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8:07:18
导语:在农行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学家Ajzen[8]于1991年提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其主要研究个人主观心理因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指出,如果个人对某项行为表现出的态度越积极,或所感受到外部规范的压力越大,对该行为所感觉到的控制越多,那么个人采取该行为的倾向就越强。作为农户,其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是指农户对实施某项行为达成概率的主观判断,反映了农户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强度。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较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为解释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为研究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意愿和影响因素与该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框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eshbein和Ajzen于1975年共同提出的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演化过来的[9]。作为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而言,理理论可用于分析农户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到行为的,关注的是基于信息认知的心理形成过程。同时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可以通过农户的心理过程、行为倾向以及心理效应等进行合理推断,其中农户的行为倾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觉到的行为控制和行为目标共同决定(图示)。
2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学分析
2.1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过程
考察农户采用特定农业技术的心理影响作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户这种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对不同的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影响。一般来说,农户的心理过程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2.1.1农户的认知过程即在市场出现新的农业技术时,农户首先需要认知这种农业技术的特性及可能存在的优势,要大量获取该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是农户作出相应选择行为的前提,也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全面准确宣传新农业技术的优点及未来的收益性情况,及时解释农户对该农业技术存在的不解之处,消除农户对该农业技术的认识误区。
2.1.2农户的情感过程情感是人们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复刺激而形成的内心体验,其包含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3个方面的内容[10]。作为农户是否要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取决因素之一在于其对该农业技术的内心体验程度,如果农户自身对该技术有着特定的偏好,则容易形成倾向采纳的意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及时接近与农户的情感联系,加强平时的沟通,强调该农业技术与农户生产的一致性及互补性。
2.1.3农户的意志过程该过程是农户在经历了前面的认知过程及情感过程之后作出的最终取舍决定。农户的采用决定受到所需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持来解除农户采用该农业技术的后顾之忧。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是指农户在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等制约与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出的稳定心理现象,这种行为倾向包含农户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农户的个性倾向性。农户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农户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因素,而农户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农户的个人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仰等决定农户生产行为的诸多因素。结合农户农业生产的特性及现实状况,将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分为以下4个类别。
2.2.1行为态度农户的行为态度是指农户对某种技术、某种技术采用行为或选择新的农业技术时所持有的一种持续性稳定的倾向。农户这种行为态度受到自身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主要由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内在感受、对农业技术的情感体验和对采用该农业技术意向3个要素构成。同时,态度的3个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的功能,当农户在选择是否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时,只要态度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被激活或调动起来,就会刺激到态度中的另外2个因素。且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态度具有4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会影响到农户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评判,4个功能主要为:1)引导。即当农户在考虑自身是否要采用某种农业技术,该功能会促使农户去寻求自己的这种采用决策会获得其他农户或家人的支持与赞同,甚至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奖励,而避免出现由于自己的这种技术选择而遭到他人的反对或批评。2)主动获取相关农业技术知识的功能。一旦农户倾向于采纳某种农业技术时,该功能会调动农户主动向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他农户或农业技术专家学者探求该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经营技术及管理知识,力求充分了解该技术内容,利于自己采纳该技术从事实际农业生产活动。3)自我保护。当农户真正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后,若因为自己的农业技术操作层面、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及劳动力投入等原因造成农产品产量不足或无产量的情况,这时候农户的行为态度就容易出现自我保护功能。此时农户可能表现出抱怨农业技术的不适应性、政府部门的投入过少、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气候条件不合适、土壤条件不支持农业技术等行为,其负性态度目的更多在于掩盖自我的过失及不足之处。4)自我表现功能。农户采用某种技术,有时候并不单纯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考虑,之所以要支持与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可能是为了体现出农户的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表率、敢于冒险的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其他农户或组织的认可,从而获得某种心里上的满足。
