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

时间:2023-12-01 10:38:44

导语:在村镇银行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村镇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模式;信贷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面向小微客户的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探析――以村镇银行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4日

一、引言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的实施,现今涌现出大量小微型企业,但小微型企业创立之初的融资问题是一大难题。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表现出担保要求高、审核门槛高的特点。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各地村镇银行出现了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小微型客户“短期融资、贷款频率高、资金需求时间急”的特点,采取“简单、方便、快捷”的办法,无需抵押物,依据客户的资金与经营情况,设计合理的信贷方案,包括额度、担保、还款方式等都有灵活的搭配,有效地解决了小微客户无固定资产抵押、融资难的问题,这种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被很多银行、企业、个体所关注。本文从创新性信贷模式的特点及客户对该模式的评价等角度分析,总结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以便为小微客户提供金融供给、进行金融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融资的认识及其融资情况调研分析

(一)调研情况。为了解各地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具体贷款发放模式及贷款业务的运作效果,我们走访了山东、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商业银行及村镇,实地探究各类信贷模式,同时,向各地的小微客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模式的看法,作为后期论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在2015年7月25日至2015年5月20日走访了山东、黑龙江、新疆、北京等地的村镇银行,了解各银行的贷款模式及贷款运营情况。同时,我们对各银行的小微客户发放了调查问卷,咨询了他们对不同信贷模式的看法及建议。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3份,收回53份,其中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调研分析

1、小微客户对创新型信贷融资的探析。由表1可知,在受访者中,有38%的是主动去银行咨询,26%的受访者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22%的是亲戚朋友介绍,只有14%的是银行推广得知的。(表1)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对于小额信贷产品的推广不到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在受访者有贷款需要的时候都是主动跟银行联系,或者问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少有人在能想到以前银行宣传过的产品,银行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贷款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应该是一个盈利的主要项目,银行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产品向有需要、有贷款意向的人宣传。并且小额贷款是我国贷款的一个新领域,针对中小企业,银行应该针对他们制定一些宣传方案,提高大众对小额信贷的了解程度。

2、小微客户对待创新型信贷的接受程度

(1)客户对贷款特点的看法。该贷款模式的特点具有贷款门槛低,并且不依赖抵押物,依据客户的资金与经营情况,设计合理的信贷方案,包括额度、担保、还款方式等都有灵活的搭配,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调查了客户对这些特点最看重的方面。(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58%的客户更看重贷款条件低这一特点,26%的客户认为贷款不依赖抵押物更具吸引力,只有16%的人认为产品的设计根据客户的需求更有吸引力。由此,绝大多数客户还是更看重贷款给出的条件,这是他们在选择贷款类型最重要的考虑。

(2)客户对利率水平的接受度。我们根据现今的贷款利率,将利率水平分为三类,针对已运用该贷款模式的小微客户,调查了他们对该利率水平的看法。(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38%的人认为创新型小额贷款的利率稍高,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仍可以接受该利率水平,36%的客户认为利率符合现在市场的总体利率水平,其余13%的客户认为该利率很高,已超出他们接受的限额。由此,创新性小微贷款既然是针对小微客户,小微客户的资金链本就相对薄弱,所以银行应针对客户给出的意见,指定符合客户承受能力范围的利率水平。

(3)客户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是否做考虑。创新型贷款融资模式在贷款前需要对客户的家庭状况及个人信誉进行分析、测评,其中会涉及到客户的家庭及个人隐私,这种信誉评价模式给很多客户带来困扰,我们针对这种信用评价模式进行了问题研究,得出70%的人认为这种贷款前的信誉评价符合贷款模式要求,但16%的人仍有所顾虑,只有14%的人难以接受,所以绝大多数小微客户为了得到资金支持,仍可以接受银行的这种针对个人的信誉评估。由此可见,信誉评价形式并不能改变小微客户选择贷款的意向,只要银行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客户在风险控制上不会做过多的考虑。

3、小微客户融资方式分析

(1)年龄与贷款额的卡方分析。在表4中,36~45岁的贷款对象贷款额相对集中在30万元以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处于事业稳定阶段,相较于年轻人也没有过大的创业激情,所以贷款额度较小;其次,选择30万元以上的贷款额的贷款对象相对较少,据我们了解是因为此种创新型贷款的特点主要是贷款条件简单,贷款额度适用于资金量需求小的客户,如果客户需要大量的资金量,那么这种创新型贷款并不适合。(表4)

