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8:09
导语:在商业模式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定义;商业模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07-02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在1957年作为概念正式最早出现在学术论文里,但这个概念真正走入公众和学界的视线却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作者以“商业模式”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5年(2008—2012)平均每年发表的文章有4 500篇,而上一个5年,这个数字是1 637篇。仅从论文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是管理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现在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却莫衷一是。学者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定义来描述商业模式,使其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成果之间差别甚多,以至于很多研究无法承上启下,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个领域:(1)电子商务领域,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凭借着优秀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许多企业突破了传统的付费-服务的盈利模式,采用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竞争优势。(2)战略问题,比如价值创造,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如何提高公司业绩等。(3)新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
Zott和Amit(2011)在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rch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做了总结。包括商业模式一种描述(Applegate,2000;Weill & Vitale,2001),一种结构(Dubosson-Torbay,Osterwalder,& Pigneur,2002;Timmers,1998),一种概念工具或模型(George & Bock,2009;Osterwalder,2004;Osterwalder,Pigneur,& Tucci,2005),一种结构模板(Amit & Zott,2001),一个集合(Seelos & Mair,2007)等等。
国内学者李东(2010)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规则。魏炜(2012)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交易结构等。
下面笔者按照时间序列罗列了重要国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包括:不同业务参与者以及他们角色的描述;不同业务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收入来源的描述。Amit& Zott(2001 ,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交易的内容、结构及其管理,以便企业可以抓住商业机会,获得利润。由于交易是和经营活动相联系的,作者进一步挖掘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并且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相互联系活动行为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超越了公司的边界。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帮助技术潜力实现经济价值的探索。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回答了Peter Drucker的经典问题:谁是顾客?顾客认同什么价值?这也回答了每个管理者要问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个生意中赚钱?解释我们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代价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Johnson,Christensen&Kagermann(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4个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它们共同创造传递价值,那就是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Casadesus-Masanell &Ricart(2010),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公司已经实施战略的反映。商业模式清楚地表达企业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并且是在企业传递价值过程中,保障企业有一种可以接受的收入和成本结构。
总结起来,对于商业模式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财务观。商业模式就是描述企业如何产生价值及获得利润的。二是交易观。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三是组织观。商业模式是组织构型,即企业如何组合各个部分形成完整系统进而有序开展业务的安排,包括价值活动、资源能力等。如Osterwalder等提出的四支柱九要素模型、Lecocq等得RCOA模型。四是价值观。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及由价值定位始,以价值创造、维持、获取为主干,分析企业如何开展业务及获取利润。
尽管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存在如此多的分歧,但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也取得了如下几点共识:(1)商业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不同于对产品,公司,产业的研究;尽管商业模式最终聚焦在某个企业,但是商业模式的研究边界却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2)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其中的元素相互影响,共同解释了企业如何经营业务。(3)企业及其关联方的行为活动,在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并且获取价值的。
二、商业模式体系结构
源于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不同解读,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的认识也有很多不同。应当说,定义的不同更多源于学者的不同视角和侧重。最好的模型都是简单的,如果为了追求定义大而广的内涵,往往反而却丧失了其实用性和研究价值。唯有有所侧重、有所强调,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早期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往往都是一些内容的简单罗列,这些内容通常都是直接的,原原本本的出现在企业的活动中。例如,Horowitz(1996)提出,商业模式由价格、产品、分销、组织特征和技术5个部分组成;作为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之一,Timmers(1998)提出商业模式由产品/服务/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3个方面构成。可以说,这些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阐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商业模式的本质,但是更多的是描述事实,各个要素孤立而缺乏联系。尔后的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采用网络化的视角,不仅是简简单单罗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而是以系统化的视角研究各个构成的有机结构和相互关系。例如,Chesbrough等(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内部价值链结构、成本结构和利润模式、价值网络、竞争战略6部分构成;Hamel(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4部分构成。
国内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李东(2010)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的“容器模型”,该容器由4个板面组成,包括:(1)定位板块规则;(2)利益板块规则;(3)收入板块规则;(4)资源板块规则。这4个板块相互联系相互左右,最终“包裹”住企业的价值。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其中:“3”代表联系界面,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包括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原磊通过对比近十年国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指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主要从单纯获取利润的逻辑向企业利润运营结构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考察渗透。
