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文科学的意义

时间:2023-12-04 18:20:51

导语:在人文科学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科学的意义

第1篇

(一)重视不够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医学专业课程,具体来说,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性、指导性及启发性,强调学生的自学、领会及运用;应该倡导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医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和开展调查研究,医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个人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并主动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医学工作中。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医学实践既成为医学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简要分析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科研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在科研中奏行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

第3篇

何谓顾客满意

一般而言,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顾客根据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产品和服务,因此,PhilipKotler认为,“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顾客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美国维持化学品公司总裁威廉姆.泰勒认为:“我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让顾客获得满意感,我们要挖掘那些被顾客认为能增进我们之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向顾客提供超过其期望的“顾客价值”,使顾客在每一次的购买过程和购后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一次的满意都会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顾客也会将他们的消费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的顾客,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但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往往将顾客满意等于信任,甚至是“顾客忠诚”。事实上,顾客满意只是顾客信任的前提,顾客信任才是结果;顾客满意是对某一产品、某项服务的肯定评价,即使顾客对某企业满意也只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令他满意。如果某一次的产品和服务不完善,他对该企业也就不满意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感性评价指标。顾客信任是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以及拥有该品牌企业的信任感,他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品牌企业的成功与不利。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声称对产品和企业满意甚至十分满意的顾客中,有65%85%的顾客会转向其他产品,只有30%40%的顾客会再次购买相同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的同一型号。

何谓客户信任

顾客信任是指顾客对某一企业、某一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和信赖,它是顾客满意的不断强化的结果,与顾客满意倾向于感性感觉不同,顾客信任是顾客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一般地说,顾客信任可以分为3个层次:认知信任——它直接基于产品和服务而形成,因为这种产品和服务正好满足了他个性化需求,这种信任居于基础层面,它可能会因为志趣、环境等的变化转移;情感信任——在使用产品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持久满意,它可能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的偏好;行为信任——只有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顾客不可或缺的需要和享受时,行为信任才会形成,其表现是长期关系的维持和重复购买,以及对企业和产品的重点关注,并且在这种关注中寻找巩固信任的信息或者求证不信任的信息以防受欺。

长期以来,管理者都认为市场份额是取得利润的原动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PIMS(ProfitImpactofMarketShare)模型支持了这种观点。但EarlSasser教授发现这种观点是不一定正确的,因为他发现一个与高利润和快速增长更密切相关的因素是顾客信任,而不是市场占有率。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营销管理理论中,顾客忠诚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顾客忠诚实际上只是一种误解。当市场营销的专家们提出“顾客忠诚”这一概念时,企业经营管理的至上理念是大规模生产,即企业先按照自己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设计产品,然后通过长时间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吸引顾客购买。在整个过程中,企业是主导,处于主动的地位;顾客作为企业产品的接受者,只能接受企业为“他们”设计、生产的产品,顾客选择性差。特别在短缺环境下,顾客不得不重复购买相同的产品。这种重复购买给人的错觉是“顾客忠诚”。其实,在个性化感性消费时代,产品品种繁多,产品同质化日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顾客不可能长期对某企业和某产品“忠诚”。从另一方面而言,顾客忠诚的对象是企业或产品,因此顾客忠诚是顾客对企业或产品忠诚,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产物,现在的情况应该是企业对顾客忠诚。只有这种观念的转变才能使企业为顾客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以顾客忠诚为指导的市场营销可能导致:企业或产品独自尊大,脱离顾客,服务质量差;企业为了达到销售目的,滥用消费案例,贩卖顾客善意,引诱顾客消费;销售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不讲信用,不择手段,等等。Daniel教授的“桶”老顾客是对企业、产品、服务有信任感而多次重复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群体。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完成不断增长的销售额压力,都或多或少地把寻找新顾客作为营销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老顾客的作用。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DanielCharmich教授曾经用漏桶来形象地比喻企业的这种行为。他在教授市场营销学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桶,然后在桶的底部画了许多洞,并给这些洞标上名字:粗鲁、劣质服务、未经过训练的员工、质量低劣、选择性差等,他把桶中流出的比作顾客。他指出,企业为了保住原有的营业额必须从桶顶不断注入“新顾客”来补充流失的顾客,这是一个昂贵的没有尽头的过程。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维系老顾客,因为堵住漏桶带来的远不是“顾客数量”,而是“顾客质量”的提高。老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老顾客的终身价值是巨大的。根据调查,从一个爱吃意大利馅饼的人身上获得的终身收入大约是8000美元,从一个卡迪拉克车主上获得的终身收入是332,000美元。顾客信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当可观,这一点在其他行业也得到了证明。近年来的服务行业,如软件和银行业的调查统计表明,顾客信任度提高5%,企业收益可上升25%80%。如果一家公司始终不渝地给予顾客超值回报并赢得了忠诚的顾客,其市场份额和收益就会增加,而招揽顾客和为顾客服务的费用就会下降。公司可以将因此获得的超额利润投资于一系列新的活动,譬如,奖励老顾客,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员工的报酬等等,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企业盈利顾客信任”的良性循环。顾客信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顾客信任带来重复购买,顾客重复购买增加企业的收入,而且老顾客保持的时间越长,购买量就越大;因招揽顾客费用减少,使企业成本降低,一项研究表明,争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约比维持一位老顾客的成本多数倍,而且在成熟的竞争性强的市场中,企业争取到新客户的困难非常大;由于“口碑效应”,老顾客会推荐他人购买从而增加新顾客;企业对熟悉的有丰富消费经验的老顾客的服务更有效率、更经济;顾客信任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满意度,员工归属感随之提高,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招聘和培训费用,减少员工流失损失,又进一步使成本降低,因此形成一种强化顾客信任的良性循环效应。

