陌生的经营领域,不仅与媒介主导产业脱钩,而且项目过多,规模过大,导致资金分散,管理成本上升,结果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使媒介的原有资金遭受损失。但即便如此,我国传媒进行产业扩张并获取更大资本的渴望依然强烈,只是开始探寻更为合理的路径。
二、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主导产业
经过前期不太成功的产业扩张实践,我国传媒吃一堑,长一智,开始理性地思考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经验的不断积累是这一转变的经济逻辑线索。
实践经验表明,我国传媒的核心优势还是传媒的主导产业,并且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发展壮大还是应该先立足于此。而脱离传媒的主导产业,进入不相关的陌生领域,则无法建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无法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也就无法突显和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实在是不智之举。
1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辐射性”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合规律地认识并运作自身特殊资源的特殊能力,其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即对其发展历史的一种依赖,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并难以被真正模仿的战略性资产。。如果传媒不注重自身原有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不着重发展有一定历史积累的主导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真正确立。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辐射性”,可以将其效能从核
心业务扩展到一般业务,从主要的价值链扩展到次要价值链,从核心产品延伸到各种最终产品。所以,当传媒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发新业务时,这种核心竞争力将通过极强的辐射作用扩展到新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而传媒的整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最薄弱环节的影响,正如链条一样,其耐力大小决定于最弱那一环的耐力程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竞争力战略的整体性就更为重要,在存在严重弱势的情况下应首先消除弱势,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所以,传媒不应该贸然选择缺乏资源和经验积累的陌生领域,否则很可能会深受其累,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2 根据传媒核心竞争力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
传媒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根据核心竞争力来做价值延展,能够使传媒具有一种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盈利模式或发展方向。而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延展主要是沿着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方向进行。
传媒进行跨媒体产业链的建构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如信息、人力、技术设备、传输网络等,从而在不同媒介与市场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既可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为广告客户提供多媒介之间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与跨媒体横向整合相对应的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即对传媒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所进行的整合。纵向整合可以将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竞争的市场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发挥各环节的协作优势,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传媒分享上下游产业的盈利渠道。
而传媒进行跨行业产业链的建构,是要突破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以广告收入为单点支撑的赢利模式风险比较大,而且不足以支撑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可以降低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跨行业的多元化扩张有两种方式:相关多元化扩张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
相关多元化扩张可利用业务间的相关l生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及能力和优势的转移,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延续了主导产业的既有优势,能增强传媒的整体竞争力,而且风险也比较小。
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则无法利用业务间价值链的共通性达到以上目的。传媒在非相关产业中缺乏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具有很大风险。现阶段,传媒的多元化扩张应该是有序和有机的产业链建构,是相关行业的价值链接,这样才能建立结构竞争的优势,避免规模的不经济以及单一市场的增长极限。
另外,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也离不开跨地区的扩张,否则传媒集团的规模也不可能做得很大。由于我国东西部传媒业发展的梯度与差异,跨地区扩张可以将发展中的“时间”落差“空间化”,进行更广地域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这不仅是传媒产业链建构的内在应有之义,甚至可能是释放传媒业下一轮跨越式发展潜力的重要机遇源泉。
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还是传播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原本各异的媒介之间逐渐模糊了相互之间的清晰界线。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成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的平台。由此,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获得了技术条件的保障。以技术融合为特征的传媒汇流和产业融合趋势正在形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传媒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之间的相互并购。这些产业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视为广义的传媒产业。或者称为“大传媒产业”。
围绕传媒的主导产非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建构是传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沿着这些方向进行传媒资本流向的现实选择,才能完善传媒的产业价值链,优化传媒的产业结构,强化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这样的资本流向还在经历政策限制的阵痛,但是也已经能看到政策松动的希望。
三、传媒资本流向的改变――向主导产业回归
吸取了前期失败教训的我国传媒开始认识到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及建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收缩战线,向传媒的主导产业回归,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谨慎的扩张实践,试图寻求一些突破。
1 传媒向主导产业回归的实践推动了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许多传媒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整合,将主要资源和注意力都转移到传媒的主导产业上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前期的被动局面,经营业绩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随着传媒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我国传媒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律:实业先行、理论总结、政策突破。因此,要取得政策上的支持,必须先有实业的尝试。正是因为我国传媒的产业扩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才推动了中国传媒产业扩张的整体走向,使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而推动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2001年8月,中央颁布了“17号文件”《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允许多种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和跨行业经营。随后又有一系列重大政策与法规出台,大大放宽了传媒产业扩张政策。2003年12月,105号文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初步确立了事业和企业两分开的媒介分层管理体制,进一步为中国传媒的产业发展解除了困扰和障碍。
2 政策的放松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
政策的放松作为我国传媒产业扩张及资本流向渐趋理性的政治逻辑原因,实际上是媒介自己争取到的机会,它们以不断的实践推动着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的逐渐改善。这为我国传媒采取适合的产业发展取向提供了契机。我国传媒开始更大胆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跨媒体、跨行业和跨地区的产业扩张,结合自身条件合规律地选择资本流向。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推出《第一财经》就是跨媒体运作的一个典型例子。《第一财经》实现了电视与广播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而《第一财经日报》由三家传媒联办,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同步面世,首次实现了广播、电视与报业的结盟。
