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0:04:41
导语:在采纳审计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计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审计发现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着力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部门、单位和领域仍然存在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审计发现的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和纠正,尚未形成规范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政府公信力。县审计局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把审计整改同审计查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依法监督,公正处理,督促整改,有效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各镇、各单位要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全面纠正和整改审计揭示的各种问题,促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不断规范,保障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
(一)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县审计局报送整改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及有关责任部门人员的责任追究处理情况等;对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报告并说明原因及下一步整改措施。县审计局要及时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定期向县政府报告查出问题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内容包括审计整改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等。县政府将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社会公告审计整改结果,促进审计整改落实。
(二)健全审计整改联动制度。县政府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审计局,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及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促进执行审计决定的合力。对县审计局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对依法做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决定,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移送的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违纪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书面反馈县审计局;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冻结的,县审计局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及时办理冻结手续;构成犯罪的,县审计局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相关部门应将查处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关。
(三)落实审计整改问责制度。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审计发现问题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县审计局应提出处分建议,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推动整改落实;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根据违纪金额、整改程度分层次进行约谈,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完善审计整改跟踪督查制度。县审计局负责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回访、督促和检查核实。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督办。对被审计单位未执行审计结果的,应查明原因,限期整改,及时督促落实。对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应不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同时,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有效整改。县审计局应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现场核实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合格或者弄虚作假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处罚。
(五)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县审计局在做好廉洁审计公示、审计结果公告的基础上,逐步公开审计整改情况,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效进行评估。如实反映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并公开评估报告,确保审计整改取得实效。对整改不积极不到位的单位,属于正常预算存在问题的,暂缓部分业务经费的预算和拨付;属于专项经费使用存在问题的,停止该专项经费的预算与拨付;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曝光,并对有关单位及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整改积极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
三、切实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主要负责人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组织本部门(单位)和督促下属或被监管单位抓好整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布置、落实,及时了解掌握整改进程,限期督办解决问题,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内容;步骤
道路安全审计(RoadSafelyAudits,简称RSA)是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人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核,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国际上近期兴起的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其目标是:确定项目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考虑了合适的安全对策;使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或以较低的代价降低其负面影响,避免道路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保障道路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都考虑了使用者的安全需求,从而保证现已运营或将建设的道路项目能为使用者提供最高实用标准的交通安全服务。
一、道路安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英国版的《公路安全审计指南》问世,这标志着安全审计有了系统的体系。从1991年4月起,安全审计成为英国全境主干道、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的程序,使英国成为安全审计的重要发起与发展国。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安全审计,主要有两个渠道:①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学者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检索国外文献,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引入道路安全审计的理论;②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配套科研课题。在工程领域开展道路安全审计的实践。
目前,在澳大利亚、丹麦、英国、冰岛、新西兰和挪威等国已定期地执行道路安全审计,德国、芬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葡萄牙、泰国以及美国正处于实验或试行阶段,其他许多国家也在就道路安全审计的引入进行检验,比如希腊等国家。国外研究表明,道路安全审计可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数量及其严重度,减少道路开通后改建完善和运营管理费用,提升交通安全文化,其投资回报是15~40倍。
道路安全审计在我们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提高安全性方面,对经济性也有帮助。而山区道路的安全比起一般道路来讲,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毕竟山区道路的崎岖以及地势的高低相对与一般道路对驾驶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其发生事故的死亡率也比其他道路高很多,因此,审计对于山区道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内容