(2)贷款用途分析。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的受访者贷款后资金用于创业,18%的受访者用于买房、买车等消费行为,14%的人是用做运营资金,缓解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情况,或者在生产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只有2%的受访者用于其他用途。(图1)

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创业资金和用于运营资金都是中小企业在创业期或生产期等遇到困难时去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现在需要借助小额贷款支持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很好。虽然现在各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层出不穷,比如P2P平台、风险投资等,但相对来说风险会比较高,政府对他们的监管还不到位,很多的相关法律还未出台,对于投资者和借款者都不安全。而银行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体系,安全性高。另外,银行的资金量充足,只要办好手续,随时能从银行提走贷款,其他新型融资方式比较不稳定,融资时期较长,对于短期资金需求,还是银行比较好。银行被大众所熟知,有资金需求时一般都会先找银行,因此小额贷款这方面的业务前景大好。

综合以上三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小额贷款方面客户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银行由于宣传不到位,这项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银行应该加大宣传和推广,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

(1)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分析。如表5所示,被调查者选择的缺陷集中在“政府对于这一贷款扶持较小”、“没有大范围推广”、“涉及个人隐私较多”三类,分别占50.90%、18.2%、16.4%。众数项“政府对于这一贷款扶持较小”的异众比率为49.10%,所以用它来反映创新型贷款模式存在的缺陷的表性较差。(表5、图2)由此可见,创新型贷款模式虽然新颖,但其本身仍存在一些缺陷,银行有必要了解这些缺陷的存在会对此模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应该针对这些缺陷提出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小微客户及潜在客户对其的接受程度。

(2)分析创新型贷款模式的缺陷。主要应该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①首先这种创新型贷款模式因为只在某些村镇银行实施,没有大范围推广,所以客户群体受限,贷款范围较窄,银行可以依据其特征在各地进行试行;②此种创新型贷款因为面对的是小微客户,所以贷款额度较低,对于一些有大量资金需求的客户来说不太适合,所以建议贷款额度大的客户选择其他的贷款模式;③因为此种创新型贷款模式相较于其他贷款手续更简单,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贷款不良率,银行会对贷款客户的信息和信誉进行评价,这些调查虽然涉及个人隐私,但据我们调查了解,银行对这些资料的保管十分严格,所以个人隐私不会有被泄露的风险;④因为这种创新型贷款模式目前只在部分村镇银行进行推广,还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其可行性仍旧有待进一步考证,所以政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于这种贷款模式仍然保持观望状态,我们相信,随着此种贷款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其可行性得到验证之后,政府会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小微客户也会得到更好的帮助。

(3)小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通过本次对创新型信贷融资模式探索的调查,我们从各项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①绝大多数客户在选择贷款时,会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去银行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贷款信息,采取最稳妥的咨询方式,从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贷款途径;②研究的对象为小额贷款客户,小额贷款客户资金链相对薄弱,还款能力较低,所以小额贷款客户的贷款额度集中在30万元以下。且各年龄段对贷款的用途及需求各不相同,导致贷款额度需求不同,所以年龄与贷款额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③小额贷款客户的资金缺乏阶段主要在创业时期和生活消费间,所以贷款资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创业及消费上。现今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型创业,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客户,给小额信贷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前景;④客户在选择贷款方式时更多的是关注贷款模式的利率及贷款条件等实质因素,这些因素与客户的利益息息相关,至于银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等手段来保证自己的发展,于客户而言他们并不过多关心,所以小额信贷要想更好的发展,应将精力重点放在调整利率贷款条件及还款方式等方面;⑤最后通过对客户对于创新型信贷模式的看法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证明了这种贷款模式新颖,存在推广价值,但此模式仍存在缺陷,如在贷款利率、贷款推广等方面有待继续完善。

三、不同信贷模式对比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

1、商业银行抵押信贷的传统信贷。商业银行的信贷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程序,即借款人提出申请、对贷款的调查、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贷款的审批、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收回。这一套的基本程序走下来,借贷效率明显过低。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支持民企时推出的还贷后周转再贷的“联保贷”政策,本是可以加快借贷效率的好政策,但是近年来,银行却提出,追加抵押品才能借贷,从而引起“抽贷”现象。对银行而言,提出这样的条件主要是出于风险考量。但很多小型企业,在资金上不能做过多的科学布局,一旦公司运营出现问题,信贷资金趋紧,若再拿不出过多抵押品,得不到贷款,公司经营马上被动。

