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时间:2023-11-30 11:22:49

导语:在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知识论基础

1.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一方面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得以对人的哲学关怀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境遇进行反思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价值、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初以来,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的凸显,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越来越质疑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教育管理是否果真达到了它所宣称的那种客观的、“价值无涉”标准,抽离了价值来谈人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由此,一种新的教育管理观孕育而生。

1.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1.2.1 康德哲学

18世纪80年代初期,康德就在《纯粹理性批判》一文中表述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认为事物既不是纯粹客观存在的,也不是纯粹观念的东西,而是被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格林菲尔德根据康德的“自在之物”感染人的感官从而形成认识这一表述,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强调组织依赖于个体,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1.2.2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列宁说过“革命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必须善于毫无例外地掌握社会活动的一切形式或方面”,费耶阿本德采纳了这种思想,并继承性阐释出他自己对于方法论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阶段性的,而我们想要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因此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不能刚开始就把自己装在一个理论的套子里。同时,他又认为任何的思想理论,都能够改善人类的知识维度,不管它是多么的荒谬和陈旧,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去克服在此之前业已存在的“科学沙文主义”。

1.2.3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并着重解释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取决于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经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理解和判断。格林菲尔德借用此观点,直接否定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在认识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依据,即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尤其是研究学校管理上所采用的逻辑实证主义标准。主观主义的这种主张在强调注重研究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又忽视了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为人所共知的规律,显得失之偏颇。

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指导意义

2.1 理论意义

(1)宣扬人的价值的回归——丰富了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内涵。教育管理不仅研究成为教育管理问题或对象的事实问题,也研究价值问题。在对于“价值”这一命题上,文德尔班认为:“每一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引起某种感情的东西,”其承载的主体是人。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有如中国女子缠小脚那样,通过压缩来残害人性的一切突出的成分,使一个人根本上迥异于理想中的教育理念。

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组织,那么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把人即组织的成员放在了核心位置,克服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长期以来只重(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视组织而漠视组织成员的严重弊端,重新肯定了需要通过组织成员解释各类事件来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对各种日常事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人的价值的回归还体现在对人的非理性发展的重视,重新又把组织管理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所简单机械化的现状拉回到了实际上十分复杂的本来面目。对人和组织、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丰富了整个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转贴于

(2)重视质的方法的应用——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视野。在高校管理方面,仅仅运用逻辑实证等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这种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对教职员工各自特点的忽视或“同质化”,对高校管理的组织复杂性和历史性欠缺足够的考虑。而“质”的研究更加的符合高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与单纯数量化、客观化的调查研究相比,“情景化的”、“主体间的”意义解释在面对特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对象和问题显得更为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系统面前,也更具有人性化。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者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去,通过亲身与研究对象的交流与接触,收集原始资料,分析并进行意义的解释。它要求研究要与一种政治主张相结合,必须建立在“实践中的有效改变”这一信念之上,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信念。这种研究方法改变了以往学校管理研究只重视“自上而下”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管理产生的问题和现象,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操作方法。

2.2 实践意义

强调领导的艺术性——提出了学校教育管理新的要求。高校领导者在实现学校这一庞大和复杂的组织目标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稍微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梅奥的霍桑试验表明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理论运动和人力资源理论的普及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为准确的说,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它将学校管理的所有活动理解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它更像是麦柯希所表述的那样,“学校是一种从事于对话的文本,这将为转换型的教育对话和实践创造出有利条件,形成一种相互鼓励和提升的关系。”这也是主观主义教育管理价值在高校教育领导实践上的具体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关心教职员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培养学校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这在客观上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也是更为苛刻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的个人素质,更要懂得根据被管理者不同的需要来实施领导。

参考文献

[1]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三联书店,1999.

第2篇

1、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有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理论作用主要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作用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也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2、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指出不同层次的价值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本土化的任务,价值观本土化着重从基本原则,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平台等方面梳理了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整体思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理论基础;必要性;必然性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理论基础

(一)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从自然属性而言,人类普遍希望获得有秩序而安宁的生活,但人的个体普遍具有欲望和兽性,需要加以节制。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兽性和欲望的枷锁,其作用之一就是让人之成其为人,促其保持人性,使社会运转有序,人人获得安宁。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众人的才智胜过一个人的才智,众人的意见比一个人的意见更为全面,更合乎正义。因此法治优于人治,众人之治优于个人专治,将众人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法律规则,用以治理国家、社会,能够较少发生错误。

