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11:43
导语: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程安排是教育的基础,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优化计算机教育的先决条件,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计算机人才教育的主要手段,就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一般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时采取的措施就是先理论讲解、再实践操作,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没有变化,常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顺序上没有强调实践性的作用,教师只是简单地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而且常常会出现两三个学生共同利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情况,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层次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与本科院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其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不同,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不高。
1.3 教材选择不当。计算机类教材种类繁多,知识结构、内容都存在不同,并且不同的课程教材针对的学生文化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教材市场种类繁多而又质量高低不同的复杂环境中,有些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存在一定的私利性。比如会选择本校某些教师编制的教材,而往往这些教材的质量不高;或者他们在选择教材时过分的注重教材的质量而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
1.4 教学实践操作环节缺失。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在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现在的课程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理论知识等,但是具体到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就不能熟练的将自己的内在知识转化到岗位中。再则计算机考试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对学生的考试主要有理论考试与计算机操作两部分,如果理论考核所占分值过重,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要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即可达到考试要求分数。
2 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性改革措施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是系统性教育,深化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要分析学生的岗位要求,以学生的职业技能来设置课程教学环节,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教学模式。
2.1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上要侧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选择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知识单元重点讲解,尤其是那些和日后工作岗位要求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思路与应用技术手段。通过实践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2.2 开发多元化的授课模式
教师要拓展授课模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实施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方向、网站前台设计或后台编程等。
2.3 加强考核认证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高职院校应对其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学院考试考核改革为国家级的计算机等级取证考核,使每个学生都对计算机课程重视起来。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教改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所要教授的基础知识他们如果在熟练的掌握之后,可以允许学生不来教室参加理论学习,但是他们必须要通过事先设置好的各种考核。
3.2 资源库的建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到专门的网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进行相应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设网上授课制度,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学生提供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并且可以实行网络学习成果测试制度。
一、培训班开设:,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根据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要求,开设初中普及组和高中提高组两个竞赛辅导班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其中初中普及组主要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并吸收少量优秀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计划人数人左右,由××老师负责主要培训课程。高中提高组在高中一年级学生中选拔,计划人数人左右,由××老师负责主要培训课程。
二、学生选拔工作:
培训班学生主要在学习成绩良好和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中选拔,组织学生召开动员大会,并自行命题安排选拔考试。分别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学能力、逻辑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核,经过综合考虑,从参加选拔考试的名初中学生中选拔了名组成初中普及组培训班,从参加考试的名高中学生中选拔了名组成了高中提高组培训班。
三、课程安排:
根据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对初赛参赛知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如下:
课程
主要内容
时间安排
节数
程序设计基础
⒈程序基本结构,简单语句、表达式
月日-日
⒉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输出格式
月日-日
⒊关系式、逻辑式与布尔数据,选择结构语句
月日-日
⒋基础训练
月日-日
⒌循环语句,循环语句,循环控制
月日-日
⒍基础训练
月日-日
函数和过程
⒎标准函数和过程与自定义函数和过程
月日-日
⒏函数和过程中的参数及变量作用范围
月日-日
⒐基础训练
月日-日
数据结构
⒑线性表、队列和栈的基础知识
月日-日
⒈线性表、队列和栈的程序实现
月日-日
计算机知识基础
⒉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
月日-日
⒊计算机中的数、进制的转化
月日-日
全面复习
⒋全面复习,准备参赛
月底-月初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安排:
初中普及组:
周次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备注
周一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一室
周三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一室
周五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一室
高中提高组:
周次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备注
周一
下午第节-第节
电脑三室
周三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三室
周四
晚修第三节
电脑三室
五、培训班学生要求:
⒈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提前请假。
⒉严格遵守电脑室上课要求。杜绝玩游戏,发现立即开除出班。
⒊上课带好笔和笔记本,认真做好笔记。
⒋有连续三次未到或者总计五次未到者,直接开除出班。
⒌培训班采用不定额淘汰机制。进行阶段考试,精简人数。
六、培训目标:
我们目前还欠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辅导经验,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希望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能够在××年月份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为学校争取荣誉,为以后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组织竞赛培训积累经验。
目标:初中普及组和高中提高组分别有至少一名学生取得市二等以上奖项,争取获得三等以上的学校团体奖。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要从国内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来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时期,主要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教育重视专业性的技术信息,侧重于对程序的设计。仅有少数院校才开设相关的课程。第二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始涉及到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能。侧重点也转变为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简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中专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知识素养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出发,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实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机教学经验。现在的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是从实际教学出发,探究在中专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的探究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思考方式为主。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创新理念要与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教学情况。在创新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还为实现切实有效的改革情况的分析,如何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式的教育教学是摆在所有计算机教育者面前的时代命题。
三、浅析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要形成系统性的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系统,需要一线教学的教师整体努力,对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仔细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课堂表现进行整体的分类规整。但是,在中专的具体教学任务中,因为众多综合性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观点和经验的分享模式,难以达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的综合能力没有达到新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标准,中专教师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相关的整体培训,或是在经过短期培训后,没有实现能够进行创新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专一线计算机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具备开展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的探究的能力。现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真正成功地获取第一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真实数据、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才能真正地做到在众多理念下,根据中专的具体实际计算机教学情况开展教学改革的探究。在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因为中专学生的特殊性和中专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中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实现符合社会的发展,要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在实际的中专教学中,实验课、总结、反馈、研讨材料的准备等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实现。这是未来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一线教师可以带着教学问题、反思和科研的态度去开展中专计算机教育教学,实现对中专教学的科学性的实验验证。
四、探究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新时代的发展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加强,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并且人们已经开始从多元的方向来思考,创新已经的到普遍的认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可以从创新理念出发,与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挖掘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究新的改革路径。
