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

时间:2023-11-29 11:09:18

导语:在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

第1篇

关键词:挖掘 环境 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231-01

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濒临失传的危机,幼儿园更是对这种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将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挖掘和传承,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 挖掘合适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反应了历史足迹、体现了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更能通过祖国的下一代来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面对这些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到底哪些是适合我们幼儿园的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1.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博,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都适合幼儿园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游戏、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剪纸、捏泥人……)等。

1.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要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样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小班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民间游戏为主要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班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剪纸、印染、编制等传统艺术为主要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班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浓厚,那么教师可以以古诗欣赏、寓言故事、绕口令等传统文学为主要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创设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的大部分学习活动,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2.1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吸引力。幼儿园应以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融合其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巧妙地利用幼儿园大厅、走廊、楼梯等空间,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环境创设, 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如大厅可以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以及传统习俗;走廊可以以不同的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如剪纸作品、扎染作品和编织类作品等。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时时处处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2.2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班级特色环境

由于环境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对幼儿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这个教育的载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把那些显形的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系统化、具体化,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参与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身心素质获得发展。除了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班级特色环境。如小班根据民族传统游戏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如民间音乐游戏特色环境、民间益智游戏特色环境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中班根据民族传统艺术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民族手工活动特色环境、民族音乐表演特色环境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大班根据民族传统文学这一主题,各班创设了寓言故事阅读区、古诗朗诵区等不同的班级特色环境。

2.3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特色活动室环境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时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阵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特色活动室环境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如在特色活动室内,我们为幼儿搭建小舞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墙饰和挂饰,提供相应的头饰、道具和其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了解、模仿戏曲、皮影戏和木偶剧等传统文化的欲望,当幼儿参与表演时,整个过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体会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开展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3.1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主题活动能激发幼儿深层的求知欲,对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充分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潜移默化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中,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同时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了美术活动《红红的中国印》、《我喜欢的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社会活动《京剧》等一系列活动,这既增加了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2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各个生活环节也是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点滴生活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彩。如早上来园时,幼儿可以玩“纸牌接龙”、“剪窗花”等游戏;晨间活动时,幼儿可以玩“丢沙包”、“舞龙灯”、“抬花轿”等游戏;饭前饭后,幼儿可以玩安静的手指游戏或者念念童谣,讲讲寓言,说说绕口令等。

3.3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第2篇

(一)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立法实践

从立法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在进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保护时所适用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据绝大部分来自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除此之外,各类中央或地方的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有关的各种规章也被作为法律依据。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过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了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对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又表明了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意识。

(二)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 权利主体难以认定

在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确定权利主体,这与知识产权法同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积累以及数代人的传承。因此,在确定知识产权的主体时往往存在各类意想不到的问题:第一,通常来说,在进行知识产权认定时,时间和独创性的认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其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却与之相反,其形成过程往往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更加充实与丰富,因此,其价值通常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独创性认定非常艰难。第二,权利主体的认定十分困难,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并不是一个人创造的结果,它是由少数民族民众在特定的地区不断创新的产物。因此,要想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权利主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无法明确地界定权利救济的性质。在实际的知识产权认定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究竟属于公权力还是私权利成了一大难题。当民族传统文化享有权遭受侵害时,通常采取私权救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方式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采用公权力来解决问题,则会使得个体的享有者无法获得充分的权益保障,这就使得权利的救济陷入两难的境地。

2. 保护范围不够广泛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44条第1款规定:当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若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产权,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也符合应用。第2款规定: 对于传统的医药抑或是工艺美术进行保护时,如果各省市行政管理部门抑或是其他的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应当参考相关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第1款仅仅只作为一个衔接性的规定,并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然而,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实施了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明确地规定: 国家应当全力保护超过百年历史,工艺精良,制作程序完好无缺,使用纯天然原料,富有民族特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赞誉的手工艺品种以及富于技巧性的工艺。但遗憾的是,这一条例使用的是认定制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工艺美术等都可以获得国家的支持和保护。除此之外,此条例还对传统的美工技艺实施保密措施,以确保能够从根本上对工艺起到保护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13条中规定:各级政府尤其是主管文化的单位应该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创建档案以及信息数据库。除了国家明确规定需要依法保密的信息之外,其余所有的相关信息都应当向公众公开,方便公众查找和阅读相关信息。所谓的依法保密表示的是假若档案中的有关资料信息涉及到我国的机密,此时应该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 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保密。