加拿大等国家认为,在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道路安全审计最重要、最有效,因而早期的道路安全审计主要重点是在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阶段。现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可在已运营的道路和拟建道路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实行安全审计,即在规划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通车前期(预开通)和开通服务期(后评估阶段)都有所侧重地实行审计。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同样与其他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内容一样。
三、审计要素
典型的道路安全审计过程为:组建审计组+设计队介绍项目情况及提供资料+项目实施考察-安全性分析研究-编写安全审计报告+审计组介绍项目审计结果+设计队研究、编写响应报告-审计报告及响应报告共同构成项目安全文件。
整个安全审计的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为保证安全审计的质量,审计组人员的构成至关重要。审计组的人数依项目的规模大小一般由26人组成,审计组应由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受过培训、经验丰富、独立的人员(与设计队无直接关联)组成。审计人员一般应具备交通安全、交通工程、交通运行分析、交通心理、道路设计、道路维护、交通运营及管理、交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应保证审计组人员相互间能平等、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商议安全问题。审计人员应本着对社会(用户)负责的态度、安全第一的观点,依据道路标准规范,对项目各种设计参数、弱势用户、气候环境等的综合组合,展开道路安全审计。道路安全审计人员(审计组)与设计人员(设计队)的区别在于: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投资、土地、政治、地理、地形、环境、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因数,限于经验、时间的约束,对安全问题难免有所偏颇。而安全审计人员不考虑项目投资、建设背景等因数,仅仅考虑安全问题,只提安全建议,最后由设计人员决定:采纳、改进或不采纳。因而可以说道路安全审计的关键点为:它是一个正式的、独立进行的审计过程,须由有经验的、有资格的人员从事这一工作,要考虑到道路的各种用户,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考虑安全问题。
安全审计报告一般应包括:设计人及审计组简述、审计过程及日期、项目背景及简况、图纸等,对确认的每一个潜在危险因素都应阐述其地点、详细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事故的频率及严重度评估、改进建议及该建议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审计报告应易于被设计人员接受并实施。响应报告应由项目设计人员编写,其内容—般应包括:对审计报告指出的安全缺陷是否接受,如不接受应阐述理由,对每一改进建议应一一响应,采纳、部分采纳或不采纳,并阐明原因。
四、现有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
对现状山区道路进行安全审计,主要评估现状道路潜在事故危险性,同时提出改进措施以降低未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现状道路的安全审计与新建道路相类似,也需进行上面所提到的工作,但现场调查以及评估资料及文件这两步与新建道路有所不同。此时事故资料被作为欲审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资料也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潜在性的一些不利因素的详细资料。
理想的关于现状道路网的安全审计应该建立在有规律的基础之上。它可以以连续几年审计的结果为基础,采用滚动式的审计方式对路网中的每条道路都进行评估。对于里程较长的道路(一般>100km),其安全审计工作可按两阶段进行,即初步审计阶段和详细审计阶段。前者主要对道路总体上进行粗略审计,给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所处位置,后者则对找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里程较短的道路(<30km)可直接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而对里程在30km~100km的道路,两阶段审计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
由于欲审计道路已修建完成并已经运营,此时现场调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不管是拟建道路或已建道路、线内工程还是线外工程,安全审计工作必须全方位细致地进行。要考虑不同道路使用者对道路安全性能的不同需求。例如:①由于坡度太大或海拔高而使得驾驶员的心理产生恐惧;②半径太小可能使得驾驶员无法在规定视距范围内看到对方;③山体的稳定性也可能会影响到驾驶员。
另外,现状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还要调查不同的道路类型,例如白天、黑夜、干燥、潮湿等情况对道路的影响。此外,对现有道路网络的安全审计可结合养护工作同时进行,这样可减少相应的成本费用。
五、我国山区道路的审计现状及问题和解决方法
5.1审计现状及问题
由于目前审计这个名词在国内还算比较新鲜,国外从起步发展到现在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只是处于实验或者是试行阶段,并没有固定的一套理论依据。而我国相对外国来说又是落后了好几年,因此我国现在总体的审计现状也就处于探索阶段,各个方面也是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对各个方面的审计工作做到非常的完善。而道路的审计不过是众多审计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新鲜性”,又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跟不上,审计的人才缺乏也不是没有可能,设备等亦未全部到位。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较一般道路可能要更加的困难,因为山区道路多是停山临崖,弯道又多,坡度又大等各方面因素是其工作的开展要难与一般道路;更有甚者像那些偏僻地区的山区道路,可能路面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更不要提进行什么安全审计。:
5.2解决方法
要改善我国目前的这种安全审计情况,需要全国各个方面的努力与配合,不过政府要有所规定,我们民间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笔者简单列出几项:①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制度,严格要求进行安全审计;②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⑤交通安全部门要深入到偏僻的山区;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六、结束语
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与其他道路的安全审计总体上应该说差不多,当然山区的那种独特的环境使得审计工作的重点可能不仅仅局限与一般的道路,不要认为山区道路的流量没有城市道路那么多而忽视它,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道路对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往来的作用不言而誉。通过安全审计,加强了全国各地交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国内山区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道路安全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道路安全审计独立于设计和标准。是以安全为核心的审计,其对象为一切与交通安全相关的工程和设施,它可分阶段、按步骤的实施,审计的结果为安全审计报告。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现状 政府推动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积极向国外吸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转变为拥有经营自的法人机构。企业拥有较大自后,迫切需要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产生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需要。
我国审计署于1983年经批准正式成立,从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开始起步。审计署根据对国情的深入分析和对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研究,在宪法并未对内部审计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在全国各地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在1983年8月20日,《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被国务院通过,并转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局根据此文件,积极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使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较大的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迅速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开展工作。从此开始了我国政府部门推动下的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之旅。
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如1995年实施的《审计法》使审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明确规定,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依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领导下对公司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这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因
