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03:49
导语:在预防医学科研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行为;依恋,感情;相互影响分析;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48-03
依恋(Attachment)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Bowlby于1969年提出,它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过程,最早指子代对亲代动物的依赖,后来延伸至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感情联结,即儿童需要与某个成人个体保持长期而持续的亲近,以获得一种安全与舒适感。依恋模式的类型会对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人格形成、个体发展、与他人关系等方面产生认知的、情感的影响,进而持续终生。对于成人依恋模式的分型,学者们的观点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可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Se-Cure)、沉溺型(Preoccupied)、漠视型(Dismissing)和恐惧型(Fear-ful)。安全型个体对自己和他人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沉溺型个体不相信和否定自己,但信任和肯定他人;漠视型个体相信和肯定自己,但不相信和否定他人;恐惧型个体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因素,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行为因素,如、吸毒行为等。这些行为的完成都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结果。为探讨依恋模式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笔者于2005年4月对安徽某医学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安徽省某医学高等院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年级、6个专业的大学生共l 262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l227份,应答率为97.2%。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6~26岁,其中男性占57.0%,女性占43.0%。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成人依恋模式的测量;二是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三是调查对象对自己及他人的评价。本文仅讨论依恋模式与HIV相关行为的关系。采用2种测量成人依恋模式量表:一种是由Bartholomew,K.和Horowitz,L.M.设计的“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该量表包括对4种依恋模式的心理特点的描述,请调查对象分别依据4项描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这种方法也是在国外相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和验证过的;另一种是本课题组结合其他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修改形成的,有20项条目,4种依恋模式各有5条,每种依恋模式得分即为该类5条评分的总和。在数据分析时,依据4个方面得分的高低判断其依恋模式的类型。HIV相关行为的问题共有3种类型。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强调调查结果的保密性,争取他们的配合,然后发放自填式问卷,时间不限。调查员事先接受了培训并进行了预调查。采用Epidata 3.0双录入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依恋模式类型 2种依恋模式量表得出的依恋模式类型一致率为75.0%,表明依恋模式的测量是真实准确的。经逻辑验证后,得到的依恋模式类型分布为:安全型728人,占59.3%;沉溺型224人,占18.3%;漠视型161人,占13.1%;恐惧型114人,占9.3%。国外研究表明,在一般群体中依恋模式类型分布为:安全型占55%,漠视型占16%,沉溺型占9%,恐惧型占19%。两者之间的差异(P
2.2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在调查对象中,有51.7%(共634人)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且4种依恋模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57,P
2.3依恋模式与HW/MDS相关行为的关系 安全型得分与“有益”行为(如使用安全套,性伴告知)呈正相关(r=0.148,P
2.4依恋模式与HIV/ALDS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针对HW/MDS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一些排序题,要求调查对象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将每项行为下的各个选项排序。在统计时,根据每个选项的排序计算该选项的得分,排序越靠前,得分越高。结果显示,不同因素对大学生的相关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如促使大学生与恋人发生的原因中,最后是“满足对方要求”和“提高在同伴中的地位”。不同依恋模式与部分影响因素的得分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见表3。
3讨论
3.1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依恋模式与大学生的恋爱/性经历是有相关性的;安全型得分越高,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越大,拥有的性伴数越少;恐惧型得分a
越高,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越小,有过性经历的比例也越小。这是由于安全型个体在与他人相处时,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正确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人际交往;恐惧型则反之,既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自己,这会损害其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恋爱关系和性经历;而沉溺型和漠视型个体要么不相信他人,要么不相信自己,这对其恋爱关系和性伴关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沉溺型和漠视型得分对恋爱/性经历的影响介于安全型和恐惧型之间,未见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此外,在关于性经历、性伴数及安全套使用频率的问题上,与依恋模式有显著相关关系的不多,且相关系数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小所致?