三、目前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彼得德鲁克说过: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竞争。时势造英雄,可以说“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就是现在形势下的一个英雄。前文指出,在电子商务、战略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这3个领域,商业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应该看到,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较具体的体现在如下3点:(1)本质定义不明确,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商业模式本质是什么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很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去讨论商业模式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质。缺少一个统一定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研究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里进行,众多学者的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健全而有力的体系结构。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应当尽量采取具体、精确的词汇,使得其他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商业模式定义的具体内容。(2)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混淆不清。尽管学者们已经认同商业模式是不同于企业战略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单元,但事实上真正对二者的关系和作用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是C.Zott和R.Amit(2008)提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可对竞争战略的效应产生影响的“情境”,它与战略的匹配状况,而不是它们各自独立的情况,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完整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可作为一种“输入”因素,商业模式则是一种“调节”因素。(3)商业模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有用?谁会用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怎么使用?商业模式是一种”故事”,用来来讲述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逻辑?还是一种规则结构,可以更大地释放技术的经济价值潜力?亦或是一种模板,可供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可以肯定的是,商业模式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些作用会比较突出。但以上3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个比较清楚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李东,王翔.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2]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 斯莱沃斯基,等.利润模式[M].张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Christoph Zott,Rapheal Amit.Designing Your Future Business Model: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R].Pamplona,Spain:University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发展阶段; 对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83- 02
1 商业模式概念和功能
商业模式是将技术和企业思维转化为经济收入的特定行为方式,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功能主要是形成核心能力,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确定收入方式,从市场中获得价值;明确企业在价值链和价值网中的位置,共同创造价值,达到共赢;明晰企业战略目标,制订明确的市场计划,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培育持久经营战略创意;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持久的企业文化内涵。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企业的运作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
2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及对策
2.1 模仿型商业模式
企业在进入行业之初,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概念,没有鲜明的特色在产品和服务上争取顾客,往往都是普通的企业。由于过多依赖同行业的企业,所以容易被同业竞争者模仿,竞争优势消失,企业缺乏创新的思维。但优点就是企业规模通常很小,容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资金和成本低,没有引起行业竞争企业注意,如餐馆、理发店等服务行业,差异化程度很低。企业对于社会环境只是初步认识,还没有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商业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重点应该引进具有创新思想的经理人或者员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能,寻找市场中的空隙,培育企业的生存能力,寻找市场中存在的发展机遇,形成对市场的观察能力,为企业持久发展奠定基础。
2.2 定位细分型商业模式
该类型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根据不同的商业领域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利用较低价格获得价格敏感的客户群,针对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覆盖,减少市场的疏漏。企业开始构建知识管理库,利用知识管理的内容,创新成为一种定期行为,得到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但只局限于当前的业务领域,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水平还很低。
企业应该将创新常态化,并嵌入组织的文化中,形成管理程序,按照部门的划分,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消费者进行细分,研究消费者的特征,满足顾客期望,创造顾客体验价值,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创立一套合理的分析方法。
2.3 网络型商业模式
企业进入到快速成长期,网络式商业模式对外部有选择地整合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外部的企业联合开发和创新,将外部的资源和优势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条件,获得外部的支持,能够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网络型商业模式在对外部资源进行内化时,如果自身能力不强,则不仅没有实现转化过程,反而易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应协调组织内部的职能管理和外部合作的战略,形成价值创造的网络关系,减少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将知识管理转化为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在合作中保持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建立一整套发展运营机制。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域,实现知识产权的跨领域应用,达到企业战略扩张的目的。