从上述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多以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动力,而我国则更多是来自政府的推动。从西方国家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二是外部的压力。
随着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规模不断扩大,控制跨度也不断增大,管理者所能施加的控制力也开始减弱。这时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以鉴定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业务程序得到贯彻执行,财产物资是否得到恰当的保管和利用。因此,管理者需要专业人员对这些方面进行检查并报告,内部审计由此而产生。它是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由管理当局授权执行的审查、监督活动。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和社会给企业的压力,另一种是政府法令的要求。外部审计基于抽样的审计方式,需要信赖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并有专门人员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这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压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也需要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迫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内部审计,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前一种因素是导致内部审计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更多是出于内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多,控制范围扩大,内部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它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能成为企业高层管理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助手,而且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参谋。尽管任何外部力量的推动,如政府部门、政府审计、独立审计等都会对内部审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产生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则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内部审计作为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监督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政府审计的补充。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下达文件等形式规定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外部压力的倾向,并不是各单位自发的需要,而是一种政府行为。
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力对内部审计现状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完善会高度重视,从而便于形成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众多企业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直属企业最高管理机构领导,遇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机构不受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对审计事项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最大的帮助,方便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众多企业因自发的动力重视内部审计,并且内部审计发挥了巨大的效力,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
如果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政府的推动,虽然能够短时间内依靠行政命令使内部审计的建设有一个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甚至阻碍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特点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比企业好。我国内部审计实务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我国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源于我国政府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建立模式。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其次,总体上我国内部审计业务类型更多集中在财务导向内部审计。而在企业中,业务导向内部审计比财务导向内部审计比重略高。这表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于世界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初期,我国的内部审计仍关注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律法规执行审计等,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生产经营的监督为主。这同样和我国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容易将内部审计看做是对自身管理的监督,将内部审计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有效需求也重视不足。再次,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措施被采纳的数目,企业较少。这说明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企业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作的内部审计工作侧重点不同。企业为组织提供的“查处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方面的效益较高,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的情况偏低。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和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所处地位不同,工作效果也不同。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呈现的官僚色彩更重,所提建议更易被采纳。而企业中,内部审计也仅是一个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等,从而也影响到内部审计所提建议措施是否被采纳。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方面己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其主要问题是依赖政府法令要求和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滞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赶上国际步伐,首要任务是转变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从政府推动转变为企业自发需求为主要动力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有更大的进展。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杜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若转变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从“监督企业运营”到“为企业运营服务”,即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则更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更大的作用是在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当局提供管理和控制缺陷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履行职责,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定位的转变将使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更多地企业自发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提高,有利于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密切联系表明,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所负责的层次越高,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越强,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的这一模式最受推崇。当前我国并未有强制性规定要求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实务中多种模式均存在,这导致真正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责任的部门不明确,这种局面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国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在上市公司的开展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明确内部审计对较高层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或监事会负责。我国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的过程中,也应明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并注重内部控制法规的切实执行,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职能发挥,为内部审计提供发展的平台。
