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学科的性质

时间:2023-12-05 09:55:41

导语:在生物学科的性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科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训练;兴趣

我校舞蹈教学历史悠久、成果辉煌,多年举办舞蹈兴趣班,学校舞蹈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多次获奖。我校每学年举行校艺术节,积极参加省、市举行的各级各类比赛,全方位推广以舞蹈教育为支撑的兴趣学习活动,积极探索舞蹈教学创新,突出舞蹈教育特色。通过对东莞理工学校的学生在舞蹈课中兴趣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舞蹈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中职学生对舞蹈课兴趣不高的原因

本文以东莞理工学校2013级财经专业的162名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62份,回收162份,回收率为100%,最后确定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98%。调查得出,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方面的心理素质较差,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意志不强、优柔寡断等弱点,而造成这种心理素质的原因有:

第一,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调查中能看出,当遇到困难却不能解决时,66.8%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解决好问题,不够勇敢。当学生考试考得不够理想时,则会反思自己为什么如何努力如何练习都不行,表现出缺少自信的学生占52.6%。而有80%多的学生感到因有差距而有压力。这说明在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注意学生身体的发育成长和文化成绩的提高,缺少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以及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在面对困难时,因为没有经过艰辛的锻炼而缺乏顽强的意志力,集中表现了如今独生子女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的特点。

第二,来自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导致舞蹈课学习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不高。由于学校片面强调文化课成绩,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加上升学和就业压力,学生受挫折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当前中职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最初接触舞蹈训练的学生常常会用文化课的学习方式衡量舞蹈课的学习,舞蹈学习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高。然而,舞蹈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无论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对每一个动作做到认真、细致。加之舞蹈课的运动量较大,通常一节舞蹈课都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比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强度大了很多,对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较高。所以,舞蹈的学习必然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舞蹈课学习的初级阶段所耗的精力稍多些,但基础打实后,再往上的提高阶段,学生花在日常基础练功上的时间就相对较少了,一般情况下对文化课的学习影响不大。

第三,舞蹈课堂教学严肃、压抑。这可能与部分教师对舞蹈的自身认识有关。某些教师认为教学生做的动作学生要认真学习,动作也要学习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没有充分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教师没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学生也没有学习到该学习的动作,甚至还会有厌学的情绪。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教学进程,使其变得杂乱无序,教学节奏也没有掌握好,反而浪费时间。即使有些时候课堂看起来很有气氛,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中并没有汲取到有价值的养料。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调,课堂教学仍是教师单方面授课而不是互动性教学。因此,很多时候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而不能自主思考学习,不利于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转换,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加强意志训练是中职学生舞蹈课兴趣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师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呢?笔者认为,根据意志的特征和学生的内心需求,加强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是可以训练的心理活动

意志行为的第一个特征是能够明确学习目的。在舞蹈教学中可以使用榜样法,用往届学生勇敢的行为感染当届学生,从而启发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在课堂的讲解中,使学生明白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或不协调是暂时现象,是可以通过坚持训练来改善和提高的,使学生的训练更具有自觉性和价值性。

2.意志总是在舞蹈训练行为中表现出来

意志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人的意志行为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体现出来的。基于这一点,应采用以下教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分层指导法: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

(2)集体竞赛法:比赛具有竞技性强、学生情绪高的特点,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舞蹈动作、组合比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3)自我激励法: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在有困难不知如何克服时,心里默想“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以此克服自己的自卑。

3.意志的培养需要坚定恒久的耐力

以随意作为基础是意志行为的第三个特点。由意识驱使而去做的行为,在做这个行为中用较为随意的动作,这就是随意行为,随意行为可以从中体现自己的意志力,应坚持不断地反复练习。根据这个特点,以下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1)定量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让他们按照不同舞蹈的动作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动作。观察学生不同的情况,逐渐增加动作的难度并提高要求,使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炼、获得进步,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心和持久力。

