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能化牧场建设

时间:2023-11-29 17:30:41

导语:在智能化牧场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能化牧场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第2篇

五里墩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村组织建设密切相关,1986年王银香担任村支部书记,之后就着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带领村民大刀阔斧的改革创业,使村里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不断走在发展的最前沿。

一、艰苦奋斗,探索农民致富新路径

在上世纪80年代,五里墩村几乎全是盐碱地,全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村里连照明用电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王银香深入调研,决定利用县里留下的荒废窑坑发展建材。但是村里底子薄、经济弱,筹集资金建窑厂成了大问题,王银香就组织全村20多个党员干部召开协调会,并带头示范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最终凑集了10多万元启动资金,迈出了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步。紧接着,王银香又和村组织一道商议,考虑创新发展思路,盘活多种经营,利用村里的水塘水坑进行鱼鸭混养,引导村民发展副业。1990年——1995年,在村民自愿参与下,王银香引导村民集约流转土地3000亩,并实行村企分离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五里墩村先后发展了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丰富了五里墩的产业布局。

二、发展农牧结合,引领农民转变角色

为了改变五里墩土地盐碱化的现状,1997年,王银香带领企业切入畜牧养殖业,通过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王银香于2003年组建了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并开始打造“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以奶牛养殖为核心,在生产乳制品的同时,将牧场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来改良和培育土地;从土地上种植的优质农作物,反过来再为牧场提供有机的青贮饲料,用来饲养奶牛,由此形成绿色循环。目前,这一产业链条已经拥有土地5万余亩、奶牛两2余头。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银香伟业又投资2000多万元在五里墩村建设了一批智能化大棚,创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优鲜福”,在京东开办了生鲜旗舰店,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生态的现代农业。

三、紧抓扶贫工作,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五里墩村通过企业和产业发展,创造出种植、养殖、乳品加工等就业岗位1200余个,带动1万多名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并且村里和企业还组织力量,对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在奶牛养殖、大棚种植、土壤改良等方面给他们一技之长;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通过企业担保贷款,帮助他们筹集启动资金,带动了近百家养殖户。

第3篇

牧场建设的标准

1不同牛群饲养管理标准

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率先推行了不同牛群(牛群的分群阶段如图1所示)的标准化管理,同时,有了标准也有了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的依据。三元绿荷的这套管理标准值得业内同行参考与借鉴。

2饲料加工及配送标准

TMR加工配送中心是整个牛场的核心区域,其功能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奶牛配送不同的饲料。但一个牛场采用何种配送和加工工艺,如牛场的饲料混合工艺,青贮、干草的搭配比例,都需要进行测试并建立标准。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建立了青贮玉米的制作标准。这个标准涉及到青贮窖的大小、封窖时间等。在建窖之前,要根据牛场的奶牛存栏、年需要的青贮存储量、收割期等,进行科学地计算,得出所需要的窖体大小。另外,同样的窖,如果玉米的收割方式、储存时间、压实程度不同,得到的青贮质量也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也要建立TMR搅拌工艺的标准。TMR机有固定式、牵引式、卧式、立式和自走式等,其选择直接关系到与牛群是否配套的问题。很多牧场没有在建设时想清楚这些问题,最后导致TMR机无法利用,给饲喂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在牧场建设之前,一定要选好TMR机的类型。

3防疫体系标准

欧美国家的防疫是统一的,而我国的防疫是个体防疫,目前还做不到全国和地区的统一防疫,因此我国的牧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部防疫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人流、奶流、牛流的相互交叉污染的控制。对进入牧场的车,如饲草饲料车、运奶车、拉粪车、社会上来访的车和进入牧场的人,如饲养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参观的人员,要建立一套人员、车辆的消毒防疫措施。

4粪污清理、输送和处理标准

粪污的清理和处理工艺直接关系到未来牧场的运行效益,选用何种清粪方式直接影响到牛场的运行成本。目前,我国奶牛场的清粪方式已经从人工清粪方式渐渐转变为用拖拉机推的半人工清粪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了,其原因:一是浪费人力,需要大量的清粪工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二是清粪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尤其是高温天气,如果牛粪不在1h内清走,就会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引起奶牛的炎,而如果奶牛长期踩在粪便上,就会导致奶牛的肢蹄病。

通常牧场设有净道和污道,净道就是饲喂人员走的道,污道就是运粪的道。目前,我国在粪污运输上以拖拉机运粪为主,但这种方式会导致牛场到处都是牛粪,尤其是夏季,还会导致蚊蝇满天。建议用拖拉机推、人工推或刮板刮的方式,把牛粪推到水渠里,利用污水和管道进行输送,这样就解决了净道污染环境的问题。

污粪处理区建议采用封闭式的固液筛分方法,液体发酵可以做沼气,固体可以做牛床垫料。因此,新的现代化的牛场只有净道没有污道。

现代化奶牛场的环保理念

在建奶牛场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如下问题:第一,牛奶产量和质量目标,以及未来各个牛群的管理目标;第二,奶牛健康指标;第三,TMR加工指标;第四,粪污处理指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方案。没有前期的目标,后续的工作就没有意义,而且必将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建好的牧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一定要在牧场周围选择配套的土地,该土地不是为了解决青贮饲料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污粪处理的问题,因为一头奶牛每天平均产生55kg以上的粪便,这些粪便不管采取何种处理方式都是要解决的。

中国奶牛养殖业经历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人工挤奶转化成机械挤奶,第二次是人工饲喂转换成TMR饲喂。这两次革命都使牧场直接受益。而第三次革命就是环保革命,这个革命是最艰难的,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而且投资大,是用牧场卖牛奶赚的钱去补贴环保的处理。所以,第三次革命是所有养牛人面临的最痛苦而艰难的事情。

