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1:22:49
导语:在中医脉诊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四诊合参;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诊断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R277.794.1;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6-04
Abstract:Objective Bas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tained human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joi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integrated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orm of data expression of TCM four diagnosis, forms multiple information fusion of open platform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Methods Totally 3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30 normal peopl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CM four diagnostic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four diagnosis, and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n pulse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features of digitalized tongue and listening diagnosis of patients in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ere studi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depression group, pulse frequency, fluency, and heart rate of normal group were a bit higher than depression group,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pulse frequency, strength, tightnes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between the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P
Key words:TCM four diagnostic auxiliary diagnosi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epression;diagnosis study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抑郁心境体验并不等于抑郁症[2],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是与潜在的生物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具备这组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持续存在相当的时间,且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职业功能,才能考虑抑郁症的诊断[3]。
目前中医诊疗设备研究进展速度较快。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由脉诊装置、舌诊装置、闻声诊装置、便携式计算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软件系统及便携式输出部分组成,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便携式诊疗设备,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4]。本研究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采集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四诊合参,给出参考处方,以期更好地为抑郁症诊断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正常组 ①经体格检查及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且符合WHO健康标准[5];②依据《个人健康风险评估问卷》[6]进行筛选,达标者。
1.1.2 抑郁症组 依据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7]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本科生30例为正常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9~25岁;选择南京医科大学脑病医院抑郁症患者30例为抑郁症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1.3 仪器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基于中医四诊合参临床模式研制的辅助诊疗设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北京中易维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YZB/晋0019- 2014。
1.4 四诊信息与参数
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到的四诊信息包括脉诊信息、舌诊信息、语音信息及问诊信息,借助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分析采集的信息得到相关的信息参数。①性别、年龄;②根据“位、数、形、势”[8]等属性得到脉诊参数,包括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③舌诊参数[9-10],包括舌质、苔色、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通过praat软件提取的语音参数,包括频谱、音高、音强、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通过预处理保留音高和音强;⑤通过问诊信息得到的问诊参数有既往史、主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陈述确定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在此过程中医师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
