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50:30
导语:在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院 财务内部审计 风险 应对措施 工作质量
近年来,我国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加剧了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对医疗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医疗单位财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如何降低医疗单位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是每一个医疗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了应对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好的借鉴意义,现做出以下综述。
一、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一)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医院财务内部风险是指医院在经济活动、收入、支出情况等财务报告环节、领导管理环节和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长久以来都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营具有重大影响。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总结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二是任何一个医院都存在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三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任何时间均可发生,具有随时性。四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可制定应对措施进行防控,具有可预测性和可应对性。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多数医院的管理者未给予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足够的重视,未制定健全、完善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或制定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未能及时完善。有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内部设有财务内部审计部门,但其中多数医院的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并不适在自愿情况下所设立的,而是迫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的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
调查发现,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在从事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较易受到个人感情因素和个人利益因素的影响,使得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公正性。继而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和所设立的财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上述因素还会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机构所得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医院管理人员在财务方面提出的决策的准确性,不利于医院相关财务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三)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熟悉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然而,现阶段多数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且道德素质不高,风险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侵吞公共财产和浪费科研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三、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并不断完善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得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有制度可依,促进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公正化。
(二)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独立性的重视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调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实施,确保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不影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
聘用道德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于财务内部审计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意识。
四、总结
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政策不断出台,经济发展迅猛,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公有化为主体的综合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以成为医疗单位运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现状提示各大医疗单位应加强医院财务审计工作风险防控工作。
我院本次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实施应对措施后,我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总结全文不难发现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整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只有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推动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医院整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华.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5(11):205
[2]邱奕青,朱小刚.基于财务舞弊特征的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J].中国内部审计,2014,08(7):39-41
[3]周先桂.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08(5):71-72
摘要: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国积极推进IPO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上市主体及相关中介部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IPO审计业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IPO注册制视角下分析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IPO审计 注册制 审计风险
至2015年5月21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8家,其中已过会40家。IPO市场化发行方式下“待IPO堰塞湖”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从证监会首度公示的在审企业的反馈意见全文来看,证监会发出的问题中涉及信息披露的占七成。可见IPO重新启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增加,也无疑将审计从理论到实务都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
1.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使得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已被提上日程,逐渐复杂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使得IPO注册制下审计业务类型多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下,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借助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等。IPO注册制下审计内容及审计业务类型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及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2.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存在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证监会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将相关的核查责任下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且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对于形成更加可靠和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日俱增。IPO注册制后,取消三年盈利的财务指标,企业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上市主体范围扩大;IPO注册制的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责任的增加,以及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
3.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我国IPO注册制刚刚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够稳定,从客观上提高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根据2005―2015年我国证监会的数据分析可知,关联易、主营性项目具体运营情况已成为影响IPO注册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内部环境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专业胜任能力,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考核及其后续教育滞后,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下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的要求。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提供审计服务、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只是从总体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面对IPO注册制下的首次承接、企业类型多样、中介关系复杂等审计特点,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等问题,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恰当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对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可知,内部控制缺陷成为除持续经营能力、关联方交易、利润操纵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IPO 注册制下上市主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上市范围扩大,各类型的企业纷纷涌入上市行列。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因受到规模及性质的限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层的股权集中度高。在上市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工作,必然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法律方面
1.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系统性改革,而并非仅是发行环节的局部改革,审计应逐步将原先的“事前审批”模式转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否则,仅实行单个环节的“注册制”改革,而没有系统配套的“注册制”改革,最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行力度以及强化退市和分红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综合防控为机制的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提高失信主体的失信成本。建立处罚额度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挂钩机制,处罚额度应采用“超额累进”的模式。这种将处罚额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罚数额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操作,进一步确认了处罚的公正性。只有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所得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公允。另一方面,从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的个人处罚机制角度出发,一旦发现公司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则所有在文件上签字的公司高管及证券中介责任人都应该视情节轻重承担责任,经济制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虚假信息无利可图,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行注册制后,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承担了原来政府实质性审核的这部分责任,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显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地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坚决抵制购买审计意见、不正当低价竞争、挂名兼职、虚假招标等违信行为,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关工作经验及其他个人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同行业的业务交流,通过相互经验交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公平的奖惩机制,将个人薪酬及工作职位的晋升与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相结合。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来。
2.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前期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所承接的上市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且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进行判断,做到从源头上杜绝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第二,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上市主体行业特征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审计人员,通过选择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审计模型,以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2015年1月15日IAASB对审计准则的新修订,即扩充审计师需要向治理层沟通的内容。更多地运用职业怀疑,通过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关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沟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根据IPO注册制下审计的新特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对于重点问题如要求拟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利益关联关系、主业项目具体运营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独立性并根据上市主体的主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采取地毯式核查方式,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以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加强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充分发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对IPO公司的立体式、综合性的持续监督体系;建立从申报、注册、发行、上市交易、上市后企业运作到退市等链条式的连续动态监管。充分发挥相关派出机构对IPO上市主体的情况熟悉、节约成本的优势,加强对IPO上市主体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以有效打击IPO造假、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新变化,使得IPO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增加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首先从我国证监会工作内容的调整出发,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做出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责任主体。其次,中介机构责任的加大,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新制度下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的新变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防御监督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S
参考文献:
1.李文华.中国式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03).