顾客贿赂不能培养顾客信任

企业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希望通过折扣或回馈来招揽顾客、留住顾客,并把这种活动称之为“忠诚营销活动”,这实质上是一种顾客贿赂,对于培养顾客信任没有任何作用。椐美国食品营销协会的报告,瑞士的顾客转移率最低(7%),英国最高(24%),但是,低转移率的瑞士却是顾客忠诚营销活动参与率最低的(15%),而高转移率的英国的顾客忠诚营销参与率是最高的(83%)。没有参加这种活动的顾客中,有12.7%的人认为这些活动太浪费时间,为获得这些折扣不值得。有35.5%的顾客说如果没有这些活动,他们仍然会购买同样多的东西,有87.5%的顾客声称如果没有这些活动,他们仍然会从这家商店购买商品。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顾客贿赂实质上的最大收益者是企业的一般顾客,他们是现实的获利者,而不会是企业的信任者,企业在这种活动中得不偿失。

但企业为了一定的市场目的而采用折扣或回馈等方式招揽顾客却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可取的,如清仓,快速收回投资,季节性转型,避免延时导致损失(如水产品、鲜果等),通过关键的活动赢得竞争优势,等等。不过长期地应用这种策略则会导致价格战,导致多方受损,如彩电业。为了赢得竞争企业还是应当通过独特性来提高顾客价值,获得顾客信赖,如海尔。

从顾客满意到顾客信任

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顾客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顾客信任则是顾客满意的行为化。因此,我们说顾客满意仅仅只是迈上了顾客信任的第一个台阶,不断强化的顾客满意才是顾客信任的基础。同时,需要明确的是,顾客满意并不一定可以发展致顾客信任,在从顾客满意到顾客信任的过程中,企业还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在促进顾客信任的因素中,个性化的产品和及时是两个决定性因素。个性化的产品能增强顾客的认知体验,从而培养顾客的认知信任;个性化的产品和及时能使顾客产生依赖,进而培养情感信任;只有个性化的产品和及时都能适应顾客的需求变化时,顾客才会行为信赖;顾客不可能自发地信任,顾客信任需要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培养。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产品应从营销的最上游开始。较高层次的顾客已不再满足于成批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对于能体现个性的产品更加青睐。由于技术的发展,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已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企业可以在保持一定规模经济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满足其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使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感受,现代生产理论中的大规模定制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它既可以满足特定顾客群的个性化需要,又可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柔性制造系统已能按顾客个性化要求生产定制化的个性化产品。例如,在日本松下自行车工业公司里,机器人、电脑和工人一起在一条装配线上生产出一辆辆定制的自行车。每辆车都是根据顾客的身材、重量和爱好特制的,价格比现成的型号高10%。松下的经验已渗透到日本的许多工业领域,他们开创了一个成批生产个性产品的新时代。而DELL则通过顾客化定制满足了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要,使企业一跃而成为名列前茅的IT供应商和服务商。

据调研,顾客对于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主要集中在外形、色彩、规模、型号和特殊的辅助上,而对于产品的基本功能的需求则基本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产品的差异性、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辅上而非基本功能上,就好象不管是洗地瓜的洗衣机还是洗内衣的洗衣机,清洗的功能是基本的,但手动控制、电脑控制则是顾客各有所好。因此企业在实现产品个性化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外形设计和辅助上,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非是十分困难的事:(1)面对面地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根据顾客的需求意向预测产品;(2)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使顾客感到该产品是为他量身定做的;(3)进行敏捷化的定制化生产,使顾客时刻感到他的个性化享受;(4)商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使顾客感到接受这件产品和享受商家的服务是价值的体现;(5)在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之前使顾客感到便利;(6)解除顾客的疑义,增加顾客的贴身感受;(7)及时送达;(8)销售关怀。