3. 商业化开发导致对传统艺术传承者的侵权

商业化表示的是由于开发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传统工艺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从而使得当地的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当地的社会关系受到市场的影响,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各类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少数民族工艺的商品都被大众自然而然地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并且使得淳朴而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积极的角度看,大量外来旅游者的进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消极的角度看,外来旅游者的进入将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会导致原本淳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向庸俗化发展,从而导致传统的艺术文化被歪曲篡改。除此之外,这样的行为也会使得传统技艺持有者的名誉遭受到极大的侵害,同时还会使传统文化无法完好无缺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这种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严重地损害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制约。

4. 执法力度不够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法律保护的过程中,因执法力度不够导致对其保护不够有效。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制度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法制建设较为落后,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健全,相关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当地传统艺术文化档案及数据库,并未建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项目名录,导致目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在当地形同虚设。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落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投入不足,相关的保护措施难以得到落实,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常常流于形式。第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目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对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并没有规定惩罚措施。在大部分情况下,仅仅是通过一些舆论来监督开发者进行整改,而对其过度商业化开发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惩戒行为。这也导致近年来存在大量针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的出现。

二、民商法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法律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一) 加快民族地区立法,明确权利主体

当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权利主体难以认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假如站在民商法的视角思考,在确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时应当尽可能地从中央和地方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应当尽可能地创建一个体系完善、结构严整的权利主体认定机制。针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权利主体的认定这一问题,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法规建设远远超过了国家,通过地方立法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疆、四川凉山、阿坝等地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能够更好地得到认定。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权利主体认定和权利救济的方式上,可以由民族地区地方立法来加以明确。这是因为民族地区往往对于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更为了解,对于其权利主体的认定更为有效。

(二) 与其他法律衔接,扩大保护的范围

针对目前法律适用范围存在漏洞的问题,可以通过与民商法中的其他法律进行衔接来解决。第一,可以与 《专利法》 进行更好地补充与衔接。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也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改良创新,使得产品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此类少数民族传统产品便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流程不会对外公开,只有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才能掌握这样的技艺,这些技艺的传承者便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向国家申请专利。第二,可以与 《商标法》 进行更好地补充与衔接,使得这些经过上百年历史传承留下的传统技艺通过商标法的保护得到更好地延续和发展。第三,应当与 《著作权法》 以及国家正在积极修订的 《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 进行更好地补充与衔接。 《著作权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效用,将各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分别集结成册,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及发展;《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 则可以真正从根本上使得各种传统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第四,从涉及范围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很难使传统技艺的主体得到保护,只能保护其客体。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正在施行的知识产权法也对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保护,其余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民商法的管辖范围。

(三) 建立利益共担机制,防止侵权行为

针对目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开发带来的侵权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保护,同时创建一个科学实用的利益共担体系,通过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的共同支持,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发展、创新和传承,国家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建立信息档案,既要鼓励这些传统技艺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创新,并且积极保护其创新成果。此外,还应当深入保护这些传统技艺的智力源泉,使得传统技艺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商业开发,少数民族技艺的传承者可以从生产出来的商品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当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绝大多数都存在过度商业化的情况,这种开发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但开发者在开发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技艺和创作,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减少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侵权行为,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四) 加强执法力度,减少违法行为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法律保护在执法上,依然存在执法不严而导致的保护不力的问题。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法律保护在执法上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开展工作:第一, 应该在拥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地区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开展调查工作,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 为优良的传统技艺以及文化项目创建相关的档案以及信息数据库。除此之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使其发挥真正的艺术效用。与此同时,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切实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保障各类制度的执行,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真正从根本上保护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第二,目前,无论是中央政府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部门都从各个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传统艺术文化,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抑或是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依然会发生大量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有关的违法犯罪事件,针对此类事件,国家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法,对违法犯罪者实行相应的行政处分或处罚,依法追究其责任。通过各级各部门的严格执法,从根本上杜绝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文化。