2.贺玮琦,张岩.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J].商业会计,2014,(19).
关键词:审计风险;危害;规避;控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6301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是他们如今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例如会计信息不实、虚假账目等。同时,关于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案件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强化审计风险分析工作,研究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必不可少。
1 审计风险
狭义上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认为公允揭示的风险,但是财务报表上却没有进行公允揭示;或者审计工作人员认为公允揭示,但是财务报表上公允揭示的风险。审计人员是基于职业要求作出的审计风险的判定,因为提供的信息不够及时,审计判定结果就存在和事实不符或者与事实相反的现象,这种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使得审计员承担不良后果,这就产生了审计风险。
广义上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损失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的内容关系密切。广义的审计风险包含营业风险和狭义审计风险。因为在对客户的财务报表做审计的时候是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不能把财务报表的所有不足地方都一一找出。因此,审计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遇到很难被发现的错误。即使算不上是审计失误,但是也是有审计风险的。所以,审计风险也包含营业风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范围更加扩大化。
2 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2.1 对国家带来的危害
因为会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企业负责人或者管理层就不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这就会造成国家做出错误的监督和各项决定。
2.2 对审计部门的危害
对于审计部门来说,企业难免会出现一些故意或者是无意的错误和财务信息,因为审计失败,就会引起审计部门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对审计的能力有所影响,也对审计部门的公正、公平的形象有所损害。审计人员还会因为审计失败而赔偿损失。审计失败会给群众留下不良印象,群众逐渐会对审计部门不信任。
2.3 对审计对象的危害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审计失败,审计部门就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企业负责人就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容易做出错误的经营策略。
3 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当前的审计工作应该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制社会下。现代审计的流程、行为、结论等诸多方面都应该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可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可以说审计风险不会存在隐蔽性,而是更加透明。我们应该对审计风险及审计管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为只有正确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才能找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措施。
(1)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中。在进行客户选择的时候,审计部门的外在环境和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有可能造成选择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对象企业的停产或者主打产品销售业绩大幅度下降等;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因为方案不够全面就会导致错误审计决定的计划风险,例如为了可以减小投入、节省人力物力,就随意丢弃自以为没有必要的审计流程;在分派审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也会存在派遣的审计人员能力不足,造成能力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或者缺失职业道德等;在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时,还会出现因为证据不够充分的情况,这就引起了证据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对象没有提供必要的说明材料;在进行抽检的过程中,如果样本不具代表性或者样本数量不足,也会引起抽样审计风险,例如样本的数量过高,浪费了成本,样本没有代表性,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判断抽样,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如果经验不足非常容易漏掉主要项目;在进行审计报告编写时,会因为意见不同意造成的报告审计风险,例如编制了准确性不好的审计报告。每一项审计风险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企业的严重欺骗行为、违法违纪行为是增加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审计对象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虚假账目、随意改动资料、做虚假证据,使得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掌握真实的资料。例如关联方贸易,有些上市企业利用关联方贸易把大笔亏损转嫁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公司,这样能够躲避审计人员审查到真实的财务情况。因为关联贸易过程十分复杂,审计人员并不一定能够发现所有的错误,不能辨别关联贸易就很可能引起审计失败,带来审计风险。
4 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4.1 适当进行审计风险教育活动,提高风险意识
很多人虽然已经基本了解了审计风险,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依然没有足够重视审计风险,也不明白应该怎样去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仍然使用传统的审计形式和审计办法,这就必将使得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处于不利位置。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把审计风险纳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审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都应该重视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国外先进的审计防范,提前预测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控制审计风险在能够被容许的范畴内。
4.2 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公平公正、敬岗爱业、忠于职守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应该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样审计工作人员才能团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带来好成绩,也能够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除了应该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经济等多方位的知识,同时可以公平公正地得出结论,依据法律进行审计。可以通过开展全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及业务水平,同时,审计人员也应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及时找到错误、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措施。审计人员也应该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由于审计工作是一个复杂并且繁复的脑力活动,如果没有好的事业心及责任心是不能出色完成工作的,所以,各部门也要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4.3 管理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管理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详细来说,审计的质量是占据核心位置,并且管理方法作为引导作用,以制度作为基础前提,形成一个审计全过程的体系,并且质量控制体系具有以人为本、以制度管理人员的特点。例如:审计项目评分制度、重大审计项目审计制度、审计出现错误漏洞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组长负责人负责制度、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审计回访制度等。一定要保证复核三级制度,逐级的进行审查,明确责任。也就是审计部门组长对工作的底稿和证据进行复核,然后交给审计业务部门的领导对审计小组的报告再次进行审核,最终复核机构对审计事项的所有材料进行最终审核。并且所有审计工作都需要再审计业务会议过程中进行审核和决定,并且对行政执法采取一票否则方式,而在目标管理的考核中采取重奖重罚的方式。
4.4 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尽量避免风险
为了更好的防范审计风险和保证质量,就要严格的遵守审计纪律。首先,只要是会议就需要讲解纪律。其次,对于审计制度要健全,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再次是严格遵守纪律,即使某个科室的任务完成的都很优秀,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廉洁的作风,在年终考核中取消其参加资格,还要对其进行扣罚将近等惩罚。最后,对于审计工作也增强透明性,出现审计纪律破坏的人员,审计单位能够马上举报。
5 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有一些因素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却可以应用一些对策去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要审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防控,才能确保审计机构的公正性和严谨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爱英.浅试论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2011,(12).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原因;规避措施
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被推上了被告席,进而引发了会计行业和社会工作的广泛关注。可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措施的探讨已经成为了重要课题。而要想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首先就要对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形成原因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执业过程中总结、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避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概念
