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

时间:2023-12-05 11:34:21

导语:在数字农业产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effectwhichBeijing’sfinanceindustryhasonotherindustrieswithaviewtoclarifytherelationbetweenthedevelopmentfinanceindustryandurban-ruralincomegap.Theresultshowsthatthedevelopmentoffinanceindustryhasenlargedthemarginofproceedingsbetweenurbanareaandruralarea,hencecontributestotheenlargementofurban-ruralincomegap,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reduceit.

KeyWordsfinance;urban-ruralincomegap;industry

一、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从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论,麦金农(1973)和肖(1973)的金融抑制论,以及后来的金融功能论,研究都集中在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与收入差距联系了起来,论述了所谓的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即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先扩大,后缩小。其后的研究有的认为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有的则认为金融发展缩小了收入差距。例如,Galor和Zeira(1993)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未必会使收入差距缩小,完善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发展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而ImranMatin,DavidHulme和StuartRutherford(1999)的研究则认为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穷人克服不完全金融市场带来的信贷约束,帮助他们摆脱自身初始财富的门槛限制,使收入差距缩小。国内的学者如章奇(2004)、姚耀军(2005)和温涛(2005)等,均得出了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金融发展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多个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金融产业不论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都处于全国前列,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北京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即从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作用机制

金融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城乡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对它们的带动作用不同,因此对二者结构调整的贡献也不同,由此先是导致了二者整体收益增幅的差异,进而对劳动者报酬产生影响,造成劳动者收入增幅的差异,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由于城乡产业构成不同,金融产业对城市产业的带动往往大于农村,因此常常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极端的情况,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农村原有的金融资源被抽调到城市,造成农村资金存量减少,产业受到损害,不仅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减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使农民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征地补偿和租金收入等收益,同时产业整体收益的提高也通过对税收的贡献增加了财政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收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三、北京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只在1978年至1984年之间有过略微的降低,1984年以后迅速扩大,1996之后扩大的趋势则有所放缓,如图1所示。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绘制

由于征地补偿和房屋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在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大1,本文主要考察金融产业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城乡工资收入的效果,在具体分析时则根据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将北京市划分为城区、近郊、远郊和县四个区域,对金融产业与各区域产业整体收益和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

表1是北京市金融产业对各产业(包括其自身)的影响系数和影响系数比率2。表2是北京市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和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比率3。可以看到,在各产业中金融产业影响最小的四个产业为体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和农业。除农业和建筑业以外,其它三个产业都属于公共事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金融的影响不大;而对农业的影响较小则跟目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农民家庭经营和涉农企业贷款难有关。工资最高的产业主要是一些高人力资本的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关;农业的工资则是最低的。

根据北京投入产出表2002计算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表3的二至七列是各区域内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工资比率以及金融对每个产业的影响系数比率,最后一列没有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各区域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之和。由于各区域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占整个区域增加值的比重总和都在6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产业吸纳了区域内大部分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括号里的数字表示以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权数计算的人均年工资比率或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这两个加权平均数分别代表了各区域内主要产业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或收益水平)以及金融影响力的大小。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城区增加值最高的八个产业人均年工资比率和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在四个区域中基本上都是最高的,其次为近郊和远郊,县区最低;远郊的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高于城区和近郊。因此,总体上看,城区各产业平均工资最高,金融产业对其的整体影响力也最大;县区平均工资最低,金融影响力也最小;近郊和远郊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金融对整体收益越高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越大,而对整体收益越低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也越小,这样,金融产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城乡产业整体收益差距的扩大,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远郊金融产业的整体影响力高于其它区域,则有可能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从而使其未来与城区和近郊的收入差距缩小。

四、结论及建议

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网络化;现状;问题;对策;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4-01

安龙县提出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迅速搭上数字信息化快车,率先跻身农业产业网络化发展前缘,让农产品宣传营销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抢占制高点,夺取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积极酝酿和运作,2014年初从机构人员组建、产业链接衔接到相关产品及物资组织到位、网店运营销售等环节便逐一见诸行动。这正好与省、州、县各级相继提出来的“互联网+”和“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在策略和措施上相契合,因此可以说安龙县在“互联网+农业”上已先声夺人地走在前列。