在跨行业发展方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也比较典型。它围绕媒介、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实施多元化扩张,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信息产业为主要指向的跨行业投资,拥有广播、电影、电视、报刊、音像出版、网络、文艺院团、演出场所、体育俱乐部等多个相关产业的资源。
而我国传媒的跨地区扩张经过了最初的发行输出、内容输出和品牌输出后,开始进行资本输出,以资本为纽带,创办面向全国或某个经济区域的新报,如《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扩张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传媒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现状分析入手,进一步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吉尔吉斯斯坦 传媒业 分析
21 世纪初,在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这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内部长期累计下来的各种经济政治矛盾,而本国的新闻政策、舆论导向以及西方传媒的宣传鼓噪对事件的发生和扩展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传媒业概述
1.传媒业的概念。传媒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2.传媒业的特点。(1)相对垄断性。由于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大众传媒的数量有限,通过竞争取得了优势的媒体拥有大量的受众,并且信息产品的内在黏性使得媒体受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品牌忠诚度;同时,传媒业的文化新闻属性使得它经常性的要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传媒具有相对较强的垄断性。
(2)良好的增值性。传媒通过电波、网络、印刷品等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使其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盈利模式。据Morgan Stanley1998 年全球投资报告的显示,在对11 种产业建立起世界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做的统计中,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为8 年,远远快于医药业、日常消费品、银行、电力、能源和建筑行业。
(3)独特的盈利模式。传媒业所经营的信息产品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不是通过直接出售传媒产品获取主要收益,而是尽量扩大传播受众与范围,通过搭售广告的形式盈利,这在互联网络、无线电视、报纸等媒体领域尤其明显。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商业化,激烈的竞争使大众传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广告日益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主要支柱。据估计,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整体收入的比重已占到四分之三强。
二、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现状和特点
1.现状。吉尔吉斯斯坦的广播、电视媒体,不论是国家所有形式的国营媒体、公共媒体,还是私营的商业性媒体,由于国内的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和新闻行业本身在理念上、技术上的落后性,大部分都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独立,基本依靠政府,受政府控制,进一步又影响到它们的政治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2.特点。(1)经济政治不独立。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及其在各州的分支公司,其资金来源均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可以说,吉尔吉斯斯坦用于发展媒体的大部分资金都拨给了隶属于该公司的国家性质的电视台。广告费是该电视台的又一项资金来源,国家所有电视台拥有播放广告的特殊权利,它可以独立地经营广告项目。国家电视台还被允许调整出一定的时段,用来播放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吉尔吉斯斯坦全国性报纸的总编辑以及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主席,是由总统以法令的形式任命和免职。由此可见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受到制约,难以独立发展。
(2)传媒业贫穷落后。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所有电视公司中,现有物质技术条件最好、员工人数最多的是国家所有性质的广播电视公司,它在每个州都设有州一级的电视台。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约有职员1 000 多名,其中只有200 至300 人是节目创作人员,其余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技术人员。虽然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已是该国家最好的电视机构,但是它的节目制作能力依然很有限,在播出的所有节目中只有一半是自己制作出的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向来很严格,媒体没有自主权利。媒体还经常因报道某政府官员真实情况而遭到法律诉讼,被处以巨额的罚款。另外吉尔吉斯斯坦的媒体行业资金上很贫穷,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技术也很落后,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在这个国家里,看不到媒体作为一股独立力量的存在形式,媒体对于国家进程的影响也很微弱,也看不到媒体作用在市场中的良好表现,媒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在经济收入上很贫困,在制作技术上很落后。(3)受外国媒体势力影响。在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俄罗斯传媒数量是最多的。根据2009 年3 月的数据,在吉尔吉斯斯坦当地媒介市场上,使用俄语的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占到了一大部分。俄罗斯的一些主流媒体,如第一频道电视台、“俄罗斯”视台、俄罗斯电台、“灯塔”电台、“莫斯科声”电台等,占据了吉尔吉斯斯坦传媒行业的大部分媒体空间。
三、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发展对策
1.传媒业要打破制约,走上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要想切实的发展,首先就要实现经济政治上的独立,实现自主经营,拥有自己的经营收益,不再仅仅只为政府服务,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它的传媒受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政府方面,更要切实的实现为人民大众服务。当然传媒业的独立也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国家制定的专门法规来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有序的开展事业。
2.传媒业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及提高经济收入,摆脱贫穷落后局面。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及各州的分部一直以来感到财政上很困难,尤其是地方电视台,例如,贾拉拉巴德电视台曾一度因欠电信公司的钱而只能使用一部电话,其余的电话因欠费原因而被切断。其他州的电视台的处境也大致情况相同。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技术上也相当的落后,媒体工作人员普遍素质都较低,尽管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已是吉尔吉斯斯坦在国内资质上最好的一家电视机构,但它的节目制作能力却依然很有限,在播出的所有节目中只有一半是它自己制作出的产品。因此看来,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要想彻底的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切实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行进的过程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植和帮助的。
3.摆脱大国的媒体势力渗透。多年来,吉尔吉斯斯坦人一直面对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事实,那就是俄罗斯媒体对吉尔吉斯斯坦媒体行业的巨大影响力。大部分吉尔吉斯斯坦人可以随时收听收看俄罗斯的电视广播节目,俄罗斯文化广泛渗透在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生活之中。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力悬殊,吉尔吉斯斯坦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两个国家的媒体力量就如同一头大象和一只小老鼠,为了不被俄罗斯这头大象吞掉,吉尔吉斯斯坦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独立与特色。
首先,吉尔吉斯斯坦人自己要支持和保护本国媒体,吉尔吉斯斯坦人每天读一份本国报纸,需要更多的人收听广播。受众的热情支持是媒体从业人员保持本土特色的动力。第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应当通过一些强制性法规来保护本土文化。设置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强制规定吉尔吉斯斯坦的影视节目核心内容必须有“吉尔吉斯斯坦内涵”,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得到播出与制作执照。第三,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应该在资金投入上也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媒体生产自己的节目,政府还应用经济手段来鼓励媒体机构使用吉尔吉斯斯坦人自己制作的本土内容的节目。
传媒业资本运作的方式
目前,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金融资本,即直接获得国内商业银行授信额度的支持;二是通过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三是利用产业投资基金。②