2.2.2行为目标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目标是指农户采用某种农业技术之前所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情况,若预期的结果不理想,则农户可能会放弃特定的技术选择行为,相反,则会相对积极采纳该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该目标的达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户个人判断的准确性程度、预期结果的大小、农户个人的禀赋要素情况、政府的宣传导向预期等。如何正确引导农户树立相对客观的技术采用目标,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积极性[11]。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需要主动帮助农户树立正确的农业经营目标,避免由于目标的过高导致最终结果的不满意。从农户经营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农户的农业技术采用目标可以分为3种:1)增产增收目标。该目标是农户之所以采纳某种农业技术的首要考虑,离开了该目标,其他目标的达成意义并不重要。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该农业技术能帮助农户带来什么样的生产量、产量的经济效益如何、能不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12]。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应重点向农户宣传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户的经营积极性。2)适应性目标。该目标主要涉及到农户具备的条件能否与新的农业技术相匹配,如土壤肥沃程度是否可以栽种该农业技术品种、农户能否理解并懂得运用该农业技术等。这些问题会从客观上制约着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可能性与积极性。3)必要性目标。该目标要回答的问题是农户为什么要采用该农业技术,采用该农业技术能给农户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都需要得到农业生产最基本单位农户的主观意愿与接受,若农户没有找到更能说明新农业技术所具有的巨大优势,采用新农业技术的必要性就要大打折扣,对新农业技术的关注度减少甚至丧失。
2.2.3主观规范农户在决定是否采用某项农业技术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农户、政府部门、农业经济组织或其他个人的影响,使得农户对由于采纳某项农业技术行为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压力,这种社会压力就是农户主观规范的体现。主观规范的影响机理在于外部因素的刺激于农户的思维中,并由这种思维导致农户出现相应的决策行为。根据农户的农业技术经营特点,农户对于某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否,会受到以下一些社会压力的影响:1)来自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的压力。农业部门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很多时候会采取行政性手段要求对应地方的农户必须采纳该农业技术。虽然在农户非自愿采用的情况下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货币补贴,甚至会帮助农户联系市场,做好农产品产出的销售工作,但这种推广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隐患性。农户的积极性与投入可能会相应减少,甚至不去管理这种农业技术的生产过程,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2)来自农业经济组织的压力。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的不断重视与加强投入,许多地方都建立起相应的农业经济组织,如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的组织,这些组织除了负责协调农户的生产、销售、管理和培训等工作外,整个组织本身对成员农户会形成特定的行为规范,如农业生产规范、农产品销售规定、农户生产培训要求等,构成了农户从事农业技术生产的压力来源。同时,有些农业经济组织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会对农户的技术选择采取一定的施压行为,促使农户按照农业经济组织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活动。3)来自其他农户的压力。当前,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逐步呈现出群体效应和规模效应,一项农业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在同一地方得到大力的推广。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地区的农户,个人的农业技术决策不再是孤立的行为,周边的其他农户对某种农业技术的采用情况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其行为。如果同村或同镇里面的绝大部分农户都采纳了某种农业技术,那么该农户采纳的意愿明显会偏高。4)来自农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压力。鉴于对农村农业生产的重视加强,农业管理部门会经常组织相应的农业技术专家和学者为广大农户提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宣传农业技术的同时引导农户积极采用新的农业技术。虽然这种培训在一定程度消除了农户对新农业技术认知的障碍,为农户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来源,但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农户的选择行为受到了这些专家的一定影响作用。
2.2.4控制认知当农户面对新的农业技术需要决策时,农户能否充分把握自己的行为意向,并在面对干扰和冲突时,及时通过促进相关信息的加工,并调整与采用决策相关的行为来灵活适应当前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农户对技术采用的控制认知。控制认知在解释农户对冲突应对措施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是农户行为自主性的充分体现。结合农户农业技术采纳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户需要对以下3个方面的情景进行信息加工与主观调整,增强自身的控制认知,适应技术采用的需求:1)农户对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控制认知。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农业生产需要具备大量的农业生产条件支持,如农业投入资金、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气候适应性情况等,对这些条件的深入信息分析与加工,会增强农户采用某农业技术的信心。2)农户对农业技术产出市场前景的控制认知。评判农业技术的标准,并不是对农业技术本身进行测量,而要根据该农业技术带来的市场产出情况,以及这种产出能否为当前的市场所接受和认可[13]。如果农业产出得不到广大消费者及农产品经销商的支持,那么农业技术的采用结果就会大打折扣。3)农户对农业技术获得政策支持与补贴可能性的控制认知。一项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外部的刺激与诱因是农户选择行为的重要助推力。当农户感知到自己的技术采用行为会得到政策的优惠与货币的相应补贴时,其采纳该农业技术的动力就会明显增强。
2.3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效应
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运用过程中,尽管政府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各种策略来告知农户,该农业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农户却不一定会接受。农户是否愿意采用某种农业技术,建立在其对该农业技术经济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还受到其他多种心理效应的影响。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更好地向广大农户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就需要对这些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心理效应有所了解。笔者认为,影响到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效应有以下4种。2.3.1对比困难效应对于农户而言,在采用农业技术之前要确定该农业技术的真正经济价值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农户很难在原有的农业技术与新的农业技术之间做比较,这就是对比困难效应。因此,当农户难以比较新旧农业技术的优劣时,他们就可能更倾向于继续维持原有的农业技术生产,而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尝试新的农业技术。2.3.2转换成本效应该效应指当农户放弃原有的农业技术而采用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时,需要的投资越大,农户对该新农业技术的采用可能性就越低。当然,这种转换成本具有短期效应,如果农户在投资新农业技术后的一段时间内能获得较好的农业产出,那么这种基于转移成本的农户维持原有农业技术生产的动力就不是永恒的。