1.教学观念上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承接者。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要实现在教学观念上的创新。在创新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良好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形成。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中专的计算机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实现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授课模式,形成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模式。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进行班级、小组之间的探讨、协商和知识的交换,并且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来选择他们迫切要学习的内容,自行搜集信息和让大家理解的方式把内容完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来呈现完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在相关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设定特定的场景和任务目标来开展相关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展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发现学生所缺乏的技能,进行分解性的讲解。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
五、总结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s Teaching Roform
Wang Haiyan
(Hebei Qingl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Hebei066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Co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ve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goal is high-quality workers,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economy,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openness and puter is in vocational schools will be one of the courses offered and also the one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skills necessary.At this stage,the computer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but also in keeping students in their own ability level.This paper,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level changes.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Teaching;Reform
一、前言
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它不仅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性强、发展快是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特点,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所以,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不可挡。
二、加强师资力量,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全面,要广,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有效地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合理完善师资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寻找有效地师资培训方式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促进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舍弃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职院校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这对计算机这种需要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无论是采用低要求、低起点还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中职院校不要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平时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此,中职院校也应该在这点上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加强计算机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时有效地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完善自我。
四、选择合适教材,完善教学设施
中职计算机教材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要突破常规。中职计算机应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必要的补充一些教学材料,以保证内容的适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网络和多媒体具有信息共享、传播快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受时空限制,强大的交互将性彻底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任课教师应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课堂,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顺利完成中职计算机教学。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操作系统、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设计成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然后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方面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上机操作来实现程序。选择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独立编写代码。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的技术手段。上机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在上机操作、程序编程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更新观念出发,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计算机学好,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迎接未来的挑战。相信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取得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任宏伟.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合作学习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31-03
Teaching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LI Chun-hong
(Information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a series, such as idea,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 of course...etc.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and analyzes the teach? ing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first, then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ject of suit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gh school and discuss its possi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studies; reform in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选择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操作技能;它对于大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强调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根据高校的特点,首先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适合高校特点的改革方案并论述其可行性,最后综合得到结论。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已经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所以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该课程的开设还存在流于形式,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对教师而言,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又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2教学内容笼统,考评标准单一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与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内容相似,而且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密切,致使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只是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内容的重复,与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教学内容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使学生学习无兴趣,因而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削弱,教学效果不好。
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设计操作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成绩主要以平时、期中和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3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给新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但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来看,目前教授内容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由此导致大学计算机 基础内容衔接上的重复和重复教学的问题;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已拥有了个人电脑,他们对电脑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甚至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高校面临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传统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不能较好的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4缺乏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认为计算机基础学科与本专业无关,对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多大帮助,计算机基础课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很多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没有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孤立了起来。导致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和扩展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原本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丧失殆尽,根本无法适应毕业后信息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1.5重单项知识的学习,轻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正从此前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实践”的授课模式已逐渐被“机-课”一体的授课模式取代,但其本质仍然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教学注重考试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掌握,上机测试一般又偏重于单项知识的考察,而无法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考察,使学生会考试而不会使用所学知识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而偏重结果性评价,更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而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弱化了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应该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学习、专业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1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保证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显得特别必要。学生入学后,可组织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若干类型专业(如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艺术类等)和两个层次(快班、慢班)进行教学。