一、利用金融资本方式。金融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级形态,传媒产业要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必须有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具体如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企业授信工作等。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政策的出台为金融与传媒行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为破除传媒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
银行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授信按期限分为短期授信和中长期授信两种。表内授信包括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贴现、透支、保理、拆借和回购等;表外授信包括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如2011年5月,中国银行与深圳华强科技文化集团签约,向华强集团提供综合授信额度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华强集团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发展;2011年11月的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国开行、北京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与十余家文化创新企业签订了16项总金额为85.07亿元的信贷支持协议。
二、利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传媒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又一种主要方式。利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以下好处:一是促进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市场接轨;二是强化财务杠杆作用,盘活现有资产;三是推动传媒业创新,促进新媒体业务发展和媒介融合。
目前国内已成立十多个文化产业基金,募集与拟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额超过300亿。如2011年7月6日成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为200亿元,基金发起人之一的深圳,管理其中60亿元,并重点在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他相关行业领域寻找投资对象;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亦组建了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湖南省联合达晨创投和湖南高新投等机构共同组建省内第一个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③
这种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简称深圳文交所)。深圳文交所挂牌于2009年11月,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征集文化项目信息,构建文化产业项目库;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产业基金服务中心为企业搭建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短期文博会与长期产权交易有机结合,建立起文博会的长效机制。截至2011年7月底,深圳文交所实现成交的项目超过300个,交易总额超过130亿元,机构会员超过600家,其中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国际买家超过500家,仅深圳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给深圳文交所的资金即达500亿元。
三、利用证券市场。上市是传媒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的首选途径。传媒企业通过上市,能够实现以下好处:一是带来资金;二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提高品牌价值,增加无形资产;四是有利于跨媒体、跨地域发展;五是提高传媒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激励机制。
2002年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确定为上市公司的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传媒与文化产业主要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等。目前国内传媒行业上市的渠道包括在国内A股上市(含创业板)以及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上市渠道。在国内A股上市的传媒行业公司详见表1。
以影视动漫类为例,在国内A股上市的共有五家公司,分别是华谊兄弟(300027.sz)、华策影视(300133.sz)、华录百纳(300291.sz)、奥飞动漫(002292.sz)以及光线传媒(300251.sz)。华谊兄弟以电影、电视、音乐、艺人等多业务的协同效应见长;华策影视以电视剧为主营业务,包括自制剧和引进剧两种模式;奥飞动漫为少儿提供各种动漫节目,并通过玩具和衍生品实现收益;光线传媒是国内最大的传媒娱乐公司,拥有最大的地面节目播出网络;华录百纳主要从事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发行及衍生等业务。这几家上市公司基本体现了中国影视动漫类公司的成功模式。
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特点
相比其他行业,由于传媒业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以及在文化和信息安全领域具有的战略地位,成为政府规制的重点领域。传媒行业在证券市场的上市融资有如下特点。
首先,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市值较小。近年来只有少数传媒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资本市场上市,截至2011年12月,国内A股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共计37家(含创业版)。在公司市值方面,目前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市值占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较小,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截至2011年底,文化传播类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不到1%,这也意味着文化传媒企业上市的空间极大。④
其次,上市公司业务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由于传媒行业“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指导思想和政府监管原因,国内的传媒类上市公司都不是整体上市,而且多数也不是核心资产上市,因此上市公司业务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这也导致传媒上市企业价值链的人为割裂,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和可持续发展。以广电行业为例,目前的几家上市公司主要为广告经营业务和有线电视网络业务,而核心的内容生产业务均没有实现上市,如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以广告为主业的电广传媒以及深圳广电集团以有线网络为主业的天威视讯等。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全流通的激励以及兼并重组的逐渐活跃,将主业注入上市公司进而实现整体上市的国内传媒类企业会逐步增加。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普遍单一。由于所有者缺位和单一产权的制度安排,传媒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监督,内部很难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治理和分权决策制度。⑤
第四,行业分布不均衡。在国内上市的传媒企业中,以图书出版、报刊广告以及影视制作等企业为主,广播电视类和演艺类上市公司较少。如2009年登陆创业板的华谊兄弟,是仅有的演艺类上市公司。
第五,上市方式大多为借壳上市。“壳”即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重大股权并购收购上市公司,并将非上市公司控制的资产(通常是优质资产)置入上市公司,将原有的上市公司控制的资产(通常是不良资产)置出上市公司的过程。传媒企业通过借壳上市相比直接上市有两大好处:一是降低上市审批手续,加快上市速度;二是降低门槛,短时间内满足上市条件。如成立时间不满三年或未实现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盈利。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大多为借壳上市。如2006年我国出版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上海新华传媒为借壳华联超市上市;2008年,安徽出版集团借壳科大创新登陆A股,科大创新正式更名为时代出版;2011年,楚天有线借壳武汉塑料上市。除了借壳上市之外,也有其他形式,如粤传媒从三板转中小板,华谊兄弟为整体登陆创业板。
上市融资的趋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一系列旨在支持文化传媒产业的财政、税收、信贷和资本市场层面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中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性地方政策法规。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7月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推动各类文化企业股改上市”。深圳在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推出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也将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力促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引导和扶持一批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在上述外部政策驱动下,2012年将迎来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并购整合和板块扩容将成为传媒行业资本市场的关键词,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和国有大型出版集团在内的众多文化传媒类企业将加快进军资本市场。2012年1月,作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首个文化传媒板块上市企业,人民网启动IPO。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了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网络电视等新的媒体业态。对国内传媒企业来说,通过上市融资,借力资本市场,投入各种新媒体技术研发与内容运营,提升新媒体业务技术服务与市场营销能力,构建新媒体产业链,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将是其完成战略转型的必要路径。新媒体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资本运作,是很难与国外和民营新媒体企业竞争。未来一段时间,新媒体企业的密集上市将成为趋势。