3.2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的关系 总体上看,安全型得分越高,相关行为越安全;而不安全的情况反之。这是因为安全型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持积极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有着正确的评价,对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无论是过度沉溺于他人或是独立自主,对他人及自己的认识都趋向于片面化,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过于主动或被动,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具体来看,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安全型得分越高,不使用安全套因素的影响就越小,沉溺型和恐惧型反之,漠视型与之则没有相关性。如对“提出使用安全套,我怕引起对方猜疑”的重视程度与安全型得分呈负相关,与沉溺型、恐惧型得分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安全型个体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与他人的关系,不会存在过多的担忧;而沉溺型过于依赖对方,因而在性伴关系中常常处于被动,害怕引起对方猜疑;恐惧型个体本身就容易对性伴关系存在担忧,而且对自己缺乏自信,因而害怕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双方的关系。此外,漠视型得分与这些因素之间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漠视型个体只重视自己,不在乎人际关系和他人的看法,是否使用安全套只取决他个人的意见,既有坚持使用的可能,也有坚持不使用的可能,因而总的来说,对安全套的使用没有显著影响。
在感染身份的暴露方面,安全型个体在感染HIV后,愿意告诉性伴、家人、朋友等,而不安全依恋模式个体会“尽量避免与人交往”。这是由于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寻求帮助和情感支持,也相信他人会给自己提供支持,因而会将自己的感染状况告知家人和朋友;沉溺型个体过分沉溺于关系,经常对人际关系存在担忧,害怕他人不重视自己,感染HIV后更担心会引起他人的歧视和疏远,因而不敢告诉他人;漠视型个体独立性强,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人际关系也不重视,遇到困难时更愿意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不依赖他人;恐惧型个体既不相信他人能够帮助自己,也担心自己会受到歧视,因而在感染后想避免与人交往。
3.3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影响因素与依恋模式有关的不是很多,且相关系数较小,原因可能是:第一,大学生中有过相关经历(性经历、商业等)的人很少,在调查时要求他们根据想象对选项进行排序,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第二,在备选答案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依恋模式的影响被“掩盖”;第三,其中大多数是敏感性问题,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强调了调查结果的保密性,但一些选项可能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符,调查对象在排序时仍可能会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与自己真实想法不完全符合的选择。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1 预防医学科技档案发展趋势
1.1信息用户的扩展。预防医学科技档案长期来主要任务是为领导机关提供科研管理情况和科技建设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1]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网络环境下的预防医学图书馆档案资料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2],现在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服务用户已不再限于本系统、本单位,而是广泛涉及医疗、科研、教育、环境、旅游、生产、经营、涉外经贸等各个方面,尤其经过“非典”后,更加证明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的运用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2研究领域拓宽。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研究领域拓宽,表现为横向的外延和纵向的深化,纵横联系、协调发展的全国性信息通信网络。由于用户的扩展,冲破了部门、行业界限,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促使了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领域必须扩大延伸,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势在必行,要更新思路,转变观念,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收集信息,储存及传播技术现代化等,赋于研究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新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领域必定也必然不断自我拓宽。
1.3 价值体现。一般而言,科技信息价值只有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示,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以预防为主的科技市场,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体的保健市场,以人才竞争和合理流动为主体的科技人才市场。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活跃在相关领域;其价值无疑是在竞争大潮中体现,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预防医学科技信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2 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
2.1 科技档案服务于社会。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必须由系统走向社会;无论在档案管理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研究上,要不断完善信息流通管理体制;必须做到:充实基础、理顺关系、调整内部结构、改变运行机制、加强档案管理、实现资源网互联,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
2.2 档案管理质量[3]。良好的管理是生存的关键,收集档案信息的质量不但是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是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之本。因此规范档案收集、保管、研究、利用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并建立激励制约机制与之配套,以保证信息质量。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在管好档案的同时,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并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编制配套的检索工具,充分提示档案内容,挖掘、索取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2.3 基础建设。发展高信息技术和网络,亟待改善的基础工作是:书刊、资料精选采集,目录(含卡片与读机)建设。若没有量就无所谓质,便无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没有质,则所谓“信息”。充其量是杂乱无章资料的堆积。如果不及时抓住速度提供给用户,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快节奏高价值的信息,如果不扩大研究功能,就不能在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除了加强科技档案自身基础建设外,还必须添置现代设备。
2.4 人才培训。人才管理是各项工作的要素。加强信息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信息研究质量的优劣。故此,要重视知识更新造就一批具有现代信息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建设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外语和边缘学科知识学习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科研设计能力。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抓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必要时可派遣到外地高一级业务部门学习。只有人员素质的提高,信息研究质量才能提高,市场才有竞争力。
2.5 优质信息创效益。挖掘、搜集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显示它独具的创造性,技术性和效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系列专题信息,卫生防疫情报研究信息等,建立《医学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商品信息库》、《学者名人录数据库》、编制《中华医学档案信息杂志》、《中国医学档案信息发展动态》等信息资料等。收集制作声像资料,以及单方、验方、秘方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更具价值的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刘颖,任懋榆,汤世海. 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的特点及职能变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11(5):16.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了适应经济及社会的变革,从2009年开始对学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期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现拟通过对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施行教改的2004至2006级3届本科毕业生的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我院自从实行本科生新培养模式后近几届毕业生的状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预防医学人才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取学校毕业生分布较集中的用人单位,主要为河南省CDC、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各市及县级CDC、区级及社区医院、省内各医学院校等23家单位,均系我校2004至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工作的单位。
1.2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问卷》调查,问卷中包括客观题及主观题两部分。调查总问卷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本科生的评价及对我院现行培养方案的评价。
1.3统计分析所有问卷回收后筛选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人独立录入,核查无误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正式测试有效样本分布情况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共发放用人单位评价问卷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6份,综合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5%,省级单位21份,占31.82%;市级单位36份,占54.55%;其它单位9份,占13.64%。
2.2毕业生思想素质评价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5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水平较高。
2.3毕业生知识结构评价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知识结构方面评价为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以上的占86.8%。
2.4毕业生工作能力评价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教改后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总体上较强,88.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较强,87.9%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教改后毕业生具有创新能力,75.8%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2.5毕业生工作业绩评价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学校毕业生有63.6%在单位作为业务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使用,其中有90.9%获过奖;有40%以上的毕业生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2.6用人单位对我校预防医学本科培养方案的评价