1 安龙县“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1.1 淘宝贵州安龙馆建设情况

“淘宝网特色中国贵州馆安龙运营中心”是安龙县“大电商”平台业务板块之一,于2014年9月正式运营,主要采用O2O运营方式,快速整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开创农村电子商务的“安龙模式”,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该中心已整合黔西南农特产品企业近100家,产品200余种,上架产品包括兴仁、安龙、贞丰、普安、册亨等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并开始在其他几大平台投放产品,包括贵州省电子商务云安龙馆(县级馆)、淘黔宝安龙频道、店连店安龙运营中心等,为“货通全国”畅通渠道。同时,引导帮助30余位青年从事互联网电子商务,新开淘宝店铺、微店店铺、微卖店铺近100个,店铺产品涵盖农产品、特色产品、民族工艺品、化妆品、服装服饰等。据统计,截至目前,淘宝安龙馆线上线下总营业额约8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近40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近50%[1-2]。

下一步,安龙县还将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进村进寨工程,在安龙县城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0个“新农活”农村电子商务(试点)项目,主要经营话费电费代缴、银行转账汇款、火车票飞机票订购、旅游旅行服务、农具农药化肥代购、家具家电购销服务、农产品代销代卖、百货零售批发等,培育一批有电子商务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青年,使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把农村建设成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活力乐土[3-4]。

1.2 其他网络销售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当前,立足黔西南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特色食品等产业优势,面向广阔的市场空间,打响生态品牌、有机品牌,为了进一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结合落实“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的思路和要求,打造营销本地产品、引领青年创业的平台,带动农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安龙县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相关的各种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这些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店等销售形态的产生,使消费者不仅可买到正宗的产品,在价格上还能享受优惠,大家非常乐意接受。

按照这种新的渠道及模式,安龙仿野生铁皮石斛、坡脚乡纯天然红糖等网上销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尤以海庄村销售蜂糖等农产品的做法最为突出,在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努力下,搭建起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立足于宣传海庄的基础上,对蜂糖、优质米等当地农特产品实行信息上网。在加强产品开发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及相关形象打造等方面加强宣传,相应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树立起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销售。当下,“海庄蜂糖”系列产品已小有名气,销售火爆。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包装不规范。由于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某种意义上还处在“发零担”的水平,配送各环节运作不规范,对利润的趋从和追逐拉高物流成本。不仅如此,包装不规范问题也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销售商品到达买家手中时的形象和感官接受度。二是产品包装参差不齐。由于缺乏较系统的开发,有些农产品还停留在小生产水平,其商品性还未得以很好的显现。三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生产销售链接不对称,受生产季节和销售淡旺的影响,往往有买家下单时缺货,货源充足时又出现积压。四是产品证照方面有欠缺。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缺乏。缺乏有关认证的产品在销售中难以挤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

3 对策

3.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全民参与发展

对“电商”及互联网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动员全民共同来参与解决,形成良好秩序,推动良性发展。就农产品营销来说,相关的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农产品(商品)供应、物流配送等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似乎已不单是一个网店的问题。

3.2 加强品牌创建,推动规模产业发展

对于有规模、发展已较为成型的农业产业,鼓励走大宗订单农业的路子。但对于具有地方特色而又一时难以做大的优质农产品,应该考虑从品牌创建、上市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填补市场空间、体现地方特点的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和商品。与旅游开发、形成旅游商品的思路相结合,网店销售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3.3 规范生产销售环节,扩大产品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安龙县的地方小吃、土特产、工艺品、旅游商品与农业有关的逾100种,外来人员接触或知道后感兴趣的很多,偶有带到外地被人们接受的也很多。但一旦要组织销售时,往往发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极不规范,很难形成批量商品和品牌销售,亟待形成相关机制。

3.4 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联系

“互联网+农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开网店的事情,随着大数据大营销的不断发展,一个本来就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及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这就使问题和矛盾又回到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来。应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源头活水,并与相关产业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互动和大产业、小产业各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相得益彰的格局,真正以联动互动促联创共创。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农业及农业产业,才会有真正的“互联网+农业”。

4 结语

总之,切合发展需要,应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时代的洪流,不断把“互联网+农业”推向新的高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探索出一条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发展的道路。开创全新的综合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农业技术、物资甚至融资上的服务,拓展农产品定制、农村现代物流等领域服务。使“互联网+农业”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5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运用“互联网+”思维 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北方经贸,2015(6):53-54.

[2] 蒲济.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聚分享”大数据综合平台农业布局三部曲[J].经济,2015(6):85-87.