四诊合参报告包括6项内容。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②脉诊结果: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PWV;③舌诊结果:舌色,舌质,苔色,苔质,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闻诊结果:体质(五音体质分类);⑤辨证结果;⑥参考处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象参数均数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心率、脉率、脉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左手脉象分类
根据“脉象分类标准”[11]对左手脉象进行分类。正常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脉不齐2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3种。抑郁症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1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脉弦硬4种。提示正常组多见平脉,抑郁症组多见弦脉、弦硬脉。详见表2。
2.3 2组脉图参数分析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在脉律、力度、弦紧度、PWV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2组闻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的数字化闻诊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其五音体质见表4。可见,抑郁症患者火型体质较为多见。
2.5 2组舌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舌色、舌质、苔色、苔质等数字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可见抑郁症患者苔色黄、舌有裂纹者较为多见,详见表5。
2.6 2组四诊合参干预建议
2.6.1 正常组四诊合参保健建议 ①建议听轻音乐放松身心;②增加锻炼时间,多尝试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
2.6.2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四诊合参处方 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四诊信息,四诊合参诊疗仪辨证心胆气虚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心火炽盛型、心脾两虚型6种证型,给出的参考处方分别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归脾汤。医师可以参考应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自己的经验对处方进行加减修改。
3 讨论
通过对近20年来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总结,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经过多年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问题的焦点是抑郁症诊断标准不统一,有神经性、反应性、内因性、精神病性、单向和双向抑郁等多种诊断结果,甚至出现了抑郁症诊断逐渐泛化的现象[12],临床诊断抑郁症需要统一、客观化的诊断标准。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达到了中医诊疗设备数字化、标准化的要求,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对规范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患者四诊信息,从而得到相关四诊信息参数,运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基于统计推断,运用参数估计方法获取结果。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各项参数方面,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以平脉为主;抑郁症患者以弦脉、弦硬脉为主。一般意义上的平脉即正常脉象,其特征可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即有从容和缓、至数匀齐、脉动有力、沉取不绝、尺脉有力特点的脉象。平脉,在《脉确》中指出:“不大不小,不数不迟,不滑不涩,不短不长,浮沉正等者,平脉也。”正常人表现平脉,表明气血调和,血管弹性良好。《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中医认为,弦为肝脉。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及调畅情志三方面。肝主疏泄作用在情志的调节上表现在: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故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故抑郁症患者多为弦脉。
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图参数差异方面,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以弦脉为主。说明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所得的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激与健康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状态可对心脏造成伤害[13],与PWV升高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
临床医师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主客观联合辨证,对抑郁症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患者的常见证候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肝郁化火、心火炽盛、心脾两虚6型。仪器针对不同证型分别给出了参考处方,并出具完整的四诊合参报告单。四诊合参诊疗技术与医师主客观联合辨证,既完整收集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并且提供所有可能的诊断参考,又必须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最合适的诊断结果及处方,保证诊断的全面性与医师个体的经验差异,主客观联合,辨病、辨体质、辨证相结合,得出准确的四诊合参诊疗结果。
综上所述,脉图参数差异方面表现为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力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合。抑郁症组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临床诊断抑郁症时既要注意对患者诊脉、问诊,又当注意其PWV,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心脏疾患。此外,四诊合参诊疗技术所提供的方药均是各种证型所对应的经方,医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减或另外选择方药。
参考文献:
[1] 朱紫清,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的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2]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5.