虽然人们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审计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外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其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具体来讲,在美国柯勒教授编著的《柯勒会计词典》中将审计风险解释为:第一,一个已经通过了鉴别认定的财务报表,在其事实方面未严格遵照公认的会计规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几率性;第二,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严重错误,审计人员未发现的几率性。从中不难发现,柯勒教授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加拿大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未察觉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正确错误报告的风险。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审计人员是否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曾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的解释:财务报告存在漏报或误报、严重错报,但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完成后提出不合适审计建议的几率性。在这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分成了两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出错,且能真实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但实际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存在严重的错报、漏报等问题;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并给出非无保留意见,但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从上述解释与定义中来看,审计风险不但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且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的检查风险,因此总得来说,我国对审计风险的解释同国际上的解释大体是一致的。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审计业务后会安排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常常采取抽取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中金额较大、对财务报表影响较大的样本来推断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防止误差的产生,一般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误差,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均需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实际的审计中,即便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认真,也常会因被审计单位经济内容、管理层素质等的影响,造成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不一致的情况。这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的风险并不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会计师的审计活动完成后,最终呈现的形式是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完成后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其在承接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时,对其财务状况的预期存在的差异便能反映出审计风险。但是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两种因素造成的,同样在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审计活动都将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采取怎样的审计程序及审计活动都将造成怎样的审计风险的发生。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注册会计师对自身的审计工作都是有较深认识与了解的,加之在根据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过程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审计工作并未因当前经济发展的复杂化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而束缚住手脚,相反,当前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相比过去更加专业、更加规范,也逐渐开始主动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从中也反映出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注册会计师正确认识审计工作,以及审计观念的提高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因为审计风险拒绝客户的审计工作,而是要在的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识别风险领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的发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从审计风险的可靠性可知,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能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并推动人们进一步研究审计理论,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已呈现出燎原之势,但就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上来讲,一般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比较小的事务所好。首先,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更加注重自身的影响力和声誉,因此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都在国际前端。故而,我国也开始出台相关的措施,和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其次,总的来看我国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务上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也都存在不太尽人意的地方。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对审计准则的研究与国际先进理念相比仍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风险规避的统计数据上来看(2007年到2014年8年间,我国证监会共行政处罚会计师事务所25例,涉及到17家事务所,其中被处罚3次以上的有3家,2次以上的有2家),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并不乐观。
此外,相比其他国家注册会计师能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还无法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因此在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上,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的意识与认识还是受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引导及束缚。也就是说,若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意识强,那么注册会计师个人也会更加注重规避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会计文化环境影响
所谓的会计文化环境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会计活动过程,以及会计活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这里主要讨论会计活动过程和结果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占比71%左右。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正在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会计造假的金额又在不断增大,且参与的人员涉及到了企业管理层。在如此造假成风的会计文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给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财务报表就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错报风险。而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造成会计信息造假成风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税负较高。在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上我国几乎年年都会进入前四,近日,由《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我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而我国内地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税负最重的地区。居高的税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负压力,而企业很可能为了逃避高税负,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进行作假,致使财务报表易发生重大的错报风险,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若违法违规成本低,那么作为经济人,人们就会趋利避害,做出利己的行为。以2013年阳煤化工因虚增42亿元收入受到四川证监局的处罚为例,有评论就指出这一处罚相对较轻,只警示了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没进行深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会计文化环境还不规范。