第3篇

关键词:水凤凰马尾绣;民族手工艺品;网络推广;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J026;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3-00-03

0引言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马尾绣是水族先民世代相传的手工刺绣品,是一种实用价值高、艺术性强、装饰效果好的民族手工艺品。水族马尾绣有其独特、别具一格的性质,它以水族文化为设计制作理念,将其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制作工序繁杂,图案纹饰种类丰富多变,独特精致的工艺使其在我国众多刺绣种类中独树一帜,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研究价值[1-5],但就目前来说,关于马尾绣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今,马尾绣的“领地”在一步步退缩,水族女子已普遍不再自己织布,衣襟袖口也无马尾绣的一席之地,而这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艺术角落[6,7]。随着马尾绣艺人逐渐消失,全面掌握马尾绣刺绣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这使得马尾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针对当前状况,本文从马尾绣的制作及推销平台设计两方面论述所面临的问题[8,9]。真正实现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网络中传播,在应用中传承,用现代化的技术达到对马尾绣的保护并进行推广传播的目的。

1网络推销平台的设计

1.1系统需求功能分析

本系统是以网络平台为运营模式,其模型是网络对客户模式,主要包括产品信息展示、账户注册、账户管理、产品搜索、下订单等功能。同时,本系统也开发了后台管理模块,该部分主要是对产品信息进行添加和修改、处理账单等。此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主界面部分及系统后台管理部分。

1.1.1系统主界面部分

(1)选购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可通过关键词查找马尾绣手工艺品);

(2)可以查看热门手工艺品和最优惠手工艺品;

(3)可以将自己满意的物品加入购物车以便下次查看;

(4)查看马尾绣民族手工艺品详细情况;

(5)用户注册及用户登录处理;

(6)查看用户的订单信息;

(7)修改用户个人信息;

(8)购物中遇到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

(9)留言板功能。

1.1.2系统后台管理部分

(1)产品维护:增加、修改和删除产品;

(2)现有水凤凰马尾绣民族手工艺品管理:修改、删除、查看;

(3)用户管理:查看、修改、删除;

(4)订单管理:查看订单详情、更新订单交易记录、更新出货状态、删除订单;

(5)添加新的民族手工艺品:分别上传民族手工艺品的小图片和大图片。

1.2系统模块功能结构图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分析,可以画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这里从客户界面、管理界面分别对功能模块图加以概括和描述。包括商品预览、商品查询、商品订购、购物车等内容。客户界面的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网站首页主要负责展示相关新闻动态,全局性的显示本站的基本概况信息;马尾绣工艺品一页主要向用户展示产品的图片信息,介绍产品从哪里来以及产品的意义;购物帮助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以及在线解答等;购物车主要用来存储用户的预购产品信息;会员功能主要为用户提供会员注册,记录注册用户信息,对用户基本信息进行维护,让用户享受更多的优惠。

系统后台主要为管理员提供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等服务。管理界面的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该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网站系统管理:更新网站主页信息,将需要更改的信息及时更新到网站,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商品选购服务。

(2)马尾绣工艺品管理:管理员可通过分析用户浏览的情况,判断出商品的销售情况以及用户的喜好等,然后通过对产品信息表的操作,及时改变产品信息,同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判断出用户对每个产品的偏好,从而有针对性的研发一些特有产品供用户使用。

(3)订单列表管理:将用户提交的订单信息存储到订单列表,方便店家查看和处理订单。

(4)银行汇款管理:对购买的商品实现网上支付功能。

(5)会员用户管理:主要存放注册会员的用户基本信息,以便会员用户进入网站时为其提供优惠。

(6)留言信息管理:对用户针对此次购物所反馈的问题、建议及意见等进行查看和回复等。

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的划分,该网络推广平台数据主要采用以下5个表来保存:

(1)管理员表:该表包括管理员账号、管理员姓名及管理员密码;

(2)产品信息表:该表包括产品编号、产品类型编号、产品名称、产品说明、市场价及会员价;

