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时间:2023-11-30 11:22:49

导语:在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第1篇

[关键词]油公司国有民营合作方法

当前国内拥有众多的油生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家之多,而其他国家全部加起来还不足100家。众多的生产企业导致了品牌众多,盲目竞争,资源浪费,市场混乱,利润偏低。虽然企业众多,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国内两大油巨头,生产了90%以上的基础油原料和70%以上的成品油。民营油生产企业自身不能生产基础油原料和油添加剂,原料完全依靠外购,也主要从这两大企业采购。对于大型国有油企业来讲,民营油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散油用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为了控制市场,两大企业采用了控制基础油资源的办法来遏制不断涌现的民营油生产企业,但收效不大,因这两大企业,特别是中国石油,基础油资源相对过剩,不能全部转化为成品油。另外,虽然这两大国有企业产量很大,但所生产的油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而很多品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则难以提供。两大公司虽然都拥有研发中心,每年都能开发出不少新产品,但实际投入到生产及应用的却并不多,原因就是难以形成批量生产。本文通过对国有、民营油生产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方式的综述,提出了国有与民营油生产企业有更多的合作领域,能够实现产品的分工生产与营销,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国有企业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原料、技术及产品检测,将民营企业转变成产品深加工企业或终端生产企业,成为新产品生产试验基地,由此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互赢互利。

一、国有与民营油生产企业的特点

1.生产方面

以中国石油为例,大型国有油生产企业从原料的制备到产品的调和全部具备,拥有全套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而且拥有研发中心,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调和型企业,原料依靠外购,技术力量薄弱。如果仅从这方面看,民营油企业则无法与大型国有油企业竞争。但是,大型国有油生产企业虽然实力强大,但多年来生产经营以用量较大的常规油产品为主,如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这些产品种类不是很多,但用量较大,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调和。有些产品,如变压器油,调和设备必须专用,其他常用油品,也都基本固定了调和设备,避免了不同种类间的污染。调和设备的专用,调和工艺的固定,生产规模的庞大,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大型国有油企业生产的特点。民营油企业虽然在这些方面比不上国有企业,但生产及经营方式灵活多变,能够生产国有企业所缺少的产品。

2.营销方面

国有油企业的产品由于量大面广,终端用户众多,而且分散,因此销售环节较多,大多数产品通过中间经销商销售到用户手里,经销商又有一级、二级和特约之分,只有少数大型用油企业,如汽车制造、变压器生产等,是其直供用户。

相比之下,民营油企业产量有限,用户并不普遍,销售环节较少,直供用户较多,有的民营企业就是依靠几个直供用户赖以生存。

二、油市场经营现状

大型国有企业因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大,而且拥有资源优势,在竞争中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状态。

民营油企业因基础油原料受控,油价的波动对其冲击影响特别明显。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走高端之路,以生产高新产品为主;走低端之路,生产低档产品,甚至是淘汰了的产品,满足一些低档油用户的要求,以低价位参与竞争;以生产非常规油品为主,避免了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以生产常规油品为主,采用低价位或灵活手段参与竞争。

究竟走高端还是走低端,生产常规油品还是非常规油品,是民营企业的选择。有的企业认为,走高端销量有限,技术难度大,而走低端销量大,见效快,能够靠走量多挣钱,所以多半民营企业采取了走低端产品的路。但是,低端产品大多是处于淘汰的产品,前景暗淡,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感受到了使用高级油所带来的好处,使高档油这几年的销售比例持续增长。油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油的品种可达500种之多,而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加起来不到100种,由此可见,避开常规油品与大型国有企业竞争,生产非常规产品来弥补市场的需求是民营企业的明智之举。

2006年油品曾多次调价,而且两大企业控制基础油的销售,使很多民营油企业倒闭。但是,一些以高端产品或非常规油品种生产为主的企业却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走向壮大。

三、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方式探讨

1.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试验基地

新产品的开发是科研单位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技术力量的标志。新产品的开发要经历调研、实验室研究、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中石油与中石化这些年来开发出不少新产品,申报了多项专利,而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后评为成果。但是,目前投入生产应用的只是众多的成果或专利中的一小部分,造成了技术积压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用户不够普遍,用量有限,市场难找;

(2)国企生产规模大,新产品不够一定的量难以投入生产;

(3)由于常规油品种类不多,生产装置数量有限,而且有些新产品的工艺要求,现有的装置难以适应;

(4)由于销售系统内产品种类都已固定,新产品不能及时纳入,不能像常规产品那样正常销售运作。

鉴于上述国企、民企的特点,以及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诸多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油生产企业,转让生产技术,提供原料及技术指导,作为新产品的试验生产基地,而且可以在该基地完成新产品的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同时还可以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销售手段及其销售渠道来推广销售新产品。