(2)教师激励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在平时,可多督促学生练习自己的持久力。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月的试验,至少有80%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意志力。平时上课也能反映出学生训练时的状态,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毅力明显增强。这个结果说明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意志力有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当前,教育改革要对学生创造、竞争、应变、抗挫折等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差的意志力可能会在学习中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坚持锻炼意志力,对自己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各项能力的必要前提。

第二,在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创造力、想象力、意志都不可或缺。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中职学段是培养意志力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抓住这一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中职舞蹈的教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第四,鉴于当今我国的国情特点,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培养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了解,着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赵伍德.舞蹈教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第2篇

一、自制CAI课件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计算机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尤其适用于中学生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生物教师好帮手。有教师认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公司制作的CAI教学软件,我们没必要自己去做,买现成的就行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笔者曾经用过几个公司的生物教学软件,觉得他们所做出来的软件并不适合我们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之中。那些大公司所做的软件,是以学生个别学习为前提的,适用于学生自学。而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CAI课件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自制课件能体现自己上课的意图,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做出来的课件更适合自己使用。因此,自己制作CAI课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生物CAI课件的制作

很多教师对CAI制作有抗拒的情绪,原因之一是觉得要自己制作课件是件困难的事情,有畏难情绪。再者就是对新技术新知识有抗拒的想法,认为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I课件制作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专利了,现在的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四核I7的水平,操作系统也由过去的DOS发展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计算机操作不再需要记忆各种烦琐的命令,取而代之的是用鼠标来进行操作,易学易懂,从几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很快学会操作电脑了。对中学教师来说电脑操作应该不是难事。

那么如何才能制作CAI课件呢?

1.制作CAI课件需要的技术支持

硬件配置:计算机起码是PII级以上,带声卡、光盘刻录机、32M以上的内存、2G以上的硬盘。操作系统:WINDOWS95中文版以上。

2.开发平台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制作CAI课件的平台。国内的有洪图、科利华、方正奥思等,国外的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等。各种平台的特点各不相同,有些是幻灯式,有些是主页式。笔者用的是Authorware,在使用中,笔者觉得Authorware的界面非常好,它采用流程式的设计,操作控制方便,一般学起来较易上手。

3.其它软件

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Paint shop pro、CorelDRAW、我形我速等,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图片,如图片大小的改变、美化图片等润色处理。

音像处理软件:如CoolEdit、MP3压缩软件等,用来加工声音、音乐、视频图像等。

动画制作软件:如Animator、3Dmax等,用来做一些模拟动画,能化静为动,生动有趣。

4.素材收集

要制作CAI课件必须做好各种素材的收集。如图片、音像、动画、音乐等素材。收集的途径有:平时注意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到音像店去购买、或者在因特网上收集。

5.脚本设计

设计脚本就是把将选定的教学内容编写成思路清晰、内容精炼、重点难点突出、易于计算机表达的脚本。就像一个编剧一样,教师要根据开发环境把课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写出来,例如图形、文字布局,闪烁、滚动、旋转、切换等技巧的运用等,都要预先设计好。

6. CAI课件的制作

写好脚本以后,在开发平台上把脚本所写的内容实现。CAI课件制作完成后,最好能把它打包成能独立运行的程序,那样就能方便其他教师的使用了。

三、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1.制作CAI课件要符合科学原则

生物的实物图要清晰易辨,比例要恰当,如果是放大图,最好有比例尺,以免让学生误解。文字用语要符合生物学的要求,不要与教材相背离。同时,做课件不要做得太华丽、花俏。一个过于花俏的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学习。

2.课件应该简洁明了,能简单说明的就不要复杂化

制作出来的课件要具有容易使用、操作方便的特点,只要稍懂电脑,会用鼠标、键盘的人,就懂得使用课件。同时,做课件时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大,范围可以小一点。笔者觉得应该多做一些小课件(或者可以叫做小插件),如减数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过程、细胞的结构等等。小课件做多了,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组合成大课件。所以要有积件思想,积小成多,积小成大。

