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时间:2023-12-05 11:34:19

导语: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关系;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而经济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已经饱和,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压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就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研究主体与方法

1.主体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取6所教育高校,对院校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其中3所高校属于师范类院校,剩下的3所高校属于理工科院校。6所高校内包含310名大学生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共收到有效答复300份。330名大学生主要包含159名,女生151名。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采用随机派发的形式,在6所高校内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现场填写问卷,并在学生填写完毕后将问卷进行回收。本次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如: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等。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主要包含几下几个内容:职业素养、学生自我定位、目标等相关共50个问题,以选择的形式进行回答,要求被{查者依据实际调查情况,设置不同的分值,分数越高者其就业压力就越大。

社会支持五年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观支持、对支持的看法、主观支持等。文中提出的前两者可以细化分为3个问题,后者则可以设置4-6个问题,不可以超过10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我真实情况进行作答,并在求解出问题的答案后,整合数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将本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情况与国家常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存在的数据差异,针对调查研究结果准确判断其是否可以达到正常水准,最终有效判定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情况。

3.统计方法。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计量则采用t进行验算,以p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情况调查表。借助对比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且社会支持情况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数值较低,简单的说就是指没有事先预期的数值。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借助对被调查者家庭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发展情况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对表2 的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与社会支持情况间的关系,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明显区别;与当前市场竞争存在一定区别。从表2我们得知,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客观支持间存在p

四、讨论

1.性别差异。据调查数据证实,男生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问卷的多个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过去文献中给出的研究成果不一致。如:图舒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男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传统理念中提出女性比较脆弱,需要被照顾,因此女性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高校女生也比较乐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而男性则认为寻求他人帮助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而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研究结果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对女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变得更加勇敢果断等,因此男女学生个体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正在逐年缩短。

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毕业生中男生的就业焦虑要明显高于女性,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就是指男生更容易产生特质焦虑。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格,具备较强的焦虑倾向。经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谈话调查得知,因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于男生的社会期望值要远远超出女性,对于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需要有一个理想的薪资,也渴望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男生的焦虑值要远远超出女性的问题频发。

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中男女生在应对教育评价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对于男生的积极评价往往会低于女生。对于学生进行评价过程时,比较保守,男生则经常被认为自信的,因此男生女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2.学年区别。据现有调查数据结果现实,高校内毕业生所要承受的就业压力要高出一般大学生的8%。而此次研究的结果则与此数据相同。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而言,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而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于未来的期望会变得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加之毕业就业择业的临近,自己需要应对一系列的工作问题。因此刚刚入学的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积极,焦虑问题也比较轻。

为了有效解决其问题,需要围绕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缩小经济差距,使学生可以在相同发展背景下,公平竞争工作岗位。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缩减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因素有许多,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决,科学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联合相关教育部门与政府,不断密切学生与市场间的关系,进而有效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其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14.

[2]刘.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字: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1-02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多重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对于社会支持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都未能达到统一。《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199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就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李强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陈成文认为,从社会学意义角度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陈成文,2000:131)贺寨平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1)行红芳从社会支持的狭义意义上作出理解,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行红芳,2006)See man T. E. 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界定,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帮助个体认识到引发困境的事件,并找到解决困境的资源和策略)、工具支持(提供实质的服务、财力支持以及特殊援助)、情感支持(用关心、安慰等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三个方面。(See man,T. E.,1991)。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感到郁闷、无聊、厌烦等。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他们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可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得更狭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环境的过多关心,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2.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感受到的是,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而是尽量做到既不伤害对方,也不让对方伤害自己,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生关注的,从历次大学生暴力事件中,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发生异常心理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环境的因素。当今大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网络带给了我们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流通。然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些未成年学生也迷恋上网络,放弃学业。还有一些成年人也每天迷恋网络。在网络中待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生活太无聊了,最终会导致他们产生迷惘,严重者有的自杀,有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第二,家庭因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和谐的生活,家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①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很多成年人出现的心理毛病基本上缘于儿童和青少年。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父母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理论已经确立,其中精神障碍和不适应问题的诊断技术的确立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很深。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拒绝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B、支配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C、过度保护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用过分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D、服从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第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学校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1.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殷大奎)。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2.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

3.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四、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1.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

2.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揭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

[4]行红芳.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J].中州学刊,2006,(3):120.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社会组织 文件管理模式 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2.1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2.2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2.3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2.4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3.1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3.2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3.3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Stephens.Mega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9] Ganesh Vednere.The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9(43)-03.