2、商业银行针对小微客户的信贷。银行业机构在针对小微客户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做小微企业依赖抵押或第三方担保,使小微企业融资难演变成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2015年6月,江苏省财政厅与江苏省农行合作,在徐州试行“苏微贷”,通过政银合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该业务开展半年以来,徐州市农行已累计发放“苏微贷”39户,金额1.15亿元,并已有“苏微贷”储备客户60多户,金额约1.7亿元,预期后续业务规模将加速扩大。“苏微贷”业务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半年的时间里以3,000万元的资金撬动银行1.15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资金放大近4倍;二是显著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增强了政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信心,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苏微贷”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银行不能搞“一刀切”行为。适当采取信用贷的模式,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因企制宜,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的放宽政策,放低门槛。

(二)村镇银行的创新型信贷模式。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针对小微客户,在产品设计上,立足与小微企业“短、频、急”的一些需求特点,采取了“简单、方便、快捷”的做法。北京顺义村镇银行针对小微客户设计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服务贷款模式。

北京顺义村镇银行针对小微客户设计了“无抵押”贷款模式,在贷款业务担保方式选择上,为客户提供了保证、联保、信用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不依赖贷款客户是否具有固定资产等抵质押物,更多的是关注小微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状况。银行放低门槛,为弱势群体创造平等的融资机会,村镇银行无疑是让这些小业主在创业初期得到珍贵如血液的资金。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在服务上秉承“简单、方便、快捷”的“贴心”金融服务理念,“简单”即小微企业只要提交营业执照或法人代表身份证就可申请贷款,其他手续都由客户经理来完成。

在风险控制上,顺义村镇银行通过“三看三不看”,识别风险:一是不看报表看原始。通过实地走访客户,捕捉最真实的信息是该行识别风险的基础;二是不看抵押看技能。顺应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以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来判断企业生存能力与发展潜力;三是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小微企业通常是由其家庭成员组成管理团队,如果家庭不和,就很难集中精力搞经营,以正面、侧面进行客户家庭信息的交叉检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就会重点予以关注。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基于自身成熟完善的贷审会风险控制体系,设立了总部与支行各级贷审会,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线支行行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根据其从业年限、风险控制能力水平高低进行不同额度授予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贷款审批权限分为ABCDEFG七个等级,授权直批贷款权限从20万至400万元不等。通过上述安排,使得80%以上的贷款能在支行层级就能完成审批,从而大大提升了信贷审批的效率。

截至2014年5月底,北京顺义村镇银行共累计发放小本贷款近5,332笔,累计发放金额7.98亿元,目前有贷款1,730余户,贷款余额2.7亿元,不良率为0.01%。贷款投放定位于小微和三农,户均贷款仅为67.57万元,其中50万元贷款以下1,857户元,户数占比达到69.11%;保证贷款余额124,558.29万,金额占比贴近70%;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分别为48.8%和86.53%。

(三)分析结论。创新型信贷模式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小微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这种贷款模式瞄准小微型客户短期融资难、需求资金时间紧急等特点,设计出简单、灵活的贷款方案,从而有效解决小微客户的资金问题。以小微客户为重的村镇银行结合本地的小微产业特点,以“支农支小、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采用“错位竞争”的经营思路,彰显经营特色,与当地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将重心下沉、扎根基层、服务市民,做一个市场的补缺者而非追随者。在信贷投放上,有效运用小微金融的技术优势,将农户、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主等作为业务对象,加大对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的放贷支持,增强“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从事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既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又避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

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角色定位;县域本土银行

金融与经济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经济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员,以服务“三农”为旨,立足县域经济,地方政府在其发展中应正确扮演好管理、引导、宣传等角色。

一、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资金外流明显,信贷投放不足

四川省大竹县具有一定代表性,以该县为例,存、贷款的增量及增幅极不均衡,存款逐年创新高,贷款增长却很缓慢,近5年存款净增77亿元,贷款仅净增23亿元。监管当局对存贷比指标的监管红线为75%,该县2010年末银行业存款138亿元,贷款41亿元,存贷比不足30%。按一般规律及实践经验判断,该县存款资金在当地运用很不充分,同时,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营运水平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从存、贷款与GDP关系看,该县贷款总量仅占GDP的四分之一,也说明当地信贷投放严重不足。