2.4 集成适应型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地位的确定,企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匹配消费者行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内部员工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总结形成群体性知识,交叉型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够认知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创意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这一商业模式的集中领域逐渐向企业和顾客共同发展上转移,企业的生态系统慢慢形成,知识管理成为推动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向于联合和广泛共享。然而由于新领域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经营出现不稳定,商业模式难以预期未来。
应将不断革新的思想植入企业,将创新体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职能管理、内部控制和顾客关系管理,将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特而合理的能力结构体系。在创新合作中,与外部合作伙伴分享技术、金融风险和商业利润,确定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统筹管理。
除了应该考虑以上4种商业模式以外,企业还应该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重点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利用和创新问题、企业内部职能设计问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修正企业运作模式。
3 结 语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对人员创新和企业外部创新提出注意的要点。商业模式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由不确定、稳定到适应环境的历程。企业应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新环境下的运行体系,着力从人、财、物、信息的角度,创新性地实现各构成元素的有机组合,实现企业效用和顾客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鑫鑫.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 国外经济与管理,2009(10):33-38.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找到新的有成长性的企业,为这些企业创造与资本对接的机会,以及企业与应用对接的机会,帮助企业迅速成长,也为软件名城建设输入有活力的血液。同时,通过跟踪分析这些企业,挖掘企业成长规律与发展足迹,带动其他企业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在“2013北京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30新”(下文简称30新遴选活动)颁奖典礼现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自从2010年举办第一届开始,今年已经是第四届,累计遴选30新企业共120家,形成了北京乃至国内在信息网络产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展示平台。同时,它还推动政府了解新兴业态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环境体系,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据介绍,本届30新遴选活动的遴选对象为软件、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非上市公司,凡是具有新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新市场机会的企业,都有机会入围,主要涉及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物联网、手机支付、移动通信、云计算等领域。
由于重视企业与资本的对接,这个平台的评委中风险投资专家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据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姜广智介绍,这个评选最看重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第一,看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第二是看它的技术创新,是否使用新的技术来实现其商用模式的创新,技术能否持续演进。第三是从产业导向这方面来观察。参评的企业可以不是IT行业的,只要是运用IT和信息网络技术,创造新的服务模式、新的商业价值,能够给社会带来新的贡献,都有可能入选。
作为本届活动专家组组长,合众资本合伙人陈立辉在会上表示,尽管这些新业态创新企业并不一定能为投资人赚“快钱”,但是他们仍是目前投资的热点,比如跟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云服务仍是目前业界投资热点。
事实上,虽然并不是每一家入选的企业都能够直接获得投资,但是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其中包括获得十多项政府支持、宣传推广、咨询服务、报告赠送等。据姜贵平主任介绍,综观四届遴选活动,获奖企业均获得了业内的关注、投资家的青睐以及政府的支持。
摘要:物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界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但是物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
>>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 浅析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中电信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物联网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分析 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安全业务研究 后3G时代国内电信运营商产业链竞争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ICT业务商业模式探讨和发展建议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逻辑(下)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探讨 电信运营商“圈地”物联网 电信运营商布局物联网 运营商重构商业模式的新引擎光网络演绎“互联网+”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刍议 浅析新时期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 电信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应用合作模式 适应新型产业链下的商业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服务集成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张元杰,陇小渝.国内电信运营商品牌整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71.
[15]安世全,刘明军.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8省际面板数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65.
[16]谢理.电信业服务质量规制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167.
摘要:创新商业模式对推动社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从创新商业模式与社区信息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区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原因,然后探讨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社区商业企业模式——B-C模式,最后提出了优化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区信息化的途径。
关键词:商业模式 社区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创新
一、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与关系
(一)有利于提高社区商业环境和人员素质
社区信息化,必然要求用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设备,社区信息化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人员进行经常性地培训教育,使人员逐渐摒弃随心所欲的旧工作方式,处处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求社区居民具备信息化的基本素质,同时对商业企业员工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 促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变革
