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8:07:19
导语:在未来农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与此同时,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创业者纷纷投身农业领域,他们以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姿态,掀起了“新农人现象”。什么是新农人?新农人的出现对农业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本刊就此独家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
新农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记者:您眼里的新农人是如何定义的?
郭晓鸣:新农人是相对于户籍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而言的,新农人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新农人是指来自农村以外的新的农业投资经营人,他们来自城市和异乡,租地务农为生,把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广义的新农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农业种养技术技能和经营农业的能力,规模化地从事现代种养业。他们既可以是城里人,也可以是返乡农民工,更可能是来自农村内部的种养大户。
新农人的基本特质是他们的身份与户籍无关,职业是经营现代农业,他们是一群重信息、重资源、重互利、重创新的农业投资者、经营者、服务者,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出现将改变传统农业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
记者:可见,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那么新农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郭晓鸣:党的十以来,政策环境变化更加利好,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加速期。基于中国农业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伴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技术日益广泛进入农业领域,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将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群体。
新农人带动新农业发展
记者:您曾经带领专业调研队伍深入三个县进行了新农人的专题样本调研,调研表明新农人的构成比例如何?
郭晓鸣:调研表明,70%以上的新农人是以当地农村社区的农民为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些人当中,有种粮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其中,也包含了打工返乡的农民工、当地农技员等,他们的出生地都在本地,本土性和稳定性俱强,他们是固守农业的乡土精英,这些留下来的人,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最可靠的主力军。
调查中的新农人,还有20%―30%是纯粹的外来人口,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积极变化,表明在农村要素继续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以人为主的城市要素也在由城向乡逆向转移,这是前所未有的,城乡要素流动呈现了开放式、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人口流动开放性增大的特点外,调查显示,新农人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比传统农民60岁以上是大大降低了。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更高,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甚至有20%左右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个结果更有现实意义,表明人们普遍担忧的“谁来种地”的问题并不是无解之难题,随着新农人源源不断地产生或进入,“谁来种地”的问题将可能逐步迎刃而解。
记者:从我们调查采访来看,新农人中有很多人就是跨界,都是从不同的行业过来的。带着新的模式、新的资金、新的人才来到农村,经过创业,很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新的产业。随着新农人这个群体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您觉得它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何在?
郭晓鸣:新农人代表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新农人是一个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它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合理的,并且也是积极的。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新农人的出现,构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的新的人力资源。这将从根本上优化中国农村内部创业和就业结构,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同时,我们也需要厘清两种重要认识:
一是不能笼统地用户籍来定义新农人。二是不能以新农人排斥传统农民。尽管老龄农业有明显局限性,但仍有其存在空间,新农人不可能完全取代老农民,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老龄农民应有的政策支持。
给新农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多阳光雨露
记者:您提到政策支持,那么未来对于新农人这个群体该如何发展,您有哪些对策建议?