2011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重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百视通致力于打造集合电视、手机、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等多屏联动的“一云多屏”智能媒体,成为国内新媒体上市第一股。
国务院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两个文件中指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传媒经营部分剥离转制为企业,在确保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社会资本;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则打破了传媒投资只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限制,认同“各类资本”都可以参与传媒经营,拓宽了传媒投融资渠道。目前,在新媒体类传媒公司,已经有了不少民营资本的身影;在国际资本方面,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路透社、道琼斯等为代表的传媒巨头都以不同形式介入了我国传媒市场。⑥随着我国传媒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推行以及国家对传媒业投融资政策的调整,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传媒业的资本市场上。
传媒业是具有高回报率的朝阳产业,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推动下,我国传媒业惟有利用好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才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做大作强,实现跨地域、跨媒体发展,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与国际传媒大鳄的同台竞技。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深圳广电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注释:
①⑥王 妍,莫林虎:《默多克新闻集团资本运营对中国传媒业的启示》,《金融经济》,2010(6)。
②田应坪:《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2)。
③解永军,陈 庚,吴 爽:《文化产业大传媒时代将至》,《投资北京》,2011(5)。
【关键词】传媒 播音主持 大学英语 教学质量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传媒行业不断变革,对播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职业素质,还要有作为交流手段的语言功底。因此,熟练掌握英语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需学好的一门技能。但就目前各艺术类高校来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非艺术类英语教学并无太大差别。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为艺术类考生,他们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与非艺术类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他们往往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不高。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英语的要求又有很高标准。因此,一线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培养和打造符合传媒行业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节目主持人才。
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薄弱
艺术类学生的高考成绩偏低,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很多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连及格标准都达不到。高考分数不是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但确是基本体现。高考分数低的学生多数都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他们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便一直延续到了大学。
(二)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善于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互动。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增设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情感丰富,善于模仿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情感非常丰富,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来了解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做到及时收集汇总。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情,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模仿能力强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作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增加朗诵、电影配音等相关教学环节,以便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然采用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 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没有认识到艺术生与非艺术生的区别,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都和非艺术生一样,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这就导致了英语课堂比较枯燥、沉闷,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播音主持专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业、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又做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毕业生既具备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娴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学生用英语实践的机会少
实践教学是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但由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授课中,英语的语言、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自学能力偏低,课下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这就导致了“哑巴”英语的产生。
三、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一)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传媒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法并用,打破传统的外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落实“学生主体化”的重要理念,多设朗诵、情景模拟、电影配音等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其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外语教学中的“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改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英语口语的培养。
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语言要求定位在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能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独立完成一个专访或一台节目。这就把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到了一个新台阶。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注词汇、语法的撑握,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探讨、反思,把课堂上的重心转移到英语口语的培养,这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问题。
(三)增加第二课堂实践
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语言应用性的实践练习。而短短90分钟的第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具有内容丰富,不受时间、地点及教材的限制等特点,并且可迎合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新闻传媒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既具有播音主持专业素质,又有英语语言应用际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卫莉.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东南传播,2010(8).
[2]夏莹.艺术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导刊,2011(8).