[3] 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0.
[4] 徐元景,牛欣.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3):25-27.
[5] 刘勇.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4-6.
[6] 李运明,刘丹红,孙彩虹,等.自评健康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91-2592.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91.
[8] 傅骢远,牛欣.中医脉象今释――现代实验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68-170.
[9] 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5-8.
[10] 郭宙,杨学智,司银楚,等.基于K-均值聚类的常用色彩空间舌质舌苔分割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2):819-821.
[11] 朱庆文,牛欣,杨杰,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65-267.
[12] 林翔,王祖承.许昌麟教授谈当前抑郁症诊断的泛化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72-373.
[13] 于欣,田运华,沈渔村.抑郁症与心脏疾病――附抑郁症患者并发心肌梗塞一例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S1):22.
关键词:西医院校 四诊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刘斐、虞坚尔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舌诊,中医望诊的重要客观指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通过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但因其受光线、食物、药物、医生经验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使临床医生对其特点很难把握。那么生物信息学的第一个体现就是舌诊仪的诞生,舌诊仪采用光电转换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将舌质或舌苔颜色的判断用三组数码显示出来,它不仅为名老中医观察舌象的变化提供了手段,而且给中、青年医生舌诊提供了可取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王爱民等[2]基于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了舌象分析中的舌色、苔色自动分类。在分类器的设计中,提出了基于“2σ”准则的训练样本筛选方法,并采用Fisher比率作为色度空间选择的依据,有效提高了分类正确率。沈兰荪等[3]提出了舌图像的彩色校正、舌体区域分割、舌质与舌苔特征分析、舌象裂纹分析等一系列实用的算法。胡申宁等[4]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的全局性,在HSV颜色空间中对舌象进行特征提取、降维,并通过AdaBoost把一系列弱分类器提升为强分类器,对舌象颜色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脉诊,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血液在脉管中循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血互生;六腑传化饮食和水液,构成血液形成的基础物质;由此可见,五脏六腑无不参与脉象的形成,脉象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五脏功能活动,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至今已有二十八种脉象,其中的变化不言而喻。沙洪等[5]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脉象特征分析方法,形成了描述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属性的优化解决方案。证候学,辨证论治的中心原则,但疾病是复杂多样的,病人暴露出的症状有时并不能让临床医生准确的把握。王米渠等[6]认为根据差异基因表达与虚寒证的相关程度,可以建立虚寒证基因表达谱的数学模型,进而探讨虚寒证的基因诊断指标和疗效的分子评价。魏嵋等[7]研究发现差异表达蛋白质APO-A1、APO-A4具有潜在的作为CHB湿热中阻证诊断、预后标记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张洛欣等[8]利用生物信息技术使肾阳虚证信息融合,使其数学模型化,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证候姿态。
中药有升降沉浮,四气五味,归经,不同的中药配伍有不同的作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疗效亦不同。究竟中药如何作用于人体,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治疗目的,究竟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以及临床医生如何把握中药的不同配伍。基于这种海量的中药信息,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中药数据库,学者可以利用其数据库检索到每味中药的主要成分、化学结构,以及中药在体内的各级代谢物,通过代谢物找到药物治疗的靶点,并且可以通过局域比对,找到靶点蛋白,这就是所谓的药理网络,这样可以对中药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另外,刘淑群等[9]通过建立道地中药生物信息数据库、开发生物信息计算方法和分析软件、探索个体用药的生物信息学基础,使“道地”属性具有明确的标准性和可控性。通过生物信息技术,学者们还可以得到某中药成分的蛋白表达或者异构体的信息,如宋东杰等[10]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贯叶金丝桃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编码蛋白的多种蛋白质性质,获取了该基因的相关因素。沈霞等[11]应用SYSBL软件优化得到绿原酸及其异构体的三维结构,并采用三维结构叠合分析法研究绿原酸及其异构体立体结构差异,为设计、筛选抗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奠定结构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从中医四诊到辨证治疗,信息量之大之精密,挖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由于现代医学的冲击,盲目地去生搬硬套,如有些医生简单的将中医药套用西医的模式,一见病毒感染就一味的选用清热解毒,这种简单的将中西医结合,不但没有使中医发展,反而丢弃了原本的中医精神,合理的利用现代的生物信息技术,传承中医文化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经验,不管从辨证方面还是药物配伍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都是很宝贵的财富,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将经验转为信息,将模糊变为清晰,将只可意会转为规律可循,那么传承创新指日可待。