2.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支生产机构

即使是常规油产品,大型国有企业也难以保证随时提供所有的品种,只能保证用量大的一些产品,仍有部分产品不能保证随时有货,需要时也要提交计划安排生产,甚至需要生产厂专门调制,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国有油企业,也可以将部分产品委托民营企业生产,以保证及时供货。

3.民营企业作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异地油品生产及分装基地

成品油通常以包装油形式发送,运费较高,还容易破损,为此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在北京等地建有分装厂,从而缩短了包装油的运输距离,减少了破损。但提高生产能力或建立更多的分装厂,将会受到资金和占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选择一些实力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异地生产或分装基地,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因新建厂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4.民营企业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经销商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都发展了大批的经销商,但这些经销商大都为销售型的,不具备生产能力。民营油企业则有较多的直供用户,或有着更细致的销售渠道。如果依托这些民营企业生产产品,可利用其销售系统增强自己的销售能力,或者是等于拥有了更多的直供用户。5.民营企业可作为仓储配送基地

为确保及时供货,在用户所在区域设置仓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要求实行零库存,随时用油随时购买,等于将库存转移到了供油方,迫使供油方必须加大仓储配送能力。但增加仓储必然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民营生产企业多数都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如果能将其作为生产分支机构,就可以充分利用其仓储能力,更好地为用户配送油品。

6.作为问题油品的处理基地

成品油必须经检测合格才能出厂,但油品在储运过程中,有可能混入杂质和水分,或者是某些指标出厂时合格,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存放或运输,有可能变差,用户不能接收。发生这类情况,只能退货换货,给供油方造成很大的麻烦。问题油品还要拉回厂里处理,又要发生运费。如果能将问题油品送入就近的民营调和厂处理,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果有自己在当地设置的生产厂,就可将问题油品重新处理合格后销售。

7.应用户的要求对油品质量进行适当地调整

大型油生产厂生产的油品,都是按照有关质量标准生产的,配方与调和工艺都是固定的。而有些用户,因自身设备的特殊条件,有时会对油品质量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如要求更低的倾点、更优的抗乳化性或抗泡沫性,以及对液压油和汽轮机油高清洁度的要求等,对于这种情况,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大批量生产装置就难以满足要求。但民营生产厂,就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油品进行调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油种类繁多,生产和销售领域广阔,为众多的油生产企业提供了商机。民营油生产企业,应该依靠技术,依靠自身的优势,与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密切配合,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明智选择。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虽然控制着资源和技术,但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生产终端,实现双赢互利。

参考文献:

[1]梁治齐:《剂生产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宋云昌:《新形势下中国油企业的发展战略探讨》[J].石油商技,2007,25(1),10~12

[3]杨俊杰:《和谐社会建设与油行业》[J].石油商技,2007,25(1),14~17

[4]邱建国:《浅谈油企业的品牌经营》[J].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4月,38~40

[5]张华:走向成熟的中国油市场[J].国际石油经济,2004,12(8),16~21

[6]范文养:国营石油公司油竞争谋略[J].中国石油企业,2005,(Z1),74~76

第2篇

[关键词] 融资难现状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让市场竞争更加激活,市场效率迅速提高,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资本代替劳动的工业化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民营企业内在因素是造成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融资障碍。对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其在融资方面客观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制约因素。由于自身规模小因而信用差、风险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融资能力普遍较低。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要求苛刻,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数据普遍存在造假行为,缺乏真实性,银行若给与其贷款风险实在太大。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等方面考虑不愿意支持其贷款,所以很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关系。因此,其发展初期也只能依赖内部融资。

(2)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意识薄弱。内部融资可以说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累计资金的意识淡薄,大部分还存在利润分配短期化倾向,而且部分投资者以分红为主,盈利多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完全忽略了资本的积累;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分,无利可留,就更加没有积累了。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一味寻求外部的资金来源支持,而忽略了通过留存收益等自身积累来健全造血功能,企业就会陷入负债――经营――还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2.金融机构的倾向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选择倾向。众多商业银行都试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回收力度,重点都倾向国家支持的优质大型企业。部分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贷多不贷少”的行为明显,这样的倾向,完全将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了,哪怕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不少金融机构还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存有偏见。还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严格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若是贷款收不上来,尤其是像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的客户,信贷员迫于压力,对其避而远之。