郭晓鸣:四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消除不合理的政策限制。新农人不断涌现,这表明城乡之间的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消失,各种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各种进入壁垒也更加松动。因此,应该取消对城里人进入农村从事农业的政策限制,让他们能够同等享受发展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让农民进城、城里人下乡成为一种常态。
第二,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新农人在农业专业技术方面是有缺陷的,应当据此提供更多的针对性培训,应设立农业培训基金,精准锁定对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率。
第三,突出支持政策重点。新农人从事的规模化现代种养业,生产性基础设施、融资和保险、社会化服务是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应瞄准其主要政策需求,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第四,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主要设定一定的进入门槛,保证新农人采取合理的经营行为,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用途,防止短期化的破坏性生产方式。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化发展,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以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出发点,采取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来推进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应用理念来激发行业活力,实现人力资源在创新型社会的合理配置。
一、当前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当前,乡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导致不能良好的发挥其指导与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基层农业服务站、兽医站等组织缺失。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不能良好的进行知识的讲解。最后,基层农业机构服务推广体系未与企业进行量良好的沟通,导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脱离,无法实现有价值的推广服务。
2.具体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技术从而对保证农业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就目前的推广体系来看,这项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大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推广方式不当,不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推广员就技术进行重点讲解,或是进行操作示范,即使对其进行培训其规模较小、时间较短,不利于农民真正了解到相应技术,达不到推广的效果。而现代技术的进步要求必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保证农民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应的技术。所以传统的推广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有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推广人员不明确自身的推广职责,无法在进行推广工作时准确地对自己负责的新技术进行推广,也不能保证推广后农民掌握的情况,乡镇政府没有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不明,工作范围不清晰,降低其工作效果。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会导致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任意抽调推广人员进行推广工作。这就容易导致其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不了解待推广技术,导致推广工作效果的降低。
(3)待遇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低,甚至无法满足其生活需求,导致工作人员对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技术推广人员的流失,从而阻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未来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发展模式
基层政府是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与领导者,因此,未来乡镇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模式,必定是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导向作用,提升基层政府农业推广的作用。
1.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制定科学、安全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在农业推广中各项活动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实现政府在整个农业推广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选用合适的人才组建有效的推广团队。
首先,管理体制内容中必须含有推广团队组建的内容,指明团队的规模的大小、各小组的职责。这样保证推广人员各司其职,避免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职能混乱、职责不明而降低推广效果。此外,保证团队中推广人员素质,如明确掌握专业技术,并了解其相关技术,保证技术推广的效果。而服务推广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保证为农民提供所需的服务。
其次,管理制度中应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农业推广人员的聘用与选拔、编制、考核制度、福利待遇制度等。在聘用与选拔过程中,应选择素质较高的人员,并对所选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农业推广的专业素质。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严格的评估考查,将其结果与薪金待遇或升职机会相挂钩,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同时也可提高职工工作的热情,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政府必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农业推广服务措施的完善,从而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基层政府,未来的乡镇政府必须贯彻落实上级的相关指示,提高个人觉悟将分发到各级政府的建设基金合理的应用于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中,保证促进农业服务推广设施的完善。如建设农业推广服务站、兽医站等,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水平。此外,未来的乡镇政府必须完善农业推广的配套设施,如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创业。将农业推广中筛选出的人员进行合理安置,鼓励其从事相关的周边服务等。这样既保护了这部分人员的权益,又有利于完善农业推广工作。
3.开展经营
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资供应等活动,同时鼓励其他行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其他企业通过投资、建设、经营等经济活动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有利于增加农业推广设施建设的资金、保证各种农业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未来乡镇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发展。同时,开展经营将服务水平与盈利能力相挂钩,有利于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水平。通过其他企业参与运营,分担乡镇政府原有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工作量,使其重心偏向于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未来乡镇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效率。
4.加强与相关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
这要求乡镇政府在未来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加强与科研、教育、各种与农业有关组织、企业的合作,将农业推广向其它领域延伸,从而提高农业推广水平,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是保证将先进的农业的技术向农民推广,提高农业的种植技术;与教育单位合作是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方面的人才;与农业用水服务等组织的合作,是为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水平;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可以将科技转化为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生产资料。
1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目前,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还没有配套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上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经济飞快发展的节奏以及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无法与基本经济体制相和谐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缓慢不已,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急需制定一套系统的、适合现代农业市场行情的改进方案,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2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的认识
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充分发挥效果和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很多农业管理人员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愿意丢弃落后的管理理念,不愿意与时俱进,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进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不放在心上,进而导致在处理一些农业经济事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敷衍了事等情况的发生,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些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不端正,整体素质偏低,加上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所以,要想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