(3)产品类型表:该表包括类型ID、上级类型ID及上级类型名称;

(4)订单表:该表包括订单ID、产品ID、产品单价及订购数量;

(5)发货订单表:该表包括订单列表编号、客户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应付款额及处理状态。

3系统业务流程图设计

根据前面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以及数据库的分析,该平台销售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前台和后台。前台是展示用户能够浏览内容的总和,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销售系统前台交易流程如图3所示。

用户可自行进入系统并登录浏览商品,进入购物区选择喜爱的商品,加入购物车以便下次查看,如果用户对商品比较满意,则可自愿进行会员注册,享受会员价,对喜欢的商品下订单后依次选择付款方式和送货方式,界面显示付款成功后即交易成功。

后台主要是用于对用户浏览内容的查询更改以及删除更新等,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系统后台管理流程图如图4所示。

设置后台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查询、修改、更新、删除等功能,并且可通过用户所设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一步登录,进行网站维护,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及时受理并处理客户下的订单,及时发货,并提供细心的售后服务。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流程图,用户通过会员注册、商品选择、下订单、选择付款方式、选择送货方式等进行商品购买,付款成功后,管理员通过登录进入后台管理系统对客户所购买的商品进行订单处理,通过银行转账或邮局汇款完成交易,之后进行发货操作,并给客户提供细心的售后服务。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销售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5所示。

根据以上流程图的设计,采用Java语言及配套工具、数据库等实现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网上商城的设计。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传统民族元素;文化传承

在西方艺术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法的影响下,我国公共艺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我国的传统民族元素在时代进程中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时代、文化、民族的象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和普世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发挥其公众感染作用,研究我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发展现代艺术文化有积极作用。

一、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灵魂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掌握好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是创作“中国风”作品的先决条件,更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公共艺术样式的中国式复古

受到西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国内公共艺术界涌现出现代设计思潮与传统文化样式的碰撞,两者在彼此的矛盾与融合当中实现了共存共荣,呈现出西方现代式、中国复古式、中西结合的公共艺术样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复古式设计在西方设计理念的激发下表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由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演变来的符号、图案、造型随处可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作为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贝律铭的得意之作,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造型、外观色彩上与周边苏州传统民居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在苏州这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的城市中以独特的姿态融入其中。

(二)公共艺术思想的民族文化内涵

公共艺术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文化内涵才是其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转化、抽象并赋予到公共艺术内涵当中,能够呈现出具备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一方面,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会收到公共艺术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传统民族元素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提炼、传承的过程,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民族元素的升华。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民族元素的关系

(一)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的灵感源泉

公共艺术是对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融合,任何脱离了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肤浅、空洞,而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以民族元素为创作原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公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价值观念等多要素的整合。公共艺术作品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必然要符合当地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这就决定了民族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二)公共艺术是传统民族元素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的本质隶属于文化范畴,一个时代下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公共艺术当中。因此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则是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传统民族元素是一个动态升华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文化与时俱进的特性,而不同年代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互有不同。从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蕴含中我们能找寻到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传统民族元素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一)文字元素的应用

文字是民族演变进程中人们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和交流工具,是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元素,虽然我国通用文字形式为汉字,但每个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意形文字的典型代表,由最初的图形特征演变而来,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对文字元素的变形、抽象、应用十分常见,作者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抽象融合,能够设计出富含东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以招贴广告为例,设计师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文字元素抽象出来融入到现代设计手法当中,实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从而传达出中国文字艺术文化的精髓。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图案、图形艺术在文字之前就已出现,是远古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经通过图形图案记载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至今已经演化出具有代表性的多种图形、图案样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唐代额宝相花纹、金文形态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图形、图案元素既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又展现出不同的年代特色。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应用中图案元素的展现往往以生活中某个侧面为切入点,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寻平衡点,从而赋予作品多层次文化内涵。与文字元素相比,图案元素的一方面能融合民族文化精髓,传达民族文化意向,另一方面还能展现世界共认的形态,从而获得世界文化的认同。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北京奥运会会标的“中国结”与“运动员”图案形象。