(2)贷款标准基本相同。出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各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标准政策极其一致,总是根据世界水平和大型企业的标准安排,信贷管理比较单一。一些银行的信贷门槛直接将中小民营企业置之门外,完全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中小企业能够采用的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分析,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产生,新的表外融资方式同样在发展,表外融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外融资作为企业理财的创新,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积极地融资方式,不仅筹集到中小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摆脱了融资难的困境,为其投资者、经营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可能使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和缺乏完整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更加失去信心,也可能造成其决策者错误的判断,也可能危害到投资者的利益。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首先,表明立场应支持、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合理运用表外融资,勇于创新,提高市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筹资成本;其次,加大管理力度、分析相关者利益的弊端。做到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保护好各方的利益。具体措施有: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我国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渐的向国际化会计标准靠近。但表外融资的方式不断翻新,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问题尚未完善,通过国家法规规范有关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循谨慎性原则,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增加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同时,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加速会计准则的完善,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报表的使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

2.严格要求相关的财务披露

表外融资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新型的理财活动,虽然引发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义务在报表附注中应加以说明。所以应积极鼓励使用表外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对表外融资业务的披露,将表外融资的披露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有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劝告中小民营企业,表外融资可以作为应急之计,绝非长久之策。实质的负债终究是要还的,长期的隐蔽只会造成其负债以后的恶性循环,使其陷入无法自拔的财务窘境。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中小民营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在降低筹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宣传,使公众对表外融资有所了解,并能从表外融资的信息中正确掌握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汪国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银行“惜贷”现象分析[J].经济管理,2003(06):93~96

[2]方卫东,企业表外筹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4(8):84~85

第3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民营企业;模式;优势;路径

近年来,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飞跃使得服务外包在我国迅速发展。2008~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由46.9亿美元增至336.4亿美元,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的逐渐扩大,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也参与进来并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主体。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21159家,以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其中中小企业总数超过90%,民营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

我国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由于规模、行业、内容、区域的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按规模划分

行业共同认定的划分是: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少于等于50人、年营业额小于等于300万的属于小型企业,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在50人到1000人、年营业额在3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属于中型企业,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在1000人以上、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属于大型企业。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多为整体外包模式,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多为部分外包模式,而且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外包效率更好。

(二)按行业划分

在制造服务业,BPO逐渐发展成为外包业务核心,主要包括系统维护、财务数据管理等。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如高科技、电子通信、多媒体服务业,多以ITO和离岸外包为主,以BPO为辅,网络外包和视频外包等创新型外包模式正在兴起,“近海作业”模式快速发展。在医药、软件、通信等行业,KPO正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400多家医药企业在化合物研究等细分领域从事研发外包工作。

(三)按内容划分

在企业的业务层级中,起关键作用、有较高盈利水平并具备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一般不进行外包;而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可以辅助支持核心业务的为非核心业务,如薪酬设计、数据处理、物流生产、人力资源等可以外包。一些服务外包是资源寻求型的,如农产品外包;一些服务外包是市场寻求型的,如营销服务外包;还有一些服务外包是效率寻求型的,如采购服务外包和生产外包;另外还有一些资金、技术资助型外包活动。

(四)按区域划分

区域差异性要求不同的城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外包模式:北京、上海、南京以科技人才推动型服务外包为主,优秀的人才资源使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倾向于高端业务;深圳、大连、天津以区位推动型服务外包为主,大连、天津利用环渤海经济圈优势大力发展对日外包业务,深圳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济南、武汉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其发展成本推动型服务外包的动力;苏州、杭州、西安则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承接了大量中高端外包业务,在园区推动型服务外包上具备明显优势。

二、我国民营企业和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对比分析

与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服务外包目前处于落后局面。据NASSCOM统计,印度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球的46%,而我国的市场份额不足全球的5%。通过学习和借鉴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长处,我国民营企业的服务外包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中印服务外包领域和企业规模的对比分析

从企业规模来看,印度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有10家,产值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型服务外包企业近80家,前五大外包企业的员工人数都超过5万,而我国民营企业无论在产值还是雇员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度。从外包领域来看,印度的IT产业发展最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金融、物流、法律等领域的外包,而我国民营企业服务外包多集中于制造加工业、批发零售业等,有少量涉足基础设施管理、文化旅游、软件开发等其他行业。

(二)中印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对比分析

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印度政府的有力支持、健全的政策法规和良好的语言环境,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上升和高额税费,其中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提高和经营费用增加,并且影响程度逐年加大。中印服务外包企业的驱动力均来自:市场驱动方面,开拓国际新市场,扩大生存空间;技术驱动方面,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服务水平;经济驱动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价值链跨国组合;社会驱动方面,提升员工素质,储备高端服务人才;政府驱动方面,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三)中印服务外包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印度的服务外包目标多样化且业务范围广,强调知识产权驱动和产业化服务,注重开拓新客户、巩固延续老客户。同时,其园区的发展模式、有效率的行业组织、庞大的英语培训体系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规使得印度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流程管理机制,培训出大量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民营企业的服务外包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在经营机制、人力储备、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也增强了外包经验和专业化程度。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相对优势