2.3.3成本分担效应对于很多农户来说,若采用一项新的农业技术需要农户一次性大量的投资,或这种投资全部由农户个人承担,那么农户采用该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冲击。因此,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帮农户承担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如货币补贴、减免税费等,或为农户的投资提供信用担保,让农户能够从金融机构筹措到部分农业生产资金,则会大大调动农户的技术采用热情。2.3.4损失-收益效应农户在进行技术采用决策时,会在心里将这种行为构建为权衡收益与损失的构架。当农户感觉到某一技术的采用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农户的采用意愿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损失-收益效应。例如,当农业部门对农户技术采用进行补贴时,是在采用之前给予农户相应的货币补贴,还是在采用农业技术后并形成农业产出时才给予一定的货币补贴,虽然这两种方法的补贴额度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做法会由于农户的损失-收益效应存在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显然,第一种做法更容易让农户感受到农业技术采用的补助吸引力。
3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心理分析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看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对新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时不仅要认识到农户心理影响作用的存在及识别农户心理作用的差异性,还要借助一些手段来引导农户的心理,进而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效果,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作好坚实的基础工作。
3.1正确认识农户心理影响作用的存在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是许多农业技术的终端采用者。在面临新农业技术决策时,虽然新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前景会影响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判断与选择,但是农户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农业技术推广与运用过程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农户心理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推广措施提供依据。
3.2正确识别农户心理作用的差异性
虽然农户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其自身心理特征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户文化程度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农户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农户从事主要职业的区别,这些因素会共同作用于农户的心理感知与判断,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农户在面临同样的新农业技术抉择时,其行为表现可能相差甚远。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宣传新型农业技术或先进农业技术时,要综合考虑到农户心理影响的差异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3.3正确引导农户心理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平安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道路疏通、排灌方便、用电便利,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种养模式先进,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手段完善,产品优质平安。园区内全面实行规范化生产。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产业要素集聚,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偏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维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守业。依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规范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平安。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坚持产学研结合。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规范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时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实施规范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严格依法维护耕地和林地。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规范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园区为依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贮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依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效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规范、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方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近些年来,为了农业的发展,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加强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农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
1前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推进农业机械生产、管理、企业化及专业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区域性农业发展背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相关数据库等对农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极具优越性。它实现农机技术的升级,为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农业服务质量,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发展朝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2农机技术推广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借助信息技术对农机技术进行推广,能够使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市场资源等更具适用性。劳动力是农业技术中的重要资源,传统粮食收割中,如果庄稼数量比较多,农民不仅要自己收割,更要进行劳动力的额外雇佣,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农产品收割,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应用信息技术,农民可直接借助收割机等农机技术对庄稼进行收割,不仅从根本上控制了粮食浪费问题,更降低了时间、资金及劳动力等资源消耗。土地资源方面,信息技术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使土地资源达到良好的再生效果,不断提高其使用率和生产率。市场资源方面,农民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收获的粮食快速卖出,而买家同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买到合适的粮食,在买家和农民中间构建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销售渠道进行不断拓展及革新。市场资源也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