3、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借助从业人员的作用,使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促进内审职能的发展和社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转变,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效益,使更多的企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应培养适合内部审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发挥内部审计协会作用,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改变我国内部审计以政府推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现状,需要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力量,促进内部审计行业的自我发展。内部审计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推动职业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切实担负起行业内部管理的责任,扩大内审的影响,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应与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加强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内部审计职业管理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和行业经验交流,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促进行业的发展。
5、加强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对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IIA准则的几个主要差异,本文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建立更为灵活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我国可以借鉴IIA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框架的方式,把内部审计的定义、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分类列示,便于对其中部分内容的及时修订。另一方面,扩充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准则作为职业规范标准,应具有指导意义,需要兼顾前瞻性的要求,所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也不能忽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也要为我国部分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执行“咨询”工作提供相应的基本规范。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在起步之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离国际内部审计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息息相关,良好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能够极大地促使内部审计实务的进展,而制定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更需要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实务,分析实务现状,深入认识内部审计的性质。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继东:参谋与助手――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营与管理,2004(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这个主题,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加强卫生经费管理、规范医疗卫生单位收支行为、提高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要点
(一)主要内容
1、积极开展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根据年度部门预算,重点审计单位财务收支,重点审查预算编制及调整的拨款进度执行;检查政府采购流程规范性,从源头上制止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2、重点组织阶段性专项检查。年结合上级卫生、审计和财政等部门要求,重点开展票据管理、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重点项目检查及医疗收费等专项检查。票据管理专项检点是检查各单位收费票据的领购、使用、核销和作废情况;基本药物专项检点是检查各单位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和使用情况;项目重点检查扩大内需建设资金及省级专项的使用、管理情况;医疗收费检点是抽查各单位检验、放射等检查收费项目。
3、严格落实后续审计。重点对年被审计局审计的单位对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二)审计方式
采取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重点抽查面为20%。当年被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审计的单位不在进行重复审计。
三、工作要求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hjinlo”为你整理了这篇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副主任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8年初,我当选为十五届政协常委,今年7月份从市审计局调入市政协工作。在政协常委岗位上,我能够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助推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身份,更是肩负着为人民代言发声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下情上达,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我通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市供暖统一报修客服平台的建议》《关于城市道路两侧停车问题的建议》《关于建设“云轨道交通”的建议》《关于加大整顿交通秩序力度的建议》等提案,联名撰写了《关于共享经济下整合客户资源发展自媒体的几点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到相关部门,得到了重视和采纳。多次代表致公党丹东市委会在市政协全会、专题常委会、对口协商会议作发言。
做好本职,完成社保审计
调入市政协前,我任审计局社保科科长,期间带领全科同志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审计任务,去年重点对我省某市和我市新农合基金及低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成果显著,获得辽宁省审计厅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实现了丹东地区近十年来省级优秀审计项目零的突破;2019年荣记公务员个人二等功、并评为丹东市2019年第四季度奉献之星。
情系政协,踏上新的征程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模式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拟从制度上、管理上、行为上探索如何抓好内部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实现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的有机结合,建立“立体、动态、高效”的审计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一、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意义
(一)利用内审成果可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节约内审成本。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运作方式是持续稳定的,通过对以前相关内审成果的分析、比较,可以减少后续有关内审项目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工作,节约内审费用。降低内审成本对相同或相似经营方式的单位,利用相关内审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围绕重点事项开展查证工作,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内审查证周期,提高内审工作效率。