通过和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在服务外包上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民营企业仍具备许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利条件,在适用技术、自主创新、交易成本和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相对优势。

(一)适用技术优势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作为本土外包服务商,对当地的市场需求比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更为熟悉,既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能创造技术密集型产品,能够在需求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无法替代的适应性技术竞争优势,适合发展很多民用技术。

(二)自主创新优势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优势表现为:第一,产权关系清晰,经营者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员工创新意识强;第二,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回应,规避风险的灵活程度高;第三,自主创新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在现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进行再研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创新。

(三)交易成本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有较强的成本意识,铺张浪费的情况很少。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技术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的广泛应用,民营企业逐渐走向“电子商务化”,可以有效地搜索国内外客户资源,获取外包市场的有价值信息,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四)市场环境优势

目前我国整体的市场环境稳定: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法制文明建设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各类服务外包中介组织也日趋成熟,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在相关产业形成一定的优势。

五、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效路径

随着服务外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和国家政策支持越来越多,我国民营企业在服务外包发展道路上日趋成熟,在参照其他国家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如美国、爱尔兰的科技创新模式、印度的“来单加工”模式、菲律宾的呼叫中心业务等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以下五条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效路径。

(一)形成企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单个民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很难被发包商选中,而企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某一相同或类似产业中的大量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群体,具有诸多优势。一是资源共享节约了交易成本,对外形成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二是成员企业由竞争转为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了被替代和更换的威胁;三是集群企业彼此接近,在外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能够不断协助创新。

(二)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区位外包优势

我国地域较广阔,多数企业分散,无形中增加了外包成本,而根据区位的比较优势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东部、南部地区资本充裕、高端人才密集,可以重点发展金融外包等高端外包项目;中部地区设施齐全、中端人才充足,可以突出发展物流外包、合同农业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一般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外包。

(三)发展中高端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新模式

民营企业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一机遇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依靠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中高端服务项目。以连锁服务外包为例,不同的企业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在相关行业形成全国连锁,围绕同一目标进行统一管理,使产品和业务模式达到标准化,从而在承接外包谈判时提高要价能力。

(四)借助香港离岸转包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离岸转包主要指香港的离岸外包企业接包后转发给我国内地企业来完成部分工作,包括在岸接包和离岸发包两个流程。离岸接包涉及影音动画、法律服务、商业设计等方面,吸引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包方,但香港外包市场服务成本高昂,而内地作为与香港地理、文化等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外包价格低且市场大,成为香港离岸发包的首选地。“香港接包—内地转包”是我国民营企业开拓服务外包国际市场的有效模式。

(五)发展校企合作,储备优秀人才

服务外包产业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在由传统产品转型为价值链高端产品的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离不开大量中高端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商务管理人才正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示范是被称为“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该校自创办以来,已经为国内许多企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发挥了有力的辅助作用。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球的产业结构正向“服务型经济”转换,服务外包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玉芳,苗俊哲.中国服务外包的区位因素及其实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梅枝,郭照君.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3(01).

[3]余凤翥.浅析中国民营企业小规模的比较优势[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信息不对称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

1. 欠息,无偿债能力;

2. 贷款用途不大;

3. 不守信誉;

4. 企业管理混乱;

5. 经营无固定场所;

6. 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7. 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

8. 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二)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四)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五)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

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二、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为了能让民意企业更健康地成长,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一) 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

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

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

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首先必须建立起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

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个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完成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

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信用评级的确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加入wto,它会强迫你、督促你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这是wto最核心的价值。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第一阶段,由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由主持评价转化为监督评价;第三阶段,在前段运行形成了有可信程度的信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中心。

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

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帐风险,降低成本,追收帐款。这类中介服务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实例,如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主要信用管理机构都是企业,有些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通过提供作信用调查、欠款追收等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 明晰企业的税费用,禁止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

(三) 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

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

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

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自爱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

另外,要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风险投资同产业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不同,这是一种集融资、投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资金融通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排他性,其逆向选择的程度较小。我国风险投资业务较晚,但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

(四)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落实和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四) 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

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第5篇

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关系到民营企业构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基本方式有两种:内源融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融资,包括所有者投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职工集资;外援融资,是主要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如图1所示。

内源性融资对民营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成本风险小的特点,是民营企业的立足之本;外源性融资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比较灵活等特点,是民营企业不可或缺的融资源泉。因此,必须确保融资渠道特别是外源性融资渠道的畅通,以利于民营企业的顺利发展。

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西部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大致是企业自我积累约占69%,亲友筹借占15%,金融机构融资占16%。

西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多

虽然近几年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渠道已逐渐开通,但有些融资方式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很低,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要想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而西部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设立时间短、管理能力差等原因,它们难以参与社会直接融资。要发行债券更困难。不能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制约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进一步加剧了西部民营企业资金供给短缺问题。