2.6.1对长学制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需求:96%的用人单位认为本单位目前非常需要或需要长学制预防医学本科生,而且平均每年每个单位需要约5个此类人才;
2.6.2用人单位在遴选员工时主要参考的因素:用人单位在遴选员工时主要参考的因素依次为:综合素质(71.2%)>科研能力(53%)>专业知识(39.4%)>协作能力(37.9%)>管理能力(25.8%)>实践经历(15.2%)>学生干部(15.2%)。
2.6.3用人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本科毕业生主要存在问题依次为:①科研能力差(54%),②团结协作差(32%),③社交能力差(14%);用人单位认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工作业绩的主要原因依次为:①业务素质好(43%);②有吃苦耐劳精神(34%);③科研能力强(23%);由此可见科研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本科毕业生尚需加强的能力。
2.6.4用人单位遴选毕业生的主要方式:调查表明用人单位主要接收有工作实践经历及在本单位实习或见习过的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53%的调查单位通过面试并参考其个人履历来鉴定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有21.2%用人单位采用科学的素质测试评价手段来评价毕业生的素质。
2.6.5调查单位的建议:用人单位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方向应进一步明确,理论与实践加强联系;②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的培养应纳入教学内容;③加强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含医德医风及科研道德);④提高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术水平。
3讨论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院校、省部共建大学,决定了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市县以上的卫生管理、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药科研等部门和单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次调查所选的单位大多是省级及市级单位,与我校毕业生就业分布范围一致。
3.1毕业生思想素质评价毕业生思想素质如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这些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都给出了较好的评价,5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优秀,反映了学院在此方面采取的举措起到了实效,如我校儿少教研室心理咨询的开展以及丰富的文艺团体活动都为学校毕业生在身体、心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发挥了关键作用。
3.2毕业生工作科研能力评价用人单位的建议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所考虑的要素更应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现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是直接关系到我校生死存亡的大问题[3,4]。从用人单位的建议来看,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我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长学制预防医学毕业生需求的渴望,因此应大力发展长学制研究生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教学方法;对策
《预防医学》是高职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的预防意识,人群观念及学习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方面知识,为将来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预防医学》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部分、流行病学部分和卫生学部分等,其中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较难,学生并不重视。本人就目前高职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初步研究。
1 当前高职医学院《预防医学》面临的现状
1.1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高中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习惯了高中阶段不断的考试,到了高职医学院后,一时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且三年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骤然增多,知识面广,但课时少,难度大,速度又快,以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也很难体会到《预防医学》课同医学专业可的联系,只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学习,未发现《预防医学》课中处处存在医学专业课"影子",因此,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出应付及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忽视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1]。
1.2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在课改过程中《预防医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但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在这一矛盾作用下,教师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也面临申请科研、做科研、晋升职称等压力下,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
1.3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问题
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各专业,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视各个专业技能的培养,轻预防,这正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意识仍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2 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预防医学教学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教学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普遍而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自身的任务,也是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为先导,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医学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规格,确立预防医学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是强化预防医学地位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医学教育界进行了多年的探讨,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3]。
2.2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防医学学习难度大,很容易是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酌情讲授教材内容,适当删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知识相结合。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在实验课程设置上必须实现突破,要从我国农村与基层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出发,要符合从事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全科型高等医学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需要,使实验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培养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实验教学改革也应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各课程依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卫生、青少年卫生以实验操作、现场参观、观看录像等为主导;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部分可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通过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4加强非预防专业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单纯依靠预防医学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基础、临床各科教师也应具备预防意识,这样在言传身教中对医学生预防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临床教学中教授高血压、呼吸系统等疾病时,结合临床实际,加强预防的概念教育,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中《卫生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从时间上要保证,实验课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SPSS软件的学习。
2.5 借助网络平台丰富课程内容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普及,国内外许多院校纷纷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崭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高等教育逐步由过去那种统一、封闭、呆板、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方向的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理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和不断优化网络课程。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并应用网络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自主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预防医学》是医学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方法学课程,其特点是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而传统教学存在讲述多,启发和引导少,内容繁多、枯燥等问题。实验环节存在相关资料较少,学生积极性差的现象 。目前,《预防医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依据为高职院校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特点,需要更多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学习。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都很强,网络课程更适合于相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过程。
2.6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预防医学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部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技能能力的考核。因此,可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考核过程中,除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以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4]。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王烨,何新蕾王晓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6.