对此我们基层中医师应该做些什么?能为脉诊做些必要说明似乎较为必要,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要用科学理智的心态来看待脉诊。脉诊当然重要,但并未达到可以取代其他诊查手段的程度,对于普通医生而言,面对患者如同应付一场严峻的考验,应怎样能做到更好地遣方用药呢?
现代医学认为脉搏搏动的形成,是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脉压的周期性波动,在浅表的动脉血管上产生的可以扪到的扩布性搏动反应。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把脉搏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关于脉学的论著,不胜枚举,众多专著之中,首推李时珍《濒湖脉学》最具有权威性,至今仍为广大杏林子弟所习颂。该书取明朝以前诸多脉论精华,并且以自己研究脉学的心得加以补充,对各种脉象的主要特征、主病特点,以及相类似脉象的鉴别等,均以歌赋的方式做了详尽的描述。尽管成书于数百年前,但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虽然目前中医学术界对脉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仍未能突破前人,浮沉迟数等二十八部脉象,其体状、相类、主病等内容仍然与几百年前的《濒湖脉学》没有太大的出入。李时珍的脉学论断迄今为止,仍具有绝对权威性,再看其脉学诗句,也使用了很多不太肯定的字眼,如……非……既……,或……,多……等,因此说,独尊诊断,舍弃其他诸诊,尤其是问诊,绝对不是科学负责的态度。
脉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属于中医的范畴,是中医“知外揣内”的研究方法的又一体现。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诊脉正是通过脉搏搏动的外在表现,即“位数形势”等内容,分析发生此类脉象的内脏活动状态及其原因,属于一种独特的推理方式。前人对脉象的归纳是建立在数千年丰富的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一套有益的经验,其中确实存在着较为规律性的内容,但与疾病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的针对性。临床实践中,只能做为诸多病情相关资料中的一项必要内容,为辨证分析提供一条有效的依据,但并非绝对依据。前人讲究在脉证不符时,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毕竟是脉症综合分析,而并非把脉象做为肯定的教条。即使是正常的脉象,也因性别、年龄、气候、体质等因素,存在着诸多差异,另外也会因为运动、饮酒、饥饿、情绪波动等发生变化。《素问•脉要精徽论》有:“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路脉调匀、气血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对于诸多干扰因素,去伪求真仍非易事。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医学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医学的分科,医与护也同时分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护理,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的重要性
逐渐建立以望、闻、问、切四诊整体观,在传统的四诊基础上,增加“验诊”,统称五诊。验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如生化、X线、B超、核磁共振、微循环、微量元素、CT、基因技术等新技术检验和检测系统,从微观进行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称为“验诊”。我认为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更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护,更有利于中西护理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护优势。
辨证施护整体观的具体运用体会
五诊辨证施护法,要求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亲切耐心、用灵敏的目光,发现前来就诊、或正在住院病人,在神色形态方面的常于变,采用相应的施护方法,称望诊施护。用亲切的语言,询问病人的病痛和需求,从而了解病势的轻重缓急和预后,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或帮助患者圆满解决需求的问题等,称问诊施护;用敏锐听觉,发现病人的语音、呼吸音以及从内脏发出的音响声、或呼吸声音等,从中了解病情的顺逆和吉凶,必要时采取的防治措施,或协助病人要求的有关事意等,称闻施护;用熟练的手法和技巧,对病人定时或及时地诊测脉象、或触诊肌、腹等,以观察了解不同时间的常与变,及时准确、动态地观察病人的进展情况,做好辨证施护、或向医生报告病情,采取防治和护理措施等,称切诊施护。根据验诊获取的资料,为临床提供辨证施护的参考依据,称验诊施护。在整体辨证施护中,有时单用一法,如望诊施护,但常二法或多法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施护目的。
望诊施护立竿见影:望诊施护的重要,表现在“望而知之为之神”。因为内脏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特征反应于体表,或反应于相关的特定部位。故望诊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美称。
闻诊施护技高一筹:闻诊,是凭借护理人员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辨别声音、气味的常与变的一种重要诊法。尿毒症患者,病室散发的尿臊味,糖尿病酮中毒,可嗅到“烂苹果”味等,这些不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而且在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要告诉患者和家属,共同做好病人的调养和护理。
问诊施护全在功夫:问诊施护,用亲切关怀的语言、耐心询问患者病痛的详细情况和需求问题的解答和实施。问诊,可以解决望诊和闻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问诊时除认真、耐心、细致、全面的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外,还必须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和信任感,切忌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等。遵循“十问歌”作为参考,有利于问诊施护。
切诊施护重在技巧:切诊施护,包括切脉、触诊和触经穴等。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纯熟的操作技巧。切脉施护是护理人员用手指触人体有动脉搏动,能反应疾病的特定部位。诊脉象、测脉搏,还是独取寸口脉为好,因寸口脉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
正常脉:成人一息(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动(跳动)4~5次,每分钟72次左右,但脉率常受年龄影响。病脉:即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引起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去平衡等,所形成的脉象称病脉。由于病因不同,机体强弱盛衰等不同,不仅临床症状不同,脉象的种类也不一样。我祖父将二十八脉编成5字歌诀,名为二十八脉歌诀:病脉二十八,浮沉迟数滑,虚实长短涩,芤弦牢濡弱,细伏动促结,洪微紧缓代,疾革散脉全,举手按详查。下面将最常用于辨证施护的四大脉象浮、沉、迟、数的运用,简介于后,供切诊施护时参考。
