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55:00
导语:在健康管理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质健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孙延林,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0-22.
1.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本文在阐明传统体检与护理礼仪服务的基础上,认为护理服务礼仪是健康管理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强化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体检中的健康教育,规范服务礼仪,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体检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
关键词 ] 护理服务礼仪;培训;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90-0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群的健康和保健意识,对健康体检的需求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被动的纯医学检查式的体检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国人健康需求及市场需求,专业化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中心伴随着“亚健康”医学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健康体检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不同于临床治疗的护理服务,其护理服务礼仪的规范性亦不相同,应引起从业人员的注意。如何在健康体检中实施良好的护理礼仪服务,是此行业管理者亟待探索和研究的。
1传统体检与护理礼仪服务
1.1临床医学查体与健康体检
临床医学查体是指检查者通过对受检者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及语言沟通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是除对受检者进行体格检查外,还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健康于预的过程,是将健康管理引入体检机制的过程,强调的是健康信息的发现与积累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错施。健康体检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1.2传统体检护理服务中的不足
随着各级医疗机构对健康人群的重视,体检服务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而形成各种体检组合并应用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使健康体检有了长足的进展[1]。但健康体检服务中的软件系统却缺乏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大部分护理人员和受检者对体检的目的及主要预防对象的认识仍模糊不清,不知何为“亚健康”状态,不知如何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等融为一体,没有从深层次认识健康体检中的礼仪理念及行为规范,从而导致礼仪服务中的欠缺。
1.3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礼仪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礼仪是指在工作岗位上,护士通过言谈、举止、行为等语言和副语言形式,对体检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仪表。得体的面部妆容和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面部仪容的基础要求注重外在与心灵美的统一。表情是内在情感在面部的表现,是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应体现亲切、自然、沉稳。微笑是感情的融合剂,是表情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诚的微笑能使体检者倍感亲切,心情愉悦,有利于形成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坚持微笑服务可以大大提升服务质量。二是言谈。语言是护理人员与体检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与之交谈时态度要亲切,诚恳,面带微笑,对体检者的询问要用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体检者说话,态度从容不迫,圆满答复,绝不可语气急躁、生硬。
2护理服务礼仪是健康管理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
2.1强化礼仪意识,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始终表现出的律已、敬人的过程[2],涉及穿着、语言和非语言、表情、情商等内容。即在体检工作岗位上护理人员对体检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讲究礼仪可以创造个人良好的形象,增强自信心,更是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外在体现,间接体现了健康管理中心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健康管理中心的效益,礼仪也在创造价值[3]。
2.2掌握核心竞争力
无论在临床医学查体及健康体检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始终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健康管理中心护士的仪容、仪态、表情、语言等礼仪,体现和代表着单位的整体形象。服务质量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其中的非技术因素—服务礼仪占有重要位置,是服务形象的窗口,应加以重视。
礼仪质量是体检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检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及沟通能力,应强调护理礼仪服务的规范化与系统化,这是提高体检质量的基础。
满意度评估体现礼仪水准。健康管理中心环境是否舒适、医护人员是否敬业、仪表是否雅洁、语言是否得体等,均体现服务礼仪;而温馨、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是赢得受检者满意评估的基础。同时,满意度评估亦是检测健康体检质量的手段和衡量礼仪水准的准绳。
3健康体检中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
3.1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健康体检的实际需求促使其横向整合、纵向发展,市场竞争使原有的格局被打破,这要求我们必须讲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规模效益,提供多样化、整体性、个体化和连续,不断发展自我,拓宽自己的服务职能。要重视培训和培养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要素等内容,提高自身的服务内涵。健康管理行业要以提高服务质量内涵为先导,从护理服务礼仪入手,树立自己的行业形象,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强化从业人员的理念,规范其行为准则,使其成为行业形象的、行业品牌的先锋[4]。
3.2强化意识,转变理念
健康管理中心要通过护理服务礼仪的培训和教育促使服务理念的转变,变三级预防为一、二级预防,变服务于病人为服务于所有人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因病施治为健康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明了服务礼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从业人员与受检者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互动、平等的交流,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3机制合理,绩效长久
健康体检作为一种新兴医疗产业在国内得以迅速发展,体现了国人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而若提高本行业的声誉及名望,提高服务质量,必须注重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做到机制优化,即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行性和责任性。
计划性是针对健康体检所面临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及年体检计划的实施情况,制定出服务礼仪的培训措施,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安排,使计划落实到人、落实到事、落实到行为细节。同时,管理者应认真做好计划的统计与评估。
针对性是依据健康体检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针对其岗位特点、职责和及其职称、职务、能力等个体化差异,讲求分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形式多样,做到有组织、有区别、有特色,使服务礼仪统一化、规范化和特异化,为体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可行性是管理者在组织礼仪培训中,应注重健康人与亚健康人的群体需求、心理特征等,并与健康体检的特性相结合,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各种交流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讲求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礼仪,营造良好的气氛,为体检者创设和提供舒适的服务生活环境。
责任性是管理者应认清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重要位置及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树立服务礼仪意识的自律性及责任性,定期监督并检查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测评,即设立配套制度(监管政策、评估政策、奖惩政策),使之成为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4体检中的健康教育与服务礼仪的规范