西部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度大

由于直接融资市场的限制,银行贷款就成为西部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银行融资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西部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许多西部民营企业设立时就存在先天缺陷,如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家族式管理会限制企业的融资。加之较为封闭的运营方式,使其信息透明度低,社会公信度不佳,给银行贷款和信用评级带来很大困难;自身信用不足。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客观上处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地位上,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于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来说风险很大;民营企业数量多,组织形式和布局十分松散、变动性大,银行难以掌握其具体情况,也导致了银行的恐贷和惜贷。

政府缺乏对西部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支持在法制建设、政策协调、资金支持等方面缺乏对西部民营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对西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金融体系建设中没有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服务机构。

僵化的利率机制制约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并且民营企业贷款额小且分散,单位贷款资金的管理成本高,有悖银行经营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加之国家缺乏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政策支持,国家对利率的限制及对交易费用和监督费用的限制,使大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动力不足,虽然人行规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浮动30%,农村信用社等收取的利息可比基本利率高50%以上,但现行的利率浮动范围并不足以为贷款的风险提供足够的补偿。从我国这几年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看,总量上民营企业贷款的绝对量在逐年增加,但其占贷款总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2002年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银行的评信、授信指标体系不符合民营企业实际,现有评级标准仍比照大型企业执行,根本无法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情况,银行对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十分好的企业缺乏识别能力;另外,评估费用高、随意性大。根据《关于整顿企业抵押贷款收费的通知》精神,工商、土地、房地产等部门要减免相关收费,但在实践中却仍有很多困难;西部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因地处偏远、价值低、可转让性差,一些高科技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比例较小,这些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从担保贷款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各地陆续建设了一些贷款担保公司,但担保公司资金筹措难、规模小,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的担保需求。

西部民营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思路

政府支持是西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必备的外部条件,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辟西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在民营企业初期的业主制下,单个所有者掌握企业的所有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有可能隐匿企业的财务信息、资产,以欺骗外部投资者。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管理与控制相分离及岗位分工的制衡机制,使得股权投资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东权利,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利益的作用。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迅速转向直接融资也是有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股票难以满足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场所”,促使民营企业股票上市交易。

建立创业板市场为避免直接设立创业板可能给我国资本市场造成的动荡,可对主板市场上市条件进行小幅度调整的基础上,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当前在深圳交易所已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板块,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应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并最终过渡到创业板市场,更好的为西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开辟西部民营企业债券市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上被大企业垄断,当前应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批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西部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此外还可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企业以其可承担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鼓励西部民营企业海外创业板上市目前我国已有近100家优秀民营企业到美国纳斯达克、香港及新加坡创业板市场上市,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应积极引导、多举办海外上市推介会,为具有较强综合发展实力的西部民营企业提供一个与国际证券机构、金融投资机构、著名金融投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向民营企业宣传、介绍海外证券市场,加强西部民营企业与银行、投资机构的了解与合作,从而拓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与发展的视野和思路,增强民营企业按国际化标准规范管理的意识,鼓励、协助西部民营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市场。

健全西部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要有一定的信用作为保障,方能消除融资各方的风险顾虑。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以信用为立法基点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民营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对民营企业的注册、资产监管、财务信息管理、信用纪录收集与管理等。同时,为使民营企业牢牢树立信用经营观念,减少交易风险,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便于交易各方获取所需的信用信息,减少交易风险;积极引导企业以诚信为本;建立与培育信用中介机构;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承担相应责任的良好信用环境。

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机制

西部民营企业在贷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担保物,解决这一问题可在省、市、县三级建立担保机构,其模式有三种: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财政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主要负责一些需要政府出面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可实行商业化运作,以扶持西部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由加入行业协会的民营企业自行出资建立企业互助型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融资担保难问题;商业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实行股份制,建立董事会,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市场化运作。

建立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为解决西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建立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其渠道有三种:中央和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向社会直接筹资;建立集中为西部民营企业服务的互助基金。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发展基金的运作,为基金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 经济效益 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量为8.8%,而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总体发展远高于GDP;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5%,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以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