人们在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时,必然要应用到IT工程、企业流程再造等新理论对商业企业旧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革,使之具有简单化、平面化、并行化等特点,以满足信息系统的要求,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有效、高速的服务。
(三)有利于商业企业现代化经营和社区对外交流
几乎所有的社区商业企业都有心于建设社区的信息化,在社区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中,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商业企业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环境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还使社区的对外交流更加便利,改善社区形象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四)商业模式创新对社区信息化的特殊意义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初级阶段,还属于工业经济社会,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真正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确定了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从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迅速转型。实施信息化建设是社区实现这一转型的具体表现,在信息化为社区商业带来良好机遇的推动下,了解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社区信息化的挑战,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将是使我国社区商业实现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社区商业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后,对社区商业企业竞争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原因
经比较,国外社区实行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信息化的状况与我国相比,我国的社区商业模式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管理和制度欠合理
在现阶段,资金短缺是社区信息化的普遍困难,而且在将有限资金合理使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上,社区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社区将对信息化投资的大部分资金投资在硬件设施上,而忽略了对配套软件的投入和对人员信息化操作的培训。软件方面资金投入的缺乏使得信息化的设备只是用于简单的文件和数据处理,在其它方面设备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化的效益根本无法体现,造成投资浪费。
(二)很多社区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化
很多社区也盲目地扩大了信息化为社区商业所带来的效益,认为只要实现了信息化,就会有巨大的回报,社区商业企业的竞争力就一定能增强,经济效益就一定能提高,以为实现了信息化就等于实现了一切,这是完全错误的。
(三)很多社区商业企业缺乏信息化基础和复合型人才
由于社区没有太多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因此社区的管理类产品必须是便于使用的“简单式”产品,根本无法体现信息化的效益。这样,社区既缺乏信息化基础,又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直接影响了社区信息化进程,也阻碍了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基于社区信息化推动的商业模式战略创新
(一)创新商业模式的提出
针对现阶段社区商业企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本文提出建设社区BtoC电子商务的思路,即利用信息技术的电子平台,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集中发展电子商务。相对于目前广泛流行的电子商务概念,社区电子商务主要是在地域上加以限制,致力于在小范围区域内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BtoC电子商务模式。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社区BtoC电子商务运作模式
BtoC社区商业模式管理与运作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BtoC社区商业模式是一种运作管理技术,它能够使企业的活动范围从仅仅最佳的物流活动扩展为涵盖企业和社区的所有服务职能,如市场营销、配送服务等,所有这些职能都以最佳的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BtoC社区商业模式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扩展,其目的是将组织的物流职能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紧密联结,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社区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联盟合理地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第三,BtoC社区商业模式的实际应用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核心组织在一起的,包括顾客及时拿货,降低成本的方面,也包含利用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力量,以便在针对市场具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第四,BtoC社区商业模式包括三个主要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信息流程。
因此,BtoC社区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导入信息科技与网络,更重要的是必须从了解顾客需求及企业自身定位着手,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专注于核心业务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以供应链管理来拓展电子商务,重新定位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策略与运作模式,才能获得成功。
四、优化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区信息化的途径探讨
(一)整合现有商业和信息资源
BtoC社区商业模式主要适应于社区商业企业,基本局限于本社区内的情况,在原有商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将供应链上的本社区客户通过建立电子平台相互联系起来,优化原有的交易流程,在社区BtoC商业模式的各种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下,配合物流配送、外包解决方案、内容管理、网络商务等基础设施基础,改进原有商业企业与社区间的业务流程、促进企业与社区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
(二)优化BtoC社区商业模式实施步骤
优化商业企业供应链的下游客户。通过合适的评价程序对客户进行评价,选择具有建立社区信息化能力的社区进行合作,保证供应链后端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另外通过对下游客户的能力与信誉的评价,进行供应链整合,优化交易等衔接环节。保证以本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系统的顺畅运行。
另外,还需优化商业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原有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孤岛联结起来,实现内部的集成和共享,以配合社区BtoC的实施。并建立社区商业企业的电子平台与银行的同城交易系统的接口。
(三) 逐步扩展社区商业企业B-C模式
社区BtoC商业模式在解决了某个社区范围内交易的同时,与广域范围内的BtoC电子商务并没有实质性冲突。首先,社区BtoC商业模式的成功运行使社区信息化化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实现社区内外供应链管理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社区商业企业进一步开展广域电子商务。其次,对于社区范围内的电子平台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与外界电子平台的接口便可升级为广域电子交易平台。第三,安全性问题可以在社区电子平台与外界电子平台间增添防火墙保护,在保证原有社区内交易的正常进行的同时降低电子商务的运营成本。最后,支付系统的升级可以借用社区间银行的结算系统进行,以达到平滑升级。
参考文献
[1] Burn Janice M., Robbins Greg. Strategic planning for E-Government: a customer value based model. Sev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2]董新宇、苏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J].公共管理学报,2004(4):46-52.