4.1体检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不少体检者由于对健康体检意识不够或存在偏差,出现种种的疏漏,使体检目的难以达到。对于这样的情况,可让导诊护士加强以下的健康宣教。①选择恰当的采血时间,一般生化类不宜超过9:30采血,否则体内的相关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结果准确性。②对于高血压高血糖长期服药者,不可停药而进行体检,否则有可能引起血压骤升,并把情况告知医生。③重视体检的结果结论,体检结果是体检客户健康状况的客观表现,医生会对各个体检项目的结果做出结论,体检客户可针对某种疾病看专科,有利于一些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4.2规范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是体现服务的具体过程和手段,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规范化、系统化,有行、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客户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医务人员在和客户交往中赢得理解、好感和信任。健康管理中心以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对护士的礼仪要求和服务要求更加严格,所以要用规范的动作和语言向大家展示着标准的仪表站姿、坐姿、行姿和礼貌用语,微笑亲情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等三声服务,通过一系列服务活动,塑造了礼貌、文雅、大方的医务人员新形象;注重了工作服务细节,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5],提高了顾客满意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飞跃发展,定期的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体检服务有趋于临床护理,所以其服务礼仪规范性也不同。由于服务对象是健康或亚健康的人群,对于礼仪、服务的要求更高,所以良好的服务礼仪已不止是护理人员自身的形象体现,更是提升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的需要。健康管理中心要坚持“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以“优质服务”的宗旨,要求从细节做起,实施细致服务。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吉列尼所提出的观点“服务已不再是一个次要部门,他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健康管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行业形象,提高服务水平,抓好服务质量及服务礼仪,努力为体检者健康保驾护航。
[
参考文献]
[1] 申雪琴,尹建敏.高端人群健康管理护理人员岗位培训的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2):877-879.
[2] 侯云,杨莹.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3):279-280.
[3] 赵晓春,刘星慧,托亚.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09,28(34):126.
[4] 周辉,陈志恒,朱小玲,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8):171-172.
[5] 付文基,王新霞,赵金霞.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297-298.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分析
随着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迫使人们进入终生学习时代。大学时期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这期间必须处理好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的矛盾,且面临社会进入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高职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高职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
1 现代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有许多特殊的自身问题,如高额学费的负担问题,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恋爱与学业的矛盾问题,以及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问题等等。具体表现在:第一、自卑心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蓝领”,而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即“白领”,从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我们学院生源主要来自甘肃各地县,农村学生比例很高,高职院校的高额学费也给这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产生自卑心理。第二、恐惧心理。现在高职生多属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离开了家长的呵护进入到大学,所有生活起居全部自己打理,加之自己在家中的中心地位,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困惑、无奈、无助等心理障碍。另外,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来到了陌生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由于方言、气候、生活习惯很难适应,产生恐惧心理。第三、忧虑心理。学习、考试带来的焦虑心理。目前高校实行的奖学金制度、淘汰制度、弹性学制等制度以及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技能等级考试等给高职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感、压抑感长久得不到消解,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烦躁和不安。第四、困惑心理。大学期间,群体活动和交际水平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部分学生缺乏交际和沟通能力,缺乏洞察力,对事物的认识、分析不够全面。遇事处理能力较差,虚荣、狭隘造成心理困惑、茫然。第五、消极心理。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高职生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大多数高职生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而我校的就业地区基本为新疆、青海、内蒙的矿山地区,学生怕离家远,嫌工作环境辛苦和劳动强度较大,进而对自己、对未来产生怀疑,逐渐消极悲观、不思进取。
以上是现代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生避免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确保高职生以良好、阳光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我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既具有许多大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又有着一些个性的心理问题。认真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是落实“2009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召开了全国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但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仅为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笔者结合当前高职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影响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如下可操作性的三点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校为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性的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面临毕业时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恋爱等方面的困扰,还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情感取舍、信念确定、价值取向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加强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重视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时调整高职生的不良心理,施以耐心教育和心理疏导,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环境。着力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培养高职生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信心,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首先学会尊重、信任、以诚相待、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换取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和关爱学生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的作用。
第三,加强高职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项目任务实施的教学法进行自我教育,使高职生积极主动采取相应行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部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差,与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有关。因此,必须把这种项目任务实施的教学法和其它方面的教育相关措施密切配合,并将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逐步使高职生养成自强、自爱、自尊、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及时研究发现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变化,真正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系统工程,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俊峰,万露,孔淑珍,许建辉.技校类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价值工程,2010(23).