3.资源共享

每个教师所做的课件可能不尽相同,但一本书、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难免存在着重复工作的问题。做一个课件所花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动辙要几十个小时,如果做出的课件用一次就放在一边,是资源的浪费。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笔者觉得应该提倡资源共享的思想,开放源程序,让其他人可以从中学习,从中改进,实现资源的共享。现在因特网正大行其道,我们也应该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实现CAI课件的资源共享。这一点就需要有关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网站(或网页),把各地教师所做的课件收集起来,并在网上,以便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 CAI课件的使用

以目前我国的教育条件来看,CAI课件一般是在多媒体阶梯教室或多媒体电脑室里使用的。而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一般都要几十万元以上,因此,一个学校里一般只有几个这样的教室,所以不可能每节课都用得上CAI课件。另外,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媒体就可以传授,就没必要做成CAI课件,不要为了用计算机而做CAI课件,顾名思义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帮助就用,没帮助或者帮助不大就没必要使用计算机。滥用计算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通病。

第3篇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教学原则,第一是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确定学习方向、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以及保持、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其他外在动力、动机的内化[1]。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关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对学习效果起最终目的的是学习者本人,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本人的事情。即使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教学条件下,学习者的最终与阶段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主要是学习兴趣造成的结果[2]。学生的兴趣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学习中培养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行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源或原动力,能决定学习强度和维持学习的力度。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成为积极探索知识奥妙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一最活跃的因素活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不竭的动力源,学生的创新学习才有原创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生物化学是农林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较为抽象、复杂和深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该课程多怀有恐惧、厌烦的心理,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多种有效的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1.教师要有幽默感。

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满感召力,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经久难忘。相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学生上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要想以生动活泼、幽默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教师必须有幽默感[3]。首先,教师要转变观点,提高认识,深刻意识到幽默感对教学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个性不开朗的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当然,这种改变不仅对教学有益,对个人生活也是很有益的。其次,教师平时应积累一些幽默的素材,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实例、笑话、故事、谜语、比喻等,以备课堂使用。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大笑一次,那么他算不上称职的教师。幽默风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为师生的教学工作增加趣味。

2.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实际,采用一些课程内容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讲解,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讲解到三大物质的营养作用时,考虑到学生对身材高矮很有兴趣,我引用了日本川烟博士的长高食谱。讲解到维生素D的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动物对钙、磷的吸收,促进动物骨骼的发育时,我就联系到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的广告词:“盖中盖”含有骨骼对钙质吸收的促进剂。而这种促进剂就是维生素D类。并指出:巧妙地运用某些生化知识于实际生产,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恰当地运用某些生化知识于个人生活,可以改变个人的体形和体质。这使学生喜欢并进一步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此外,密切联系当前最新科技成就,展示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景,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课堂教学要有启发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之前,应提出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要带有思维性和启发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中,在他们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讲授水和无机盐的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不宜喝大量白开水?人在严重脱水时为什么要注射生理盐水?在讲授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联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和尚吃素,为什么会有许多胖和尚?

4.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图形、音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4]。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很抽象的,难以用语言与挂图表达。而多媒体采用三维动画对物质代谢过程模拟,可将其转变为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避免枯燥,激起并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的设计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及无法实际观察到的教学内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

5.采用“换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教学。

对于部分难度小或者与生活实际联系近的章节,教师可采用“换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厌倦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新生事物[5],并能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比如在讲解“维生素与矿物质代谢”部分内容时,我采用换位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每3―5名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共同查找资料、相互商讨,针对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写出讲稿,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即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6.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赫洛克(Hurlock.E.B)的实验说明:对于学生来说赞扬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而批评指责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优缺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看到他们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当然,评价必须公正、客观,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合理运用,我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态度由恐惧、厌烦转变为喜爱,课堂上积极认真,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在“换位”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备课、讲解与听取教师的点评,使认识过程分层次逐步深化,对相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远高于听教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深入透彻,融合贯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不断提高。特别是换位教学模式的开展,更有效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或者加深对某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知识的理解,拓宽相关知识面,学生常主动地到图书馆借阅专业图书、期刊,并和同学及教师探讨相关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性格变得更开朗,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与教学技巧不断提高。通过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掌握了先进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愉快的心理体验过程,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对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自主地学习,可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娄延常.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2,(2):68-71.