关键词: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1-03
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及各地区都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2011年,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达14163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较快的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2011年实现的增加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1%;上海市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深圳市近五年文化传媒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迅速发展成为深圳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2011年,杭州市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843.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12.0%。另外,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文化传媒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如,云南省借助旅游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产业,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总之,从全国来看,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也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传媒产业整体规模小
目前,我国在文化传媒产业消费方面拥有强大的消费群体。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和网民数量都已经是全球第一。但从其产业占GDP总量看,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文化传媒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达到GDP的10%以上,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文化传媒产业早已成为支柱产业。韩国文化产业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韩国文化传媒产业规模为72.6万亿韩元(约合65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2%。韩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对韩国的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从消费量上来看,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也很低。以广告为例,我国人均广告支出只有美国的2%到3%。新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规模也都比较小。从国内发展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虽在总体上快速增长,但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只在少数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与品牌。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市场化成熟度低
由于文化传媒产业长期受多部门管理,形成了电信、新闻、广电等多部门管理职能相互封闭及权力重叠,导致文化传媒产业内部相关具体业务之间以及跨地区经营过程中形成组织管理的壁垒,使产业资源无法在更大的空间上得到充分利用。就目前情况看,相关产业还分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有些行业(如广播、电视行业)的定位还不清晰,细分行业的内部还存在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并存的局面,影响市场化运行效果。如,现代网络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如何建立起跨越广电与电信的网络资源,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也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按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体系来看,各省市各自管理所属区的文化传媒市场,在现有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外部企业很难进入其他地区进行竞争。这就形成了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受多种行政垄断影响、竞争不充分、分工不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从整体看,我国的文化传媒市场还处于一种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开放的初期阶段。
当前这种政府行业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垄断性,但这种管理方式是以地方利益及行业内部利益为基础的。因此,垄断虽然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国家与产业管理部门也在努力支持与鼓励组建大型产业集团,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从整体上看,在传统产业管理模式下,无论是新组建的广电传媒集团、出版集团,还是从市场中发展起来的影视制作集团、广告公司等都还只能成为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小巨人,不能形成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的强势龙头企业。这说明,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就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能力。正是由于长期缺少科学的市场管理体系,造成了市场壁垒与市场垄断,从而形成了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组织不健全、产业集中度过低、地区及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开放性不强、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等问题。
(三)资源投入不足,低水平同质化产品过剩
市场管理方式决定了资源配置的能力与水平。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资金、人才及管理者能力的欠缺都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是典型的创新、创意性产业,既是资金与人才密集型产业,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没有资金及有效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就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国家及地方管理部门的投资并不能按市场化的发展与要求进行配置,导致文化传媒产业缺少足够的发展资金。
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创新、创造与创意的过程。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与合作是其发展的关键,也是产品的灵魂。这种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组织对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制度对他们的工作及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与保护,还需要各种法律制度及强大的市场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来支撑,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条件很差。这导致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很多企业创新、创意能力不足,生产的产品也没有竞争力。企业只能靠模仿他人产品来应对消费者与投资人。这种产品也只能靠地方保护来推向市场,其效果显然不会很好。我国每年生产大量低水平的电视片、出版物,造成巨大浪费。企业靠政府支持可能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看,难于形成真正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必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走向成熟与强大。为此,必须依照产业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市场体系及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它对于今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能否走向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机制,近年来在文化传媒领域的政府监管改革及市场机制的引入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但长期政府多部门和各地区分权管理、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属性不清、行业垄断与行政垄断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文化传媒市场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传媒产业市场机制。打破各细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行政垄断,确定产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不同企业在互联网等环境下的互联互通机制、平等合作机制及公平竞争机制。通过这种高效市场合作机制,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第二,制定一系列保护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传媒这类知识型创意产业,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网络运行法、电信法的立法与推进工作,使企业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的市场体系中开展有效竞争。第三,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政府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公共后勤服务、公共咨询服务。依据产业及产业群发展的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是完全免费的,也可以通过政府组织,收取部门或全部成本的,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由企业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采用什么方法,其原则都是服务于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针对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并给予化解。
(二)企业经营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是由少数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共同构成。每个企业都应当按其自身能力与地区特点,进行专业化经营。这种专业化分工主要是通过市场把大量的产业群企业组织起来,进行业务链上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产业分工与合作可以在一个集中的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也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跨国境、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从产业合作角度出发,企业依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能力,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步形成各自的核心能力与经营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
文化传媒产业是一种知识与创意型的产业,它的核心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与成长周期。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地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信息交流方便、专业人才数量多、投融资容易、市场需求大,从而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及实力较强的企业。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文化传承的长期影响也形成了一大批市场认可的特色产业基地。如,东北地区的小品艺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艺术、湖南省电视台的综合节目等等,都是从自身的环境出发,找到了市场需求的突破口,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还只是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产业竞争能力还不强,也没有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与企业。为此,企业经营者与政府管理者应当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产业最终走向世界,产品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经营与培育。相信几十年后,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机制与发展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5-88.
[2]龚彦方.中国传媒业市场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8):73-75.
[3]吴锡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取向研究[J].现代传播,2011(2):142-143.