2.资金供给不足与资金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银行存款资金呈刚性增长态势,可用资金充裕,但事实上整体存贷比却低于30%,如按存贷比监管指标计算,尚有62亿元资金可用于贷款投放,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活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消费的换档升级,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新月异……无不孕育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巨大的资金需求。可见,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的巨大空间没有打开,必然导致合法融资渠道对有效资金需求供“血”不足,当正规金融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地旺盛的资金需求时,极易诱发“高利贷”等危害金融安全的非法活动,一旦泛滥必然会严重扰乱地方经济秩序,影响安定团结。

3.村镇银行资金短缺与同业资金富余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县域本土银行以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它们是真正的县域金融主力军。仍以大竹县为例,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23%,位居第二,贷款市场份额达到58%,存贷比近72%,而邮储银行虽然存款市场份额位居第三,其存贷比却仅为4.18%。可见,只有本土银行才能担当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他商业银行则将筹集的资金存放上级行统一调度安排,从而造成当地资金严重外流。由此,矛盾显而易见:一方面,村镇银行虽然比较优势明显,但却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显著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能充分借鉴发起银行的各种优势,业务品种丰富、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管理规范,没有历史包袱,没有臃肿的机构和人员,监管当局放宽容忍度,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鼓励增资扩股及外设分支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等等,都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因此完全有能力用够用活政策、用好用足资金,但由于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筹集困难,业务规模不大,严重制约其资金供给水平,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其他同业与此相反,虽然资金筹集量很大,但受体制机制、信贷规模控制等因素影响,不敢用、不想用,形成可用资金“富余”、“抽血”不“输血”、多取少予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风险控制水平低下、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等因素决定其未来信贷投放增长空间较小。

二、对策与建议

1.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做实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充分利用优势与便利条件,做好服务“三农”这篇大文章,即使暂时规模不够大,但“有为才有位”,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让公众和政府目睹其强大与过人之处。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主动出击,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选好支持项目,做好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二是借助发起银行资源,在内控有效的前提下,尽快开通银行卡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业务品种和营销渠道;三是树立品牌意识,科学投放宣传广告,提高公众认知度;四是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

2.政府倾力打造帮扶,做大做强村镇银行

一是抓好宣传配合,当前村镇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公众认知度不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过去农村“三金三乱”相提并论,或者认为是私人银行,存款不保险。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类媒体正面地大力宣传报道村镇银行,树立公众信心,消除群众等待观望情绪,尽可能引导民间闲散资金进入村镇银行。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信守招商引资承诺,综合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地方财税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同时,要积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户和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将村镇银行的发展放在比其他商业银行更为重要的位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或创造便利条件,譬如政府支配资金存放银行的选择、亏损或微利期间房产税的减免优惠等,都应给予村镇银行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3.创新激励机制,改进考核方式

地方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来激发银行资金对当地信贷需求的兴趣,侧重对存贷比、存贷增量比两项指标进行考核,以此激励各家银行在控制风险并遵从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当地资金运用比例,压缩不必要的“富余”资金,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村镇银行资金筹集的支持力度,做大村镇银行规模,减少资金外流,才能增大县域资金的有效供给,地方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历史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并大力扶持本土银行,就相当于给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村镇银行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2]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2011(1).

第5篇

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或其他表外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贷款对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造成村镇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在危及资产存量安全的同时,使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村镇银行倒闭。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大体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两类。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第6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 1]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 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 2] 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 3]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现代经济,2007(6)

第7篇

关键词:吕梁市 小额贷款公司 现状 调查

小额贷款作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中小微企业,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种信贷方式,以其快捷、高效、简便的特色,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局面,改善了辖区“三农”信贷投入结构,同时为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在运行实践中,作为小额贷款主体的小贷公司受诸多因素影响,生存环境相对卑劣,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了解和掌握小额贷款公司当前发展情况,我们对辖区内的小贷公司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近三年来的总体表现

一是机构发展快。截止2012年底,吕梁市辖区共批准设立的小贷公司有46家,较2009年底增加32家。正式开业运营21家,较2009年底增加7家;从业人员173人,较2009年底增加108人。二是注册资本足。批准设立的46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足30.25亿元,较2009年底增加19.34亿元;三是内控机制全。普遍设立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内控监督考核制度等,法人治理架构齐全。投资人管理层和公司业务管理层分层管理机制建立,一般贷款投放由业务管理层负责审核,投资人不干涉贷款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四是运营效果好。2012年底,21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合计达到159821万元,经营利润达8486.683万元。

