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03:49
导语:在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一﹑培训目标
1. 理论知识
根据《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国家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通过培训,使培训学员掌握焊工基础知识、电弧焊、气焊以及气割等知识的基本原理,焊工的安全知识,提高学员安全防护意识。
2. 技能操作
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培训突出专业操作技能,使培训对象对金属材料的焊接与气割有一定的操作水平,能掌握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和规范意识,提高学员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培训时间
总课时 24 理论课时 6 技能课时 16 机动课时2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一)理论知识部分
1. 焊工基础知识。
2. 焊接过程中,焊接与切割的防火防爆的规范措施。
3. 金属材料的一般知识。
4. 焊接工艺的基础知识。
5. 气焊、气割、电弧焊等主要设备的性能和基本原理。
6. 焊炬、割炬、电焊钳等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参数。
7. 电焊条焊炬参数的选择方法。
8. 焊炬缺陷产生的原因和焊接质量的检测基本方法。
9. 安全用电和电工基础知识。
10. 特殊焊接作业安全作业技术。
(二)实际操作技能
1. 气焊,气割大焰调试的方法。
2. 焊接设备的调试方法。
3. 焊条,电弧焊在各种位置下的焊接方法。
4. 化工原料容器以及管道的焊补方法。
5. 设备接地与接零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1.1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时间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事故,均系发病突然。
1.2随机性大,成批而至,社会性强,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病员,多成批就诊,急诊急救技术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组织指挥能力的强弱常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医务人员要求高,社会影响大。
1.3病谱广泛,病情复杂,技术精全。急诊医学包罗了各医学专业的急诊伤病,病谱广泛。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力求做到不误诊治。
1.4工作紧张,关系复杂,易出问题。急诊医学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内容还是临床,与其它专科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关系。
2.急诊医学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实习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不知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个病例,不知如何下手分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环境,患者病情急而时间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实习医生常常觉得困难重重。
2.2不能有效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习生进入临床就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而有些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无法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对一些检查结果无法判断其临床意义。
2.3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医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有不少实习医师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到了急诊科,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做得不好,如体格检查、伤口换药、清创缝合等,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
3.提高急诊医学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3.1培养学生对疾病的独立思维能力。急诊科要面对的病人多,疾病病种多,病情多变复杂,涉及多系统急症。所以应注重急诊科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将所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急诊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先让实习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再让带教老师进行讲解,同时参与治疗过程,并且每周由本院医生讲小课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通过这种训练使实习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3.2培养临床实习医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临床实习医生在急诊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并相对独立地进行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术、外科清创术、胸腹腔穿刺术、骨折外固定等。通过急诊科的实习,培养实习学生的急救的基本技能,从而弥补在其它科室的病房不多见的具体操作技能的实习,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警务 现场急救 教学问题 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不断进行,人民群众对警察履行现场急救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警务现场急救是警务人员的必备警务技能之一。我校自2009年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开设《警务现场急救》以来,主要以选修课为主。目前,《警务现场急救》已成为我校公安专业类普通学员的平台课程。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在职民警的培训由于课时量有限,只能进行五项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课堂讲授,无法开展实训。 [1]
一、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匮乏
目前公安部已将警察急救训练科目列入《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大纲》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教程》,统计表明,该专项训练在所有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量中可以占到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又是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基地。往往建有现代化的室内外射击场馆、实战训练场馆,但警务现场急救的实训场馆建设似乎稍显逊色。警务现场急救教学有大量的实训要求,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原因,配发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实训场所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2.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往往只重视青少年的应试和成才教育,却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领学生们对生命从何处来、性别、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知识缺少了解。青少年成长在这种环境下,遇到事情很难会有人文的自觉,思考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2]
二、解决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插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在进行警务现场急救的教学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答。例如,在心肺复苏中,是采取口对口还是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这样的接触会不会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再如一度物理性烧伤和烫伤现场急救处理的错误方法――在烫伤部位涂抹大酱的民间土法存在什么问题?(大酱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而发酵必须有微生物支持加此操作会导致烫伤创面的感染发炎。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先将受伤部位进行降温处理,如用凉水冲洗或浸没二十到三十分钟再涂抹烫伤膏。我在教学中还查找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两个实用的偏方:一个是取一只洗净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净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适量的白糖,将其覆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另一个治疗烫伤的方法是使用鸡蛋油。经过笔者试验,在使用鸡蛋油3天以后伤口得到很好的愈合,并且没有留下疤痕。具体来说,就是取两个煮熟的鸡蛋黄,放入铁锅内用筷子搅碎,在用小伙进行烘焙,等到蛋黄出现发糊的情况时用小勺挤油,焙油时火不要太旺,要及时挤油,不然蛋黄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
2.加强警务人员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
现场警务人员并非专业的医者,在施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解剖生理基础医学知识、记识常用的体表标志进行了解。现场警务人员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教学与医学专业学生不同,其讲授的内容和讲解路径都是围绕实用的目的进行,如拟出人体头颈、胸腹腰部以及上下肢共27处薄弱的部位让学员记忆,对警务人员在缺乏医学经验的情况下预估伤情和处置决策提供依据。[3]
3.借鉴国外、香港地区警察培训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考取《急救员证书》。