3农机技术推广中的信息技术
(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关键性信息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在现代化农场中,对附带GPS系统的播种机、施肥机和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应用,以对土壤中的养分、温湿度和农作物产量等相关参数指标进行准确测量、记录和定位等。继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农业种植情况。(2)地理信息系统。依据计算机系统和相关信息理论等,分析和管理相关数据,使农作物生产管理体系和投入产出比例数据等更加完善。它能够接收传感器数据,由GIS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坐标方式进行显示,并对作业量或拖入量进行有效改进和调整。(3)网站建设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相关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农业网站,用以存储农业运行数据,并对农机作业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技术方面的适用性,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及效率,使仪器、机械和管理方法等更加数字化、现代化和智能化。
4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4.1信息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可或缺。它能够对该环节的人力物力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简化,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种植人员能够借助摄像头和温度传感器,将大棚的温度及蔬菜生长情况等相关信息传输给互联网,继而实现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生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为蔬菜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2]。
4.2信息技术在生成产量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农产品产量分析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分析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且失误率比较高。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对生成产量分析现状进行有效改善,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准确。种植人员可借助互联网对蔬菜或农产品生产情况进行直接观测,并通过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继而应用GPS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对植物生长产量分析图进行准确绘制。也可以采用附带导航的传感器,对收割机进行准确定位和控制。种植人员可以应用流量传感器对田间作物产量进行准确分析,明确农作物具体生长状况。
4.3信息技术在精确整地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人为整地方式,使人力物力损耗比较严重,也会出现田地分布不均或坑洼情况。在该环节采用红外线激光技术和GPS能够对田地进行平整,并降低整地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使地形更加均匀整齐。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信息系统进行合理构建,并以此为载体,对田地种植和施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农产品种植质量。
4.4信息技术在精确种植中的应用
在种植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减少种植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农产品种植质量,使其更加精确。当前,信息技术在精确种植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且极具有效性。种植人员要结合农产品的具体种植背景,借助GPS和计算机技术等,了解种植范围内的土壤情况,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播种期间的种子数目、种植深度和植物分布情况等进行明确。它能够有效减少种子数量,使农作物分布更加均匀,以便于农作物或蔬菜等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进行充分吸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3]。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作物产量。地方农业部门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意义,并在农业物联网、生成产量分析系统、精确整地和种植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实现农机技术研发和推广,使农业朝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提高区域性农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永宏.农机技术推广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6,(07):38-39.
[2]阿米娜•阿布都如苏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的意义及方法[J].南方农机,2016,(03):37-38.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关键词] 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11.60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b)-120-02
Clinical analysis of acute salpingitis in 6 cases with gynecologic acute abdomen
XUE Fei, ZHANG Hongwei, LIU Hongshan, ZHANG Li, BI Deqiong
(Organ Transplantation Center,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s of acute salpingitis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acute abdome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cases of acute salpingitis with acute abdome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edical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pre-operation diagnosis, post-ope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Acute salpingitis was usually found in the reproductive females. The symptoms of abdominal pain, nausea, vomiting, and fever were usually found in the acute salpingitis cases which lead to misdiagnosis in some patien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and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their recovery. Conclusion: The et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salpingitis are complicated and lack of specificity.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is rather high in clinical. Early diagnosis and proper treatment are the key measures in raising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Acute salpingitis; Acute abdomen; Diagnosis