(二)审计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审计服务市场总得来说是供大于求的,从我国注册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记录在案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共8295家,而个人会员超过了20万人,注册会计师99045人,非执业会员103566人。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也就3000多家。不难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十分大,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我国收费较为可观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审计业务几乎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也就是说除了少部分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较为乐观外,其他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规模小、技术落后,只能在收费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中相互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或不惜降低审计费用来增加竞争力,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不得已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三)审计单位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得知,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正确可靠是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正确的,那么其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几率就会十分低。因此只要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是有效的,那么就可以保证其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合理的,且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在内部控制中,其核心为权力配属下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其中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执行机构为董事会,监事会则监督公司的经营相关人和事务,高管激励则可解决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制度包括公司章程、相关规定等),内部控制便包含在制度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很有可能会与人合谋或直接命令人来侵占小股|的利益,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从近年来发生重大财务舞弊案来看,大多都与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有关,比较出名的就是万福生科一案,在后期的调查中发现,万福生科便采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其公司最后也对财务虚假案解释为内部控制管理放松,未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制观念,加之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也未保证其独立性与谨慎性,最终导致这一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首先,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高。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强,且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深厚基本技能,以及敏锐的专业判断,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我国当前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执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会更想到待遇好的大企业任职而非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频繁流动,这也加大了执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难度。二是我国的审计事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因此审计队伍人员组成较为年轻,且多数审计人员并未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因此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存在欠缺,甚至有的审计人员还不会使用财务软件,实践经验也十分缺乏。因此面对各行各业,又复杂多变的审计工作难免会力不从心,不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还会造成检查风险的增高。
其次,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小,人员不多,且未设置专职的业务指导人员,因此无法对审计人员开展系统、针对性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常常是一个新的业务开始后,对那些资历或经验不足的人员进行临时突击便进行执业,因此这难免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风险,加大审计风险。
最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也关系着审计风险的高低。就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案例来看,有的其实与专业胜任能力无关,而是基本职业道德的缺乏造成的。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盲目接受委托、简化审计程序、不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业,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完善会计文化环境
首先,要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环境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要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落到实处,并保证我国各项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同时,还要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监管弊端,确定适合我国会计行业的监管模式,从而使会计行业得到有效监管;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执业环境的纯洁性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建立和保证,因此要加大对会计行业中非法行为的监督及惩罚力度,并给予其一定的自,进而调动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考核,进而提高行业的准入水平,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建立健全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对会计行业监督的基础,当然一套完善、严密的审计制度也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有效指导。因此,要在建立审计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建立一系列审计规范原则,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规范收费标准,公开审计费用
审计工作的收费标准可以借鉴国际标准,以小时为基本依据,并根据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规模、财务状况、销售收入、所处行业及其审计处理难度来进行,进而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标准。当然,各地区应以此标准为基础,制定出各自地区的审计每工作小时的收费上下限,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下限。此外,还要将审计收费进行公开,保持其透明,以防止审计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情况,而审计收费的公开也利于投资者对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监督,从而防止以低价格的恶意竞争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质量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为此,需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并单独成立一个业务指导部门,来指导并把关审计质量。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切不可按照领导意图或个人主观臆断做出结论。此外,为了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监督,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与其签署执业质量保证书,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行业准则和行业道德原则,认真负责的开展审计工作。
(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则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已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选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且具备丰富执业经验及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可定期举办各类互动性、娱乐性或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小组项目研究活动、兴趣爱好小组等,通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参与,收集会计行业的最新信息,并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加强小组人员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认知,进而提高工作能力,留住人才。同时,还可组织审计人员针对一些特别或重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由经验丰富、资格较高的人员来担任主讲人,如针对IPO审计,则重点防范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风险,对上市公司来说,则重点防范其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对事业单位来说,则重点防范收支相混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培养一批不但精通会计业务,还精通审计、管理、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
五、结束语
在市鼍济中,审计风险是一种较常见的风险,且也不易控制,但若放任之,则会引发更大的风险或隐患。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充分发挥出对审计风险的防控及规避,关系着整个审计质量,同时也关系着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形象与声誉。在这里只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等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10):25-25.
[2]孙丽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5 (35):252-252.
[3]魏春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理论界,2014(3):179-181.
[4]吴柠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控制[J].中国工会财会,2014(7):39-41.
[5]蔡钢.当前时期下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J].知识经济,2015(22):51-51.