如:四个类别的快班,可弱化简单的Windows、Office操作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化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如文法类强化Office综合应用、经管类强化数据库应用、理工类强化程序设计及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对于慢班学生则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突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种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发挥所长,各得其所,也可以让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2.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将各门课程简单地堆积,而是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结果,最终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因此,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方式,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视窗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安全等作为基本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例如,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学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建筑设计的学生选学CAD等应用软件;文法类的学生选学Photo Shop等应用软件;经济类的学生则选学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争取学生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还可将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有机地融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巩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上,可采取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案例思考过程中提高自身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创造力恰好就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
2.4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了针对相关课程特征的网络版多媒体教学软件,构建一个由主教材、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计算机考试系统、教学互动网、课程教案、习题、实践操作等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觉主动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也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 氛围,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5以应用为目的,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一方面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具有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即调整已经过时的内容,补充当前流行的主流技术和技能,并且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化诉求,面向社会需要,以充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从早期的基础知识的普及发展到使用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或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教授的内容应以实用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能紧紧抓住当今社会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追求掌握知识的全面性。
3结束语
在培养人才的方针和政策上,国家教育部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各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各高校制定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成为优化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内容。
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尽管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生源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依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交叉结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认知和创造的理念,是今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关素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6):103-104.
[2]胡英,廖瑞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9.
[3]王晓燕,王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32.
1.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置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他们想要学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知识及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机了解和使用过少,觉得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复杂。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兼顾这些学生不同的需要,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2.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影响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量不断增加。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设置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机房资源比较匮乏,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很少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如果只是依靠课堂学习,那么,学生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应模块及相关应用的,而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大不利的。
3.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手段呈多样化发展,然而,高校很少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是通过期末测试来进行的,期末测试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影响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测试中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反映出的只是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w掌握情况,而无法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个知识模块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学生的总分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很可能有着巨大差别。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考评体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努力,到了期末就突击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丧失日常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
5.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建设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很多课程中都建设了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这一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没有将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多个监管部门,资源建设不够充足,网站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二、以上现状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当地教学水平的影响,他们在入学初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良好,而农村的一些中学虽然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但是,其教学成效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新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难免会参差不齐,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必然会有所差异,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话,还非常有可能导致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枯燥、简单和无聊,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内容、晦涩难惜,教学进度过快,无法很快吸收。
2.师资队伍的建设尚未健全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设置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但绝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往往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需要说明的是,大班上课不仅学生人数多,而且涉及的专业也多,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教学大纲,而且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说,大班上课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但却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压力,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则是师资队伍不健全。
3.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置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大层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层级的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形成对比的则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必然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教材引进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模式单元化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得分数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而且还弱化了教学效果。另外,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为了提高自己求职找工作的成功率,纷纷报班学习,长期往返于各类培训班、速成班之间,不但未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
5.教学环境十分简陋
尽管当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教育都比较重视,纷纷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教学环境十分对简陋。具体来说,高校计算机教学对教学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几乎可以称之为“上不封顶”。然而,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却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理论教材;其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划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程度;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定期对他们所在的层次进行调整,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优等生和辅导差等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2.微课程教学法
由于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难以更改的,因此,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就可以采取微课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问题,并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时间。另外,微课程教学法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细分,并围绕各个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和微课件等。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产生引导作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将微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评论、反馈等功能。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学到多种知识,让学习不只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g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精心进行组织,一环一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便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基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同时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PPT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演示优秀作品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插入图片的方式,动画效果的设置等。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分阶段进行,即明确任务――第一次尝试―任务完成―形成技能―任务拓展等。