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是常见的妇科急腹症,因其发病急,常伴下腹疼痛、腹膜刺激征表现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易与普通外科常见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等疾病相混淆,导致误诊[1]。现对收治的6例经手术治疗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原因和治疗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经过手术治疗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患者6例。年龄19~47岁,平均31岁,均有性生活史,已婚4例,未婚同居者2例。经产妇4例,未产妇2例,人工流产史1例,剖宫产史2例,盆腔手术史1例,放置有宫内节育器3例。既往均无明显慢性盆腔炎及附件炎史。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表现为明显腹痛,有转移性右下腹痛2例,5例疼痛部位为右下腹或稍便正中部位,1例呈持续性全腹部疼痛。入院时发病时间最短8 h,最长6 d。入院时伴发热4例,伴恶心、呕吐3例。主要体征为5例患者右下腹部压痛,其中4例患者有明显右下腹反跳痛、肌紧张,1例为全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并以下腹部为主。均未在双侧附件区触及明显包块。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均明显增高。手术中留取输卵管脓液培养发现,衣原体阳性1例、大肠埃希菌阳性2例,其他均培养阴性。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行B超检查,其中,5例发现盆腔少量积液,1例发现腹腔、盆腔内广泛积液,仅1例提示输卵管稍增粗。4例术前行CT平扫检查,其中,3例发现盆腔少量积液,1例发现腹腔、盆腔内广泛积液,仅有2例提示输卵管有增粗表现。
1.4 方法
诊断与治疗: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腹痛待查(消化道穿孔)1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确诊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伴输卵管积脓2例,单侧病变(右侧)5例,双侧病变1例。其中5例用麦氏切口经延长后完成手术。1例直接采用剖腹探查切口完成手术。5例行患侧输卵管切开引流+盆腔脓肿清除引流术,1例行双侧输卵管脓肿切开引流术+腹腔及盆腔脓肿清除引流术。
2 结果
并发症及转归:卵巢输卵管脓肿感染较严重,若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本组1例于发病后6 d入院,术前并发中毒性休克伴麻痹性肠梗阻。所有患者手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5~9 d,合并切口感染2例,其他病例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常继发于盆腔炎或附件炎,分娩、人工流产及宫内节育器继发感染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2]。近年来,性传播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如衣原体、支原体和淋球菌等感染所致化脓性炎症[3-4]。本组病例中人工流产史1例,剖宫产史2例,盆腔手术史1例,放置有宫内节育器3例。术中取盆腔脓性渗物培养仅有3例阳性,其中1例淋球菌阳性,2例大肠埃希菌阳性,其他培养均为阴性。而培养阴性的可能性则与术前应用抗生素有关。因此对于怀疑腹腔内感染的患者在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收集其标本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提高培养阳性率,指导敏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输卵管脓肿患者多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发热,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易与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等疾病相混淆。长期的临床工作也会使不同科室医师的诊断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区别。在普通外科则容易将出现右下腹疼痛急腹症的诊断集中在急性阑尾炎,容易导致误诊。本组6例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患者,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急性阑尾炎早期的临床表现是由于内脏神经反射引起上腹疼痛或脐周痛,多数患者随后转移至右下腹痛,并伴有胃肠道症状[5]。但分析本组5例急性输卵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均为单纯右侧输卵管脓肿,术前临床表现则以右侧腹痛和压痛最为显著,并且有2例患者自诉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史,这些临床表现和体征难以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是引起误诊的重要原因。回顾术前所查体征发现,其中有4例患者腹部压痛点位与麦氏点略偏向左下侧且范围稍广泛。因此提示对于女性急腹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警惕妇科急腹症存在的可能性,并应注意,①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及生育史。②仔细的体格检查,对无转移的右下腹痛,腹部查体压痛部位偏向盆腔侧、偏向中线的,压痛范围不局限者,应考虑妇科急腹症的存在。③对诊断有疑问的育龄期女性患者请妇科会诊。即使如此,若对诊断仍有疑问但具有手术探查指征者, 应果断手术,尽可能选用探查切口,并在术中常规探查右侧附件,以免遗漏病变[6]。
另一例患者于发病后第6天入院,全腹均有明显疼痛,并发中毒性休克伴麻痹性肠梗阻。B超及CT检查均提示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并未发现游离气体。行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浑浊液体,术前诊断腹痛待查(消化道穿孔)。术中发现腹腔及盆腔大量暗黄色浑浊积液,无食物残渣等消化液表现,盆腔处浑浊程度加重,探查发现盆腔炎症明显,双侧输卵管脓肿。此例患者发病时间长,引起腹腔内广泛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全腹腹膜刺激征明显,但仍以下腹为严重,回顾CT可发现双侧输卵管有增粗表现。因此对怀疑消化道穿孔,若没有消化道穿孔的直接征象如腹腔内游离气体,需要拓展诊断思路,考虑到妇科疾病的可能性并请妇科医师会诊,争取在术前获得正确诊断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目前认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和CT对于妇科有关的肿块性病变较为明显,并且部分学者认为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可达90%[7-8],而对急性输卵管炎及输卵管脓肿的诊断效果尚不明确。本组病例发现,术前常规行腹部及盆腔B超检查,仅1例提示输卵管稍增粗,5例发现盆腔少量积液,1例发现腹腔、腔腔内广泛积液。对于术前行CT平扫检查的4例患者中, 仅有2例发现输卵管略增粗,3例发现盆腔少量积液,1例发现腹腔和盆腔广泛积液,但均未明确诊断为急性输卵管炎或脓肿。由此可见B超和CT对于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十分理想,而对于女性存在下腹痛并有B超或CT提示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表现,则提示妇科急症存在的可能。
综上所述,了解本病的常见发病原因和发病人群,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掌握这种急症的发病特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以获得早期正确的诊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绍桓,袁勇,龙冰,等.妇科急腹症误诊为阑尾炎3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08-609.
[2]Tanir HM, Hassa H, Ozalp S, et al. Pelvic abscess in intrauterine device users [J]. 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2005,10(1):15-18.
[3]Sanfilippo AM, Mansuria SM. Micro perforatehymen resulting in pelvic abscess [J].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06,19(2):95-98.
[4]Lareau SM, Beigi R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tubo-ovarian abscess [J]. Infect Dis Clin N Am, 2008,22(4):693-708.