1.3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迎来了技术创新的时代,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却没有搭乘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车,没有把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技术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飞速发展。因此,在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对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2.1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模式的发展,也加快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具有先进技术内涵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步伐,进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职能,以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可以将卫星、遥感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全面实现各类农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中去,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意识,不断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规范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以便于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动态,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2.2转变管理理念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在管理思维上进行改变,逐渐淘汰以往那种落后的管理理念,要坚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推行更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缓解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要科学的部署相关工作,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加强从产前到产后加工过程的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
2.3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此外,政府方面也应该做出回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相关部门不断创新体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在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也应该适当的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2.4农业经济更加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改变农业生产模式,以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利益关系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3结语
谈到发展经济传统认识离不开工业、农业、商业,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能轻视的问题,那就是文化。如今的文化已不单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与经济紧紧的连在一起,带有了一定的物质属性。改革的大潮把文化推向了市场,文化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这给发展经济带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曾把文化产业称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最有希望、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它就显出发展的能量和潜能。就电视节目而言,节目设置由前几年的几个频道到现在的几十个、超百个频道,有线电视有原来的“我播你看”发展为“你看我播”。有线电视多功能发展,宽带、视频电话、远程教育等,电视的潜能正在一步一步挖掘。文化进入市场的脚步一步一个里程。
1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将文化纳入经济领域
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动思想观念的创新。谈到经济发展,我们时常是把目光放在农业、工业、牧业、商业、旅游等传统的行业上,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因为这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但是它们的发展潜能是有限的。农村耕地有限,工业能源发展规模有限,牧业、草原也有限,这些有限的资源、能源,就制约着经济发展。所以,在抓好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抓好文化产业建设。在市场这个平台上,让文化很好的发挥它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作用。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还需要文化、政治、人们的道德水准全面进步。做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现在,经济已经走向全球化,传统经济、区域经济的格局正在打破。一个现代化、崭新的世界经济大家庭逐步形成。月球不再高不可攀,宇宙近在咫尺。对于发展,不能闭关自守,要认清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去重新定位,重新选择。
在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显得更加活跃。我们应当用政治眼光,更要用经济眼光去审视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中去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2 依托地方优势,发展多元化经济
作为文化和经济结合的文化产业高科技,当然是我国改革和文化发展创新的结果。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达芬奇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腾飞”。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令人关注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后,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恩格尔系数与收入比例不断缩小,用于文化娱乐支出逐步增加,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也日益增强。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健全的文化服务,才能从质和量上满足群众对我会的需求。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文化产业以旺盛的活力逐渐发展着。据统计,我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到1998年增长了6倍。现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年创收达数千亿元。
当今,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带有时代特色文化经济双重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多,如休闲经济、娱乐经济、旅游经济、会议经济、冰雪经济、服务经济、等等,这些是经济这个宠儿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仅从我省部分地区有线电视村村通情况就可以看到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产业的壮大,通化、集安、磐石、桦甸、蛟河有线电视光缆进乡镇达100%,进村率90%,进屯率60%,柳河96.2%的自然屯实现了光纤联网,年创收在1000多万元。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为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丰富人民精神食粮成为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回报。镇赉,作为一个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积淀。有许多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文化实施,又有人才,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镇赉有线电视台整体划归省传媒公司之后,农村网络电视任由广电局负责,近两年来,广电局按照产业化模式建立了农网中心,实施了每个乡镇的提升改造。使其真正将网络资源作为产业进行开发,但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0%,还有相当大的潜能待开发。文化产业搞好了,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丰富文化市场,同时还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员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要素,使经济多元化发展。
但是,镇赉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率很低,提供的文化产品质量不高,还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还需充分挖掘各项文化产业潜能,注重发挥文化产业作用,推进经济发展。
3 运用市场机制,做好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产业意识和经营理念,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与弘扬主旋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主旋律要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作为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文化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统一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是信息咨询、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影视娱乐、旅游餐饮、服饰与建筑环保等有机统一。文化产业必须着眼于社会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来运作,文化产业具有知识资本密集,技术含量大等特点。作为资源和基础都比较有优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不仅政府要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在政策和法律上提供支持和保护,更要克服阻碍,树立文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强文化消费观念。