由环保部颁布的《畜禽养殖环保法》即将实施,其中要求所有的粪污要做无害化处理,废弃物还田。所以,现在的牧场建设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模式,要“种养相结合”,不再是有多少土地养多少头牛,而是牧场周围有多少土地供牧场消化奶牛产生的粪污,就养多少奶牛。

现代化奶牛场的设计

现有的牧场,要进行改造的部分主要是奶牛的颈夹、产栏、犊牛栏、挤奶通道。不管是老牧场还是新牧场,一定要对牛群进行合理的分群,然后根据牛群结构进行专用设备的配置。

1生产区的设计

1.1颈夹的设计

颈夹是除了犊牛外所有牛都要使用的,它具有3个作用:一是保定;二是可以在奶牛挤完奶后,张开期间,保持奶牛站立1h,这样既可以预防炎的发生,又可以强制采食;三是防止奶牛吃食发生争抢。对于奶牛来说,颈夹很重要,颈夹的制做只要差一厘米,就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影响奶牛的采食量。

1.2卧床的设计

不同年龄的牛,起卧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卧床的位置和尺寸是要经过严格的测算和测试才能确定的。设计牧场和进行现有牧场改造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奶牛,科学地制定卧床的宽度,卧床离床台的尺寸,以及高度和角度。卧床一旦设计得不合理,就会影响奶牛上床率。奶牛在床上少休息1h,产奶量就会减少1kg;奶牛在卧床上能连续休息12h,是唯一的标准。

1.3饮水器的设计

奶牛饮水的温度与人没有区别,15~20℃是最合适的温度,在该温度下,奶牛的饮水量最大。只有加大奶牛的饮水量,才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我国气候四季分明,建议使用电压饮水器。它是智能化的,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均能给奶牛提供15~20℃的水,不但可以促进奶牛多饮水,还可以保养奶牛的瘤胃,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1.4牛场垫料的选择

很多牛场垫料使用的是沙土,沙土的价格每年在攀升,而且沙土垫料对后期的污粪处理不方便,不但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而且维护成本高,经常需要填沙。现在可以用橡胶垫来代替沙土,但橡胶板必须是无毒橡胶板,如果不是无毒的,会导致奶牛炎,所以在改造时一定要看清质量。

1.5牛舍的建造

牛舍的建造要依据当地的光照、风速、常年的温度、奶牛的品种确定建筑的形式,如牛舍的跨度、檐高、屋脊、坡度等。

1.6挤奶设备的使用

目前使用并列挤奶设备的牛场比较多,其特点是对挤奶工的套杯速度要求不高,如果累了可以休息,冲洗也比较省力、省水。而转盘式的挤奶设备对挤奶工的素质要求高,必须在1min内套上杯,劳动强度会比较大,且清洗起来比较费水。

1.7挤奶厅和挤奶通道的设计

挤奶厅位置应靠近泌乳牛舍(平行或垂直),或处在泌乳牛舍的核心位置。奶牛运动到挤奶厅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才不会影响奶牛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挤奶厅里的挤奶位要与泌乳牛的数量相匹配。挤奶厅和挤奶通道的地面通常是水泥的,建议在其上铺橡胶垫(图2),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奶牛的肢蹄。奶牛挤完奶,清洗挤奶厅和待挤通道约需1h,因此,建议新建奶牛场的设计思路是使用自动赶牛门(图3),牛门往前走赶牛,往后走推粪,让牛不要踩着牛粪上挤奶台,这样可以减小挤奶后的清洗力度。

2饲料区的设计

饲料区里主要有3种饲料,即青贮、精料和干草。如果没有提前设计好青贮的收割事宜,青贮的收割将影响TMR的正常饲喂。干草棚要考虑堆放的合理高度,要注意防火。精料的加工工艺要仔细考虑,是采用拖拉机铲到TMR车里进行混合,还是用混合机混合好了,按照不同的配比再漏到TMR车里。如果不提前确定这些,在升级改造的时候就需要更换。这也是很多牧场刚建完就改造的主要原因之一。

3清粪及粪污处理工艺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清粪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使用自动刮板(图4),一种是使用水冲。在美国,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州,80%的牧场用水冲;在欧洲,99%的牧场使用的是刮粪板。在中国究竟哪种更合适呢?按照中国的现状,不具备用水冲的条件,因为水冲时不可能使用清洁水,而是使用污水,污水里含有大量有害菌,是疫病的传播源,会引起肢蹄病。自动刮板也有2种,一种是钢丝绳的,一种是链条的。

实验证明,不建议使用钢丝绳。因为钢丝绳天天在地上磨,一年至少需要换一根,如果不及时更换,不小心就会扎坏牛蹄,因此建议使用链条刮板。链条刮板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刮下的牛粪进入旁边的污水渠里,冲走,汇集到池子里,混合搅拌,再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干湿分离(图5)。干的固体堆积发酵,一部分做牛床垫料,一部分做有机肥还田;湿的液体,一方面可以回冲粪污,一方面可以进入厌氧发酵池,使细菌数降到一定指标后还田。这是唯一适合我国的粪污处理模式。

4防疫体系的建立

疫病是奶牛养殖业的大敌,直接关系到牛群的安全,甚至人员的健康。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牧场周围设置围墙或围栏与外界隔离,围墙外设防疫林带或防疫沟;

(2)办公管理区、养殖区、饲草料区和粪污处理区严格分开,各区之间设围墙或隔离林带相隔;

(3)场区门口设车辆消毒池,人员入口处设药液消毒池、洗手盆和紫外线消毒更衣室;

(4)保持场区内道路的干净,避免交叉,不能让其它牧场的牛奶或奶罐车进入牧场。

第4篇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海洋水产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069),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曾被誉为“海上蓝筹”、“海底银行”。