从社会属性而言,人天生就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法的价值存在的基础和来源。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人类结成一定的社会团体,过上群体的生活,最初是为了团结一致,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实现人类生活的自给自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共同利益和谋取更加优良的生活,依然社会地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交换,追求平等、秩序、公正等价值。人正因为具有社会性,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秩序和公正。

(二)从行政法学理论和高等学校的性质分析

对一个组织的治理,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一般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思想等方式。每一种治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法律手段相比较而言,是一种非运动式的长效方法,是组织治理的较好地一种方式,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组织治理的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从行政法学角度,依法治校关注的是高校的治理权如何实现,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权有无法律依据,权力的边界在何处,也就是高校是否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权力的行使受不受司法审查,怎样平衡司法审查和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如何看待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性质。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高等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享受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这主要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民事法律主体地位。

在大陆法系国家,高校作为教育者,代表国家履行教育义务,实施有关公共管理性质的职权,则具有行政法上公务法人的地位。公务法人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与作为机关法人的行政机关不同,它担负特定的行政职能,服务于特定的行政目的。公务法人与母体之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合作、分工、对抗之关系。与政府机关相比,作为公务法人的大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存在的目的是在特定的领域为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是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公共权力的行使限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溢出机构之外;提供的服务及其过程有专门性,机构宜自我管理,而不宜由外部机构或通过公共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按照欧洲大陆法系的公法人理论,大学作为公务法人,较作为公法团体的政府机关,有更大的独立性。实践也证明,自主的、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对大学完成它的主要责任非常重要。

我国虽然在法律上没有公务法人的概念,更没有对高校公务法人地位加以界定,但高校行使公共管理职权的特色是存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所规定的学校行使的权力中,其中有关学生学籍管理、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应属“公权力”性质,因为它有明显的单方性、强制性,有典型的行政职权或公共管理职权的特点。高校公务法人的地位,在我国已被法学界以及司法界所普遍认同。

可见,高校是公法人中的公务法人,有一定的公共权力,其权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授权,如招生、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和对日常事务的管理等。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授权行政主体。高校公务法人的地位,决定了它具有行政法上管理者的主体身份,其行为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整,因此依法行使公共管理职权是法律对它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外延上的快速扩张和内涵上的滞后发展矛盾并存,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不断冲击着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以法治为基础,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模式正成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自身管理的价值取向。大学教育被纳入法律调整领域已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这种发展的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由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依法治校的内在价值共同决定的。

(一)依法治校是适应高校大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6年开始扩招,逐步走上了大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成倍增加。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8年达到607.66万,整整增长了近6倍,2010年更是达到了657万人。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89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是1998年在校生人数800万的3.7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远远超过了15%的国际公认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086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急剧增加,高校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事务是如此庞杂,以致不按规矩办事,不依法治校根本无法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

1、依法治校是高等院校转变管理方式的主要手段。新的形势需要新的管理方式,高校的大发展要求以法治为基础对现行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从而实现从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向民主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这是高校当前改革发展适应新形势的的必由之路。

2、依法治校是高校规范办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由于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以及办学性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盲目追求生源,获得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和职工福利,一些高校办学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大。有的虚假宣传,重招生,轻培养,引起社会强烈不满,损害了自身形象和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只有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才能在高教大发展中抓住机遇,赢得声誉,得到发展。

3、依法治校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需要。现代大学追求的不应仅仅是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水平高,即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必须依靠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实现。一切制度必须以有效的法律规范作为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以大学理念为始点,遵循法治之道,实施依法治校。[]” 要建设一流大学,不坚持依法治校是不可能的。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塑造出百年不败的声誉,根本原因也在于坚持依法治校;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推进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同时,强调依法治校。

(二)依法治校是适应教育变革的重要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和行动更加独立,个性更加张扬,民主和权利意识更加强烈,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变革。首先,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选择教育转变,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主要是受教育者的主动需要。其次,社会对教育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由单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转变。再次,社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期望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迫切期望高等学校要依法举办教育教学活动,依法管理学校公共事务,维护教育受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市场价值规律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教育评价体系也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逐步统一到法治层面。 转贴于 高校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为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安排招生计划,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方案,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推行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才能确保高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较好满足教育受众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良好评价,主动应对这场新的教育变革。

1、依法治校是发扬民主,保障高校民主管理,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民主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基础。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归宿。只有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才能推动学校适应教育变革,促进高校事业科学发展。