关键词:气象传媒服务 商业化
一、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发展历程
1956年开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广播、报纸向公众,这是气象传媒最早的发展雏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报纸、电话仍是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气象人和电视人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7月7日,电视天气预报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当然,那个时候的电视天气预报是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还远未形成气象传媒的概念。1986年10月1日,由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顺利开播,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气象传媒初具规模。1993年,专职的气象节目主持人登上荧屏,同年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开始有了广告收入。之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迅速,成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200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标志着气象传媒事业迈上了集团化、产业化运营的崭新道路。2006年,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华风集团与各省级气象部门共同承办的气象专业频道中国气象频道开播。201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正式更名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发展到今天,以华风集团为龙头的我国气象传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行业传媒,业务范围也从原来单一的气象影视服务,逐渐拓展到了网络、手机、IPTV、列车电视、户外媒体等新兴媒体,逐步向着全媒体、全服务的格局发展。
二、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商业化,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所谓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即指在进行气象传媒服务的同时以商业经营的方式从市场获取收益的行为。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运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气象服务。1989年,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中开始出现内置景观广告。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新增的城市天气预报及景观实行有偿播出,从此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开始收入分成的尝试。1996年,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部门制作,对于广告等收入,“本着增进理解及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确定分成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气象部门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获得经营分成有了合法性,这也成为了气象影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后气象影视逐渐形成了以公益为主,以广告创收反哺气象事业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国家级气象传媒服务每年的广告收入都达数亿元,可观的收入也有力地助推了气象传媒服务乃至整个气象服务的发展。
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体制机制对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发展形成制约
气象传媒服务依托中国气象局权威资源,经历多年发展,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体制机制对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阻碍。需要深化改革,去掉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才能使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迎来更大的发展。
2.气象传媒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气象传媒行业主要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除以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气象传媒服务以企业方式运营外,各省及地市级气象传媒服务基本由各地气象部门下设的气象服务中心承担。事业体制下的气象传媒服务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与受众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气象传媒行业在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冲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盈利模式单一影响可持续发展
电视天气预报内置景观广告,对气象传媒服务来说是一种创举,它使气象部门与电视台之间收益分成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广告收入仍然是各级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传统电视广告受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业务被分流,另外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广告的投放,这些都使得电视天气预报的广告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盈利模式的单一和创收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影响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新媒体气象服务滞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兴起并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大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新兴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不仅分流了大量的受众群,也分流了巨大的收益。虽然气象传媒行业目前以气象影视为主阵地,向网络、手机等媒介纷纷拓展业务,但显然新媒体气象服务无论从规模还是收益上都远不能和传统气象服务相比。而且单从国家级气象媒体服务的层面看,新媒体气象服务还存在着各自为战、各方割据的局面,远未能形成合力,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不强。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天气通与华风集团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气象频道,在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都不及民营企业开发的墨迹天气,即所谓的“国家队”比不过“个体户”。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市场,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而占领市场、赢得受众、创造效益,这是摆在气象传媒行业面前的一个巨大课题。
5.整体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气象传媒服务的商业化发展好坏,从根本上还要看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好坏。而气象传媒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整体气象服务的水平。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及时性、准确性、精细化等方面与受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在气象传媒服务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制约了气象传媒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对其商业化发展带来影响。
三、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策略分析
气象传媒服务要想在服务和效益上双双取得突破,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需要努力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现提出以下策略: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加快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公共气象服务,依托部门力量,充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气象传媒服务。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市场需求引导作用,建立面向市场的业务和经营体制。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各方的活力竞相迸发。另外,应主动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社会上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引导和资源支持,在市场上形成合理的、良性的、有序的竞争,也将有利于整体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
2.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稳定增长并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虽然地位持续受到挑战,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广告收入仍然超过其他各类媒介广告收入,占据霸主地位。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电视广告收入仍将是气象传媒行业的支柱性收入来源。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品质。这是从根本上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广告吸引力的方法;其次是积极进行天气预报广告营销。气象传媒行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努力挖掘新客户,积极进行科学营销、整合营销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另外,在保持传统品牌天气预报节目广告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自主平台中国气象频道的盈利模式。而在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之外也要努力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要充分依靠电视天气预报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影视资源,积极进行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等的制作、运营,积极开展媒资资源开发和经营。