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公告中称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抽测结果对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7.35亿;计提跌价准备2.83亿。獐子岛在扣除递延所得税之后一共影响净利润7.63亿人民币。

二、案例疑点分析

(一)冷水团是否真的存在

獐子岛2009年与中科院海洋所进行合作,在獐子岛海面安放浮标群测试多种数据,用GPS卫星系统将这些数据传递到中科院海洋所的黄海海洋观测基站室里,并通过多要素同步观测,对獐子岛海洋牧场实施24小时监测。在2013年的年报和面对申银万国的质疑时,多次强调: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种种迹象表示獐子岛对于冷水团是有着密切的监控措施的。根据2014年10月21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会议纪要》:冷水团的发生是在2014年8月份或之前。但是在冷水团发生时獐子岛公司并没有进行任何披露,而是到第三季度报告时才加以说明。可以得出结论:獐子岛的智能化系统的24小时监测存在重大问题;或者獐子岛是故意的推迟或隐瞒披露这次事件,在重大事项的披露方面存在问题。

《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中指出的: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对冷水团作出了解释说明。然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獐子岛有着密切的合作:2008年4月,双方共同成立了“海洋健康养殖联合实验室”;2009年至2012年,獐子岛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海洋观察站建设”项目提供了450万元的科研经费;2014年9月13日,獐子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各出资500万达成了“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二期”项目的合作协议。其中獐子岛曾经多次提过的智能化检测系统就是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的。如此密切的合作关系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结论显得说服力不足。

(二)獐子岛存货异常

2006至2013的年报及2014年的季报显示:獐子岛的存货由2006年的3.89亿不断上升,在2013年达到26.84亿,2014年的半年报显示:獐子岛的存货金额已经上升到28.3亿,是2006年的7倍之多。獐子岛年报中显示: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2010年到2013年分别为51.92%、53.35%、49.77%、50.50%,与同期水a养殖业的存货占比均值22.90%、25.14%、33.35%、31.10%相比,平均约高出25%。而在扇贝事件之后的14年獐子岛三季度报告中显示的存货占比31.88%却与同期水产养殖业存货占比均值31.74%相近。

獐子岛投苗成熟的时间是3年。06、07、08年的底播面积分别是20.6、32.15、43.9万亩,对应09、10、11年的虾夷扇贝营收额分别是5.5、9.05、11.8。08年底播面积43.9万亩是06年的两倍面积,11年虾夷扇贝营收额11.8亿也是09年的两倍,这三年的虾夷扇贝营收额与底播面积成正比。而到09年,獐子岛共底播65.4万亩、是08年底播面积的1.5倍,但12年的投苗产出率只为0.16,虾夷扇贝营收额10.6亿,比11年减少1.2亿。更反常的是10年投苗情况,10年共底播129.7万亩,是08年底播面积的2倍,但是13年的投苗产出率仅有0.07,是11年的25%;虾夷扇贝营收额只有9.56亿,比11年减少20%。两倍的底播面积换来的是往年四分之一的投苗产出率和五分之一的虾夷扇贝营收额的减少,对此獐子岛只在年报中只说明是亩产下降,但具体原因并没有解释。09、10年数据已经值得怀疑,而11年底播的127.4万亩的虾夷扇贝竟然因冷水团的原因直接放弃采捕,这也说明了獐子岛的存货存在问题。

(三)审计缺陷

这次扇贝事件的发现是因为獐子岛公司于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进行了为期28天的秋季存量调查,在这28天中,獐子岛抽测了11、12年6.21、2.43亩的底播面积;随后獐子岛的审计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监盘,监盘日期为2014年10月18日至25日中的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抽测了11、12年757.90、740.49亩底播面积。大华事务所用了3天的时间盘点了多于獐子岛用28天的盘点的一百倍的底播面积,明显是不合理的。

《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中说明:本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是对2011年度底播在獐子岛南以及西南方向的76.0834万亩海域,对2012年度底播在獐子岛西部方向的29.575万亩海域进行监盘。也就是说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这次对2011年的监盘面积不足当年底播面积的0.0996%,对2012年的监盘面积不足当年底播面积的0.25%;如此小的监测比例就让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同意核销价值仅8个亿的扇贝,显然是非常草率且证据不足的。

三、案例思考

证监会于2014年12月05日《证监会对獐子岛“巨亏”事件的核查及处理情况》:未发现獐子岛2011年底播虾夷扇贝苗种采购、底播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未发现大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獐子岛存在决策程序、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将獐子岛的问题归于决策错误,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内控问题,对于獐子岛财务造假的问题证监会并没有找到证据,但是显然,如此多的疑点和巧合无法让人打消质疑,但也值得思考:证监会和事务所为什么在獐子岛的审计中没有发现问题?审计过程中存在哪些漏洞?