(三)色彩元素的应用

色彩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在长期的生活演变中,色彩往往被赋予浓厚的文化特性,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色彩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现代公共艺术对色彩的追求尤为突出,一方面要符合公众对色彩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注重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艺术与实用的融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色彩传达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苏州博物馆外观色彩以黑白调为主,配合古朴浓郁的苏州建筑造型,完全传承了我国南方水乡的建筑色彩,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再如,众所周知,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好运、大吉大利。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各民族的色彩文化,才能更好地突出民族文化内涵。总之,公共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的整合过程,只有抓住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应用,才能赋予公共艺术作品特定的历史使命。失去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我们应深刻意识到坚守、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作者:张丽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辛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2]夏玉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J].设计,2015(13).

第5篇

如今的春节可谓是越来越热闹了,节日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可是人们却越发地觉得这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了。近几年,每逢过年,各媒体从各种角度与不同的人一起探讨年味、寻找年味,但依然改变不了年味日淡的现实。那么让人记挂心头、割舍不下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传统节日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①,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包含着诸多的文化要素,如既反映了“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结构”等要素,也反映出了“民族的历史渊源、信仰崇拜、习俗礼仪、风尚人情、社交娱乐、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重要内容,往往显示了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本质”②。春节是中国传统风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新年,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风俗盛事。传统的过新年实际上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从年末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这就是民谣所谓的“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开始直到正月十五,过年的过程才告一段落。这期间有供佛、扫年、祭灶王爷、置办年货、祭祖、迎财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逛庙会、闹元宵等数不胜数的各种仪式和活动。③这些林林总总的仪式和活动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④慢慢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睦团聚的家族观念、尽忠报国的国家观念、敬重鬼神的天人观念、崇拜祖先的重孝伦理观念、劳逸结合的娱乐观念。所谓的年味,实际上是春节本身及其一系列活动和仪式所体现出的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人们内心的投影,对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辐射和影响,它是春节具有的传统精神指向和内涵所在。

为什么说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首先年味与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春节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经历了历史沉浮的磨砺,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历史经验,其中蕴涵的国家观念、天人观念和娱乐观念等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它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所在,也是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体现。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是民族群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并以此为“一个民族”“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就是对过新年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的体味和感受,是对浮泛的历史背后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的体会,是对那个“真正的自我”的认同,是对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⑤。其次,之所以说是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回归,是因为这种意识一度被人们所遗落和摈弃,一如失落的年味。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⑥,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沉浮,既会让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不断得到更新和强化,也会引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一部中华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影响和融合各民族的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文化”,也是“最优秀的”⑦,因而认为中国乃世界的中心,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 “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没有可以匹比的他者存在,所以也就没有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然而,的炮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这个千年礼仪之邦连连溃败。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并发现自己在科技、制度等许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我国宏观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由此发端。随后,从20世纪初的“”开始,中国人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诟病归罪于传统文化,视传统文化为有碍发展的腐朽因素,不但要抛弃,还要反戈一击,深刻地批判,并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而后的几十年,由于战争及后期的“”等原因,西化的风潮有所抑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再次打开门户,学习西方,到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又掀起的“新五四启蒙运动”⑧,鼓吹全盘西化。从至此,中国看西方学习西方,还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范围内,学习的内容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江山社稷、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风潮,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次消费主义风潮,消费主义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切都被物化。无论是文化的还是非文化的,都被商业化。传统节日春节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了。传统的置办年货,成为商场里的血拼;家庭团聚,成为酒店里的觥筹交错;闹元宵等娱乐活动,成为走马观花的国内外旅游;拜年,成为手机短信的嬉戏;极富传统文化内蕴的春节,只剩下吃喝玩乐的消费主义外壳,而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则被遮蔽、被抛弃。国人传统文化身份逐渐丧失,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也逐渐失落,而代之以西方文化认同意识。因而,如今过新年,虽然喧嚣热闹,却年不像年,没有年的味道,年味悄然隐身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毕竟还要利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以扩张其消费主义文化,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与传统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春节虽然披上了商业化的肤浅外衣,但它与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是暂时被盲目的和来自西方的文化权利所割裂。尽管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把春节当作“一般假日”来消费,但是每过一次新年,隐藏在春节背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就会向人们招一次手,试图去弥合被暂时割裂的联系。这就是人们怅然若失的原因。这种怅然若失是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是对年味的一种追寻,这种追寻意味着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逐渐回归。