增强顾客体验

LewisCarbone认为顾客很在乎与你做生意的感受,尤其是对某种产品或某企业有感情的顾客,很难用打折来改变主意。他们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是在接受一种体验,他们频频光顾某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是因为该企业创造了比竞争对手更让他们倾心的体验,因此增强顾客体验是培养顾客信任的重要方法。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树立为顾客服务的观念。“礼貌待客,微笑服务”并不等于优质服务,这仅仅是服务态度上的要求。企业要做到全面优质服务,就必须将为顾客服务的观念贯彻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中去。IBM提出了“IBM就意味着服务”的经营理念,对每个员工都进行企业理念的培训,帮助他们懂得本企业的宗旨就是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达到顾客满意的水平,并使员工认识到与顾客打交道,不单纯是为了销售产品,而是要为顾客解决实际问题。IBM公司以其完善的服务和对顾客负责的精神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充分的信赖感。(2)制定合理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会有不同的具体化的有特色的标准细则要求,如海尔的“12345”法则:1个证件上门服务要出示上岗证;2个公开公开统一收费标准并按标准收费,公开出示维修或安装记录单并在服务完毕后请顾客签署意见;3个到位服务后清理现场到位,通电试机演示到位,向顾客讲明使用知识到位;4个不准不喝顾客的水,不抽顾客的烟,不吃顾客的饭,不要顾客的礼品;5个一递一张名片,穿一双拖鞋,自带一块垫布,自带一块抹布,赠送一件小礼品。

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具体明确。企业应确定尽量具体的质量标准,以便员工执行。员工接受。员工理解并接受企业确定的服务质量标准,才会切实执行和落实。企业可以发动员工参与制定质量标准,这样不仅使标准的确定更精确,而且可以获得员工的支持。(2)强调重点。如果确定的质量标准过于繁琐,势必会使员工无法了解所需达到的主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基本原则统一的前提下,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灵活性,使他能够根据不同顾客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有针对性的提供特殊服务。既切实可行又有挑战性。如果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太高,员工无法达到,就必然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标准过低,又无法促使员工提高服务质量。既切实可行又有挑战性的质量标准,方能激励员工努力做好服务工作。(3)向顾客作出承诺后一定要兑现。“一诺千金”对于企业来说是责任,对于顾客来说是价值。多次的“一诺千金”有助于形成顾客信任,一次的失约会导致顾客的背离。(4)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改进。做好服务质量检查、考核工作,才能促使员工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企业应定期考核员工的服务质量,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给有关员工,帮助员工提高服务质量。此外企业应根据考核结果,奖励优秀员工,研究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服务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高质量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可信度,增强顾客对服务价值的满意感,产生有利的口碑宣传效应,并鼓舞员工的士气,最终也会加强员工和顾客对公司的信任感。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是培育和维系顾客信任的手段。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不仅可使企业更好地挽留现有顾客,还可使企业寻找回已经失去的顾客。作为全球最大、访问人数最多和利润最高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就是顾客关系管理。当你在亚马逊公司第一次购买图书后,其系统就会记录下购买或浏览过的图书,当你再次进入该书店时,系统识别你的身份后就会根据你的喜好推荐有关书目。你去该书店的次数越多,系统对你的了解也越多,他也就能够为你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因此亚马逊公司始终维持着65%的回头率。顾客关系管理现在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顾客服务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法宝,它可以改进信息提交的方式,加强企业与顾客的沟通,简化顾客服务流程,提高顾客服务质量。据调查,近80%的企业都在努力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顾客关系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章一,顾客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美)约翰.A.昆奇著,吕一林译,?市场营销管理—教程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查尔斯.戴克著,李圣贤译宝洁的观点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科学观;人文观

1科学观和人文观

1.1科学和科学观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不仅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3],还是“遵循基于证据的系统方法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及其理解的追求和应用”[4]。科学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在英语中,不加修饰词时的“science”一般是指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不包括社会科学。其主要指作为知识体系的基础科学体系,外延主要包括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类,具体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6大学科[5]。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涵盖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科学家们分享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对待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其中能达成共识的部分便形成特定时期的科学观,包括:①通过运用人类智力并借助提高判断力的工具,世界可以通过细致、系统的研究被理解;②作为一种产生知识的过程,虽不可能确保完整和绝对的真理,但可通过无限接近准确的近似来解释世界及其运作方式。但我们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诸如信仰、善恶等。从根本上说,各学科发展都依赖如何获取更准确的证据:从自然环境到完全设计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的各种证据,提出假设或理论,并通过逻辑推理将证据、假设及结论联系起来[6]。