(二)内审成果的落实和应用是审计工作本身不断提高的动力。内审人员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是审计工作的终结,而是审计工作新阶段的开始,因此内审不但应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且应能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上、措施上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办法,督促被审单位举一反三进行整改,促进被审单位树立依法经营观念,提高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内审成果的应用有利于“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作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创造出超过预期的价值。
二,传统模式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寻找审计发现,获取审计发现的过程。按照《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要求,审计发现是对有关事实的说明,内部审计以“应该是什么”和“是什么”相比较的形式获取审计发现,并在最终的内部审计报告中描述重要的审计发现。
作为广大内审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的内部审计发现并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转化和充分利用,在企业运用审计发现对企业进行整改时,往往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只局限于主要领导、审计部门与企业范围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没有或难以获取渠道获得完整信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出的问题具有“秘密性”,因而反映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往往只能在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递,很少延伸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因而不利于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职能部门与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影响了内部整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降低了信息共享程度,影响了审计发现的整改工作;(2)由于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局限,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不能产生共鸣,造成了整改工作范围局限,参与度低等问题。企业员工很少关注审计发现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认为这是管理层的事情,只要审计项目结束,就很少对审计发现进行跟踪整改,致使审计发现的利用缺乏有效地监督与反馈,整改过程流于表面。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部分审计成果比较敏感需要保密外,大部分是因为管理意识、管理手段问题。审计整改过程针对企业,纠错方案个别解决,共享内部审计发现缺乏必要的授权管理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既没有明确管理责任也没有信息渠道,这一切都降低了内部审计成果的增值作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举措
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带有共性的和具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挖掘,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在服务宏观决策上有新提高;加强对典型问题的梳理,在规范引导上有新发展;加强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在审计宣传上有新举措,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形象。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队伍建议,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力度,引导审计人员不断研究审计准则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职业保障;二是加强依法审计能力建设。收集审计案例,总结审计经验,推广优秀的审计成果,着力于审计人员提高实战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切实保障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一要加大审计成果资源的开发力度,着眼宏观,服务大局,从满足领导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形成有较高价值的审计成果。二要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健全分解审计成果整合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根据职责分工,确定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多部门分工协作,对同类项目、同步项目和某一时间段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多角度的整合、分析和提炼,保证出好成果。
石油企业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得利于行业景气、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等因素,不断扩大规模及产业链,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及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化,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石油企业正步入“艰难”的时代,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战略,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发展转型,更加重视企业价值的增长。如壳牌和雪佛龙公司均下调了未来几年的投资计划及产量目标,并通过变卖低效无效资产的方式,加快资产结构调整。在这种大趋势下,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石油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势必会被淘汰。随着石油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控制链的不断延长,其管理复杂程度大幅提升,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断扩大。内部审计要“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仅通过查错纠弊等鉴证服务来实现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根据石油企业的需求与实际情况来提供相应的审计服务,是今后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体现与创造价值的出发点。
二、内部审计体现与创造价值的方式
内部审计增值顾名思义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是用“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其价值的突显在于发现问题并促使和帮助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分为显性价值增值和隐性价值增值。
(一)内部审计的显性价值。显性价值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本企业特别是对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堵塞漏洞、挖掘潜力而实现的直接经济价值。显性价值来自内部审计的鉴证、评价功能。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查明和评估存在的风险,并将相关价值信息传递给公司管理层,帮助管理层发现其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减少损失,直接纠错的经济价值就是内部审计直接实现的价值。如基建审计的审减额就是审计实现的价值,财务收支审计审出多计入的成本、费用就是审计实现的价值。审计显性价值直观可见,易于计量,受人关注。价值多少以经费的节约和损失的减少来体现。但内部审计的价值不应局限于此。
(二)内部审计的隐性价值。隐性价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针对被审计单位及所属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流程的不合理等提出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或建议,被企业管理当局或被审计单位采纳,而在以后期间内实现或逐步实现的、暂时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即通过问题现象,追溯产生问题根源的管理原因,通过帮助被审计单位逐步整改而最终实现的那部分价值。例如,在对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出入库管理流程与实物流转严重脱节,审计人员对此提出了完善关键控制点、关键文档、关键人员等措施建议,并跟踪、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这类问题整改后实现的价值具有间接性,不易计量,但在潜移默化中所带来的效益将是长期的、可观的。