追寻失落的年味,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原原本本地按传统的方式过年,也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原有的传统文化身份。对于春节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追寻本身就意味着幸运,说明大多数的人已经能够从盲目的迷途上转过头来,辩证地看待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轻视与摈弃。当然,即便是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增为国家法定节日这样意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举措,也难免会将这些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一般假日”化,难免确保这三个节日不会像春节一样被商业化,反而并不如原本只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时更原汁原味,更有所谓的“年味”,但是不可否认,这一举措所具有的标志性和指向性意义是显著的。它标志着以政府为主导的振兴和弘扬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号角终于吹响。它标志着人们的文化身份认同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传统节日的外壳与内涵之间断裂的联系可能会逐渐弥合。这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模塑”而成,它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春节内蕴的体现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断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追寻的过程,必然也是长期的再建构的过程,是传统节日形式与内涵再建构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认同的再建构过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节日文化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人们既能在欢度传统节日的时候找到“真正的自我”,还能使这些传统节日更具有现代气息,更充满生命力。

注 释:

①④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②杨淑媛:《民族节日文化的当代变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③牧雨、齐放:《消逝的风俗》,百花文艺出版社。

⑤⑥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罗钢、罗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⑦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2(2)

第6篇

关键词: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传统文化;结合

在平面设计中,我国起步晚于西方,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设计的理论方面更要向着西方的脚步迈进。目前情况下,许多作者依然停留在盲目模仿西方,缺乏创新、缺乏特色的程度上,其并没有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一味地认为西方的就是比我国的要好。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成长得出来的积淀,其每一个时期都有自身所独特的性格特点。艺术无国界,想要让美术作品焕发生机就应该找到其中的亮点,将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作品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1平面设计中书法的表现形式

文字是一种“物化的观念”,书法也是一种新型的书写形式,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平面设计中,书法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可以让平面设计散发魅力。例如,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典型的平面设计和书法相结合的作品,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场合,将书法、设计、印章结合起来给世界展示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再比如中国传统的汾酒,其“汾”字的设计不仅仅是酒的产地的体现,其所描述的形态、醉态也象征着一种洒脱的、率性的人生态度,让人浮想联翩。

1.2平面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文明的承载,设计中通常包括一些物化的元素以及意识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等建筑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年画、剪纸等又具有自身的本土气息,有着非常强烈的中国印记。传统的中国人非常信奉“龙”,将其作为民族文化的图腾。所以,在设计当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龙的身影。华夏银行的设计就是以此作为灵感,华夏与龙的结合,也预示着中国人是华夏子孙。长城汽车的设计则生动地借鉴了长城的元素,这也是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表现。这一标志不仅仅是汽车企业文化的体现,而且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使企业发展成功。

1.3平面设计中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其可以较为直接地表达出设计的最终情感,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比如陶瓷中色彩的运用,唐三彩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我们在设计当中融合一部分民族文化,这样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顺畅,更加容易引起共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色彩,这种色彩是经过时间洗礼后形成的,是民族文化生动的体现。传统的五行中的色彩,黄、青、黑、白、赤都有着自身的寓意。在设计中,青色包括了蓝色以及绿色,象征着智慧以及冷静,而在现代化的设计当中则象征着智慧以及冷静。绿色在设计中是和平、希望的意思,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则是朴素的表现。黑色主要象征着沉稳、庄重,白色则是纯洁的表现,黄色象征着权威、地位;赤色,也是红色,其象征着热烈、热闹、奔放等等。这些简简单单的颜色,表现出来了整个华夏子孙的性格特点。

2现代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部分

相比较于西方的平面设计,我国的平面设计在理论方面要薄弱得多,而且有很多的作品依然处于一种盲目的模仿阶段。所以,我国的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把眼光看向内部,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度挖掘。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古往今来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设计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这样才能够增强作品的归属感。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2.1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外在的表现就是事物的“形”,传统的中国图案不仅仅需要扎根在深厚的民族性、区域性当中,而且需要对其事物的完整性、装饰性进行完善,多多关注形与形之间的礼让以及穿插关系。所以,在设计当中更加需要遵循完整、对称的原则,在掌握了传统文化、造型以后再加以利用,站在现代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及提炼,最终表现出来民族的个性。