第3篇

落于贵安新区马场南部科技新城,该项目于2013年7月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2.7万平方米,于2014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孵化园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深圳西美、深圳讯邦、贵安源通、贵安阳光新能源、贵安青橙手机、贵安亿象网络、贵安云谷数据、贵安思维动漫、贵安米度科技、贵安航天艾柯思等36家传感及智能终端制造、大数据应用服务等大(中)型企业入驻,并引入相关产业链企业300余家,落地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

贵安综合保税区

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围网面积2.1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预计73亿元,2015年1月23日全面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完成2.2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路网、围网、信息化系统及综合服务大楼、查验监管库、保税周转库、研发中心、通用仓库、通用厂房以及主卡口、熏蒸房,共计18万平方米的10个单体建筑建设,预计2016年5月前建成。

月亮湖公园

位于贵安新区中心区,规划面积7545亩。作为新区综合性的生态地标公园,是新区打造的环城水系及“十河百湖千塘”生态体系的核心,也是月亮湖综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一期位于公园南部,以打造月亮湖公园南部山水景观为主要目标,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渗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等设计与公园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突出公园生态节能特色的同时,形成怡人的公园景观。

泰豪国际数字文化产业园

占地约700亩,总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46亿元。是大数据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2013年9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约5亿元,已建成1号楼、6号楼,已建成大数据应用数字平台、国际动漫数字产业展示区等。项目以大数据作为引领,进行“文化+科技+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开发服务、基础服务、增值服务,有效打造成为大数据之下的数字文化全产业链平台。

贵澳农业科技园

是新区首个成功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集优质种苗繁育、无土立体栽培种植、有机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微晶冷冻技术保鲜、物流配送、观光休闲、植物医院和农资连锁平台等为一体,是一个现代化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该项目最大亮点是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将集中展示互联网+农业、庄稼医院、微晶冷冻技术和无土栽培等科技含量极高的现代化农业技术。解决大量就业是项目的又一亮点。园区将拉动3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1.2万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

总投资150亿元,一期工程将围绕国际会议交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标准建设国际会议中心、东南亚风情时尚酒店、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客创业园等;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满足大学城师生学习、生活需求,重点打造商业及住宿配套,促进高校聚集区向大学城转型升级。借助其影响力,项目将成为展示贵安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

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地处贵安新区核心区,总规划用地5.7平方公里,总投资约80亿元。项目是贵安新区结合瑞士发展模式,按5A级标准打造,以生态度假旅游、生态特色农业、休闲生活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该度假区独具瑞士特色,彰显欧洲风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着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人工浮岛、生态护岸和雨水花园等系统化的雨水管理景观设施,生态元素随处可见。

第4篇

〔作者简介〕杜渐,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杨柳同志的新著《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产业互动研究》,在缜密的理论梳理和进村入户调查基础上,对城乡统筹下的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及其在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村落的实践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该书阐明,植根于产业分工和关联的产业互动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门类,数字技术又促使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部门整合、融合。国外学者将此趋势称为“产业融合互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既面临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又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复杂矛盾,“三农”问题突出。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农情,提出了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方略,部署了城乡综合改革试验。该书表明,城乡统筹下推进产业互动发展,顺应了产业演进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又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要素流动、产业循环、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路径,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重建城乡发展均衡。该书强调,产业互动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城乡统筹则为产业互动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产业互动需要一定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越是大尺度、厚密度的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的产业越多,产业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明显。在我国农村,有若干自然村落组合而成的、实行村民自治的“行政村”,是农村经济的细胞形态。该书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选取了四川平原、丘陵、山区各1个村进行深入调研,详尽地描述了其产业变迁、现状和走势。表明这些村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缓慢转变之中:粮食、经济作物比重大幅调整,养殖业有所发展;山区村还有个矿点,丘陵村新办了榨菜加工厂,平原村有大小7个白酒厂“两头在外”;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消费品购买主要通过附近集镇或小商贩进村购销。面对这样的小村庄情势,该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一个村而言,应当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建议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一园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机遇,用足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着力推进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循环互动,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跨村、跨乡镇的三次产业循环互动,寻求城乡之间“接二连三”、“一、三对接”的最佳接口和实现形式。

该书认为,产业互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能否实现良性互动,除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内在的均衡与非均衡博弈、演进趋势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和支持。在城乡二元化结构反差强烈、三农问题突出的条件下,这种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该书在研究三个典型村的产业发展和产业互动时,总是联系到乡、镇和县、市实施城乡统筹的政策和发展,并在不同层级上考察统筹城乡的地位、任务与推进产业互动的内容、力度问题。