1.2人文和人文观

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humanities)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培养人们对世界的知性、道德感和精神性,帮助我们分析复杂的人类社会和行为,并做出深思熟虑的理性决策[7]。人文学科以人文化生命的存在和活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将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和塑造精神家园作为基本任务[8],帮助我们理解和定义文化和人类经验,包括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类别。人文观,也称为人文精神(humanism),强调弘扬人的文化生命和开拓人的文化世界,并将其贯穿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9]。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有所不同,但均由“尊重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的三个层次递进。“尊重人的生命”以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关注点,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促进人的发展”是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人的思维与言行,并体现于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各方面,促进人的进步和完善;“人的自我实现”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将人文精神升华为在教养基础上、每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9]。

2医学与循证医学

2.1医学的科学与人文属性

作为一门职业、专业和学科,医学自诞生以来就不断被哲学界和社会各界探讨和反思。今天,我们知道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是一门艺术[10],是以保护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11]。更有哲学家指出“医学事业可以这样来定义,它致力于借助任何有效的方法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并隐含为人们的幸福承担义务[12]”。显然,医学的任务一定不仅仅只是科学地解释疾病机理、理解人体功能,它还是以对生命主动、全面、本质的关爱为目的的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13],并通过充分应用近现代科学成果、不断总结和完善其一以贯之的经验积累,成为一项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管理工程[14]。

2.2循证医学的内涵与特点

EBM源于对更好医疗干预的思考。与传统医学的知识和证据主要来自临床经验积累的专家推荐或集体学术权威意见不同,其最大特点是:立足临床研究的证据来源,系统全面地检索和严格规范的评价证据,以当前可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为治疗依据,重视证据转化后的后效评价,以患者最终结局为判效指标,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15]。EBM的特点还包括:①基于问题的研究(健康维护、疾病预防、环境因素等);②遵循证据的决策(证据分类分级,有证查证用证、无证创证用证);③关注实践的结果;④后效评价、止于至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提出问题、检索证据、严格评价、应用证据和后效评价的步骤。

3循证医学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3.1循证医学的科学观

3.1.1反思和重塑医学知识体系的认识论

1972年,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ArchieCochrane出版了《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其书中思想成为临床流行病学和EBM核心思想的雏形[16]。随着临床流行病学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弥补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不足的新范式;建立了不同于与传统医学的采集、认定、运用医学证据的新模式;确立了有关理论、证据和知识之间明确具体的相互关系,为寻求最佳医疗科学证据构建了证据产生、确立、应用与效果的判定方法,为临床实践营造出更科学的新价值组分,故EBM的理论基础应被理解为一个认识论系统[17]。在多因素致病的复杂临床情况下,传统医学专家推荐意见的错误可能甚于卫生研究的系统观察。EBM通过评估各种关系和医学干预效果之间的概率来接受和处理医学不确定性,对实现更好的临床决策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EBM思维范式和方法学指导下,医生通过明确地定义临床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求最佳证据,深化经验素质,将有机会发现新的临床问题并开展深入研究[17]。

3.1.2以证据质量全程控制为基础的实证主义

传统医学主要基于继承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医学面临的现实矛盾:若干错误和极小突破性缓慢发展的知识增长过程与有效识别包含着新知识、证据充分且重要、值得临床医生依据和应用的极少数医学文献之间的矛盾;及识别这些极少数医学文献所需的时间、精力与临床医生的时间有限性和科研方法的理解力之间的矛盾[18]。如何构建新的解决方案,急需针对证据的科学性、实用性、质量保障与转化方面形成更完善的证据体系[19]。EBM的证据质量理念推动了临床试验透明化的进程及从医学研究伦理到临床试验管理的深层次变革。临床试验透明化包括临床试验注册、清楚准确报告结果、共享临床试验结果数据及共享原始数据三部分,表现在:①强调临床试验预注册。将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监管和研究结果的相关信息在国际认可的注册机构中公开,通过入口把关以保证试验的真实性、伦理性、方法学正确;②规范医学研究报告。提高文章的信息容量和可读性,规范试验实施者流程、作者写作格式,同时改善杂志的审稿和编辑质量,通过出口把关研究报告的真实性、伦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③临床试验原始数据共享。临床试验原始数据包括受试者个人信息、测量数据和试验流程管理数据。数据共享指除受试者个人隐私信息外,共享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及试验流程管理数据[20]。2015年起,WHO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相继要求:在注册临床试验时必须申明原始数据共享计划,包括预计共享的时间和共享的途径[21]。