3.挖掘新媒体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媒体的发展,全媒体、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气象传媒行业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投入和创新力度,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大的魄力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要以传统气象影视业务为依托,充分依靠和利用多年气象影视服务积累的资源、经验和品牌效应,积极开拓新媒体气象服务,并以此寻求经济效益的突破。在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传统气象影视服务的关系。以美国家喻户晓的气象频道为例,2014年伊始,气象频道被美国最大的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停播,原因是DirecTV认为气象频道的气象信息不再是面向电视订户独家播出,可以通过移动应用随处获得。移动应用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不言而喻,但电视天气预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如何统筹协调二者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除了要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气象服务,新媒体气象服务本身也面临着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问题。目前,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三阶段改革,原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华风集团各自开发、各自为战的僵局有望被打破。在国家级层面上,依托权威平台和数据优势,一旦形成合力,新媒体气象服务将有望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广告经营方面,新媒体气象服务也有与电视气象服务不同的地方。要把握新媒体广告精准投放,具有高针对性、高交互性的特点,做好新媒体气象服务广告营销。
4.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无论通过何种媒体传播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内容本身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气象服务水平提高了,才有人愿意看,也才有人愿意买账。且不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单就气象传媒服务来看,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以时代的紧迫感来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形式,要对受众需求开展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要在服务的及时性、精确性、实用性、精美化等方面重点下功夫,给受众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精彩的产品和服务。
5.强化与行业高度粘合的气象传媒服务
气象与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关系,如农业、能源、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业、电力、医疗健康、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受气象影响。气象传媒服务应大力强化与各行业的融合,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专业的订制化服务。以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为例,其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非常高。目前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对于交通气象已经给予高度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上均有不同形式的交通气象服务。但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仍然有所欠缺,与相关行业的粘合性并不高。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国家级和省级一体化交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北京市“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等项目的陆续实施运行,通过与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企业积极探讨合作方式,该方面的服务将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6.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人才是决定事业兴衰的关键和核心。要发展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就需要为培养、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创造环境。除了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外,气象传媒企业更需要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了解市场、善于营销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按市场规律办事。
参考文献:
[1]郑文清.我国气象服务的商业化策略研究.江苏商论,2007(12)
[2]王玉洁,胡文超,雒福佐.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干旱气象,2012(3)
[3]朱宝峰.气象影视广告优劣势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分析.吉林气象,2004(2)
[4]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06(2)
[5]宋晓丹.我国气象经济发展困局的制度破解.经济问题探索,2013(4)
关键词 新闻传媒;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6-02
1 当前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的新闻传媒在内容的编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在读者定位方面各媒体都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的特定读者,而在确立读者群众之后却没有在编辑思路上下文章,只追求对于新闻的抢先报道,对同一新闻的争夺严重,其次,各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重复率较高,当某一新闻出来后,全部报纸尽是头版头条,不论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社会新闻还是体育娱乐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全都大同小异,很多文章连编辑思路都是相同的,区分度较小,另外,除编辑内容之外,在报道形式和编辑样式上也很难做到标新利益,在当今的街头我们看到的报纸杂志等等大都有着相同的编排版式和标题制作,模仿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旦有一种较为吸引人的模式出现,就很快的被其他媒体模仿,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1.2 缺乏经营手段方面的创新
就目前来看,各新闻媒体的主要盈利手段主要依靠广告费用,盈利模式十分的单一,且缺乏创新的策划,方法相似,运营营销雷同,所以在同行业的竞争内很那取得优势地位,例如从1991年成都商报免费向市民寄送报纸开始,新闻媒体界就打响了一个阶段的价格战,紧接着,1995年现代快报4半16开的报纸就降价至一角钱,接下来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变相降价销售,不管是赠送饮料还是以“贺岁价”来进行低价销售,都跑不出以降低价格来进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但是这样的方式尽管在短时间内给了媒体一个营销高峰,但是对于媒体本身及其长久发展来看并不是一个长期可行的方式,另外除了报纸媒体的营销手段单一之外,电视媒体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内的综艺娱乐节目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的节目模式雷同率十分之高,且缺乏创意,往往是从韩国或者欧美国家的节目引进而来,缺少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有很多不适应国内的地方也被错误的引进,使得节目效果差强人意,形式也较为古老,对于老牌的媒体来说这缺乏有效的经营手段和创新理念很容易让新进的新闻媒体,导致新闻媒体界的重新洗牌,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2 探寻新闻传媒竞争力的意义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媒行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实力型传媒集团,故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传媒又面临着各个国际传媒行业的挑战,压力更加大,局势也十分的严峻,例如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报业大战,然而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却没有找打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仍然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中踽踽独行,发展也总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进了中国,而由于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已经大体实现了事业性质和企业性质的管理模式,所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在新闻传媒业中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故,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只有不断的进行策划和经营上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在中国传媒业甚至国际传媒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3 如何提高新闻传媒的竞争力
3.1 合理定位,占据市场
合理定位即对媒体本身有个合理的定位,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特定读者群众,选择目标受众,纵观当前的新闻媒体发展,我们已经逐渐的意识到,任何一个媒体行业都不能通过一网打尽的方式将所有的客户资源笼络起来,现在的传媒业已经逐渐走向“划分群众”的模式,如果将自己的网撒的太大,那么自己的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面向的内容过于广泛容易使得报道不精,难以满足各类读者群众的要求,在竞争如此激烈当今,做到第一已经不太容易,故传媒业应当寻找适合自己定位的读者,追求全面领先不如追求单项领先,将自己的业务做精才是正确的思路。
3.2 综合策划,力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传媒行业,若想保持自己的不败之地,必须在单一的竞争模式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在新闻传媒行业当中,采编、广告和发行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否认的三驾重要的马车,而当前很多的媒体仅仅通过打价格战来参与竞争,我们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发展的这一特点,抓住当前的时机,在这三项中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发展过程中,成立相应的策划部门,在行销方法上不断探索,报纸行业应当在版面设计和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而电视行业在节目编排方面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有选择的引进。
3.3 大胆用人,积极奖励
新闻传媒业是一个更新换代十分快的行业,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群体的注意,故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十分的重要,且信息的编排需要十分灵活的思维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故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当今的传媒业发展之所有较慢,很大的原因就是采集和编排者的思路还不够灵活,视野还不够广阔,各媒体应当积极鼓励新人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大胆用人,积极鼓励,为富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新闻传媒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其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传媒人我们必须时刻去探索,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谢耘耕.媒介多元化投资及其风险[J].新闻界,2004(3).
[2]王宇,覃朝霞.中国电视媒体的多元化经营[J].新闻记者,2002(8).
[3]舒胜.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探微[J].新闻前哨,2003(6).
[4]樊士德.我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与资本运营战略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5.