(责任编辑:何频)社会科学研究20145

第5篇

挑重担,勇争先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前往浙江杭州、湖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杭州创新谋事、大气做事、精细管事、人文融事、责任成事的思想境界与发展实践,让我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对我们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勇争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让眼界开阔引领思想解放。跳出江西看浙江,来到浙江看杭州,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敢,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杭州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敢想敢试的不懈追求。从智慧城市到数字经济,从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的打造到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壮大,都处处体现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是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杭州因水而生,做活钱塘江、大运河、西湖水文章的绝妙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城市之肾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还是美轮美奂的沿江景观带,都是创新的产物、创意的杰作。三是抢,抢先发展、抢抓机遇。杭州抓住了发展的风口大数据。从电子商务之都到城市大脑,再到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杭州引领并带动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四是精,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杭州城市建设大气且精细,无论是城市东扩、旅游西进,还是沿江开发、跨江发展,都体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的精品追求。

第6篇

兰溪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盛产优质水果,特别是杨梅。《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有“果中玛瑙”之美誉。

兰溪是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一直以成熟早、外观好、品质优而享誉省内外,先后被评为全国精品杨梅金奖、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并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6月9日,兰溪市连续三年成功举行了浙江“六月杨梅红”暨兰溪杨梅节启动仪式,奠定了兰溪杨梅在全省的重要地位。

兰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杨梅产业的培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杨梅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品种。1999年制定了《杨梅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五十里杨梅长廊;2001年在《兰溪市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中,杨梅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首;2003年兰溪市政府又出台了推进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2011年实施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园区创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万亩精品杨梅基地。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养,兰溪杨梅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杨梅种植面积近7万亩,产量2万吨,年产值约2.6亿元,都排进全省前五位;形成了以47省道为主线的“50里杨梅长廊”,培育了500亩以上的杨梅村27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5个。

为保证杨梅生产安全,吃的放心、安心,兰溪杨梅筑起三道质量安全监管防线。一是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准入防线,杨梅采前1个月全面禁用任何农药、营养液,农业执法人员随时随机对农资供应店进行检查,杜绝出现违规卖药和施药情况;二是杨梅产品检测监管防线,建立省、市、乡镇、主要合作社等四级质量安全检测点,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在杨梅成熟季节,采取例行与突击相结合的方式,从基地到市场全程检测,2015年到目前为止,共抽检56批次,全部合格;三是杨梅安全生产责任防线,与杨梅大户、杨梅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发放通告1000多份,告知书1.5万份,乡镇组织杨梅质量监管员全天上山检查,一旦发现禁用期内用药或检测不合格的,禁止上市交易,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利用数字农业平台,对主要杨梅基地进行全程电子监控。

第7篇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各工业部门中发展速度最快、产业规模最大、外贸出口最多、效益位居前列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2006年里,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在“快速、协调、健康”的轨道上保持较高幅度增长。据统计,在2006年1月至11月,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008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1086.8亿元,同比增长30%。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了2738亿美元,增长35%,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

通信业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也显著提高,新业务增长较快。2006年1月至11月,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完成了1.2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通信业务收入完成5891.9亿元,增长11%;电话用户规模继续扩大,新增用户7530.6亿户,总数达到了8.19亿户,其中固定用户13.7亿,移动用户4.49亿。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巨大,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不仅是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影响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件缺乏,核心产业规模小、实力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极其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做大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上述瓶颈问题,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是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战略重点。我国政府根据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十一五”期间,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又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品领域,加快核心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步伐。

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十一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总体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随着我国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发展前景,电子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不可取代的优势产业。

成果名称: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

项目简介: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项新的能量传输技术,即用电设备以非接触方式从固定电网取电的技术,所以又可称为非接触感应供电。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克服有线供电方式存在的设备移动灵活性差、环境不美观、容易产生接触火花等问题,特别适用于易燃易爆环境和水下设备的安全供电,可广泛应用于工矿企业吊装设备和运输设备、高层建筑升降式电梯、城市电气化交通、室内电子设备、生物医电等领域中电气或电子设备的灵活供电。

项目进展:目前,新西兰、德国、日本已成功开发出相关技术,据此研制的设备也已在多个领域投入使用。课题组已据此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

项目负责: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孙跃教授。

意义:攻克了非接触感应供电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率先研制出了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重庆市科委近日组织的专家验收组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孙跃教授介绍,重庆大学已经研制出的装置,能够实现600至1000瓦的电能输出,传输效率为70%,并且能够向多个用电设备同时供电,即使用电设备频繁增减,也不会影响其供电稳定性。