[6]幸春梅.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防范措施[J].商情,2015:36-36.
[7]方洋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5):55-56.
[8]成焕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9):1-1.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5年5月,我国仅境内上市公司就有1388家,市价总值为31330亿元,流通市值达9989亿元。然而,一些上市公司由于民主决策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控制不够严格,管理松散,效益不高,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些,根本问题就是企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发挥效用。远到美国的安然公司,近到我国的中航油、银广厦等企业,都是如此。
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我国近来十分强调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上市公司自身也在强化管理,建立内控体系,防控企业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确定、评估、控制企业因业务活动而伴生的所有风险,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企业保持盈利。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会面临和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识别,小心防范,勇于化解,尤其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积极有效的风险防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再三强调,中央企业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监测,其别提到,要加强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对防控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市公司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上市公司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是上市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以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也是公司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在需要。尤其应该认识到,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种风险不断变化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层次提高而逐步推进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本企业工作,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在实施审计事项时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能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所以说,内部审计能够掌握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可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再进一步,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咨询的方式,协助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完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在运转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能够对管理层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并对风险管理进行全力协助,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
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变化、财务变化、劳工关系变化、信息系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货源、技术更新、债权人要求、竞争者行动、经济形式、形式、、灾害等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内审部门可以通过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对这两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如能够识别和规范关联交易,能够保证业务真实、流程规范、信息准确,帮助理顺利益关系,能够对经营决策系统进行审计,减少因决策失误对权益者的侵害。
——风险警示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并提出改进建议,甚至帮助管理部门设计风险应对机制。
三、强化内审职能不仅要强化传统的项目,还应从上市公司新的风险管理出发拓展新项目
综合上市公司内审开展的情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在这些领域开展了作业: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等。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深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不仅应强化传统的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而且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工作主要。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报表存在的错报,审计重点是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审计风险模型则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这种战略风险审计是审计的一个高层次作业项目。还有人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置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公司管理做出、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事实上,上市公司发生或产生的错误与舞弊等问题大多存在于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一是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企业发展的风险;二是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
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2005年电信集团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促进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构想,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确管理的工作思路。我们的内部审计就要紧密围绕企业转型,充分发挥监督服务作用,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施精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现在电信业面临的风险,一是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价格战、技术的快速更新和政府的管制,使得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吸引和维持客户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二是规则管制,电信行业一直是受严格管制的行业,而管制的规则一直在变化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如对小灵通业务的管制。三是由于移动网等的影响,固网作为电信业核心业务具体收入不断下降。四是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很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电信企业就不会获得投资的回报。美国世通公司并购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后成为美国第二大的长途电话运营商,但世通公司后来却成为美国上最大的破产案。世通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电信企业应该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建设,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尤其在确定并购等重大战略前通过内审等手段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防控。
四、强化上市公司内审职能需进一步健全内审体系
1、巩固强化内审地位,赋予职能。
要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定位。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工作还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由此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重、更多的职责和使命。上市公司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规范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近年来,汉阴县审计局狠抓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严密防范审计风险,不断创新审计现场管理模式。一是实行主审负责制。明确项目主审对审计方案编写、审计组织实施、撰写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质量控制等审计业务,以及信息宣传、内部复核、档案归集等工作负总责,审计组其他人员承担连带责任。二是实行主审轮流制。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由项目主审整理汇总审计资料,撰写审计报告,拟写审计决定及其他后续工作。下一个审计项目由审计组另选审计人员担任主审,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三是实行限时审结制。根据项目性质、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量化审计项目的完成时间,要求审计组在按照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完成审计程序和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审计工作,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四是实行过错追究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法过错和质量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对及时改正并能够挽回影响的,责成有关审计人员限时整改;对因严重过错造成的审计复议、诉讼等问题,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取消评先选优资格。(陈洪仕)
礼泉县审计局筑起 廉政建设风险点防控体系
近日,礼泉县审计局着力制定《廉政建设风险点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廉政建设风险点预防及控制办法》等一系列风险点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文件,全面排查单位、岗位、个人廉政建设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该风险点控制体系建设主要从单位、岗位、个人等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查找单位廉政建设风险点,着眼于重大决策和队伍建设,查找局党组在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审计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内容及表现形式;二是查找岗位廉政建设风险点,着眼于股室职能运行过程,查找各个岗位在落实审计任务、审计项目质量、促进审计整改、执行审计纪律等方面存在的廉政建设风险点;三是查找个人廉政建设风险点,着眼于查找个人审计过程中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目标、执行审计廉政纪律“八不准”等方面容易存在的廉政建设风险点及表现形式。(王占芳)
澄城县审计局对保障性住房 及时进行跟踪审计