[3]吕新奎,中国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
园区发展应以品牌为引领,以培育骨干企业和催生产业链为重点。品牌包括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的自主活动品牌等多种类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联动和综合影响力。品牌增值是通过自主品牌和联动品牌来体现的,自主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经营,还在于无形资产的积淀和可持续发展。园区整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创意与服务公司及其园区所合作的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积累来形成对园区整体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禅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强势“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联动品牌,同时带动各子品牌的市场推广,形成“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际武术文化论坛”、“嵩山论坛”、“禅文化国际论坛”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禅武文化”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
大众化、平台化和可复制化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的基本定位需要考虑与“产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体现大众化、平台化、可复制化的基本要素。大众化就是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大众导向为主。要锁定核心顾客的消费需求,创意生活,同时综合运用渠道资源,分类提供各层次产品和服务,全方位覆盖相关消费需求。大众化应重点从内容方面思考和策划,开发有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容产品的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音乐产业基地的音乐体验是全景式体验,包括全类型音乐体验、驻地观赏体验、驻场互动体验、自主体验、音乐茶座及关联体验、活动观赏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与明星互动体验、新媒体体验、鉴赏与教育体验等体验形态和类别。此外还得注重开发或挖掘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根据创意内容等资源的特点,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可持续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项目,并形成无形资产积累和品牌沉淀。
平台间的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致力于形成园区的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互动融合。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为主经营物理平台,以专业服务公司为主经营虚拟平台,园区管委会同时负责两个平台的协调与联动经营。平台化应重点从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划建设若干个平台,至少包括内容交易平台、内容传播平台、产业信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创业融资支持平台、创意产品交易平台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
构建相应的产业链
园区要通过活动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链、园区与活动产业链、园区活动与新媒体产业链等产业链的整合。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可以从细分产业链结构的角度,形成以音乐原创活动、选秀活动、艺人经纪、内容提供、延伸产品开发等纵向产业链和新媒体体验、时尚产业配套、自主活动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横向产业链,以及其他配套为第一形态的细分产业链,以园区、媒体和企业向外经营为第二形态的产业链。
具体盈利模式
园区的商业模式应包括园区投资人和其中的企业两个方面,园区应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业来赚钱,注重企业的成长性。相应地,园区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种收入:自有或合资公司经营收入和企业增值、投资公司投资收益(股权或债权收益)、物业收入(租金和服务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经营和投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应以音乐现场体验(LIVE)和参与为核心,打造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若干核心活动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消费者全面参与,形成集聚人气的氛围。产业基地应以具有独特性的音乐产品及其产业链结构的商业模式,依托物理平台和商业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形成主题公园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及其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 社区 商业发展模式 方向研究
在我国,现阶段社区商业整体面临着“规模不适合、布局不合理、业态不齐全、结构不适用、运营管理不规范、整体不和谐”的困境;社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存在“供给不足、需之未有”、“业态单一、配之不齐”、“规模低效、供之扰民”、“城乡分离、享之不均”等问题。但面对大型百货及购物中心的日趋饱和,居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社区商业的巨大潜力吸引着每一个开发商都想分食这块蛋糕;而城乡统筹发展对社区商业的业态配置、空间供给和管理模式又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区商业发展的功能和特征
(一)社区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社区商业地产日益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社区商业地产作为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政府税收,使地区经济日益活跃、结构趋向合理。其次,社区商业地产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大批新建的居住小区,这些新建小区由于远离城市商业中心,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商业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恰巧能够提供小区居民日常必需品和便利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二)社区商业的功能和模式
我国社区商业的主要特点:从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上来看,我国社区商业主要有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联系。社区底商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底层作为商业用房,以满足自身社区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社区商业。在我国,社区底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房地产开发刚刚开始,底商被纳入住宅项目规划,开发商一般把居住区、沿着道路的建筑底层作为商铺,出售给商业经营者,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二、探讨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及定位