[3]东凤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效果[J].2004,(2):64-65.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职物理主体性课堂的创建是势在必行的,这是时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职物理教师必须关注时展的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实现学生潜能充分挖掘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产生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产生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实践练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都不强,较多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去学习,从而忽略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可以学生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对各种知识抱着挑战和尝试的心态,最缓解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重要辅助作用,因此,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增强,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重要作用。

2 传统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2.1管教为主,缺乏主动性。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的学习均是被动接收,教师从未刻意地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引导与激发,从而使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2教学缺乏多样性。过去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基本只是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W任务,未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多是照本宣科,依照教材顺序向学生教授知识,未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便满足不同水准学生的不同需求。

2.3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对传统的物理中职课堂进行观察,教学中多数时间均用于诸如理解、记忆的低层次学习任务的完成,而用于诸如综合分析、思维开发等高层次学习任务的实践却极少.大部分教师在尝试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对学生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虽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亲近感,但若教师未能适时地创设一些具有内涵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就会让学生的思维趋于惰性,逐渐变成一个只会“听师由命”的“乖学生”,丧失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3 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

在实践应用中,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达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3.1注重学习目的性教育的有效加强。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学习活动都有着极强目的性,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学习目的性的不断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利用物理知识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增强学生对其它学科的认识,才能实现物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紧密结合,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需要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主动学习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带来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因素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加强学习评估和检测。在实践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系统性的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与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真正目标。

3.2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强。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强,是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策略得到认真落实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知道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对物力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有着极大作用。根据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的整体可知,中职物力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相符合,才能真正满足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各种要求,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在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具备的学习自信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中职物理课堂主体性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需要教师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采用分层式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为成绩稍差的学生讲解他们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全面性增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在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下,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最终达到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注重主动性教学情境的科学构建,是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注重教学环境的良好创设,优化教学组成结构,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物理知识在各行业的不断应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注重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家安、李宜江.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2)。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设置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来自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揭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问题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它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以为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探究正确的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让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和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别,使其学会思考。

二、问题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进状态,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我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指导,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丝丝相扣开展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引入课题:蛋白质。接着提问,蛋白质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组成的呢?它在人体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蛋白质是一种,还是多种?为什么?然后我组织学生独自或分小组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结果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且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就应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教师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时,导入新课时,我在屏幕上呈现出一幅“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图,并提出一个问题: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学生踊跃发言。接着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解决了问题。最后我升华问题:这种环境刺激如何引起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我通过几个问题,便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四、问题设置难度要适中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由浅入深,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思考。我们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使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又不能设置太难或太大,使学生无从着手,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这就是说:要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提一些难度小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我们应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较难的问题,使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对于有些较难的问题我们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我们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否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五、问题设置要多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科技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以及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新材料和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比如在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问题中,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一个细胞是怎样通过分裂就形成了两个的,为此可以播放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设问:“细胞有丝分裂哪些物质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等物质变化特点和规律。

六、问题设置要有延伸的空间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通过深入思考延伸又发现新的问题,新问题提出促使学生开始新的探究。通过探究问题,学生逐渐积累了探究的方式与方法,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也许就探究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学生提问“F2中虽然红眼白眼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为什么只有雄果蝇是白眼,而雌果蝇都是红眼呢?”“雌雄果蝇中都应该有红眼和白眼”是原有的认识,它不能解释新问题,新的知识内容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只位于×染色体上”,于是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间的联系区别又成了新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的思考,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总之,“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动力,且是探究的方向;有效的设问激发了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活思维。