1.1公立医院承担健康管理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①是公立医院发挥公益性质的重要体现。我国未来的医疗体制应以健康管理与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为基础,而不仅仅强调“治病救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把健康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建立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健康模式,既是医院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医院自身服务水平,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同时也是医院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卫生资源耗费,体现社会公益性的重要体现。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国务院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确提出,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特别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人群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今年8月份国务院提出多措并举,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与疾病风险因素进行全过程监测、预防和维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的疾病管理和干预,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医院发挥治疗疾病与健康管理双重社会角色,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拓宽医院服务领域,满足人民健康需求。③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在硬件上,可以通过对医疗设备与设施、管理与技术等资源整合利用;在软件上,可以通过对医疗人才、品牌效应、服务理念、学术创新等资源整合利用。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的社会角色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实现健康模式的转变。
1.2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的核心: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的核心是基于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医疗实践总结的结晶,通过分析不同个体的健康信息,确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进而提供生活干预、心理支持、改变不良行为、健康教育等系列服务。其程序主要为:①通过健康体检、问卷调查、跟踪随访等方式收集管理信息,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行为及生活方式信息、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社会环境因素信息等,此外还要获得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医疗投资及医疗技术水平等信息。②建立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客户制定长期健康管理计划。③提供选择信息,帮助患者做出合理就医决策,并及时给予安排,如预约医生、住院服务、答疑及医疗咨询。
2公立医院健康管理角色建设的重要作用
加强公立医院健康管理角色建设,是丰富医院管理内容,进行全面健康管理,指导公众进行健康管控的重要环节。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公立医院健康管理社会角色建设的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形成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公立医院以医疗实力为依托,向社会、个人及单位集体以定期健康体检为支撑,形成集预防、保健、干预和康复于一体的高效、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健康信息采集的途径通常有日常生活调查、健康体检和因病检查等方式。健康体检是面向社会绝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的受检者通过医学检查,尽可能地发现不易觉察的疾病或疾病隐患,从而达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目的。通过健康体检,全面采集个人健康状况信息,为被管理者建立健康档案,以为健康评估、制定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2.2进行人群易发病、慢性非传染病的监测:人群的易发病、慢性非传染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季节中会有变化,公立医院依靠其专家的力量,对健康管理的人群的健康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结合对人群易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的归纳总结和理论研究,可为社会疾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3促进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康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系统工程,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国内管理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后,可以依托品牌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人才库,设立疾病管理师和健康管理医师岗位,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2.4推动科普性健康教育的发展:健康管理强调健康科普在健康管理发展中的作用。医院可以以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为依托,运用健康危险因素的研究成果,拓展传统健康教育内容,向公众传播健康危险因素信息和慢性病的危害等知识,提高群体防病意识。
2.5实现医院与基层社区的联动:目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与公立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而“下转”的患者较少,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出的患者也很少再回到社区,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不利于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公立医院利用开展健康管理的契机,充分指导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和加强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康复患者和居民在社区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确保双向转诊“能上能下”,真正实现医院与社区的上下联动。
2.6推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的决定因素,制订和评价防治对策的科学。进行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往往需要巨大的样本量,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其拥有的患病人群、健康和未病人群的信息将十分巨大,能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此外,公立医院利用其临床和基础科研力量强大的特点,结合健康管理的信息,有利于进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健康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健康管理定义及相关信息
健康管理于上世纪作为全新的学科和行业出现在美国。目前尚未有去那面系统的权威理论研究,对此也缺乏统一公认的定义。当前我国医药领域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和评估,并且干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全过程。
1、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其核心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预防,落实三级预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且针对不良的生活方式,要及时的改正。健康管理在对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自然进程的阻断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使得医疗费用显著降低。
2、健康管理的优势。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个体和群体,能够对该群体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且创造条件采取行动,对于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求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的调动,基于有效资源取得最大健康效果。
3、具体开展健康管理的方式。当前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开展健康体检,然后根据体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健康评估,然后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最终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整体可以归纳为:掌握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对其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信息收集;然后借助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评价对个体或群体健康进行关心和评价;最后通过健康危险干预以及健康促进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改善和促进。
4、信息化下的健康管理。依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展健康管理,借助计算机收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健康信息数据,开展健康动态管理工作,可以使得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及健康管理的准确性都得到显著地提高,而且还借助科学的数据资源帮助健康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形成了开展规模化健康管理工作的基础。