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CDIO;RFID;应用驱动;物联网工程;教学改革

DOIDOI:10.11907/rjdk.16242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9203

引言

1999年,以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被称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后的第3次信息化产业革命发展浪潮。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物联网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人才匮乏,为了培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近年来,数百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1]。由于物联网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和应用实践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少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尝试[24]。当今,随着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的出现,使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为了适应时展,必须引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型框架,CDIO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普遍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众多高等工程院系的青睐[5]。物联网工程类课程应用实践性强,适合采用CDIO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开展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CDIO视野下案例驱动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方式,并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1物联网工程专业内涵与特色定位

物联网学科是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领域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理论与技术的新兴学科。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控制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专业,涉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数学、物理以及工程等多个专业知识,学生应按复合型工程类人才进行培养。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用性特点,以“厚基础,重理论,强实践,求创新,促应用”为特色,以“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为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为两条主线,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6]。

西南民族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与传感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运用物联网通信架构、射频识别、无线传感、信息采集处理等技术实现广泛的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物联网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物联网技术和现代化工程工具实现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胜任物联网系统及产品研发、集成、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因而对学生工程化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2CDIO理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and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进行工程实践,按照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运用综合培养的方式使学生达到4个层面的预定目标[4]。

CDIO理念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认知学习过程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该理念下,教师要创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一位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提示的组织者、引领者,提供知识积累与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让其逐渐掌握抽象知识与具象产品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运用,从而提升工程能力。

3具体实践

以《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该门课程是其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熟悉射频识别技术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协议,以及RFID应用系统及其设计方法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及分析能力,通过典型案例了解射频识别技术在社会生产环节中的应用。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的感性认识,掌握RFID技术基本原理和系统应用知识,提升对专业的兴趣,为其未来参加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中的工程基础知识以“教师讲授+实验实践”的方式,依托丰富的信息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对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等环节进行改革,引入CDIO理念,加大学生动手、思考、组织及协作能力的考核力度,根据一定的占比进行考核分配。

3.1课程讲授

教师讲授课程不再单向介绍知识点,而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资源,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应用为驱动,通过视频案例播放,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分析步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书本内容是单维、扁平、静态的,而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诸多元素,其呈现的知识信息内容是多维、立体、动态的,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能力协调配合,将教学内容以多维度、多视角方式呈现,提高学习效率。在本学期中,结合授课章节内容,分别采用RFID公交报站系统、RFID门禁系统、牧场电子标签、未来商店、智慧餐厅等系统案例视频,播放前提出问题,播放中启发学生思考,播放后学生发言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讨论活跃,获得了较好效果。

3.2教学实验

实验实践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课程开始前,通过交流,了解到学生已掌握C语言编程和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而对于嵌入式相关技术尚未深入学习。本课程是软硬件结合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特点,结合现有实验条件,以PC端软件控制试验箱硬件完成RFID基本功能作为实验主线贯穿实验教学设计全过程,实验教学计划难度设置合理,循序渐进,可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避免出现畏难情绪。实验过程以“思路启发+尝试验证”为主导思想,知识点和操作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剖析本质。先从对RFID综合应用有感官的认知,观察试验箱配套软硬件,结合读写标签,观察分析协议数据包的格式,逐步启发学生分析软硬件背后的运作原理和过程。实验过程介绍了PC端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设计开发工具,以及dll调用方式的优缺点及用法,学生通过VB调用dll中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自己编写软件、控制硬件实验箱完成RFID基本功能。

3.3课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部分,以课程综合设计作业为载体,加入团队系统设计及展示答辩环节。引入协作和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和协作理念,便于取长补短,学会沟通和协调。同时,通过良性竞争促进任务的高效完成,实现共赢。在课程综合设计作业评价机制上,发挥学生自,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团队项目展示答辩时,引入学生投票机制,将投票结果按一定比例权重体现到该团队项目的总成绩上,可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权重系数的调整,使学生评价的影响具有一定可控性,防止恶意刷票行为对结果产生影响。

4教学效果

从学生评教方面看,该学期《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参评学生人数62人,综合平均评分4.953分(总分5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的发展前沿,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以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评价指标上,均有57人以上评分为优秀,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该教学方式加以肯定。

从课程效果方面看,作为该课程期末考核的重要部分,组织学生团队从需求分析、方案构思、设计实现到演讲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实践,形成了矿井定位、动物管理、自助导游、iCard等多个系统设计方案,锻炼了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现场表达与应变能力。部分团队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续完善后,有潜力成为较好的专业创新作品。

从创新成果方面看,在2016年学校计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中,2014级物联网专业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立项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在与2014级各专业的对比中表现突出,其中4个项目和RFID技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非本专业学生中,与RFID有关的项目占3项,本专业学生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方式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5结语

《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在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引入CDIO理念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尝试。结果表明,该教学方式巩固了课堂知识,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课外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其它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也在继续贯彻、推广CDIO理念。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考虑继续增强课堂互动机制,引导学生们正确、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并将其常用的微信互动、微博上墙等交互方式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的热情,将CDIO理念进一步融入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中。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南民族大学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时间不长,只能从近几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创新竞赛成果分析CDIO理念引入实践教学的影响。从目前的效果看,在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引入CDIO理念,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希望能为物联网工程及其它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工程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EB/OL].[20160318].http:///20160318/n440958984.shtml.

[2]王志良,闫纪铮,石志国,等.物联网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19):4549.

[3]余P,赵健,黄传河,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5):9497.

[4]崔贯勋,王勇,王柯柯,等.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11114.

[5]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第6篇

十年间,全区发电装机从2002年突破1000万千瓦到2009年跨越了5000万千瓦大关,并于2011年跃居全国之首。如今,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828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9%,其中风电装机169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6.87%。

十年间,内蒙古电力工业实现了“三高三大”(高速度、高环保、高效率,大企业、大机组、大基地)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覆盖蒙西72.56万平方公里的“三横四纵”500千伏主网及遍布所有旗县、工业园区的220千伏电网。

十年间,售电量从276.19亿千瓦时增加到1305.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9%,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长到2011年的2972.8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1.4%;外送电量由2000年的175亿千瓦时增长到96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1%;能源工业完成投资6400亿元,其中2009年完成1600亿元,是2000年的30倍,年均增长46%。

“十年磨—剑”,内蒙古电力工业保持一路猛进的态势,勇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全力保驾护航。