开发商是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如前所述,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长时间来培育整个项目,才能维持整个项目的长期持续经营,课题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发商提出建议。
(一)合理区位选择
合理的区位主要考虑区域未来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等方面因素。区域未来规划决定了其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区域的经济状况,从而决定了该区域人口档次,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人口的消费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将最终影响整个社区商业项目的运营状况。
(二)精准项目定位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主要分为项目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两部分。项目总体定位就是要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的建筑规模和开发运营模式;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要注意项目的功能结构、业态结构以及品牌结构等应与社区规模、消费层次相适应,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客户职业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业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项目的商业业态和功能布局。
(三)主力店招商先行
国内成功项目的经验表明,前期主力店招商对项目后期的运营显得尤其重要。主力店对引导人流起着主要作用,大型主力店的入住,不仅可以避免广场建成后对商户盲目招商,还能借助大型超市所带来的巨大客流,吸引其他商户入住,从而盘活整个项目。
(四)丰富业态组合
成功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并不在于项目建筑规模的宏大,而在于项目的功能齐全和合理的业态组合。社区商业综合体都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四种功能,各种功能的分配比例最好为:购物40%-50%,餐饮20%-30%,娱乐10%-15%,服务5%-10%,这样的功能布局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五)多样化经营模式
从国内外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来看,项目运营模式最常见的有“完全出售、租售结合、售后返租、只租不售”等四种
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开发商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和项目特点,寻找适合自己项目的运营模式。
三、结束语
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并且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使用的。在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发展实践中,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应用。我们要把握社区商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用有力的措施和积极的心态,推进我国社区商业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文献参考:
[1] 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 邓道平等.现在城市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如果说阿里巴巴、ebay、淘宝、卓越等电子商务的崛起只能算是一枝独秀或者小规模爆发的话,那当当、家电品牌网、家天下网络商城、蓝天网、中国制造网等专业电子商务的崛起则将迎来满园春色的繁荣局面。
经济形势的逐年攀升,中国网民的逐日增加,网络购物的参与度越来越深,网络监控技术越来越完善,支付手段的灵活多样,这些因素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电子商务的成熟期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到来。从市场环境来说,中国的电子商务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因为在商业环境、信用体制、道德环境、品牌意识等方面差距很大。特别是购买习惯,在发达国家更注重购买效率,所以更愿意选择便捷的网络购物。但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是很成熟,国人诚信体制收到严重挑战,品牌意识淡薄,尤其是网络环境更是不敢令人恭维。有些电子商务网站为了攫取短期利润,对商家不进行考核,售后服务也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导致电子商务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其中很多宏观因素作为经营者或者是商城站长是很难控制的,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束手待毙,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采取一定措施来营造良好的环境来迎接电子商务的到来。那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
第一、电子商务与实体店相结合。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实体店都配套一个网络商城,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网络商城都配套一个实体店。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实体店配合网络商城的模式的确会给顾客一颗定心丸。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总会有“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心理。所以如果他们知道网络商城有相应的实体店,那就会增加购买的决心。比如说shop.jaju.cn,和他配套的就有香河家具城,那顾客在进行网购时就会觉得这些家具是在实体店中销售的,只是在网络中拓宽了渠道而已。再比如说国美电器也有相匹配的的网络商城,但是对其的实际销售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的渠道延伸已经很宽了。电子商务在网络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而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所以消费者愿意尝试购买,如果享受到了愉快的购物体验,一定会刺激其进行二次购买行为。
第二、电子商务与呼叫中心相结合。分析一些最近接触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很巧的是,大多都将呼叫中心做为赢利的重要渠道。电子商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都愿意招募呼叫中心行业的人才,这部分人迅速组建呼叫团队进行会员招募、产品咨询、订单处理、搜集数据、促销信息等业务。呼叫中心越来越受到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视。
呼叫中心是一个渠道,一个传递信息流的渠道,它比纸质媒体更跨地域与跨时空,比互联网络又更能受到广大大众的接受,在中国虽说网民有1亿多,但网民中的大部分都在打游戏聊天,用来做商务的还是少数,而中国的电话用户,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在内,已有5亿多,而手机与固话用户最最最常用的电话功能就是语音通话,这是最基本的应用。所以在这个角度来看,电话呼叫中心已具备非常良好的应用基础,想想,5亿用户,这是多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啊!
比如卖衬衫的PPG,他们主打的就是400电话来购买,网站做为匹配要素进行实物照片展示和其他文字说明。还有已成经典商业模式的携程,其呼叫中心有3000个座席,90%的收入都来自呼叫中心的销售。当然,另一巨头阿里巴巴也是如此,其会员服务中心也有2000人。看来现在看来在中国,最实在的销售手段,电话比网络要牛!