二、业务发展特点

(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集中。据调查,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投资,少则每股金额2000万元,多则每股金额达15000万元。主要集中在煤、焦、铁、铸造、房地产等地方经济主导产业晰出资金,不完全统计,煤焦业投入占80%以上。

(二)资金运用主体较为单纯。据调查,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个人和小微企业,资金运用较为简单。截至2012年12月底,个人贷款余额86518万元,占全部贷款的54%(农户贷款41000.4万元,占个人贷款的47%),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3303万元,占全部贷款的46%。

(三)贷款发放以非信用为主。截至2012年12月底,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非信用贷款106652.3万元,占比67%,信用贷款53168.7万元,占比33%。

(四)贷款投放向有大额、短期倾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原则上坚持“小额、分散”,但在贷款实际发放过程中,贷款投放大额化趋势明显。截至2012年12月底,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5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18692.5万元,占比12%,50万元以上的贷款141128.5万元,占比88%,其中单户最高余额6700万元,占其资本净额的35.8%。在发放的各类贷款中主要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较少。截至2012年12月底,短期贷款119057万元,占全部贷款的75%,长期贷款40764万元,占全部贷款的25%。

(五)第三产业是贷款主要投向。从贷款用途上看,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38262.7万元,占比24%,第二产业49258.53万元,占比31%,第三产业72299.77,占比45%。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经常模式单一。从经营品种上看,只经营单一品种贷款,贷款仍然采用担保、抵押等形式,不能经营票据业务、资产转让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低风险业务。

(二)抗风险能力弱。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暂时还不能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导致其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低,业务开拓和服务客户的功能相对较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品种本身就具有高风险,而农村市场贷款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很难形成自身积累,且员工素质普遍不够专业,业务能力差,不知如何掌控风险,一切风险均靠公司自我消化。

(三)融资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一是借贷供给能力有限。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少量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因此贷款规模非常有限。二是融资渠道少,没有主动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取决于金融机构,调查显示,吕梁市辖区的小贷公司很少有取得银行贷款的,已经开业的21家小额贷款公司公司中仅有一家取得银行贷款,金额为3000万元,占资本金的2%。

(四)发展前景不明朗,归属渺茫。2009年6月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要改制为村镇银行,就必须将控股权拱手让给商业银行,使得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对公司改制顾虑较多,担心改制后丧失经营主导权,影响公司运营。

四、 建议和对策

(一)严格市场定位,有序扩充资本。小额贷款公司要立足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提供“小额、分散”的贷款,严格控制大额放贷,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论证可行的基础上,按照小额贷款公司创建的要求增扩股本,从而扩大公司规模。

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在我国,受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备的影响,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是由《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金融违法处理办法》、《贷款公司组建审批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指引》等各零散法规或规章构成,形成了在具体个案中,只要有与金融监管相关的规定,那么就是金融监管立法的大一统格局。这些规定,既零散又笼统,既庞杂又单一,既滞后于金融行业的衍生发展,又缺乏实际的效用。譬如: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起到基础作用的我国的《破产法》,由于金融机构本身不同于企业的特殊性,又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有类似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的特殊性,再加上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富农扶贫政策,使得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常带有行政干预的色彩,削弱法律权威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法律层面,要从监管理念、风险防控等方面完善体系建设。另外,由于具有信息、交易成本、担保等方面优势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形式在农村的发展壮大,如何把控其法律地位,监督其行为,也是农村金融制度监管中,不可或缺的议题。

笔者认为:总的说来,法律对社会活动的监督管制分两种形式进行:第一、是控制准入,即未达到法定最低要求则不赋予法律上的认可或资格,在未获得相应法律资格的情形下进行的行为,那么就是自始无效,当然违法。第二、是控制行为,即超出了法律的射程范围或法律预期,则构成违法并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综上,本文选从控制准入与控制行为两个角度,拟从三方面对农村金融法律监督展开论述:第一、阐述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现状。第二、分析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监管的现有形式及存在问题。第三、对完善农村金融监督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现状