生活无止境,社会无止境,科学无止境,探究也无止境。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探究中前进,在不断探究中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欲实践.沈阳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植物生产类 实践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高丽丽,史琳.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第7篇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一、我们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学习化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让其相信没有任何印象的东西。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及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是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共同发展提高。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在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可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术语特别是对于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符号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大都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和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当我们在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作用很强时,可以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离子化合物熔点来形象的讲述,对于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即钠离子与氯离子间的离子键的键能较大,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对氯化钠的熔点的讲解,来说明破坏离子键是不易的,引出离子键是很强的作用,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把感念特性具体化。再者对于我们遇到的一些分子式,也是很好的形象思维培养素材,分子式中原子间的结合一般是具体的,我们可以根据其分子式特点来对其结构、连接方式和形成元素间的质量比关系加深了解,形成表象,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我们把化学用语的形象化,把概念本质的具体化,可以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枯燥的知识感念转化成兴趣型的。达到教与学相一致。

2、由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的,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对知觉进行整理,组织感觉信息,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在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象来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前钠存放在煤油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钠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然后通过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引导使学生能对氯气的氧化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者通过生成白烟过程的思考,可以得到金属钠与氯起化合,用形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版权所有

3、对化学抽象概念,特别是物质结构概念方面进行形象的类比,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科学知识;人文情感

一、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对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本文仅讨论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与内容紧密相联,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归结为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总结为两点,即全面性和灵活性,即指生物学知识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而且要着眼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就这一点来说,它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目标更是生物学科的一个性质特点。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具特色的性质之一。生物隶属于科学领域,而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莫过于不断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及方法,力图改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方式。

4.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对于长久以来学生所学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生物教学内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原理,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搬到课堂上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生物学科知识的性质

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容范围很宽广,相应具备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本文仅对其特殊的性质,即区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做相应的具体阐述。将其归结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性质,即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

1.生命性。

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生命现象、生命特征、生命规律等内容进行选择,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以适应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将这些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是生物学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其次,生物学科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相关知识;层次上,生物学科由大分子物质、细胞谈起,在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每个角度都为学生开设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从知识类型上讲,生物学科既有简单易懂、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陈述性知识,又有需要动手亲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还有透过现象看的本质、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逻辑性知识。最后,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才可能体会到生物学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这一性质也恰恰体现了课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2.科学性。

这一性质的最大体现就是理念的阐述,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技术和过程来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讲授科学探索这一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生物。在讲到细胞结构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仪器(显微镜)去观察。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在生物课程中参与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们便能够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而且,通过生物学科科学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过程,锻炼使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养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成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这一点性质正是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的映证。

3.实验性。

自然科学是在科学的实验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因此也都具备了实验性。具体来说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首先,实验知识的可操作性。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其次,实验知识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掌握的知识都是主动获取,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知识的全面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实验知识的精神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精神,即严谨态度,屡败屡战意志品质,还有与人相处、共同实验时所必备的合作精神。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就需要学生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亲自栽培绿色植物的实验来体验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一性质也是对“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最佳证明。

4.先进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生物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因此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与生物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一些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预示着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与改革。如在介绍基因时,就要向学生们展示更多的基因技术所带来成果;在讲授人的生殖发育时,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试管婴儿的诞生与发展历史。更多的将现代科技、社会和知识联系起来是生物学科知识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也是由课程理念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决定的。

三、结论

综合全文的论述,根据课标所提出教学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学科知识的生命性、科学性、实验性、先进性的四大性质。而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先熟悉学科知识的性质及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及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马俊丽 史立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29.

[4]林国栋.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8-74.