浮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浮脉脉象:轻取可得,如水漂木,按之稍减而空。主病与施护:脉浮主表。见浮脉,为疾病侵入部位尚浅,或病在上焦,或病证初发。为正邪抗争的反应。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但应区别脉有力、无力。
沉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沉脉脉象:中取不显,重按乃得,如石投水,必沉其底之状。主病与施护:沉脉主里。见沉脉,为病邪侵犯部位较深,见于脏腑病症。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患何病症,其施护方法各不相同,如肝硬变病人脉见沉弦,若发生呕血,见芤脉(为失血),多为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在报告医生的同时,并安慰患者不要惊慌,行止血处理,积极进行输血准备等。
迟脉主病及施护方法:迟脉脉象:迟脉一息不足4次,每分钟脉率在60次一下,来去极缓,又称心动过缓。主病与施护:迟脉主寒。见迟脉为寒邪瘀滞,伤人阳气,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见于阳虚阴寒病症。但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迟脉有力为积冷,寒证,无力为虚证。见迟脉者,多为寒邪内蕴,气血不足,当温阳益气、或针刺足三里、内关、膻中。迟脉心血不足者见于,心肌缺血、传导阻滞者,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内服补心丹或调整心律药,并及时将病情报告医生。
数脉主病积施护方法:数脉脉象:数脉,脉动快速,一息6次以上,每分钟脉率在90次以上。成人高于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主病与施护:数脉主热。数脉,为血脉受热邪鼓动,脉行加速,见于阳证,热证等。当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脉证相符者顺,脉象不相符者逆。故有“数脉主阳,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儿童见数,谓之吉祥。”之说。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诊法和辨证。诊法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辨证即对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作出判断,得出证名的过程。在这两部分教学中,我们都适当采用三环节教学法,“三环节教学法”即理论—操作—实训,最后达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的目的。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专业思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 诊法三环节的应用
第一个环节,是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图片、声音、文字、录像等融入到课件中,克服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比如望诊,有大量临床图片(我们已制成图片册),并结合模型,使病理表现一目了然。此外,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须掌握好四诊的基本方法,我们采用理论讲授并放映录像的方式,如:望舌的基本方法、伸舌姿势及切脉的基本方法等,比单纯板书更易接受。
第二环节,是实际操作。教师首先示范,学生在课堂上,每两人一组,按照理论讲授的内容相互操作,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按照望舌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互相望舌;按照切脉的基本方法,相互诊脉,教师指点。有疑问的随时举手示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积极性很高。掌握基本方法后,具体病象,同样,可运用三环节。如讲到病理脉象后,学生进一步操作,先体会脉率、节律等简单的脉象要素,初步判断出每人脉象,此时不强求辨脉准确,逐步体会沉脉、滑脉等常见脉象特征。
第三环节,在实训室实训。在实训室现有条件下,利用舌诊仪、脉象采集仪体会舌诊、脉象客观化指标,利用脉象训练仪体会多种病理脉象。最后学生填写实训报告。
2 辨证三环节的应用
第一环节,理论讲授 因为本部分多为文字,讲解以板书为主。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加强互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出具有相似特征的证候间的区别,达到理论知识的足够掌握。
第二环节,病例讨论 给出临床典型病例,按照诊断思维的过程、方法,判断证名。讨论要围绕辨证依据、辨证步骤、辨证分析、辨证结论四个方面进行。教师注意调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病例的处理不直接发表意见,但要作充分准备,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通过病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在实训室实训 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平台,输入病人信息及临床表现,得出辨证诊断、治法、方药,使学生体会证素的含义及诊断的思维过程,了解中医学术的发展。
三环节教学法,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增强价值感,符合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目前,此方法尚缺乏量化评价结果,进一步将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沉脉脉位深沉,主里证。但沉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沉脉。《三指禅》即曰:“沉而无病世人多。”本研究中,10.26%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沉脉。生理性沉脉的出现与冬季及体型肥胖有关。《难经·十五难》曰:“冬脉石,反者为病。”《诊家枢要》曰:“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冬三月,俱带沉。”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潜藏,为潜敛收伏季节。人应闭藏之气,所以腠理致密,阳气内潜,气血收敛,血管紧束,故脉来较深,此为冬季的正常脉象。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说:“肥人当沉。”《医级》曰:“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可见,当为沉类。”肥胖的人,皮下脂厚,脉位较深,故多沉脉。