成果名称:跨平台办公软件

项目简介: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跨平台维哈柯文版Office办公软件产品先后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专家组的验收和自治区软件产品认定。这次的永中2007版维哈柯文版Office办公软件以汉文永中office办公软件为系统原型,支持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英文五种语言文字,在一套标准的用户界面下集成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简报制作三大应用,提供自选图形、艺术字、剪贴画、图表和科教编辑器等附加功能,可以在Windows、Linux和Mac OS等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上运用。

项目负责: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

意义:这项研究攻克了众多维哈柯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难关,解决了字符排序、选型、显示、拉长、混合编辑、换行、排版、多媒体、字库等50多个技术难题,基于创新的数据对象储藏库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Office各应用之间的数据集成问题。能够双向精确兼容包括加密在内的微软Office文档,支持存取为如网页HTML、XML、PDF等各种文件,并支持界面和功能定制,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和应用开发的需求。

成果名称:中国电信CNGI核心网

项目简介:中国工程院CNGI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认为,中国电信承建的CNGI网络的建设内容、测试结果和相关文件符合国家对CNGI示范项目核心网工程的各项要求,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外同期、同等规模、同类设备组网的先进水平。中国电信承建的CNGI核心网和上海互联交换中心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共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长沙和杭州7个核心节点,节点间的最大中继带宽可达10G,用户可采用多种接口以不同速率接入CNGI网络。中国电信还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商用IPv4/IPv6双栈设备网管系统在北京设立网管中心,实现了对所辖CNGI网络的统一管理。北京互联交换中心设有网间互联路由器与国内外IPv6网络互联;上海互联交换中心的设立实现了CNGI与中国教育网、中国网通、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承建的CNGI网络的直接互联,以及与英国BT、日本NTT和KDDI、新加坡大学的国际对等互联。

项目负责:中国电信。

意义:中国电信承建的CNGI网络的网络功能丰富,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良好,能够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功能和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中国电信CNGI示范工程核心网络项目的建成为国家和企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网络平台;通过CNGI示范工程,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建立和逐步成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成果名称:藏汉文身份证信息处理系统

项目简介:在公安人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藏、汉文身份证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将现有的公安人口数据包和藏文数据包同时传入藏汉文身份证信息处理系统中,解决了藏、汉文身份证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源问题,也为藏族地区已制证的居民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库备份,提出了不同语种和图像组合使用生成证件模板的方法来实现藏族地区居民身份证的双语排版问题。该系统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并已公开,获得一项软件著作权,通过了青海省科技成果鉴定。

项目负责:申永军博士,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安全防范技术与策略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安全技术防范学会理事长、甘肃省政法委特聘专家,硕士生导师。

意义:藏、汉文身份证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应用在青海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藏文输入法主要应用在个藏族自治州以及下属县级公安局等需要使用藏文的地区。该系统可以应用在四川、贵州、甘肃等需要解决藏族人民的双语身份证制作的省市。拓展应用为能标志身份的多语种的身份证、驾驶证、工作证等卡类证件的制作。

成果名称:电信光纤引缆作业机器人

项目简介:由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前电信光纤、光缆的地下敷设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保护光缆,在敷设时必须用引缆设备将光缆穿入光缆护管中。以往施工中主要是采用“气吹法”进行引缆作业,但方法所需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工作条件要求苛刻。由哈工大科研人员研制的“电信光纤引缆作业机器人及其工艺推广”项目,成功开发出了一种用磁力作用进行光纤引缆的新型引缆作业装置,并提出相应的新工艺实施方案。引领光缆像棉线一样自如穿引到光纤套管中,并敷设到想要铺设的地方。

项目进展:目前,研制出的样机已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物资供应公司及大庆石化博隆化工制品有限公司光纤引缆工程中推广使用。

项目负责:哈尔滨工业大学。

意义:该装置安全可靠、成本低廉,价格仅为传统“气吹法”中使用的国外产品价格的1/20。同时,对地形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降低了引缆施工作业成本。哈工大研制出的可为电信光纤“穿针引线”的新装置及一套引缆作业新工艺,通过有关专家鉴定,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国内首创。

成果名称: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

项目简介:该系统能识别多种印刷字体的蒙古文字符和文档,并能识别蒙汉英混排的文档,是集版面分析、文本行字切分、识别、纵向文档图文对照编改等技术于一体的蒙古文文档识别实用系统,解决了多字体蒙古文汉英混排文本切分和识别问题。在实际的多字体蒙汉英文档测试集上,文本识别率可达96.89%。据介绍,该系统是全球首款在统一平台上支持我国主要少数民族文字文档的识别系统。系统在汉字和英文文档识别的基础上将四种类型六种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字,即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和柯尔克孜文(混排汉英)。文档识别综合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平台系统中,使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能够自动识别输入计算机。该系统软件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编码,系统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还支持阿拉伯文的识别。