心怀责任 稳经济惠民生

电力是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内蒙古电网是建设全国能源基地、实施煤电转换战略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区内发电企业提供上网支撑、为能源基地电力输出提供外送通道保障的重要责任。为此,内蒙古电力公司始终坚持把“责任、服务、发展”作为企业使命,用一颗负责任的“企业心”努力践行着一个特大型国企的职责。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锦说,电网企业如果做不到超前布局,不能为国计民生提供稳定的动力,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势必会变成时展的“绊脚石”。

内蒙古电力公司始终以贯彻自治区的发展战略为基准,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甘当为经济腾飞披荆斩棘的先行者,亮出以平均电价低于全国3-5分钱的“电价洼地”政策,成为内蒙古招商引资最具吸引力的“王牌”,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11年,全区新开工的623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有2/3强落户西部,投资商“投资跟着电力走”的规律,在于蒙西“不缺电、好用电、低价电”。内蒙古电力用这样的一个电价减法,却换来了全区经济的一个大的加速,用肩头扛起的责任,无怨无悔地践行着一个国企的使命,正如总经理张福生所言:能以企业的局部利益,换来全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值!

201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该公司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稳增长”的战略部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5亿元,投产输变电工程86项,是公司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先后通过采取电价补贴、扩大电力多边交易、临时性容量电费减免等一系列措施,运用电价杠杆撬动企业发展,积极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排忧解难。据统计,2012年自治区累计补贴电量280亿千瓦时,该公司独家承担了6项电价优惠政策的经济成本,利润因此减少了19.66亿元。拉动用电需求、稳定企业生产的刺激政策,让数百家企业恢复了生产,自治区全年新增税收36亿元,起到增加1千瓦时工业用电、带动0.6元税收的杠杆效应。

据了解,2012年全公司完成1280亿千瓦时,其中东送电量273.88亿千瓦时,名列“自治区企业30强”第3位,企业综合实力、经营业绩和社会形象得以显著提升。张福生总经理说,随着自治区经济的企稳回升,预计到“十二五”末,公司年售电量将突破300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口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旗帜。近年来,该公司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建立了提高离退休人员福利待遇的长效帮扶机制,安置特困家庭子女108人,帮助152名贫困职工子女完成了学业,切实提升了广大职工的归宿感和幸福指数。2012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荣获“全区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足金品质 “电保姆”托起全优服务

千里草原,既孕育了“天苍苍,野茫茫”的万丈豪情,也赋予了草原人的热血柔肠。公司总经理张福生这样描述蒙电人的责任:无论哪个盟市的优势特色项目,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必须像称职的保姆一样,全力做好供电服务,精心培育这些“金娃娃”尽快发展壮大。我们要以当“电保姆”为荣,以当好“电保姆”为乐。

一流的电网需要打造一流的服务品质,承载着这样的一颗企业心,公司上下在“责任蒙电”品牌统领下,服务品质和行业作风建设全面升级提速。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电力公司连续十年荣膺全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公用服务类第一名(或免评),实现了“客户供电可靠率100%、优质服务满意率100%、行业作风举报投诉率为零”的成绩。内蒙古电力十年如一日地向全社会递交满意的“答卷”,这难能可贵的成绩,成为全国电力行业当之无愧的楷模。

蒙电人追求足金品质的精神多年来始终如一,并以开放的胸怀接受社会的责任监督。2006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全区国有企业中首家了社会责任报告,至今,该公司已编制完成并四份社会责任报告。此后,连年向社会公开企业责任报告,用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着“责任、服务、发展”的企业使命。2012年7月,在向全区的《2011社会责任报告》中,从“电力供应责任、经济效益责任、社会和谐责任、绿色环保责任”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内蒙古电力公司不断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努力赢得社会信任和尊重,促进自身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

此外,该公司通过全面启动“蒙电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供电优质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引导公众由“消费电能”向“消费服务”转变,让“负责任、受尊敬”的“责任蒙电”形象深入人心,让曾经倍受诟病的“电老虎”变成了全优服务的“电保姆”。

多年来,内蒙古电力公司把行风建设工作纳入党风廉政责任体系考核,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通过以活动促行动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蒙电服务进万家”、“蒙电金牌服务行动”等主题活动,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的供电服务窗口499个,其中A级客户服务中心9个、B级客户服务中心76个,遍布全区城乡牧区的服务网络,为实现内蒙古富民强区提供了可靠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电力公司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仅在2011年,公司在节水灌溉方面完成机电井20眼(井深70米)以及配套的给水输水管道工程,围封了5500亩牧场,资助了45户困难牧民脱贫,建立了5年资助贫困牧民子女入学帮扶机制,并于当年资助9户贫困牧民子女上学。

改革创新 促和谐助发展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电力公司先后完成了厂网分开以及剥离企业办社会学校、呼兴电网整体划转、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股权重组等重大改革任务,坚持科学治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强化民主监督及权力制衡机制,全力驾驭快速发展的电网和日益做大的主业。

通过实施“企业管理年”和“精细化管理年”活动,优化业绩考核管理,建立了降本增效、堵漏增收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向重贡献度、重社会效益、重持续发展、重内控管理转变。5年来,企业呈现出电量同比增加,线损同比减少,“多供”与“少损”并行,“增收”与“堵漏”齐动的局面,142条10千伏及以下的高损线路的线损率全部降到了15%以下,电网综合线损从2007年的5.65%降到现在的4.36%。累计创造直接、间接效益近12亿元,实现利税2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

2010年7月,内蒙古电力供用电稽查局正式成立,在全国首创了供用电稽查垂直管理。各盟市供电局原有的稽查业务划转供用电稽查局作为派出机构,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该局以“常态稽查为主,专项稽查为辅,交叉稽查贯穿始终”的模式,目前已经实现对公司的供电量、售电量、线损、售电均价、电费回收率等5类20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对营销业扩报装业务、抄表管理、欠费风险预警、电量电费异动分析等18类57项业务进行全面监控预警,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成为省级电网公司强化经营管理、创新机制体制的成功范例,全国电力系统稽查垂直管理的“第一品牌”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两年来,通过供用电稽查垂直管理实质化运作,堵漏增收的经济效益超过内蒙古电力公司有史以来的总和。