第9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必要性

面对21世纪的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现在各大高职院校都在全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这也对高职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加快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设有利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因此,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给高职教学提出了新概念,给体育改革提供了新空间――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必须相应改革,才能适应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1.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生理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能明确理想信念,学会做人、求知、生存、健体、审美、创造、合作、共事、处理各种矛盾,并能辨别是非,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现代大学生。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时代特性和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和完善体育教育,并将体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这是一项集体育、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课程。它拓宽了体育教学范畴,扩展了体育课类型,激活了教学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诸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舞蹈的概述

2.1体育舞蹈的含义。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是体育和艺术高度结合的,并具高度娱乐性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

2.2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

体育舞蹈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有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舞等发展阶段。摩登舞和拉丁舞风格迥异。摩登舞除了探戈外,其它都源于欧洲大陆;拉丁舞除斗牛舞外,其它都源于美洲各国。体育舞蹈的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标准逐步改进,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体育舞蹈的前身就近来说是社交舞,也称交谊舞、交际舞。

2.3体育舞蹈的分类及其特点。

体育舞蹈既有一般舞蹈的共同特点,在处理上又独辟蹊径,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有独特的舞蹈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舞种的舞蹈。

体育舞蹈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流行于全世界的国际体育舞蹈(国际标准交际舞),共10个舞种,即摩登舞的5个舞种:华尔兹舞、探戈舞、狐步舞、快步舞、维也纳华尔兹舞;拉丁舞的5个舞种:伦巴舞、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桑巴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与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现代舞或拉丁舞又可组合成队列集体舞。另一部分是流行于全世界的各种迪斯科健身舞、现代交际舞和一些传统或现代的集体舞蹈。

体育舞蹈的音乐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缠绵性感,时而生动活泼,时而热情奔放;动作细腻严谨,以脚法和律动为引导,自由流畅,充分展现女性线条优美和男士骠悍刚强的个性美。

3.体育舞蹈与高职院校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它的作用

3.1体育舞蹈的健身作用。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有氧运动,能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运动负荷理论和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也无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心率在120―140次/分时,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这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或实训室上课,身心多处在紧张、疲劳状态。经常练习体育舞蹈,会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大脑反应能力,增强体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3.2体育舞蹈的健心作用:体育舞蹈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贤在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百病皆生于气”,“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的论断。现在的高职学生往往处在学业紧张和就业压力过大的焦虑情绪中,这种焦虑长期存在且得不到很好的释放,会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体育舞蹈运动中,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舞姿、欢快的群体气氛和自我身体律动,会以十分微妙的信息传递感染学生,使学生大脑产生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诱使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使他们的身心处在振奋和欢悦之中,暂时忘掉工作中的烦恼、紧张和学习中的压力,使情绪得到积极的调节。

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对技术掌握从不会到会,同学间动作配合从不协调到协调,这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技术掌握不好、男女同学动作配合失调等问题,受到同学的责难、取笑等。这些逆境教育会促使学生找出本身不足,顽强进取,突破难点,以更积极的态度完成动作要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体育舞蹈,特别是集体舞蹈,是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学生的性情,使学生的心胸变得更宽阔,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健康、行为协调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3.3体育舞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标准,从而引导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愈加强烈,美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直观的身体语言来吸引人,它并不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只是让学生激动、陶醉和愉快,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并使人格得以升华。学生长期受这种美的熏陶,能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谐,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另外,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是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舞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个性气质,如举止高雅、情绪稳定、热情活泼、反应灵敏等。同时体育舞蹈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造能力,在促进个性社会化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之具有独特的质和人格魅力。

4.开设体育舞蹈的社会性趋势

目前体育教育正朝社会化、终身化发展。处在改革大潮中的高职院校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体育教学内容由传统向高雅过渡,这一过程是必然的。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学生学会一种或几种舞,能丰富其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终生体育;也有利于敞开心扉,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等等。

5.结论

5.1学校体育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舞蹈课的开设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加有竞争力。

5.2体育舞蹈教育不是以严肃、生硬的说教和生吞活剥的灌输方式,而应以轻松愉快、潜移默化的方式,从情感教育着手,达到教育的目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趣味性使其更容易被学生主动接受。

5.3体育舞蹈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参与者不受年龄、民族及性别的限制,且运动量为健康医疗最佳量度。而且其参与者一旦学会就很难忘记,因此从“终身体育”角度讲,体育舞蹈可算是最佳选择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国华等译.国际标准舞、拉丁舞大全.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2,(1).

[2]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

[3]王则珊.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4]张清澍等.体育舞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