一旦学生获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急救员证书》,就意味着对学生现场急救水平的肯定,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救护资质,保证了现场急救的合法化。经历在我国的举行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协助政府处理突发意外事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社会更加和谐。如此也必将造就和培训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员,为我国急救事业贡献力量。
4.加强急救技能在警务课堂中的渗透教育
警务技能中现场急救部分的规定内容包括徒手体外心肺复苏术、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技术。其中,现场急救的核心和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急救技能。教学实施包括课堂多媒体讲解原理,运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绷带、甲板、担架、哈达、警服等器材进行技能训练,充分体现警务现场急救就地取材的特点,确保警务人员能够掌握急救技能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三、结语
警务现场急救培训以及自我练习应当贯穿于整个警察职业生涯,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没有急救技能和必备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责,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让每位学生都不断对自己的急救技能进行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包括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脏复苏、固定、搬运等技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提高新时期警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黄晓凌.警察院校警务现场急救课程教学与教改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7):674-67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加大在岗培训力度,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
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西医为用”方针,要贯彻以“中医为体。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
9.院前急救
【摘要】 目的 探讨厂矿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方法 选择两个厂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两种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急救知识的业余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 培训后两组培训对象成绩皆有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只要培训方法得当,厂矿社区居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 急救知识; 厂矿社区; 培训模式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白金10分钟”时间的时效性不是“120”所具有,而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来的专业人员抢救。在各种灾害频发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就等于放弃掉“白金时间”[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主要以厂矿企业社区为主,从近三年来本社区903例死因谱分析得出,院前病死率占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区“第一目击者”缺乏应有的急救常识,使患者失去急救最佳机会。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对厂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辖区厂矿社区的民印厂小区和通用机械厂小区作为研究小区,小区楼栋长、家有慢性患者或老年人的居民作为培训目标人群,共208名,年龄(56.1±4.1)岁;男性119名,女性89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到高中为主,占78%;职业为工人。两小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批进行业余培养,每批培训25~30人,每批培训4个课时。并按小区不同将培训目标人群分为两组,民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观察组,共123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分别占课时30%和70%;通用机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对照组,共85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占课时各为50%。
1.2.2 分析本辖区居民的死因谱,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死因构成、顺位,猝死及非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编印《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急救常用人体解剖常识、生命体征的判断,猝死识别、胸外心脏按压定位及深度、吸呼比等;急救技能的训练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程序、海氏急救法[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
1.2.3 培训师均由获得广西红十字急救中心培训合格证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担任,以《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急救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讲解,急救技能主要是利用模拟人进行示范,并由培训对象亲自操作来达到培训目标。
1.2.4 对培训目标人群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第一目击者”是否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是否能正确呼救,是否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能否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掌握哪些外伤处理的知识等。
1.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从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和培训后考核得知,“第一目击者”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呼救的由21.6%上升到87.2%,具有识别猝死基本知识的由2.5%上升到77.6%,掌握CPR技术的由1.44%上升到57.7%,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者由4.8%上升到63.9%。各项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2.2 两组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比较,观察组123例中合格81例,合格率为65.9%;对照组85例中合格57例,合格率为67.1%。培训后两组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培训后观察组徒手CPR及四大技术两项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海氏急救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灌输“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是我们提高大众自救意识的一个切入点,根据社区死因谱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以社区发生的急症事件为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生动、直观的主动求知过程[3],激发了居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
3.2 平均年龄偏大,“空巢”老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厂矿企业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本次培训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因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不易理解医学术语,理论知识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相关解剖知识的培训,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加深感性认识,增进了居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3.3 在社区培训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显得很重要。从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特殊要求来考虑,社区急救主要以操作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研究结果得出,30%和50%的课时在理论授课上的分配,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没有差别,说明安排30%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急救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海氏急救法主要用于各年龄段气道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救[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所以两组比较没有差别。相对而言,徒手CPR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操作比较复杂,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训练,适当增加技能操作时间,不仅促进了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1.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首先根据护生情况制订切实可行、详细的带教计划歹日出条目制成表格逐条完成带教任务。我们结合病房收治患者的特点采用每班提问海周1次科室业务小讲座海月1次护理查房、院级大讲座出科进行考试的形式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培训护理操作技能及急救技能