2、依法治校是切实维护学校权益和师生利益的有效保障。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与校外的各种业务及经济联系也在不断拓展和加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学校的权益就有可能受到损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及时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学校正当权益。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才能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面行为,有效化解校园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3、依法治校是推动高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市场竞争容易走向无序,要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理应发挥应有作用。依法治校和建设和谐校园是二者是相制约而存在,相辅佐而发展。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和谐高校应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理想状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要义,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条件。依法治校是以一种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校原则和方式,使高校治理摆脱偶然性、任意性,形成稳定秩序与和谐状态。因此,构建和谐高校与推进依法治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增强依法治校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性

(一)适应世界范围类高校的竞争必然要求依法治校

我国高校也面临立足国情,着眼未来,放眼世界,建设一流大学的紧迫任务。世界高校的竞争和发展证明,高等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无不重视依法治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没有先进的大学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校。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则和原则行事,健全法规制度,弘扬法治理念,体现法治精神。高校作为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系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成为法治的调整领域。作为传播文明,普及新知的重要基层单位,必须高扬法治的旗帜,让法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

(三)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人们在按照法律的规范处理各种经济事务的同时,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也相应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逐步觉醒,人们越来越善于运用法律规范来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运用法律手段甚至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去靠管理者的威信威望、强权地位、信息封锁等办法治理高校的办法在今天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人们普遍希望管理者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能够不依法治校吗?

(四)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我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高校精英云集,人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对民主尤为期盼,渴望民主管理,发挥自身作用。近几年,国家也积极推动校务公开,注重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干部选聘、重大决策等方面要求发挥专家教授、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等方面的作用。广大师生员工希望参与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主张民主立制,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政治的发展客观要求将好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要求按照多数人的意愿办学,将大多人的意见体现在管理制度中。只有依法治校才能充分发扬民主,同时,高校的民主建设反过来也必然推动高校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 李秀云,吴平.《对高校依法治校的解读》.北京教育高教版,4-5.

[2] 张昌辉,常明.《社会科学论坛》[J].2006年第四期.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问题;控制措施

1 质量管理

1.1 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1.1.1企业自身监督

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1.1.2业主(监理)监督

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验收并审核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1.2 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1.2.1现场监督

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1.2.2 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1.2.3 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1.3 工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1.3.1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基础垫层、条基、柱基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基底表层处理不好,条基支模断面尺寸不够,构造柱位移等情况,应尽量在完成成品之前详细检查、测量以避免完成后不合格返工。砖混结构的建筑在施工中除了上述情况外,还会出现组砌方法错误,墙体垂直、平整偏差较大,接搓尺寸不足、砂浆平、立缝饱满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主体施工期间除按施工图纸进行验收外,还应比照相关图集以及节点大样详细检查,遇有违规情况现责令改正。

1.3.2装修及半成品安装阶段

在此阶段中,楼地面、墙柱面及天棚装修以及踏步粉抹,室内外涂刷工程中易出现施工人员懈怠而发生成品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随时检查,立即纠正。门窗安装以及屋面做法由于多数为分包工程,易出现分包施工队偷工减料和安装施工管理的空白,需要甲乙双方管理人员密切配合,按规范和图纸要求对分包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此阶段中,各工种施工人员相互交叉作业,容易出现相互妨碍、相互破坏成品的情况,需要管理人员做好事前要求、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工作,共同做好成品保护。

1.3.3设备安装阶段

严把设备质量关,“三无”产品坚决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是保证设备安装质量的首要工作。设备进户须按设计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总阀、总表、总箱等。在监督质量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懂业务、懂技术,指出问题明确及时,同时也有对设计中出现漏洞或变更后设计未考虑的方面具有一定的预见和综合处理能力。

2 进度管理

2.1 企业内部不同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相互抄袭严重,考虑本工程特殊性程度不够,不能因地制宜地独立编制进度计划,抄袭规范,照搬规程的情况居多。

2.2 进度计划考虑不可预见情况出现的程度低。

2.3 进度计划中很少考虑到协调配合的时候,项目分包施工矛盾以及等候阶段性检查验收的时间,往往造成进度计划同施工实际进度不能同步,无法执行。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因素,编制出合理、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句;有了科学、周密、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后,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按计划控制进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应重点解决:

(1)工程进度款是施工企业购置材料、发放工资和安排调动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工程进度款意味着:进度的保障,必须充分计划,合理使用。

(2)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人员例行会议,步步明确分解进度计划中的各个阶段目标,在现场管理人员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进度计划和具体概念目标。

(3)施工中涉及到业主方或第三方的矛盾纠纷,应予以积极协调,一切以大局为重,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进度延误。

(4)深入施工现场,认真研究进度滞后的多种原因,与施工班组一道解决问题,对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和方法指出并监督纠正。努力钻研施工技术,掌握市场信息,实施高效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3 投资控制