3.1.3综合应用归纳法、证伪主义和整体论评价证据

归纳法是指从有限数量的观察结果中推理出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概括,是科学和医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推理模式。医学科学试验的归纳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即其所得到的证据,始终无法在逻辑上确保下一个观察结果与之前的相似性。因此,EBM证据分级认为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证据,正是建立在对归纳推理弊端的充分理解之上:RCT以组群为基础实施,收集整个组群病人的平均数据,相较特殊个体的病案研究更具对一般人群的适用性;meta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多个RCT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或可更好得出更接近真实的结论[22]。证伪主义也回应了归纳法出现的问题,强调尽管科学方法是指导我们理解世界的最佳手段,但只有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故当代临床研究广泛采用假设验证和证伪主义。整体论强调假说需要通过对观察现象的跨学科解释和预测的一致性才能被证实。因此,一个新的科学证据需要被整合,并需要与已知的知识和信念对照分析才能证实。

3.2循证医学的人文观

3.2.1以医学的目的为基本出发点、以“不伤害”原则为底线建立证据评价和指南体系

医疗实践的目的是解除患者痛苦,治愈疾病,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促进人类的健康福祉。自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医学就一直强调其实践的底线是“不伤害”。“不伤害”要求在医疗行为中,无论动机还是效果,均应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23],因此EBM提倡:临床医生应尽量利用高质量证据指导临床决策,保证实践方案对患者的最大价值。相比以病理、生理理论为指导的传统诊疗,EBM更加强调证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是研究健康的两端,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的过程。最优秀的应用研究往往建立在出色的基础研究结果之上,但二者相关却不同。从实际用途和临床角度看,应用研究给医生和病人提供的证据通常更适合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正是这种基于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态度让EBM坚守于医学服务人类健康的目的,而不单单是发现疾病原因和机制的科学目的。以GRADE标准为例,其证据推荐分类标准很好地表达了EBM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和医学行善的逻辑出发点:最强推荐等级是干预措施对患者明确显示利大于弊的高水平证据,弱推荐级别的证据是利弊不确定或利弊相当的中、低或极低水平证据[24]。该标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研究证据分级和指南推荐意见强弱判断标准之一,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3.2.2以患者安全与疗效为基石的逻辑范式

患者安全指预防各种产生于医疗保健相关环节中的错误和不良反应[25]。虽然医疗服务日益提升,但伴随新技术、新药品及新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其过程也日趋复杂。有调查显示,欧洲10%的患者在医院遭遇到可预防的伤害或不良事件,给患者及家人和医疗保健提供者都带来痛苦和损失,并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高额财务损失[26]。WHO在致力于提高医疗保健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了促进有效的循证护理,以降低医疗风险[27]。EBM主张使用包括患者满意度在内的结局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正是其以患者安全与疗效为基石的逻辑范式的基本体现。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实验室指标和仪器与影像学结果等中间指标作为判效依据,但中间指标不是疾病的最终结局,也不是患者临床获益的测定指标,只是测量出来的间接判断对症状是否有临床获益或风险的指标,其作用是在结合其他科学证据来源的基础上,合理地预测临床获益。EBM倡导采用终点结局指标,是指疾病预后健康状况的改变,如死亡与存活、痊愈与恶化等定性的终点结局[28]。终点结局指标是对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是患者关注的焦点和求助医学的目的。将疗效评价标准着重在终点指标上,才能达成患者需求与医方决策之间的一致与共识。EBM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过度诊断”的不断重视。EBM发起了对效率低下、准确率低、浪费大及导致可避免伤害的医疗实践的批评,致力于确认在实践中运用最佳证据,这对于完善当代医学伦理和提升职业道德规范都非常重要。

3.2.3尊重和整合患者价值的实践

EBM的定义虽不断完善和丰富,但对患者价值观的考量从未改变。综合患者的价值取向、偏好和意愿后作出临床决策是当代尊重患者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临床医师循证实践有极深刻的影响。用户指南对此的描述为:了解循证实践的工具是必要的,但仅靠它不足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除临床经验和技能外,临床医生还需要同情心、敏锐的倾听技巧、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才能站在病人的经历、个性和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病人的疾苦。对病人的深入理解与循证实践密切相关[29]。重视和整合病人价值已成为最佳医疗决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成了EBM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病人健康利益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其实践结果是形成医生和患者的诊治联盟,让患者获得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

第5篇

关键词 科学人文主义 课程观 基础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主动性

科学人文主义认为,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经历了一定的心路历程,形成了一定的人生信仰和信念,这就使得他们在重新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要针对这种偏差,允许并尊重每一学生的不同个性与不同理解,认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主动性,关注他们如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观点。《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科学不是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片断知识’和理智工具的总和”,而是“培养个体的各个方面和满足个性的各个要求的决定因素。”①这正是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所倡导的,它不仅要求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性的陌生和主动性的缺乏,在化学(尤其是实验)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实施自主学习的一般程序。如教给学生知识整理的技巧、演示化学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反思与评价的方法、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把握知识整体结构、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推进我国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