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多主寒证。迟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迟脉。本研究中,5.46﹪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迟脉。生理性迟脉多见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或体力劳动者。古代医家对此较少论及,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强,心脏收缩贮备增加,心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心率减慢,心跳愈慢则脉愈慢,故形成了正常的迟脉。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脉搏约在90~130次/min之间[1]。数脉主热证,亦主里虚证。但数脉亦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脉义简摩》曰:“人之禀赋各有不同,而脉应之……血气热则脉数。”《医碥》曰:“迟数得于禀赋则性急躁者脉多数,性宽缓者脉多迟。”本研究中,4.33﹪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数脉。这些出现数脉的人中,脉率大多数在90~100次/min之间,如按现代医学正常成人脉搏次数60~100次/min的标准,脉搏的快慢仍在正常范围内。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但弦脉亦可见于正常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本研究中,11.11﹪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弦脉。生理性弦脉的出现和春季有关。《诊家枢要》曰:“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在春季之外的其它季节,亦可见到少数生理性弦脉,这是平人肝脏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调和,气机调畅的表现。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多见于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但细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细脉。本研究中,12.90﹪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细脉,这可能与少数人先天禀赋脉道细小有关,不属病态。《脉义简摩》曰:“人之禀赋各有不同,而脉应之……六脉细小相同,谓之六阴。”《医学传心录》曰:“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但滑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滑脉。本研究中,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常脉,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盈之象,多见于青壮年。《景岳全书》曰:“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荣卫充实之佳兆。”《脉理求真》曰:“滑而和则为无病。”另外,体型肥胖者也可出现滑脉。肥人多痰湿,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石门秘录》曰:“肥人多痰。”《万氏妇人科》曰:“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脂痰凝塞。”按中医体质学说,肥胖者多见于痰湿体质的人,痰湿壅盛,气实血涌,故多滑脉。
缓脉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的病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二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应指均匀,称为平缓脉,即生理性缓脉,多见于正常人[1]。本研究中,9.23﹪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缓脉。《脉理求真》曰:“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诊家正眼》曰:“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由于机体气血充盈,百脉通调,故脉来一息四至,和缓有力,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
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充实有力,见于实证。但实脉亦可见于正常人[1],此即生理性实脉。本研究中,8.8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实脉。《医碥》曰:“虚实亦有得于生成者,肉坚实者脉多实。”身体健壮的青壮年在生理情况下,因气血盈盛,正气充足,脉气鼓搏有力,故脉来充实有力而且和缓。
洪脉宽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多见于热盛。对于洪脉与夏季的关系,历代医家有诸多论述。《诊家枢要》曰:“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夏三月,俱带洪。”《濒湖脉学》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但本研究中,在夏季及其它季节的观察对象中,均未出现洪脉。这说明夏季气候尽管对脉象可能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显著到引起典型洪脉出现的程度。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中医诊病,不离四诊八纲,尤以察胃气为要。《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的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且代有发挥。“胃气”是对脾胃机能的高度概括及其在有关方面的反映。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气的有无,色泽的荣枯声音强弱,食欲好坏,脉象盛败,疾病的转归预后等等,无不与胃气有关。因此,察胃气在四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望神色,审胃气以判精气盛衰
望神察色是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等,其产生的基础,就是脏腑精气。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又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由此可知,人体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即使有病也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有病多重。
望色就是观察病人面部的颜色及其光泽。《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云:“盖以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盖有神气者,有胃气者也。”说明面部的色泽是脏腑精气的反映。随着四时气候的变迁而人体阴阳气血相应有所变化,因而面部颜色常有所变异,但总的说当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方称为“有神”,即胃气旺盛,精气内藏,容光外发之象。阳气温煦则色明亮,阴血濡养则肤润泽。若面部五色毕现,或毫无黄润之色,即胃气衰败之象,多主预后不良。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凡相五色之奇脉(当从《甲乙经》去‘之奇脉’三字),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可见,望神色之所以能了解人体精气的盛衰,推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是因为神色的变化直接受着胃气强弱的影响。