第4篇

【关键词】 适应,心理学;社会支持;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B 844.2 G 459 R 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05-03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已成为社会流动人群的主体,大规模流动人口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打工0.5 a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儿童[1]。有30.3%的中学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笔者此次进行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以期发现影响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11月在池州市贵池区方便抽取6所农村中学,以符合留守儿童标准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经资料检查和核对,剔除不合格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1 214份(统计问卷存在人口统计学指标的缺项),有效回收率为93.4%。其中男生679人(55.9%),女生535人(44.1%)。平均年龄(15.46±1.71)岁。

1.2 方法

1.2.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3] 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还有7个项目未归入以上任何因子,合称为附加因子。采取5级评分:无症状=1,轻度= 2,中度= 3,相当重= 4,严重= 5。当至少有1个因子的因子分≥3.0或总分≥160分判定为有心理卫生问题[4]。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3] 该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项目。积极应对方式由12个项目组成,消极应对方式由8个项目组成。采取4级评分:不采用= 0,偶尔采用= 1,有时采用= 2,经常采用= 3。

1.2.3 家庭支持量表 (PSS-Fa) [5] 采用Procidano等设计的家庭支持量表,该量表由9个项目组成,分是否2级(是=1,否=0)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受到家庭成员支持程度越高。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3] 该量表是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为适合留守儿童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进行修改,如“同事”改为“同学”。已有研究表明,对个别条目进行调整后的量表也具有较高的信、效度[6],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是0.66。

1.2.5 质量控制 调查员由教师、研究生和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组成;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对每一项目逐一进行解释;调查时对每一项目使用统一指导语,避免诱导;当场检查有无遗漏,及时提醒调查对象完善调查表。

1.3 数据库管理与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EpiData3.0软件由专人录入,录入时针对各项目设置核对文件。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 见表1。

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24.8%。低年龄组(≤15岁)心理问题检出率低于高年龄组(>15岁)(P=0.000);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同学关系、学习压力、恋爱与游戏状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由表1可见,同学关系不好、学习压力很大、正在恋爱、经常打游戏上网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SCL-90各因子得分与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得分的相关性 由表2可见,农村留守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家庭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

2.4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农村留守中学生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为应变量(无心理问题=0,有心理问题=1),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和专业知识的考虑,以年级、年龄、学习成绩、是否独生子女、同学关系、学习压力、恋爱与游戏状况、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因素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4.8%,低于程少贵等[7]调查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2.2%),接近王东宇等[2]调查结果(30.3%的中学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选择和调查的样本量有关。结果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

调查研究得出,高年龄组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低年龄组,这与既往很多研究都得出年龄越大心理症状的阳性率也将越高这一结论[8-9]相一致。高年级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低年级留守中学生,这可能因为年级越高考虑问题将更复杂,生活中更加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也较多。留守中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低于非独生子女,表明留守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这与戴伟民等[10]的研究结果相近。学习成绩中等的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处于上等和下等的留守中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受更大的压力有关。调查还显示,从来没有恋爱、从来没有打过游戏的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提示关心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他们的感情世界和娱乐生活着手。

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家庭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客观上获得的支持、主观上体验到的支持及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支持越多的个体,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越少;同时生活学习中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留守中学生,其心理问题越多。 年龄、学习压力大、消极应对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而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是其保护因素。

4 参考文献

[1] 郝振,崔丽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9(10):40-43.

[2]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3,24(5):521 -522.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31-131.

[4] 苏普玉,陶芳标,孙莹,等.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感染者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62-566.

[5] PROCIDANO ME,HELLER K.Measue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from family:three validation studies.Am J Community Psychol,1983,11(1):1-24.

[6] 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81-82.

[7] 程少贵,郝加虎,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39-441.

[8] 魏俊彪.944名初中学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 (1):11-14.

[9] 樊玉贤,王宝安,翟歆明,等.SCL-90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四川精神卫生,2001,15(3):132-135.

第5篇

[关键词] 本科; 实习护生;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护理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的必经之路,是临床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对在校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巩固,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实习护士从学校比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有规律的生活转到医院繁忙复杂的工作学习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将描述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评估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届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实习生,纳入标准:(1)实习周数在20周以上;(2)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或心理疾病;(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个性;(2)SCL-90: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与常模进行差异性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各因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护生平均年龄22.2岁,全部居住在学校宿舍同一楼层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 与全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项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

2.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如按只要任何一项因子分≥2.5列为有心理问题者,有33.3%的护生存在心理问题。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为抑郁(13.3%)、敌对(13.3%)、强迫(10.0%)、焦虑(10.0%)、人际敏感(6.7%)、偏执(6.7%)。

2.3 社会支持情况

2.3.1 社会支持 与常模比较,除了“客观支持”一项良好之外,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都低于同龄护生;按社会支持总分45分为高社会支持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难情况时各类成员给予支持的情况 护生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关心主要来自同学和朋友,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只有13.3%学生获得学校支持,只有0.03%获得党团组织支持。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护理人员面临种种挑战,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人际关系、学习环境、角色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护理工作不熟练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有的护生对临床整体护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她们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何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一直是护理界探讨的课题。