智能化电网建设是大势所趋。该公司累计安排生产技改投资近60亿元,连续四年采用“上不封顶”的投资原则,完成了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优化整合,调控一体化、营销智能化、设备在线监测、ERP项目建设均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调控一体化平台实现集中监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00多座,累计安装营销采控终端22285台,上线率达到95%-98%,实现了营销系统数据共享。

自1989年开创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西电东送先河至今,内蒙古电网已将超过2400亿千瓦时的优质电能输入了祖国的心脏,历年来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北京奥运等重大政治保电任务。尤其在十保电期间,该公司投入1200多名保电人员,于立新副总经理坐镇一线指挥,直升机起飞78架次、巡检线路1100千米,绿色蒙电始终在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加油”。

追风逐梦 打造“风电三峡”

千百年来,风是内蒙古大草原四季轮回的主宰。如今,蔚为壮观的风机群在风中屹立,为沉寂的草原注入无限活力。内蒙古从“十一五”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新能源建设,化风力为神奇,2012年,内蒙古电网单日上网电量超过1亿度、电量比突破30﹪,进一步确立了大型送端电网并网型风电的新标杆。

1989年,内蒙古率先在全国规模化开发风电。2005年,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仅有17万千瓦。2007年9月,风电吊装容量突破100万千瓦大关,西北风向电力进化的步伐逐渐加快。2008年秋季,蒙西电网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把发展风电等新能源提上重要日程。从此,不遗余力,蒙西成为中国风电的“试验区”。

目前,蒙西电网已接入电网运行的风电场有106座,装机容量达928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超过22%,是目前国内接纳风电最大的省级电网。从2005年到2011年的7年中,内蒙古电网累计风电上网电量达到326.9亿千瓦时。按等电量替代火电计算,大约节约标煤11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51万吨、二氧化硫8.9万吨、氮氧化物2.6万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效果非常显著。

为了满足风电并网、送出和电网安全运行的要求,内蒙古电力公司近年累计投资近百亿元,陆续建成投产灰腾梁、库布齐等多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电网原因引起的风电受限明显减少,电网灵活输送能力大大加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临河北等9座500千伏及多个220千伏风电汇集输变电工程,总投资将超过百亿元。

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如今,内蒙古电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主导风电发展的大开机方式接纳风电、风功率预测、低电压穿越的技术日趋成熟,不仅为我国探路新能源发展奠定了里程碑,也为内蒙古电力“风火打捆、行销全国”,特别是节能减排以及蒙西电网领先全国的地位增加了重要筹码。

风从草原来,这取之不尽的西北风,将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绿色发展之路提供无限的空间与动力。2010年,国务院已将内蒙古正式定位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超过三峡的装机容量,占全国1/3左右。《全国七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明确,到2020年,内蒙古风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30%左右。

第7篇

梁子湖区作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整个华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缓解这一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梁子湖区财政由于近十年工业方面的限制性开发,农业产出零税收,三产业还不具备规模效应,整个区级财政情况还是一个“吃饭财政”。而鄂州市由于产业转型压力巨大,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与房地产投资业,财政增收的经济基础薄弱,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困难重重;在各项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共同作用下,未来财政增支刚性将持续加大,而财政收入方面由于政策性减收因素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将更为突出,用于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严重不足。梁子湖区财政近三年来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上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比例约为60%,40%为自筹或区级财政解决。目前,补偿以“输血式”为主,缺乏自我“造血”功能。

就目前现状而言,梁子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对湿地治理的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力度还较小,中央政府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主体,把生态治理纳入基本建设规划之中,同时鄂州市也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大资本的投入,大量资本的投入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必须结合我市“一改两化”战略,进一步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政策,制定相关对策:

1以生态文明为背景,积极推进“两化”试点

全力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继续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着力构建以主城为龙头、若干个新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建设开发主体、一套高起点的规划、一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个明确的开发建设时序的要求,全面推进葛店开发区、三江港区、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新区、梧桐湖新区和红莲湖新区为重点的七大沿江滨湖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沿江滨湖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区、新区职责事权财权。按照多种模式、多元发展、体现特色的要求,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规律,坚持依托产业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2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在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壮大提高重大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刚石刀具等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力争培育工程塑胶管业等一批新的省重点产业集群。葛店开发区加快打造华中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激光装备等新兴产业基地。三江港依托长江航运优势,积极引入合作伙伴,努力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船舶装备制造基地。鄂州开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合作、扩大规模和错位发展,积极引进行业领先企业,打造华中地区有竞争力的重大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工程塑胶管业基地。花湖新区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大宗工业品加工基地。

3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园,以超导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方向,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突出“高、精、尖”特色,做精做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建设葛店物联网产业园,推动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支持爱民药业及人福科技等生物医药基地发展壮大,加快中南疫苗、明和药业等项目落地,推动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军民融合高技术服务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4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