健康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健康管理信息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个性化且完善的服务程序,可以实现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全面检测患者健康状况,并且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干预,通过适当的健康管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尽早的接受健康指导和健康治疗。信息化的健康管理,其能够实现结合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健康信息采集的西悉尼化程度,加强信息传输对于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
二、互联网医疗定义及相关信息
1、互联网医疗的定义。互联网医疗,是指基于互联网所开展的健康咨询、疾病评估以及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产业。
2、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背景。1.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幅改变了传统的健康医疗模式,移动互联网赈灾逐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智能手机客户端,都可以进行看病问诊、住院检查以及日常性的健康管理和监测。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比例逐渐提高,所以在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并且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很多人都开始患慢性病,但是当前的医疗健康条件有限,而且社会显著地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3.因为我国在持续的开展医疗政策改革,所以智能医疗以及健康管理都被国家卫生部纳入重点关注对象:于2003年《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求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加强管理,确保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于2009年《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确保互联网医疗保险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三、我国目前在健康管理以及互联网t疗未来发展及当前问题
1、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1.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还不够完善。当前国有有三类健康管理机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偏重于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尚未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目标。2.当前我国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较为单一,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模式,导致该行业竞争无序,但是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以及运营模式。
2、互联网医疗在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改革的共同推动,所以互联网医疗广泛出现,并且有大量资本投入,因为医疗产业链、政策以及技术等多种阻碍因素的存在,所以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在短期内无法规模化,所以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当前的发展方向,规避发展风险。
总结:健康管理服务在我国刚刚开始,其潜力无限,未来将会降低我国重大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医疗卫生开销,将会深入推动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中风患者69例,其中选取中医内科病房住院患者46例为实验组,采取在常规静脉输液的基础上辅以推拿等传统中医手法治疗;另设对照组,选取门诊病人23例,接诊医生按以往经验予以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后以肌力评定方法,测评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推拿等手法治疗各种风格偏瘫患者的肌力,观察组的患者肌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和护理前两组病人语言表达、上下肢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肌力分级和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可促使其肌力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肌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护理功能锻炼健康宣教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1-02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但实际上,中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直接对病人造成健康的危害,包括出现:严重肢体残疾,如瘫痪,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其次是造成病人认知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照顾而生活。中风的危害一方面是对病人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大大加重了病人家属的生活负担,第三方面是对病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通过研究中医对于中风的护理以及对患者的健康干预来发现:如何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有意义的。为中风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和康复的方法。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4月-9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风偏瘫病人46人,门诊病人23人,全部诊断为中风中经络,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标准。年龄55岁-76岁,平均年龄65.5岁。共收集中风中经络病人69例,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23例。治疗和护理前两组病人语言发达,上下肢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观察组:以灯盏花注射液20ml,生脉注射液6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升高者改用生理盐水)250ml,每日一次,14天为1个疗程。入院3天内推拿穴位(肩廖,曲池,合谷,足三里,承山,涌泉)并按压。护士掌握简单的取穴方法和推拿手法,每天在静脉输注完成后每个穴位用大拇指按压旋摩,以病人有酸,痛,胀感觉为度,顺时针10圈,逆时针10圈,一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对照组:仅以灯盏花注射液20ml,生脉注射液6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偏高者改用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一次,14天为1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
1.2.2治疗评价。按《重要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肌力评定:显效指治疗后肌力改善3级,有效指肌力改善1级-2级,无效指治疗后肌力无改善。
2结果
通过采用推拿等中医手法治疗的患者,在一个疗程后进行肌力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患者各级肌力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肌力恢复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早期康复护理可恢复中风瘫痪病人肌力,四肢活动度及综合能力。我国是世界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之一,上海发病率每年为104.4/10万。据统计,在尚存的病人中,脑缺血性卒中约占75%,病残率为70~80%。有学者认为,脑梗死病人病后应立即开始康复训练,而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方法对中风的康复有着不可否认的效果。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而脑中风常规护理缺乏有效的康复手段,导致失用综合症的发生。因此,在明确诊断中风后一周内,意识清楚,心率和血压稳定的病人应及时给予功能锻炼,促进恢复。
3.2血压按压作用。推拿护理是跟据及格洛学说寻经取穴,应用推拿手法疏通经络,恢复患病肢体的功能。取穴依据:风病多犯阳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住,使肌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经脉循行路径,分别取手足阳经穴位,以达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点穴是在病人的体表穴位和刺激线上实行揉、压、点、打等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项目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为开拓中医护理,发扬中医特色做出有益的探索。可向社区推广,为中医进入社区提供技术指导。
3.3健康宣教。
3.3.1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对卒中病人康复的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涵盖身体功能锻炼并兼顾心里健康等在内的系列指导。护理人员与病人首次见面是就要面带微笑以乐观的情绪感染病人和其家属,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并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向病人及其家属反复讲解和强调肢体早期康复训练及长期训练的重要性,是他们从心理上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并且自觉地参与,以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给其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其保持情绪乐观稳定,在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下早日康复。