[关键词] 互联网;传媒产业;转型升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5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57- 03
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当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也深受影响,其理念、形态、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的越加丰富。就比如媒介融合曾以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为主,而今天的媒介融合则想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方面、多渠道融合的特点,使得传媒已经较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中。由此说来,“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为了良好的发展传媒产业,应当基于“互联网+”进行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原有传媒产业发展困难之处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互联网+”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百度“干”了央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沃尔玛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移动的事等。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改变传统运行法则,使得我国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而基于传统价值模式、消费模式,所规划的传媒产业发展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受多方阻碍,主要是因为:
1.1 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即从纸质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弥补了纸质图书阅读的缺陷,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图书阅读,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此,读者对电子书阅读尤为青睐,在阅读方面逐渐以电子阅读为主,相应的纸质图书阅读的读书者越来越少。
1.2 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只采用单一的营销方式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多元化、多样式的营销方案,展开不同形式的营销,如信息流广告、“秒杀”等,使得企业开展全新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所以,互联网的应用,也改变了企业营销方式。
1.3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一定转变。例如,在以前人们的意识中“编辑”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职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胜任,而今天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一位网友都可以是编辑,创作文章,发表文章。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变为“众包”生产方式。
1.4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实,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纸媒、电视、收音机,并且传播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日益普遍。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共享等特点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知道或了解的信息。所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
1.5 传播规则的转变
互联网所带来的不是通路、不是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其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同时还是新的传播通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并不是单一的朝着某个方向传播,而是多渠道、多方向的传播,如此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受众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确定,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构造、规则以及逻辑。
2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按照传统媒体人的思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价值链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其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辅助了传统媒体的推广,有利于良好的发展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思想是犯了战略操作上的错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基础性设施。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更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支持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合理的改造和调整,可以使其在传媒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
2.1 正确理解互联网逻辑的关键词
2.1.1 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应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其能够将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整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资源”无法整合与利用的局面。回顾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形成了内容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三张大网,实现了各种资源整合,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海量存储、超级链接,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互联互通,形成了最初的内容网络,尤为突出的就是新浪网、搜狐网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体验方式增强,使得某些内容服务与人的需求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例如百度、淘宝等。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人际沟通无阻碍”的目标,也就是形成了人际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沟通,例如微信、微博、QQ等[3]。
2.1.2 开放
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法则,开放是互联网的第一要义。因为互联网需要以“网状存在”的方式存在,如此凡是利用网络的人,都会与互联网形成网络关系,作为网络的关键点。只有“开放”了互联网,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观念的开放和自我的开放。
(1)观念的开放。传统媒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传播的范围、运作的格局都是非常局限的,相应的媒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在扩大市场空间,尽可能的激活、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合、市场协同,不仅能够促进媒体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做到观念开放,从思想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和市场“碎片化”所创造的机遇,良好的发挥媒体产业。
(2)自我的开放。按照互联网逻辑,自我的开放即为社会情感资源、关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创造巨大潜能。当然,要想做到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保证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来给传媒创造机会,使之把握机会,良好发展。
2.2 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之所以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传统纸媒在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的情况下,整个纸媒行业并没有积极了解互联网,也没有适当的调整媒体投放方式、宣传营销方式等相关方面,使得纸媒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在认识到纸媒衰落根源的情况下,要想使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注意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今时今日已经是一个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社交媒体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传媒市场,其尽管没有成为人口覆盖最大的媒介形式,但数据显示可以充分说明,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为了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当前社交媒体有全方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媒体自我封闭、自绝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使媒体运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提升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4]。
3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互联网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媒体,需要利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呢?
3.1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
3.1.1 传播规则的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内容网络、物联网络、人际网络三张大网的情况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则,如此可以促进互联网应用作用,支持媒体良好运行,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而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则,对媒体传播规则进行创新,应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引导,提升用户的地位,使用户具有传播权利、浏览权利,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传播、信息共享。
3.1.2 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注意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市场版图与价值资源进行重构,扩大媒体推广范围及市场占有率,使得媒体运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反响,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呢?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结构、传播规则、传播形态,对媒体可以渗透的领域进行分析,结合媒体特点及其他领域特点,合理的进行跨界整合,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形态,以便传媒产业优化发展。
3.1.3 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这里所说的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就是以“关联――节点式”的价值对接方式为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运作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盈利空间,为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5]。
3.2 传媒产业需要明确需求与供给连通的节点
3.2.1 跨媒介的整合
传统媒体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局限性强,无论是格局还是资源整合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个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用户群针对性强等,此种情况下利用媒体来进行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基于互联网的作用,进行跨媒介整合,将本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媒介的渠道增多、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增多,再结合媒体传播内容,规划设计出适合的媒体传播方案,可以使传播内容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被他人所熟知,进而达到媒体传播的作用。
3.2.2 跨行业的整合
传统媒体也不要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由于内容而造成的影响力、品牌和资源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中介位置,即第三方位置。其实,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多方面资源融合的平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媒体运作,可以充分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来优化媒体运作的某些方面,提升媒体运作效果,为其创造较高的价值。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促进媒体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需求与供给对接,可以从中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利润。
3.3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
3.3.1 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中心,将内容传播给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在浏览、阅读之后有行为上的反应或思想上的转变;而互联网则是以服务、技术为中心,意在通过技术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使用户满意。因此,互联网更受用户青睐。基于此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来展开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传播或分众传播。
3.3.2 构建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
众包生产作为互联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其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接线,使得资源多次转移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基于此,在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中,应以经济分享为中心,改变以往内容产品运营的方式,而是采用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使得内容产品可以使用、传播、共享,提高内容产品的应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
4 结 语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以往所认知的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此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来推进传媒产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同时注意跨媒介整合和跨行业整合,做好供应者转变、运营方式的转变,使传媒产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良好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D.“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10-13.
[2]李晓琳.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13-115.
[3]郑玉倩.价值链视角下互联网时代吉视传媒产业转型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5):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