这样说并不是意味这可以抛开电子商务直接使用电话营销了。网络与电话相结合就弥补了电话和网络的不足,电话中只有语言沟通,而网络有实物照片、讨论等,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开辟营销领域的新模式。所以电子商务将来发展的道路一定是与呼叫中心相结合。那些运作成功的电子商务平台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发展地方服务站。网络的运作模式有时也要参考现实中的商业运作模式。今后的商业环境一定是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生产商90%的利润来自回头客,减少客户流失5%就可以增加25%的利润。尤其是选择网络购物的人,他们的价值更高,因为网络购物是他们的习惯,如果流失了这样的顾客那你的市场将越做越小。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保证及时到位的售后服务。建立地方服务站就能解决这一难题。另外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如果网络商城多了一个当地的服务站,那消费者对网络商城的信任度也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们会觉得投诉有门,即使产品出现问题也可以找到当地服务站来进行协商解决。信任度的提升会促成他们形成购买决定。
第四、诚信。这不仅仅是某个网络商城的责任。要想构建良好的购物环境,作为商城经营者或者厂家来说,一定要做到诚信。你的产品可以有瑕疵,也可以寿命不是很长,甚至可以有些质量问题,但你决不能欺骗消费者。因为这样不仅不能达成交易,而且会损失到整个商城甚至是整个网络环境,所以你千万不要那样做。
第五、增强品牌意识。做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在最初运营电子商城时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对进驻的商家要经过严格地审核,对他们的销售行为和售后服务也要实行监控。对于不遵守承诺或扰乱正常网络销售秩序的厂家一定要将其清除出商城。在宣传中不仅要重视知名度的提高,也一定要注重美誉度的积累。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这点家电品牌网就做的很好,所销售的产品大多是有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厂家,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不会担心产品的质量和售后问题了。
第六、物流跟进。对于一些体积小、重量轻的产品,比如说衣服、印刷品、纪念品等,经营此类商品的电子商务都没有必要在物流上担心。因为在社会上有很多服务品质很高很到位的物流或快递公司可以帮助你完成。但是对于体积大,重量大的商品来说物流环节就很麻烦,既要节约成本又要提高服务就变得很矛盾。比如说电器或者家具,这些商品很容易在运输环节受到损坏,甚至安装也需要专业的技术。社会上负责运输这些大件商品的物流公司综合素质不是很高。解决这部分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将成为提升相应电子商务公司服务的重要环节。比如说香河家具城的配套物流从业人员都是当地不安份的农民,服务意识很差,安装技术也不娴熟,这就给shop.jaju.cn的服务打了不小的折扣。幸好及时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家具城管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对从业人员进行调整和相应的培训。及时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27-03
前言
由于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金融机构或融资企业用于规避、突破某方面的监管限制,设计成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创新的鼓励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通过不断翻新、衍生,已表现为:产品过于复杂、关联过于繁琐、透明度不高,缺乏必要监管。表外业务在西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但最终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收益严重不对称,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爆发的希腊国家债务危机,一定程度上也与该国政府采取的将表内负债尽量转化到表外的财政策略有直接关系。表外业务转嫁风险,其风险一旦暴露,即时成为突如其来的表内不良业务,在市场系统风险集中爆发时,其后果往往演变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打击,影响经济、就业等一系列方面。
在危机频发过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新一轮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包括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欧洲采取发行表内双担保债券为房贷融资,以提高安全性;美国政府对诸如高盛等金融机构展开调查,决心对其产品设计的不透明、诱导之处进行追究。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通过股改、上市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完成市场化进程,职能向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转变。而在中国存贷款利差逐渐压缩的大趋势下,表外业务成为银行盈利的主要突破口,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力图将表外业务收入提高到营业收入的50%以上。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品种匮乏、创新乏力,各家银行提高表外业务收入的思路和手段较为混乱。因此研究探讨我国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表外业务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意义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1. 狭义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Activity,简称OBS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而形成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业务。也就是说银行在办理此项业务时,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但却形成了银行潜在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潜在的债权债务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资产和负债,如信用担保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常用的保函、信用证、承兑均属于信用担保业务。
2. 广义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又称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是指涵盖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种类,还包括银行从事的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脚注中,在传统意义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第3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业务,主要包括:结算支付、、信托、租赁、银行卡、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
(二)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 适应利率下调。中国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已成为大趋势,仅仅依赖信贷投放将不断降低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增加资金来源。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企业可以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采取诸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来增加其资金来源。