3.1 工程设计及概预算

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概预算工作是前期工作的首要环节,建筑工程设计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设备的施工图,由于设计单位的种种原因,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考虑不到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业主的概预算则完全按照施工图纸编制,设计中的缺陷必须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每一个涉及资金的环节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首先,不能根据主观愿望任意变更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更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和临时增加设备,这样极易导致造价失控。其次,既定的施工时段的施工方式,不易临时更改。签证用工和加班施工要严格控制,仔细测算成本支出是否必要,如不必要,则决不可随意签证。第三,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则变更后业主有权向设计单位索赔;使工程施工始终处在“按既定设计执行”的状态,才不至于造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恶性循环。

3.3 决算审核

作为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足够的预决算知识。专门的预算人员应当时时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工程阶段记录。施工企业和业主管理小组有义务收集整理相关的签证资料和信息,为决算准备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工程决算审核过程中,要做到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法规,尊重事实和依据相关资料。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不畅和相关的立法、执法不足。长期沿用的业主与施工企业合作,委派管理人员的方式弊端丛生。奖罚不明。导致技术人员素质难以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形成以技术和制度为核心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过于集中和不受监督的权利造成腐败滋生,严重的事实和“一切由出钱的说了算”的不良工作作风都在显示这种管理体制需要变革。

第5篇

关键词: 检验医学;举证倒置;医疗事故

什么是举证倒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叫“举证倒置”。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举证倒置通俗的讲,是指患者将医院推上被告席后,首先要由医院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

一、确保检验质量是面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策中的关键

临床检验医学是对临床的标本,在仪器、试剂、质控品、检测方法的共同作用下,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大价值的实验检测信息,得出一份尽量准确的检验报告,供临床医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医院的主要职能在诊断、治疗上,故正确的诊断显得愈来愈重要,也是避免医疗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讨论如下。

1.标本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前提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患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餐前、采血时间、月经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在给患者采血时,应注意采血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正在输液的患者千万不可同侧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输液针采血。 注意在标本贮存、运转、离心、温度对标本结果的影响,更应注意人为因素造成的张冠李戴,还要注意标本质量(溶血、脂血、黄疸),在此过程控制不当也会造成错误的结果。标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声明检验结果只对此标本负责。

2.提高临床检验分析质量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四要素是:试剂、仪器、方法学、人,其中人是作好检验分析的前提。

2.1 试剂质量是做好检验分析的一个基本因素 检验科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新试剂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几个实验:试剂的稳定性试验、线性回归试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试剂的选择同时还涉及到方法学的问题,不同试剂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参考值也就有所变化。同时使用试剂时,温度、波长的选择、测定时间以及样品体积分数等,厂家都做了精确的测试,一般不需要改动。除非检验人员亲自做了相关实验,否则将引起检验工作的紊乱。

2.2 仪器稳定性及维护也是做好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检验分析仪,应注意样品/试剂加样注射器、温控系统、光电比色系统、光源系统、定时器等工作质量,并应注意平时的保养、定期的校对、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检测。

2.3 人员的因素是做好临床检验的前提 从患者的检测前准备到检测报告的发出,仪器的正确设置与保养,试剂的选择,人的因素贯穿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始终。

2.4 各种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和质量保证 自动分析仪参数正确设置是保证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学的选择、样品体积分数、温度、波长、反应时间等的设置,还有试剂或样品、反应线形范围、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额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正确设置是仪器分析质量保证的前提,一台性能良好的自动分析仪,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确输入参数,熟练操作仪器,合理使用试剂盒才能保证实验质量。

3 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对检验结果应进行实时监测 在检验结果发出前应从仪器记录中观察实时反应曲线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底物耗尽,样品或试剂吸光度限是否超过设置范围及线形范围等,如能及时发现可避免假性报告发出。

3.2 应认真核对避免添错报告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添错报告同样可以造成错误的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应在报告发出前建立核对制度。

3.3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 对异常结果应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别是与患者症状不相符、超出生命极限值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检验科为临床服务应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及时发现差错并予以改进是提高诊断质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对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1 掌握医疗事故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各医疗机构纷纷学习《条例》,制定对策,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医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二款“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结论,加强诊断是必要的手段[3]。

2.2 对检验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ISO15189号文件对检验人员要求至少应具有中等专业学历并接受岗前培训人员取得考试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关键

3.1 做好检验科档案(检验单、检验报告等)的管理 检验单(检验报告)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重视检验科在医疗事故举证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要有明确、清楚的管理制度,检验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养成有收集和保管证据的意识,任何时候有据(证据)才有理,这是举证倒置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的。