[2]吕元明,庞伟毅,谭盛葵,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思考[J].华夏医学,2014,2(2):168-169.
1.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实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本专业毕业论文课题时间安排为14周,需要学生能很快进入课题状态,完成实习课题过程。所以学生在专业实习前的科研能力锻炼,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完成和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专业实验课中的比例
过去本专业的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比例较高,通过教改,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例,每门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已达100%;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锻炼学生主动思维和动手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综合实验素质,为毕业课题的独立工作及课题创新奠定基础。
1.2 教师科研成果应用在专业教学之中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我院煤炭职业卫生与安全的防制和流行病学研究优势,充实到教学内容里;举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科研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比如把矿工结核病易感基因的研究和煤矿农协工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与机制研究应用到流行病学课程的传染流行病学和性传播疾病章节的教学中,将个体因素在尘肺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和尘肺遗传易感性研究应用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尘肺发病影响因素的教学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开发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献身科学精神。
1.3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活动
预防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教学应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钻研兴趣。为此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各学科均编写了适合本专业课程特点的辅助实习教材,并出版了“煤矿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指南”作为参考资料,使之与培养目标更加呼应。通过各学科组织学生见习教学基地的实际生产活动,比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见习陶瓷和煤矿粉尘、噪声的现场监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见习CDC理化检验中心的研究工作,以及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做科研小助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开拓科研思路。
2.优化毕业论文实习流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院预防专业毕业论文课题主要在各学科完成。流程包括教师提前计划和论证课题、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选题、完成课题过程、中期汇报、论文撰写和答辩。
2.1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使流程内容系统充实
毕业论文实习课题的论证安排在第9学期末。由各学科制定具体的课题计划,在充分考虑本科生自身特点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个人的科研题目选定难度与深度适当的子项目作为实习课题方向。指导教师提交毕业论文的题目和任务书,经系毕业学术小组对题目审核后向学生公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对专业的爰好、对学科及带教师资水平的了解自选学科和课题项目。
毕业论文实习从第10学期开始,2周的实习基地综合见习后,将14周论文实习划分为互相衔接的3个阶段,第1阶段约4周,课题的前期准备和文献查阅,并提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第2阶段是资料收集、实验检测或动物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和论文撰写阶段,约8周;最后2周为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答辩前的准备与答辩时间。通过合理的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进一步提高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培养创业精神。
2.2 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人一题,增加学生个人实践机会;独立完成课题的各个流程,培养与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教师起指导作用,减少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优秀论文;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受教育对象逐步转变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较好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显著提高毕业实习效果。文献查阅、综述和课题设计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使学生把毕业论文课题当成自己的科研活动,既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造能力,也为资料收集、实验检测和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数次论文修改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论文答辩过程,给学生提供学术报告机会,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应变能力。
2.3 提高学生实习课题的科研价值和社会实践性
近年来每年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课题中,60%以上来自教师立项课题,90%以上课题均结合国、内外各相关领域的实际情况;如2006年实习课题涉及劳动卫生方面的辐射损伤、粉尘危害及管理和尘肺机理探讨、企业职工健康状况,环境卫生方面的室内装修材料对健康影响、饮水质量调查分析、作业场所毒物监测、曹妃甸工业区环境评估、污水灌溉的有害物质监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方面的结核等传染病防治、医务人员伤害和防护、肿瘤发病趋势和疾病普查、临床医学文献统计;社会医学方面的粉尘作业老职工生命质量、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医保人员经济负担调查;妇幼保健方面的妇女家庭暴力分析、妇女儿童健康、疾病防治和伤害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毒理学方面的纳米材料毒理研究、功能物质对尘肺保护机理、尘肺灌洗液成分及机理研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方面的学生营养状况与营养教育、渤海水域海水产品营养价值的提高和风味物质检测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和植物化学物营养价值开发等。通过教师科研在毕业实习中的应用以及毕业课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服务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科研实践接轨。
3.规范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实习的量化管理包括毕业论文的课题申请和论证、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课题过程记录、中期汇报和检查、毕业实习表现评价、论文评审、答辩程序和评分、优秀论文评选等。实行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的量化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带教过程和学生的实习过程,调动教师带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暑期短学期