3.3.2健康教育的内容。护理人员应详细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中风的相关知识。脑中风发作时一般有身体麻木无力,失语,意识障碍,口角歪斜等,若发作时间持续约10分钟,应当紧急送往最近的医院急救。治疗过程中向病人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副反应,注意事项等。同时注意病人的饮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忌浓茶,咖啡等,应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等。其次,对中风病人还应做好皮肤护理,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衣服,保持床单整洁平整,长期卧床应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3.3功能康复指导。加强病人的康复锻炼,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教会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方法和技能,包括肢体的被动及主动运动,语言能力和记忆力的恢复等。此外,待病人病情稳定,还应和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康复促进计划,保证病人更快更好的康复。
3.3.3.1肌力锻炼。肌力训练可以分为等长,等张和等速训练。急性期可以进行等长肌力训练。持续被动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等长肌力训练。等长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萎缩肌肉可逐渐肥大,使肌力和耐力得到增强和恢复,从而改善僵直肌体的功能;等速训练时,可同时对据抗肌群进行锻炼,保证了肌力训练的高级性和安全性。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功能训练应循序渐进,注重个体化和适度。同时护士应告诉患者功能锻炼是必须持之以恒,甚至终生锻炼。
3.3.3.2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如仰卧曲膝,髋关节的屈伸练习。下肢运动宜取坐位或卧位,以减少关节的应负荷。下肢功能锻炼可以防止中风患者因中风而引起的关节挛缩粘连,促进关节软骨的再生和韧带的恢复,促进微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
3.3.3.3身体适应性训练。主要是全身大肌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跳舞,打太极拳,木兰拳和力量训练。
3.3.4心理健康指导。病人发生脑中风以后大多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同情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尽快度过绝望期,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安慰家属,鼓励家属行动起来,一起帮助病人协助治疗。家庭治疗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亲人的支持对脑中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4结论
本项目采用手足阳明经寻经取穴,配三焦,肾经之经穴进行点揉手法以“补其荣而同其愈,调其虚实,和其顺逆”,观察组的肌力恢复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987
【关键词】健康传播 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 人际传播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甚至在一些地方已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医疗体制,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传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传播素质,改善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互动中的沟通和交流。
一、健康传播的基本观点
健康传播是健康(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产物。1994年美国学者罗杰斯(E.M.Rogers)给健康传播下过定义: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①后来罗杰斯又进一步把健康传播行为细分为四个不同的传播层次:自我个体传播(如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等),人际传播(如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组织传播(如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医护人员的在职训练等),大众传播(如媒介议题设置、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等。
在健康传播中,人际传播侧重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包括医患关系、医生与病人家属的关系、病友之间的健康信息分享等;从狭义来看即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对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更好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确定治疗方案。如医患沟通的权力关系、面谈技巧、满意与服务程度等。
健康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传者。传播者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有意无意地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但是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传受双方的共享信息和意义。传受双方“共同经验”和“共同语言”越多,传播效果越好;同时,传播者的信誉和威望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此外,健康传播者必须随时通过反馈机制来调整传播内容与形式,保证信息的双向流动,使传播活动获得成功。
(2)讯息。语言符号的选择、讯息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取舍也影响着传播效果。传播内容必须具备科学性、针对性,传播语言和符号必须是传受双方通用共享的,并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
(3)受者。虽然表面看,受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对于传播信息,受者有其自主选择性,符合其选择者,才能被接受和利用。在传播活动中,受者以各种方式向传者反馈信息、作出反应,从而影响传者下一步的传播活动。所以只有通过受者积极的主观能动作用,传播活动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传者和受者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舆论和气氛。“众口一词”会增强传播效果,而“众说纷纭”则会削弱传播效果。
二、健康传播视角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指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去医院看病,往往对医院和医生抱有很大的期望值,希望“药到病除”,而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时,病人和家属就会产生失望、不满,甚至敌对情绪。这时,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沟通和交流不畅就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演化为医患纠纷。
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发现,在逐年递增的医患纠纷中,因为医生技术原因引起的,真正构成医疗事故的不足20%,80%医患纠纷是源于医生和患者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如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一项有关医患关系紧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患者认为原因是缺少沟通(医生看病时间太短)。有研究也指出:信息交流不足、不告知患者相关信息、不尊敬患者都是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行为。而与患者沟通不足是导致患者提出投诉、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③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人际传播良性发展,就能建立和谐互利的医患关系,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造成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误解、误读甚至矛盾,这样有可能影响到疾病的治疗,甚至延误病情。
健康传播学家罗森邦姆(Edward.E.Rosenbaum)曾指出:“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感受到的完全不同。”因此,要缓解或消除医患纠纷,灵活利用人际传播技巧、加强医患沟通是重要方式之一。医患沟通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在特定的空间里医患之间有目的的一种有意义的互动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医生护士更清楚地了解患者,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理解医生护士,主动地参与并积极配合诊疗,使医患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抵抗疾病,达到治疗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医患沟通属于人际传播,作为传者的医生和作为受者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是在一个“共同语言”和“共同经验”作为沟通条件的基础上的互动,它包括医生主动地向病人及病人家属传播信息,病人及病人家属被动地接受信息和主动地进行信息反馈,医生在接受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反应,从而相互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医生常常忽视了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有的医生没有从病人及其家属角度考虑他们对病情的关切和急于想了解治疗情况的心情,反而认为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知识无知,介绍了也无益,于是常常不主动向病人传播有关病情与治疗信息,有时候,甚至病人或家属向打听病情及相关信息,医生也不耐心回答,反而认为患者麻烦,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产生医生隐瞒信息的印象;有的医生虽然向病人介绍病情及治疗情况,但不是以平等的方式,而是以一种上级对下级命令式的方式,态度生硬,不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感受和反应,导致病人及其家属的反感,医患关系紧张不可避免,医患纠纷常常因此发生。