(三)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关系。内部审计的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显性价值较为直观,往往能凸显审计的业绩与作用。然而其往往产生于事后审计,其价值的体现在于查错纠弊,而无法对今后事项产生影响。而隐性价值给企业带来的是长远的影响,影响大小往往不能计量化,因而难以用于评价内部审计工作,也因此常常被人忽视。但是隐性价值却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的保障。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规范,业务流程趋于标准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将大大减少,审计通过查错纠弊方式查出的问题也将大幅减少。显性价值为企业增值的空间将不断的缩小。反观隐性价值,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的变化与风险,随之会 带来各种管理问题,内部审计通过追溯问题根源的管理问题,深挖潜效,势必能为企业的增值做出巨大贡献。因而内部审计不仅要突出显性价值,更要深挖隐性价值,让隐形价值成为内部审计主要价值增值点。
三、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仍在财务收支方面,审计内容狭窄。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在石油企业中一直是政府审计的延伸,其审计重心在于财务收支审计方面,主要目的是查错纠弊。虽然近几年随着内部审计地位的不断提升及新的审计理念的普及,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也开展了新的审计类型的探索,如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但不少石油企业每年常规且投入精力最多的仍然是财务收支审计。这种简单的以检查、复核包括财务账表在内的数据、资料的审计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二)尚未完全转变服务型的审计观念。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石油企业内部审计经常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展工作。这不仅使得被审计单位怀有恐惧心理,还经常用欺瞒的方式来应对。此种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审计人员无法与被审计单位展开充分的沟通,对问题的发现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审计效果十分不理想。有些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虽然有服务型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服务型审计的真正意义。他们的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发现不足和缺陷上,对于这些不足与缺陷仅作简单的披露和报告,提出简单的审计建议,而不是以“服务者”的身份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找出经营管理上的不足与缺陷,帮助其解决问题。
(三)忽视后续跟踪审计及发现问题的整理与通报。许多企业内部审计认为,审计只要完成审计报告,审计任务就算完结,落实与整改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因而,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不了了之,得到领导重视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会积极纠正,领导不过问的问题就放之任之。此外,许多石油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定期对历年发现问题进行整理,无法对企业常年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无法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同一企业内部各二级单位审计结果也没有进行整理与通报,忽视了对信息进一步挖掘的可能。(四)审计人员无法胜任多类型审计任务。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会岗位,专业知识面较窄,且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将财务稽核当作审计,不容易接受与理解审计理念。在进行一些专项审计或涉及生产业务方面的审计时,由于石油企业业务的特殊性,部分审计人员不熟悉或不了解生产业务的基本知识,无法胜任审计任务。此外,随着石油企业在管理中大规模地应用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也从手工转向信息化,而较多的审计人员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四、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建议
(一)树立服务的观念,采用参与式审计策略,更好地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应当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工作关系,积极协商沟通,寻求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让被审计单位主动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向审计人员提供真实的情况。内部审计应采用参与式的审计策略,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改善管理。参与式审计策略不仅能减少因作弊隐瞒而产生的审计风险,而且对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的执行有积极影响,能够促使被审计单位从被动受制向主动改进转变,变“你要我审”为“我要审”。内部审计要实现长期、可观的隐性价值,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此外,内部审计还应主动担当企业的“咨询师”,让企业在遇到疑惑时能第一时间想到向内部审计寻求帮助。
(二)从石油企业需求出发,提供多样的审计产品。内部审计是否能实现增值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要对服务对象关心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并在审计项目中直接体现。内部审计职能从传统的监督、评价发展为确认、咨询,使得内部审计提供多产品服务成为可能。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除保持传统审计业务的服务外,还必须主动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实现价值增值。例如内部审计可以提供经营流程优化改进的服务,发起或参与和内部控制运营过程有关的改善活动,用来确认和减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控制薄弱环节,帮助公司对有关经营过程进行改革,以强化内部控制。在我国石油企业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发展转型期,内部审计要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要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主线,以主要经营管理风险和影响成本效益源头为着力点,开展审计项目。
(三)重视后续跟踪审计,积极促使审计成果转化。后续跟踪审计是为了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及对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仅仅限定于把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反映在书面报告上,而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无从体现,更无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服务。重视后续跟踪审计,一方面能让审计人员了解在整改过程中被审计单位会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提出更加务实的审计建议,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审计成果的积极转化;另一方面,能让被审计单位重视审计整改,当被审计单位从审计整改中获得管理效益后,会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更愿意与内部审计建立合作关系,内部审计的隐性价值就能创造更多的增值。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理,要分析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制度缺陷,还是执行不到位,深度挖掘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积极从源头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再次发生,使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四)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随着内部审计产品的多样性及审计方式的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知识,具备信息化审计条件下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加强石油企业专业知识,了解生产业务的一些基本知识。除此以外,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只有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顺利开展审计任务,增值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单个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具备从事多产品服务所需要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在人员配备上需要多种学科背景出身的审计人员,以形成合力。
作者:易滨斯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密国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3,(2).
[2]徐小杰.石油公司全球化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OL].中国国际招标网.
关键词: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发挥