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坚持教育创新,其中教育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1]。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培养的是既有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一定实践、创新和发展潜力,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以教师讲授及验证性实验课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2]。我院于2007年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多年来也一直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预防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我系首次尝试利用学生暑期短学期(4周左右)较为固定的时间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技能、科研实践技能、报告撰写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团队为核心的暑期短学期实践教学模式[3]。既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也区别于传统的实验课,期望进一步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主动学习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对象、教师配置及时间安排
以我院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为试点,分成4人1组。此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已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目前进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对专业理论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教师指导队伍配备专业教师2名及实验技术人员2名。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科研带教思路;实验技术人员需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自如应对并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个暑期实践教学为四周时间,依时间先后分为文献查阅阶段、科研实践阶段、科研报告撰写阶段,每阶段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具体实施培养方案见下。
2实施培养方案
2.1文献查阅技能的培养
借助我系在“农药”研究方面的优势,教师以“都是韭菜惹的祸”这个案例,引出公众普遍关注的农药暴露的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问题涵盖环境卫生学、毒理学、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对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及实验设计要点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播放“室内装修与白血病”的新闻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实验研究设计中设置对照组的意义,以及需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全面评价。课后教师在我校网络课程教学中心有关“农药”知识的网络作业,包括: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对健康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群暴露有机磷农药的来源、途径、特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原则以及我国目前关于农药残留的标准及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比较。同时,教师通过PPT进行讲解,并通过网络现场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环境毒物数据库、中英文文献检索等工具,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获取农药相关的前沿信息。课后教师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批阅,并给出评语。此阶段时间为一周,注重对学生文献查阅技能的培养。
2.2科研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中学生“照方取药”作出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总结思考,不能积极深入探索实验本质和动手设计实验,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系暑期为预防医学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让学生从熟悉科研实验环境开始,了解每台仪器所能开展的实验种类,对设计方案中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做到心中有数。第一阶段开展关于GC-MS(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人群农药代谢物水平的检测工作,此次生物样本取的是人体尿液。首先由实验室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带教示范,关键操作部分着重讲解,然后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例如在对农药代谢产物的检测中,让学生亲自用万分之一的精密天平称量药品,对样品进行倍比稀释,制作标准曲线,按照操作步骤对尿样本进行浓缩、纯化、上样等,老师在旁边指导,并指出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第二阶段对之前已用不同剂量农药染毒的孕鼠模型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掌握腹主动脉采血、学习分离血清、取脏器、称重的方法等。此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大体解剖、采集生物样本(血、组织)的方法,并逐一对每一个仔鼠的外观畸形进行仔细观察,区分活胎、死胎和吸收胎。最后,对采集到的组织样本进行匀浆,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检测组织中氧化应激酶的活性。学生独立操作时,教师在旁边纠正学生操作不规范的地方或再次作示范,并及时解答疑问,引导学生能理性对待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措施。建议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时,对所设立的观察指标切勿贪多贪大。此阶段的学习安排为二周,其中第一阶段(一周时间)学习人群生物样本检测,第二阶段(一周时间)学习动物大体解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掌握预防医学专业基本实验技术。
2.3科研报告撰写及汇报能力的培养
经过三周的实践,对整个实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最后一周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建议从人群流行病学或动物实验入手,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农药”方面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立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创新性等,涵盖毒理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学生根据之前通过文献查阅所获得的关于农药的信息,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确定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最后各小组派出一位学生进行PPT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旁听学生,对设计中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均可提出问题,小组每个成员针对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份有质量的实验设计方案。此阶段为一周时间,注重对学生科研报告撰写及汇报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意见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