三、运用健康传播理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都要注意医患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医患沟通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患者的需要、思维方式和个人经历;2、给患者参与治疗的机会;3、增加医患之间的合作和理解。二是以医生为中心的沟通④,这种沟通方式关注的是疾病而不是患者,在沟通中表现为:淡化患者个人的想法、思想情感和与患者相关的社会信息,由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等,患者之所以选择这种相对被动的医患关系是因为考虑到要“防治危险的发生”。例如,当患者身体出现某种状况时,医生认为是危险的或是不好的,就会直接阻止,而不是任由病人去冒险。同时,医生的权威性能使患者增强信心,使医疗信息的传递更加清晰。在对两种模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为患者及患者家属,要充分尊重医生,介绍病情病史,主动积极和医生沟通。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医生,要学习如何尊重患者,如何辨别和回应患者的情绪,如何将坏消息告诉患者,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等。在实际沟通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沟通倾向性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例如:向患者讲解疾病和病情,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方案、作用和必要性,使患者参与到治疗方案确定的过程中来。
医生和患者接触的任何时候都是进行医患沟通的机会。根据工作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为入院前沟通、门诊沟通、住院沟通、检查沟通、治疗沟通和出院沟通等。入院前沟通,医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综合诊治能力、医疗设施以及相应的专家团队,为患者就医提供参考信息。这个阶段的沟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患者,许多医患纠纷隐患常常是因为入院前故意夸大医疗水平等而埋下的;门诊沟通,指的是解决患者挂号、看门诊医生等问题时而进行的医患沟通。作为医生,要做到“问清楚、听清楚、查清楚、讲清楚”,态度诚恳,语调亲切,语音清晰,表述科学而通俗易懂。作为患者,要积极主动,明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多问“为什么”;住院沟通,指的是医生和护士介绍病区环境、科室特点、病房管理要求等而进行的沟通,其目的是促进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情况,让患者参与并配合治疗。这个阶段的沟通相对其他阶段来说时间较为充裕;检查沟通,是指医生和护士知道患者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检查而进行的沟通。医生要主动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和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检查的费用问题;治疗沟通,是指医患之间在确定治疗方案和执行治疗方案过程中所进行的沟通。这个阶段的沟通要做到“六到位”:问到位、查到位、观察到位、讲到位、做到位、关心到位。在治疗阶段,作为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生活上或是在谈论“非医疗”情况时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医患双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出院沟通,是指患者出院后,医生在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和对出院后用药、休息等进行康复指导时的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子邮件、电话随访、书信、家访等。这种延伸的关怀服务,有利于深化医患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
总之,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离不开传受双方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运用健康传播理论,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②樊昌志、王勇、唐晓玲:《传播学应用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③⑤郑柳宁:《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吴叶生:《远离医疗纠纷――做个好医生好护士》,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健康管理;应用价值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方面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对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干预的需求日趋重视,因此健康管理在现代卫生医疗服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以及措施,重点在于充分调动个人以及集体的积极性,进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健康资源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一般而言健康管理是由专业的具有职业资格的健康家提供,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尚未发展完善,因而我国健康管理多由医疗机构卫生从业人员提供,这可能导致健康管理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以及服务质量不高[2].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旨在探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
中医健康管理主要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不断的进行探索以及时间,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医健康管理为核心,运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的立体化健康保障模式,在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3],其中中医药服务由医疗为主拓展为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功能领域,而服务网路也由单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至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服务的两大综合系统,而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保健服务体系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中医健康管理中专家团队的作用
中医专家团队是近年来基于成熟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延伸、开发的新型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中医专家团队,即为组织医院内各科室中医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小组或队伍,其主要作用仍是对患者或群体进行中医健康管理,但专家团队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管理,其应用效果以及作用更为明显[4].2.1中医专家团队的整体医疗水平优势组建中医专家团队进行健康管理,势必选取医院内最为优秀的中医专家,而这些中医专家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中,均可满足健康管理的现状以及医疗服务支持的需求,能够提升整体医疗团队的医疗力量以及专业水平,专家团队所具有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其他健康管理从业人员所不具备的[5],专家团队能够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既往临床经验以及预后结局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这种有中医专家团队介导的健康管理无疑增加了管理水平以及健康指导的专业性.2.2中医专家团队改变了传统健康管理模式中医专家团队实施的健康管理能够使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合理,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更加便捷,制定健康管理流程,检查、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专人接待,专家团队能够全方位、快速、有效的解决多学科问题,能够有效整合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流程,综合解决患者对健康方面的疑问以及需求[6].同时专家团队还能够利用医院内灵活的诊疗程序对患者的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给患者营造了方便、快捷的健康管理环境,深受患者的欢迎.2.3提供了多科室的健康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专家团队为医院内部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全心的平台,为提高中医健康管理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内部专家的整合,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医健康管理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其中包括医学中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的整合,同时还包括不同中医学科的整合,传统的健康管理中各科室专家教授在众多医、教、研活动中开展的活动较为活跃,但其之间的联系较少,在协同性以及整体性方面欠佳,而通过组间专家团队能够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参与健康孩子到与健康管理,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效率以及关系效果,实现现代化中医健康管理的构建[7].2.4专家团队专业性的影响组间专家团队无疑是增加了医院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性,这也是患者在寻求健康指导中考虑最为重要的因素,患者均希望得到专业、优质、全面的健康管理,渴望具有扎实临床技能以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职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服务,而医院专家团队则这方面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为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这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8],并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依从性以及满意度,这对医院健康管理的后续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3小结