改革基础化学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全身心地参与经历化学教学活动过程,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一节优秀的基础化学课,要真正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革新精神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达到尽可能发挥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真正把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提倡的课程的实施过程变成自己的教学过程。

2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关注学生发展的合作与交流

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认为,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面构成的,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却是片面的,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因此,在化学基础教学中,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使他们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超越自己的认识,形成更加准确的结论,实现学习的广泛迁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要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研究的建构者、协同者。②科学人文主义的这种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当前处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必须大加肯定和赞赏的。

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是新课程理念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化学实验课是学生获得包括基础知识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原理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只凭一个人的自主设计肯定是不完备的,片面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第一,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第二,合作完成实验方案及装置的设计。指导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分工合作。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合理的分工,人人参与,各负其责,或负责检查实验设备,或负责反思实验过程,或负责查找资料,或负责请教老师。通过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最后完成实验,形成实验报告。第四,自述成果,评比交流。以“实验设计的科学创新,实验效果的好坏,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的流畅准确,学习目的的体现”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评出最优。第五,实验反思。评选之后,各小组讨论,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提出避免失误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报告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 科学人文主义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与持续性

科学人文主义着重强调了课程用整体性代替零散的知识点,以促进学生情感、审美、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切不可只抓教学中的重点和考点,这不仅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和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相背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是当今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大举措。整合课程内容就要时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中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且还需要贯彻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科学人文主义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生与各学科知识及社会的接触去主动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把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自然界以及生活本身紧密结合起来,搭起一座桥梁,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衔接起来,及时得到更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具体讲,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认识,结合学习目标,能够独立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十分清楚知识层次的要求,或应该熟练掌握、或只需了解,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独立建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发展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充分体现知识的实用价值及对自我发展的作用。③

我国目前的化学新课程重视了课程的整体化问题。在课程理念上,高度重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力求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中寻找内容;引入适当的实用性知识资料、贴近生活的图片、科技新闻等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废旧电池的被当作垃圾处理的危害性、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节能节电节水常识、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持续地服务社会和生活;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课程的时代特色。开设的选修课程,主张启发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所以,它更强调学习内容源自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科学人文主义给我国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带来的惊喜变化。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是如此的巨大,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相通相融则利,相割相离则弊。“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的,这就体现着求真务善同时实现的完美,体现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④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5.

② 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75-80.

第6篇

在人文精神指导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环境是宽松的、师生是平等的、气氛是和谐的,通过师生的协作、互动、交流讨论,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在数学课堂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实施人文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评价者。”教师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还学生和教育的主体地位,把舞台留给学生,教师成为忠实的观众,通过倾听、参与、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是天生的模仿家,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文明的素养、高尚的情操、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敬业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关注个体差异是实施人文教育关键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接纳、赏识、帮助每个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每节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样既培养了尖子,又照顾到了差生,达到共同进步。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以情感次序为纽带,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被人尊重的乐趣。

三、协作和活动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舞台

课堂中的协作方式很多,小组协作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如探索性问题的展开,正确结论的得出,最优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攻破,都要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反复探索、协商,经过多次讨论,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答案。

一位哲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可见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协作,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了解,有了“生命”之间的互相碰撞和交流,积累了为人处事的经验,通过协作,让好生带动差生,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了同学之间感情,激发了求知的欲望;通过协作,使同学们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破除了以自我为中心,养成海纳百川的肚量。在协作中折射出竞争、合作、友谊、道德等许多问题,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 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整节课由一连串活动组成,让学生在动动、玩玩的过程中明白一定的道理,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一两个活动,都会让学生热情高涨,如痴如醉。抓住学生好动的天性和好表现的心理,适当地展开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动手操纵能力。

四、探索是人文教育的精升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探索是学习的灵魂,没有探索就没有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营造一个名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敢说敢做,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这时候,思想的火花最活跃,思想的方式最敏捷,个人的创造力最强。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切入,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地分析,鼓励学生根据条件和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求异创新,发散思维,凡事多问为什么,经过一番探索,也许会柳暗花明,走进另一片广阔的数学天地。

平时在课堂上,鼓励一题多解、百花齐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一题多变、改头换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多题一解,索本求源,培养探求事物的规律性。探索中,要因势利导,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但也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千万不能走进毫无意义的死胡同,通过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品质。