二、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表外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保险、投资银行等高收益表外业务逐渐兴起。
(二)中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综合对比
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西方,各国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力图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美国、日本、法国以及一贯很保守的加拿大都纷纷效仿德国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随着银行内部分工的逐渐消失,出现了银行经营业务多样化的局面,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始了表外业务的不断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已经位居银行业务的主流,从资产状况来看,花旗、美洲等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比贷款业务多出一倍多;从收入状况来看,美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42%,瑞士为55.4%,德国为60%,有的银行(如花旗)甚至一度达到80%。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量小,业务种类比较单一,目前广泛开展的主要是传统的保证、承兑和贷款意向、承诺及授信等与利率、汇率变动无关的表外业务。
三、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覆盖面窄
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在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我国目前的表外业务品种主要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及对盈利贡献度较小的低端信用担保业务上,远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而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票据发行便利(短期融资券)上,而且发行企业大多集中在那些自身银行负债规模很高的国企集团上。
(二)产品创新缓慢
我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结算业务外,1985年才有信用卡业务,2001年才有福费廷业务。许多高附加值的信托、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能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的表外业务创新缓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基本属于各总行,表外业务品种基本由总行统一推出,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权力。而且开发的新产品基本也是拿来主义,罕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有85%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吸纳引进的,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外业务品种极少。
(三)产品定价跟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比较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定价的随意性较大,价格的变动常常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同时也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出现价格战的情况。
四、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政策建议
(一)开发机制模块化
银行表外产品开发,应该遵循按市场机制和从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着手,将产品开发的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的模块,由总行和各个一级分行合理的承担相应的模块开发。根据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工作至少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包括产生创意、筛选创意两个独立的步骤。新产品创意最好来自客户的建议,也可以来自银行内部人员的建议。收集创意后,银行高层要对其进行筛选,将各方面条件都能符合的切实可行的创意留下来,作为后备新产品。由于支行和分行直接面向市场并接触客户,因此该阶段搜集创意应主要由支行和分行参与。
2. 设计阶段:首先明确新产品的利益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用到这个新产品,谁是新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或购买群体。然后进行产品工具设计,主要设计产品具体操作的细节。该阶段应由总行专业研究部门对产品进行定性,并结合行内风险管理的要求,制定产品操作流程。
3. 试销阶段:对有针对性需求的客户进行试营销,来确定潜在的客户是否会接受该项新产品。同时在这一阶段,对此新产品的成本、利润、资金回收进行分析、测试。该阶段首先应由试点支行或分行试销,并将结果反馈给总行,总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是否需要改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银行利益,并最终决定全面或局部推广。
4. 推广阶段:经过试销阶段的测试,若新产品的成本、利润、现金回收都符合银行的期望水平,就可以设计新产品的营销方案以及银行资金的预算设计,将产品推向市场,实施市场营销计划。
(二)定价政策透明化
表外业务产品的定价可依据收入、成本模型,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本行和本地区的特点予以确定。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和收费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同时体现市场性和成本收益。在这一原则下,商业银行对产品的内部核算应该采取产品和客户双重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客观上应表现为相同的表外业务在规模、经营相近的两家商业银行收费政策相似。
(三)产品结构多元化
商业银行有追求利润的目标,但同时也有服务社会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不应把赢利的目光局限在传统服务功能的柜面业务的价格提升上,这只能增加大众对垄断行为的反感,而降低银行的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应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使盈利构成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摆脱对利差的依赖。收益和风险从来都是匹配的,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应该明确两方面的思路。一方面,巩固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结算、代收等低风险低收益的业务;另一方面,合理的迈向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诸如投资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等,主要承担创造收入的表外业务。
参考文献:
[1]帅涛,《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李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包装工业出版社》2006。
[3]朱向红,《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谢启标,《构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J],《新金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