3.2 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装备水平 购买和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选用合法的、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和校准品、质控品,正确收集和处理标本。

3.3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临床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检验医学专业知识、仪器设计原理、统计学知识、试剂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知识并能有机的结合,因此,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检验科面对临床提供的标本,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数据、分析报告,如果由于检验分析数据有误,导致医生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医疗事故,将难辞其咎。此外对证据(检验单、检验报告)的不正确记载、不正确保管,或者有违诊疗的操作常规都将因此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 地下储库 自动化管控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79-01

1 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的管控系统

以某大型液化石油气的地下储库工程为例,其是由六部分组成的,分别为丙烷地下库区、丁烷地下库区、换热操作区、汽车装车区、装船码头区以及卸船码头区,它们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的,并且个别区域之间的距离也达到了3 km。所以,如果从自控流程的角度来看,逻辑控制和连续控制应是同时存在的,并且逻辑控制的结构应更加的复杂。

与普通的炼油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相比,库区的监控系统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当然库区监控系统必须具备控制、监视以及检测等常规功能,同时它还要具备信息管理功能,在控制上主要还是以开关控制的方式为主,模拟量调节回路的方式不多。根据以上的种种特点,我们为此大型液化石油气的地下储库设计了一套兼具顺序控制功能和连续控制功能的DCS。此系统都分布在各区域现场,并且都与控制室内的控制站相连,管理计算机可以对地下储库的运行和销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了一个真正的分散型的管控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

2 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的库区监控系统

在地下储库工程中,地下洞库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有效的监控内部的各项参数的变化。而与地下储罐相比,地下洞库在进行仪表选型工作时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地下洞库需要测量的参数有很多,如压力、洞库内的介质温度、液化气液位、凝结水与液化气界位等。在大型液化石油地下储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检测仪表的选型和安装工作,工作中如果稍有不当,就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 液化气调和

在两个地下储库中分别储存着丙烷和丁烷,而销售系统所销售的液化石油气却都是单一的组分,因此,最后销售的液化石油气实际上都是由丙烷和丁烷这两种气体调和而成的。丙烷和丁烷气体相互调和的方案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为两组分闭环比值调和系统、单组分闭环调和系统和在线质量目标值闭环控制调和系统三种。这里我们选择了两组分闭环比值调和系统这种方案,其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液化石油气中丙烷和丁烷的体积比。虽然一般情况下,主组分和副组分应各自形成一个单独的闭环调节系统,但是主组分的给定值与副组分的给定值却一定是成比例的,具体的公式总结为:F1=KF2。

当外界因素对主组分的流量产生干扰时,流量就会被动的发生变化,这时主组分调节器就会依据流量定值开始调节工作,而同时经过比值器K时也会使副组分调节器的给定值发生变化,也就是调节比值的过程。经过此过程中,两个流量器的流量值又都回到了最初了给定值,并且其比值也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4 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的装车控制及销售管理系统

在此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的建设工程中,我们选择的是分布式装车控制系统,此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力、物力和成本,同时也能够实现汽车装车的自动化。作为装车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装车控制仪能够实现装车过程中的温度补偿、流量补偿、定量控制、防静电连锁以及参数设置等功能,也能够与上位机进行双向通讯。在定量装车系统中,主要有流量计、防静电接地开关、控制阀、防溢开关以及装车紧急停止开关等设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流量计和控制阀这两类设备。

4.1 流量计

在装车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流量计,我们通常都选用流量仪表,其精度为0.2级或是0.5级,可以选择的流量计类型有双转子流量计、涡轮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刮板流量计以及腰轮流量计等,工艺管线的安装条件、投资的规模以及介质的实际工况等内容都会对最终流量计的选型产生影响。如果控制系统对精度的要求较高,则建议选择质量流量计、刮板流量计或是双转子流量计。

4.2 控制阀门

在装车系统中,可以选择的控制阀门种类有很多,如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以及数字多段阀等等,但是在装车工艺要求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水击现象,并且管道内部的介质流量速度也应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因此,在此地下储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数字电液控制阀,其由两部分组成,即主阀和两个电磁阀,阀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为常开型电磁阀和常关型电磁阀,从而有效的控制主阀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如果两个电磁阀被同时励磁了,那么主阀就会开启,相反如果两个电磁阀的激励都被消除时,那么主阀就会是关闭的状态。如果仅有常开电磁阀被激励,液体就会被锁住。阀盖内部的液体压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阀门提升头也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介质在管道内的流动速度就是恒定的,当操作条件该变化,这种状态才会变化,也就实现了控制阀的“多段头”。当两个电磁阀都被励磁后,常关的电磁阀就打开了,阀盖内的液体就会流到下游段,当介质在管道内的流动速度达到设计值时,阀门提升头也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介质的恒定的流动速度也是会随操作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这就是“两段开”的实现过程。