一、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权模糊

公司产权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公司原始产权模糊,所有者界定不清。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家族化经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这就造成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从而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这造成企业中缺乏良好的人才。就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来看,虽说许多民营企业也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仍然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缺乏法人治理制度,造成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家族式企业或合作企业存在不稳定性,其变动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相对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为标准而进行制定,这就缺乏了实际性,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以及管理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据调查,有近20%的民营企业没有适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了良好的管理支撑。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性较大,没有确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位人员,往往是一人多职,这就造成决策上出现垄断,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对市场实际和本企业的概况做科学分析,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等而造成管理计划性不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等,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权责不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科学的财务体系,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有的缺少流动资金,而更多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资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控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贷款分布不均,制约着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300万户,但各商业银行贷款的70%给了国企,剩下的30%,主要给了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胜,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的发展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一)明晰产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平等竞争、互利互换,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前提是股权的分散化,市场化,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企业的制度围绕产权展开职能性分工,以提高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再就是,在产权结构上,要以本企业实际为标准,结合本企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强的竞争性,很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多种发展模式,就前500强来看,有397家表示继续独立立足,有55家表示坚持主业,有78家表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调查发现,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成本上升难题,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其中55.4%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53.8%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69%的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等,这就从整体上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改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采取整合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等,从企业内部各环节来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科技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必须关心人才,热爱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就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全面化人才。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管理层人才理念培训,使其具有人才意识,在对人才的吸纳上做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进行招贤,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利用上做到人尽其能,以提高待遇奖励的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以时代为导向,加强员工全面化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全面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良好前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促使员工为经济效益的实现贡献力量。

技术力量的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开放度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科技创新观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这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上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如例如我国500强企业中计算机领域的领头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07,800,这与其市场导向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此公司以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标准,进行改进与升级,从而赢得市场利益。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利益的动力,使得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进一步将技术推广和扩散,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以科技优势创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共享有有效专利74631项,其中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之首。

(四)合理用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与运转的基本保证,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在资金的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充备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民营企业获得继续的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其次,积极支持与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利用动向以及资金利用度,最资金利用状况做及时记录和调整,推动企业资金科学利用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的看来,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趋势,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等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群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2]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8

[3]欧阳峣,生延超.合作型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第7篇

绝大多数嘉兴民营企业认为社会责任是“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73.91%)和“缴纳税金”(69.57%)。而“尊重并保护人权”“、参与慈善事业或志愿者等社会工作”、“为本地区社会发展做贡献”、“保护环境”本应也是CSR的重要内容,却只在39.1%左右徘徊,并且企业规模越小,越不重视。

1.1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认为“客户”(78.26%)、“员工”(65.2%)、“顾客”(60.87%)、“股东”(47.8%)是其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规模越大“,股东”受到重视程度就越高,漠视“地球环境”、“行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2实施CSR的状况

企业实施CSR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其动力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高层指示”(34.78%)。但是对比企业三个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客户”的要求去实施CSR的企业有不少,但是应“股东”、“顾客”要求实施的公司并不多。虽然他们都是企业最重视的利益相关者,但是不清楚CSR究竟要做哪些工作,实施CSR会对企业带来哪些益处,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实施CSR最大的瓶颈。外“缺少人手”、“没有必要性”、“这是大企业的事,我们不需要”的看法也相当普遍。

1.3企业CSR实施程度

现阶段嘉兴民营企业实施CSR主要内容是“是否遵纪守法”(56.52%),其次是“员工培训”(47.82%)。目前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实施CSR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意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1.4企业CSR课题和效果

通过调研发现,“看不到效果”、“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企业对实施CSR会有哪些具体效果看法不一。事实上企业实施CSR并不能立竿见影,如果不将CSR作为公司的重要经营课题来对待的话,是得不到任何成效的。可见企业的经营活动终究还是逃不出没有经济利益就不会认真实施的束缚。相反,假如能认真地执行,应该说是能看到好的效果。

2嘉兴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特点及其原因

2.1嘉兴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特点

2.1.1嘉兴大型民营企业担当民营CSR重责

不管在对CSR的认识上,还是在实施CSR的程度上,大型企业是带头者,特别是嘉兴的上市民营企业。例如,桐昆集团将社会责任放在公司经营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本地区致力于教育、社区文化生活、地区建设、慈善事业等都有较高额度的投入。宏达高科对外实行诚信经营,节能环保安全,热心公益事业,对内实行在经济上让员工生活有保障,在文化上员工受关爱,在政治上员工有地位,积极实施企业社会责任。

2.1.2嘉兴民营企业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企业意识到“员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是实际上却无视“员工”的合法权益。比如员工的平均实际年休率,3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35%。另外,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企业规模越小,员工接受安全生产或其他职业培训偏低,员工的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的覆盖面低,对企业来讲节约了生产成本,但是却将社会责任推向了社会。

2.1.3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将“缴纳税金”、“遵纪守法”为实施CSR的重要职责,而“环境保护”却位居末尾。嘉兴市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发展却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乱排污水、污气,造成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使得社会居民和企业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是比较特殊的社会资源,一旦遭到污染破坏要再恢复到原有状态,不是短时期就能够治理的,而是需要10年或者几十年的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能够治理好。这些环境问题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已经经过验证。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协调好民营企业和环境的关系。