项目负责:清华大学丁晓青教授。

意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六种少数民族文字的纸出版物要转换成电子出版物,今后不再靠人工录入,只要经“统一平台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处理,印刷文档的扫描图像就会自动生成可编辑检索的电子文档。该项目解决了实用的多字体印刷蒙古文文档及其混排汉英的识别问题,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蒙、藏、维、哈、柯、朝(混排汉英)文档识别的综合集成,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名称:多声道数字音频技术

项目简介: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该技术长期以来都掌握在少数几个外国公司手中。数字音频核心技术与标准的缺失,不仅使我国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数字音视频产品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专利组织攫取,只能充当“制造商”角色;而且因此使我国丢掉音视频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是信产部组织专家在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音频技术基础上起草编制而成的。他们前瞻性地捕捉到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因技术进步,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机遇,投入大量技术力量与资金,开发出数字音频技术。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着力统筹下,顺利地协调了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处置、试验验证以及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使得这一标准得以迅速制定。

项目进展:这一电子行业推荐标准已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

项目负责: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

意义:《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压缩效率高、音质好、解码复杂度低和容错能力强的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宽带多媒体及移动多媒体等领域,并已申请两项国际专利。

该标准的颁布与成功应用,使我国在国际数字音频核心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将对我国数字化音视频产业群的培育产生重要意义。

成果名称: 基于智能技术的农业经济信息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

项目简介:该成果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法律信息系统” (96-019-02-03)、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农业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子专题(编号:2001BA513B3-1-2)利国家“863”计划课题“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研究和开发”(2001AA243051)(部分)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针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信息支持和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分析、辅助预测与决策能力差等问题,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优势,保持农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数学模型、农业经济学理论等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对农业经济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的方法,并开发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农业经济信息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内容有:农业政策法律数据库、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库、农业经济信息分析和预测系统等,为我国宏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该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生产决策部门、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企业等。

项目进展:研究成果已经在农业138(省略.cn)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省略)网上开展信息服务5年(免费),并同时为科研单位、大学和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项目负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意义:本成果建立了农业政策法律数据库,收集了1949年以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的关于农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并开展全文检索信息服务:开展了农业经济模型体系研究和模型应用研究;完成了基于网络的农业经济信息查询、分析、预测与辅助决策的研究与系统开发;应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我国各地区农业社会经济空间和属性信息双向可视化查询和农业经济与资源空间专题分析;提出了将多Agent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信息分析与辅助决策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经济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分析预测:在单机和网络环境开展了农业经济基础信息服务。

成果名称:IPV6新一代海量存储网关设备

项目简介:依据当前中小企业组网需求,将IPV6、因特网共享、安全保密、中央数据储存、即插即用、有线与无线上网等功能,兼具稳定管理特性。提供经认证防火墙与支持IPsec协议的VPN、安全无线连接、列表服务器与档案服务器,支持 FAT32/est2/ext3格式化、FAT32/est2/ext3硬盘外挂、网络与储存系统图表显示,以及网络图表化管理功能,充分符合使用者的要求。让使用者可以在家中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共享、储存、及更改数码资料,把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海量储存完全整合为一。

此项目支持IPV6技术,实现IPV4到IPV6的无逢过渡;硬件加速引擎TCP/IP处理支持,全面提升网络的吞吐量,独立知识产权的TCP/IP加速引擎,支持QOS;交换式路由器、网络存储及以太网供电的综合运用,将路由器和防火墙功能有机结合,嵌入式服务器及网络共享打印;内置硬件级安全加速引擎在VPN虚拟专用网络、IP安全性机制、保密文件的解密加密数据包的传送,硬件的散列和鉴证方面,都有极其优秀的表现;硬件级安全加速引擎执行数据加密,无线技术的无缝结合802.11a/b/g模块及MPEG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完全符合国家和深圳市重点支持领域,可促进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该领域技术的创新。

项目进展:已实现关键技术有:IPV6核心技术:系统整合并平滑过渡到IPV6环境;网络存储技术;硬盘阵列技术;NAT路由技术:802.11b/g无线局域网技术:POE以太网供员技术;802.11a/b/g全兼容技术;共享打印技术;智能网络交换技术。