3.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2)受世俗偏见的影响,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缺乏兴趣。尤其当实习护生遭遇到医护人员的冷漠对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时,加之她们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技能的缺乏,此时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态,甚至引发敌对情绪。(3)在实习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偏执也是突出的一个方面。有部分护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家庭过多的娇宠溺爱,加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适当地强调自我,极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闭。

3.3 社会支持状况 所有学生都是住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人,虽然他们不在护生身边,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学校通常认为,护生进入实习期,其主要教育责任发生迁移,只负责其生活、后勤管理;医院方面则认为护生只是来医院实习,只负责业务、技能教育,从而造成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强学校、医院和实习护生的联系,共同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学生主动向组织求助的主动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理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4.1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提示关注护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家庭、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现实对护生心理关怀仍流于口号与形式,主要原因有课程、评估和评价缺失。首先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对护生的心理关怀课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课程,也存在教材陈旧、与护生实际脱节的问题。其次没有对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使得教师进行“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没有依据。再次对护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是否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将对护生的心理关怀纳为标准,导致不能实际重视这个问题。

4.2 优化护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应重视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社会支持情况的关注,可以在每个季度或必要时进行普查,掌握科学数据。教学管理者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必须正确评估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学生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学校老师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实习满意感,善于应用激励因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意和激励。学校、党团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护生带教与支持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生进入临床后,与带教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如果带教老师能为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帮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带教老师除了完成带教任务和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密切地与其沟通,指导其应对各种压力。

4.2.2 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生活空间扩大,学生不但要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往,还要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发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致。为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4.2.3 社会支持对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说,社会支持与精神病症状学存在负相关,即自述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学生,也存在较少的症状。我们的结果也显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当一方得到比他们要求得到要少的支持时,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比他人的要求少时,他们就会在心理和躯体上趋向于不健康。因此,尽管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但不断地监测和提供适宜的支持系统,也非常重要。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症状;初中生;结构方程模型;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083-05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U XinXin1,2, ZHENG Xue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541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build relationship model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1009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Psychological Stress Scale,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SCL-90,a relationship model was set up by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Results: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565,-0.064,-0.172,0.377),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direct influence on symptom score(the regression weight were 0.161,-0.042,-0.115).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passive coping style of males had less direct impact onsymptom score than that of females(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females were -0.142 and 0.292, the regression weight of males were -0.097 and 0.198).Conclusion:The important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as further support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psychosomatic symptoms;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psychological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crosssectional studies

青少年期历来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危机期”,存在着一系列的特殊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青少年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应激,包括家庭关系冲突、父母离婚、亲密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的死亡、在学校的学业和社会应激。一般的文献也都认为青少年经历着较高的应激水平[1]。认知应激学说[2]认为心理应激不应是单纯的刺激,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反应,而应是由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刺激) ,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影响。但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在应激中的意义,至今尚难以阐明清楚[3]。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研究对象上,从整个应激过程来探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构建初中生心理应激模型来揭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初中生心身反应的作用途径,为有效开展初中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桂林市选择7所初中学校(重点学校2所,选312人; 普通学校3所, 选486人; 稍差学校2所,选302人),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09份。其中男生510人,女生499人;一年级316人(男生157人,女生159人),平均年龄13±1岁;二年级335人(男生173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14±1岁;三年级358人(男生180人,女生178人),平均年龄15 ±1岁。

1.2 工具

1.2.1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问卷 参考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编制了适用于初中生的应激生活事件问卷。问卷共34个条目,有5个因子:学校教育、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采用六级记分:未发生0分;发生过,按影响程度分为,没有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压力感越强。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3-0.841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9。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51,NFI= 0.943,NNFI=0.972,CFI= 0.936,GFI= 0.971,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2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5] 该问卷有六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发泄、忍耐。采用四级记分:不采用、偶尔采用、经常采用、基本上都采用分别记1~4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解决问题α=0.816,求助α=0.727,退避α=0.655,幻想α=0.643,发泄α=0.693,忍耐α=0.616。为简化结构方程模型,本文将问卷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积极应对方式,退避、幻想、发泄、忍耐属消极应对方式。对二维度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71,NFI= 0.934,NNFI=0.945,CFI= 0.962,GFI= 0.928,表明二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 有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10 个条目记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主观支持α=0.605,客观支持α=0.587,支持利用度α=0.645。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49,NFI= 0.964,NNFI=0.961,CFI= 0.973,GFI= 0.982,表明三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1.2.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90个项目, 10个因子,采用0-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3-0.892,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

1.3 统计方法 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ISREL 8.7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分析

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及应对方式的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因子分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解决因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及幻想、忍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与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解决、求助因子与症状总分相关不显著,其余应对方式均与症状总分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应对方式与症状总分的相关关系为将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提供了依据。这些结果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2.1 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构造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外生潜变量, 外生潜变量的指标为应激生活事件五个因子的因子均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症状总分作为内生潜变量,积极应对的指标为解决、求助的因子均分,消极应对的指标为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的因子均分,社会支持的指标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均分,症状总分的指标为10个因子的因子均分。