2.2影响嘉兴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

2.2.1民营企业自身

嘉兴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方针,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企业要尽量节约内部管理经营成本,无力承担社会性支出,即社会责任的成本。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企业经营者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对内推卸应向员工承担的工伤、医疗、劳工保险等责任,对外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灰色地带,偷税漏税,恶意破坏环境,损坏消费者、股东、社会大众的合法利益。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实施社会责任虽然在理论上并不矛盾,但是在短期内应无法承受增加的生产成本而搁置了CSR的实施。

2.2.2缺乏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目前虽然有《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起到了法律上的约束,但在CSR方面,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监督机制,使得企业有机可趁。比如企业对ISO9000质量认证非常熟悉,但是知道社会责任标准SA8000,ISO26000的企业很少,这与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缺乏有关。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都将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CSR不仅是企业必然要求,更需要依靠政府去积极推动。

2.2.3社会公众CSR意识淡漠,来自社会舆论压力小

作为民营企业行为的受害者,社会公众缺乏相关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一些侵害社会公众的行为,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相反,即使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社会公众对其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如消费者并不关注企业是否履行CSR,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没有把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考虑的标准,因此企业即使履行了CSR,也不会明显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推进嘉兴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3.1民营企业方面

3.1.1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提高作为社会一员的意识,要加强其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由此使得其转变观念,修正行为,使其不损害其他利益者的利益,同时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途径。

3.1.2强化企业自律性,促进行业间联合

企业要保持作为社会的一员的良好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第一,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监管,重视企业长期利益。在企业内部发行有关社会责任的杂志或者资料,经常听取员工等意见,努力改善经营。第二,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守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定期检查生产环境的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或者设置意见箱等措施,快速把握员工的困难和要求,必须很好的解决企业存在的潜在问题。要有防范意识,防止员工的伤害和事故的发生。第三,企业定期对员工实施CSR的教育,必须提高员工的CSR意识。第四,员工共同参与CSR活动,让员工感觉到主人翁的地位,使其积极参与CSR活动的计划、设计、执行的全过程,共同创造CSR价值。经营者必须要让员工一起参与,不能让他成为无关的第三者,增强使命感。

3.1.3要注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阶段性

我们说要求一个企业立刻承担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现实的。嘉兴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成长阶段的不同注定了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差别。如果一个企业连盈利的能力,也就是说最基本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担负起来的话,那么何谈社会责任。在现阶段,可以采取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办法,按规模大小,分为大型民营和中小型民营企业两个阵营,合理使他们各自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2政府方面

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监督及鼓励推行的管理运行体制,营造推进CSR的社会环境。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扶持和奖励措施,特别是加强CSR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组织制定嘉兴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民营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不同,有必要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出台实施嘉兴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社会做出应有的承诺。可以确定几个内容来进行评判,我们可以实施第1,2两个项目作为必须实行条件,其余的项目中选择3个项目作为认定条件,期限暂定3年,根据以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状况,逐步修正。

3.3提高全体市民———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者的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厉,但是在目前阶段,消费者还是处于比较弱的地位。要让民营企业履行CSR,不但需要企业本身的努力,政府的监督,全体市民督促是促使其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公众对CSR的正确认识,将会从根本上影响嘉兴市CSR社会推动力的形成。比如定期在网站或刊物上设立CSR专门的栏目,快速的接纳市民的意见,公开发表CSR优良企业或不良企业,通过媒体或社会舆论对企业和行业施加一定的压力,营造社会关注CSR的氛围。或者自主成立“CSR监督委员会”,收集一般市民的意见或对企业的投诉,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布投诉处理结果,促使众多企业接受公众的监督。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24-03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被寄予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毋庸置疑,在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人才、技术及融资渠道等体系不健全阻碍了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改高技[2011]1592号),指出要清理和规范现有的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准入条件,然而,上述《意见》属于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各地区尚未出台细化的操作方案,因此,如何加快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是各个地区当前阶段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发展迅速,2012年第一季度,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50.9%,一批自主产业、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为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陕西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该现状,本文重点研究陕西省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路径设计,这可为监管层制定下一步的政策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包括:第一,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包括特色经济与新产业区理论,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 [2]。第二,讨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第三,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进入壁垒等。第四,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如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驱动机制,强化企业的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等[5]。第五,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出的建议,如设立扶植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税收支持政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6~8]。但上述研究侧重于战略层面的、宽泛的阐述性建议,缺乏调研证据和具体的方案设计,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应如何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尚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正如Forbes and Kirsch(2010)所认为的那样,该领域研究受限的原因在于理论框架和区域性的实地研究匮乏。

一、市场准入设计原则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乎环保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在对市场准入原则设计时,应遵循产业的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来划分,本研究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归为与资源和环境直接相关类;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归为与资源和环境间接相关类。