组间健康管理中医专家团队可有效提升医院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综合全面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并可影响患者对医院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改变了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同时以中医专家团队作为医院健康管理的核心能够在健康管理行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以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姚澄.三级中医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49(3):158-159.
[2]武留信.楚俊杰.吴非.等.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2年现况调查[J].2013,7(1):36-39
[3]沈庆法.治未病源流概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4]杨贵尧,刘颖,郑杰,等.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145-146.
[5]刘建.浅析专家会诊中心在门诊医疗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1,32(1):74-75.
[6]王筠.浅议中医健康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J].山西中医,2011,27(9):60-62.
[7]张海生,张其成-中医健康管理的背景及定义[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3):199-201.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度 社区健康管理 上海市医改 上海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2-0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the family doctors system in Shanghai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BAO Yong1, DU Xue-li1, ZHANG An2, LIANG Ying1, XU Ting2
(1.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and vision of resident in Shanghai for family medical system,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status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and bring up the policy suggestion for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Method: With random sampling and whole sampling and layering sampling, 2082 samples (86.75%) were taken from Xu Hui, Min Hang and Jin Shan districts. Results: 1)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was that 65.40% out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20.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57.4% in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s their first diagnosis and 27.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2)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ty hospital as fist diagnosis were cheaper price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for outpatients, and cheaper price and better service attitude for inpatients. 3) The residents have higher ne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family care . 4) The residents have poor cognition to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is better.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olicy and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s also an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resident in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总体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平台[1-3]。上海市要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运作方面要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社区居民要高度认可家庭医生制度。本文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局等机构,共计2400人进行了整群抽样的调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样200人,其中门诊患者150人,住院患者50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搜集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观点、分析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等。同时,我们遴选了20名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务人员进行了访谈,将问题分析与政策探讨相结合,兼顾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表格的设计阶段,我们咨询有关专家,严格控制表格的信效度;在表格调研阶段,我们统一培养调查员,课题组主要负责同志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把关;数据录入阶段,我们实行双人录入,逻辑查错。最后,我们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首诊服务需求情况
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就诊时首选医院情况分析: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96人,占65.00%;首选二级医院265人,占13.00%;首选三级医院431人,占21.00%;首选民营医院7人,占0.30%;首选个体诊所8人,占0.40%。
居民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分析:价格便宜1 319人,占28.00%;服务态度好901人,占19.00%;就医环境好444人,占10.00%;交通方便1 145人,占25.00%;就医流程便捷850人,占18.00%。从本次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价格便宜和交通便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医院进行首诊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8.00%和25.00%。
居民未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统计分析:技术不够812人,占27.00%;服务欠佳162人,占5.00%;设备落后888人,占30.00%;交通不便151人,占5.00%;药品不全979人,占33.00%。
同时,我们对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步行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时间是22 min。
2.2 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对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人眼保健指导、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如对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管理的服务需求比例分别达到了71.84%、70.14%和66.58%,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等服务的需求也达到了81.01%和76.6%,见表2。
2.3 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需求分析
关于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评估的服务,有51.04%的居民表示需要,有11.35%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而对于戒烟限酒的指导服务,分别有78.31%和58.25%的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针对合理膳食的指导,有12.48%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5.99%的居民表示需要。而针对心理疏导的工作,有11.84%的调研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3.59%的居民表示需要,见表3。
2.4 社区居民关于家庭医生制度政策认知