对文化产业,应该用工业的管理发展模式去运筹,打造具有同色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效应来逐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有前瞻性,选好重点项目,看好前景,稳步发展。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4-02
一、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l家,茶青交易市场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茶叶协会3个,茶艺培训基地1个,茶楼、茶庄42家,已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打破了城乡经济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停步不前的问题。但是,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合理,导致组织规模缩小,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有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由于在生产发展中遭遇恶劣环境条件严重亏损至无力为继而解体。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形式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
这种方式一般由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的农民承包的土地中通过每家每户把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然后雇佣农民统一安排生产,雇佣的农民有土地租赁后的农民,或是当地附近的农民,利于组织批量运输销售,从而获取利润,被雇佣的农民则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取租金和劳动力付出的人工工资,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
承包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收保准、统一供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并从收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中获取利益,农民(承包者)则从出租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交售中获取利益。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
农民按协议要求自主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协议价格、协议标准收购农产品,各自独立经营和独立组织生产,双方的联系仅限于协议议定的要求和收购环节。这种方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了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力度,而农民降低了交易成本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双方各从协议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
这种方式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吸纳社员,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或是资金入股,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股金或土地来增强实力、扩大种植规模,并从规模化生产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农民则从劳动报酬和利润分红中受益。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
这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农民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相互链接,由专业合作社寻求对外销售的渠道,并根据对方收购要求下订单,指导农民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农民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同时确保农产品按质按量提供给专业合作社,完成对外销售的任务,双方从订单中获取利益,并从订单生产中沟通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减少了供需中的矛盾和生产过程中的摩擦,达到利益共享,融洽共勉。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
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然后进行包装、加工、分类等来获取更好的销售利润。这种方式是根据农户掌握土地的多少和自己能力的大小来自主生产,减少了农户运输成本和节约劳动力方面共享收益红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封闭式的,只固定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组织生产,种植的品种、需要的工人、年用工量、资金投入受一定的限制,只能维持现状,规模化发展变化不大。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的方式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须由当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商租用土地,再转租给经营者,为达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经营者承包土地后,为了经济利益雇佣青壮劳动力,难以保证所有的失地农民雇佣为合作社社员,且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被雇佣的农民拿不到工资,就会与合作社发生冲突,造成合作社不能按计划生产,从而导致双方利益遭受损失。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的方式是合作社占主动,农民占被动的合作方式。在协议销售中,由于农民不履行协议而把产品销售给出价高的其他销售商,合作社利益受损。在这种松散的联结方式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均不能得到保证,合作的双方信任度较差,难以长期合作,订单销售就属于这种方式,规模发展也不大,是不足取的。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由于风险大,信用程度不高,农民以资金、土地投资入股后易受合作社所左右。当合作社以产品市场不对路、价格低亏损等因素提供收益虚假信息欺骗农户时,信任缺失,农民就易受损失;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亏损倒闭或以欺诈方式变盈为亏时,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致失去生活来源,承担的风险大。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这种方式易受收购商支配。因为合作社除了自己生产收购商需求的农产品外,还发动农户种植,通过技术、物资支持农民种植统一品种,并向农户下订单,但是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的标准,收购商低价或不予收购,合作社和农民由于农产品不达标销售不出去,双方均受损失。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的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在雇佣当地农民劳动的过程中传播种植技术,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寻求发展,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两者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合作的,在利益上相互联结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
县级行政部门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情况,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优惠扶持措施和长远规划,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在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地理、地质、工农业基础、财政发展情况、交通和区位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产业发展任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和领航组织。
2.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措施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创业基础性差,没有政府扶持、财政金融支持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在政策上,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在金融服务上,建立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等经营权、房屋产权、牲畜评估抵押等贷款扶持政策,明确贷款额度,还款期限,政府贴息措施,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保险补偿服务等,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还款的,政府按国家有关土地、林地、草地等征收政策和拍卖房屋、牲畜等方式予以征收和拍卖,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合理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投资资金正常运转,促进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和农户利益相联系的健康运行机制。
3.合理配置和发展具备有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商品蔬菜、茶叶、大鲵养殖、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刺梨、核桃等,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的政策引导下,在财政、金融优惠扶持和支持下,在贵定县农村工作局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整合带动下,创新了扎根基层办示范点服务态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攻目标,找准与农民利益相联接的发展方式,在三农服务中找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方向,协调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执着助农、无私奉献的作风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强化“三农”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近年来我国“三农”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一个重要的动力源就来自于政府对“三农”投入的持续增长。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这里所讲的“投入”,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指政府宏观的财政投入,这是保障现代农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其次是指政府宏观的政策投入,这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环境支持,政策投入涉及到税收、土地、信贷、外汇等多个层面;再次是指金融资本投入,即各种金融资本主体向农业提供的各种信贷资本投入,这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金融支持。上述三种投入作为农业投入的整体,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资金基础,而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应重点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率与内在潜能: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补充与完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延伸与扩张;三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健全;四是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与强化。