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 和Srbom 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 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 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8]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思路, 在模型设定中提出以下假设:(1)应激生活事件是预测症状总分的有力变量,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2)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影响心理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本研究设定了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型。

模型1 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对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无影响,内生潜变量之间无交互作用。

模型 2 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及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既可直接影响症状总分;同时外生潜变量应激生活事件还通过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还存在交互效应,间接影响症状总分。

2.2.2 初中生心理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估计

在模型拟合中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两个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模型2的各项指数拟合得最好。检视模型2中各变量间的关系,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的路径系数为0.032(t= 0.751),未达显著水平,为简约模型。删除应激生活事件到积极应对这一路径,得到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整合模型(见图1)。

简化后中介模型各项指标为:χ2/df为4.12, RMSEA为0.065,NFI为0.973, NNFI 为0.975,CFI为0.977,GFI为0.909,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

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症状总分的效应,发现应激生活事件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正效应(总体效应为0.726,其中直接效应为0.565,通过社会支持、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61)。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正的预测力(总体效应为0.262,其中直接效应为0.377,通过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115)。积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负效应(直接效应或总效应为-0.172)。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总体效应为-0.106,其中直接效应为-0.064,通过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间接效应为-0.042)。

为了检验上述中介模型的路径系数是否有性别差异,首先用中介模型分别拟合男生和女生的数据,用MM表示男生单独估计的模型,MF表示女生单独估计的模型。然后将两个模型整合成多组模型,并依次增加参数相等的设定,增加的顺序参见侯杰泰等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9]。经检验,MM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42,RMSEA为0.0531,NFI为0.945, NNFI 为0.927,CFI为0.951,GFI为0.949;MF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31,RMSEA为0.0498,NFI为0.941, NNFI 为0.948,CFI为0.936,GFI为0.951。各拟合指数表明上述两个模型拟合得比较理想,说明对于男女生来说,应激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的关系模型是相同的。多组模型中路径系数等同检验表明,男、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的更大,女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42,男生的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097;女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292,男生的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作用是0.198。

3 讨论

3.1初中生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初中生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都对症状总分有直接效应,其中,应激生活事件对症状总分具有最强的正效应;其次是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对症状总分具有负效应,其中积极应对的效应大于社会支持的效应。应激生活事件还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社会支持也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症状总分。应激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与钟霞等人的结论一致[10]。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的中介因素[11]。本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较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更大,这一结论与井世洁[12]、李金钊[11]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揭示了心理应激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因到果的单向过程,而是各应激有关因素之间存在多维度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应激生活事件是影响初中生心理症状的一个主要因素,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既可对心理症状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应对方式发挥中介作用,这证实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13] 和缓冲器模型[14] 。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大于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更有助于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或减轻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促进其使用积极应对方式。

3.2 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

男生组与女生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比较发现,不同组之间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不同。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女生组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更大。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作为重要个体资源的应对方式,则决定了个体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行为应对压力。面对压力,若个体采用诸如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压力就容易被化解;若采用诸如幻想、逃避、发泄等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使个体陷入不良情绪状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本研究表明,多为女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并减少她们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Roberts CM.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ust Psychol , 1999,(34):49-57.

2 Wallace RA, Webb PM, Schluter PJ. Environmental, medical, behavioural and disabili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 Intellect Disabil Res ,2002,46(Ptl):51-60.

3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

4 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12(1): 46-48.

5 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2000,23(1):1-5.

6 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184-187.

7 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8 Jreskog KG, Srbom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 Market Res,1982,19:404-416.

9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94-197.

10 钟霞,姜乾金,吴志霞,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对医务人员应对方式的影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60-562.

11 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12 井世洁. 初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3(4) :1 - 5.

13 Lutz CJ, Lakey B. How People Make Support Judgm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its Used to Infer Supportiveness in Others. J Pers Soc Psychol, 2001 ,81(6) :1070-1079.

14 Cohen S, Wills T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 Bull,1985,98(2) :307-357.

第7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政府要实行公共治理,完成好职能转换,因此,公众划桨,政府掌舵,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

第8篇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是有机的统一体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执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9篇

建立健全我国卫生评价制度

社会团体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加强智库研究建设新型智库

做好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的对接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改进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思路

徐州市街居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

英国开放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设计

运用协商民主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县域社会协同治理的“田东经验”分析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城乡社区服务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文化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方略及挑战

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展望

从台湾社区发展看社区网络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

中国合和式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与主要设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清前期山东“义集”的兴起与地方市场治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推进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国家安全法》颁行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公共应急管理法治化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

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客家家训——客家人修身处世创业持家的座右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