主阀实际上就是一种响应控制设备,它能够将整个控制回路都隔离开来,这样就更容易操作阀门了,并且阀门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也就能够协调准确了。“两段开”的过程是以中等流量付出液化气的,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装车时液面上方的介质蒸汽浓度,同时静电积聚也被降低了。而“多段关”的过程则是逐步的减少流量的过程,既避免了水击现象的出现,也减少了冲过量误差。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多段电磁阀,那么对降低静电和能耗以及达到平稳的开启、关闭和高速付给油的效果都是十分有利的。

分布式的装车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集中和分散控制的功能,同时也为销售管理的自动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所采用的装车业务管理软件和营销管理软件也是有所区别的,将它们分别安装在装车业务管理计算机和上位管理计算机上。前者能够发出各类装车指令并实现各类装车控制功能,并且打印发票、装车业务登录以及统计报表等业务管理功能也是可以在装车业务管理机上实现的,可以随时的查询各个车辆的加气量和加气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时出现的各类失误;而后者则可以及时的收集到销售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类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管理者准确的掌握全库区的生产情况和销售情况。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某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工程自动化控制及管理系统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如果在大型液化石油气的地下储库工程能够较好的应用更为先进的控制及管理一体化技术,那么在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真正的实现安全生产,充分的保证了企业生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用最快的速度收回投资的成本,而这也正是我国大型液化石油气地下储库工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 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在前期的实施

(一)军训

利用军训契机,强化铁的纪律和服从观念,为宿舍管理打好前奏。开学初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参加军训。

(1)军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纪律和服从观念。

(2)在此基础上,各班军训教官定时走入寝室,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培训,重点训练整理床铺、牙刷脸盆摆放,通过教官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明确严格的内务标准,为今后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二)宿舍管理员负责监督寝室内务工作

(1)内务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内务整理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培训物品摆放和床铺整理。

(2)每天定时检查。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计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生活指导老师,监督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

(三)生活指导老师对学生寝室纪律进行监督管理

(1)进行寝室纪律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寝室纪律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强调熄灯后不讲话、不吃零食,按时起床,排队出入。

(2)每天早晨检查学生按时起床情况。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有秩序地走出寝室。

每晚巡视宿舍,检查学生就寝纪律。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记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教育学生搞好卫生内务。

(4)班主任前期指导。前一个月,班主任每天进入自己班级寝室,加强师生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纪律和内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5)德育处教育,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每一栋宿舍进驻一名德育员,每晚对违纪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每隔一月,根据各种评分,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

三、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

从2009 年9 月至今,学生的宿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极大改观。寝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生出入寝室次序井然,队伍整齐,按时就寝,就寝环境宁静而安详,按时起床,起床号一响,各寝室成员快速而敏捷的处理好内务,打扫卫生,排好队伍,有序的到食堂就餐,队伍中不时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应该说,宿舍住校生面貌的改观,是校领导及教师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严格规范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一)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二原则

通过对本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的大致整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把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严格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指无论做何种事情,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严格要求恰好是为了关心孩子,唤醒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朝着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孩子一旦离开了严格要求,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规范人生的方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负责,也是制度得以运行的保障。

其二,人性化的关怀。正是广大教师和校级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保证每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开学之初,学生都明白,当他们就寝时,老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行政班子成员和值周老师正为他们巡夜,甚至他们知道,班主任家里的小宝宝正盼着妈妈回家!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能理解这份关怀。

总之,我校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许多人性化管理因素。而就现状而言,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管理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将寝室管理工作办得有特色,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构建

1.必要性分析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①倔强任性,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看问题看待事物片面偏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反情绪。

②由于家庭经济较好或成绩不错,逐渐形成优越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③家庭离异或家庭变故,造成性格孤僻。

(2)全寄宿制学生的特殊问题

①寄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不适应在校生活,或生活不能合理安排,萌发消极的退却思想。

②寄宿生和以前相比,和父母亲的沟通几率减少,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少。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长此以往,容易内向,自控力减低。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寄宿生在校时间远大于在家时间,从时间意义上而言,学校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一家园。因此,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精心打造学生的家园,增强学生对校园产生“家”的认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极有必要。

2.现行模式中的人性化管理因素分析

当前我们较为严格的宿舍管理模式中,本身就已经渗透了人性化管理的因素,笔者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的一员,欣喜地发现很多闪光点。