注重科技开发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发达国家农业增收的70%来自科学进步与技术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而我国只有48%。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方面的不足与问题,另一方面也昭示出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开发创新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途。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与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下一步我国农业科技开发创新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借助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倾斜,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建立与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三是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力度,借助于科技入户工程与农民科技人才培训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五是根据我国国情,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可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我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组织支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选择与建立高效运作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基础,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农业不断升级的制度保障。从我国国情出发,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涵盖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三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确保现代农业发展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积极发育与发展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助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农业服务公司、家庭农场协作、农业专业行业协会,一方面提高农民的市场化观念,合理规避与防范市场与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断拓展农业服务内涵,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农业功能的拓展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对农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依托,农业的兼业化与边缘化就不可避免,发展现代农业就会面临重重障碍。
突出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我国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投入产出率的双重低下,一个不容掩盖的原因就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先天发育不足与后天优化滞后,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心理素质、组织协调素质,市场竞争素质等多个层面。因此,现代农民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撑。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未来现代新型农民的培养应侧重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利用义务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二是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指导,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流动配置,全面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素质与市场开拓能力;三是主动探索创业农民培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资本投入,培养与造就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能手,全面提升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与自主创业能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为了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事业的稳步进行,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把握好“两个结合”,这“两个结合”分别为:
1 认真实干与积极宣传相结合
认真实干、求实创新是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农机部门工作者要具备踏实肯干、不怕劳苦、勇于创新的精神。本着工作第一的态度严格认真的对待工作,保证农机推广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尤其是在对新机具和新技术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也是非常的艰辛,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机推广工作者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确保信息和技术的有效传递,保证需要知识和技术人们的渴求,因此就要做到人们需要一碗水,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具备一桶水的程度。所以认真实干,求实创新是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今是信息的时代,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把握好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也是非常重要一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搞好宣传,搞好信息的传递。为了确保新机具以及新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农机推广部门要充分的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利用好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充分的做好宣传工作。对于新机具的宣传,各部门要充分做好培训工作,要有专业的农机操作员对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讲解,尽量生动、形象的把新技术传递给大家,不要用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言,选择平和易懂的方式让大家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机具得到有效利用,新技术得到有效传播。争取把农机推广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确保以后的农机推广工作稳步进行。
因此,认真实干与积极宣传相结合,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一环,只有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农机推广工作才能有序展开。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久远,发展至今,农业发展的标志性进步就是农业机械化,而现代农业的两大部分就是农艺与农机。简单的说农机是农艺的载体,农机与农艺是农业生产中的完美结合,农机不能离开农艺而存在,而农机让农艺变得更完美。二者的有效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机化的发展使得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而现代农艺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只有把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农机与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各农机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都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首先以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使用的机械为主,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不断创新研发新的能适合运用的农机具,农艺技术人员也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只有农业部门协同作战,尽最大努力保证农机与农艺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完美的结合,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和新机具,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机与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都占有着重要位置,二者应该相辅相成,才能为未来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因此,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决定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以上分别从认真实干与积极宣传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两个大点简要的分析了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两个结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弘.农艺与农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10).
[2] 刘孟成.浅谈实现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04).
[3] 党海英.关于农机与农艺关系问题的探讨[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02).
[4] 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03).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