[5]Robert H. Gynaecological causes of abdominal pain [J]. Surgery, 2008,26(11):467-470.
[6]刘岚,杜佳娣,魏秋,等.女性盆腔脓肿60例临床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2):111-114.
[7]杜铁桥,许全英,董杰,等.输卵管卵巢脓肿与卵巢良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5(6):408-411.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新型农业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的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生物技术对于提升生产能力、提高作为产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
关于生物技术的定义有很多种定义,对生物技术的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对基因、细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动植物等生命体进行研究开发运用的技术活动”。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体系。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在农业技术中的应用也发展的极为迅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极为显著的,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新型农业技术领域中,最早进行生物技术应用的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和棉花。在经过生物技术改良后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有所提升,生物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显著的。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主要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益,一个是生态效益,一个是环境效益。
通过生物技术的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害能力,增产增收,帮助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生活有保障了,农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的顺畅。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很有可能导致生物系统的一个改变,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例如全球变暖、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地的沙漠化,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所以生物技术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技术中的应用
所谓新型农业技术是以新兴技术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以生物经济的非农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工农互补、城乡共荣的发展阶段,研究新型农业体系的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在利用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合理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拓展农业新的领域。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是人,农业生产运作基本上是靠人为的进行操作,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求,保障农村的建设。从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两个方面出发,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生物技术主要是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进行运用和展开的。目前,生物技术界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领域,被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都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应该时刻往这一方向努力,实现生物技术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技术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增长,提升作物的产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另一个就是生物固氮,通过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实现DNA重组改造共生真菌,促进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长。还有就是转基因技术,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蛋白质及其他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生物技术的应用,既能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还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道路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应该加大政府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发展道路和空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产业。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政府对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 化方向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调动地方、企业、金融等力量参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同时,积极的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有建设性的农业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测试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的生产状况,保障农业技术发展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农业生产的生物技术应用应该形成产业化,通过行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效益的最优化。
最后,发现生物技术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行业间的发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进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形成,从总体的实力上加强竞争力,带来更多的集群效应,让农业发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的进步来支援工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让现实问题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决。
新型农业技术体现的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效益,生物技术和农业的联系程度将会日益的加深,未来会有更为广泛应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桂芳.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7(2).
[2]郑意生.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3).
摘 要: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的支持,可以说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是一门现代化学科,主要研究农田水分布情况以及地区水情的变化情况,选取适宜的调节措施,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本文简要探讨农田水利工程季节性施工技术,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功能的最大化发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季节性;施工技术;农业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土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地区自然因素等复杂条件的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受到水利条件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季节条件下施工重点往往不同。为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大力度探讨农田水利工程的季节性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设计
一是前期工作欠缺。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成年代久远,坝为土坝,渠为土渠,建设及管理比较粗放,资料档案缺乏有效的管护,基本上都没有进行专业设计,更谈不上资料的保存。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基本没有相关建设档案资料。由此导致工程现状资料相对混乱,真实有效资料数据严重匮乏,这给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设计标准不一。目前,水利工程实施部门多,各部门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普遍都存在设计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设计流量、垫层厚度等取值没有按照规范规定值,凭设计人员经验及常规进行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或者是经济较浪费等情况。