一、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涵义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事实,当谈及内部审计的职能时,强调审计监督多,而对其服务职能涉及较少。甚至有人认为,审计就是查出企业的违规、违纪和作弊行为,这是对内部审计的片面理解。就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内部审计应为领导决策、宏观管理服务。一个企业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完成审计项目后,不仅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出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例如,审计部门通过对局外部项目进行审计,发现外部项目资金管理比较混乱,现金坐收坐支现象严重,于是提出了加强外部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等审计建议。局领导根据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议及有关部门的调研,责成财务部门建立了网上银行制度,并在外闯市场单位工作量集中的区域设立了财务结算处,要求局所属单位的货币资金全部纳入结算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加速了资金周转,缓解了局资金紧张的局面。
其次,应为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把为被审单位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实行边审计、边帮教、边落实。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整改,以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审计过程中发现局属单位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修复、自制、加工形成的产成品上千万元,均未通过“产成品”科目核算,而采取材料领用时直接计入车间成本,成品销售和自用时仅作销售收入,造成产品销售收入无相应销售成本相配比,同时,未销售的产成品游离于账外,致使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审计人员根据上述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弊端,建议该单位将自制、加工形成的各类成品物资纳入“产成品”核算,实现销售时列相应收入,同时结转产品销售成本,以真实反映其经营业绩和资产的实际价值。该单位积极采纳审计建议,及时制定了产成品核算办法,报上级财务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不仅规范了产成品核算,而且保全了资产的完整性,同时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审计监督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在依法审计过程中,对查出的被审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的经济事项,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违法犯罪案件,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该上缴的限期上缴,该处罚的依法进行处罚,以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对被审单位,尤其对当事人无疑能起到震慑、教育作用,对社会其他单位、其他自然人起到辐射教育作用。从大局讲,维护了经济秩序,服务了经济建设。因此,审计监督的服务作用是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体现出来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其主要服务形式。
关键词:中央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62-03
一、我国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
内审价值增值是指内审部门作为央行价值创造活动的支持和保障,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开展确认与咨询活动,为央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措施,帮助组织实现价值增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帮助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如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促进央行行政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社会地位提升等行政价值增值;二是服务于经营管理活动,推进央行宏观调控、金融稳定与金融服务,促进央行行政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高度统一。
二、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 价值增值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自我存在与价值体现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作为人民银行的一个重要监督与控制职能部门,构成人民银行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只有在人民银行总目标下,有效提升其确认、咨询作用的价值,最大限度实现价值链中的作用,才能凸显其在央行治理、内控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更好地获得管理层重视和支持,为自身发展和建设获取资源和保证。
2 价值增值是我国央行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是从统筹人民银行履行职责,顺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出发,做出的方向性战略调整。在此形势下,不实现价值增值,人民银行内审活动只能限于初级阶段,审计水平势必处于低层次,内审作用更谈不上有效发挥。因此。迫切需要人民银行以增加内审价值为目标,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审计层次和水平,为夯实内部审计在组织价值链中的地位创造发展空间和平台。
3 价值增值是人民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发挥内审增值功能,才能把央行风险降到最低,使央行职能实现得更好。内审部门只有确立价值增值目标,充分发挥价值增值功能,才能及时、准确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才能对内控的合规性、有效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提出易于采纳的整改建议,有效推动央行风险管理。
(二)可行性
1 央行内审转型规划为价值增值确立了方向。2011年,人民银行制定了《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提出了转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步骤,明确了价值增值是内审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央行探索内部审计增值指明了坚持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2 央行内审转型的实施,为价值增值奠定了基础。央行内审转型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人民银行审计理念、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手段等多方面的转变,实现了内审工作重点向强化内控和风险管理转移,推进组织强化了对风险掌握、化解与驾驭,为央行在风险治理中体现内审增值奠定了基础。
3 与地方审计部门的交流沟通,为实现价值增值创造了条件。央行内审与地方审计部门交流沟通的强化,搭建了信息互通、经验互学平台,加快了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路径建设,为实现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创造了条件。
三、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现的难点和问题
(一)独立性不强,成为央行内审增值的体制障碍
目前,人民银行实行各级内审部门向本级行行长负责并汇报工作,同时业务上受上级行内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保证各级行对内审工作行政管理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弱化,审计结论易受本行领导意志、风险理念以及同级人情左右,真实意见表达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体制障碍。
(二)制度保障缺乏,内审增值功效发挥底气不足
1 增值职能未在制度层面确立。当前,以价值增值为重要目标的央行内审转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但内部审计的增值职能仍未在制度层面确立。没有制度作保障,转型环境无法优化,内部审计增值功效不能更好发挥。
2 咨询业务制度规定上欠明确。目前,央行制度未对内部审计咨询业务的性质、工作范围、作用和责任进行明确,内审部门参与的大额采购、制度修订、查库、业务风险会议、评先评优审查等咨询活动,主要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指令性文件强制实施,很少有可选择的余地,只能起到对过程的表面证明作用,而起不到应有的咨询作用,限制了增值功效发挥。
3 质量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目前,央行尚未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内审质量评估目标、评估标准尚不明确,质量评估政策和程序亦不规范,难以对审计误差进行有效约束,不利于提升审计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4 审计成果转化缺乏制度保障。目前,人民银行尚未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角度制定统一、完整、行之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对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的贯彻执行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致使审计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成果转化利用不高。内审增值功效较弱