在为患者操作前先根据操作流程给护生示范并讲解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模拟演练,熟练后对患者操作。如有失败给予安慰、鼓励指出失误原因捉进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制订带教计划时就分配给每个科室两项技术操作,作为护生出科考试内容,以强化、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技能是护生的薄弱环节从加强急危重患者基础知识、急救专科知识的培训入手提高护生急救知识的储备从急救意识、观察预见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强化培训为护生的急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增强护生的应急能力科室每月还组织1次应急演练,以培训护生l}贫床应急能力。
3.培养观察及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入科后安排每名护生分管4田名患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所管患者制订护理计划从收集患者资料、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评价效果等方面培训。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生沟通能力和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加强道德修养转变护理观念焙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护士应树立“救死扶伤,为患者减轻病痛”、“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遇到的琐事多工作量大要求护士要有奉献精神工作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树立诚信意识。这些都要从工作中逐步培养。护生在校期间未涉及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学习厂部分护生是因为家长决定了专业,只看到护士光鲜的外表对实质的工作内容并未深入了解因此转变护理观念、培养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学习优质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主题组织护生认真学习展开讨论更新护生服务理念调动积极性从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培养慎独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优秀也是一种习惯,护生从踏入临床开始,首先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即使不违背原则也要采用更好的工作习惯从细节做起例如垃圾的分类放置、操作完毕及时整理、清洁用物、手卫生消毒等。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同事更愿意与你协作。实习期间有老师陪同做任何操作须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以后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护士长、同事在与不在一个样具备慎独精神。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也做到了自我保护。
四、增强法律意识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已成必然趋势群众的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加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护理教学中进行法律意识、安全教育、处理人际关系的学习必不可少赴护生认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可以得到患者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协调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更利于工作的开展教育护生要做到尊重每一个人团结协作但又要责任明确。树立法律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执行医嘱。护生不得独自操作须在老师的监管下执行医嘱及护理操作加强护生的法律和风险意识。并认识到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五、提高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综合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对患者的基础护理也更具体这就对l隋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提高文化素质。面对不同学历、职业、年龄不同生活习惯的患者要与患者有效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取得其家庭支持,需要我们有更高的综合文化素质。现在的护生大多是大专或本科毕业胶早期仅有中专学历的护士更有优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较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培养优秀护士的重要方向。
六、培训职业礼仪
礼是内在的本质胶是外在的形式做到礼仪美需内外兼修。与护生共同学习护士职业礼仪的表现形式嫌虚恭敬的态度、优雅得体的举止、文明礼貌的语言、大方高雅的装束。礼仪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行为和每一个细节细节中可体现高素质的礼仪修养。护士的职业礼仪表现在衣帽整洁、淡妆、言语亲切、态度和蔼表现在坐立行走的每一瞬间表现在操作中的每一细节。礼仪美拉近了我们与患者的距离始患者愉悦感提升了护士形象。职业礼仪素养需护生长期学习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院前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期望,院前急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急救专业特殊性和面临的种种问题,加上院前急救模式的不确定性,使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缺乏和管理面临困境,引发了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延吉市各大医院没有设置院前急救,而由市急救中心(120)来承担此项任务。如何把院前急救工作做得更好已成为我市急救医疗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1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急诊医疗服务向社会大众的延伸,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达到医院前的救治。
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沿,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急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以医院急诊科和医院内综合技术支持系统为坚强后盾,并于后两者紧密衔接,形成一体化医疗服务。
2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延吉市院前急救的现状:
我市只有一个急救中心、10辆急救车,担负着全市50多万人口的救治任务,去年急救3500车次,5000人次,居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根据国家卫生部规定和国外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按每5万人口配置1辆急救车,每辆急救车配置6名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来计算,延吉市至少需配置10辆急救车、60名急救工作人员,急救医生不得少于20名。但是我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严重不足(仅为10名),制约着急救事业的发展。
2.2急救医务人员不足的原因:
院前急救对职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首先是身体素质要求高,经常有体重超过100kg的病人需要从底楼抬到7楼,急救医务人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胜任。其次,急救医师必须是全科,需要对医学各领域熟悉。目前国内急救车没有配置专职护理人员,因此还要求急救医师要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
此外,因院前急救业务单纯、狭窄,从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事业发展上升空间小,影响例医学院毕业生选择从事院前急救的热情和积极性,失去了事业留人的优势。
3培养院前急救医学人才的对策
3.1加强院前急救专业化急救队伍建设:
近年来,院前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流失率高,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制约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探索急救医务人员合理定位、提出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培养模式、试行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等,以达到调动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急救医师队伍,推进院前急救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目的。
3.2加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素质培养:
院前、院内工作有所不同,不仅体现急,而且病种多样、伤情负责,要求急救人员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及全科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野外、车上操作技能,正确理解院前急救的内涵,端正工作思路方法,忌将院前急救理解为搬运工、护送工。对询问病史、查体应认真执行,切忌不闻不问,把病人一抬就走,或仅凭双眼“透视”诊断,动口而不动手或没经思考、分析,听从家属、群众片言只语就作出诊断,更甚者先有概念,后有结论致使误诊、漏诊,贻误抢救时机。
院外的急救与院内急救所处的环境及条件不同:如光线、、设备等等,院外抢救难度较大,常常不能直视,需要熟练过硬的技术,需平经验盲插。另外医务人员尚须练就一手能在行车颠簸中行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等技术。
3.3制定“院前急救岗位轮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