农村金融,不同与城市金融,由于其特有的贫困,农民对金融需求的层级性,以及落后发展的经济,其金融业态的特点除了农民对资金需求的零碎和对资金数额需求的少,还突显于以下两个弊端:第一、农村资金的流失和信贷供给短缺。譬如农村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味血统纯正”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商业化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通常把从农民手中吸纳的存款,并且一般以中长期的定期存款为主,进行城市投资贷款项目,诱发了农民“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现象,使得农村借贷现金受阻,资金不能回流,抑制了传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商业银行,受到央行利率调整,风险控制、逐利性等影响,又纷纷从农村撤走其分支机构,也造成了农村信贷供给的短缺。第二、随着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在农村的弱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也应运而生,比如私人银行、典当行、民间集资与合会。在我国,学者把非正规金融定义为: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或称为:非法定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由于此金融活动伴有一定的地域性,借贷双方一般都是一个村镇或相邻村镇的,因此相互间都彼此熟悉,避免了繁琐正规借贷程序的信息核对与审批等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其又能绕过政府关于金融机构借贷最低交易额的规定,且机构本身小巧灵活,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或根本无交易成本。因此,非正规金融在农村有广大的发展根基、市场、与发展前景。但是,这种规避法律的做法、不免存在许多的缺陷,又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如果一味的加以取缔、查处,非但不能弥补农村资金融通的空缺,还有可能与正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一道,抑制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据此,就形成了在农村,农民从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款”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不能贷款”的怪象。

虽然,一方面2006年底,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 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金融业态,应该参照国有银行一样,减少竞争,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甚至由央行或地方财政来弥补其亏损,以减少其风险承担的后顾之忧,借此来保障农村的借贷资金融通。同时,加大金融监管,对于抽取农村存款进行城市投资的予以处罚。另外,对于非正规的金融业态,除了加大立法完善与规范以外,引入竞争机制,进行积极引导,使得其合理准入。

二、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制现状

综上文所述,我国农村金融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个构成,同时法律的监督管理作用,又分别从市场准入与行为控制两个层面进行。因此,本部分就从正规金融的法律监管与非正规金融的法律监管,两方面四小点,分析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第9篇

关键词:草根银行;农村金融改革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政府围绕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的问题,已进行过多轮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金融领域的问题依然很多,农村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

“草根银行”指的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的、在城市或农村地区开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定位为穷人银行,即为小客户提供微额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草根银行”的出现不仅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思路,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做出了贡献。

二、我国“草根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草根银行”的萌芽(1988~1995年)

我国的”草根银行”萌芽于1988年6月。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由现任董事长的陈小军借了5万块钱和另外10个个体户凑钱,以10万元注册资金开办的银座金融服务社。成立之初的服务社设在台州市路桥区的一间临街小屋,仅有6名工作人员。1993年6月,泰隆城市信用社成立,当时仅有7名员工,注册资金为100万元。这两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性质上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大钱庄”,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草根银行”。

(二)我国“草根银行”的发展(1995~2006年)

从1995起,“草根银行”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标志就是银座金融服务社从“大钱庄”转变成真正的银行。2001年重组后,银座金融服务社把自己定位于微小企业的伙伴银行,改名为路桥银座城市信用社。2002年3月,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政府股权仅为5%。截至2003年末,台州商行各项存款余额达83.85亿元,占该区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45%;贷款余额56.97亿元,占该区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6%,存贷款余额居全区金融单位之首。利润达到1.2亿元,总资产收益率达到1.6%,这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2003年12月,《金融时报》发表对我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排名,台州市商业银行名列第43位。

而另一个奇迹的创造者泰隆城市信用社在12年后的今天,各项存款余额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6亿元,其中95%的存款来自于微小企业,在贷款中91%也是面向微小企业,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88%。

目前,这两家草根银行的存贷款规模都占路桥总规模的60%以上。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专家学者曾到泰隆实地考察,认为泰隆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是股份合作制金融企业的成功典范,有力地证明了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民营企业是相得益彰的天然伙伴。

除这两家银行外,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新的“草根银行”也在相继筹建和成立,为农民融资和农村金融改革做出了贡献。如2006年1月江苏省内成立的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硕集富民合作社,2006年7月6日在河南省濮阳市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由民政部门批准登记注册的“草根银行”濮阳市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社。

(三)“草根银行”在我国的新发展(2006年至今)