2.2在意蕴方面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的造型非常注重“意”,这也是其关键所在。在传统中,中国古代对一些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深入描摹,这些是因为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已经在人们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图案不仅仅外形美观,其审美意义丰富,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突破,就不能够对“意”进行简单的陈述,而是对其进行提炼以及升华。例如,我国2008年申奥的标志上,其整个设计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是对于相似以及不似之间,寻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所以被世界所认可,表现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色彩。

2.3在精神方面加以传承

由于中华文化所固有的神韵以及内涵的相对稳定,这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流传下来,没有被时间的洪流所冲散。中华文化最看重神韵,最关心事物内部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其自身拥有深厚的审美意蕴以及情趣。这些虽然都是抽象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通过书法、国画、五行八卦等又极其容易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古代的剪纸、泥塑、年画等,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种形式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追求“仁”“和”,这些都是灵感的重要源泉。设计师在传承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绝不可以仅仅将符号拿来使用,而是需要在形式、意蕴方面进行综合,从而得出独特的方法,实现形神结合。我们拿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来说,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而且还有对古钱币、书法文化等理解,正是有着这样的传统积淀,从而在平面设计方面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从而创造出来具有独特审美品位的作品。

3结语

设计师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将美术与设计结合起来,而且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把握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才能理解作品中的“形”,才可以灵活贯通,从而设计出来更多具有特色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鹿莹.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突破口”[J].科学导报,2014(3):87.

[2]冯天博.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科学与财富,2011(10):59-60.

[3]许阳阳.现代美术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5(14):154.

[4]杨潇潇.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62.

[5]石羽丰.论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72.

第7篇

一、价值的碰撞:营销理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营销理念,指营销人员所具备的本行业特有的人文认识与观念。传统文化,指前人创造的具有延续性的历史遗产。所谓延续性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逐渐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的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代的意识形态,即它能够影响当代社会制度及今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既包融着精华,又包融着糟粕。部分文化糟粕尽管失去了进步性,却仍然具有相当强的人文生命力。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营销理念正向传统文化发起挑战,现代意义上的营销观念与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着价值取向上的碰撞。

碰撞之一:市场意识向自然经济观念的挑战

市场意识,指社会公众对市场和商品的认识态度。在现代经济背景下,营销理念的首要内涵是参与市场、立足市场,以市场经济原则为营销行为的基础。这说明营销理念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针,才能推动营销事业,进而积累国民财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向贫困挑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状态,至今很多地区仍然存留着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村,很多人习惯于躬耕垄亩,自养家禽,自植果蔬,以物易物,满足于单一结构的低水平生活消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这种自然经济观念对于人们形成超越物欲羁绊的观念,提高道德境界,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自然经济观念有其重大缺陷:自然经济注重经济的道德价值而轻视功利价值,主张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等,会促使经济运行服从于伦理要求而失去市场运行的活力。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受到自然经济观念束缚,自发排斥营销理念中的市场意识,并进行舆论贬低和行为抵制,极大地制约着营销事业的发展。

碰撞之二:竞争观念向平均主义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是促成市场营销产生的重要因素。竞争观念是营销理念的重要内容。目前,企业营销手段日益增多,市场营销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而传统文化中与小农意识紧密相连的平均主义观念却时时升腾于现实生活,阻碍着营销事业的扩展。我国的平均主义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典型的如儒家主张的“有家有国者,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等,集中表现了平均主义和一味寻求实适的观念,阻碍人们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育,养成社会对“不均”和“不安”的恐惧心态,形成潜在的惰性,从而制约营销事业的发展。