加快华苑粮食现代物流等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周转储备能力,保障粮食综合生产。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建设完善杜山环三山湖精养高效特色渔区等十大渔区,加强螃蟹、红尾鱼、小龙虾、甲鱼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实施粮油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建设绿色蔬菜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实施林果美化增收工程,发展胡柚、黄金梨、蓝莓、葡萄、猕猴桃、西甜瓜等水果种植,发展速生林、能源林、油料林、工业原料林等林木种植。实施畜牧标准化提升工程,大力建设完善农牧结合的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生态型家庭牧场。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以打造梁子湖生态旅游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发展以珍珠、红枫、蓝莓、茶树等主题休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同时,实施科技化支撑工程、产业化经营工程、社会化服务工程、生态化保障工程四大农业保障性工程,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追溯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以生态文明为背景,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破性发展港口物流、物联网、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依托创建梁子湖(鄂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业。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全面吸收社会资本,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市政公用等社会事业。整合市域各类财政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做大做强服务业发展基金,集中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拉动、促进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相关的服务业,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宽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构建城乡间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格局。

6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探寻横向支付与纵向支付相结合政策

既要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实力,又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加大中央和其他生态受益地区对梁子湖区的支撑力度,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所以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理应与欠发达地区分享。承担大量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往往是环境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而这些地区基本是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非常薄弱。当前情况就是:一方面财力实力雄厚的经济发达地区,免费搭车享受着贫困地区提供的生态服务;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却得不到任何补偿。所以当前有效的方法是把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作为目前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补充,既可以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符合谁受益、谁支付的生态补偿原则,效率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因此,梁子湖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资金应该由中央政府及武汉城市圈乃至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城市群以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模式来承担。

第8篇

关键词 分布式发电 意义 发展思路

现代供电方式正经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电,再发展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进过程,建设一个集中式供电为主、分布式发电为补充的智能电力系统将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多样化、普遍性的供电需求,传统电源、大电网带来的高污染、高损耗、高风险问题的加剧,以及电力电源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清洁能源与先进电网技术相结合使得分布式发电技术迅速发展。分布式发电具有投资省、损耗低、供电可靠和发电方式灵活等优点,特别是可以解决边远偏僻地区的用电问题,并对未来大电网提供有力补充和有效支撑,已成为未来电力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分布式发电一般概念

一般而言,分布式发电主要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在用户附近配置装机规模较小的发电设施,既可以独立的方式运行为特定用户单独供电,也可并入现有的公共电网运行并为用户提供电能。分布式发电的种类较多,包括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内燃机、微燃机发电技术,随着清洁能源技术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潮汐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余热余压废气利用发电和小型天然气冷热电多联供等逐渐成为分布式发电的主要电力电源形式。

(二)分布式发电主要特征

分布式发电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小机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具有先进的发电技术和良好的环保性能,在以大电站、大电网、超高压为特征的集中式供电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损耗高、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容量小、布局灵活的分布式发电,是对现行集中式供电系统的有益补充。

分布式发电一般有以下优势:

1.安全可靠。系统中各电源相互独立,用户自行控制,可以实现安全、连续、平稳的供电,同时在大电网发生意外灾害时,可以作为可靠的备份电源。

2.应用便利。非常适合作为偏远山村、牧区以及快速城镇化中的商业、居民的供电电源;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简单,可以实现较为灵活、简便的模块化设计、建设、安装和维修,做到系统快速启停和区域电力质量和性能的实时监控。

3.调峰经济。在配电网中可以起到承担峰荷的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输配电线路设施投资,输配电成本很低、电损极少。夏季和冬季电力负荷高峰时期,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不但可解决冬、夏的供热和供冷的需要,同时能够提供电力,降低电力峰荷,起到调峰的作用。

4.清洁环保。分布式发电技术先进,绿色环保,资源利用效率高,减少大量无谓的投资和损耗,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75%~90%,节能减排效果卓越。

5.能源多样性。可利用洁净能源(天然气)、新能源(氢)和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等多种能源资源,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冷、热、电等多种能源应用方式,对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6.独立发电。许多边远农村、牧区、矿山、哨卡等远离大电网,难以从大电网直接向其供电,采用光伏发电、小型风力 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的独立发电系统是一种优选的方法。

二、新疆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新疆地域辽阔,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北疆富集,南疆贫乏,由于全疆尚未形成统一电网,输电线路长,用户密度低、建设和输电成本高,南疆电力短缺情况依然严重,造成特别是南疆地区的一些边远地区电力建设滞后,还有大量的无电人口存在。然而新疆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巨大,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发电,从经济性、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条件

1.丰富的资源条件。新疆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的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缺煤少电的南疆地区、高寒山区分布着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干空气能等资源,因此新疆发展分布式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资源优势。

2.良好的产业基础。新疆基于优越的资源条件,在二十多年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通过大量的研究、引进、吸收、生产、应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发电装机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利用实践经验,成长出了金风科技、特新能源等高技术企业,使新疆具备了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主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

3.现实的客观需要。新疆地域广,属绿洲经济,存在着有许多分散的居民和生产活动,远距离输电或运送传统能源困难且不经济,而这些人口恰好分布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发电,对于解决偏远地区的能源电力供应,优化新疆特别是南疆能源结构,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具客观需求和发展潜力。

4.优惠的政策支持。2012年,由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提交了《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拟采用单位发电量的方式补贴分布式发电,鼓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电投资商、电力用户、微电网经营企业、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和具备一定安装使用规模的个人投资建设分布式发电。补贴资金上限将通过竞争方式确定,补贴起点为电力用户实际支付的销售电价。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系列风电激励政策,在风电收购、上网电价优惠、费用全网分摊,以及各种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研发投入等方面国家给予了十分优惠政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因此,国家支持分布式发电的政策是明确的和有力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

(二)重要意义

1.分布式发电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发展分布式发电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份额,有利于推进社会对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水平,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2.农村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发展分布式发电是民生建设的需要。新疆部分农牧区地理较为偏僻,大电网延伸难度和代价大,发展分布式发电可以有效解决无电地区供电,使偏远地区的居民享有使用电力的权利,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