(二)听声音,审胃气以察脏腑虚实
听病人的呼吸强弱和语言、声音的变化,以判断脏腑的虚实病变,这是闻诊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发声音,司呼吸,主要是由于气的出入运动。这种气,就是宗气,乃水谷精身微之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汇聚于胸中而成。《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的功能有二:上走息道以司呼吸,与语言、声音和呼吸的强弱等有关;又贯通心肺以行血气,与气血的运行有关。而宗气的盛衰又与胃气密切相关,胃气强则宗气足,发声自然,音调和谐,呼吸平稳而通畅;若谵语多言,声高息粗,则多属实证,正如《东垣十书》所说:“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其声壮厉而有力者,乃有余之验也”;若胃气衰,则宗气虚,表现为声低息微,少气不足息,多属虚证,故《东垣十书》又云:“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
(三)问饮食,审胃气以测疾病预后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食欲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减,说明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食量由少渐增,则表明胃气渐复,疾病趋向好转,预后良好;若食欲不好,食量渐减,说明脾胃功能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久病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则说明胃气将绝,属“回光返照”的假神之征,预示危在旦夕。《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虚证虽危重,而时有生者,乃“浆粥入胃,泄注止”之故。因水谷能入于胃,则可化生气血津液,使脏腑得养,功能渐复;腹泻停止,说明脾气能运,水谷精微可充养五脏。故曰“虚者活”。因此,通过问食欲、食量以了解胃气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及转归、预后,是问诊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四)切脉博,审胃气以定病变善恶
关键词:中医切脉;师承制;信息化;脉象图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93-03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uxiliary System of Pulse Learning
LI Rui-Chang, LIAO Fan, LI Qing-Lei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onlogy,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CM puls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diagnosis of TCM. Due to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eacher apprentice learning method, the TCM is full of mystery, and pulse taking skills to explain relatively obscure, so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of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effect has been less than ideal.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show TCM 28 veins of pulse condition diagram. In order to provide convenient for pulse diagnosis study and gradually relieve the difficulty of pulse diagnosis, we take preliminary analysis for basic features of the pulse wav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Key words:TCM pulse diagnosis; teacher apprentice learning method; information;pulse condition diagram
人体的脉搏包含着丰富的器脏机能状况信息,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中医采用三根手指在腕动脉寸、关、尺三部进行举、按、寻操作,就可以通过脉搏波动反馈回的信息来判断人体机能状态[[1]]。中医一直依靠主观指感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等。临床脉诊时对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的。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当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就连《脉经》作者王叔和也不得不承认:“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2,3]]”。为降低脉诊技巧学习难度,提升脉诊学习的趣味性,设计一个脉象学习辅助系统很有必要。
1系统研究分析基础
脉象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心、脉是脉象形成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脉象形成的动力,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两者是形成脉象必不可缺的脏器。血液经由心脏的左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主动脉,随即传递到全身动脉。当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将使动脉压力变大而使管径扩张,在体表较浅处动脉即可感受到此扩张,即所谓的脉搏。医生通过寸口取脉,感受病患脉搏的数、形、深浅和强弱变化,变化的综合体现称为脉象。采用脉象采集仪器紧贴手腕相应位置,根据按压力度的不同,可以获得对应的脉搏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获得脉
象的数形信息化显示,这种信息化显示简称为脉象图。脉象图由脉搏特征曲线组成,波形变化代表着人体脏器生理状况[[4]]。
一个典型的脉搏波形如图1所示,一般由三个波峰和两个波谷构成,波峰分别对应主波峰(B)、潮波(D)和重搏波(F),两个波谷主要对应潮波前谷(C)和降中峡(E)。一个脉搏周期开始于A,结束于G,对应时间为T-AG,整个周期分为上升分支和下降分支,对应时间分别为T-AB和T-BG。A、G是动脉脉瓣开放点,也称为射点;E为脉瓣关闭点。
上升分支AB反映了心室收缩射血,导致主动脉血量增加和动脉血压升高,出现陡峭而平滑脉搏波压力曲线,最高点出现主波峰B。主波峰值点对应收缩压HB,也就是收缩期的最高血压。在心脏收缩后期,心脏排出血液量明显减少,最终心室进入舒张期,动脉瓣关闭阻止了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压力下降形成下降分支B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