碰撞之三:合法谋利意识向关系哲学的挑战

营销活动是按既定的制度进行的,营销利润分配有多种形式,而营销利润唯一源泉是公司利润,即营销网络中不存在通过人员争利改变既定制度的问 题,合法利润人人应该争取。而传统文化宣扬的“君子重义,小人言利”、 “君子固穷”、“君子之交谈如水”等 道德观念恰恰与其相停,使中国人过于 看重“关系”和“面子”。很多营销人 员唯恐伤及人和,不愿在亲朋中做业务,极大地缩小了营销市场范围,降低了营销效果。

碰撞之四:创业意识向中庸观念的挑战

很多营销人员承担着较大商业风险,恒久从事营销事业,并不断开创新 业绩。这对“抱朴守拙”、“养晦稻 光”等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念形成强烈的观念冲击。

二、文化交融: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中,营销理念也同传统文化发生着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形成文化上的整合。

整合之一:集体主义观念的共鸣

营销始终把关心爱护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置于重要地位。营销网络激励人们注重合作,在此之上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而盲目的绝对化的自由主义是为营销理念所排斥的。

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精华部分一样,集体主义观念不能独立于文化网络本体而单独作用于经济活动,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连续地表现出来。经深,入观察不难发现,“以人为本”、“贵在人和”、“共惠共利”等传统价值观念和营销理念中的集体主义存在着精神上的稠合,共同推动了营销事业的发展。

整合之二:以诚为本观念的同一

营销倡导“诚实为本”的理念,不容忍通过低毁竞争对手、商业欺诈和弱 肉强食等手段取得业绩。传统文化也极力推崇“人无信不立”、“祟德尚诚”、“诚行合一”等观念,认为人们应坦诚相见,相辅而行,建立诚挚友善的关系。显然,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在此达成了同一。

整合之三:以仁爱为共同真谛

营销提倡参与者以爱心和关心作为营销网络的剂。营销制度普遍主张营销商应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双方都获得精神和物质的享受,即双赢原则。而传统文化也大力提倡“仁”、 “义”、“敬天爱人”等儒家思想原则,并将其作为封建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共有的这种仁爱观念,能够相互推动,加速营销事业扩展。

第8篇

关键词:民间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整合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1]研究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情怀、养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而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材料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学特别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

3横向关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当我们谈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是国家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包括不同层面,从被分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在国家层面被分享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4]前者是指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内的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内人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学生所生活的区域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更大,而且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地方文化往往与国家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将,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与历史深度的纵向联系,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横向关联。学校始终只是一个连接的纽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才,并输送到社会,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贡献,这是一段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过程。社会变迁使得很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社会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特殊性,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割裂了与地方资源的联系。社会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变迁的社会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地方文化是属于民族社会的文化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它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平等、和谐地促进学校师生接受现代教育,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民族学生、家长逐渐认同并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民族资源的参与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新鲜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将优质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建设视野,可以极大提升民族师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整个文化教育环境改善起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积极努力地改变部分家长传统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唤醒、激励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家长、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关心,从根本上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稳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文化单向地、简单地接受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荣共生。

4潜移默化: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四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统筹共建,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陶冶,让传统文化铸魂育人,[5]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同文化精神,践行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相互联结。要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灌输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习得知识而很难改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传统文化生长于过去,当下的学生已经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文化解读才更有利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与实用的同事增强文化的认同、内化文化的价值。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觉在改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学校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过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础开始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2]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42.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4]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3.

第9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展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3.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组织好课堂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礼仪等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传统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这要求中国人首先认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从上面可以得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平等意识,保持民族本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英语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放弃传统文化而去学习西方文化,而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以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加关注中西方文化,知道二者存在的差异,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只有掌握好二者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利用英语更加合理地表达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dragon这个单词的时候,应该将它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它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在理解dragon这个单词上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不断丰富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常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规范的表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单词、词组的时候,教师要将其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其承载表述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与春节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除夕的来源,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解屈原的故事,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学会用英语表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充实教材内容。例如,可以加入孟母三迁、除夕、屈原、大禹治水等有关内容,还可以将一些简短、经典的文章加入到初中英语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5.加大传统文化测试和考核的比重。例如,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笔试和口语测试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6.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为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课堂容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专题片光盘、网络教室资料库、互联网的中英文资料等,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使资料获取更为便捷,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