1 内审价值重视不够,造成成果流失、转化滞后。目前,央行内审的价值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挖掘,一些审计对象认识不到内部审计在央行治理、内控及风险管理中的价值,认为内部审计作为服务部门并不能创造价值和利益,只是“不能挽回又不能弥补既定损失的事后诸葛”而消极应对,造成审计成果流失和转化时效滞后,限制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发挥。
2 共享平台缺乏,审计成果共享性较低。目前,由于缺乏充分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审计成果利用往往局限于某类特定业务,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不能在各职能部门得到分享、借鉴与转化,削弱了审计建议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3 整改监督机制不健全。内审增值功效被削弱。由于缺乏完善的整改督办机制,审计问题的整改只能靠每年1-2个后续审计项目检查督办,致使问题整改缺乏充分性、有效性,内部审计在央行组织价值链中的支撑、监督作用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加之内审部门只有问题查处的建议权,而无有效手段督办问题整改,审计监督效果与价值功效被削弱。
4 审计分析缺乏建设性,成果转化效果不高。审计项目完成后,一些内审人员习惯总结发现了多少问题,提出多少建议,而对建议采用率、资金节省额、问题整改率等不够重视,不能从大量数据资料中分析归纳出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造成大量审计成果沉淀和积压,内审“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的建设性价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四)转型尚需进一步深化。内审增值未能充分体现
1 审计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内审增值难以有效体现。目前,基层行内审人员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查错纠弊”为目标的合规性审计阶段,以增值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尚未形成,“查出问题就算完成任务”、“问题查得越多质量越高”的陈旧观念尚未完全摒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2 信息化水平滞后,限制了内审增值效能。近年来,央行业务信息化发展迅猛,但内部审计信息化仍相对滞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仍很缺乏,科学、高效的非现场审计监督系统仍未建立,无法实现计算机网络审计监督关口前移,以事后人工翻阅凭证、账表为主的审计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率与质量,加剧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成本,限制了审计增值效能充分发挥。
3 内向服务性尚未充分体现,内审增值效能无法有效拓展。审计职能上,咨询职能发挥、挖掘不够:审计内容上,对内控、履职审计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风险防控上,风险评估框架尚未真正建立,实时和动态监测力度不够。
(五)内审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价值增值需要
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基础和关键。但当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年龄老化、管理能力偏弱的现象较为普遍,尚未形成一支能够胜任价值增值要求的央行审计队伍。
四、实现央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内审派驻制,建立总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垂直纵向组织模式
在总行设立副行级内审局,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并在分行、中心支行逐级设立副级别派出机构直接对上一级内审部门负责,削减内审现行组织体系中消极因素对内审结果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影响,避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结论易受领导及人情左右,真实意见表达难等问题,从体制构建上保障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构筑价值增值保障平台
1 完善央行内审基本制度,从制度层面确立内部审计增值职能,为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增值功效提供制度保障。
2 在内审制度中合理确定咨询业务的性质、品种、工作范围、作用和责任等,有效规范咨询业务开展,保障内部审计在咨询服务上的价值增值。
3 建立央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指标体系,强化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和质量监督,减小和消除审计误差,推进审计规范化和专业化,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4 修订现行内审制度或出台审计成果运用专项规定。在梳理、总结和分析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打破内部审计成果运用限制,构筑审计成果运用保障平台。
(三)着力强化内审整改,推进审计成果运用
1 广泛宣传内部审计价值取向和职能定位,并在实际审计中确保问题发现的前瞻性和高质量,促使审计对象主动接受问题整改,避免审计成果流失和转化时效滞后,确保内部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真正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2 建立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数据库,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文件资料报送,函告,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编发信息等多种方式方法,畅通内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审计成果运用渠道,扩大审计成果在内控建设、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干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1+1>2的增值效应。
3 构建全方位的内审整改监督机制。一是设立审计发现问题纠改台账。实行整改“名册制”和问题“核销制”,直接监督问题整改。二是实行重要整改事项领导督办制,通过专题通报、分管行领导约见谈话、跟踪核查、直接督办等实现领导督办整改。三是建立协同整改监督机制,由纪检监察、事后监督、人事、内审部门组成后续跟踪小组,定期对被审计部门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整改实效纳入工作考核。四是赋予内审部门应有的行政处罚权和经济责任问责权,以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促使问题整改。
4 增强内审人员成果转化意识,广泛开展审计项目跟踪分析,准确掌握审计决定落实率、审计建议采纳率、资金节约额等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借助“审计专报”等方式及时向管理层提出成果转化建议,有效促进组织价值增值。
(四)深入推进内审转型,完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机制
1 加快审计理念更新,拓展以增值为导向的内审功能。树立“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和增加价值”的人民银行内审理念,实现“要我审计”向“我要审计”、查错纠弊审计向内控分析与评价、监督性审计向服务性审计、事后审计向全方位审计的“四个转变”,既要找准、查深、查透问题,更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服务与咨询”价值。
2 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内审服务高质、高效。研发和应用科学的审计软件,建立一套人民银行业务系统与内审监督系统同步的非现场监督系统,实现内部审计传统手工操作向主要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的转变,实现计算机网络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3 强化职能,突出重点,促进审计价值增值。一是积极拓展咨询服务职能。通过积极参与大额采购招标、评先评优审查,对拟定规章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对业务咨询有效解答或寻求解决办法等。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拓展深度和广度,强化内控、履职审计评价。以风险评估为技术手段,以内部控制和履职评价为作用点,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经济和社会责任、廉洁反腐、履职绩效、政务公开等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从监督、确认和咨询全方位帮助组织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履职效能,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探索和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审计。采用实时、动态的监测方法,强化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审计监督。推进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促进组织完善内控,改进风险管理,实现组织目标。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价值增值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