(1)学校设立一名专职校医,专门负责学生的健康咨询和疾病治疗,如果学生生病,即便是在半夜时分,校医接到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治疗。

(2)生活管理员的职能也发生某些转变,从最初的内务检查,到目前的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温馨的服务。天冷时,为学生烧热水,学生衣服破了,从家里带来缝纫机,为学生缝补衣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生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长辈。更便于做学生工作。

(3)生活指导老师在管理寝室纪律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利用熄灯前的时间,利用平时了解的信息,利用正规或非正式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信心;巡夜时,帮学生盖好被子,每当此时,学生都会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4)班主任老师形成了定时进寝室的惯例,在熄灯前学生寝室总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5)德育处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尽情展现风采。

上述表明,人性化管理因素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关于全面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若干建议

1.建立沟通机制,开辟教育第二战场。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约谈有心理异常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定期到班主任、德育处、宿舍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做好学生名单备案。

第8篇

摘 要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决定其执教理念,而执教理念对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教练员知识结构与其执教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组成与其执教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教练员 知识结构 执教水平

教练员不同的人生成长经历决定了其不同的知识结构,在全国优秀教练中,往往我们会看到优秀教练员大多由优秀运动员转型而来,而经历体育院校科班系统文化学习成为教练员的在全国名声大噪的教练员却很少,可见,对于教练员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运动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而运动经历可以说是教练员知识结构的核心。以下对教练员类型及其知识知识结构对其执教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教练员类型

翻阅文献资料和通过自身观察,教练员主要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由优秀运动员退役转型成为教练,简称“运动员派”;另一类是体育院校毕业而后成为教练,简称“学院派”。省队、国家队教练员主要由“运动员派”教练员组成,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田径队、举重、拳击、跆拳道、皮划艇、赛艇等项目的教练员都是由运动员退役转型而来,他们都在重大比赛中获得过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在国内,有很多“金牌教练”也是由运动员转型而来,比如说国家乒乓平球队总教练刘国梁,现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现国家女排教练郎平等,而“学院派”的教练员主要分布在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教练员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多年教练员的带队水平显示,“运动员派”教练相比之下执教水平会更高。专业知识是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的核心,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决定其执教理念,执教理念决定其执教水平。

二、教练员知识结构组成

教练员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其中,基础理论文化知识是基础,主要是运动员所学的文史及数理知识;专业知识是核心,它包括专项技、战术知识和运动训练与比赛实践经验;基础理论知识是支撑,专业基础理论包括一般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体育营养学、运动保健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统计学。相关学科是辅助,相关的学科包括哲学及一些人文学科。

三、教练员知识结构层次及其相对应的执教水平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决定其执教理念,而执教理念又决定了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也就是说,不同知识结构,其能力与教练员类型各不相同。当教练员知识结构是基础文化知识与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相加,此类教练大多来自体育院校,善言辞,大多在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任职,因为经过体育院校的体育基础理论的学习,所以他们理论知识较强,但因缺乏工作经验和运动经历,其实践能力稍弱,这类教练员主要是刚毕业不久的“学院派”;当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由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相加时,这类教练员主要是“运动员派”,他们有一定运动经验和的训练能力,但不善于或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此类教练员往往自身所具备的运动训练经验决定了他的执教水平,是经验指导型教练,知识结构单一,长期发展来说,不易成为顶尖人才;如果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在前两层知识层次基础上再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相加,这类教练员既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训练经验,而且喜欢理论文化学习,不断寻求训练方法的创新,是比较优秀的教练,但是由于他们很少学习跟哲学、人文学科有关的知识,其想问题、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最后,如果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由如果是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组成,那么,这样的教练员既有极强的执教能力,而且知识面广,思想深邃,是德才皆备、备受运动员喜欢的好教练,他们是“运动员派”和“学院派”中的优秀教练。

四、结论

教练员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类是由运动员退役转型的“运动员派”,另一类是由体育院校毕业的“学院派”教练员。当教练员知识结构是基础文化知识与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相加,这类教练员主要是刚毕业不久的“学院派”,他们擅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当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由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相加时,这类教练员主要是“运动员派”,是经验指导型教练,知识结构单一;如果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在前两层知识层次基础上再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相加,这类教练员既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训练经验,但是由于他们很少学习跟哲学、人文学科有关的知识,其想问题、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最后,如果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由如果是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组成,那么,这样的教练员既有极强的执教能力,而且知识面广,思想深邃,是德才皆备、备受运动员喜欢的好教练,他们是“运动员派”和“学院派”中的优秀教练。

参考文献:

[1] 尹军.对我国部分项目优秀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01).