1.2 工程施工
一是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加之水利工程实施部门多,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
二是质量意识淡薄,监管体系不全。在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无工程监理人员等情况,致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1.3 产权管理与工程养护
一是工程产权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工程管理主体缺位,工程产权不明,管护责任不清,建管互相脱节,管理上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
二是养护经费不足。因小型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线长,国家投入少,受益农户及管理单位也无力投入,致使工程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养护,工程老化失修、破损严重,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 农田水利工程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2.1 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施工条例中明确指出,在低温时期,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防寒措施和保暖措施,以保证混凝土性能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的相关标准。由于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旦环境温度低于零下二度,混凝土结构内部水分会结冰,此种情况下导致混凝土结构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实际性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也就是说,混凝土内部结构水分结冰后无法发挥水化作用,此种情况下水体积冻结并急剧膨胀,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强度受到一定影响。
为促进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顺利开展,应当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选取适宜的季节性施工技术,尤其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应当以保温蓄热、凝固加速以及人工制热作为主要施工手段,促进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为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养护操作提供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在混凝土冬季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宜的保温蓄热以及人工制热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水分冻结率,从而为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提供可靠保证,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水分在结冰后出产生一定的净水压力,而通过气剂配合减水剂的方式能够有效环节此类问题,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随着含气量的提高而不断改善混凝土结构,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冬季施工质量。若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气温条件处于零下2℃至5℃之间,则应当在正式施工之前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搅拌为混凝土结构后,促进热量释放,为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可以在混凝土结构萨热面上覆盖一层保温材料,以减缓混凝土结构冷却速度,确保在其温度见到0℃之前开展满足混凝土结构所需强度要求,从而切实加强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2.2 混凝土夏季施工技术
混凝土夏季施工过程中,环境温度较高,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尽管此种特点对于新拌制混凝土以及硬化后的混凝土开展施工操作提供便利,但也存在诸多不理影响。为加强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应当充分做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在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开展综合分析后,选取适宜的夏季施工技术措施,积极组织开展施工具体操作。在大面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化的混凝土浇筑方案,掌握好混凝土浇筑方向与浇筑顺利,并在适宜位置设计混凝土膨胀带,为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创造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结构强度与性能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
2.3 混凝土雨季施工技术
混凝土雨季施工对施工技术及操作规范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加强混凝土雨季施工质量控制,应当充分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保证施工场地排水体系顺畅性,并充分施工现场的防雨和防滑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输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浇筑仓面上应做好防雨设置,对结构骨料的水分含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从而确保混凝土雨季施工的顺利有序进行。
雨季混凝土、浆砌体施工严格注意以下事项:(1)掌握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雨、暴雨时浇筑混凝土。(2)做好砂石堆料场与水泥仓库的防雨工作。(3)露天浇筑时,应通过试验调减用水量,防止外水入仓,及时排水,不得带走灰浆。(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遇大雨或暴雨,应停止浇筑,并将仓内混凝土振捣好,雨后须先排除仓内积水,清理表面软弱层,^续浇筑时先铺一层水泥砂浆,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应按施工缝处理。(5)加强水泥等物资防潮、防水的保护,避免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形势下,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状态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整体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形态。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结合地区差异选择适宜的季节性施工技术,准确把握地区自然条件及变化规律,建造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霍丙臣,焦军.浅谈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19:67-68.
关键词: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应用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发展和创新阶段,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空间较大。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2018年12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二条提出到2025年,实现我国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产量及可靠性方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第六条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提高农机装备质量的指导意见。
1相关概念
所谓可靠性,一般指产品在使用条件下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内能够持续不断实现既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故障方面,其次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定量的形式来表示,最后对故障的影响程度可以进行测定。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指用于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定量及衡量参数,是一种概率。可靠性主要是指针对产品预计发生故障的频率及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是产品内在的属性之一。可靠性决定于设计者,因此设计阶段非常重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从而从根本上提前防范各类故障及问题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质量。
2可靠性与农机装备产品关联