近两年,澄城县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积极筹措整合资金3540万元,集中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建成后将解决700余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澄城县审计局为促进建设资金的安全和及时有效使用,确保保障住房工程的顺利进行,成立专项审计调查组对该项工程资金的拨付、管理及使用工程建设效益等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并于今年5月10日印发了《2011年澄城县统一组织审计(调查)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审计组统筹安排审计项目,整合审计资源,认真组织实施,搞好跟踪审计。截止目前,审计组对全县新建、在建和拟建的11栋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3540万元的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建设实施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指出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按时完成了审计任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审计综合报告。(王俊发)
关键词:审计监督 铁路建设
一、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目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地方投资没有足额及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建设单位成本列支依据不充分,缺少必要的原始凭证;没有严格按概算口径归集成本,造成成本列支串项;财务部门对验工计价的审核不严格,与工程管理部门缺乏沟通,造成验工计价数量失真、手续不完备;招投标费收支核算不规范;甲控物资管理不严格;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资金监管不到位,施工单位上调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带来隐患;施工单位非法分包或转包工程;未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竣工财务决算不及时;会计核算不规范;漏缴税费等。由此可见,必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扭转项目管理机构的现状,解决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大规模铁路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二、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有效方法
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项目多、情况复杂、资金管理难度大,必须打破常规做法,及早下手,超前防范,主动跟进,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的结合运用,这是确保审计监督质量和成效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注重坚持并运用好账户入手详查法、问题线索抽查法、全程跟踪审查法、和风险导向审计法。
⒈账户入手详查法。这是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基本方法,体现了抓源头、抓过程的要求。我们在已经审结的15个建设项目、6个更改项目中,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使用账户入手详查法前,我们下发审前调查表,摸清项目管理机构底数,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
⒉问题线索抽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详细查证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线索进行落实,主要用于施工单位以及重要的施工现场。抽审法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具有针对性强、节省时间、提高审计效率的特点。它是对详查法的有效补充,经常与详查法结合使用。今年以来,我们以查证线索为切入点,针对15个项目中56个线索,对18个参建单位进行了抽查。抽查中,坚持以现场踏勘为主要方式,有针对性进行查询、盘点,核实实物工作量,看有没有虚假验工计价问题,看建设资金有没有被转移、挪用的问题,从而查证了一些问题线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⒊全程跟踪审计法。全程跟踪审计法是指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竣工决算的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的特点是将常规的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实现审计关口前移,通过提前介入、及时跟进,增强审计监督的时效性,改事后审计“秋后算账”为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警功能。这种方法的审计对象不仅有施工单位,还有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以及与建设过程的相关单位。
⒋风险导向审计法。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控制审计风险出发,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并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制定审计策略和采用积极而有效的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工作中对企业风险、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规避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方法。这一审计方法是当前最前沿的先进方法,审计重心从以测试为中心转变到以最初的风险评估为中心。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从本质上看问题,也可以说基本完成了由被动审计到主动审计的转变,具有很强的预见性、超前性。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采取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对项目的资金风险应对将更加全面,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起到整体防范的作用,更加适应当前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新要求。
三、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体会
通过扎实有效的审计监督,建设资金管理方面问题明显减少,地方投资的到位率明显提高,虚报投资完成及管理费支用问题已经基本杜绝,验工计价未开具发票、漏缴税费问题明显减少,2010年验工计价方面金额明显下降,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安全,促进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有序推进。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
1.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良好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教育和引导审计人员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切实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坚持用先进的审计文化武装头脑。
2.必须适应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新形势,前移审计关口,构建“立体式”跟进审计系统,不断加强建设投资过程审计。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增强审计的预见性、超前性,是审计监督发展的方向,也是审计监督追求的最佳效果。要向以风险导向审计过度,因此拓宽建设项目审计领域,构建立体式跟进审计体系,重视建设投资过程监督,以施工期间的现场审计为主要环节,对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投资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从不同侧面防控资金风险。
3.加强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推行扎实有效的审计实践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审计方法。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实践中综合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监督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审计监督,促进财务人员管理理念提升,主动参与建设管理。审计实践表明,必须加强对建设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审计。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央行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103-03
一、中央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审计监督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控各环节的审查,从中发现内控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立足于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的审查、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评价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即符合性测试),并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诸多优点使之代替其他审计模式成为必然,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重视与实施。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仍处于遵循账项导向和制度导向传统的审计模式,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探索和认识阶段,但随着风险管理深化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审计模式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传统审计已是必然。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该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现代审计的全新理念,推动内部审计由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促进内部审计事业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因此,实现内部审计由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从而推动各级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是当前内审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审计的目标上,应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估转变,鉴于此,开展以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估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导向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1、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是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我国审计业各机构(部门)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在“内审准则第5号一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都提出了具体的审查与评价内容要求,因此,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落实与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必需,这也为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此项审计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工作准则。
2、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服务人民银行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2003年银监职能分出以后,人民银行的职能和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调控任务的艰巨、金融信息技术的提升、金融向国际接轨以及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高要求等形势的变化,要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必须跟上调整的步伐,以强化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服务于人民银行中心工作和组织管理层,帮助其实现防控风险、促进各项工作安全高效运转的目标。