五、生活是人文教育的源泉和归宿

数学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也有很重要的人文价值。高中数学新教材中许多范例,比较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事事离不开数学,也可以说,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很大方面取决于数学的好坏。生活处处皆学问,平时在课堂中举例时,应从学生的应用的经验和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生活素材,这样容易接受,从而产生兴趣。用神奇的数学美来吸引熏陶学生,也可挖掘数学教材中哪些知名的数学家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感人事迹,作为人文素材,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人文之美

我们常常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表明了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就像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样,如若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人文,单独对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干巴巴地宣讲,其起到的作用真是微乎其微。而品德与社会作为对孩子人生起到引导作用的一门课程,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输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使课堂充满灵气,更加活跃。而飘荡在课堂中芬芳的人文气息,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在完美主义者看来,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应该是极其完美。在这里老师与学生是真正的朋友,他们仿佛同龄人一般快乐的交流,交流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体会到老师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老师也能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付们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同学们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交汇在一起,像一首动听的音乐一样,荡漾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在这样充满关怀的世界里,我们想要传递下去的人文思想和品德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活用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在灵动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教育

1.以文为本,赏析感悟人文精神。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心智有待开发的小孩子。简单地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不能起到教授者所期望产生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辛勤的园丁就必须付出情感倾注在自己的课堂上面。并且应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发掘其潜在的人文信息。将课本与自身体会,以及相关的人文信息结合起来,唤醒学生隐藏在心中的情感,实现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将自己的想法赋予了渴望知识的学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就会1+1大于2。例如在讲授《筑起血肉长城》时,老师怎样才可以把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奋起抗日的激情传递给在座的学生呢?我觉得可以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后,通过歌曲所传递的信息不断对学生发问,营造出一种身处于战争年代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让大家领会到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点燃大家心中的激情。从而使每个人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2.入境诵读,心领神会人文情怀。

看似枯燥的文字,其实都包含了写作者的心血。然而从文字上面领会其所包含的精神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小学生是困难的。只有通过老师耐心的引导,通过对文字深情的朗诵使文字包含的情感跃然纸上,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震撼。比如在《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一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发生在李奶奶身上的事情进行初步的讲解,使学生心中有了对侵略者残忍行为的了解。之后,通过对文章部分有感情的朗诵,使得大家对李奶奶的同情迸发。在读书声音的起落中,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心中回荡。将日寇的残忍,李奶奶的无助淋漓地在自己脑海中重现。从而激发大家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愤慨之情,以及对和平的热爱之心。

3.超越教材,创新发展人文光彩。

有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人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能够创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十分常见。就像世界上没有一片一样的树叶,每个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一定注重学生不同看法的表达。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学生关于教学内容中所涉及材料的不同理解。同时,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不同想法的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对持有不同看法学生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为学生独立性格的养成和创造性的培养奠定基础。使得教学超越书本本身,并对任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在《真正的友谊》一课中,当学生对文中的俩个历史人物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应当通过提问得到同学们对两个人物的看法。之后,对于更符合大家思维逻辑的鲍叔牙,老师也不要马上赞成;对于少数人喜欢的管仲,老师也不用该反对。而是通过站在彼此角度上思考得到俩个人物身上所散发的人性光芒来培养大家辩证的思维方法。通过以上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重视倾诉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中的一切对他们都是新奇的,他们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思考。但是他们会因为心理的不成熟而对一些问题困扰,使自己变得不够快乐。在这时,他们就需要一个能够倾诉的对象或者是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就给他们提供个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弱化麻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地交换自己的想法。使心中的烦恼的到排解。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切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课堂结合。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在教授《家里的烦人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学生自己家中烦心事儿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想出个性或者是创造性的解决方法来化解家庭矛盾。以此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因素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书中知识与书外知识相结合。如在教学《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我有意将这课分为“了解自信”——了解“是什么”,“畅谈自信”——谈谈“为什么”,“寻找自信”——解决“怎么做”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如在谈“自信作用”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他们有的说“自信有助成功”,有的说“自信帮我解决了许多困难”等,并能举出恰当的例子加以说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自信为什么有助成功,这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不应打断他们的发言,而应是倾听、鼓励和引导,使课堂充满尊重和理解,因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全面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课堂洋溢着人情美、人性美。

二、以课堂教学的设计为载体,尊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1.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重视“人本位”,尊重学生“人”的价值,尊重学生“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才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首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特长、个性品质、发展潜能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有些同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主持活动课;有些同学有丰富的表演才能,常在课堂上表演小品、相声等等,这就是他们的个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发展他们的个性。

2.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其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政治素质等,以促使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针对本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能用比较正确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能真实地接受自然世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合作,最终学会生存。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国民素质也得到广泛提升。因此,要让学生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质疑能力、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及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与之相适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尊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喜欢漫画欣赏、小品、相声表演,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这些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合作,不断把内在的素养外化为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以课堂教学的组织为载体,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人文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效果,既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符合思想品德课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意义。