第8篇

一、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尤溪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213元,同比增长10.3%,一二三产业比重优化到25.3U43.4U31.3。纵观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尤溪县围绕“茶叶、金柑、芦柑、优质稻、食用菌、蔬菜、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连成一片,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催生了一批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

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县级龙头企业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

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四万多户农民从事特色主导产业生产,建立产业化基地5万多公顷,构筑特色农业“块状”经济,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发展,促进农户提高单产、节本增效、土地租赁、参股分红等,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拉长了产业链条。

2.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尤溪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各种休闲农业实体达57家,直接从业人数达2195人,带动农户5300户。2015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年经营综合收入达1.2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0.89亿元。同时,全县也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品牌。目前,拥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田园景观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和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1个。

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在品相、品质、品牌、品位上的提升,拓展了农业原有功能,从过去只卖产品的传统模式转化到卖风景、重观赏,卖感受、重参与,卖绿色、保健康的新型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尤溪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打造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从一产向三产融合,实现“接二连三”的发展目标。

例如,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于2012年开始建设,创建区域为洋中、西滨、汤川3个乡镇,总面积617公顷。重点通过绿色化、智能化、观光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六化建设,着力提升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把省级农民创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48家,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已形成“三园一走廊”即食用菌产业园、畜禽产业园、蔬菜产业园和休闲农业观光走廊,2015年创造产值13亿元。又如,投资三千多万元的尤溪县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是集油茶种苗繁育、生态丰产、科技示范、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分为“一园四区”:城关镇下村村、溪尾乡本洋村油茶生态改造示范区100公顷;梅仙镇梅仙村、洋中镇洋中村、官洋村新植示范区267公顷;县油茶苗圃基地示范区和油茶加工企业示范区,建设总面积367公顷。在油茶科技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下,推进了尤溪县油茶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油茶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油茶种植者人均产值突破1万元。

目前,全h农业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次”产业在园区内的融合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4. 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

2014年以来,尤溪县通过导入互联网基因,对传统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扬优去劣,并聚集信息化、集群化、智慧化、电商化等要素,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对传统农业实施全产业链再造。

创建闽中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5万米2,设立电商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学院、IDC数据中心、网货展示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入驻电商企业62家,其中从县外引进的8家,大多从事本地农产品、林产品的深加工、创意营销、线上线下销售等。引进全国智慧农业领域标杆企业上农信公司,合作建立智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食用菌、蔬菜、畜禽等重点企业新安装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系统250套,建立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实现现代农业精确化生产及远程控制。建立尤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已收录生产食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85家,其中61家企业已完成注册。发展“村淘”服务站51家,建成250个简易型、117个标准型和50个专业型村级信息服务站,累计提供服务14.17万人次,代缴费用1379万元、农村金融服务1320万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1900多万元。

二、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与难题

虽然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须破解的瓶颈和问题。

1.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23万公顷,农民户均耕地0.23公顷,人均仅0.062公顷。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加上受到信息、资金、技术、劳力、运输和销售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人均生产率过低,不足以吸引农户从事农业经营,影响到农户对劳动要素的合理分工,使经营者无法获得农业的规模效益。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融合度低

近年来,虽然尤溪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

目前,全县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流转土地租金、提供劳务,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致使经济总量增长相对比较缓慢、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做支撑。目前,尤溪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流通、金融和保险相关服务十分薄弱,服务管理也不尽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4. 农村复合型科技人才缺乏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也会经商,又了解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县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商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尤溪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的“瓶颈”。

三、推进尤溪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新难题,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要素集聚优化,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1. 做优一产,夯实基点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一是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上着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改革,积极做好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流转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加力。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发挥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尤溪县农业其他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效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做优“优质稻、食用菌、蔬菜、茶叶、金柑、芦柑、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园、产业区,使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力。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以规模生产基地为重点,分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确保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监管平台,将全县所有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纳入农产品监管体系进行监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2. 做强二产,打造重点

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一是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采取科学规划、统一指导、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产业聚集为核心,整合资源,培植和创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使其逐步成为集农产品加工、展示、检测、研发、物流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引领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着力推进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沈朗食用油、|源食品、嘉利得食品、祥云生物科技、海亮生态农业集团尤溪种植公司、沈佳有机农业和过山香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冷冻保鲜食品、旅游休闲产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产品和生物制品。推进食用菌、油茶、果蔬、茶叶、药材、笋和畜禽肉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辐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等关联产业,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各种专业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全县企业“引外智,借外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品种的多元化,力争每年开发新产品20种以上。四是加强品牌建设。以优质农产品为前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部门联动、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以品牌建设助推尤溪县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第9篇