为了清晰而准确的对可靠性进行定量,可以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内涵规定为在一定的条件及时间下,装备或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实现既定功能的程度或能力。对设备来说,其可靠性越高越具有竞争力及实际使用效益。质量及可靠性越高,可以使用的时间越长,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其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会越久。从狭义内涵来讲,“可靠性”,是指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有效期内没有产生故障的时间,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使用者对设备使用的满意程度及信赖程度。
3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意义
1)能够有效降低设备问题发生率,从而有效的提高安全性,尤其是一些设备需要人为进行操作,或者是与牲畜接触较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操作者及牲畜的伤害,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2)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避免出现故障造成设备维修产生的停机问题,从整体上提高设备实际的使用率。据相关统计,我国的一些农用联合收割机、耕作设备等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只有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的1/3,其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故障不断,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等待时间,同时安全性也不高,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降低了农机用户的使用欲望。3)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成本,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益。4)对农机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增加公司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只有提高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4农业机械可靠性工作内容
4.1可靠性设计
农机装备在产品研发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术指标论证阶段,第二阶段为产生生产方案论证及制定阶段,第三阶段为工程研制阶段,进行初步的产品设计及详细的产品设计,第四阶段为设计定型阶段,第五阶段才进入生产定型阶段。所以在整个农机装备的研制开发中,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每个步骤都要严阵以待,重视产品可靠性及质量的打造,提高设计的可靠性、生产的可靠性,最终打造具有高质量的农机装备产品。而且,在这些具体过程中要重视活动开展的组织性,加强管理,做好相应的规划,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可靠性建模及预计
所谓农机装备及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是指产品内部的子系统及组件之间的框图(简称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也就是系统成功概率及其构成单元成功概率间的关系式。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能够对装备进行可靠性分析,尤其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科学预计。在进行可靠性预计时,通常是先对设备元器件及零部件进行失效率的预计,之后对农机装备产品单元进行故障率的分析和预计,包括单元内的全部元器件和零部件,最后根据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来求出这一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值。所以准确的可靠性模型是掌握和预计设备可靠性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预计任务可靠性时更是离不开。可靠性分配,是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目标值根据相应的可靠性模型将其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单元中,从而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及其支流,起到科学分配的标准功能。只有进行可靠性预计,才能有效提高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研发阶段,有利于对产品研发的可靠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在整个产品的预计及改进过程中,通过应用可靠性模型,可以对产品的可靠性不断进行考察和更改,从而使得农机装备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达到良好的性能,满足使用的高质量需求,提高有效使用率。
4.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由多个部分构成,如农机装备产品,也包括了电源、处理器、存储器、执行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等。在产品工作过程中,每一构成部分都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及条件下,完成既定的功能。如果某个部位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整个机器的顺利工作。从系统设计特征及工作要求来看,其组建故障模式及种类的不同与其所产生的故障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如联合收割机的螺旋叶片如果出现故障,与切割底板间隙过大,会使得推运器产生故障,引起割台螺旋的打滑,造成机器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对于某一个农业设备要对其具体的构成部分进行逐一的分析,分析每个部位故障模式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将故障出现的种类进行很好的预测及应对,掌握产品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为设备改进及进行预防控制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基础。
4.4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这种故障分析方法将农机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系统分析,对故障原因由内而外、从简入繁的进行层级分析,如树干形状,将复杂的故障进行系统化和简单化和动态化,通过相应的试验及使用进行相应的故障分析,这也是其他产品所较为常用的故障分析方法。故障树这一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故障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使得分析具有系统性,从简入繁,进行逐层演绎,可以综合分析包括人为影响因素及环境影响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并能够通过图形直观显示的方法,使得农机设备可以层次性的显示出产品失效状态,使中间事件的相互关联更加清晰,故障分析更加直观而清晰。
4.5最坏情况分析(WCA)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控制系统的农业设备,可以应用最坏情况电路分析方法来进行故障控制,在这种农业设备的控制系统中,需要设计和应用大量的有较高精密度的电路元器件。其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可以采用WCA方法,通过采用模拟仿真分析,将电路可能经历的多种极端状况进行试验和分析,模拟不同的生产工作环境,将可能出现失真或漂移现象预先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电路性能及元器件的应力分析能力。在进行最坏情况的电路分析及元器件应力分析条件下,能够主动的找出影响电路性能的因素,以及元器件应力的影响因素,从而准确的找出产品的质量脆弱环节。尤其是通过开展电路漂移故障预测分析,能够使得产品后期的改进方向得以明确,提高电路的固有可靠性。WCA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评价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通过合理分析方法,可以评估最坏情况条件下的电路性能及其漂移。2)元器件评价:通过分析最坏情况下的电路中元器件是不是有过应力,可以为后期科学的选择元器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使得降额使用及设计更加合理,并有效的降低生产设计城堡,提品效益。在产品设计及开发阶段,在进行电路设计改动时,需要重新开展WCA工作。而这一工作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在软硬件、元器件模型库和相关数据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支持。而工程研制任务书及合同中也对WCA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WCA能够从各种产品层次开始,如电路系统、单元电路等。对于相互独立的不同电路性能参数,WCA可对电路不同的性能参数分别进行。
4.6潜在电路分析(SCA)
对于一些大型的农机装备产品,所涉及的电子及电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涉及的科研单位也较多,不同的设计队伍及单位其设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产品需求及设计也不断进行变更,所以在科研制作阶段是不可避免地留下潜在电路问题,这就需要各级设计人员及负责人要有深刻的认识,对潜在问题电路要进行详细的摸查,要系统掌握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在电路设计结束后,要避免将潜在电路分析遗漏,及时排除潜在存在问题的电路,加强跟踪,通过应用相应的设计准则避免电路出现潜在的问题。
4.7可靠性试验
对于农机装备来说,其可靠性试验的方法有多种,还可以进行可靠性强化试验等。尤其是可靠性强化试验,在产品的研制阶段,可以采取比相关的技术规范更为严酷的试验条件,来加速产品潜在缺陷的发生,从而为不断改进产品和验证产品质量提供条件。同时还可以结合农机装备的不同英语区域,进行区域差别试验,从而提高产品的区域适应能力。如在沿海地区,其土壤湿度大、盐碱成分高,可以开展盐雾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