1.组织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①寻找问题。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那种老师给问题,学生被动答的做法,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从书中到书外去设计问题,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有:A.从课题、框题、目题,从书中观点、内容去设计问题,如“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B.从书中名言设计问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C.从社会现象、社会热点设计问题,如“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说了什么?D.从案例、漫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揭示道理。对学生设计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评出一些较有价值、较科学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设计的水平,并最终形成探究个性,成为具有探究精神的人。

②分析问题。学生设计好问题之后,就由学生自主分析,教师不急于告诉答案。在分析中,一个问题,大家分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去谈,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观点,举一些古今中外事例、名言、社会热点加以说明。不管学生如何分析,只要说的有道理,我都给予肯定,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文情怀。如在讲“同绘小康蓝图”内容时,让学生想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有的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去谈,有的从“综合国力变化”去谈等等,而且均能举例说明,学生分析观点也很具个性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善于辩论,敢于反驳,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批判中学习,在学习中批判,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从而充分运用了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达到了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③解决问题。在经过学生充分分析、发表观点和看法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综合观点,即把各自有价值的观点归纳起来。另外,还应引导学生适时回归教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改变单纯的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让学生在知行统一中体会积极情感,理解道德规范,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加强分析综合能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2.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观点、例子,对照自己,说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以案导行,让学生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看到自己的缺点,及时纠正,战胜自己,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有些同学说自己每天放学都要经过网吧,但从来没有想到要进去,这是相信自己的自控能力;有些同学说自己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行为不严肃等,这是批评自己的不足,并且能说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课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体悟到自身生命活动的人文意义。

3.体验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很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很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去获取知识,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如:上“感受身边的变化”内容时,各组都分配到社会调查任务,要求主要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或家乡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调查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因此,建设开放性课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不仅更易理解、记忆更深,而且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都将得到提升。

4.丰富作业形式

传统教学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只是一些书面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作业形式已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除了书面作业外,我还重视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如调查、访问、专刊或板报编辑、制作贺卡、上网查找资料等,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如在上完“感受身边的变化”内容时,我就让学生每4人一组设计一份手抄报,反映家乡或国家变化,大家分工搜集材料、设计板面、编辑内容,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其乐无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文理念。

四、以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评价为载体,突出教学效果与评价的人文教育

第9篇

一、人文素养与医患纠纷

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韩启德院士指出“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艰难时期,如何缓解医患纠纷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解决问题一个重要办法。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缺陷

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足,院校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院校人文氛围不理想,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尽管医学人文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人文课程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其发展并没有融合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没有明显的提升。在2010年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学年,且多为选修课与考察课,仅占总学时的8%,其中86.21%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形式较传统专一。在本次调查中,有70%以上的人认为人文课程课时过少,;有60%以上的人认为人文课程种类单一;同时有约50%的受访者认为本校的人文医学和职业教育素养抓得一般,25%认为不好;通过走访了解到,约60%的人不会主动去学习人文知识。这样的状况所带来的后果是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医德缺失,医患交流与表达技巧能力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加重。

三、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体现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现根据该校的本科生人文教育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地调整课程学时及种类。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仅为总学时的8%,且主要集中在前两年;而西方的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了教学全过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达20%~25% ,英国、日本约10% ~15%。在本次问卷调查中,70%以上认为人文课程课时过少,应该增加课时;60%以上认为课程种类单一,需要增加艺术,文学等人文社会类的学科。据了解得知,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是把人文课程当作“副课”,而且自大三开始大部分医学生都已经不选修其他课程,学生平常只学习专业课程,院校并没有将人文教育融合到实际的医学教学,实习等过程中来,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且由于医学生专业任务繁重,也很少独自去花大量时间去进行人文阅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长期如此,人文教育只是走形式,做摆设而已,最终导致医生们的人文精神缺乏,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医学院校应适当地调整人文课程学时及种类,让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医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2、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大学作为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其对学生以后的深造,工作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为在校医学生树立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本次问卷中,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般,20%的人不满意,对学校人文氛围感到很满意的仅占5%。有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文氛围不如人意,再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医学院校应有良好的人文坏境,校园的娱乐与文化设施,校园布局,教学楼与实验室等都应有人文风格,图书馆也要有相应的人文书籍供学生们进行借阅;第二,学校可以组织人文专题讲座,举办一些人文交流活动或竞答赛等,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愉快地融入其中;第三,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先提高老师们的人文素质,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在品德等其他方面树立榜样。总之,良好的人文气氛是一个院校师生多年的努力才能形成的优良传统,可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将来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