    1农村电子商务应用

    农村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农村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从而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1)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当地市场和当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等内容。

    (2)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当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为当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这样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2成效及问题

    作为皖江区域商贸中心,芜湖市在发展商业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所有乡镇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69个试点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不包括无为县),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网页。芜湖市自主研发的芜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多个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收集整合了包括农林技术、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资产品、“一站通”、气象与防灾减灾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功能覆盖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农业科技等方面。同时,按照“八个一”标准,已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站点”362个(本文所有数据均引自芜湖市信息化办公室官方网站,不包括新近并入芜湖市行政区划的无为县统计)。全市组建了市、县、乡三级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员3000人的信息员队伍。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芜湖市重点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手,选准优秀一批龙头企业,帮助其建立网站、更新内容,进行产品供求信息、网上交易,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受益匪浅。如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野树林牌鸡腿菇、秀珍菇、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等10个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为扩大野树林菌类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拓展更大的销售空间,常年在网站供求信息,野树林系列食用菌产品现已成功进驻了沃尔玛、联华、苏果等大型超市,产品同时覆盖了芜湖、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目前,芜湖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提升了发展规模。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芜湖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芜湖县陶辛镇青虾养殖、南陵县许镇张桥蘑菇种植、繁昌县平铺龙岗无籽西瓜种植,三山区保定联群蔬菜种植、鸠江区清水苗木种植等五个重点示范单位开展项目试点。这些项目日常通过“乡情网”、本地呼叫中心的电话推送及短信平台等方式,广泛开展农业信息的利用,及时向种养殖户发送科学种养殖信息和病虫害防治信息。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和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下,芜湖市农业特色发展成效显着。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芜湖市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芜湖名、特、优、新农产品门户集群”和“芜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与平台,积极创新平台的资源建设和整合利用,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信息沟通交流。繁昌县龙岗西瓜合作社申请建立了一级域名网站,成为繁昌县第一个拥有网站的合作社,通过网站宣传将龙岗西瓜宣传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使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芜湖市充分利用网站平台的优势进行宣传,如南陵县程太平选育的“皖稻143”优质米通过部级鉴定,在电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网站,为其“皖稻143”品种做宣传,并大力推广其创新的“早晚兼用免耕直播技术”,了各类信息。通过网站,该品种已推广到湖北省黄梅县,连片直播种植200亩,获得成功。三山区小洲蔬菜协会被省科技局认定为全省首批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协会上同有关科研单位挂钩,下联千家万户,以自己网站为依托,常年为618名会员提供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指导、服务和信息交流,有组织地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培训,重点推广采用“蔬菜保护地栽培”等实用新技术。芜湖市还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通过网站宣传使国内外众多茶叶商家云集繁昌峨桥茶叶批发市场,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尽管芜湖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芜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和江浙农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落后于芜湖市的总体商务发展水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①信息化应用效果还不平衡。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还较淡薄,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②信息员队伍还需不断巩固。信息员的待遇较低,部分信息员仍处在兼职、业余状态,尚未达到专职化的基本要求,其工作积极性不强,这使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自我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还需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不够,还不能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3提升芜湖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推进作用重大,可以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相关部门协调,统筹规划,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涉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研制适合农村应用的低成本电子商务技术产品,降低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门槛,使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和覆盖,逐步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对接,才能使农村电子商务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培育本地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市场本地和外来相结合。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软、硬件还停留在政府和企业联合投钱、投人、投设备推进的初级阶段。为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能够持久,更加贴近本地产业特点和本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对社会、市场等重大事件反应更加迅速,应该培育本地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建立运作机制,使本地的农村产业快速应对。例如,引导、扶植一批本地的既具有电子商务运行功能,也具有农业经纪功能的公司,负责运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建成农村产品销售价值链,使其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发挥其外联、信息、计算机使用上的优势,从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发展。

    (3)开发适用的信息化产品,适应大农业发展。农村工作应向大农业发展,为适应大农业工作,需发挥信息化产品在生产、销售中辅助作用,聚焦农村生产中的难点,逐步推出以农业大棚温湿度监控为代表的信息化产品,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手段,减少单位生产所消耗的资源。以城市居民需求为引导,根据城市居民需求定制农业产品,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城市居民能够观察到生产的全过程,从而使拉近生产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增收。