(一)资源与环境直接相关类产业市场准入路径设计原则

第一,准入遵循高技术性要求,低经济性要求。对符合技术要求,并提出详细生产计划的民营企业不设前置审批限制。第二,事前研发支持和事后技术购买并举。对于技术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政府可在事前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对于未获事前资金扶持,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高技术水平产品并获推广应用的民营企业,政府进行事后技术购买。第三,推动节能环保项目的示范建设。重点支持优秀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第四,不对节能服务机构的注册设限。对于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审批条件的民营企业,陕西省政府不在节能服务机构的注册方面设置限制,落实《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第五,公共资源准入标准。除了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属于国家指定机构开发的公共资源外,不对民营企业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设置限制。第六,推进风电上网准入机制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对于规模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中小企业可考虑淘汰或合并,支持优质的大企业风电上网,并开展风机入网认证和并网检测。第七,税收优惠。对于从事节能环保的民营企业可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扩大到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六年后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暂时经营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但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给予一二年缓征税款的宽限期。

(二)资源和环境间接相关类产业市场准入路径设计原则

第一,遵循高技术性要求,对部分行业提高准入门槛。整合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企业资源,为行业优质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服务,前置审批过程中,重点审核技术标准。第二,公共资源准入标准。除了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属于国家指定机构开发的公共资源外,陕西省不对民营企业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设置限制,但对一些产能小,重复建设的小企业应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第三,加强专利保护。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专利,加强对专利的保护,加快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第四,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对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时,可考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或者对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第五,重大项目土地支持。优先保障产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对产业项目实行“以项目带土地”的优惠政策。

二、分行业实施方式

具体来说,在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可实施不同的方式。

第9篇

如今店口已一跃成为浙江一颗璀璨的明珠,2005年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百强镇第47位,浙江省第4位,经济总量居浙江省最发达乡镇第2位。

民营经济在店口镇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民营企业的崛起及其与专业市场发展的互动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店口镇凭借工业化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发扬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大力发展以五金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并且将区域特色经济与专业市场、隐形市场建设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个体工商户得到较大发展,民营企业开始崛起。

店口镇素有“五金之乡”的美誉。伴随着店口五金工业的发展,就地逐步形成了销售市场,目前已形成的中国南方五金城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五金集散地。该市场集专业市场、商业网络、信息服务于一体,现有汽车配件和水暖管件两大专业市场,有经营户2010家,主要经营汽车配件、制冷配件、船舶配件、农机配件、水暖管件等类2700余种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和中东、欧洲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主要的五金产品集散地之一,在省内外、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是浙江省“知名市场”和“十佳优秀市场”。

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五金专业市场的发展又形成了“互动”效应,专业市场把成千上万的个体工商户、家庭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内部细致严密的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特色五金块状经济,成为推动店口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二)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基础的民营企业群促进小城镇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目前店口已拥有工业企业2995家,形成了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基础的企业群。2005年全镇五金机械产值264.8亿元、水暖建材产值137.7亿元,分别占全镇工业产值的64.3%和33.4%,五金机械和水暖建材已成为店口工业经济的二大支柱产业,也成为诸暨市最大的块状经济之一。作为店口经济的重要窗口――中国南方五金城自1994年建成至今,初具规模,已形成汽配、制冷、水暖、管材等类2700余种产品,现有经营户2000余家,2005年市场成交额52.5亿元,是全国主要的五金产品集散地之一。

店口镇的民营企业在店口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出现在民营企业群体中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带动作用,如中国海亮集团是国内铜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世界铜加工第五大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50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并荣登绍兴市民营企业50强第一位;浙江虹绢集团是国内绢纺绸的龙头企业,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中国盾安集团是全国首家提出户用中央空调概念并独家起草户用户中央空调国家标准的企业;浙江枫叶公司也是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是全国最大的新型管材料PE管生产基地万安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研发生产基地;浙江露笑机械有限公司是全国高等级品牌漆包线生产企业排头兵。这些企业集团都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以市场和人民群众为根本,能够灵活机动地调整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在这些大公司、大集团的周边,一系列前向、后向、旁向企业不断拓展,带动了千千万万小企业、小工场的发展。小企业既为大公司提供严密的分工协作,又促进市场的繁荣,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店口的民营企业构成了店口的经济基础,民间资本成为店口新一轮财富充分集聚、涌动的依托与载体,在店口镇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店口镇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

虽然,店口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尚需要进一步不断改革创新与完善,但是,对于一些条件相仿、加快发展的一些小城镇来说,店口依靠民营经济起家和不断改革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无借鉴意义。

“店口模式”是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店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在于其经济发展依靠民营经济起家,更在于它是一种不断改革创新富有活力和创新意义的经济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