[2] 吴飞,刘国斌.我国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的知识结构[J].体育学刊.2007(03).

[3]王喜铭,丁月兰.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特征及其运动训练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8(02).

[4] 李雪松.排球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高途径[J].运动.2011(04).

第9篇

【关键词】 基础理论 视唱 乐理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89-01

本文所说的音乐基础理论是指音乐中所学基本的视唱、乐理这一基础性理论课程,这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普通高中音乐考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与演奏中很难掌握准确的音准、节奏等技巧,更不要提对音乐的表现力。高中音乐基础理论不但是高考音乐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是与其它音乐考试科目建立联系的重要支柱,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中都能发挥着巨大作用。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潜心研究音乐的考试内容与摸式,发现很多高中学习教师都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拿我们江苏省来说,每年的高考学生都说自己弹奏或演唱的怎么样,很少听到有人说视唱、乐理或其他理论不行,可见在很多学生眼里,高考只有吹、拉、弹、唱,可是他们却不曾想在娴熟技巧与丰富表现力的背后,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在几年工作研究与实践中来具体分析高中音乐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在高中的定位与制约因素

1. 视唱基本乐科定位与影响因素。俗话说,看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就要看他的视唱水平怎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学生刚接触音乐时首先接触的是视唱的音阶“1234567......”,对音准好的同学来说,好则好,不好即便后天怎样努力,也很难赶上视唱好的同学,这部分学生音乐素质就谈不上好,在高考中很难考出好成绩,甚至影响整体分数,像这样的学生在音乐高考中很多。还有一种可能,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较差。这是客观因素存在的,学校考虑自身的发展,并不是把所有条件好的学生都给你参加训练,有的文化成绩相对薄弱,有的个性比较强,厌恶做一切事情的调皮者,这些学生也是没有办法管理和改变其性格的,也难以在艺术领域取得进步,甚至由于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的培养和认真的态度,影响了整个音乐的学习。

2. 乐理基本乐科的定位与影响因素。乐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音乐基本乐科,它包括音、音程、和弦、节奏、调、调式等几个方面。它在高考中占有的分值不大,但却往往因乐理分数而影响整体,这说明学校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其实,乐理内容不多,但灵活性与理论性是比较强的。还是以江苏省为例,每年高考学生自认为乐理复习的不错,起码不会在专业上拉分,但往往想象与结果大相径庭。这说明,首先,乐理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其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甚至有些呆板,原本一样的题型换一种方法就做错,这是肯定不行的;然后,就是做题速度慢、不熟练,虽然江苏省每年的高考乐理题与其他省份相比略简单,题量也不大,但学生的做题速度实在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需要引起学校老师的高度重视。所以,乐理学科更不该忽视。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指导艺术实践

1. 视唱乐科艺术实践。视唱是一门理论兼技法的学科,它有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可引申到其他学科中,它是比较灵活的。作为基本考试乐科,视唱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我分两方面来说。

①歌唱方面: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歌唱,歌唱时首先要练声。练声就像视唱一样需要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显然,有些学生会说,教唱发音本来就是声乐教师的职责,他唱一句我们就模仿一句,殊不知这里面还有很多牵扯你音准问题的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刚开学时,临时听一位老师上声乐课,学生看见我们在听课,状态相当积极,作了一组发声练习后感觉其声音是通的,方法运用的也较到位,表情也不错,可是总觉得他的音准忽高忽低,总有那么一点点音发不到音点上去的感觉,尽管老师再强调再模仿让他注意音准,可还是没有改变多少,这很显然是他音乐素质的问题。

②演奏方面:对演奏的学生来说,有些乐器音准方面也不容忽视。比如拉弦乐器二胡,我经常听到有些二胡学生演奏姿势、持琴触弦的感觉还不错,就是二胡拉出的音如噪音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不像钢琴等键盘乐器一样有固定音高,只有演奏者在演奏时提前闪过某个音的音高,把这个音印在脑海里,拉出此音,所以二胡不好拉,音准要好。

2. 乐理乐科艺术实践。音乐理论基础也称乐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声音的性质、律制、怎样记谱(也就是怎样读谱)、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当它作为理论考试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乐理知识是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因此对于乐理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孤立存在,不能把乐理作为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乐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更多地和活的音乐作品分析联系起来。

不管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都是音乐表演中的重中之重,同一首音乐作品因为艺术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而为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的艺术处理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而这一创作意图的体现往往是根据乐谱体现出来。对于乐谱的分析,包括对于作品中一些音乐记号的处理、音乐的节奏节拍、强弱力度及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