3、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有效贯彻人民银行总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迫切需要。人民银行总行2006年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在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这也是内审部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步骤和目标,因此,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有效贯彻《内控指引》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完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需要。在人民银行现行管理模式中,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内审部门则通过对风险控制机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计评价,来改善风险管理机制及运行中不完善部分。促进其更好履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的各项工作目标。
二、以风险导向型审计视角分析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存在的误区有:一是“无险论”。认为审计是查别人的,自己不存在差错f风险)。二是“不用承担风险论”。认为内部审计是在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有领导批文,根本不用自己承担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在实施现场中,认为只要按时、按量完成分配的项目及工作底稿就行了,满足于查出几个问题就可以交差的目标,对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难以主动运用最新的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央行内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需要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根据获得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运用分析测试程序,寻求信息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建立模型。但是,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大多还不具备相关的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知识以及风险管理与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建立和设计数理统计模型的能力,风险管理量化评价实践经验不足。央行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控制环节上方法不科学
第一,审计调查与编制方案在方法上缺乏规范性。有相当一部分内审人员不搞审前调查,或虽搞审前调查但不深入,由此导致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内容大同小异。第二,在审计项目实施环节。内审人员在收集、整理审计证据过程中运用抽样技术时,单凭内审人员的主观经验与审计时间长短而定。至于样本的数量是否适中,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依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评价整体工作、得出审计结论都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会出现重大事项的遗漏,留下审计风险隐患。而内审人员经验和素质的高低,导致判断抽样误差大,容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势必增大审计风险。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取得的审计项目成果进行分析和利用不够,往往将所检查的情况和问题简单汇总,不能使审计价值最大化。
(四)审计分析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够
风险导向型审计特别强调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仅仅由于审计分析能够明确审计重点,减少实质性测试
的任务,提高审计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和提供潜在问题的线索。从而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目前人民银行的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很少使用分析技术,仅对照有关规章制度,看被审计对象是不是按章操作:在审计有关收入和支出业务时,看手续是否完备,没有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以及结构分析等。由于审计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够,审计发现的问题份量不重,不能有效揭示和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五)目前还没有适合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操作模式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运用已建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对获取的审计资料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分析和风险评估。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根据量化风险具体情况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但是,目前还没有适合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操作模式。
三、以风险导向型审计完善央行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央行内审的职能定位
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明确定位方向:第一要定位于为人民银行中心工作服务,满足领导管理层风险防范管理的现实需要,起到不仅是检查者,更要成为组织领导者控制组织的工具作用:第二要定位于监督与服务并重,开展审计监督应遵循“寓监督与服务之中”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督促问题整改落到实处,达到治本的效果。第三要定位于向以业务真实、合规性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并重审计转型,逐步转变传统审计模式,在检查各项业务是否真实、合规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形成的根源,捕捉潜在的风险点,评价控制体系各个环节的问题风险程度,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为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
(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加强审计环节控制
一是立项控制。首先,按照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分析其固有风险,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针对其自身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再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净风险值。内审部门依据净风险值的大小列出高风险部门、中风险部门和低风险部门,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项目,抓住重点,减少盲目性,有效组织开展工作,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促进内部审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方案控制。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加强审前调查,确定审计和延伸审计的重点,保证审计目标的可行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的合理性,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用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三是作业控制。在审计全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终极防线,其监督检查必须渗透到被监督部门各项工作、各个操作环节从始到终的全过程,覆盖所有岗位与人员。实施前必须对审计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实施时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形成完整的审计轨迹,确保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四是复核控制。主审人和审计组长应对内审人员所撰写的工作底稿、收集的审计证据,以及据以形成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等进行认真的审核;要重点对审计事项调整的履行程序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风险程度、内审结论和处理决定等方面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对重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要组织审计组成员集体研究认定,维护审计严肃性。五是改进控制。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质量考评和总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改进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措施,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三)提高内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能力
一是增强内审人员素质。分析性测试的有效应用不但需要快捷地处理各种信息资料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内审人员要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推进审计工作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快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总行、分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内部审计学习培训工作,使内审人员尽快掌握分析性测试方法,把实施分析性测试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鼓励和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审计分析方法开展工作。审计分析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办法,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阶段,全面应用审计分析性测试的方法,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明确审计的重点,发现审计的线索,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总体复核,以此形成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f1]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周翔,蒋新宁,我国央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策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2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现良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网络实现了无纸化,也使得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以及审计程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自身的需要,迫使审计也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信息化。笔者结合了教育会计电算化系统及本人参加内审工作的经验,来谈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长,比如我市2013年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5.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0.62%,2014年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5.8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6.83%,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要务。