自从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之后,“草根银行”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产业资本与民间资本均可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放开。并选择了率先从中西部开始推行。这次改革将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惠民贷款公司、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等草根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者。在吉林、甘肃等省区又相继出现了不少的乡村银行。如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和甘肃庆阳西峰瑞信村镇银行。由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董事长黄光伟及业内人士在改革中探索出的“三结合、三联动、三位一体”的“草根银行”运作新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草根银行”的相继出现,许多农业银行和信用社都积极着手自己新的改革试验,这无疑是农村金融改革的良好开端。

三、我国“草根银行”成功的原因

(一)当地政府的开明态度

路桥两家“草根银行”崛起的背后是路桥强大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以及开明的政府。2002年3月,台州市和金融监管部门审时度势,为草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促成银座等18家民营企业组建了股份制台州市商业银行,市财政仅参股5%,参股的目的实际上是为草根银行化解政策。

(二)“草根银行”的正确定位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户数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企业融资很难达到大银行规定的要求,导致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出现了真空地带,为路桥草根金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民营金融的服务方向明确定位于为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和居民服务。

(三)银行内部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

台州市商业银行与泰隆城市信用社都是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其产权明晰,金融定位准确,其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内控制度都比较完善,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四)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高素质

“草根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外,都有着极强的责任感。由于信贷主要面向微小客户,又经常没有担保,对客户情况的掌握就极其重要,无论是在台州商行、濮阳市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社还是其它“草根银行”,信贷人员人数众多,工作扎实,对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发生危机(如2001年9月银座的挤提风险),员工们能够以银行为重为银行挽回声誉。

(五)服务理念的真正实施

“草根银行”能把服务农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他们的信贷员不仅了解自己区域里每一家农户的基本情况,也了解其贷款需求,并为其定制贷款计划,甚至技术服务。与惠民村镇银行同日开业的另一家“草根银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农民贷款前进村调查,并为农民制定投资方案和跟踪服务,这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很少做到的。

(六)信贷管理的高效率

“草根银行”的高效信贷管理不仅体现在信贷品种方面,还体现在贷款的批复方面。“草根银行”的贷款项目多种多样,是很多大银行想都想不到的,大的有专项农贷,如发展养殖业,小到如购买化肥、种子,甚至退还彩礼这样的申请都可能得到贷款(濮阳贷款互助合作社)。

在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了解了农民的投资计划、收益回报等问题后,如果符合规定,农民在两三天内就会得到贷款,这充分体现了贷款公司的高效率。而在台州商行,贷款请求绝大部分都是当天批复,最快时只需要半小时。这在大银行一般是不可能的。瑞信银行在客户刘佰琳提出贷款申请的当天,就深入实地调查,他们认为该公司经营风险小,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可观,而且能够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发展前景看好,于是落实了担保抵押等相关手续。从提出贷款申请到拿到15万元贷款仅用了两天时间。而另一农户白玉芳在她提出申请的第二天便顺利地到拿到急需的5万元贷款。可见很多“草根银行”贷款效率之高是其他城市银行所不能相比的。

四、“草根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贡献

“草根银行”为穷人提供微额贷款,让广大的贫困人群都能找到消除贫困的途径,免于贫困,是推动社会底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成功的支持创业脱贫而不是单靠政府救济扶贫的新方式,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和金融制度创新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草根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创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的运作模式

成功的“草根银行”往往采用与有关部门联动的运作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政府+村镇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这一全新的运作链条,从而使其得到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和壮大。

(二)为降低信贷风险闯出了新路

“草根银行”贴近客户,互助联保,既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又保证贷款的回收,降低了贷款风险,为防范、化解、分散信贷风险创出了一条新路。

(三)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缺

“草根银行”的产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催化剂。“草根银行”做了大银行家不屑做的生意,管控大银行管控不了的风险,创造大银行家创造不了的业绩,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域。

(四)抑制了地下金融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地下金融活动一直是影响我国金融业正常发展的障碍,近年来的迹象表明,政府对地下钱庄的打击越来越严厉,但地下钱庄却越来越兴旺。而“草根银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地下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

(五)为金融行业的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嫌贫爱富,但是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都为不良贷款发愁,“草根银行”极低的不良贷款率(如台州商行2005年只有0.88%的不良贷款率)彻底颠覆了银行不与穷人打交道(即不能向农民和三无企业贷款)是因为穷人信誉不好的说法。证明了人格化的交易往往比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和条件更有效力。因此也为银行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营销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