5.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克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不利影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辅导,鼓励师生共同研究,从而使师生之间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家长通常会选择为学生配备电脑,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往往会对计算机有着明显较高的兴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没有配备电脑的家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相对较差,并且计算机的基础也相对较弱,这就形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还收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上有着较为活跃的表现,并且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而那么对计算机技术兴趣缺失的学生自然会处于劣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也会收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学中的资源,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的阶段教学,以更好的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导向,增加实际应用较多的学科(如Excel、AutoCAD等)的设置,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对于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更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最终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也相应的问题。例如存在学生只是简单的了解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相比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效果反而不好。还有一些同学在上机时出于好奇心或者自控力比较弱就开始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多费心多下力,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实践动手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技工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这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对技工院校基础教育的要求及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在处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区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也处理不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是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经过简单的压缩或简化,然后讲授给学生。所以,还需要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研究学生、总结经验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现在教学环境的总的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的广泛接触,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实现教师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及时跟进,有利于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能够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实力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克服都依赖于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的把握,要加深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的理解,并且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加强技工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作者:王潇涵单位:山东省禹城市职教中心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军事外交手段来提升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影响力。为外国军队,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官,是我国军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军软实力的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1 外训教学的主要特点
外训教学是外训工作的重要部分,外训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外训工作的成败[3]。有别于内训教学,外训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
虽然外训学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大多用英语交流。因此,在外
训教学中,教员应全英语式教学,这就要求外训教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此外,也存在一些外训学员不会英语,用他国语言交流。那么,不就需要译员作为中间的纽带,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外训学员,还需要教员与译员的密切配合,良好沟通。
1.2 外训学员的差异性
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训学员在经济水平、文化渊源、宗教信仰、学历层次等有一系列的差异[3]。外军学员都是各国国家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而推荐来受训,因此学员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宗教文化、军事力量不同,所以导致外训学员呈现着以下特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国情军情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不同、学习目的和意义不同。
2 开设《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战争必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陆海空的联合作战。鉴于计算机技术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我校对外训学员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外训学员的计算机水平、为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外训学员奠定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探讨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战争更趋向于陆、海、空的协同、联合作战,计算机已经成为战场信息传输的神经系统,在作战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训学员开始这门课程,一方面,让他们更系统的学习计算机各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实际应用出发,提高对计算机的实
际操作能力,包括对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通用软件的操作以及基于网络的编程等。最终,待外训学员回国后,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迁移到自己国家,并在各自国家的军事战争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
我校的外训学员是经过他国国家层层筛选推荐培训的,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4]。在计算机领域,外训学员对计算机各类专业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计算机网络编程及各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强烈的兴趣。外训学员学习方向和目的明确,他们渴望掌握娴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渴望能将所学计算机技能应用到日后的军事工作中。
3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手段
3.1 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各国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教学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外训教学需求,所以分层次教学已成为外训教学改革的首选。我们很早就对《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开始尝试了分层次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措施分为:首先,在外训学员入校后,采用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是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其主要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对哪些计算机专业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采用选择与问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已经掌握外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外训学员开设,包括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级课程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外训学员,开设程序语言设计等课程。
最后,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开展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产生“个体歧视”的错觉。为了避免外训学员产生“歧视”这种情况,并没有将外训学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而是在同一班次同一课时同时开展基础教学和高级教学。首先对外训学员授予基础教学,并布置基础教学任务。对在课上可以快速熟练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外训学员给予高级课程的授课和指导。
有效采取分层次教学可充分地调动了外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提高了课程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实践检验,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目标。
3.2 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覆盖面广,包括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可以让外训学员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的各类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素质、拓宽知识面。
该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外训学员,授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数据库编程和计算机网络编程等内容,提高了外训学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外训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3.3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外训学员,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于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外训学员采取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外训学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外训学员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鼓励外训学员参加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活动
我校每年都开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等活动[5]。鼓励外训学员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充分提高外训学员的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外训学员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方面外训学员更好的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这门课程在考试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笔试,将课堂表现、课程实验、课后作业、期末测试纳入课程最终成绩,课程最终考核成绩=课堂表现(10%)+课程实验(30%)+课后作业(10%)+期末测试(50%),充分考查了外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基于上述有效措施,《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外训学员在学校举行的各类计算机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 实施《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外训课程的几点思考和设想
虽然本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外训学员计算机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教学手段。
4.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手段,可提供给学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主学习。因此,将授课内容制作成网络教学资源已是大势所趋。网络教学一方面为外训学员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让外训学员根据各自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外训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2 积极采取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学将发展MOOC作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6]。因此,在外训教学中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拆解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活动,促进教员和外训学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当然,将MOOC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活动及在线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行为三方面的衔接关系。
5 结束语
本文从外训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在课程实施过程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并给出了在未来外训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的创新性教学手段。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