医疗保险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和前提,为探讨居民的认知情况,我们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居民对各级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态度上,有40.53%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居民对医院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的态度方面,认为挺好的占30.46%,认为医疗费用预付制不好的占40.18%,而不知道该项措施利弊的占29.36%。实施医疗费用预付的措施,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就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现实调查结果发现近七成的居民对该措施持消极态度,下一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认为医疗保障是否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方面,发现有86.42%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仅有13.58%的人认为不应该覆盖。在对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认知方面,居民知道双向转诊的仅占56.10%,不知道双向转诊的居民占了45.41%。而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愿意通过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占到了75.81%,不愿意的仅占24.19%,
目前,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三级医院,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但居民一直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除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医疗上的安全感。
2.5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对家庭医生非常信任的只占8.09%,54.07%的居民表示信任,35.05%的居民表示一般。数据表明,在非常信任和信任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高,在信任度一般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低,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更多的是取决于技术之外的项目,比如更贴近了居民、能够进行主动上门服务等,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亟待提高仍是制约居民家庭医生信度的瓶颈,见表4。
3 讨论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结合国际经验,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北京、深圳、武汉、青岛等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已开始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于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进行了家庭医生制的试点。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未来5年,上海将逐步为全体市民配备家庭医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届时每2 000~3 000名居民都将有一名家庭医生对口负责管理他们的健康。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了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截止目前,总计有占全市1/3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各区县的试点工作均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这些区县的试点工作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因此,系统的总结评估各区县的试点工作情况,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模式对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65.40%首选社区医院,20.80%首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57.40%首选社区医院,27.80%首选三级医院。60~74岁人群首选社区医院达72.00%,≥75岁老人高达73.00%
门诊患者、高龄者、退休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首选社区医院比例较高。上海市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原因分析发现: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服务态度好;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组,都认为选择社区医院有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的原因。其他项目的人群也基本如此,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就医流程便捷。
当然,分析也发现,门诊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因为大多数选择门诊的患者在社区就医;住院患者也一样,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不同年龄组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也基本上是由于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其他项目人群在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分析上,基本也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
本文还对基于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4 建议
4.1 构建基本健康保健模式
作者最近提出了基本健康保健模式——“54321”模式[4]。该模式的构架是:5定即定首诊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管即各级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4.2 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
1)研究社区首诊制度。在预约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三、二级医院的专家、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选择在社区首诊,并通过进一步拉开医疗保险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定点在社区首诊[5]。
2)研究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在对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若签约居民的病情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或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应由家庭医生开具专门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专门渠道帮助其转往三、二级医疗机构;三、二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遇到紧急情况时,签约居民直接到三、二级医院挂急诊或住院治疗,就诊后应到家庭医生处补办双向转诊单,以备处理医保报销等事宜。待病情稳定或进入康复期后,需要将患者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上级医疗机构应通过转诊专门渠道,及时将患者的就诊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应在获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随访等承接工作,保证患者就诊服务的无缝隙连接[6-7]。
3)研究试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多年来,总额预算观念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形成,项目付费的基石也有所松动,上海要在继续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复合管理机制。社区必须推行按照人头付费机制。
4.3 探讨和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4CH8”模式
4C:健康管理4个循环(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风险的评估、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干预后评价);8:8个健康管理板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睡眠、膳食、运动、安全、和谐);4H:4个健康关爱家园(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8-9]。
4.4 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以全科医生的培养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助理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营养师培训。
参考资料
[1] Reagan PA, Brookins-Fisher J. 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2:1-7.
[2] Hall JJ, Taylor R.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Med J Aust, 2003, 178 (1): 17- 20.
[3] Kirk S,Glendinning C. Trends in community care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of informal carers and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 Adv Nurs, 1998, 28(2): 370-381.
[4]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31-832.
[5] 杜学礼, 鲍勇. 基于“健康守门人”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11): 3503-3506.
[6]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1): 1341-1344.
[7]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2):1391-1397.
[8] 鲍勇, 邹鹿鸣. 中国社区慢性病风险和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