教育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经费支出复杂、量大,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一些违规和腐败现象,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声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何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是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缘起——信息技术的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网络实现了无纸化。如我们教育系统的会计核算已实行了电算化,这使得审计线索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在会计核算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薄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生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隐藏了、消失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必然要求我们也要建立审计电算化系统,通过程序指令自动审计。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系统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精辟地阐述了审计信息化对于审计工作的深远影响,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实现审计信息化有哪些重要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内部审计信息化是解决当前审计信息种类多样化、数量规模化、信息内容复杂化的有效手段。2.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改善内审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3.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审计事前发现风险疑点,事前防范风险的重要方式。4.内部审计信息化是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水平的可靠工具。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目前我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均采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分三个层次来逐步推进。首先是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第二是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第三是实现信息系统的审计。
(一)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从这几年内审工作的经验来看,笔者觉得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完成以下工作:1.数据采集与转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识别不同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格式并将其转化为通用的数据格式。2.数据分析与计算。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非常快捷、方便、准确地得到分析结果。3.审计抽样。在手工条件下需要人工计算的总体容量、抽样容量及标准估计值等工作,现均由计算机审计软件自动完成,因而方法更科学,结果更客观。4.项目管理。计算机软件可以辅助审计人员完成编制审计计划、记录审计日志、生成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管理审计档案等工作。
(二)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
审计信息系统(AIS)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多种审计模块集成到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中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对单位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等进行全过程动态审计,也可用于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充当单位经营管理、辅助决策的工具。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人们对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更加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审计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会计信息的审计,而要延伸到系统本身,即对审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制度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比如,我们现在大多数财务软件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审计的需求,导致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难以对接,这对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财务软件设计的相关制度规范。还有我们要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检查、考评机制,要形成完备的工程运行维护、系统监管与应急响应、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更新等机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审计信息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软硬件系统配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既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保障审计业务人员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移动硬盘。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又要杜绝浪费,搞信息化建设要贴近审计工作实际,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要以合理的信息化投入换取审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还有我们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状况,如果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去运用,那么我们的设备再先进,也只能束之高阁。
(三)树立“人才强审”战略。
人才是开展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审计机构应积极引进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的后续教育。使审计人员不断地认识审计信息化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从而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在审计人员的培养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比如,可以对会计人员或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学习培养,使得他们也能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审计信息化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四)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
首先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审计信息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化审计。这需要我们建成审计信息化数据库,制定数据库规划,完善充实审计数据库,提升数据资源建设的规范化,为审计业务提供有效支持。其次实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积极研究探索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审计实践,增加审计的技术含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实际应用,可以根据审计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些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小模块,比如我们可以开发教育行业专业的审计软件等。
五、如何防控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
计算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后得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影响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审计数据是否完整、准确。
为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属于审计时间范围内的财务数据,是否属于结账后的数据,财务数据是否有纸质账册、报表相配套。同时,审计人员获得的财务数据,应该是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对财务数据作现场备份所得的。
(二)审计方法与技术选择是否恰当。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不同的系统而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当打印文件充分且与被审计单位输入输出联系比较密切能直接核对时,则可采用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用核对、复核、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技术;当被审计单位采用实时处理,纸质的审计线索较少且输入输出不能直接核对时,则可采用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当被审计单位采用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审计过程中不能终止工作时,则可采用制度基础法。这样,既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减少对被审计系统正常工作的影响。
(三)审计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
由于要审计的内容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而磁性介质很容易被篡改、删除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审计一般应采用就地审计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进行审计时,可以采用事先不通知操作员或程序员的情况下,把系统中正在运行的数据拷贝出来进行审查,以防程序员对系统的应用程序进行篡改或更换程序版本,防止操作员把数据篡改、删除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审计程序和数据的正确、完整性,也才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是否积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在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操作人员不予配合,把存在磁性介质当中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修改、删除、隐匿等,则审计人员很难进行审查,因此,审计时应积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以此来降低审计风险。
六、结束语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创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是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的一体两面。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管理审计的重要技术支撑。必须要把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审计方式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总体部局之中,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作者:倪协亮 单位:瑞安市马屿片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