4.分布式发电属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疆分布式发电主要思路

在电力竞争性市场建立后分布式发电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和重要,从而可与现有电力系统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率,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电力质量。

(一) 主要模式

1.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是指分布式发电系统与主网并网运行,采用并网逆变器与主网联络,可以为大电网提供有功和无功,并由大电网弥补自身的不足。该类型又可分为住宅式和集中式两大类。

2.离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是指分布式发电系统独立运行,不与常规电网联络,主要建设在远离大电网的偏僻地区,如海岛、林区、牧场等。

(二)发展重点

1.太阳能为主的离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采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重点区域为南疆喀什、和田,以及沿边、高寒山区,主要领域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远离电网、用电量过低的居民点、牧业点,以及电网难以覆盖到的通信中继站、边防哨卡、观测站、导航台等。

2.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重点发展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富集,大电网接入条件好的区域。大型风力电站继续在9大风区布局建设;在建成的东疆、南疆特许权招标项目示范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特别是在缺煤少电、沙漠荒滩闲置土地多的南疆地区推广和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在风光资源条件皆好的区域,试点建设大型风光互补并网电站。

3.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屋顶发电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发电设施,优先在公益性建筑物上应用,然后推广到其他建筑物,同时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引导居民利用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重点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地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试点。

4.天然气并网性分布式发电系统。为实现电网安全、平稳运行,在电力负荷相对集中、临近天然气管线的城市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以天然气或煤层气为燃料的大型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主要用于为夏季和冬季电力负荷高峰时期的大电网调峰,在解决冬、夏的供热和供冷需要的同时,迅速应付短期激增的电力需求,成为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重要补充。

(三)政策建议

分布式发电对新疆电力发展、经济社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疆能源发展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全社会对分布式发电认识和重视,积极促进分布式发电健康快速发展。

1.实施统筹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与并网运行给输配电系统带来的影响,明确分布式发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等,做好适应分布式发电的电力发展规划,促进整个电力工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建立投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自治区创立分布式发电产业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问题,促进新疆分布式发电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3.明确技术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我区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地方分布式发电及并网管理办法、分布式发电典型案例设计与运行、并网服务规程等规范性文件;针对分布式发电可能对电网带来的冲击影响,对现有电网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做好迎接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推广的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分布式电源设备性能不断改进和效率不断提高,分布式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可以预计未来的若干年内,分布式电源不仅可以作为集中式发电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它将是21世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任英蜂,乔海祥.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比较分析.大众用电,2012.3.

[2]闫禄川,孙文瑶.浅谈分布式发电在我国农村电网的发展前景.科技资讯,2011.14.

第9篇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局党组按照县人才办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开展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农业农村局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农业农村局实际,制定了《2020年农业农村局人才工作要点》、《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农村实用人才盘点方案》。统筹部署2020年人才工作、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盘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认真抓好2020年全县人才工作。

(一)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人才能力素质。

2020年,依托县职教中心、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和泰金种业农民田间学校等农民培训教育机构,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按照“理论授课+实操练习+观摩学习”的模式,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提升培训效果,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做法,全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开展以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农村电商及互联网+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疫、农作物田间技术管理、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疾病防疫、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脱贫攻坚等为重点的专项培训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水平,全年共培训2500余人次。

(二)认真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做好人才统计。

根据平罗县人才盘点工作方案,按照“应统尽统”的原则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共盘点农村实用人才12845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65人,中级以上职称201人。经研究认定行业领军人才1人,优秀拔尖人才3人,青年后备人才13人,年轻储备人才10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入库79人。高技能人才盘点入库27人。根据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反馈情况,研究提出农学、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园艺学、市场营销5个行业紧缺专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三百三千”、农技人员下基层平台,高起点统筹谋划、高标准组织实施,推动农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农业综合服务。开展专家和农技人员与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两个带头人结对帮扶活动,共成立五个瓜菜产业指导组、七个优质粮食产业指导组,服务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等1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把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给服务主体。

(四)聚焦人才项目,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依托泰金种业已建成的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区农业领域专家资源,突出瓜菜育种攻关,加强农业关键性技术突破,支持科研人员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自主选题开展研究,不断创新锻炼人才,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同时我局积极与泰金种业开展项目合作,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发展,2020年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育种大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展示园,冷凉菜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项目,为高端农技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第六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5G牧场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共享等合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禽健康养殖、优质畜产品生产等关键技术培训,共同培育畜牧人才,共同推进畜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较低、分布不均、技能认证评价体系不全。农村实用人才力量薄弱,作用发挥有限。农村实用人才整体能力水平较低,学历、职称、农业专业技术水平均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缺少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在高中以下,知识水平有限,专业技术不高,缺少具备一定农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困难,人才技术水平提升较慢。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多为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于生产型人员,为乡村种植/养殖能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员均为个体工商户和村干部,人才类别单一,农机技术人才较少,服务型、带动型人才短缺。大部分农业一线人员年龄偏大,缺少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后备人才乏力,长此以往易出现人才断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制度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不健全,给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管理造成困难。

(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技术骨干人员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基层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齐,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人员紧缺。新招录人员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职称普遍较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岗位工作。

(三)农业技术培训实效不高。因农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农民学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农业技术知识能力有限,导致理论授课实效性不高,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加强。

三、2021年人才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以畜牧中心、农机化中心、农技中心以及各乡镇畜牧站和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作为培训工作的切入点,在各乡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工作,增加实操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直观效果,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水平。扎实做好种养殖大户基础技能培训工作,将种养殖大户培训与局属相关单位及各乡镇站所业务工作挂钩,采取现场作业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种养殖大户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

(二)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模式。为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风险,将充分运用线上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围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绿色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组织专家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走出高素质农民培训“新路子”,实现农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线上渠道参加农业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